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课程群的建构_第1页
特色课程群的建构_第2页
特色课程群的建构_第3页
特色课程群的建构_第4页
特色课程群的建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阅读全文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特色课程群的建构

曲小毅黑岚编著

中国铁道出版社有限公司

年北京

2022·

内容简介

本书是北沟特色课程群项目的成果之一书中萃取了课程群建构的北沟模式对特

“”。“”,

色资源支撑下的多元化课程主题梳理课程理论指导下的规范化课程方案制定研究性学习模

、、

式下的系统化教学方案设计学生本位理念下的引导性教学过程实施教育评价改革要求下的

、、

科学化课程评价体系等进行了学理和实践经验深度融合的总结提炼

全书共八章第一章介绍了北沟特色课程群建构的背景第二章阐述了特色课程群建构

。;

的基础第三四五章是绿色红色土色课程中最具典型代表的个课例每个课例中除

;、、“”“”“”9,

了课程方案还有开题课研究计划交流课成果展示课三大课型的教学设计第六七八章从

,、、;、、

跨学科主题特色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策略方面进行论述

、。

本书可作为课程改革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的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教材也可

,

作为双减政策下跨学科探究性作业设计与实施的辅导教材或供教育学相关专业人员学习

“”,

参考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

特色课程群的建构曲小毅黑岚编著北京中国

/,—:

铁道出版社有限公司.

,2022.6

ISBN978-7-113-29133-4

特曲黑农村学校课程

………

建设Ⅰ.研①究Ⅱ.①②Ⅲ.①-

-Ⅳ.①G622.3

中国版本图书馆数据核字第号

CIP(2022)077054

书名:特色课程群的建构

作者:曲小毅黑岚

策划:王英涛

责任编辑:金锋编辑部电话:电子邮箱:

(010)5187312513001939241@163.com

封面设计:刘莎

责任校对:安海燕

责任印制:樊启鹏

出版发行:中国铁道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市西城区右安门西街号

(100054,8)

网址:

印刷:北京富资园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次:年月第版年月第次印刷

202261202261

开本:印张:字数:千

787mm×1092mm1/1612.5318

书号:

ISBN978-7-113-29133-4

定价:元

68.00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凡购买铁道版图书如有印制质量问题请与本社读者服务部联系调换电话

,,。:(010)51873174

打击盗版举报电话

:(010)63549461

让乡村教育绽放美丽的花朵

翻阅曲小毅、黑岚两位老师编著的《特色课程群的建构》书稿,感慨与欣慰交织的心

绪顿时涌上心头。感慨于北京教育学院与房山区教委携手推动北沟教育联盟的“美丽

乡村教育”,期间投入的财力、人力、精力乃至智力与心力,怎一个“大”字那么简单。在项

目已经划上句号后的今天再回首,实可谓是一场政策、观念与协同艺术的攻坚战。在这

场攻坚战中,我们共同看到了乡村教育发展的难题,见证了每位教育者内心燃烧着的教

育热情,感受了特色课程群建设团队及其他每个项目团队的执着求索精神。欣慰于功

夫不负有心人,所有在这条道路上走过的人都有了自己的收获,联盟校师生有了各自的

成长,各所学校从文化到课程都得到了优化,乡村教育发展因项目而积累了宝贵的经

验,项目团队也在研训结合中收获了丰硕的成果,这部书稿便是其中有益的成果之一。

在此,我要由衷地向所有为此付出心血的老师和同仁表达敬意!在房山乃至中国乡村

教育发展的道路上,大家共同留下了足迹、献上了美丽的智慧之花!

