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辽宁省沈阳市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辽宁省沈阳市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辽宁省沈阳市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辽宁省沈阳市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辽宁省沈阳市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时,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黑色墨水笔或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图所示为距今约5300年前的河南双槐树遗址出土的牙雕蚕。该牙雕由野猪牙雕刻而成,外形为正在吐丝的蚕。据此可知,当时()A.社会分工十分细致 B.蚕桑文明形态初具C.磨制技术应用广泛 D.国家初始形态显现【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约5300年前(中国)。据本题材料及图片信息可知,距今约5300年前的河南双槐树地区存在种桑养蚕现象,这说明了当时中原地区已初步具备蚕桑文明形态,B项正确;种桑养蚕只是部分生产形态,无法得知当时社会分工十分细致,排除A项;出土的牙雕蚕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磨制技术水平,但无法得知磨制技术应用广泛,排除C项;单凭种桑养蚕现象的存在,无法体现国家的初始形态,排除D项。故选B项。2.据古籍记载夏、商、周三朝不断有接待“四夷”的活动,如“夏后即位七年,于夷来宾”“少康即位三年,方夷来宾”。周朝还专门设立“象胥”这一职官,负责接待四方使节和诸侯宾客,“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上述现象表明()A.华夏认同观念促进了民族交融 B.天下共主的局面促成国家统一C.中央王朝注重与周边民族交流 D.各个民族之间实现了和谐平等【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夏商周时期。根据材料“夏、商、周三朝不断有接待‘四夷’的活动”及所学可知,夏、商、周时期中央王朝不断接待周边少数民族使者,周朝还专门设置“象胥”这一职官来负责接待四方使节和诸侯宾客,说明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交往比较频繁,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周边民族对华夏文化认同的信息,无法得出华夏认同观念与民族交融的关系,排除A项;国家大一统局面形成于秦汉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到中央王朝接待“四夷”的具体官职设置,没有明确各民族之间的具体地位,“实现了和谐与平等”说法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3.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老子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这反映出两者旨在()A.规范统治阶级行为 B.变革人才选拔标准C.迎合封建贵族诉求 D.恢复稳定社会秩序【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孔子提倡通过德治来治理国家,老子强调通过修养来治理国家,两者都希望国家能够得到有效治理,社会秩序得到稳定,D项正确;孔子强调治理国家采取德治,并没有体现对统治阶级行为的规范,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人才选拔标准,排除B项;孔子和老子是落寞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没有迎合封建贵族诉求,排除C项。故选D项。4.2023年1月陕西发布秦兵马俑第三次考古发掘发现,共清理陶俑220余件、陶马16匹、战车4乘、鼓2处、鼓槌1处、漆盾1处、笼箙3处;兵器柲多处、弓弩箭箙多处,发现车马器、兵器、生产工具等共计千余件(组),按照排列密度估计,全部发掘后可出土陶俑、陶马约6000件。对这一考古发掘解释最为合理是()A.初步厘清军阵排列规律 B.明确武器的种类与配属C.清楚了陶俑的制作程序 D.展示秦朝军事实力强大【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出土文物陶“马”“战车”可用于作战,“鼓”和“鼓槌”可用于作战指挥,“漆盾”可用于防御,“弓弩”可用于远距离攻击等,“按照排列密度估计,全部发掘后可出土陶俑、陶马约6000件”,如此数量众多的“陶俑、陶马”再加上“战车”、“鼓”和“鼓槌”、“漆盾”等可用于排兵布阵,综合诸多信息可以得出这一考古发掘有助于厘清秦军军阵排列规律,A项正确;武器种类与配属应该还有很多,材料只明确提到“弓弩箭箙”等,另外材料不仅涉及到了武器,还有“战车”“战马”“鼓”等,B项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信息,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此次考古发掘还明确了陶俑的制作程序,但是材料只有陶俑的数量并没有陶俑制作方面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只有秦军排兵布阵等信息,至于其实力是否强大,材料没有比较信息,材料不能体现秦朝军事实力强大,排除D项。