浙江省湖州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期高一上学期期末综合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浙江省湖州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期高一上学期期末综合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浙江省湖州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期高一上学期期末综合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浙江省湖州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期高一上学期期末综合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浙江省湖州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期高一上学期期末综合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机密★考试结束前浙江省湖州市普通高中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模拟高一年级历史试题考查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册命题:郭烨辉沈骐浚难度系数:0.7考生须知:1.本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等个人信息。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考古发现,距今5000年前的良渚古城是一个具有宫殿区、内城、外城和外围水利系统四重结构的庞大都邑。其中内城300多万平方米,外城631万平方米,相当于8个故宫。外围水利系统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最大的水利系统,影响范围约100平方公里。据此可推知,良渚文明()A.重视发展早期农耕经济 B.城墙筑造技术较为发达C.社会动员组织能力较强 D.业已具备初始国家形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其中内城300多万平方米,外城631万平方米,相当于8个故宫。外围水利系统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最大的水利系统,影响范围约100平方公里”可知,良渚文明能够从事大规模的工程建设,这说明良渚文明已具备较强的社会动员能力,C项正确;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是良渚文明能够从事大规模的工程建设,“重视发展农耕经济”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城墙筑造技术发达”表述片面化,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专制国家”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下图是良渚遗址复原图,从中我们可以获取历史信息是()A.原始社会晚期已出现阶级分化 B.良渚文化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C.良渚担当孕育中华文明的使命 D.良渚文明具有务实致用的特性【答案】A【解析】从图片信息可以看出,在良渚文化的遗址中,可以看到平民的居住区偏离中心繁华地带,就如同现在城郊以外,而贵族正信在宫殿附近,陵墓也距宫殿不太远,说明当时已出现了阶级分化,A项正确;良渚文化处于父系氏族社会,排除B项;图片只是反映了当时的阶级分化,没有体现良渚文化的重要意义,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务实致用”的特性,排除D项。故选A项。3.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侯,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这表明分封制()A.开创家国同构政治结构先例 B.具有森严的等级制度特征C.权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权 D.严格贯彻分权与制衡原则【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建立分封制度并未使政权集中在最高统治者“王”的手上,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侯,侯也奈何不得公”等,表明分封制下权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权,C项正确;材料不足以说明周代形成了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排除A项;形成森严的等级体系与“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等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西周坚持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排除D项。故选C项。4.从战国时代的情势看,中国的统一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下列关于这一时期的“统一”现象说法有误的是A.各国通过兼并战争逐渐走向疆域统一B.各族同源共祖的认同观念得到了发展C.各国通过变法实现了文字货币的统一D.诸子百家学说有彼此吸收融合的成分【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文字与货币并未统一,秦朝实行“书同文、钱同币”的措施,从而实现了文字货币的统一,C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战国时期,大的诸侯国通过战争兼并小国,有利于疆域的统一,A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战国时期,经过不断的斗争和融合发展,内迁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被周边民族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认同观念得到了发展,B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通过不断交流、碰撞,出现了彼此吸收融合的成分,D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5.史学家黄仁宇把秦汉两朝称为华夏第一帝国,其观点是建立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多个维度的综合考虑之上的。