特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充分体现“一校一品”学校特色的

核心内容。特色课程建设须立足于地方文化与自然资源优势,旨在为孩子挖掘并提供

自己身边熟悉且充满亲情的教育资源,让每个孩子在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

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道路上,实现乡土情怀与现代气质、热爱家乡与胸怀世界的情

感交融。总体来讲,乡村地区,特别是北京的乡村地区可用于特色课程开发的资源很丰

富,大致来看,主要有红色资源,主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历

程中留下的遗迹和纪念物、纪念地;文化资源,主要是北京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的文化

遗产、历史遗址、各种历史传说、民俗风情等;科学资源,主要是一些地质、气象等科研机

构的实验场所、科技发明、产品体验等资源;自然资源,主要是各地独特的地理区位资源

所具有的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本书中,项目团队将北沟地区的资源分为绿色、红色、

土色,赋予了很好的寓意,也颇具北沟特色。

好的特色课程应该具有这样几个特点:

教育性。这是特色课程之魂。教育性是特色课程的根本特征,其意蕴是要充分挖

1.

掘可用于特色课程开发的区域资源并赋予其教育价值,赋予资源以魂。这个“魂”须做

到:其一,方向明确,即特色课程开发要符合党的教育方针所要求的教育方向,要有助于

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二,价值正确,即特色课程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有助于学

特色课程群的建构

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其三,情感真挚,即特色课程不能生硬套用教育理论或教育原则,要

能够充分挖掘其情感元素,让学生在亲切与熟悉中受到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效果。

独特性。这是特色课程之品,要充分体现其地方特色,体现当地的风土人情。从

2.

独特性来说,其重点应该不是“独”,而是“特”。简言之,特色课程所选的资源,首先要体

现“此地”,即都是发源于本地、发生于本地、流传于本地的,有着鲜明的本地性;其次要体

现“此情”,即都是在本地人民中传承、传说或传唱的,有人物、有故事、有情感,让孩子们

有如数家珍的亲切感;第三要体现“此景”,即都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体现着本地人颂扬

的美德,传承着本地人的荣耀;第四要体现“此人”,即资源中的人物,都是生于此、长于此

的邻家老爷爷、老奶奶,是当地人的骄傲。

科学性。这是特色课程之格,这个“格”,一要充分体现出其可信,即所运用的资源

3.

都是真实不假的,经得起推敲,经得起查证,经得起观赏;二要体现出其可考,即其中的资

源有可言说的历史源流,有可证实的科学原理;三要体现出其可行,即这些资源作为课

程资源,在组织实施中要对其有体验、有思考,能够与相关学科知识建立起联结,达到融

会贯通、相互支持的目的。当然,科学性还体现在课程的可推广性,以及按照不同年龄阶

段或学段进行的层级式开发。

创新性。这是特色课程之命,是其生命力之所在。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一是视角

4.

新颖,即运用区域资源所开发的课程对学生而言,通常都是非常熟悉的人、事、景,许多故

事可能已经流传久远、耳熟能详了,许多景物也是孩子们常常游览的地方,因此,从课程

的角度来看,我们就必须找到不同的解读视角,让学生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二是多元组

合,即课程开发中,许多情景需要进行多种组合,使其形成全新的组合,让学生有耳目一

新的感觉。三是形式多样,即呈现方式可以多样化,如果从知、情、意、行来看,有些课程

重在认知,强调观察思考,获取知识或原理;有些课程则重在培养情感,或爱家乡、爱祖国

的情感,或激发好奇心、求知欲等;有些课程重在意,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还有

些课程则在于行,让学生在行动中学习,在行动中陶冶情操。

综上所述,如果从这四个特点来衡量这本《特色课程群的建构》,我认为较好地体现

了这些特点。同时,从这本作品中,我们也可以深切感受到二位编著者和她们的团队为

建构这套体系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更能感受到她们深深的教育情怀。习近平总书记

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真诚地希望这套饱含着房山北沟绿水青山的特色课程,

能够更好地滋润那方土地上成长着的孩子们,进而通过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的成长,更

