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册。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表为秦始皇东巡至会稽山时所立碑刻的部分内容。这反映出秦朝()皇帝休烈,平一宇内……圣德广密,六合之中,被泽无疆。皇帝并宇,兼听万事……皆遵度轨,和安敦勉,莫不顺令。黔首修絜(短,规则),人乐同则,嘉保太平。A.经济繁荣、文化统一 B.国家统一、刑法严苛C.疆土辽阔、人口众多 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皇帝并宇,兼听万事,远近毕清……皆遵度轨,和安敦勉,莫不顺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皇帝掌握天下大小事务,天下百姓也须遵守秦政府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即秦朝践行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D项正确;材料没有直接体现当时社会经济繁荣,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刑法严苛,排除B项;材料与疆土辽阔和人口众多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2.隋唐科举制不问门第“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不论家庭出身和品级等第,只要通过科举博取功名,就能跻身官僚阶层。这样的选官制度,与魏晋南北朝时期那种,士庶天隔”的九品中正制有天壤之别。据此可知,科举制()A.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B.推动了社会风气的转变C.利于扩大封建统治基础 D.消除了社会阶层的固化【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科举考试以才能选官,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主要作用是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排除A项;B项也是科举制的影响,但与材料强调扩大封建统治基础不符,排除B项;D项中消除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3.南朝时期,“以济度众生为贵、独善其身为贱”的思想在佛教中逐渐兴起,僧人的修行实践也扩大至世俗之学,不仅广泛参与到诸如文笔、赞咏、歌舞等文学艺术活动中,还积极对传统典籍进行注疏,如:释慧琳注《孝经》、释僧智有著《论语略解》等。这一现象()A.利于佛教本土化的发展 B.印证了儒释思想开始出现融合C.表明中外之间交流频繁 D.体现出民族融合趋势不断增强【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教思想影响广泛,且与儒家思想结合,有利于佛教本土化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信息得不出开始出现融合,排除B项;材料是佛教本土化的发展,不涉及中外文化交流,排除C项;魏晋时期,民族融合趋势不断增强,但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4.宋初,“崇尚节俭,金银为服用者鲜”,故而“金银之价甚贱”:至真宗年间,以金银装饰衣物之风盛行,“不惟士大夫家崇尚不已,市井闾里以华靡相胜”,以致金银之价飞涨,政府虽“申严其禁”,仍然“有未至焉”。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A.北宋中央政府的权威日益衰落 B.社会成员身份平等及门第观念消亡C.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世俗生活 D.市民阶层崛起丰富了社会文化生活【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宋朝社会习俗由崇尚节俭向追求华靡转变,以致政府也难以改变这种风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正是由于宋朝商品经济日益繁荣所致,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政府难以改变社会追求华靡的风气,与中央政府权威衰落无关,排除A项;“社会成员身份平等及门第观念消亡”的说法过于夸大,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市民社会文化生活的丰富,排除D项。故选C项。5.明朝中期,宦官由“止可供洒扫”逐渐走向政治前台,不仅获得了协助皇帝批阅奏章的权力,还掌握了东厂和锦衣卫等特务机构的控制权,以致诞生了如刘瑾、魏忠贤等权倾朝野的大宦官。这些现象的出现()A.反映了明朝皇权逐渐被架空B.表明中央决策机制出现了质变C.直接导致了大明王朝的灭亡D.源于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为强化君主专制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这一举措导致皇帝政务剧增,需要依靠身边亲信如宦官等协助其处理政务,最终导致权倾朝野的大宦官出现,D项正确;宦官权力来源于皇帝,虽然其权倾朝野,但对皇权并不构成实质性威胁,排除A项;本体未涉及决策机制,并且政府的最高决策权始终属于皇帝,排除B项;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李自成攻陷北京,这些现象没有直接导致明朝灭亡,排除C项。故选D项。6.下图反映了乾隆六年至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前)清朝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A.反映了清朝的日渐兴盛 B.加速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C.加剧了清朝的资源危机 D.表明清朝疆域的急剧扩大【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了1741-1840年清朝人口数量持续增长,人口快速增长加剧了清朝的资源危机,C项正确;鸦片战争前,清朝已经日渐衰落,排除A项;清朝人口增长并未加速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排除B项;人口增长不能说明疆域的扩大,排除D项。故选C项。
7.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虽然丢盔弃甲,但依然用“施予思惠以求羁縻”来自我安慰,到19世纪下半叶,洋务派已经发出了“顾今日之天下,非三代之天下……神州者,东南一州也”的感叹。这一态度的转变A.反映出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B.直接推动了中国外交制度近代化C.与当时中国的主流思想相吻合 D.体现了传统华夷观念有一定突破【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见,《南京条约》签订之后,时人将这些不平等条约称之为“恩惠”,可见其心态上的居高临下,而在19世纪下半叶,洋务派则开始感叹今非昔比,前后对比体现了传统的“华夷观念”有了一定的突破,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当时中国人对外观念的变化,与半殖民地化程度无关,排除A项;中国外交制度的近代化伴随着列强侵略的深入,更多表现在近代外交使节的派遣和外交部门的设立,华夷观念的崩溃并不能直接推动中国外交制度近代化,排除B项;洋务运动时期,虽然有部分先进分子认识到了中国的处境,但当时的大部分人依然抱有“天朝上国”的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8.