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我们的脑1人体对刺激的反应【教学目标】2.通过施加刺激,观察对应的反应,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关系。3.认识到人对刺激产生反应对于趋利避害的重要性。4.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5.初步形成保护器官、珍爱生命的意识,为生命观念的形成奠定基础。【教学难点】在体验过程中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发现刺激与反应【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谈话:你们品尝过柠檬吗?吃柠檬时有哪些反应和感受?(引导学生说刺激,会做出相应的反应)活动任务一:1.如果我们的其它感觉器官受到刺激,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呢?将你的耳的声音、闻到难闻的气味、坐车颠簸呕吐等由于外界环境变化产生的不同反应体验。)感受刺激的器官2.聚焦光刺激实验:那如果我们的眼睛遇到光的刺激,又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在提问光刺激下瞳孔的变化之前,教师应该由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在学生能够回答闭眼、眩晕等反应后再进一步聚焦瞳孔的变化)3.正常人的瞳孔对光的反应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探究光的强弱变观察瞳孔变化,另外一人记录实验结果。)4.学生小组合作,(安全提示:光源与眼睛距离大约20-30厘米,眼睛不要长时间直视光),汇报总结出瞳孔变化规律。5.小结:刺激与反应时一种常见的现象,不同的刺激是由人体的不同感1.谈话:我们是通过那些感觉器官感受到这些刺激的?想象一下,如果缺失了某种感觉器官,我们的生活会有什么变化?3.小结:引导学生真实体验感觉器官——眼的缺失以及视觉的缺失给生脚走路,不会绝对平衡,但眼睛看到脚落地是否在直腿和脚,控制着人的行动。这个活动体现出人脑的调节控制功能。为下节课“人体指挥部一一一脑”的学习埋下伏笔)4.谈话:如果生活中我们遇到了有感觉器官缺失的人,你会怎么做呢?1.PPT出示各种刺激反应的情境,概括小结人体对刺激产生的反应。2.提问:我们的反应有什么作用呢?(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体的各种反应就是为了保护自身安全。)3.讨论:哪些行为会损害感觉器官?有哪些好方法能够保护感觉器官?板书设计刺激柠檬冷水强光.......感受器官舌头皮肤眼睛......反应唾液鸡皮疙瘩闭眼、瞳孔缩小....【作业设计】一、选择题。(选择正确的答案字母填入括号。每空每3分,计分551、眼、耳、()、鼻、皮肤是人体主要的感觉器官。2、当受到外界环境或身体内部的刺激时,我们会产生(),这能使我们积极应对环境变化,保护自己、避免伤害,是我们保护自身安全的重要保3、早上7点,果果听到“丁零零”的闹钟一响就起床用了()这个感4、小敏起床洗脸感觉水好烫,这是用了()这个感觉器官。5小花吃着油条,觉得真很好吃,这是用了()这个感觉器官。6、人从黑暗的环境走到明亮的环境眼睛的瞳孔()。A、会缩小B会放大C、没有变化7、盲人摸读盲文利用的感觉器官是()。A、耳朵B眼睛C、皮肤8、上课铃响了,同学们快速回到教室。在这个“刺激一反应”中,接受刺激的感觉器官是()9、对出现中暑症状的人员,可用以下哪个方法缓解症状?()A用热毛巾敷脸B用冷毛巾敷脸C喂服汽水10、下列属于正确用眼的是()A躺在床上看手机读物、B边走路边看手机读物、C端坐看纸质书籍读物11、听到一声巨响我们会做出的反应是()。A捂住嘴巴、B捂住鼻子、C捂住耳朵12、看到路上有碎玻璃,我们的第一反应是()。A迅速用手抓住、B避开它绕着走、C向碎玻璃走去13、看到红灯亮,我们第一反应是()。A继续穿越公路、B边看车边过公路、C停下来等待绿灯后过公路14、我们受到外界或身体内部刺激会做出反应是为了()。A应对环境变化、B保护自己、C避免伤害15、蒙上眼睛走路的结果是(),证明感觉器官对我们很重要。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题3分,总分45分)3、吃到苦花生的第一反应是找垃圾箱吐掉()4、看到红灯停下等待是人们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时做出的一种反应。5、感觉器官对我们很重要,缺少其中任何一种都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6、长时间注视强光会伤害眼睛。()11在上午第四节课时闻到厨房的香味肚子就不由自主的咕咕叫,这是9B、10C、11C、12B、13C、1新课程改革,是一次深刻的改革。新课改倡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课改倡导建设性学习,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提倡交务必做好充分的准备,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一、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1.创设各种情景,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2.为学生带给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3.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我的一些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二、关注学生情感,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1.尊重每个学生,用心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2.关注学生有困难或性格内向的学生,尽可能为他们创造机会。4.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齐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忙,做到教学相辅。1.用心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阶段性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2.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和协调的方法进行学习。2人体指挥部一脑1.科学知识在体验活动中认识到脑是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生物基础。