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份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山东省菏泽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份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山东省菏泽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份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山东省菏泽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份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山东省菏泽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份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二年级历史试题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下图是汉代画像砖中的牛耕图。研究者发现,汉代二牛抬杠的耦犁中的铁铧由生铁铸造,比较笨重,需用两头牛才能拉得动。随着钢刃熟铁铁铧的出现和使用,一牛挽犁逐渐取代了耦犁。这表明A.土地私有促进生产发展B.技术进步推动耕作方式革新C.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D.重农抑商政策有助于农业发展2.从《夏小正》到唐代的《大衍历》再到元代郭守敬的《授时历》,历法的演变体现了我国历代王朝对历法编订的重视。从主观目的考虑,编订历法主要是为了A.发展我国的天文事业B.发展我国的文化事业C.指导古代的农业生产D.提升天文学家的政治地位3.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记载:“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鸡卵,内白皮黄……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洗腻衣,洁白如玉。”此说法成为土豆传入中国的重要证据。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孤证不立,该书不能成为土豆传入的证据 B.土豆传入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C.中外贸易扩大推动了土豆的传入 D.当时国人物质生活深受西方影响4.根据如图所示判断,该冶铁供风形式始于A.战国 B.西汉 C.东汉 D.元代5.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A.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B.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C.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D.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6.有学者认为,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造成的贫富差距在拉大,财富的分配极不合理,社会的人文纽带被工业化完全拧断。英国人花了好长时间才意识到贫困不是客观规律,而是工业革命的失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工业革命的全部目标在于发展现代经济 B.农民阶级和无产阶级贫富差距扩大C.工业革命使西方国家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D.社会文明进步应注重社会整体均衡发展7.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8.唐朝后期出现了“食券”和“飞钱”。府兵可在家乡用粮食交换食券,然后在服役地区用它买食物。“飞钱”变称“便换”、“便钱”,商人在京城购买政府发放的凭证,把它们递交给各地方财政部门,就可以拿到相等数额的钱。这些现象反映了当时A.具有交易凭证功能的纸币产生B.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C.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提高D.经济的发展催生新的金融业务9.明政府规定:“海外诸国入贡,许附载货物与中国贸易。因设市舶司,置提举官以领之,所以通夷情,抑奸商,俾法禁有所施,因以消其衅隙也。”由此可知,明政府意图A.设置官吏严厉禁止中外贸易往来B.在朝贡贸易基础上发展对外贸易C.解决中外贸易交往中的商业纠纷D.打击外国商人在中国的不法行为10.明清之际,中国茶叶在世界茶叶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19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茶叶对英出口则随着印度等国茶叶出口的不断增加而持续下降,以至到1893年,华茶在英国市场上已经被称为“充数之物”。这反映了()A.中国的茶叶生产日趋萎缩 B.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列强放缓了对华经济侵略步伐11.荷兰向海外扩张的有力组织形式是独占贸易公司。公司根据政府颁发的特许状,可以享受许多特权,甚至可以建立自己的陆海军,有权力宣战媾和,有权力建立和管理殖民地。这反映出荷兰殖民活动的特点是A.建立垄断性的殖民贸易公司B.以政府为后盾,官商勾结C.殖民侵略以海上掠夺为主D.商品输出与文化渗透相结合12.“哥伦布大交换”也被称为“大交流”,是指哥伦布在航行至美洲以后,一个包括动物、植物、文化、人群、传染性疾病和思想在美洲、非洲及欧亚半球之间的广泛交流。下列所示现象属于“哥伦布大交换”的是A.美洲的烟草和中国的香料开始出现在欧洲市场B.欧洲的先进生产方式随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C.西方的语言文字、宗教开始传播过海到中国D.里斯本、佛罗伦萨、伦敦成为新的国际贸易中心13.下图为某同学制作的三角贸易示意图。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该贸易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A.