下表所示为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的外交状况。由此可见,当时的北洋政府时间外交活动1917年宣布参加一战,取消德国在华特权1919年巴黎和会拒绝签订合约1921~1922年提出废除“关税自主”“领事裁判权”等一系列不平等特权1926年强硬废除《中比条约》A.坚决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侵略 B.已摆脱列强代理人身份C.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利益 D.加强与西方国家合作【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图表信息可知,北洋政府通过多次外交活动废除不平等条约,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利益,C项正确;北洋军阀多依赖帝国主义作为其靠山,“坚决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侵略”的表述不符合历史史实,排除A项;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帝国主义扶持北洋军阀作为其在华利益的代理人,“已摆脱列强代理人身份”的表述不符合历史史实,排除B项;材料主旨记述了北洋政府的外交成果,并未体现与西方国家合作的意愿,排除D项。故选C项。9.五四运动爆发后,中国报刊业有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期,短时间内即涌现出500种左右的报刊。还有很多省、市纷纷成立学生联合会,出版学生报刊,著名的有《湘江评论》《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上海学生联合会日报》。据此可推知,五四运动A.革新了封建文化秩序 B.推动学术理论的进步C.冲击了北洋军阀统治 D.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五四运动爆发后,各种进步报刊层出不穷,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D项正确;革新了封建文化秩序,说法过于绝对,这一时期还存在一定的封建文化,排除A项;这一时期的报刊所起的作用很多,不仅仅推动学术理论的进步,还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发展,排除B项;大革命的爆发冲击了北洋军阀统治,排除C项。故选D项。10.“太阳出山红艳艳,宁冈来个毛委员。领导穷人闹革命,武装割据湘赣边。太阳出山红艳艳,宁冈从此亮了天。奴隶翻身作主人,工农当家掌政权。"这一童谣出现的时期应是()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武装割据”“湘赣边”等信息可知,这一时期为土地革命时期,B项正确;国民革命时期不符合工农当家掌政权的特征,排除A项;抗日战争时期主要是中日矛盾,并没有涉及题干,排除C项;材料所体现的内容不符合解放战争时期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B项。11.1937年10月,八路军分赴山西、河北、察哈尔等地,当地建立战地动员委员会、抗日救国会等抗日组织,武装群众,扩充军队。中国共产党旨在()A.有效贯彻全面抗战的路线 B.消除各阶级之间政治分歧C.推动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D.增强国民党军队抗日力量【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见,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采取一系列措施在敌后发动群众力量的做法,符合全面抗战路线的思想,A项正确;材料只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与群众之间的联系,无法体现各阶级之间的政治分歧,排除B项;1937年10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排除C项;中国共产党建立的这些组织,与国民党均无太大关联,排除D项。故选A项。12.1951年6月1日,自《关于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和优待烈军属的号召》发表后,在数月间,全国各地捐款数额便达31847亿元(旧币值约10000:1)。此外,各省人民还积极捐助战斗机,如东北人民认捐203架、华北人民认捐100架,苏南人民认捐120架等。这一现象的出现()A.源于土改完成使社会生产力快速提升 B.表明志愿军的武器主要来源于捐助C.实现了中美军事力量对比的彻底逆转 D.是当时强大民族凝聚力的集中体现【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1年6月1日,中国抗美援朝总会发出推行《爱国公约》,全国人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向前线捐钱捐物,有力地保障了抗美援朝的胜利,全国人民的这些行为切实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展现了极强的民族凝聚力,D项正确;此时土改仍在进行中,排除A项;捐助的武器只占志愿军武器的一小部分,排除B项;美国军事力量一直占据绝对优势,排除C项。故选D项。13.毛泽东在1964年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指出:“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工厂可以一分为二,要抢时间迁到三线去,各省都要建立自己的战备后方,不仅工业交通部分要搬迁,而且学校、科学院、设计院都要搬迁。”这表明我国实施大三线建设的目的在于()A.平衡城乡布局 B.发展科学技术 C.完善工业体系 D.维护国防安全【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各省都要建立自己的战备后方,不仅工业交通部分要搬迁,而且学校、科学院、设计院都要搬迁”可知,搬迁工厂、学校、科学院等机构的目的在备战,即为了维护国防安全,D项正确;A项为该计划产生的影响,排除A项;将工厂、学校、科研机构从经济发达地区搬迁到大三线,并不会更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排除B项;“大三线建设”依然着重在重工业的发展,并没有平衡轻重工业的发展,完善工业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14.自蔡英文上台后,巴拿马、多米尼加等8个国家或地区先后宣布与台湾“断交”,台湾所谓的“邦交国”仅剩14个;此外,因其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世界卫生组织自2017年起连续六年拒绝台湾参加世卫大会。这些事实反映了()A.国际社会支持两岸和平统一 B.“一个中国”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C.中国国际地位获得大幅提高 D.“一国两制”政策是历史大势所趋【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台湾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个中国”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于是出现材料中的“断交”“世界卫生组织自2017年起连续六年拒绝台湾参加世卫大会”等事件发生,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国际社会支持两岸和平统一相关信息,排除A项;C项中的“大幅提高”表述错误,排除C项;“一国两制”政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15.