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字的角度看中国古代女性的化妆文化 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28/18/wKhkGWWeuiqAdOP8AAODdK-lYvI232.jpg)
![从汉字的角度看中国古代女性的化妆文化 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28/18/wKhkGWWeuiqAdOP8AAODdK-lYvI2322.jpg)
![从汉字的角度看中国古代女性的化妆文化 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28/18/wKhkGWWeuiqAdOP8AAODdK-lYvI2323.jpg)
![从汉字的角度看中国古代女性的化妆文化 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28/18/wKhkGWWeuiqAdOP8AAODdK-lYvI2324.jpg)
![从汉字的角度看中国古代女性的化妆文化 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28/18/wKhkGWWeuiqAdOP8AAODdK-lYvI232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汉字的角度中国古代女性的化妆文化PAGE7共9页第页化妆,源于人类对美的追求,它仿佛是一根魔棒,能够改变人们的形象效果,带来更多美好享受和精神愉悦,同时也满足了女性娇颜依旧的梦想。学者们普遍认为人类化妆的历史能追溯到原始社会,在距今约五六千年前的大汶口氏族生活一带,曾发掘出一座老年妇女的墓葬,其中已有漂亮的用带孔的石珠、动物牙齿等做成的项链、玉指环、精致的象牙梳等,说明当时女子已用它们来打扮自己。可见化妆并非现代女性的专利,女性爱美的心理古今如一。我国古代女性化妆文化源远流长,在不同时代、不同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的影响下,呈现出千姿百态、各具风韵的化妆方式,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也为现代女性的化妆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资料。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但它不是由某个时代的人随意规定的,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演进,因而积淀着的相应的文化内涵。汉字的形体、释义,反映了古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有关承载了化妆文化的汉字,独具特色,它们如一面神奇的镜子,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国古代女性化妆的实际情况,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女性对美的追求,以及人们的审美标准。一、粉《说文解字·米部》:“粉,傅面者也。从米,分声。”本义指傅布在脸上的化妆用的粉末。古代女性为什么用“粉”来化妆呢?这和她们以白为美的心理有关。俗语有云:“一白遮百丑。”足见“白”对女性的重要性。荀子曾言:“目辨白黑美恶。”左思《娇女》诗曰:“我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从这些诗句中感受到以白为美成为古时女性追求的时尚。粉字与古代女子化妆所用的原料密切相关。“粉”字的甲骨文是由“米”和“分”组成,指将米研碎而成。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古傅面亦用米粉。故《齐民要术》有傅面英粉,渍粉为之也。又红染之为红粉。烧铅为粉,始自夏桀也。”[1]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粉盒,内中还存有白色粉状或块状白粉。由此证实粉的制作在西汉时已完全形成。《急就篇》第三章:“芬熏脂粉膏泽筒。”颜师古注:“粉谓铅粉及米粉,皆以傅面。取光洁也。”米粉是在磨碎的米粒中再添入香料加工制成,因储藏时间长而倍受古时女子青睐。最古老的妆粉有两种,除米粉外,另一种则是化铅而成,名叫铅粉(参见铅部论述)。铅粉呈青白色,但容易氧化。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粉》:“自三代以铅为粉。