下列关于这一时期的史实表述正确的有()①奠定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②北方人民南迁促进江南经济的蓬勃发展③均对北方匈奴势力采取过大规模军事行动④西汉为发展农业生产技术出现《农政全书》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④【答案】B【解析】材料涉及时间是秦汉时期,因此“奠定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符合史实,秦朝秦始皇曾让蒙恬北击匈奴,汉武帝时期主动出击匈奴,因此③符合史实,B项正确;A项,②北方人民南迁促进江南经济的蓬勃发展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不符史实,排除A项;C项,②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实,④《农政全书》出现在明朝,排除C项;D项④《农政全书》出现在明朝,排除D项。故选B项。6.核心与边缘之间的势力消长,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课题。由于“干弱枝强”而加速其灭亡的王朝是()A.西汉、东晋 B.东汉、唐朝 C.秦朝、南宋 D.东汉、明朝【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东汉黄巾起义导致地方武装兴起,中央失去控制;唐朝设立节度使,导致地方势力大幅度增强,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因此,由于“干弱枝强”而加速其灭亡的王朝是东汉、唐朝,B项正确;秦朝推行严刑峻法,导致社会矛盾尖锐。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西汉末年,皇权旁落、外戚与宦官势力兴起,西汉开始走向衰败。王莽就在地主官僚的拥护下,在公元八年十二月,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东晋灭亡;1276年元军攻入临安,朝廷流亡南方,文天祥等忠臣回天无力。1279年崖山海战宣告南宋灭亡;1644年李自成建国大顺,三月,李自成率军北伐攻陷大同、宣府、居庸关,最后攻克北京。崇祯在煤山自缢,明朝作为统一国家的历史结束。综上所述,A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7.“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材料评述的事件所带来的历史影响是()A.为后来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 B.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但招致保守意见膨胀C.稍显缓和的民族矛盾又趋于加剧 D.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北方割据势力的入侵【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并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移风易俗,要求人们学汉话,不得讲鲜卑语,符合材料内容,北魏孝文帝改革为后来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A项正确;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并未有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但招致保守意见膨胀,排除B项;孝文帝改革推动了民族交融,并为加剧民族矛盾,排除C项;孝文帝改革是汉化的改革,与抵御北方割据势力的入侵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8.魏晋时期,高品第的士族很乐于就任地望清美、品秩较低、升迁较易的秘书郎、著作郎、黄门侍郎、散骑侍郎等官职,而此类官职寒门不可企及。这从本质上说明()A.士族把控政权能力强化 B.新兴地主获得认可C.魏晋社会阶层已经固化 D.门阀政治逐步形成【答案】D【解析】材料“高品第的士族很乐于就任地望清美、品秩较低、升迁较易的秘书郎、著作郎、黄门侍郎、散骑侍郎等官职,而此类官职寒门不可企及”体现的是魏晋时期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说明门阀政治逐渐形成,D项正确;材料与士族把持政权能力强化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门阀地主的势力,排除B项;“固化”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9.钱穆先生这样描述唐代中枢机构运行机制: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①发出。经皇帝画敕后,即成为皇帝的命令,然后下达②加予复核。若它反对此项诏书,可将原诏书批注送还。每一命令,必须由其副署,才能正式生效,然后送③执行。①②③对应的机构分别是A.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B.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 D.门下省、御史台、尚书省【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因此①②③对应的机构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A项正确;门下省负责审核,与②对应,排除B项;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与①对应,排除C项;唐朝御史台负责监察,并非审核政令,排除D项。故选A项。10.有这么一本古代科学著作,被李约瑟称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它记载和总结了北宋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状况以及当时人们所取得的重要科技成就。该著作是A.《授时历》 B.《梦溪笔谈》 C.《天工开物》 D.《齐民要术》【答案】B【解析】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北宋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状况以及当时人们所取得的重要科技成就,被称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B项正确;《授时历》是元代的历法著作,排除A项;《天工开物》是明代著作,排除C项;《齐民要术》是北魏著作,排除D项。故选B项。11.下表是辽、金、宋政权建都情况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中京(今内蒙古宁城西)东京(今辽宁辽阳)南京(今北京)西京(今山西大同)金上京(今黑龙江哈尔滨)东京(辽宁辽阳)西京(今山西大同)南京(今河南开封)北京(今内蒙古宁城)中都(今北京)宋东京开封(今河南开封)西京(今河南洛阳)南京(河南商丘)北京(河北大名县)。