导致了非洲人口的急剧下降B.加快了美洲各地的开发速度C.引发了全球人口的迁移热潮D.增加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14.1531年,最早的一家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此后,阿姆斯特丹出现了粮食交易所,伦敦办起了综合交易所。这些现象反映出()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基本形成B.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C.商品输出成为殖民扩张的手段D.新航路开辟引发商业革命15.马克思说:“在工场手工业和手工业中,是工人利用工具,在工厂中,是工人服侍机器。在前一种场合,劳动资料的运动从工人出发,在后一种场合,则是工人跟随劳动资料的运动。”由此可见,工厂制度区别于工场手工业的本质特点是()A.使用大机器生产 B.工人参加集体劳动C.生产资料私有化 D.工人的受剥削程度二、非选择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从如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摘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材料二: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被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三: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5分)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5分)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5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与个体农民的成长相并行,许多手工业奴隶也成为独立的手工业者。农民和手工业者之间的交换活动“以粟易械器”和“以其械器易粟”的比以前更多。当时各国统治者所居住的都城,以及位于交通枢纽的货物集散之处,都形成了繁荣程度不等的城市。在城市里,商品交换有固定的场所,叫“市”。市的四周有“市门”,设官管理。交易时间主要在上午,过午则渐散,至夕而罢。中国历史悠久的名产丝织品,在春秋战国时已先后见于波斯、希腊和印度的市场上。这是经西北民族(如匈奴)之手辗转贩运出去的。——摘编自任继愈主编《中国古代商业》材料二两宋时期,在城市和交通枢纽地段,不论是通都大邑,还是集市小镇,多是商贩云集。如北宋开封城内不仅有繁华的商业街区,而且有专业交易场所,“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经营。据史料统计,北宋时,东南亚、南亚等地区与我国发生贸易的国家已有50多个。南宋时,我国与这些国家的商业交往更频繁。陈正祥在《中国文化地理》一书中指出,从宋朝的城市分布图看,南方的城市数量和城市规模都很明显地超过北方。——摘编自章开沅主编《中国经济史》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5分)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两宋时期商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5分)18.阅读下列两则材料,据此回答问题。(15分)计时——记时——纪史.格林尼治时间大事记1840年前格林尼治时间由英国的格林尼治天文台(1675年建)制定,但其影响力有限,英国各地城镇仍遵守地方时间1847年英格兰和苏格兰铁路时刻表采用格林尼治时间,以克服计时不同给交通造成的混乱局面1851年600万游客乘火车到伦敦参观世界博览会,首次体验标准时间体系1880年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全英国唯一的、法定的时间标准1884年英法美德俄日等25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确定经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据此确定格林尼治时间为国际标准时间阅读上表,对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国际标准时间的历史进程划分阶段并说明理由。分析国际标准时间形成的历史条件。19.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货币的发展与演变体现了商业贸易的发展和社会状况。(15分)阅读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货币演变的趋势。(5分)材料二——摘编自盛斌、黎峰的《世界格局变迁中的金融体系变革》(2)请采用一个尺度,对近现代国际金融体系的发展进行三个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依据。(10分)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二年级历史试题答案解析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下图是汉代画像砖中的牛耕图。研究者发现,汉代二牛抬杠的耦犁中的铁铧由生铁铸造,比较笨重,需用两头牛才能拉得动。随着钢刃熟铁铁铧的出现和使用,一牛挽犁逐渐取代了耦犁。这表明A.土地私有促进生产发展B.技术进步推动耕作方式革新C.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D.重农抑商政策有助于农业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随着钢刃熟铁铁铧的出现和使用,一牛挽犁逐渐取代了耦犁”可知是技术进步推动耕作方式革新,故答案为B选项。材料未体现土地私有的促进作用,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C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D选项排除。2.从《夏小正》到唐代的《大衍历》再到元代郭守敬的《授时历》,历法的演变体现了我国历代王朝对历法编订的重视。从主观目的考虑,编订历法主要是为了A.发展我国的天文事业B.发展我国的文化事业C.指导古代的农业生产D.提升天文学家的政治地位【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统治者重视历法编订是为巩固其统治这一根本目的服务的。