好地反哺美丽乡村建设,使课程中的绿水青山变成现实中的金山银山。

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汤丰林

年月日

202256

2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北京市房山区积极探索区域内乡村学校协同

发展的模式,将北部山区和半山区的中小学校联合在一起,实施“房山区北沟乡村教

育联盟品牌建设项目”。该项目启动以来,积极探索基础教育改革与乡村教育改革

的新模式,既保护乡村教育和乡村孩子的人本特色,又努力拓展乡村教育的前行理

念和发展步伐,培养既立足乡村又面向未来的时代少年,促进乡村教育在新时代的

新发展。

“北沟特色课程群项目”是“房山区北沟乡村教育联盟品牌建设项目”的重点子

项目之一。该项目立足乡村资源,开展跨学科主题特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行动研

究,以形成联盟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乡土特色课程体系为使命。项目由北京

教育学院的专家引领,开展了为期年的特色课程设计与实践探索工作。各所联盟

4

学校教师同心汇智、精磨深研,共同探索了从总体课程方案到具体教学设计落地实

施的特色课程开发模式,形成了“一校一案”的特色课程实践成果,可为课程改革背

景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工作提供案例借鉴和实践参考,也可以为“双减”政策下

跨学科探究性作业的设计与实施提供参考。

联盟学校中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教师均参与其中,与专家学者共同组建

教研共同体,通过校际联动、共研互促的区域教研方式,最终建构起包含“绿色·

自然科技”主题课程、“红色·爱国主义”主题课程、“土色·民俗文化”主题课程的

“三色”课程体系。

本书萃取了课程群建构的“北沟模式”,对特色资源支撑下的多元化课程主题梳

理、课程理论指导下的规范化课程方案制定、研究性学习模式下的系统化教学方案

设计、学生本位理念下的引导性教学过程实施、教育评价改革要求下的科学化课程

评价体系等进行了学理和实践经验深度融合的总结提炼,突出特色课程群项目成果

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可借鉴性。

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及时进行共同体探索成果的提炼、整理与物化,终成这本

书稿。本书共八章,其中第一章介绍了北沟特色课程群建构的背景;第二章阐述了

特色课程群建构的基础;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是“绿色”“红色”“土色”课程中最具

特色课程群的建构

典型代表的个课例,每个课例中除了课程方案,还有开题课、研究计划交流课、成

9

果展示课三大课型的教学设计;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从跨学科主题特色课程的设

计、实施与评价策略方面进行论述。

项目推进的四年来,编著者同山区学校师生相依相伴、互相赋能。在大山四季

节律的变化中,在对生命、生态、生活的感悟中,在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

身的内在联系中不断汲取养分、荡涤心灵。伴随着书稿一次次的校对和修改,一幅

幅探索和交流的画面不断浮现眼前。从一开始对跨学科课程概念的厘清,到一次次

嵌入式培训,到典型课例的开发,再到最后跨学科主题特色课程在联盟校全面开花,

跨学科教学的理念已经在联盟学校实现了“从零到一”的突破,可以期待一个“从一

到无穷大”的未来。

感谢北京师范大学王本陆教授、中央民族大学高鹏怀教授、房山教师进修学校

尹春彦教研员对项目推进和文稿撰写的方法指导和路径启发。感谢以符金枝、张娟

等校长为代表的联盟校领导对项目的积极推进。感谢于久东老师为项目对接所付

出的辛劳。感谢周雅琳、吴慧曼两位博士对项目开展过程中的数据收集和细致处

理。感谢北京教育学院汤丰林教授、桑锦龙研究员、李雯教授、李春艳教授、吕蕾副

教授、邸磊副教授、胡春梅副教授、胡淑均副教授等对书稿的专业指导和给项目的黄

金建议。感谢项目团队中的王丽老师、步星辉老师、张香玲老师与编著者的一路同

行和相互陪伴。深深感谢北京教育学院肖韵竹书记等学院各级领导对编著者的精

神鼓励和理想信念的引导。另外,本书的出版得到中国铁道出版社有限公司的大力

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著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编著者