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由上表可推知,当时A.各民族之间的交往相当频繁B.北方仍具有较大经济优势C.区域经济格局发生根本转变D.政治中心逐步向北部迁移【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辽金宋的首都的地理分布,可以得知各民族之间的交往相当频繁,故选A;材料表明辽金宋的国都不断南移,说明南方经济优势不断显现,排除B;材料没有显示区域经济格局发生根本转变的信息,排除C;材料表明政治中心逐步向南部迁移,排除D。12.两宋时期,中国有三大科技发明传播到西方,被马克思称之为“预告资产阶级社会的到来”、被培根称为“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事物和状态”。这三大科技发明是①造纸术②印刷术③火药④指南针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答案】C【解析】两宋时期,中国三大科技发明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传播到西方,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发展,“预告资产阶级社会的到来”,②③④正确,故C项正确;马克思说:“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故排除①,故排除ABD项。故选C项。13.明太祖采取了一项政治措施后,使得皇权定于一尊,文官与皇帝之间,无复汉代与宋代可见的制衡。绝对的皇权,保护了保守主义,以致质疑当时制度的思想,都难逃政治权力的压制。该措施是指A.设立内阁 B.设军机处 C.废除宰相 D.密折制度【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皇权定于一尊,文官与皇帝之间,无复汉代与宋代可见的制衡。绝对的皇权,保护了保守主义,以致质疑当时制度的思想,都难逃政治权力的压制”及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时期废丞相,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强化了君主专制,C项正确;明成祖时设立内阁以强化皇权,不是明太祖时期,排除A项;清雍正时期设军机处,排除B项;清朝实行密折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14.王阳明提倡的致良知强调“内外合一”“知行合一”。他以“心理合一”变“摄理入心”为“从心求理”,强调人们可以从自己的内心认识天理;以“物我合一”变“以吾心求物理”为“推致吾心良知于事事物物”。据此可知,“致良知”学说()A.推动了理学价值追求的深化 B.吸取天人观以变革理学体系C.突破传统儒学价值追求桎梏 D.实现了理学求理路径的转型【答案】D【解析】据材料“强调人们可以从自己的内心认识天理”,可知王阳明主张从内心去认识理,实现了有原来实践求理到内心求理的转型,D项正确;心学的价值追求还是“理”,没有发生转变,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天人观,排除B项;儒学的价值追求并没有变,排除C项。故选D项。15.“徽商一个明显的特点是群贾而好儒……贾儒结合……清乾隆、嘉庆时期,徽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清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由此可以推断徽商的“贾儒结合”实质是()A.传统商业和先进文化结合 B.传统文化与近代经济的结合C.近代商业和官僚的剥削结合 D.旧式商贾与权贵的钱权结合【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贾儒结合……清乾隆、嘉庆时期,徽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清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及所学知识可得知徽商兴起于明清时期,衰落于清末民初,不是近代商业、近代经济的代表,属于旧式商贾与权贵的钱权结合,D项正确;徽商不是先进文化的代表,排除A项;徽商不是近代经济的代表,排除B项;徽商不是近代商业的代表,排除C项。故选D项。16.有古代思想家认为工商之民“拥千金可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此致车马不辨贵贱,视冠服不知尊卑”,由此可知该思想家意在强调()A.抑商政策有深厚而广泛的社会土壤 B.工商业符合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C.过分重农存在经济迟滞发展的隐患 D.商人致富实质上违背儒学等级秩序【答案】D【解析】材料“拥千金可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此致车马不辨贵贱,视冠服不知尊卑”的大致意思为有千金的人家可以比得上一个都会的封君,有巨万家财的富翁便能同国君一样的享乐,这导致马车分不出贵贱,服饰看不出等级差异,可见该思想家强调重农抑商,认为商人致富实质上违背儒学等级秩序,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了某个古代思想家的观点,无法得出抑商政策有深厚而广泛的社会土壤,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抑制商业的发展,并非工商业符合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过分重农存在经济迟滞发展的隐患,排除C项。故选D项。17.一位历史学家写到:“《南京条约》和附约里各种苛刻的待遇,满人汉人的官僚都接受。倒是内中提及今后两方的文书要用平等的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喙之门,反而使他们不安。”对于该说法,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五口通商诱发政府担忧情绪 B.列强实现对国人的心理征服C.清政府缺乏国家平等的观念 D.传播中体西用的新思潮受阻【答案】C【解析】根据“今后两方的文书要用平等的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喙之门,反而使他们不安”可知,清朝官员没有国家平等的外交意识,缺乏国家平等的观念,C项正确;A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清朝官员的心理,不能说明列强实现对国人的心理征服,排除B项;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8.19世纪70年代初,针对严重的边疆危机,时任陕甘总督的某大臣主张:“欲杜俄人狡谋,必先定回部(南疆)”该大臣属于()A.守旧派 B.洋务派 C.戊戌派 D.