秦穆公女弄玉,有容德,感人箫史,为烧水银作粉与涂,亦名飞雪丹。傅以箫,曲终而同上。”[2]春秋时期秦穆公的女儿酷爱吹箫,而箫史于此道堪称技艺箔绝,两人因箫缔姻,世传最终一同升仙,“飞雪丹”又叫水银腻,是箫史为弄玉创制,用于傅面。唐·白居易《木莲树三绝句》之二:“红似燕支腻如粉,伤心好物不须臾。”《红楼梦》第二十五回:“粉渍脂痕污宝光,房栊日夜困鸳鸯。”“粉”指妆饰用的白色粉末。《三国志·魏志·何晏传》:“少以才秀知名。”裴松之注:“三国魏鱼豢《魏略》:‘晏性自喜,动静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红楼梦》第四十四回:“平儿倒在掌上看时,果见轻白红香,四样俱美,摊在面上也容易匀净,且能润泽肌肤,不似别的粉青重涩滞。”现代化妆打粉底或敷粉来美化面部,达到遮丑美白的效果,来源于此。现代女性用海绵或粉刷来敷粉,而古时女子敷面时用什么来蘸粉呢?于是类似现在化妆海绵的“拂”出现了。“拂”又叫粉扑,它是用来将化妆的粉弹拭在面部的用具。《乐府诗集·子夜歌之四》:“自从别欢来,奁器了不开。头乱不敢理,粉拂生黄衣。”描绘了一女子久不化妆打扮,连敷粉的粉拂都长出黄点。化妆所用的脂粉也有膏状的,“抹”字使用恰到好处。唐·杜甫《北征》中云:“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二、铅《说文解字·金部》:“铅,青金也。”本义为金属铅,呈青白色。在《史记·刺客列传》中“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之“铅”指铅粉,用铅白与香料等制成,用来化妆。《正字通·金部》:“铅,铅粉,胡粉也,即今化铅所成。”铅粉在化学中指碱式碳酸铅,有较强的附著力,主要原料为方铅矿,可见铅粉的出现离不开冶炼技术的发展。宋人《事物纪源》说:“周文王时,女子始傅铅粉。”可见古时女子用铅粉敷面有很长的历史。在秦汉时期《神龙本草经》中提到“铅丹”和“粉锡”,而这些都是古时女子化妆的原料。汉朝时随着储藏技术的提高,糊状的铅粉被制成粉末或块状,将保质期延长并逐渐替代了先前流行的米粉。铅、锡都是重金属物质,对人体有很大危害。铅容易氧化,它与其化合物均有毒,能引起慢性中毒,危害造血系统、心血管、神经系统和肾脏。尽管当时医学不够发达,无法预测出铅所带来的疾病,但其对人的皮肤带来的慢性危害却显而易见。即使如此,古代女性为追求美,甘愿忍受被毁容的危险。不少女子因常年使用此类化妆品,皮肤受到腐蚀,最后选择自杀。相比之下,现代女子幸运得多,在化妆前涂抹润肤霜、隔离霜,避免肌肤直接接触有毒的化学物质铅和锡,既保持了美丽又减小了对皮肤的伤害。古代女性不仅将粉傅在脸上,而且涂在颈、胸上,特别是唐代妇女,由于经济繁盛、政治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因此追求服饰的自由开放。她们的衣领宽大,暴露在外的皮肤面积大,故而将粉敷至颈、胸、臂、背部。唐司空图《冯燕歌》:“唯将大义断胸襟,粉颈初回如切玉。”唐代温庭筠《衣冠子》词“雪胸鸾镜里”,韩偓诗句“鬓垂香颈云遮藕,粉着兰胸雪压梅”。清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悄然入室,伴妪盹于床下,芸卸妆尚未卧,高烧银烛,低垂粉颈,不知观何书而出神若此。”三、朱现在不少美容广告中常听到这样的广告词:“白里透红与众不同”,在白净的肌肤中透出红润光泽成为现代女性追求的标准之一。这一标准并非现代女性所独有,古代女子不仅敷粉,而且要在面颊颧骨部位施朱、抹胭脂,来呈现立体感以及体现肌肤红润、艳丽。现代女性又称其为颊红或腮红。“朱”在《说文解字》中意为“赤心木,松柏属。”其本义是赤心木,又引申为大红色、朱砂。大红色在古代称为正色,《广雅·释器》“朱,赤也。”施朱,指在面颊处涂抹为大红色。关于胭脂的来源,五代马缟的《中华古今注》记载:“燕脂盖起自纣,以红蓝花汁凝作燕脂。以燕国所产,或曰燕脂。”胭脂起源于一种叫红蓝花中提取,因产自燕国,被称作燕脂。因将其直接涂抹于面颊上容易脱落,于是加入动物的油脂,后人又传为胭脂。为了贮藏方便,古代的胭脂一般都凝成膏状,或混染成粉状,还有的制成花饼。《红楼梦》第九回:“那胭脂膏子也等我来制。”现代胭脂除保留了传统胭脂——胭脂块和胭脂膏外,还采用胭脂胶冻、胭脂摩丝、胭脂水等。其主要成分包括化石粉、高岭土、钛白粉、锌白粉、碳酸钙、碳酸镁、硬脂酸镁、硬脂酸锌及淀粉等,并添入有机色淀或胭脂虫红等天然色素。中国人自古崇尚红色,认为红色不仅象征富贵、吉利,更是生命力的表征,因此古代女性在化妆中多施朱,这首先体现在面妆中,红妆成为古代女性面妆的主流。红妆,又称“红粉妆”,即先用丝绸或粉拂从粉盒中沾一些米粉或铅粉,层层均匀地涂在脸上,再沾红粉、胭脂之类的饰物涂染在面颊颧骨部位。这种妆式源于商周时期,秦汉后较为普遍。