由于历法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它对指导农业生产大有帮助,因此,要保护其经济基础必须重视农业,要促进农业发展也必然会重视历法的编订,故C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天文历法3.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记载:“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鸡卵,内白皮黄……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洗腻衣,洁白如玉。”此说法成为土豆传入中国的重要证据。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孤证不立,该书不能成为土豆传入的证据 B.土豆传入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C.中外贸易扩大推动了土豆的传入 D.当时国人物质生活深受西方影响【答案】B【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政全书》对土豆的记载可以成为土豆传入的证据之一,但需要与其它证据形成完整证据链,故A选项错误;当时土豆传入中国有利于缓解人口增加带来的粮食问题,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故B选项正确;当时中外贸易的商品不是以土豆为主,故C选项错误;西方物质生活方式深刻影响中国,是在鸦片战争后,故D选项错误。故选B。4.根据如图所示判断,该冶铁供风形式始于A.战国 B.西汉 C.东汉 D.元代【答案】C【解析】由图中信息可判断出,这是鼓风冶铁的装置——水排。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水排鼓风冶铁始于东汉,故C正确;战国和西汉时期使用皮囊鼓风冶铁,故AB错误;该图出自元代王祯的《农书》,故D不符合题意。5.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A.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B.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C.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D.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答案】B【解析】近代的机器“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故A项错误;“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说明技术革新是为了解决工业生产中迫切的问题,故B项正确;垄断组织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C项错误;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故D项错误。6.有学者认为,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造成的贫富差距在拉大,财富的分配极不合理,社会的人文纽带被工业化完全拧断。英国人花了好长时间才意识到贫困不是客观规律,而是工业革命的失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工业革命的全部目标在于发展现代经济 B.农民阶级和无产阶级贫富差距扩大C.工业革命使西方国家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D.社会文明进步应注重社会整体均衡发展【答案】D【解析】题干观点认为工业革命造成了严重的贫富差距,人文纽带被拧断,因此带来的启示是在社会文明进步应注重社会整体均衡发展,D正确;A与题干观点相反,排除;题干并未指出贫富差距设计的群体,而且工业革命中农民和无产阶级都属于社会底层,两者经济状况不会有太大差距,排除B;C与题无关,排除。7.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答案】B【解析】明代时人们对待贫穷态度的变化说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原有的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故选B项;明代还没有产生新兴的资产阶级,故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人们对待贫穷态度的变化,没有反映社会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的问题,故排除C项;反正统思想在有明一代始终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故排除D项。8.唐朝后期出现了“食券”和“飞钱”。府兵可在家乡用粮食交换食券,然后在服役地区用它买食物。“飞钱”变称“便换”、“便钱”,商人在京城购买政府发放的凭证,把它们递交给各地方财政部门,就可以拿到相等数额的钱。这些现象反映了当时A.具有交易凭证功能的纸币产生B.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C.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提高D.经济的发展催生新的金融业务【答案】D【解析】在唐朝后期出现的“食券”和“飞钱”,方便携带且可汇兑,用以供给府兵和商人异地使用,结合所学可知D项正确;“食券”和“飞钱”可汇兑,但不具“纸币”的“交易功能”,A项错误;材料中的“食券”和“飞钱”的出现是因为社会“需要”和“经济”的发展,不是重农抑商政策松动的结果,B项错误;“食券”和“飞钱”因势而生,不是商人“社会地位的显著提高”,C项错误。【点睛】北宋时期,四川一带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9.明政府规定:“海外诸国入贡,许附载货物与中国贸易。因设市舶司,置提举官以领之,所以通夷情,抑奸商,俾法禁有所施,因以消其衅隙也。”由此可知,明政府意图A.设置官吏严厉禁止中外贸易往来B.在朝贡贸易基础上发展对外贸易C.解决中外贸易交往中的商业纠纷D.打击外国商人在中国的不法行为【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海外诸国入贡,许附载货物与中国贸易…抑奸商,俾法禁有所施,因以消其衅隙也”可知明政府在外国入贡前提下设置管理机构加强对外贸易,故B项正确。