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甲午战后的中国教学设计_第1页
高中历史-甲午战后的中国教学设计_第2页
高中历史-甲午战后的中国教学设计_第3页
高中历史-甲午战后的中国教学设计_第4页
高中历史-甲午战后的中国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5级历史文化学院白璐155171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第8讲甲午战后的中国(1894—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课程地位甲午战后到五四运动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在高中历史近代史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是近代化最为明显的一个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并在一战期间迎来“短暂春天”;民族觉醒异常突出,中国对西方的学习由器物上升到制度、乃至思想阶段;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因此,这一阶段最能体现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对学生深入认识近代中国社会、中国的近代化历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学情分析通过以前的学习和一轮复习,学生的基础知识已有了进一步的加强,对本讲包括的事件——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短暂春天”,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但在目前高中历史教材专题式体系的制约下,学生往往会将这些分属于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的事件割裂或孤立。二轮的通史复习就是为了帮助学生以时间为线索,重构高中专题史知识,把握历史事件的因果联系,增强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时间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学生需要的是将已熟悉的历史事件以时间和事件的逻辑联系为思路,把握甲午战后的整体阶段特征。教学目标通过整理1894到1919的历史事件时间轴,把握该阶段不同历史事件、不同因素的联系,提升因果联系能力,掌握该阶段的近代中国觉醒与探索的特征,进一步理解“近代化”这一概念。教学重难点:重点:甲午战争的影响、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难点:近代中国近代化的特点与影响因素。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教学过程: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鸦片战争后的中国,了解到中国在被打开国门后,开始了社会的转型,但是这个时期的转型并不明显。本节课我们将走进甲午战后至五四运动前的中国,来看这一时期中国发生的变化。材料一:能变则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天下之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孙中山师:在近代中国,康有为的“变”是什么意思?(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政治民主化、法制化)孙中山这里的“潮流”又指的是什么?(民主政治、资本主义、思想解放)引出近代化的核心内容: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的工业化、城市化;思想文化的科学化、理性化。突出本课的核心内容:甲午战后是中国近代化进程加快的一个突出时期。方法指导:二轮通史复习理清知识点的方式,画时间轴。知识点一:甲午战争的影响材料二:割去了台湾之后,还要求各口通商,苏州也开了日本租界。这时候,潜藏在中国人心底里的民族思想便发动起来,一班读书人向来莫谈国事的,也要与闻时事,为什么人家比我强,而我们比人弱?为什么被挫于一个小小的日本国呢?读书人除了八股八韵之外,还有它应该研究的学问呢!——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马关条约》的墨迹尚未干透,1896年3月,中国第一批赴日留学的13名学生已经踏上了负笈东渡的途程。他们的航向,同千余年前的遣唐使们刚好相A.对西学认知的程度 B.社会变革进程的需求C.政府推行西学的力度 D.传统文化势力的强弱总结:甲午战后到五四运动这段时间,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高峰,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一系列救亡图存运动使得民众逐步觉醒,而民族之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使得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觉醒后的人民大众在五四运动中汇聚成中国的无产阶级,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那是中国近代史的另一个阶段,我们下节课再一起回顾。教学反思准备这节课我花了将近一周的时间,又重读了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和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参考了《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因为个人觉得这一课对学生认识中国近代史近代化这一主题有着代表作用。从效果来看,这仍然是一堂中规中矩的课,内容比较多,没有明显做到重难点突出,学生思考和自我表达的机会太少,只能说是带领学生通过回顾专题史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