革命派【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70年代初,针对严重的边疆危机,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主张收复新疆,左宗棠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B项正确;慈禧太后是守旧派的代表人物,排除A项;戊戌派主张政治制度的变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主张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9.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1863年前后,列强要求在华开办电报业务。总理衙门认为列强先于中方获知信息,中方将信受制约,且线路一旦损坏,容易引发纠纷,因而坚决反对。◆1870年,清政府认识到既然难以拒绝列强,“不如我自为之”沈葆桢奏请在福建和台湾之间架设电线。◆1881年前后,为摆脱对外国技术的依赖,天津、上海、南京等地的电报学堂陆续开办。◆1894年,李鸿章接到朝鲜政府请求出兵援助的电报。1911年,各省通电响应四川保路运动,邮传部通令不得收发此项“违制”电报。①总理衙门属于清末新政的产物②1870年清政府尚未确立台湾省③电报学堂受到维新思想的指导④1911年保路运动加快清朝覆灭A.①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总理衙门成立于1861年,属于洋务运动的产物;清政府为了加强海防,于1885年将台湾从福建省析出升格设立台湾省;1881年前后,天津、上海、南京等地的电报学堂陆续开办,属于洋务运动时期的成就;1911年保路运动,全国人民充分看清了清政府卖国求荣的本质,加快了清朝覆灭。综上所述,②④说法正确,B项正确;①③说法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20.由材料可以归纳出来的探究主题是()◆1863年前后,列强要求在华开办电报业务。总理衙门认为列强先于中方获知信息,中方将信受制约,且线路一旦损坏,容易引发纠纷,因而坚决反对。◆1870年,清政府认识到既然难以拒绝列强,“不如我自为之”沈葆桢奏请在福建和台湾之间架设电线。◆1881年前后,为摆脱对外国技术的依赖,天津、上海、南京等地的电报学堂陆续开办。◆1894年,李鸿章接到朝鲜政府请求出兵援助的电报。1911年,各省通电响应四川保路运动,邮传部通令不得收发此项“违制”电报。A.清政府重视通讯领域近代化 B.电报业融入世界体现曲线救国C.电报业发展折射出家国情怀 D.近代中国仍未认清列强真面目【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以归纳为1863年前后,列强要求在华开办电报业务,中方担心受制于洋人断然拒绝;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有感于信息滞后,洋务大员沈葆桢奏请在福建和台湾之间架设电线;为摆脱对外国技术的依赖,天津、上海等地陆续开设新式学堂;1911年,因清政府出卖利权,四川爆发了保路运动,各省通电响应。凡此种种,尽管一路艰难,但近代电报事业的起步发展无不折射出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愫,家国情怀。C项正确;清政府重视通讯领域近代化与材料中1863年前后,列强要求在华开办电报业务,中方担心受制于洋人断然拒绝不符,排除A项;电报业融入世界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近代中国仍未认清列强真面目,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1.1904—1907年中国兴起了一个兴办实业的新浪潮,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于是争相认购股份,引起了全国到处创办股份、合伙或独资经营的新企业。”以上材料说明这次兴办实业的浪潮A.根本驱动力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是民国政府颁布的鼓励发展实业政策的结果C.欧洲列强放宽了对中国经济侵略是主要原因 D.与人民挽救民族危机相联系,带有爱国性质【答案】D【解析】材料“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反映出当时中国人民收回国家利权、挽救民族危机的心理,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D项正确;此时期兴办实业浪潮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民族危机,而清政府放宽政策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此时期处于清末,而不是民国时期,排除B项;一战期间列强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22.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以下不属于该会议内容的是()A.确立深化了党对军队的决定领导基本原则 B.纠正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C.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重要思想 D.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的总方针【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古田会议确立深化了党对军队的决定领导基本原则,A项符合题意,选择A项;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八七会议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重要思想,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八七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的总方针,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23.某年9月6日,《大公报》在《瞻望北方胜利》社评中写道:“自上月二十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此次北线之战,敌军未战,我们先攻……也是一种进步。”材料中战役()A.是全面抗战以来首次大捷 B.振奋了全国人民抗战信心C.使中国战场开始转入反攻 D.是抗战防御阶段最大胜利【答案】B【解析】由“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在全局上的意义尤其重大”可知此次作战区域跨度较大,跨越三个省份,结合所学可知是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伪军队,打破了日军“囚笼”,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B项正确;全面抗战以来首次大捷是平型关大捷,发生在山西省,排除A项;百团大战发生在相持阶段,而非反攻阶段,排除C项;抗战防御阶段最大胜利是台儿庄战役,发生在山东省,排除D项。