故选A项。5.下表为西汉时期引进作物(部分)统计表。据此推知,西汉()作物名称类别原产地胡瓜蔬菜印度西北部胡豆蔬菜亚洲西南部、非洲北部胡蒜蔬菜欧洲南部和中亚胡荽蔬菜地中海沿岸、中亚石榴水果伊朗、阿富汗地区葡萄水果欧洲、西亚和北非A.注重海上丝绸之路交流 B.“与民休息”政策影响经济C.与西域各地的联系密切 D.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时期引进的作物主要来自于“丝绸之路沿线,尤其是西域、中亚地区”,这反映了西汉与西域各地的联系密切,C项正确;材料中西汉引进的作物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不是海上丝绸之路,排除A项;材料主要涉及到陆上丝绸之路,而陆上丝绸之路畅通、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是在汉武帝时期,当时已经不是“与民休息”政策,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引进新作物,没有反映这些作物的种植面积,排除D项。故选C项。6.北魏道武帝立拓跋嗣为太子,赐其母刘贵人死,“立子杀母”的做法被奉为立国传承制度,“昔汉武帝将立其子而杀其母……汝当续统,故吾远同汉武,为长久之计”。这一制度的确立()A.延续了游牧民族的部落传统 B.使儒家伦理道德被颠覆C.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发展趋势 D.意在维护君主专制权力【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北魏道武帝立拓跋嗣为太子,赐其母刘贵人死,‘立子杀母’的做法被奉为立国传承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道武帝借鉴了汉武帝“立子杀母”的做法,将太子的母亲赐死是为了防止外戚权力做大,维护君主专制权力,D项正确;“立子杀母”的做法来自于汉武帝,与游牧民族的部落传统无关,排除A项;“颠覆”一词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各民族交流融合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7.《唐伊吾军上西庭支度使牒为申报应纳北庭粮米事》是目前较为完整记载东天山伊吾军屯田收获情况的一件文书,记载了伊吾军屯田收获情况:伊吾军每年纳给北庭粮4000石、伊州仓197石、自留3646石。由此可推知()A.屯田为唐朝经营西域奠定物质基础 B.天山地区从唐朝开始属于国家管辖C.节度使的设置为唐朝衰亡埋下隐患 D.文书史料是研究边疆史的主要资料【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中介绍的伊吾军屯田收获以及纳北庭粮米情况可知,伊吾屯田成效显著。积累了丰富的屯田经验,为唐朝进一步经营西域提供了物质基础,A项正确;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新疆天山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排除B项;安西和北庭两个都护府作为唐朝设在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使唐朝在西域有效地行使政治、军事权利,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巩固西北边防,发展中西交通,促进西域和中原以至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都有重大的积极意义,材料没有体现节度使割据隐患,排除C项;材料只采用了文书史料,没有对比其它史料,不能得出文书史料是研究边疆史的主要资料,排除D项。故选A项。8.唐初对官吏和豪强地主占田行为做了规定:“诸占田过限者,一亩笞十,十亩加一等;过杖六十,二十亩加一等,罪止徒一年。”凡“居官挟势”侵夺私田者“一亩以下杖六十,三亩加一等,过杖一百;五亩加一等,罪止徙二年半”。这一规定()A.有利于赋税制度的构建与运行 B.有利于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强化C.推动廉洁高效的官僚体系建立 D.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最终确立【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唐朝对官吏和豪强地主的规定,限制了豪强和官吏的土地兼并行为,一定程度保护了自耕农,为租庸调制的推行创造了条件,A项正确;材料内容为限制土地兼并的措施,进而保障赋税制度的构建与运行,与加强中央集权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内容为限制土地兼并的措施,不是对官员监察管理,排除C项;封建小农经济确立也是在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9.魏晋时期,玄学家把老庄“无为”“自然”思想发扬光大,如阮籍、嵇康等认为,无君无臣的“自然”状态才是最美好的。陶渊明的“桃花源”之梦,就是由一群“避秦”者所建成的一个“无君”的美丽家园。据此可知,当时()A.集权体制弱化促进了思想活跃 B.文学创作汇聚百家之长C.战乱割据阻碍了传统文化交流 D.门阀士族垄断文化资源【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魏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玄学家发扬老庄思想,主张远离政治,回避现实,甚至提出建立一个“无君无臣”的社会,这说明了魏晋时期的社会动荡导致专制集权体制弱化,促进了当时思想领域的活跃,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思想领域的活跃,未涉及文学创作,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战乱割据造成专制集权体制弱化,进而促进思想领域活跃,未阻碍文化的交流,排除C项;材料反映思想领域活跃,未涉及门阀士族,排除D项。