体,小脑可以帮我们保持身体的平衡,脑干能够控制呼吸和心跳。2.科学探究通过抓尺子、视错觉、双眼视觉等实验,推断通过有趣的视觉现象,推断脑要把双眼传来的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乐于合作与分享的学习态度。1课时(一)教学导入慧头脑来判断。人类活动千千万,协调指挥不慌乱。2.提问:人体会对刺激做出反应。是“谁”在指挥我们的身体呢?(二)新课学习(1)实验一:专心抓尺子。同学的手与尺子零刻度线齐平,乙同学突然松手使b.学生分组实验,并将实验情况记录在活动手册上。d.资料介绍:尺子自由下落时,大约0.1秒时下落了5厘米;0.2秒时下落了20厘米。(2)小结:感觉器官(例如眼睛)接收到刺激报告给大脑(看到尺子下落),大脑处理信息指挥人体做出反应(用手去抓),从刺激到反应是需要时间的。多试几次,可以越来越熟练,反应更快,这就是熟能生巧。b.学生分组实验,并将实验情况记录在活动手册上。(4)讨论:两次实验的结果一样吗?说一说其中的道理。(5)小结:一心二用,干扰了大脑的反应速度。这是两种刺激导致不(1)视错觉现象a.课件展示教材P5:黄色的圆和紫色的圆大小一样吗?b.课件展示教材P5:两条黑线是平行的吗?(2)交流汇报。(3)小结:眼睛记录不同的刺激信息传给大脑,但是大脑的认知判断(4)双眼视觉现象b.交流:有什么发现?这是怎么回事?(5)小结:两个单眼和双眼观察时,手指的位置都不同。这是因为脑要把双眼传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才能形成立体的视觉。(6)阅读指南车信箱资料,介绍脑的内部结构与作用。第一张人脑解剖图是比利时医生维萨里根据人体的真实结构绘制的。1543年,他发表著作《人体的构造》,对脑的结构进行了描述。人脑有三个主要结构:大脑、小脑、脑干。大脑可以指挥我(1)阅读教材中的两个案例。(2)说一说,通过这两个案例,你有什么启示?(3)思考:分析以上案例,想一想,大脑还有哪些功能?(三)整理,下课第二单元沉与浮【教学目标】针对“浮起来的物体,谁的漂浮能力更强”的问题,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乐于探究物体(材料)的沉浮情况。【教学重点】知道物体放在水中出现沉、浮现象。知道漂浮的物体漂浮能力有强弱区【教学难点】通过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建立假设、采用控制假设验证的数据应用于解释和预测等系列能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第一次实验材料(苹果、梨子、蜡烛、松木块、小石块、塑料尺、回形针、水槽、水);第二次实验材料(相同形状和体积的松木板、【教学时间】【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2)谈话引入:物体放入水中,有的沉,有的浮。现在让我们观察不(二)新课学习(1)实物展示实验材料:苹果、梨子、蜡烛、松木块、小石块、塑料(2)学生预测并做好记录:上述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3)交待实验注意事项:将物体放入水中后再松开,不触底就算浮;(4)实验验证:将上述物体放入水中,观察物体的沉浮情况并记录在活动手册中(用箭头表示沉浮。向下表示沉,向上表示浮)。(5)交流实验结果: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6)分析实验结果,将物体按沉浮情况分类。(7)小结:预测有可能出错,例如苹果,预测它下沉,但却浮起来了。(8)讨论:浮起来的物体中,谁的漂浮能力更强?(1)提供材料:形状和体积都相同的松木板、泡沫板、塑料板。(2)分组讨论,初步设计实验方案。(3)案例示范:讲解教材P11的实验方案。c.实验材料:松木板、泡沫板、塑料板三种材料,水槽,水,回形针或垫圈(重物),镊子。e.不改变的因素:三种材料的形状和体积、水量、重物的规格及添加方往水槽里倒入适量的清水,待水面静止后,放入稳定后,用镊子夹取重物轻轻加在松木板上面的(4)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写在活动手册上。(5)开展实验,将数据记录在活动手册中。(6)交流:分析实验数据,你有什么发现?(7)小结:松木板、泡沫板、塑料板三种材料中,泡沫板的漂浮能力【作业设计】1.在水中,木头是(填“沉”或“浮”)的,用木头造的船也是(填“沉”或“浮”)的。在水中,铁块是(填“沉”或“浮”)的,用钢铁造的巨轮2.将苹果、梨、玻璃球、铁钉、橡皮、蜡烛这六种3.一个木块在水中是浮的,把这样的八个木块粘在一起,质量变,体积变,在水中的状态是(填“沉”或“浮”)的,沉浮状况改变。4.一块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三分之一大小再放人水中,橡皮二、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把由以下材料制成的实心球放在水中,能浮在水面上的是()。A.铜B.铁C.普通木材D.玻璃2.可以通过()看浮起来的物体中,谁的漂浮能力更强。A.体积B.质量C.大小D.露出水面的部分.A.都会改变B.都不变C.不一定会不会变D.可能会改变4.相同质量的下列物体,只有一种在水中能浮在水面上,它最有可能是5.“比较不同材料的漂浮能力”的实验中,可以有()个不一样的因素。三、判断题。(正确的画“√”,错误的画“X”)1.物体的沉浮与其自身材料有关。()2.小西瓜在水里漂浮,大西瓜比小西瓜重,所以大西瓜在水中一定是下沉的。()3.沉在水底的石头没有受到水的浮力。()4.独木舟比木头的漂浮能力更强。()把下列物品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连一连。苹果蜡烛铁珠沉泡沫板.乒乓球钢尺橡皮浮木板图钉钉子.五、拓展研究。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并回答问题。1.将下面这些物品轻轻放在水面上,会浮的画“√”,会沉的画“X”。①萝卜()②铜钥匙()③一次性餐盒()④小石子().⑤橡皮()⑥螺丝钉()⑦乒乓球()⑧1角硬币().2.分析你选择的物品,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主要和()有关。A.材质B.颜色C.轻重D.大小参考答案一、1.浮浮沉浮.2.苹果、梨、蜡烛玻璃球、铁钉、橡皮.3.大大浮没有4.沉本课是湘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我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出发,把学生“拉”进熟知的生活情景中,极1、观察更多的物体是沉还是浮。首先让学生对桌上的材料进行预测。根据学生的预测和实验结果进行板书。让学生在进行比的初步判断: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有关,大的物体会怎样,重的物2、实验: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有关吗?请学生再放入水中进行比,结果学生得出:物体的沉浮跟大小、轻重又无关的结论。