故选B项。24.1938年,伪满“新学制”开始实行:沈阳市所有中学堂一律改为职业性中学,在国民高等学校中,普通文化课和基础科学课程分量大幅减少,实业类课程占到全部课时的二分之一,女子国民高等学校开设烹饪、缝纫、纺织等相关实业课程。这一改变()A.服务于日本侵华的总体政策 B.体现实业救国战略的紧迫性C.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 D.有利于实现文化的交流互鉴【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沈阳市所有中学堂一律改为职业性中学,在国民高等学校中,普通文化课和基础科学课程分量大幅减少,实业类课程占到全部课时的二分之一,女子国民高等学校开设烹饪、缝纫、纺织等相关实业课程。”并结合所学可知,日本在东北时期的授课课程体现了日本在推进奴化教育,其目的是服务于日本侵华的总体政策,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实业救国,是日本在占领区推行的教育政策,排除B项;材料所述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关,排除C项;日本推行奴化教育,不利于实现文化的交流互鉴,排除D项。故选A项。25.解放战争时期,下图中①-④四个地点相继发生的事件,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产生了重大影响。据图并结合所学解读,其中不正确的是()A.①地—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序幕 B.②地—完成“解放东北全境”的任务C.③地—标志着党工作重心转移至城市 D.④地—推翻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49年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做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决定,而七届二中全会是在西柏坡召开的,与③处位置不符,C项符合题意;①地出现的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②处出现的辽沈战役完成了“解放东北全境”的任务;④地出现的渡江战役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ABD项中的说法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项。26.1960年,我国科研经费支出比1952年增长近60倍,全国全民所有制单位科技人员达196.9万人,平均每万人中有科技人员30名,比1952年增长3倍。上述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苏联对中国慷慨援助 B.“双百”方针的提出C.海外科研人员大量归国 D.两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助推了中国文艺、科学领域的繁荣,因此根据材料时间及背景可知与“双百方针”有关,B项正确;此时中苏关系出现裂痕,排除A项;CD项是影响因素,非直接因素,仍然是文艺政策起直接作用,排除。故选B项。27.下图是1955年发表的漫画《让生产指标飞快的上升》。该漫画意在说明()A.劳动竞赛促进国民经济恢复B.工业计划脱离新生中国实际C.技术革新推进社会经济发展D.“左”倾错误影响生产决策【答案】C【解析】根据漫画内容可知,左边的人在用手费力地拉着重物,但重物却纹丝不动,比喻人工劳动的生产效率较低,右边的人则操纵机器很轻松便将重物提了起来,象征着技术的进步推动生产率提高,也就是说技术进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社会经济发展,C项正确;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与题干中漫画发表时间“1955年”不符,排除A项;漫画并没有体现制定的工业计划情况,排除B项;1958年党和政府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开展“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在经济建设方面出现严重“左倾”错误,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8.20世纪80年代初,面对远道而来的考察和质问者,深圳干部人人会背恩格斯的一段话:“住宅、工厂等等,至少是在过渡时期未必会毫无代价地交给个人或协作社使用。同样,消灭土地私有制并不要求消灭地租……”。这折射出()A.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阻力重重 B.改革开放旨在解决思想保守的问题C.深圳特区官员思想保守顽固 D.经济体制改革尚未涉及所有制问题【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初,面对远道而来的考察和质问者,深圳干部人人会背恩格斯的一段话”、“消灭土地私有制并不要求消灭地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初,深圳开发区政府计划通过出租土地换取资金,但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说明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阻力重重,A项正确;材料表达的是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排除B项;深圳干部熟记语录以应对考察和质问者,可见他们不是保守顽固,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知,改革中涉及了私有还是公有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29.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30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有人认为,“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因为该年()A.确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C.形成了立体的对外开放局面 D.