故选A项。10.曲宴是古代帝王赐宴的一种,具有私宴性质,用以拉拢臣下,便于对朝政的控制,参加的人员一般是皇帝近臣、宗亲等。表中曲宴人员变化能够反映出()北宋官员出席曲宴的部分记载时期太祖朝真宗朝曲宴记载建隆二年,“宴刺史、统军、军指挥使以上及诸道进奉使于广政殿”咸平五年(1002年)“癸亥,赐近臣岁节宴于宰相吕端第。自是遂以为例”乾德二年,“宴大将王全斌于崇德殿”“三年八月八日甲寅,诏近臣观书于龙图阁,遂宴于崇和殿”A.宋初政治改革的方向 B.科举制度的日益完善C.帝王将相的关系亲疏 D.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宴请对象发生变化,太祖朝是“刺史、统军、军指挥使以上及诸道进奉使”、“大将王全斌”,真宗朝的宴请重点则是“近臣”“遂以为例”,这体现了北宋从“重武”到“重文”的演变,这正是有宋一代政治改革的方向,A项正确;材料介绍的是曲宴,没有涉及科举制度的完善,排除B项;材料所言曲宴均为皇帝宴请近臣、宗亲,从太祖时的军事要职到真宗时的诏近臣观书,反映的本质是重文轻武的改革方向,是驭臣之术,不是具体的皇帝将相之间的关系远近,排除C项;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始终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11.辽代部族组织的地方管理机构以部为单位,根据各部以下是否统有石烈(县),分为部族—石烈一弥里(小乡)与部族一弥里两类。每部设有部族节度使司,在节度使司内,设节度使、副使、节度判官等职,节度使一般为部族最高长官。由此可见,辽朝()A.在部落内部实行猛安谋克制 B.地方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C.游牧体制受到中原文化影响 D.北面官的地位高于南面官【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辽代部族组织的地方管理机构包括“石烈(县)”“弥里(小乡)”以及设有“节度使”等,体现了其政治制度受到中原文化影响,C项正确;猛安谋克制是金代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排除A项;辽朝的地方管理机构以部为单位,不代表藩镇割据,排除B项;材料表明辽朝游牧体制受到中原文化影响,未作南北面官地位比较,排除D项。故选C项。12.北宋都城汴京每年三月都会在金明池举办各种水戏表演(如水战、诸师百戏、水傀儡、水秋千、龙舟夺标赛),吸引了众多民众观赏,《东京梦华录》载“又有两画船,上立秋千……又一人上蹴秋千,将平架,筋斗掷身入水”(如下图所示)。这反映了北宋()“水秋千”表演A.社会等级制度的逐步瓦解 B.城市民众丰富的娱乐生活C.民众热衷于进行体育运动 D.城市娱乐功能进一步突出【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的中国。据材料“都城汴京”每年三月都会在金明池举办“各种水戏表演”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宋代城市经济发展繁荣,民众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社会等级制度的逐步瓦解”,排除A项;材料中的表演是供民众观看的,但不能说明民众是否“热衷于体育运动”,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了汴京经济功能的增强,而不是娱乐功能,排除D项。故选B项。13.沈括的《梦溪笔谈》,内容涉及数学、天文学、历史、艺术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诸多领域。此外,沈括也很重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贡献,如在正史中未有记载的活字印刷术在其书中有详实明确记载。此书体现了()A.学术价值与历史价值的统一 B.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合流C.文人意趣与世俗文化的杂糅 D.儒家思想与科技发展的交汇【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梦溪笔谈》内容涉及数学、天文学、历史、艺术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诸多领域,是学术价值的体现;同时《梦溪笔谈》对活字印刷术有详实明确记载,是历史研究价值的体现,A项正确;社会科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文人意趣体现在绘画艺术上即是追求“形神兼备”,重视意境,追求个性的发挥,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14.《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由此可见,先秦城市规划()A.彰显了统治者的权威 B.强调了人类与自然要长期和谐共生C.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D.体现了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需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西周(中国)。题干引文大意是:建筑师营建都城时,城市平面呈正方形,边长九里,每面各三个城门。城内有九条南北大道,九条东西大道。每条大道宽度皆为能同时行驶九辆马车。