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石钟山记》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石钟山记》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石钟山记》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石钟山记》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历代名人当中,提起“乌台诗案”,也许有十分之一的中国人能想起他;提到“唐宋八大家”,可能会

有一半的人想到他;如果再念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

婵娟”的诗句,只怕就会有八成以上的人脱口而出他的

名字;若要再加上遍布全国各地大小餐馆中“东坡肘子

”这道菜,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在中国真正称得上家喻

户晓的文化名人,就只有苏轼莫属了!今天我们就来学

习这位被誉为“全才”的宋人所写的游记名篇《石钟山

》新课导入《石钟山记》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苏

轼(1037—1101),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人,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美食家。作者简介

散文

:唐宋八大家,与欧阳修并称

“欧苏”诗歌:

与江西诗派开创者黄庭坚并称

“苏黄”词

:与辛弃疾并称

“苏辛”绘画:善画竹,论画主张神似书法: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

“宋四家”作者简介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名动京城。宋神宗时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

。元丰二年(1079年),因“乌合诗案”被贬黄州。

绍圣元年(1094年),因与守旧派发生

分歧,被贬惠州。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

62岁的苏轼被贬海南岛儋州。一贬再贬的人生

京城(中书舍人)京城

(旧党欧阳修)

(旧党重启)(判官A密州徐州湖州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一贬再贬的人生惠州儋州黄州惠州儋州。杭州(反对新党新政)通判坎坷一生知

杭州

(不容于新旧两党)黄州(乌台诗案)团练副使凤翔宋神宗元丰七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径湖州,游览了石钟山,进行实地考察,为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写了这篇文章。写作背景石钟山,素有“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之称,位

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城

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石钟山海拔61.8米,相对高度约40米左右,面积0.2平方公里。石钟山,实际是两座山,都由石灰岩构成,下部均有洞穴。走

山形如覆钟,

面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击,响声如洪钟,故名“石钟山”。两山分据南北,相隔不到1000米。南面一座濒唁鄱阳湖,称上钟山;北面一座濒临长江,称下钟山,两山合称“双钟山”。走

山石钟山在历史上是1儒家的圣地,是佛家的道场。早在唐代就有高僧在此建寺住持,宋代高僧佛印在石钟山宝钟寺修持多年,直至清朝,香火鼎盛。走

山课文研读《水经》云: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焉:

兼词,于此

搏:

撞击,

拍启:靠近,挨着

洪:大鼓:名作动,掀起

是:这,这个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

,得双石于

潭上①

,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桴止响腾

,余韵徐歇。以:把

虽:即使鸣:使…发出声音始:刚刚、才

得:找到

①状语后置函胡:同“含糊”越:悠扬腾:传播韵:声音

徐:慢

歇:消失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

,何哉?以为:认为之:

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然:

但是

是:这,这样

尤:尤其石…有声者:

定语后置句以:用

名:

名作动,命名得名由来作者态度作者依据郦

道元下

风鼓

浪,

,声

。人常疑之今

水中

浪不

而况

!李

渤得

,扣

南声函胡,

音清

越,

止响

腾,

。余尤疑之石

有声

在皆

而此

,何哉?试概括第一段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内容:提出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作用:点明游览的地方以及心中的疑惑,为下文的记叙和议论做了铺垫。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

至湖口,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

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砼砼

焉,余固笑而不信也。纪年法·王公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干支纪年法:十天干十二地支,六十年一周期。·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

“淳熙丙申”。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砼砼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舟:名作状,乘船适:到…

去赴:赴任,

职因:于是、就其:其中的固:确实,本来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

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

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或曰此鹳鹤也。暮夜:深夜

侧:

名作状,

在侧面搏:抓、扑

若:

像、好像咳…者:状语后置句

或:有人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噌吆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

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

,微波入焉

涵澹澎湃而为此也。方:适逢、正

心动:内心惊恐发于水上:

状语后置句

绝:停察:细看

则:原来是

罅:

裂缝浅深:偏义复词,偏深

焉:

那里为:

形成

此:指宏大的噌広之声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

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额坎镗韂之声,与向之噌吆者

相应,如乐作焉。当

阻挡、挡住空中:中空向:

之前、从前作:

演秦、表演因笑谓迈曰:

“汝识之乎

?

