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课件(共21张PPT)_第1页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课件(共21张PPT)_第2页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课件(共21张PPT)_第3页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课件(共21张PPT)_第4页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课件(共21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登鹳雀楼guàn鹳雀楼你们看这是什么?这座楼叫鹳雀楼。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那么,诗人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呢?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了解诗歌大意。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4.通过学习这首诗,对诗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学习目标字词积累雀楼依入欲穷目更注意生字的每一笔在田字格里的位置。作者介绍

王之涣,字季凌,生于668年,卒于742年,王之涣少有侠气,去官之后,漫游黄河南北,强自克制,功于文学,十年后名声大振。在李白、杜甫还不出的时候,王之涣、王昌龄、高适已经名躁一时。王之涣存世诗现在只有六首,他的作品,以边塞诗见长,诗境广阔,激人奋进。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傍晚的太阳。依:靠着,倚靠着。尽:尽头,完了。欲:想要。穷:穷尽,全部。千里目:目千里,看到千里之外。1.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了什么景象?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什么意思?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傍晚的太阳依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落下去了。黄河入海流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句意解释:太阳依傍着山峦渐渐下沉、消失,黄河水朝着大海滔滔奔流。一轮落日,在连绵起伏的群山背后渐渐西沉;黄河水自远方奔腾而来,又波涛滚滚的向大海奔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千古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句意解释:

要想看到更远处的景色,就要再登上一层楼。蕴含的哲理:

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色,这表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课文整体感知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由远望“白日”到俯瞰“黄河”。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象壮阔、气势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核心问题: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串珠问题:1.诗人登上哪儿了?2.诗人登上去后看到了什么?3.诗人登上去后想到了什么?诗人登上去以后看到了什么?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白日、山、黄河等景象。上去以后看到太阳在山的尽头、黄河向海的方向流去。感悟情理站得高,看得远。高瞻远瞩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坐井观天鼠目寸光核心问题:《登鹳雀楼》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以及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写了诗人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表现出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