王宫的左边(东)是宗庙,右边(西)是社稷。宫殿前面是群臣朝拜的地方,后面是市场。以王宫为中心,突出王权至上,“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反映遵循礼法制度和重视民众管理,体现了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需要,D项正确;城市规划要考虑多方面因素,不仅仅为“彰显统治者的权威”,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城市选址和规划要与自然和谐,排除B项;先秦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城市规划优先考虑政治而非经济发展方面的需要,排除C项。故选D项。15.如表是部分现代技术发明以及在沪渝两地应用的大致时间,对此解读准确的是()技术门类西方发明年份上海应用年份重庆应用年份铁路1825年1876年1934年电报1835年1872年1886年电话1876年1882年1912年电灯1881年1882年1906年汽车1883年1901年1928年无线电1896年1909年1928年A.现代技术均由洋务运动引入中国 B.现代技术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C.民国成立后现代技术才传入内地 D.沪渝两地的现代化进程同步进行【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都在上海和重庆得以应用,铁路、电报、电灯、汽车等技术在城市的应用,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B项正确;汽车在上海应用的年份是1901年,洋务运动已经破产,排除A项;电报于1886年传入重庆,此时民国尚没有建立,排除C项;上海对现代技术的应用要早于重庆,现代化进程并不同步,排除D项。故选B项。16.1283年,元朝开通海上漕运航道,发展迅速,至1309年,通过海运输入大都的粮食达到246万石。此后,海运发展过程中虽然不时有低潮出现,但整体上仍呈持续发展之势。延续至元末,岁运粮数一般持续维持在300万石以上。这()A.反映出造船航海技术领先于世界 B.有利于北方地区的社会稳定C.说明南北之间经济差距持续扩大 D.推动了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和影响提。据材料“延续至元末,岁运粮数一般持续维持在300万石以上”,可知元代通过海运持续向北方地区运送大批粮食,这有利于北方地区的社会稳定,B项正确;无数据对比,无法得出造船航海技术领先于世界,排除A项;从海上漕运航道的开通和发展,可以看出对南方经济的重视,并不能得出南北之间经济差距持续扩大,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发展海上漕运,不属于商品经济的范畴,排除D项。故选B项。17.2023年3月1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2年)》正式启用,其中纳入111种新药,价格平均下降60.1%,药品惠及的治疗领域广泛,特别是将国产新冠感染治疗药品全部纳入国家医保药品。这表明中国政府()A.建立全民免费医疗制度 B.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C.注重强化全民卫生意识 D.不断完善医疗卫生互助体系【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23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我国将更多的药品纳入医保,整体药品价格下降幅度明显,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B项正确;我国尚未建立全民免费医疗制度,排除A项;材料是国家发展医保体系,不是“强化全民卫生意识”,排除C项;通过此举,不断完善的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是“互助体系”,排除D项。故选B项。18.日本学者山鹿素行(1622—1685)按照中国《朱子小学》的模式写成武家教科书《武教小学》,目的是把武士子弟培养成正行正知,符合武士道标准的有用人才,并强化武士实践道德的自觉性。这反映出日本()A.丰富中华文化内涵 B.以理学为正统思想C.重视国民小学教育 D.善于学习先进文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日本)。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日本通过学习当时先进的中国儒家文化,培养人才,加强武士道德修养,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日本对中华文化的学习,未体现日本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学习儒家文化,不能得出以理学为正统思想,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日本对武士子弟的培养和教育,排除C项。故选D项。19.公元9世纪,阿拔斯王朝的首都巴格达纸店和书店林立。哈里发麦蒙与拜占庭的关系缓和后,曾派遣大翻译家侯奈因访问君士坦丁堡,请求拜占庭皇帝代为搜集希腊古籍。麦蒙的要求得到了满足,使得巴格达成为汇集古典文化的汪洋大海。由此可知()A.巴格达成为希腊化世界的中心 B.阿拉伯帝国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C.拜占庭文明影响到奥斯曼帝国 D.日耳曼人注重吸收欧洲传统文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9世纪(阿拉伯帝国)。