噌吆者,周景王之无射也;额坎镗韂者,魏庄子之

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因:于是

识:知道噌吆者…无射也:判断句簌坎镗辂者…歌钟也:判断句不余欺:不欺余,宾语前置句去南钟石泛

钟山苏东坡游览石

钟山

路线图

杨赤宇

罗书生作长江大岭古郁阳镇阳

鄱象山渊明祠,南观音阁量上

山武曲巷虹桥港湖人物得名由来态度依据寺僧使

于乱

,砼

焉。笑而不信石

声者

是也

以钟

?苏轼山

,不

…二

应,

乐作焉。笑谓迈曰

非常

自信实地考察自

闻多感官结合作

用正因为这样寂静的环境,作者才能很好地听清楚石钟山的“钟声”,探究其名字由来。特点阴森可怖寂静悚然手法比喻拟人月夜绝壁景象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士大夫终不肯以

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

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目/耳:名词作状语,亲眼、亲耳臆断:凭主观推测而断定给:

大概

终:终究虽

使

言:记载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

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所以:……的原因

以:

用考:敲

实:事情真相

此盖:连接上句,表原因邴

元:

之不

叹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渔

言陋

笑在

石钟

?

?所

传作者在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后,悟出了什么?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他考察得出的结论未必完全正确,但这种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

主观臆断的质疑精神和实地考察的探索精神是

值得肯定和学习的。为了弄清石钟山得名的真

相,不避艰险,亲身探访,也是难能可贵的。1.访

,同伴和机缘2.访问寺僧3.亲访之见闻4.访之所得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邴说—人常疑之李说

余尤疑之大石侧立

栖鹘惊飞

鹳鹤怪叫

水声轰鸣叙议结合解决问题议论为主提出问题集中议论抒发感想石

记游历—解疑.游因—质疑游感—结论:、〉课堂小结《石钟山记》贵在由名质实,实地考察,表明了苏轼不泥古而崇实的精神。文章不虚耗笔墨,为写景而写景,而是结合记叙

,

即事明理,深入浅出地议论,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至于写

景,作者又紧紧抓住景物的特色,作气氛的点染,写出自己的

感受,如写暮夜乘舟探绝壁一段,绘形绘声,情景事例,描写

十分细腻、真切,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理解性默写1.

在《石钟山记》中,

“声如洪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摹石钟山的声音,而“如猛曹奇鬼,

森然欲搏人”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摹石钟山大石“侧立千尺”的形状。2.

《石钟山记》中,苏轼指出鄙陋之人只从表面去解释石钟山得名理由,却得不到它实际情况的

句子是“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3.在《石钟山记》中,作者听到水上巨响的句子是“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吆如钟鼓不绝”。4.

对于石钟山的得名缘由,李渤从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后聆听他们的声音,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袍止响腾,余韵徐歇”

5.《石钟山记》中,苏轼弓用典故向苏迈描摹石钟山发出的动人声响,其中跟和晋大夫魏绛有关的是;

坎镗塔者,魏庄子之歌钟也。6.作者怀疑郦道

元的说法原因在于“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

不能鸣也,而况石平”。7.

作者怀疑李渤的说法原因在于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昏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8.对于郦道元和李渤的说法,人们的看法是;

是说也,人常疑之

9.对于郦道元和李渤的说法,作者的看法是;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10.作者

发现发出噌咳声的原因是“徐而察之,则山下皆

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

此也”。11.《石钟山记》中,苏轼探寻完毕石钟山命名的来历后,用一个宾语前置句

“古之人不余欺也”表明了自己轻松愉悦的心情。12.作

音的

:又

者。

13.苏

的中

心是

:“事

不目

乎?”这句话是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的必然结论,也

评。14.苏

为因

没有

原因

的句

是;

郦元之所见闻

给与余同

而言之不详。15.苏轼认为因为士大夫未实地考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