年月

20224

2

1特色课程群建构的背景、基础和依据

………………1

特色课程群的建构背景

1.1……………1

特色课程群的建构基础

1.2……………2

特色课程群的建构依据

1.3……………8

特色课程群建构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1.4、………14

2特色课程体系的架构、内容、实施

…………………17

课程群体系架构

2.1……………………17

课程群主要内容

2.2……………………19

特色课程群的开发与实施模式

2.3……………………21

特色课程群建设管理与保障

2.4………24

特色课程群建设效果

2.5………………25

3绿色·自然科技主题课程开发与实施案例

………26

核工业科技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高中段课程方案及教学设计

3.1“”………………26

核工业科技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初中段课程方案及教学设计

3.2“”………………49

核工业科技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小学段课程方案及教学设计

3.3“”………………62

4红色·爱国主义主题课程开发与实施案例

………80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渠精神小学段课程方案及教学设计

4.1“”…80

走进红歌唱响的地方小学段课程方案及教学设计

4.2“‘’”…………94

传承家乡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小学段课程方案及教学设计

4.3“”……108

5土色·民俗文化主题课程开发与实施案例

……125

走进圣莲山感受老子文化小学段课程方案及教学设计

5.1“”…125

秋天的收获小学段课程方案及教学设计

5.2“”……141

走进我的家乡小学段课程方案及教学设计

5.3“”…………………158

特色课程群的建构

6跨学科主题特色课程建设中的指导教师

………174

跨学科主题特色课程开发实施中指导教师应有的素质

6.1………174

跨学科主题特色课程开发实施中的指导教师角色

6.2……………176

跨学科主题特色课程开发实施中的指导教师职责

6.3……………178

7跨学科主题特色课程开发中的师生关系及活动方式

…………180

跨学科主题特色课程开发中的师生关系

7.1………180

跨学科主题特色课程开发中的师生活动方式

7.2…………………181

8跨学科主题特色课程实施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183

学生选题的指导策略

8.1……………183

学生拟订研究计划的指导策略

8.2…………………186

学生搜集资料的指导策略

8.3………189

学生交流汇报的指导策略

8.4………190

2

'7A/4

+5

-

1.1特色课程群的建构背景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高国民素质实现国家富强的基础

,、

性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先后印发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

。,《》《

施手册等文件着力构建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

》,、、、、

系年教育部正式发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坚持教育与

①。2017,《》,

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

、,,

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

为切实贯彻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年北京市十

《“”(2016—2020)》《“

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年北京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政策由北

”(2021—2025)》《》,

京教育学院引领北京市房山区坨里中学北京市房山区佛子庄乡中心小学等八所学校组成

,、

了北京市房山区北沟乡村教育联盟

北沟乡村教育联盟自成立以来积极探索基础教育改革与乡村教育改革的新模式试图

,,

把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既保护乡村教育和乡村孩子的人本特色又努力拓展

,,

乡村教育的前行理念和发展步伐培养乡村孩子的广阔视野和综合素质促进乡村教育在新

,,

时代的新发展致力于打造美丽乡村教育联盟品牌

,。

北沟特色课程群建设项目是房山区北沟乡村教育联盟在北京市房山区开展的重点项目

之一年北沟乡村教育联盟提出一校一品工程号召北沟地区学校挖掘内部潜力

。2018,“”,,

打造具有鲜明特征的学校办学特色基于建构北沟区域特色课程群从学科实践走向综合

。“,

实践的发展方向北沟乡村教育联盟动员区域各校充分开发区域特色资源建设校本化的

”,,

综合实践有效激发学校本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建设北沟地区联盟校交流圈

,、,

和共享圈聚焦教师发展服务学生成长实现学校特色打造促进区域品牌提升

,,,,。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

①《》./srcsite/A06/s3325/201709/t20170904_

313128.html.

1

特色课程群的建构

1.2特色课程群的建构基础

1.2.1课程资源分析

房山北沟地区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多样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资源承载着包括革

、,

命历史民族精神自然科普社会人文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教育意义和价值能够为区域

、、、、,

跨学科主题特色课程群的建构提供坚实的基础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提供丰富的课程要