下面为我国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由此可知,我国的外交政策()时期主要内容1949年《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20世纪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政策,即从中国经日本到澳大利亚,经中东到欧洲,再到美国这一条线上的国家及其周边国家形成国际反霸统一战线中共十九大中国……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A.包容性与灵活性并存 B.具有传承性的特征C.坚持合作共赢的道路 D.蕴含意识形态色彩【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国际反霸统一战线”“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可知,不同时期我国的具体外交政策虽然不同,但都遵循了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的主张,这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具有传承性的特点,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包容性,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合作共赢,排除C项;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且材料中的对外政策未体现意识形态色彩,排除D项。故选B项。16.2022年6月17日,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电磁弹射型航空母舰-“福建舰”成功命名下水,实现了我国自“辽宁舰”后五年下水一艘航空母舰的傲人成就。这一成就取得的根本原因是我国()A.对外交往的现实需要 B.海权意识的日益增强C.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 D.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不断提升,这为我国航空母舰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D项正确;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对外交往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海权意识的增强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都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排除BC两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第18题1第19题1第20题1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纵观历史,秦国的商鞅变法是当时战国时期各国变化最为彻底的一次变革运动。商鞅变法中提到,以往的小乡、邑都应该聚齐在一起,成立县,设立各个县管理者,领主的主权被收回中央,中央成为政治的集权中心。秦国对于地主和自耕农的土地所有制也非常明确,封建生产关系进一步得到深化,地主阶级的政治势力得到肯定以及稳固。在商鞅变法中,爵制不再受世袭的影响,不分亲疏远近,不特别厚爱贵族,一旦军功在身,不论是何等身份都可以获得爵禄。通过商鞅变法,秦国整个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达到了“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乡邑大治”的大好政治局势。——摘编自李昊雨《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分析》材料二虽然王安石各种各样的新政都是设计精巧的方案,但是在实践中却碰了壁,不仅没有实现他当初的设想,反而打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影响了正常的生产和交易。官员反对新法,因为新法伤害了官员的利益;民众怨声载道,因为民众没有从新法中得到实惠。于是变法就转变为政治斗争,一旦转变为政治斗争,新法必定失败,官僚体系具有天生的保守倾向,而且新政不能得到预期效果,变法者很难证明自己的正确。因此,王安石在政治斗争中败下阵来,结果是人亡政息。——摘编自许小年《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成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变法的认识。【答案】(1)主要内容: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任答两点即可)历史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2)原因:急功近利,脱离实际;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极力阻挠和反对;在变法过程中使百姓负担更重,遭到反对;统治者对变法态度的转变。(任答两点即可)认识:改革应坚持以人为本;改革要符合实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言之成理即可)【解析】(1)内容:根据材料一中的“商鞅变法中提到,以往的小乡、邑都应该聚齐在一起,成立县,领主的主权被收回中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根据材料一中的“秦国对于地主和自耕农的土地所有制也非常明确,封建生产关系进一步得到深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废井田,开阡陌”;根据材料一中的“爵制不再受世袭的影响,不分亲疏远近,不特别厚爱贵族”可得出“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根据材料一中的“一旦军功在身,不论是何等身份都可以获得爵禄”可得出“奖励军功”;历史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提高秦国军事战斗力,推动经济发展,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等角度进行作答。(2)原因:根据材料二中的“官员反对新法,因为新法伤害了官员的利益”可得出“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极力阻挠和反对”;根据材料二中的“民众怨声载道,因为民众没有从新法中得到实惠”可得出“在变法过程中使百姓负担更重,遭到反对”;根据材料二中的“官僚体系具有天生的保守倾向,而且新政不能得到预期效果,变法者很难证明自己的正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统治者对变法态度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急功近利,脱离实际”;认识:影响中国古代变法的因素有很多,学生可从变法的性质、变法的具体内容、变法的结果、变法的目的、变法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等角度总结认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王朝时期,统治者对不同民族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其中弱小的如稽胡、党项等,采用武力的方式使其归服,势力比较强的如突厥等,则采取分化、打击等手段,各个击破。