A项,与题干信息不符合,排除。题干未体现解决中外贸易交往中的商业纠纷,排除C。打击外国商人在中国的不法行为在题干没有提及,D错误。10.明清之际,中国茶叶在世界茶叶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19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茶叶对英出口则随着印度等国茶叶出口的不断增加而持续下降,以至到1893年,华茶在英国市场上已经被称为“充数之物”。这反映了()A.中国的茶叶生产日趋萎缩 B.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列强放缓了对华经济侵略步伐【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世纪后期,中国茶叶出口出现萎缩甚至滞销的情况,是由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受到其他地区茶叶出口的影响,B项正确;茶叶出口萎缩并不能反映中国茶叶生产日的趋萎缩,A项错误;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C项错误;这时期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D项错误。11.荷兰向海外扩张的有力组织形式是独占贸易公司。公司根据政府颁发的特许状,可以享受许多特权,甚至可以建立自己的陆海军,有权力宣战媾和,有权力建立和管理殖民地。这反映出荷兰殖民活动的特点是A.建立垄断性的殖民贸易公司B.以政府为后盾,官商勾结C.殖民侵略以海上掠夺为主D.商品输出与文化渗透相结合【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荷兰的独占贸易公司获得政府的许可后享有一系列特权,进而充当荷兰殖民活动的代理人,体现了以政府为后盾,官商勾结的特点,选项B正确;选项A只是表象,不能充分体现出荷兰殖民活动的特点,排除;选项C与荷兰殖民活动的史实不符,排出;选项D脱离材料主旨,未体现出文化渗透,排除。12.“哥伦布大交换”也被称为“大交流”,是指哥伦布在航行至美洲以后,一个包括动物、植物、文化、人群、传染性疾病和思想在美洲、非洲及欧亚半球之间的广泛交流。下列所示现象属于“哥伦布大交换”的是A.美洲的烟草和中国的香料开始出现在欧洲市场B.欧洲的先进生产方式随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C.西方的语言文字、宗教开始传播过海到中国D.里斯本、佛罗伦萨、伦敦成为新的国际贸易中心【答案】B【解析】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欧洲先进的生产方式进入美洲,这符合“哥伦布大交换”,选项B正确;丝绸之路开辟后,中国的商品就流入了欧洲,选项A错在“开始”,排除;西方的语言文字、宗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因此选项C排除;新航路开辟后,佛罗伦萨逐渐衰落,排除D。13.下图为某同学制作的三角贸易示意图。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该贸易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A.导致了非洲人口的急剧下降B.加快了美洲各地的开发速度C.引发了全球人口的迁移热潮D.增加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答案】D【解析】欧洲通过三角贸易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极大地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从而推动了欧洲文明整体的进步,因此增加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为三角贸易最深远的影响,故D项正确。14.1531年,最早的一家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此后,阿姆斯特丹出现了粮食交易所,伦敦办起了综合交易所。这些现象反映出()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基本形成B.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C.商品输出成为殖民扩张的手段D.新航路开辟引发商业革命【答案】B【解析】表格中法国货币图尔里佛中的含银量是逐渐降低的,这说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需求量大,只有减少其中的含银量才可以制造出更多的货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故选B项。15.马克思说:“在工场手工业和手工业中,是工人利用工具,在工厂中,是工人服侍机器。在前一种场合,劳动资料的运动从工人出发,在后一种场合,则是工人跟随劳动资料的运动。”由此可见,工厂制度区别于工场手工业的本质特点是()A.使用大机器生产 B.工人参加集体劳动C.生产资料私有化 D.工人的受剥削程度【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在马克思看来,工场手工业是工人利用工具,工人掌握着劳动主动权;在工厂制度下,工人围绕着机器(劳动资料)运动,工人处在被动地位。这说明工厂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使用机器生产而不是手工操作,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从如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摘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材料二: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被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三: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5分)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5分)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5分)【答案】(1)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传入。