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答案】D【解析】依据“1992年”和所学知识,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从而推动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D项正确;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排除A项;1988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确立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排除B项;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初步形成了立体的对外开放局面,排除C项。故选D项。30.王国维曾说过:“古来新学问之起,大都由于新发现。”今“清华简”出,则先秦历史之认识,别有洞天。2021年岁末,一篇名为《五纪》的清华简,因其文有“黄帝有子曰蚩尤”的内容,故而一经媒体报道,立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讨论。有学者认为《五纪》不过是言黄帝的“百家”之一,有不同的属辞比事(作文纪事)亦属正常;有学者从共同体内君臣关系出发,提出“子”乃“子爵”之谓;有学者则释“子”为一种“社会性关系称谓”。围绕由清华简引发的上述讨论,说明()A.清华简是学界公认的可信史料,对此予以质疑会颠覆“论从史出”原则B.对学界视为定论的传统说法,不可循规蹈矩,应当以新发掘的史料为准C.研究历史问题既需要百家争鸣,也需要一家独断,更需要媒体理性引导D.文献理解要放到历史和文化的背景中去,以规避单纯字句巧合导致误解【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对“清华简”中“黄帝有子曰蚩尤”的内容有多种解释,如“子”乃“子爵”之谓,有学者则释“子”为一种“社会性关系称谓”,等信息可知对文献的解释不能以单纯是字句来说明,D项正确;对“清华简”中“黄帝有子曰蚩尤”的内容有多种解释,不会颠覆“论从史出”原则,排除A项;对“清华简”中“黄帝有子曰蚩尤”的内容有多种解释,不存在循规蹈矩,排除B项;研究历史问题确实既需要百家争鸣,也需要一家独断,更需要媒体理性引导,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非选择题部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31题10分,32题18分,33题12分,共40分。)31.边疆治理对于封建王朝统治者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边疆安稳则社稷安定,边疆动乱则中原震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朝周边的少数民族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北方的突厥和回纥、西南的吐蕃和南诏、东北的契丹和靺鞨。唐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开明的边疆治理政策,怀柔与攻伐政策相结合,保障了唐代的疆域稳定,使大唐出现了“东至安东,西至安西,南至日南,北至单于府,盖南北如汉之盛,东不及而西过之”的盛世局面。——摘自田宁《武则天与唐朝前期的边疆民族治理》材料二中国古代疆域之边有“内边”和“外边”之分。中国疆域内的大小政权的“边”,可称之为“内边”。明代以前的治边主要是指“内边”,明代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随着西方殖民主义崛起,西方殖民势力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使我国沿海地区和东北、新疆、西藏、云南、广西等一些边疆省区的外患日益突出。殖民主义者的入侵,可称之为“外边”之患。应该说,明代以后,在中国“内边”防务问题依然严重存在的同时,现代意义上的边防即“外边”防务问题开始提上议事日程。——摘自2016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16版《不断深化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唐朝负责各民族宾客接待礼仪的机构。分析唐朝前期开明的边疆治理政策所取得的成效。(2)蒙古族是清朝前中期的“内边”威胁之一,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朝为解决蒙古威胁所采取的手段。近代以来,新疆“外边”之患日益严重,分析新疆面临的主要威胁及清政府为维护国家统一所作的努力。【答案】(1)机构:鸿胪寺;成效:保障了唐代的疆域稳定,推动了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促进了祖国边疆的开发;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2)手段:满蒙联姻;军事斗争(战争);设机构统治;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任答三点即可)威胁:英国支持浩罕国军事首领阿古柏入侵;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努力:左宗棠收复新疆;清政府在新疆建省。【解析】(1)机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负责各民族宾客接待礼仪的机构是鸿胪寺;成效:根据材料“唐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开明的边疆治理政策,怀柔与攻伐政策相结合,保障了唐代的疆域稳定,使大唐出现了‘东至安东,西至安西,南至日南,北至单于府,盖南北如汉之盛,东不及而西过之’的盛世局面”并结合所学,可从保障了唐代的疆域稳定,推动了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促进了祖国边疆的开发;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等方面分析。(2)手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满蒙联姻;军事斗争(战争);设机构统治;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等方面概括。威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新疆“外边”之患日益严重,主要包括英国支持浩罕国军事首领阿古柏入侵;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努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为维护国家统一所作的努力有左宗棠收复新疆;清政府在新疆建省。32.外来因素的冲击和本土因素的积淀促进了文明的转型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朝商品经济非常繁荣。宋代除了当时最著名的都城汁京,成都、建康、镇江及扬州等众多城市因商品经济的发达而成为名噪一时的著名商业城市。