根据材料“请求拜占庭皇帝代为搜集希腊古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帝国的首都巴格达汇集了拜占庭和希腊文化,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B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巴格达并未成为希腊化世界的中心,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奥斯曼帝国,无法得知拜占庭文明影响到奥斯曼帝国,排除C项;材料主要涉及的是阿拉伯人,并未涉及日耳曼人,排除D项。故选B项。20.1890年,海外华民开始对国内进行侨汇。其时,旅美华人每年从美国旧金山银行汇入中国之银,“约合八百万两内外”,新加坡一地的华人商佣十四五万人,“前后携寄回华者,当亦不下一二千万(两)”。侨汇用于兴办公益事业、工商企业等,影响金融业发展,也使闽、粤侨乡避免“化为沟中之瘠,而内乱且作”。据此可知()A.侨汇资金推动城乡社会发展 B.华侨投资推动社会转型C.华工主要集中于东南亚地区 D.世界殖民体系趋于崩溃【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0年(中国)。结合题干可知,由于西方入侵,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华招募华工出国,这些华工被运往美洲及东南亚等地,从而形成苦力贸易。19世纪末这些华工开始对国内侨汇,投资于国内城乡事业,推动了城乡社会发展,A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侨汇资金推动社会转型,材料主要体现了19世纪末侨汇资金推动城乡社会发展,排除B项;依据材料无法得出华工集中于东南亚地区,材料内容没有对比其他华工地区进行对比,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C项;世界殖民体系崩溃在二战后,题干涉及时间是在19世纪末,排除D项。故选A项。21.1933年后,来自德国有犹太血统的知识难民在美国面临“失语性”问题:“德语母语作为他们过去表达信息、理解、思想、情感以及与人沟通的手段已经丧失了功能,“作家乌尔茨迪尔为了生存,甚至在美国成了一名皮革艺术手工匠,利用学到的英语技能和特殊手艺广泛接触美国各阶层,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德语深深的感情。这主要反映()A.难民在收留国没有基本的国民权利B.美国的民族和文化多样性特征C.人口迁徙下的文化交融与认同问题D.法西斯主义实行恐怖独裁统治【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来自德国有犹太血统的知识难民在美国面临失语性问题……利用学到的英语技能和特殊手艺广泛接触美国各阶层,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德语深深的感情”,可以看出知识难民在美国遇到了文化障碍,但是为了生存,不得不学习新的语言,体现了人口迁徙下的文化交融与认同,C项正确;“没有基本的国民权利”,表述绝对,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文化的交融与认同,并未涉及美国的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特征,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法西斯主义实行的恐怖独裁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22.18世纪以来,西欧“潘趣酒文化”盛行。贵族喜欢参加潘趣酒会,用定制于中国、绘有十三行等中国元素图案的巨型潘趣碗(下图),将调制好的酒分享给同伴并送上祝福。“潘趣酒文化”的盛行反映了()A.西欧殖民范围不断扩大 B.明清对外贸易繁荣兴盛C.启蒙思想得以广泛传播 D.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杂糅【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以来(中国、西欧)。据材料信息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8世纪以来,西欧“潘趣酒文化”盛行,潘趣酒会使用的巨型碗名叫潘趣碗,潘趣碗带有中国元素,据此可知,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交流,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西欧的殖民扩张情况,材料仅涉及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排除A项;题干涉及时间是18世纪以来,此时中国是清朝,不涉及明朝,材料主要不是反映中国对外贸易的情况而是体现中西文化的交流,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启蒙思想对外传播的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23.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号召基督徒远征东方,他说:"不要因为爱家庭而拒绝前往,因为你们应爱上帝胜于爱家庭;不要因为恋故乡而拒绝前往,因为全世界都是基督徒的故土;不要因为有财产而拒绝前往,因为更大的财富在等待着你们。”由此可推知,这次远征()A.源于世俗王权不断强化 B.促进了东西方文明交流C.巩固了基督教统治地位 D.