3、再次进行实验验证跟大小、轻重的关系。控制一组变量,(轻重)研究大小,控制一组变量(大小)研究轻重。最终得到结论:轻重一样的物体,沉浮跟大小有关,在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大小一样的整个教学活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简入的层次性,达到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之成效。比如语言不够简洁、精彩;板书不够整洁规范;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多样,不够精彩;还有个别之处活动不够充分,有些急于求成2.科学探究基于任务驱动,能设计更多“让它沉下去”“让它浮上来”的方案。能将改变沉浮设计方案的主体内容以结构设计图的方式呈现。有对物体沉浮变化及其关系进行科学实践的教师准备:带盖的空瓶子、水槽、水、橡皮泥、教学课件。1课时(一)教学导入(1)提问引入: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物体放入水中,有的沉,有的浮。那么我们怎样让浮的物体下沉、沉的物体上浮?(2)学生自由发言。(二)新课学习(1)情景展示:带盖的空矿泉水瓶浮在水面上。(2)分组讨论:浮在水面的瓶子,怎么让它沉下去?(3)分组画出结构设计图。即怎样改变空瓶子的结构使它下沉。(4)各组展示自己的结构设计图,对比其他组的设计图,优化完善。(5)分组实验:根据完善后的设计,进行实验。(6)拓展:介绍沉浮自如的潜艇。压载水舱内的水排出时,潜艇从水下浮出水面。2.让它浮上来(1)情景展示:实心的橡皮泥球沉在水底。(2)分组讨论:沉在水底的橡皮泥球,怎么让它浮上来?(3)分组画出结构设计图。即怎样改变橡皮泥球的结构使它上浮。(4)各组展示自己的结构设计图,对比其他组的设计图,优化完善。(5)分组实验:根据完善后的设计,进行实验。(6)小结:物体的沉浮是可以想办法改变的,改变物体的沉浮可以满(7)课件展示教材P14上方三幅图。(8)用所学的沉浮的知识谈谈这三种船(水泥船、钢铁船、独木舟)。(9)拓展:介绍水密隔舱结构。遍采用,是我国在造船方面的一大发明。从18世纪开始,中国先进的水密有一两个舱区破损进水,水也不会进入其他舱区(三)整理,下课知道航道浮标漂浮于水面,锚定在指定水域,用以标示航道范围、浅滩漂浮能力或者改变物体沉浮的办法制作航道浮标。观察航道浮标实景图,能合理推测、分析其结构和功能。能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制作航道浮标,能用结构设计图、流程设计图表达自己的创意与构想,并将自己简单的创意转化为模型或实物。能根据我国对航道标志颜色及光色的规定,完善自己制作的航道浮标。有对事物的结构与功能进行观察和推测的兴教师准备:泡沫塑料块、牛奶盒、空矿泉水瓶、空易拉罐、空玻璃瓶、配重用的水,锚系用的线和石块等,教学课件。1课时(一)教学导入(1)播放轮船进港的视频,引导观察画面中的航道浮标(让画面静止)。(2)提问:大家知道这种物体叫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3)讲解:这个物体叫航道浮标。航道浮标漂浮于水面,锚定在指定(4)课件展示教材P15往水中投放浮标以及投放后的两幅场景图。想一想,它是怎样保持在水面漂浮不倒却又不被水流冲走的?(5)学生自由发言。(二)新课学习(1)观察外部特征。观察教材中的两张照片或者播放相关影像资料。(2)交流:航道浮标的外部特征是怎样的?(3)小结:航道浮标上部窄小而高且采用框架式塔型结构,中部宽大、密封,底部细长、密封,中部往下还有铁链。浮(4)推测航道浮标内部结构及所有结构对应的功能。(5)交流:航道浮标是怎样保持在水面漂浮不倒却又不被水流冲走的?(6)小结:从外部特征来看,应该是上轻下重、重心低。金属制作,要漂浮,必须是中空。投放以后,主要是上部露能主要是指示,中部及以下结构的功能主要是漂浮及稳定。(7)补充介绍:出示相应的航道浮标锚系布局图。教材中提供的是用于海上助航的,没有内河助航的,我们可以自己搜集资料予以补充了解。(1)介绍供选择的制作材料:泡沫塑料块、牛奶盒、空矿泉水瓶、空易拉罐、空玻璃瓶、配重用的水,锚系用的(2)各组选择所需材料,讨论设计方案。要求先画出结构设计图,再(3)交流设计方案,初步制作。(4)案例展示。课件展示教材P16上方的三幅设计图,并讲解。鼓励多样化。(5)思考并讨论:上面的三幅图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吗?(缺少颜色标识……)(6)拓展:介绍我国对航道标志颜色及光色的规定。《中国海区水上助航标志》规定:船舶从海上驶近或进入港口、河口、港湾或其他水道时,称为顺航道航行,左舷为航道左侧,右舷为航道右侧。航道左侧标的标体、顶标、灯光均为红色,航道右侧标的标体、顶标、灯光均为绿色。(7)各组改进和完善自己的作品。(8)展示制作成果。(三)整理,下课第三单元地表的变化【教学过程】1、展示青藏高原图片,,有趣的是登山队员多次在青藏高原的喜马拉雅山你有什么想法?让学生猜想、交流并汇报。1关于地表的变化,大家想研究哪些问题?2、为什么地表会发生变化?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现有知识,先猜一猜。学生响吗?2、毛巾(每组两条)、长30厘米直径1厘米的干木棍(每人一根)。2008年5月12号,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痛苦而难忘的。在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地震,这是继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来又一次在我国发生的大地震。看完这组照片后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学生交流感受。(1)学生提出问题: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地震前兆?预测?自救?……(2)确定本节课主要研究解决的问题。(1)观察地震现象(2)研究地震成因(1)用手按住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会发现什么现象?(2)握住木棍的两头用力再用力,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手有什么感觉?成的?(1)地震能缓解地球本身的压力,释放过多能量,保持岩石圈受力平衡。(2)同时地震也会把地下的矿物带到地表,(3)地震还造就了无数奇山异水。2、避震小知识避震演习:大家知道的不少,做起来怎样呢?下面我们1、谈话后播放视频: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智利柴腾火山喷发和美国夏威夷基拉韦厄火山喷发),注意观察并思考,视频中发生的是什么现象?你有什呢?3、组织交流:哪组的同学愿意和大家交流一的方式交流本组观察到的现象。(注:当慢慢地向瓶中倒土豆泥的小洞或裂缝中喷出来)。谈话:同学们,现在可以大胆想象一下,地球内部有怎样?压力又怎么样?