此举除保卫边疆地区的民众外,还为了扩大自己的藤域范围,达成开疆拓土的目的。唐王朝总结了历代的经验,在边疆民族地区广设羁康都督府、州,由中央政府授予少数民族首领都督、制史等职,以管理本民族事务;在重要地区则设都护府,以加强对少数民族的领导。唐王朝还给少数民族首领各种优待。如:朝贡后,回赐给其销袍金带、金帛银彩、粮食和田地;赐子本是,以宗室待之;留宿卫,给其以最大的信任和荣耀。此外,唐王朝还对周边少数民族大规模实行“和亲”政策和“互市”政策,以加强中央王朝和各少数民族的联系。摘编自王炼炼《唐宋王朝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认识》材料二朱元璋在目睹了元朝尖锐的民族矛盾后,为巩固其新建立的明帝国,他说:“元时为官,但贵本族,轻中国之士……朕即为华夏主,华夷无间,姓氏虽异,抚字如一。”基于此,他制定了“威德兼施”的民族策略,如在北方攻击、分化蒙古势力,鼓动部落间的斗争,对于西南各部少数民族,则改革土司制度,帮助这些地区发展经济、文化,给予当地首领一定的政治地位,满足其政治诉求,同时在边疆各地开设马市、茶市,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展开互市贸易。摘编自张飞翔《简述明朝的民族政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王朝民族政策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并简述其形成的原因。【答案】(1)积极影响:有利于扩大唐王朝的疆域,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播;促进了各民族的相互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有利于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少数民族社会的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任答两点即可)消极影响:唐王朝的扩张政策和武力征伐也给少数民族人民带去了一定的灾难。(2)特点:华夷一体;因地制宜。原因:宋元以来民族交融程度的加深;元朝灭亡的教训及蒙古族势力依旧强大;明朝新立,百废待兴;中国传统的民族观念和政策的影响。(任答两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影响:根据材料一“唐王朝时期,统治者对不同民族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其中弱小的如稽胡、党项等,采用武力的方式使其归服,势力比较强的如突厥等,则采取分化、打击等手段,各个击破。此举除保卫边疆地区的民众外,还为了扩大自己的藤域范围,达成开疆拓土的目的”可归纳出有利于扩大唐王朝的疆域,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播;促进了各民族的相互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根据“唐王朝总结了历代的经验,在边疆民族地区广设羁康都督府、州,由中央政府授予少数民族首领都督、制史等职,以管理本民族事务;在重要地区则设都护府,以加强对少数民族的领导。唐王朝还给少数民族首领各种优待”可归纳出有利于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少数民族社会的发展;根据“……以加强中央王朝和各少数民族的联系”可归纳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消极影响:根据“采用武力的方式使其归服”可归纳出唐王朝的扩张政策和武力征伐也给少数民族人民带去了一定的灾难。【小问2详解】特点:根据“元时为官,但贵本族,轻中国之士……朕即为华夏主,华夷无间,姓氏虽异,抚字如一。”可归纳出华夷一体;根据“如在北方攻击、分化蒙古势力,鼓动部落间斗争,对于西南各部少数民族,则改革土司制度,帮助这些地区发展经济、文化,给予当地首领一定的政治地位,满足其政治诉求,同时在边疆各地开设马市、茶市,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展开互市贸易。”可归纳出因地制宜。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形成的原因有宋元以来民族交融程度的加深;元朝灭亡的教训及蒙古族势力依旧强大;明朝新立,百废待兴;中国传统的民族观念和政策的影响。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下面为我国近代史大事年表(部分)。时间事件1851年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1898年戊戌变法运动1900年义和团运动达到高潮1906年清政府预备立宪1911年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开始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任选材料中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为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闸述。(要求:论题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闸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答案】示例一:论题: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历程具有渐进性。阐述:两次鸦片战争后,“师夷长技以制夷”逐渐获得部分官僚及士人的认可,并被洋务派付诸行动,掀起了洋务运动,洋务派主张通过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进行“器物”变革。但是,甲午战争的失败则宣告了通过“器物”以救亡图存道路的失败。在此背景下,维新派提出了效法日本,推行“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走上“制度”救国之路,但在封建顽固势力的绞杀下夭折。虽然这条道路诞生了中华民国,但民主共和的果实最终被军阀所窃取。1915年,袁世凯欲恢复帝制、复辟登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意识到国民仍深陷于专制与愚昧的束缚中,于是积极引进西方启蒙思想,宣传民主、科学理念,以启迪民智、实现国人的思想变革。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爆发,中国的救亡图存道路上升到了“思想”层面。总而言之,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中国的救亡图存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这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示例二:论题:阶级局限影响了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阐述:自鸦片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剧,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社会各阶级纷纷发起了救亡图存的斗争。