《木兰辞》:“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古诗十九首》之二:“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李白《浣纱石上女》诗:“玉面耶溪女,青蛾红粉妆。”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女性又根据施朱的多少以及由此而来的不同效果将面妆分为“桃花妆”、“酒晕妆”、“飞霞妆”等。唐代宇文氏《妆台记》曰:“美人妆,面既傅粉,复以胭脂调匀掌中,施之两颊,浓者为酒晕妆,淡者为桃花妆,薄之施朱,以粉罩之,为飞霞妆。”女子在傅粉后将胭脂放在手心调匀后涂在两颊,颜色浓的叫“酒晕妆”,颜色浅的则称“桃花妆”。有的女子在面颊处涂抹胭脂后,再扑一次粉,这样的妆被称为“飞霞妆”。人们对红妆的青睐有时候达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比如魏晋时期流行的“面靥妆”,传说魏文帝宠爱一宫女叫薛夜来,一日魏文帝在水晶屏风后看书,薛夜来一时没注意直接撞至屏风上,伤到面颊。御医用尽全力医治,因所用药物中琥珀屑过多,伤口痊愈后留下红色的痕迹。文帝并未因这道红色的伤痕远离薛夜来,反而更加宠爱她,于是宫中女子纷纷仿效。至唐时变成“斜红妆”,在新疆吐鲁番墓出土的绢画中有作此妆的女子。其次,古代女性在唇妆中也特别喜欢施朱。因为唇是脸部肌肉最活跃的部分,也是最具有色彩美、引人注意的部位。它反映了一个女性的气质、品味,体现了内心的审美心理。唇的作用不亚于眼睛,它的形态、色泽都关系着整个面部的容貌美。我们在看一个人的面貌时,唇成为重要的关注对象。因此中国古代女性很注重对唇的修饰,朱唇似乎成了美女的重要条件。宋玉《神女赋》:“眉联娟以娥扬兮,朱唇其若丹。”用“朱唇”来赞美女性的红润艳丽。我国最早出现的点唇材料的主要是朱砂,也叫丹砂、辰砂。它是一种矿物质,颜色鲜红,与动物脂膏调和制成唇脂涂抹在嘴唇上。先秦时期女子多追求红唇,朱砂自然成为女子必不可少的化妆品。在湖南长沙和江苏扬州等地的汉墓中出土有此类实物。汉代后唇脂的原料除朱砂外也用胭脂,《红楼梦》中还提及将玫瑰等红色花瓣挤出汁来涂抹在唇上,增强唇的颜色和光泽。唇脂颜色浅些的称其“檀”。檀是一种浅红色或浅绛色的颜料,常被古时女子用作口红,“檀口”就成了描写女性浅红色嘴唇的一个专用语。古时女子涂唇并非像现代女性那样先根据唇形勾画出唇线,再将唇抹红,而是先用米粉或铅粉将自然的唇形掩盖,再用唇脂涂抹出需要的唇形,美其名曰“点唇”。词牌名“点绛唇”大概来源于此。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女性就很在意其唇形的圆润,“点唇”的风尚应运而生,此后长盛不衰。唐·岑参《醉戏宝子美人》云:“朱唇一点桃花殷。”宋·秦观《南乡子》:“揉蓝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清代也沿袭这一审美习俗,清·李渔《闲情偶寄》中记载点唇之术:“一点即成,始类樱桃之体;若陆续增添,二三其手,即有长短宽窄之痕,是为成串樱桃,非一粒也。”另外,我们还可以从北京故宫博物馆藏清代帝后画像或照片中证实,如奕譞妻、载沣生母刘佳氏庶母李佳氏的彩图照片中均用“点唇”。[3]早期唇脂多为糊状,盛放于奁中,如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中所出土的随葬品中边有一九子奁,其中一小圆盒内便有唇脂的痕迹。有的也似圆形棒状的跟现在女子使用的唇膏、口红一样,如《西厢记》中莺莺给张生的回信提到“口脂五寸”。现代女性使用唇膏来代替朱砂和胭脂,不仅有保留了传统色彩的原色唇膏,还研制出变色唇膏和无色唇膏,满足了女性追求色彩绚丽的美梦。原色唇膏由色淀等颜料制成,为增加色彩的附著性,常和溴酸红染料合用。无色唇膏又将美融于无形中,增加了唇的光泽。四、黛眉和目是人们面部最能传情达意、反映个性的部位,其中眉被称为“七情之虹”。因为人的喜怒哀乐往往与双眉联系起来,人们通常用“眉开眼笑”、“眉飞色舞”、“愁眉苦脸”、“眉目传情”等词来描写一个人不同的精神状态。而在古代诗词中也有许多关于眉的描写,《诗经》中“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成为千古绝唱,白居易诗“芙蓉如面柳如眉”(《长恨歌》)、“黄金不惜买蛾眉”(《感故张仆射诸妓》),李白诗“眉语两自笑,忽然岁风飘”(《上元夫人》)。由此可见眉的重要性。当然中国古代女性对眉的修饰是很讲究。宋代高承撰《事物记原》卷三曰:“秦始皇宫中,悉红妆翠眉,此妇人画眉之初也。”可见女性画眉之风秦时即已经开始。古人画眉离不开“黛”。《说文解字·黑部》:“黱,画眉[黑]也。从黑,朕声。”黱,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今俗作黛字。”《玉篇·黑部》:“黱,画眉黑也。黛,同上。”其本义是指古代妇女画眉用的青黑色染料。