岩浆为什么会从地球深处喷发出来呢?小组讨论一下吧!学生根据所获得的信息(火山喷发物温度高、喷出的高度高等)初步推测出1、谈话:关于火山喷发谁知道的知识更多呢?请同学们阅读自己在课下搜集到的相关材料,5分钟后进行交流吧!4地球的内部学情分析.重点难点.【导入】情境导入,探究暗盒.作为地球的儿女,我们对于这颗养育自己的行星又有2、(出示书上的问题)老师要请你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讲台上有三个盒什么吗?请几名学生尝试分辨。学生汇报:有石油、煤炭、矿物、水、岩石..(1)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猜测,那么地球的内部到底有什么?科学家们又(2)(出示书21页上半段)科学家最初想到了钻孔技术,但是这根本达不(3)你认为科学家会从哪些方面收集有关地球内部的信息?(出示课件如火(4)从这些现象你认为地球的内部情况是怎样的?(小组讨论)学生汇报:地球的内部温度高、压力大、是运动的,有熔岩...(5)教师出示文字资料一(33千米左右深处发生了巨大的突变;在地下2900千米左右深处又发生了巨大的突变。)谈话:科学家们对火山地震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了解到了一些信息。你们阅读后,说说地球内部还有哪些情况?(组长组织学生阅读并讨论猜测猜一下地球内部的物质异同情况。)(1)、教师继续出示文字资料二(这表明地下有两个明显的界面,界面上下物质的性质有很大差异。第一个界面位于33千米深处,是莫霍洛维奇于1909年发现的,简称为“莫霍面”。另一明显界面位于2900千米深处,是美国学家古腾堡于1914年发现的,简称为“古登堡面”。用这两个面,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3个圈层。),并提出阅读后交流话题:关于地球内部情况,学生汇报: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3个圈层每个圈层的厚度不同4、(出示教材插图)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地球内部5、(出示老师做好的模型。)这就是老师做的,你们想做吗?(重点强调如内核的直径为1厘米的小球,那么外核厚度为1、7厘米,地幔约为2、2厘米,地壳只需要薄薄一层)你打算怎么做?制作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小组可以讨论。颜色)例几方面来评价)1、地球从表面到中心可划分为三层()()()2、地球内部像一个熟鸡蛋,蛋壳相当于(),蛋清相当于(),蛋黄相当1、总结:人类是如何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的?地球内部是什么样的呢?2、作业5塑造地表的巧手2.科学探究教师准备:流水冲刷形成沟壑的模拟实验材料(泥土沙盘、支架、塑料瓶、水等);自然界温度变化影响岩石的模拟实验材料(酒精灯、风化较大的页岩类小石头、护目镜、夹子、烧杯、冷水等);教学课件。(一)教学导入(1)大声朗读:茫茫的草原高高的山,奔腾的河流广阔的海,风卷沙石造(2)谈话引入:火山爆发、地震等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能改变地表。地球a.小组讨论确定材料范围并制定实验计划。“冲刷泥沙还是冲刷岩石?黄土高原上的沟壑是怎么来的?如果要做这个模拟实验,我们需要哪些材料?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我们应该制定怎样的实验计划?”实验结论),然后在集体论证的基础上分析、类推到自然界。d.分析类推。“小石块”类推为模拟“自然界的岩石(例如山上的大岩石)”表层先热内部后热”,“小石块浸入冷水”类推为模拟“夜晚温度降低、冬天寒冷导致自然界岩石表层先冷内部后冷”,“这样反复多次,小石块破裂”模拟(2)风、植物、水对岩石变化也发生作用。(三)整理,下课6人类活动对地表变化的影响知道1998年长江中游夏季大洪灾过后,我国政府明确提出“退田还湖,加2.科学探究(一)教学导入型事例,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需要用来交流。”(2)揭示课题。(二)新课学习(1)课件展示教材P33的两幅图,分析这两幅图带给我们的信息。通堵塞的已有河道,可以从无到有新修出一条河道来(例如京杭大运河),但也(3)阅读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治理”的典型事例。从1978年开始,我国在黄土高原开展了以大范围植树造林、退耕还林为主(4)小结:在一定条件下,人类可以改变陆域地表形态。(5)交流更多有关人类活动改变地表的典型事例。(1)了解围湖造田带给人们的好处。先了解围湖造田的历史缘由(有诸多优越的自然条件),接着了解建国以后的围湖造田大规模发展的缘由(解决粮食问题),初步了解到围湖造田确实给人们带来了好处。在这一过程中,人类活动改变了地表形态:增加了陆域面积(相应地,水域面积减小了)。(2)了解围湖造田后水域面积的变化。b.读数计算:先看5个代表性年份的洞庭湖水域面积及容量,接着再计算每相邻的2个年份之间面积及容量具体减小的数值,最后计算并比较1949年、1983年这2个年份之间面积及容量减小的差值。(3)分析讨论围湖造田的利与弊,形成正确认识。b.讨论:我国1998年为什么提出了“退田还湖”等政策?大规模围湖造田(4)课后活动:搜集人类活动对地表变化影响的具体典型案例,试分析这第四单元物质变化(一)谈话导入以燃烧。纸和蜡烛燃烧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探究的问(二)探究学习烧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点燃纸,给特写。)(伸手感受)感觉到热乎乎的。半,大家看,我们用这张纸折一架纸飞机,看看它有什么变化。(折)看,我们折成的纸飞机与刚才的纸相比有什么变化?他的形3.同学们,纸的这三种变化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是它们都发生了变化。不同是纸的折叠、撕碎都是形状和大小发生了变化,(拿起纸飞机拆开)而后变成了纸灰,纸灰还能像撕纸和折纸回到原来的的变化。那么,点燃蜡烛后,蜡烛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下来了。他变成起飞到空气中去了!怎样找到这个气呢?3.把1个干冷的烧杯罩在燃烧的蜡烛上方,(操作点燃蜡烛),现在我们观察烧杯内壁会有什么现象。(罩)说:看,烧杯内壁出现水雾,水雾就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所以说蜡烛燃烧生成了水蒸气。还仔细观察有什么变化?烧杯壁有浑浊出现,说明蜡烛燃浊。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蜡烛燃烧后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它也是一种有新物(三)得出结论同学们,通过纸和蜡烛燃烧这两个实验,说明它(四)拓展认识支持燃烧的气体是什么气体呢?