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不要因为爱家庭而拒绝前往,因为你们应爱上帝胜于爱家庭;不要因为恋故乡而拒绝前往……”,可以看出教皇通过号召基督徒远征东方,来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C项正确;此次东征属于宗教军事行动,并不是世俗王权的强化,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对基督教地位的巩固,无法得出其对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影响,排除B项;宗教军事行动,一定程度会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24.1870年,郑观应认为“《万国公法》以理义为准绳,以战利为纲领,皆不越天情人理之外”。1902年,《外交报》首期刊文中提到“夫公法何所本哉?直本于强权耳。……公法之效,亦犹是也。”这一变化体现了晚清思想界()A.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 B.传统世界观念逐渐瓦解C.政治变革形成普遍共识 D.否定国际法的现实价值【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902年,《外交报》首期刊文中提到‘夫公法何所本哉?直本于强权耳。……公法之效,亦犹是也。’”及所学可知,《万国公法》迎合了清政府与西方各国外交事务上的国际法需求,冲击了中国士大夫传统的“华夷观念”,体现了晚清思想界对世界观念的重新认识,即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观念逐渐走向瓦解,B项正确;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政治变革形成普遍共识”表述有误,材料未涉及清末政治变革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晚清思想界对国际法的认同,并不是否定国际法的现实价值,排除D项。故选B项。25.下表为二战后部分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情况表,据此可知这些国家文化发展的共同点是()国家文化印度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主要官方语言为英语和印地语;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多样性;种姓因素依然具有重要影响新加坡发扬儒家文化精华;吸收西方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等埃及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和法语被广泛使用A.本土文化居于主导地位 B.文化多样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C.注重发扬儒家文化精华 D.注意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据本题表格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印度文化中,政治体制和语言受英国影响,但仍保留本国传统文化的因素;新加坡仍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埃及存在多种语言并存局面,体现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D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本土文化居于主导地位,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结合,而未强调文化多样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排除B项;印度、埃及文化未体现儒家文化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其中26题16分,27题20分,28题14分,共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战国时,多数人称赞商鞅是善于用兵的军事家,韩非、李斯等称颂商鞅推行法治、富国强兵、移风易俗的治秦功绩。汉代以后,称颂商鞅的少,非难商鞅的多。贾谊驳斥商鞅“遗礼义,弃仁恩,上高告奸”;司马迁认为商鞅不重视道德和教化,其评价亦成为后人关注商鞅的标杆。宋代学者主张效仿上古“王道之政”,期冀重回太平盛世,因此批判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改革秦人风俗习惯的措施,而商鞅军事、耕战、“令出必行”等法律方面的思想在宋代则受到重视。——摘编自李香玉《变法视野下宋代商鞅评价研究》材料二历史现象有时非常有趣,我们现在都说王安石变法,如果不提宋神宗的话,一般大家可能会把宋神宗给忽略掉。这其实是因为南宋以后,人们对王安石变法基本上采取否定的态度,认为他祸国殃民,导致了北宋的灭亡。但王安石改革是经过宋神宗批准的,而中国政治文化中,皇帝是不可能犯错的,所以就需要将皇帝与王安石切割开,把责任都推给王安石。虽然王安石确实是这次改革的主要推动者,但在君主集权体制下,毫无疑问宋神宗才是处于决定性地位的主导者。宋神宗的父亲宋英宗不是宋仁宗的亲儿子,所以神宗对自己皇位继承的合法性有一种焦虑感。为了证明自己即位的合法性、正统性,加强君主专制,宋神宗需要借助一股力量去对抗士大夫的权力。宋神宗有很大的抱负,想要富国强兵,进而收复燕云,但在当时的大臣中,只有王安石支持他。从南宋起,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基本上都处于负面的状态。到了晚清,梁启超第一次用现代理念对王安石做了全面的研究,并对王安石变法给予积极的评价。