《楚辞·大招》:“粉白黛黑,施芳泽只。”王逸注:“黛,画眉鬓黑而光净。”关于画眉的原料,可分为植物和矿物两种,植物指青黑色的青黛,叫靛花;矿物指石黑、石青。古时女子化妆所用的青黛有进口者,李时珍曾曰:“波斯青黛,亦是外国蓝靛花,既不可得,则中国靛花亦可用,或不得已,有青布浸汁代之。”[4]据考古发现,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汉墓出土的妆奁中盛有包粉的黑色石黛,它的出现证实了当时女子用黛画眉的化妆术。唐代时还用烟墨画眉,或将柳枝、杉木等烧成炭后磨成末来画眉,保存时间延长,又便于携带,颇似现代化妆用的眉粉。宋代学者赵彦卫撰《云麓漫钞》卷三中写道:“前代妇人以黛画眉,故见于诗词,皆云‘眉黛远山’,今人不用黛而用墨。按《墨铺》:‘周宣帝令外妇人以墨画眉,禁中方得施粉黛。’则知墨填眉,始于后周。”[5]除上述饰眉,民国时北方女子还将火柴梗燃取烟煤或直接描眉的风习,这越来越接近现代的眉笔。还有的从药铺中买一种叫“猴姜”的中药,研成粉末来饰眉。女子对眉的修饰亦有将原来的部分眉拔去,再用黛画眉。《释名·释首饰》:“黛,代也。灭眉毛去之,以此画代其处也。”拔眉的工具就是镊。“镊”,从金,说明其多由金属制成。在广东广州玉子岗西汉墓和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了铁镊和角镊,两股同长,类似现代女性修眉所用的眉夹。由于黛是用来画眉的,因此黛逐渐成了女性眉毛的代称。南朝·梁元帝《代旧姬有怨》:“怨黛舒还敛,啼红拭复垂。”明·吴易《满江红》:“花月烟横西子黛,鱼龙沫喷鸱夷血。”又有眉黛合称的,如晏几道《菩萨蛮》:“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春山眉黛低。”诗中用春山比喻美人的眉峰。《正字通·黑部》:“黛,山色。树色青黝者谓之黛。”“黛”引申为青黑色,把眉的颜色也描绘出来。晋·陶潜《闲情赋》:“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从河南信阳出土的战国彩绘木俑可知,其眉多为长眉。《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还记载有“长眉连娟”。现代女性选择眉型不仅考虑脸型与五官造型,而且还考虑与个人整体形象风格的和谐统一。由于眉在女性美的表现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人们对眉妆的式样有详细的分类,比如:1、蛾眉春秋战国时期流行,又称“蛾”或“娥眉”。眉形弯曲而细长,与蚕蛾触须相似,用眉色染画而成。《楚辞·大招》云:“嫮目宜笑,蛾眉曼只。”唐代除流行阔眉外,也有保留先秦时代的蛾眉,如唐《簪花仕女图》中的仕女眉式。2、八字眉《妆台记》中记载:“汉武帝令宫人描八字眉。”八字眉又名愁眉,起源于汉代,流行于盛唐。眉头部分稍稍抬高,眉梢向下压,形如八字。白居易《时世妆》中曾描述“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卷》中女子画此眉。3、远山眉在《西京杂记》中记录“司马相如妻卓文君,眉如远山,时人效之,画远山眉。”“远山眉”始于卓文君,眉色不加黛,若有若无的眉毛如远山一般,据说此眉是赵飞燕的妹妹赵合德最爱。4、连头眉魏晋南北朝时眉形几乎没有变化,承袭汉时眉毛式样——长眉。传说魏武帝设计一款“连头眉”,将两根修长的眉毛连成一根,使眼睛显得更有神。5、阔眉《后汉书·马廖传》里有一首民谣:“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在广东广州汉墓出土陶俑中发现画阔眉的汉代妇女。广眉的风尚一直影响到唐代。唐代是个富庶社会,思想开放,女子以胖为美。为适合其体形、脸形眉式多为阔眉,长眉逐渐被取代。初唐时多盛行长阔眉,盛唐时多为短阔眉。唐人李长吉有诗云:“新桂叶如蛾眉,秋风吹小绿。”把桂叶眉的小巧淋漓尽致地描述出来,此眉是唐代妇女的主要眉式,眉形短阔往上扬。宋代审美观趋于平淡。故女子画眉多以长眉为主。元代眉式一定程度上受蒙古族的豪爽风格影响,爱画标准的一字眉,更显现出端庄、华贵。明清两代崇尚秀美清丽,女子眉式纤细而弯曲,多见柳叶眉、却月眉、或略呈八字形的弯眉。柳叶眉,其眉腰宽厚细长状如柳叶。却月眉又名“月棱眉”,比柳叶眉稍宽,形状弯曲如新月。细细品味一下“粉”、“铅”、“朱”、“黛”、“唇”、“镊”等字的构形、释义,给我们勾勒出一幅先秦至明清的女性化妆的演变图。这些字形或表化妆所用的原材料,或兼及化妆的部位,或涉及化妆所用的工具,都显示了当时女性的化妆情况,反映了古代女性对美的追求。对这些汉字所承载的化妆文化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探知古代女性的化妆信息,了解相关时代的审美心理,而且可以为现在女性的化妆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对美的追求是人类尤其是女性的永恒主题,化妆文化从古代延续下来,并将一直流传下去。