我们再来看看后来科学家的研究。研究发现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其中氮气占78%,氧气占21%,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占1%,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其中支持燃烧的是空气(五)全课小结2小苏打与白醋的反应(一)教学导入(1)教师展示小苏打和白醋两种实物。(2)提问引入:将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会发生什么变化?(二)新课学习(1)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描述并记录。(2)明确任务:将小苏打加入白醋中,观察并将所看到的现象记录在活动(3)交待实验步骤(教师现场演示或播放微课):a.将大约60毫升白醋倒入500毫升容量的烧杯中。b.用天平称量5克小苏打。(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5)交流:说一说你看到的现象。(6)小结: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冒出了大量的气泡,并有咄咄的响声,说明(7)讨论并猜想:现在,烧杯里面的物质还是小苏打和白醋吗?是否产生了新物质?哪些证据可以支持你的观点?(8)实验验证:打开玻璃片,将燃烧的小木棒分别伸进小苏打与白醋反应后的烧杯里和充满空气的空烧杯里,观察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9)小结:将燃烧的小木棒伸进小苏打与白醋反应后的烧杯里,小木棒的(1)教师展示紫甘蓝汁,并讲解其特性:紫甘蓝汁遇酸性物质变为红色,(2)实验:用滴管将紫甘蓝汁分别滴入白醋、小苏打溶液和二者混合后的(3)交流: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4)小结:紫甘蓝汁滴入白醋中会变红,滴入小苏打溶液中会变为绿色,(三)整理,下课【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铁锈和铁不是同一种物质,铁生锈是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知道铁生锈与水和空气等因素有关。2.科学探究能从颜色、光泽、导电性、是否被磁铁吸等方面比较铁与铁锈,并作出它们是否为同一物质的判断。能联系铁生锈的环境作出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假设,并设计对比实验进行观察、求证,进而得出结论。3.科学态度、STSE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教学重点】学生自主探究设计实验证明铁生锈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铁片、铁锈、电路检测器、磁铁、铁丝、细砂纸、吸水纸、【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提问:生锈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我们在哪里见到过生锈的物体?(2)交流:从图片中你可以发现什么?(课件展示教材P41上方的两幅图片)(3)引入新课:生锈是怎么回事?铁和铁锈相同吗?今天我们来探究(二)新课学习(1)明确任务:铁和铁锈相同吗?(2)思考讨论:要研究铁与铁锈,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3)方法指导:我们可以从颜色、光泽、软硬、导电性、是否被磁铁(4)学生观察、比较,并将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上。(5)讨论并汇报:从实验结果来看,你发现了什么?(6)小结:从颜色、光泽、软硬、导电性、与磁铁的作用这几方面来看,铁与铁锈都不一样,因此铁与铁锈不是同一种物质。2.研究生锈的原因(1)提出问题:铁生锈跟什么因素有关?(2)交流我们的猜想:可能与潮湿的环境有关、可能与空气有关……(3)根据猜想,设计对比实验。(4)案例指导:探究铁生锈是否与潮湿的环境有关。a.我们用铁丝来做实验,先用细砂纸将铁丝擦一擦,看一看铁的颜色。b.将一根铁丝(1号)放在潮湿的吸水纸上,另一根铁丝(2号)放在c.经过一段时间,观察两根铁丝发生的变化,做好记录。(5)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6)进行实验,将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上,形成实验报告。(7)小结:潮湿的环境会引起铁生锈。(8)交流:引起铁锈生锈的原因还有哪些?我们怎样去研究?(9)小结:铁生锈的原因有:在潮湿的环境里容易生锈;与空气接触容易生锈;与酸、碱、盐等接触后容易生锈。(10)全课总结:有些物质变化的反应速度较快,如蜡烛的燃烧、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有些物质变化的反应速度较慢,如铁的生锈。(三)整理,下课。 二、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A.放到潮湿的环境中B.放到酸性溶液中C.放到缺乏空气的环境中D.放到碱性溶液中2.关于铁生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铁生锈后,表面变得粗糙,容易剥落4.证明空气会让铁生锈的实验中,改变的因素是()。A.铁的体积B.杯子的大小三、判断题。(正确的画“√”,错误的画“X”)栏杆生锈。()2.在螺丝钉表面电镀可以防止生锈。()3.在铁钉表面喷水可以防止生锈。()4.把润滑油涂在锁芯内可以防止锁芯生锈。()1.请你写一写生活中会导致铁制品生锈的环境有哪些。(至少写出两条)2.请你写一写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防止铁制品生锈。(至少一、1.银白有可以可以2.红褐没有不能不容易四.1.示例:生活中导致铁制品生锈的环境有潮湿的环境、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淋雨、泡在肥皂水等碱性溶液中、泡在醋等酸性溶液中等。2.示例:在铁制品的表面刷防锈漆;让铁制品表面保持干燥;在铁制品表面做电镀层;在铁制品表面涂润滑油;把铁制品放因为本课涉及变量控制实验,所以我们课题组就把这课作为变量控制教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认知及思维发展特点和技能特点和教材对变量控制2、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物质。3、懂得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实验探究铁生锈与哪些因素有关,在观察铁和铁锈。