改革开放以后,受民主思潮和民本思想的影响,发现王安石变法也损害了下层民众的利益,一些宋史学者提出了否定的、商榷性的意见。在(20世纪)80年代后的宋史学界,这种争论几乎成为一种常态。——摘编自虞云国、张钰翰《去符号:还原真实的王安石》(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时期人们对商鞅及其变法不同态度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分析宋神宗“被忽略掉”及其主导变法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历史评价的因素。【答案】(1)战国:①变法适应战国兼并战争的需要;②使秦国富国强兵,强大起来;③变法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顺应社会转型趋势等。汉代:④儒学成为思想正统,批判法家“严刑酷法”等。宋代:⑤宋代统治危机严重,需要变法以“富国强兵”;⑥商鞅的部分措施不符合宋代学者政治理想等。(2)评分说明:“被忽略掉”的原因:分三点,任答两点,意思相近也可。①王安石是变法的主要推动者;②南宋人将北宋灭亡的责任推给王安石;③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规避皇帝错误的需要。主导变法的原因:分三点,任答两点,意思相近也可。①宋神宗想证明自身权力的合法性、正统性;②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对抗士大夫权力;③宋神宗有政治抱负,想通过变法富国强兵,进而收复疆土。(3)因素:分四点,任答两点,符合题意,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①时代背景;②历史认识的角度;③评价者的立场;④占有的材料等。【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宋代的中国。据材料一“战国时,多数人称赞商鞅是善于用兵的军事家,韩非、李斯等称颂商鞅推行法治、富国强兵、移风易俗的治秦功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的人肯定商鞅在军事、经济、法治和社会习俗方面的贡献。原因结合所学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影响方面的知识分析可得出,变法适应战国兼并战争的需要,据材料一“治秦功绩”可知使秦国富国强兵,强大起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变法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顺应社会转型趋势等。据材料一“汉代以后,称颂商鞅的少,非难商鞅的多”,根据材料“遗礼义,弃仁恩,上高告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儒学成为思想正统,批判法家“严刑酷法”;根据材料“主张效仿上古‘王道之政’,期冀重回太平盛世”可分析出宋代统治危机严重,需要变法以“富国强兵”,商鞅的部分措施不符合宋代学者政治理想。【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的中国。第一小问“被忽略掉”的原因,据材料二“王安石确实是这次改革的主要推动者”可得出王安石是变法的主要推动者;据材料二“南宋以后,人们对王安石变法基本上采取否定的态度,认为他祸国殃民,导致了北宋的灭亡”可得出南宋人将北宋灭亡的责任推给王安石;据材料二“王安石改革是经过宋神宗批准的,而中国政治文化中,皇帝是不可能犯错的,所以就需要将皇帝与王安石切割开,把责任都推给王安石”可得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规避皇帝错误的需要。第二小问主导变法的原因,据材料二“宋神宗的父亲宋英宗不是宋仁宗的亲儿子,所以神宗对自己皇位继承的合法性有一种焦虑感。为了证明自己即位的合法性、正统性”可得出宋神宗想证明自身权力的合法性、正统性;据材料二“加强君主专制,宋神宗需要借助一股力量去对抗士大夫的权力”可得出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对抗士大夫权力;据材料二“宋神宗有很大的抱负,想要富国强兵,进而收复燕云”可得出宋神宗有政治抱负,想通过变法富国强兵,进而收复疆土。【小问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历史认识的角度、评价者的立场、占有的材料等角度来思考作答即可。从各时期人们对商鞅及其变法不同态度的原因,宋神宗“被忽略掉”及其主导变法的原因可知,时代背景、评价者的立场影响历史评价,从“梁启超第一次用现代理念对王安石做了全面的研究,并对王安石变法给予积极的评价。改革开放以后,受民主思潮和民本思想的影响,发现王安石变法也损害了下层民众的利益,一些宋史学者提出了否定的、商榷性的意见。”可知,历史认识的角度、占有的材料等影响历史评价。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末期,礼包括贵族交际中的礼节及贵族婚丧嫁娶等的典礼。当时儒者依靠襄助这些典礼和教授仪文为生,“不学礼,无以立”。孔子说:“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不如礼不足而敬有余也”。孔子及弟子将当时的交往礼仪和各种典礼整理为我们今天看到的《礼》。他传承古典文化的原则是“述(记述)而不作(修改),信而好古”,但在传承礼的细节上偶有取舍,例如冕,古礼用麻,时人用丝,孔子遵从民众习惯,因为当时用丝廉价;又如古礼臣拜君于堂下,而当时臣拜君于堂上,孔子采用古礼。孔子传承礼的指导思想是“忠恕”,“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忠”的意义在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体现了他的社会责任意识。