注释:[1](南唐)徐锴.说文解字系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2](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3]溥桀.故宫旧藏人物照片集.[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0:17[4](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宋)赵彦卫.云麓漫钞[M].北京:中华书局,1996参考文献:[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4[2]王宁,谢栋元,刘方.《说文解字》与中国古代文化[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3]王贵元.汉字与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汪维玲,王定祥.中国古代妇女化妆[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5]刘悦.女性化妆史话[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6]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汉语大字典[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5[7]范强.论唐代女子的面妆及发式[J].装饰,2005.(03)[8]梁松石.汉代妇女眉妆粉饰谈[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3.(01)[9]朱伟奇.唐代妇女的面妆[J].华夏文化,1995.(05)[10]史青.古代妇女脸部化妆—唇[J].饭店现代化,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工程建设招标投标合同履约银行保证书
- Unit 1 Playtime Lesson 3(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人教新起点版英语二年级下册
- 2023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第3课 美国内战说课稿 新人教版
- 2025泵车租赁合同
-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2.1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说课稿1 人民版必修2
- 养生馆前台合同范例
- 代理经营店铺合同范例
- 2024年五年级数学下册 3 因数与倍数第五课时 质数和合数说课稿 苏教版
- 2023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十章 机械与人第一节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第2课时 杠杆的分类与综合运用说课稿 (新版)沪科版
- boo模式合同范例
- 金融消保培训
- 2024-2025学年七年级英语上册单词默写册
- 辽宁中考英语2022-2024真题汇编-教师版-专题06 语篇填空
- 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客观题(试卷一)试题及解答参考(2024年)
- 教学的模样读书分享
-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基础预防专家共识(2024版)解读 课件
- 江苏省无锡市2024年中考语文试卷【附答案】
- 五年级上册小数脱式计算200道及答案
- 2024年秋新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二节 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课件
- 2024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版考试题库附含答案
- 多旋翼无人机驾驶员执照(CAAC)备考试题库大全-下部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