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物质,而且本节课的实验材料容易找到,所以让学生课验并按方案完成实验。这样做的好处有:第一,学生在课前尝试进行实验比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思考会更充分;第二,老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心中有数,在课堂上就可以针对学生在实验设计上的不足组织有效的交流和引导;第三,实验在课前完成,那课堂上就有更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交流,完善实验2、小组互评实验的合理性。在探索铁生锈的原因的活动中,各个小组课前已经完成了验证铁生锈的原因的猜想实验,在课堂上我先让各个小组看着他人的实验来评价他人实验的合理性,并提出改进意见,在此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形成正确的实验方法。直观的实验比文字更容易让学生发现自己组和其他组的异同,从而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交流,修正自身的错误想法和做法。3、从简单到复杂逐一解决学生聚焦的问题。在学生设计的实验中会出现很多个条件没有控制好,讨论的时候教师要有意识的让学生先解决简单的问题,再解决较复杂的问题,这样学生会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变量控制方法。例如本课教学中,因为比较多小组研究水对铁生锈的影响,我就先选择水组的实验进行研讨。研讨时我先让学生评价只做一组实验的小组,并追问为什么要做两组实验;解决了这个简单的问题后,接着让学生展示做两组实验(一个有水,一个没水)但又没控制好空气的小组,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追问学生为什么空气量要一样?解决了这一问题再让学生想更复杂的问题:怎样保持空气量一样?通过呈现简单到复杂的问题,让学生逐渐掌握“水对铁生锈影响”的变量控制实验,再交流研究酸和空气对铁生锈的影响学生就比较容易迁移。4生活中的物质变化【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将二氧化碳充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会变浑浊,人们常用此方法识别二氧化碳气体。知道生活中的烟花燃放、水泥凝固等都是原有物质发生了改变的现象。知道工厂排放的废气会造成环境污染。2.科学探究能利用二氧化碳的特性辨识碳酸饮料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气体。能调查了解物质变化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意识到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懂得物质变化给人类生活带来了便利,但也产生了一些弊端,甚至造成了环境污染。如何兴利除弊,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教学重点】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相关实验的总结概括。【教学准备】【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大声朗读:铁块潮湿生锈斑,蜡烛燃烧冒轻烟,酸碱相遇有反应,(2)提问:喝可乐时,我们会看到它冒气泡,喝起来很解渴,这是怎(二)新课学习(1)明确任务: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记录实验现象,思考怎样解释(2)教师演示:将半瓶可乐用带有导气管的橡皮塞塞紧,导气管通入盛有少量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轻轻摇动可乐瓶,观察右边试管的变化。(3)交流汇报:从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怎样解释这种现象?(4)小结:我们看到可乐冒气泡,然后试管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此方法识别二氧化碳气体。可乐是一种碳酸饮料从碳酸中分解出来,用导气管将它充入澄清(5)拓展:阅读指南车信箱资料。(6)课后实验:可乐除锈。锈吗?试一试!查阅资料,了解这是应用了什么样的物质变化。2.了解更多生活中的物质变化(1)课件展示教材P44上方两幅图片。说一说,它们发生了怎样的物(2)物质变化的应用非常广泛,调查一下,它在生产和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3)小组讨论汇报。(4)介绍:火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火药首先运用于制造烟火,不久后运用于军事。火药传入西方后,经过不断改良,除了在军事上的用途,还广泛应用于采矿、筑路、兴修水利、工程爆破、金属加工等工业领域。(5)拓展资料:喷漆与防锈锈。最近,科学家还在其中应用了纳米技术,把比头发丝还细小1000倍的颗粒加入到油漆中,增强它的防锈能力,并且使汽车表面不容易被划伤。(6)阅读上面的拓展材料,你有什么感受?物质变化都是有利于人类的吗?(7)课件展示教材P44图片——人为排放造成酸雨(8)小结:物质变化给人类生活带来了便利,但也随之产生了一些弊(9)课后任务: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变化?查阅资料,记录在活动手(三)整理,下课【作业设计】1.碳酸饮料是指一定条件下充入了的饮料。2.因为气体极易从碳酸中分解出来,所以碳酸饮料有的作用。1.可乐饮料中溢出的气体可以使用()鉴别。A.澄清石灰水B.苏打水2.下列变化中,不能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C.煤燃烧D.蜡烛遇热变成蜡油3.下列生活小窍门中,不会产生新物质的是()4.将少量的沙子倒入装有大豆的杯子中,再用筷子搅拌,静置一会儿,5.用蜡烛给汤匙中的白糖持续加热,白糖会()。A.变成液体糖B.先变成液体糖,然后变成黑色物质C.先变成水,再变成黑色物质D.变成水3.做泥塑或面塑时,只有物体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的生成。4.铁锅生锈了可以使用碳酸饮料除锈。()5.把维生素C泡腾片放入水中,仅仅是形态发生了变化。()1.怎样才能验证碳酸饮料中的气体是二氧化碳?用简单的文字描述验证2.实验后,出现了什么现象?一、1.二氧化碳2.二氧化碳消暑解渴3火药1、本节课运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可以较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使用过程中,让学生兴奋起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创造一个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的场景。