其中农民阶级爆发了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前者虽然制定了推翻清王朝的斗争目标,但其过于理想化的平均主义思想和部分领导阶层的腐化堕落,难逃夭折的命运;后者则盲信清政府,在封建势力及西方列强的联合绞杀下失败,虽然彰显了朴素的爱国思想,但盲目排外的愚昧思想也违背了历史发展趋势。封建地主阶级掀起了洋务运动,通过学习西方“器物”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在封建制度上的修修补补无法改变封建专制的腐朽性,在甲午战争中,洋务运动最终破产。资产阶级则选择改变制度以救亡图存,先后进行了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但由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使资产阶级具有明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维新派向专制皇权的妥协得到的是快速的失败,而革命派向封建军阀的妥协,使得民主共和名存实亡。总而言之,虽然近代中国各阶级进行了各类的救亡图存的斗争,但都因其自身的局限性而相继失败,没能改变中国的现实。(以上“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解析】该题是一个开放性试题,首先要注意设问的要求,需要任选材料中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事件,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为主题来阐述,然后观察这些材料总结规律。
示例一:我们观察材料中的这些事件,发现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主动向西方学习,如洋务运动主要学习器物,戊戌变法运动主要学习制度,新文化运动主要学习思想文化,中国对西方的学习是在逐渐深化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历程具有渐进性”,接下来就可以梳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这三个事件的背景、过程及影响来进行阐述,最后可总结出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中国的救亡图存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这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
示例二:我们观察材料中的这些事件,还可发现可以根据领导阶级来进行划分,如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属于农民阶级的运动,洋务运动和预备立宪属于地主阶级的努力,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属于资产阶级领导的运动,五四运动虽然是资产阶级运动但是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了,中国共产党属于无产阶级政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论是农民阶级,还是地主阶级,或是资产阶级,他们的救亡图存运动最终都失败了,因此我们可得出阶级局限影响了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接下来就梳理这三类阶级领导的运动失败原因有哪些,最后可总结出虽然近代中国各阶级进行了各类的救亡图存的斗争,但都因其自身的局限性而相继失败,没能改变中国的现实。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在较短的时间里,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里程碑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由于时代条件的局限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加之毛泽东的理论探索是在"左"倾思想盛行的大环境下进行的,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之中也经历了一些曲折。但毋庸置疑的是,毛泽东在这一历史时期探索的成果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阈下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及其当代价值》材料二邓小平指出:“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首先从农村开始,一方面是因为农村是受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压抑较严重的社区,从相对意义上说,农村居民是传统计划经济制度的“牺牲者”,很多农民连温饱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广大农民群众对改革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具有更高的积极性。其次,在传统计划经济制度下,农村与城市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往来较少,且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农村占很大比重,使得农村的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至2030年中国花木护栏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电淋浴器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智能气体腰轮流量计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四方体旋转CD展示架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冷冻金枪鱼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年中国香烟祛毒添加剂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养老院老年活动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云南省梁河县一中2025届物理高三上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届河北省唐山市遵化一中物理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5届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物理高一上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
- 医院科研工作计划及实施方案
- 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实施和验收规范
- 2024安徽交控集团所属企业校园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高级综合英语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退休项目经理返聘合同-工程管理
- 银行柜员外包的可行性方案
- 电磁辐射EMF健康影响和测量技术及方法综述样本
- 种子投资计划书
- 境外腐败治理专项工作总结
- 铁的氢氧化物课件
- 合伙公司设立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