宋代城市坊市的格局已经打破,不再像唐代那样商业区和居民区严格分开,城市经营时间也大大放开……——任崇岳主编《中国社会通史・宋元卷》材料二:中日甲午战争后,列强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各国纷纷在华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蚕食中国边疆领土,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沙俄将势力范围扩大到东北全境;德国首开在中国强占租借地、修筑铁路、开矿的特权的恶例;英国强租威海卫和九龙半岛;法国强租广州湾;美国则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黄凤志《中国外交史》材料三:中国的精彩,就是中国人在过去四十年内,或者说是在一代人多一点的时段内,几乎完整地经历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现在开始经历第四次工业革命。……从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的十来年,我们大致完成了以电力、内燃机、家用电器、石化工业、中高端基础设施等为主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张维为《集四次工业革命为一体”的中国崛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宋代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并指出此后我国古代经济格局的变化趋势。(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甲午战争战败给中国造成的“巨创深痛”。有专家指出:“这场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水岭”,请从列强侵略方式与经济结构变动角度分析其合理性。(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推动中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政治、经济因素。并就此谈谈你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认识。【答案】(1)表现:商业城市增多;城市内坊市格局打破和经营时间放开;基层市场和边境市场贸易繁荣;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繁盛。(任意答出四点即可)趋势:宋朝以后,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2)危害:战败后签订《马关条约》,承认朝鲜独立,朝贡体系瓦解,国际地位进一步下降;进一步破坏中国主权,半殖民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陷入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民族危机之中。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列强由商品输出转换为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并举,且以资本输出为主,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进而激发了民族危亡意识;中国自然经济(小农经济)逐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破产,经济领域亟待新的发展与变革(3)政治因素:1992年南方谈话,大大解放了思想,深化改革开放。(仅答出改革开放深化)经济因素: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基;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更深层次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任答一点即可)认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从制度变迁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进行渐进式改革。(任意答出2点即可)【解析】(1)表现:根据材料“宋代除了当时最著名的都城汁京,成都、建康、镇江及扬州等众多城市因商品经济的发达而成为名噪一时的著名商业城市”可知,商业城市的增多;根据材料“宋代城市坊市的格局已经打破,不再像唐代那样商业区和居民区严格分开,城市经营时间也大大放开”可知,城市内坊市格局打破和经营时间放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基层市场和边境市场贸易繁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外贸易繁盛。趋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以后,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2)危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败后签订《马关条约》,承认朝鲜独立,朝贡体系瓦解,国际地位进一步下降;进一步破坏中国主权,半殖民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根据材料“中日甲午战争后,列强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各国纷纷在华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蚕食中国边疆领土,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可知,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陷入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民族危机之中。根据材料“德国首开在中国强占租借地、修筑铁路、开矿的特权的恶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列强由商品输出转换为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并举,且以资本输出为主,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进而激发了民族危亡意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自然经济(小农经济)逐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破产,经济领域亟待新的发展与变革.(3)政治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南方谈话,大大解放了思想,深化改革开放。(仅答出改革开放深化)经济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更深层次参与经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