2、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交流、讨论,既让学生进行自主独立学习时间还是太少。观看视频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内容上1科学知识到温度低的物体,这种传热方式称为热传导。2.科学探究两杯温差较大的水进行实验,观察热的传递过程进行求证。对热传递现象有探究兴趣,积极完成探究任务,进行判断,善于总结发现规律,乐于合作与分享。三、教学时间:4课时(一)教学导入(1)提取生活经验:如果把金属勺子放入一杯热水中,过一会儿摸摸勺柄端,有什么感觉?(2)现场演示:教师操作,请一名学生摸摸勺柄端,然后谈感受。(3)提出问题:热在金属勺中是怎样传递的?请将热传递的路径和方(4)交流汇报后形成假设:水的热量先传递给浸入热水中的金属部分,热了。究竟是不是这样?让我们一起研究一一热传导。(一)新课学习(1)介绍材料:金属棒、凡士林、火柴棒、酒精灯等。(2)讨论:怎样用这些材料做热传递的实验?而且能借助某些物体看到热传递的路径和方向?(3)交流汇报实验方案。用凡士林把火柴棒粘在金属棒上,用酒精灯在金属棒的一端(或中间)加热,如果火柴按顺序掉落就说明热是按一定方(4)学生预测火柴掉落的顺序,并将预测顺序记录在活动手册上。(5)实验验证:用酒精灯在铁棒的一端(或中间)加热。观察火柴掉落的顺序,将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上。(6)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热是按照一定方向传递的。热从温度(7)继续讨论:热在圆的金属片上又会怎样传递呢?说一说你的猜想(8)继续汇报实验方案:加热涂蜡的金属圆片,观察热在金属圆片中的传递过程(重点观察蜡熔化的过程)。(9)继续实验,并将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上。(10)交流汇报所看到的实验现象。(11)小结:加热金属圆片的中间,蜡的融化过程就是从中间到四周,说明金属圆片上的热是从中间向四周传递。(1)提出问题:把一杯热水放入一杯冷水中,两杯水的温度会发生什么变化?我们需要借助什么工具看到温度变化的过程?(2)交流汇报,形成实验方案:将热水杯放入冷水杯中,每个杯子中放置一个温度计。每两分钟分别测量一次两杯水的(3)组装实验装置,分组实验并观察、记录数据。(4)交流汇报:分析测量的温度数据,你有什么发现?(5)小结:热水杯中热水的温度逐渐降低,冷水杯中冷水的温度逐渐升高,直至两杯水的温度相等。实验说明: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2谁的传热本领强教学目标1.科学知道不同材料的传热性能不传热能力弱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知道热能沿着空气传递,但空气的传热性能比较弱。2.科学探究针对生活中不同传热需求所应用材料也不同的问题,提出不同物体的传热能力也有不同的假设,能选择不能完成探究空气传热本领的实验,了解空气不容易传热的应用。3.科学态度、STSE积极探究不同材料的传热能力,尊重事实,乐于合棒、两头带有木塞的玻璃管、金属棒、教学课件。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提取生活经验:(课件展示教材P48上方各种厨房炊具图)观察厨房里的各种炊具,它们的不同部分大交流汇报:为什么不同部分用不同材料制作?(3)小结,形成假设:烫伤手。究竟是不是这样?让我们继续探究。(二)新课学习1.比较各种材料的传热本领(1)器材:长度和粗细相(2)各组讨论实验方案。怎样利用这些材料研究不同材料的传热本领?(3)交流汇报。(4)动手实验,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上。(5)交流:根据我们的实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6)小结:金属传2.探究空气的传热本领(1)出示演示实验装置,并进行介绍。(2)提出问题:用装有空气的两头带有木塞的玻璃管把两段金属棒连接起来,再用凡士林把火柴棒粘在玻璃管右侧的金属用酒精灯加热金属棒,会发生什么呢?(3)学生讨论,给出预测结果。(4)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5)讨论交流:实验结果怎样?这了什么?(6)小结:加热很长时间,火柴棒都不会掉下来,这说明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7)拓展:介绍空气不易传热的棉袄、羽绒服中包含了大量空气,而空气层,利用了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的性质。(8)全课总结:不同材料的传热性能不一样。金属等传热能力强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塑料、橡胶、木头、空气等传热能力弱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三)整理,下课。3热对流和热辐射2课时(5)讨论交流:实验结果怎样?这说明了什么?如果在烧瓶底部加热呢?b.在给水加热的过程中,木屑在水中是如何移动的?这说明了什么?c.太阳的热会不会是通过其他方式传递到地球上的?生活中有没有其他像4制作保温装置(一)教学导入(1)复习:热传递主要有哪三种方式?(2)揭示课题。(二)新课学习(1)出示暖水瓶实物或者课件展示教材P53上方图。(2)交流:说一说,它们是如何保温的?(3)小结:(2)明确需求:制作一个保温装置,让一杯热水的温度下降变慢。(3)分组讨论,设计制作方案。将小组讨论后的制作材料、保温原理,制(4)交流各自的设计方案,评议不足之处,加以完善。(5)动手制作保温装置,教师巡视指导。(三)整理,下课1语言与信号距离的情况下,可以使用烟、火、旗帜传递特定的信息。科学探究:通过各种语言交流活动,进行归纳推理,得到科学认识——通过与语言交流的对比,理解烟、光等传递信科学态度:知道语言是人类进行复杂信息表达教学重点:语言和信号传递信息的优缺点。一、单元页介绍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从这节课开始,一个单元的学习了,这一单元我们将学习什么呢?请同学们到单元页来找找答案吧!教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课《语言与信号》的学习吧!的方式呢?(学生:有同学会说第一幅图是结绳记事,是在没有语言以前,人们用打绳的方式来记录信息和传递信息;第二幅图是在课堂上,用语言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来传递信息的;第三幅图是利用烽火传递信息的;第六幅图是通过智能手机网络视频通话传递信息的。)教师:没错,除了这些信息传递方式之外,还有很多的信息传递方式,但在这些信息传递方式中,语言是我们传递信息的重要过去、现在、乃至未来都在使用的。