(2)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3)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对农业的重压,使农民缺乏剩余和积累;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进入工商领域。【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柱状图可以得出农业发展趋势是缓慢增长。第二小问,根据材料“玉米、甘薯种植推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传入是中国明清时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可知小农经济脆弱的原因是生产规模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脆弱的原因还有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但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体现了小农经济顽强的原因是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之一是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可知,两面性为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第二小问,从经济角度分析原因,可以从自然经济自身特征,对农业的影响,对工商业影响和对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与个体农民的成长相并行,许多手工业奴隶也成为独立的手工业者。农民和手工业者之间的交换活动“以粟易械器”和“以其械器易粟”的比以前更多。当时各国统治者所居住的都城,以及位于交通枢纽的货物集散之处,都形成了繁荣程度不等的城市。在城市里,商品交换有固定的场所,叫“市”。市的四周有“市门”,设官管理。交易时间主要在上午,过午则渐散,至夕而罢。中国历史悠久的名产丝织品,在春秋战国时已先后见于波斯、希腊和印度的市场上。这是经西北民族(如匈奴)之手辗转贩运出去的。——摘编自任继愈主编《中国古代商业》材料二两宋时期,在城市和交通枢纽地段,不论是通都大邑,还是集市小镇,多是商贩云集。如北宋开封城内不仅有繁华的商业街区,而且有专业交易场所,“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经营。据史料统计,北宋时,东南亚、南亚等地区与我国发生贸易的国家已有50多个。南宋时,我国与这些国家的商业交往更频繁。陈正祥在《中国文化地理》一书中指出,从宋朝的城市分布图看,南方的城市数量和城市规模都很明显地超过北方。——摘编自章开沅主编《中国经济史》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5分)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两宋时期商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5分)【答案】(1)特点:农产品与手工业品的交易增多;商业活动主要集中在作为政治中心的城市和作为交通枢纽的城市;交易地点、时间有限制;政府对市场加强管理;中国产品出现在国外市场。(2)新变化:城市商业繁荣;商业突破地点、时间的限制;政府对商业活动的控制有所松弛;出现纸币;海外贸易较活跃【解析】(1)根据“农民和手工业者之间的交换活动“以粟易械器”和“以其械器易粟”的比以前更多”得出农产品与手工业品的交易增多;根据“当时各国统治者所居住的都城,以及位于交通枢纽的货物集散之处,都形成了繁荣程度不等的城市。”得出商业活动主要集中在作为政治中心的城市和作为交通枢纽的城市;根据“交易时间主要在上午,过午则渐散,至夕而罢”得出交易地点、时间有限制;根据“市的四周有“市门”,设官管理。”得出政府对市场加强管理;根据“在春秋战国时已先后见于波斯、希腊和印度的市场上。这是经西北民族(如匈奴)之手辗转贩运出去的。”得出中国产品出现在国外市场。(2)“新变化”根据材料二中的“两宋时期,在城市和交通枢纽地段……多是商贩云集”“北宋时……南宋时,我国与这些国家的商业交往更频繁”等信息,再结合所学关于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相关史实分析作答。18.阅读下列两则材料,据此回答问题。(15分)计时——记时——纪史.格林尼治时间大事记1840年前格林尼治时间由英国的格林尼治天文台(1675年建)制定,但其影响力有限,英国各地城镇仍遵守地方时间1847年英格兰和苏格兰铁路时刻表采用格林尼治时间,以克服计时不同给交通造成的混乱局面1851年600万游客乘火车到伦敦参观世界博览会,首次体验标准时间体系1880年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全英国唯一的、法定的时间标准1884年英法美德俄日等25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确定经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据此确定格林尼治时间为国际标准时间阅读上表,对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国际标准时间的历史进程划分阶段并说明理由。分析国际标准时间形成的历史条件。【答案】阶段和理由:(示例)第一阶段:1880年前,格林尼治时间成为英国标准时间;第二阶段:1880~1884年,英国标准时间成为国际标准时间。历史条件:①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现代交通、通迅的出现,产生了确立统一标准时间的需求和技术条件。②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世界各地人员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往来范围不断扩大,对制定国际标准时间的需求日益迫切。③英国是当时政治、经济大国,在全球拥有众多殖民地,具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在确定标准时间和推动其国际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详解】“阶段划分”根据材料时间信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