六经中,《礼》是孔子常讲和弟子必修的。——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纲》材料二中唐以来,韩愈等人打着“复古”的旗帜,掀起了恢复孔孟思想正统地位的古文运动。而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客观上要求儒学更多地关注现实,即强调“格物致知”。面对从相对统一到偏安一隅的现实,许多有识之士努力通过对儒学经典研究,从而作出符合现实的新解释。因此,以“理”为宇宙万物本质的本体论哲学观逐渐形成,这既论证了封建纲常的永恒性、合理性,又孕育了一种与之相抗衡的理性精神。更重要的是,两宋理学从宇宙本体论的高度论证了人性,使得传统儒学的“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等精神,真正融化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摘编自王育济《理学对传统儒学的变革及其意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重视礼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结合时代背景,评价孔子对礼的传承。(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宋理学兴起的背景及其影响。【答案】(1)表现:整理传统文化习俗;秉承“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原则,尊重古礼,偶有取舍;以“忠恕”为指导思想,体现社会责任意识;《礼》是孔子的教学内容。

原因:礼为贵族文化的标志;儒者依靠礼为生;传承古典文化;为维护春秋末期的统治秩序。评价: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诸侯争霸,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孔子对礼的传承,体现了他对古典文化的尊重,体现了他的社会责任意识,对后世影响深远;但孔子希望恢复周礼,实质要维护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这是孔子思想中的保守部分。(2)背景:儒学复兴运动兴起;两宋商品经济繁荣;两宋“积贫”“积弱”危机日盛(两宋统治危机日盛);两宋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

影响:丰富了儒家思想,使其更加哲学化、思辨化;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利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工具;利于中华民族重气节、重道德、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民族精神的形成。【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末期的中国。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一“孔子及弟子将当时的交往礼仪和各种典礼整理为我们今天看到的《礼》”可得出整理传统文化习俗;据材料一“他传承古典文化的原则是‘述(记述)而不作(修改),信而好古’,但在传承礼的细节上偶有取舍”可得出秉承“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原则,尊重古礼,偶有取舍;据材料一“孔子传承礼的指导思想是‘忠恕’”“体现了他的社会责任意识”可得出以“忠恕”为指导思想,体现社会责任意识;据材料一“《礼》是孔子常讲和弟子必修的。”《礼》是孔子的教学内容。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据材料一“礼包括贵族交际中的礼节及贵族婚丧嫁娶等的典礼。”可得出礼为贵族文化的标志;据材料一“儒者依靠襄助这些典礼和教授仪文为生”可得出儒者依靠礼为生;据材料一“孔子及弟子将当时的交往礼仪和各种典礼整理为我们今天看到的《礼》。他传承古典文化”可得出传承古典文化;结合所学春秋末期的知识和孔子所代表的阶级可知,为维护春秋末期的统治秩序。第三小问评价,需要从积极和局限性两个方面作答。积极方面,据所学春秋末期的知识可知,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诸侯争霸,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孔子对礼的传承,体现了他对古典文化的尊重,体现了他的社会责任意识,对后世影响深远;局限性从孔子的阶级立场角度思考,孔子希望恢复周礼,实质要维护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这是孔子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两宋时期中国。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等角度思考。经济方面,据材料二“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客观上要求儒学更多地关注现实”可得出两宋商品经济繁荣;政治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宋“积贫”“积弱”危机日盛(两宋统治危机日盛),两宋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思想方面,据材料二“中唐以来,韩愈等人打着‘复古’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