语言的最早使用,是发生距今10万-5万年前,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重要特征。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看看古人打猎时用语言交谈的场景吧。有哪些优缺点吗?用语言传递信息的缺点是:距离远,就无法传递信息了)教师:那么距离远,怎么把这个危险的信息传递给对方呢?如果你们是这两个人,你们会怎么把这个危险的信息传递给对方呢?请同学们想一想。(可以用快速挥动旗子表示有危险;可以用连续吹响哨声表示有危险;用打响信号枪或手电筒的光等方式来表示有危险。)下用信号传递信息吧。首先,我们用旗子当作信号来体验一下吧。教师:接下来,我们再来用哨声当作信号体验一下吧。教师:通过刚才的体验活动,我们可以用旗子、哨声当作信号来传递一递信息吗?在晚上,我们可以用手电筒的光当作信号来传递信息,下面,让果我们要传递“我今天打了很多猎物,晚上来我家庆祝吧”这个信息时,用信号传递就很有困难了。看来用信号传递信息的优信息;缺点是:传递的信息简单、量少。2符号与文字2.科学探究1课时(一)教学导入(1)谈话引入: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传递的信息越来越多,而人类的记(2)课件展示教材P58上方图。(3)你知道中国最早具有完整体系的文字是什么吗?(甲骨文)(4)讲解:中国的汉字是现存世上为数不多的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系统之(二)新课学习(1)猜一猜图中古代中国汉字的意思:课件展示教材P58下方图。(2)小结:图中文字依次是—一人、木、月、山、鸟、羊、牛、鹿。(3)搜集更多的资料,将你喜欢的几个象形文字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4)拓展:介绍文字传播工具。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人类发明了文字。我国最开始的文字是刻在动物的骨头(龟板)上,后来又书写在青铜器、帛绢、羊皮、竹简上。东汉时期,我国的(1)讨论:很早的时候,文化传播主要靠手抄的书籍。说一说:这有什么缺点?该如何改进?(2)学生自由发言。(3)介绍:7世纪初的唐朝时期,人们从印章、石刻中得到启示,发明了(4)想一想,印章上刻的字有什么特点?(5)教师实物展示印章,或展示教材P60上方图。(6)小结:印章上刻的字都是反体字!(7)动手操作1:学生学习在陶泥上刻字——“爱科学”三字,教师提醒:(8)展示作品并汇报。(9)动手操作2:雕版印刷——将墨汁均匀涂抹在雕板上,将纸放在雕版(10)展示作品,比一比谁的作品最好。(11)继续探究:如果把要印刷的内容从“爱科学”3个字改变成“我爱学科学”5个字,说一说:应该怎么办?(12)学生自由发言。(13)介绍: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毕异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大大(14)动手操作3:参照活字印刷流程,合作完成“中国印刷术”的印刷任(15)课后任务: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印刷术的传播对人类文明(1)介绍:自由阅读,认识国家安全标志。(3)学生自由发言。(4)小结:安全标志要重视,危险区域要远离,紧急情况不慌乱,正确应(三)整理,下课3电与通信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谈话引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希望长途通信更快、更准确,成本更低。从18世纪开始有人研(2)课件展示教材P63上方图。猜一猜,这是一台什么机器?是做什么的?(3)介绍:1837年,莫尔斯发明了第一台电报机。这就是一台电报机。(二)新课学习1.发电报(1)介绍莫尔斯电码:电报通信的语言是由电码符号组成的,最早用的是“莫尔斯电码”。它是1844年由美国的一位画家莫尔(2)自由阅读教材P63的材料。并思考下面两个问题:a.电码符号是如何组成的?b.发收电报要经过怎样的过程?(3)小结:间组成:短促的点信号“-”,读“滴”;长信号“-”,读“哒”,时间长度约为“-”的3倍。同时课件展示教材P63译码本(莫尔斯电码)。(4)小组讨论:约定如何收发“电报”。(5)制定译码本。用不同的数字代表不同的汉字,并记录在活动手册上。(6)模拟发收电报:用手电光模拟远距离,用电码发送数字,接收者再把(7)上台展示。评一评,哪一组演示得最好?2.电话(1)提问:电报可以远距离地传递信息,但是如果你想远距离和别人交谈,用电报可行吗?想一想:可以用什么工具来交谈?(2)阅读材料:1873年,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贝尔,面地交谈。1876年3月7日,贝尔成为电话发明的专利人。(3)从这则材料中,你学到了什么?(4)小结: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无(三)整理,下课教学2科学知识:知道人类发现了“电”(电流、电磁波)可以作为信息的载体。知道电报和电话都是用“电”来传递信息的。科学探究:通过类比和模拟的方式,理解信息编码、传送、解码的过程,推断电报对于信息的传送方式。科学态度:理解科学发现“电”,导致电报、电话的技术发明。电话、电话在突破空间距离和实时性方面具有巨大优势。体会科学发展对技术进步的革命性作用,体会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算法设计与分析 课件 7.11-回溯法 - 总结
- 2024年郑州小车客运资格证模拟考试
- 2024年太原客运驾驶员应用能力考试
- 2024年西安客运考试应用能力试题答案解析
- 2024年广州客运驾驶员考试试题题库及答案
- 2024年绍兴客运从业资格证试题
- 吉首大学《妇产科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艺术学院《数字拟音》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供销社联营企业协议书模板
- 吉林师范大学《中国税法》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硬笔书法作品纸模版(空白纸)
- 合规管理体系标准解读及建设指南
-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六年级综合实践教案(上册)
- 《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企业内训师培训师理论知识考试题库500题(含各题型)
- 儿科小儿肱骨髁上骨折诊疗规范
- 介绍班级优化大师
- (完整)双溪课程评量表
- 烟花爆竹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与安全管理人员培训课件
- 煤气柜设计安全要求
- 广东省卫生正高评审答辩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