,

素和资源载体

北沟地区的教育资源可以大体分为三类

: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纪念馆花港红渠平西抗日根据地旧址等红色爱国主

(1)“”、、

义资源

圣莲山百瑞谷银狐洞等自然风景资源中国核工业科技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

(2)、、,、

院等科技资源

大安山民俗佛子庄民俗资源圣莲山老子文化资源等民俗文化资源

(3)、、。

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资源自然科技资源民俗文化资源为北沟特色课程群的建构奠定

、、

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2.2主体需求分析

经过充分的实地走访课堂观察座谈交流发现房山北沟地区学校的学情师情与多数

、、,、

乡村学校类似谈到家乡的话题因自小耳濡目染学生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和能力素

。“”,,

养相关教师和管理者也表现出了积极主动的参与意愿和实际投入这些能够很好地支撑

,。

特色课程群的建设而课程群的建设对区域教育教学水平整体提升也起着至关重要的撬动

,

作用

学生情况

1.

参与特色课程群建构的有所小学所完全中学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分别是北京市

5、1、1,

房山区佛子庄乡中心小学北京市房山区史家营乡史家营中心小学北京市房山区大安山乡

、、

大安山中心校北京市房山区霞云岭乡霞云岭中心小学北京市房山区南窖乡南窖中心校

、、、

北京市房山区坨里中学北京市房山区四一学校

、○。

各学校本地生源占到且超过半数的学生为住宿生学生普遍表现出朴实热情

90%,。、、

有礼貌爱劳动的品性和风貌渴望在享受基础教育的同时多去看看山区外面的世界多与

、,,,

大山外面的人交流让自己的个性也能得到更充分的彰显和发展但是由于北沟地区周边

,。,

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近年来劳动力向外大量流出大部分山区小学的学生成了留守儿

,,

童由老人代养受到家庭教育的不完整以及周边环境的综合影响学生在学习习惯自主

,。,、

能力沟通与表达视野与创新等方面存在一些差距

、、。

从学生的基础认知和能力特点来看由于从小就生长在昔日抗日根据地这样的环境和

,

氛围中大多数学生对本土化的红歌红色故事学习表演等都有一定的了解对自然环境

,、、,、

传统风俗等也有一定的认知和理解但相对零星不够系统另外大多数学生都经历过良

,、。,

2

1特色课程群建构的背景、基础和依据

好的基础教育在基本的知识学习资料收集问题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展示表演等方面有

,、、、、

过相应的经历具备一定的能力基础和素养根基

,。

综上所述区域特色课程群建设将育人作为首要目标围绕家乡话题着眼对学生

,“”,“”,

情感参与感价值感的激发开设开放性实践性整合性的课程通过提供目标指引方法

、、,、、,、

指导等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

教师及管理者情况

2.

房山北沟地区的教职工大部分是本地人相对年长且工作状态稳定少部分青年教师是

,,

新毕业或者调过来工作几年的有工作热情和良好的专业素养但流动较大在北沟乡村

,,。“

教育联盟涵盖的学校中几乎每所学校的学科老师都承担着几个年级语文数学学科的教

”,、

学任务部分教师还兼任着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教学且由于寄宿学生较多尤其小学低

,、、,,

年级学生的日常吃穿住都需要老师像家长一样照顾这些老师的工作负荷较大疫情原因

、、,,

更是加剧了这样的现实考验在与老师们沟通准备设计和实施跨学科实践性课程时参与

。,

教师对如何做好这项工作略显陌生和顾虑但在参与的意愿和实际的投入上表现出了很大

,

的热情愿意去付出精力和努力值得一提的是很多老师在平时除了教授学科课程之外

,。,,

还自发培养了很多特长比如书法绘画艺术创作民俗表演等这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

,、、、,

开发与实施提供了宝贵的师资力量

,。

值得称道的是房山区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者对学生的基础教育和核心素养培育高度

,

重视在区域层面房山区始终以构筑更加完善的五育并举体系为目标秉承教书育人

。,“”,“

德为先的教育理念重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并将培养思维与关

”,,“”,

键能力作为切口要求各校将教学内容与社会自然相联系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思

,、,、

维品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区级团队的带领和扶持下各学校也有着实实在在的落实

、。,

和践行在硬件上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专用教室所需教学设备器材等较为齐全与

。,,、,

北京市区内大多数中小学校并无明显差别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理念的引领具体行动的

;,、

示范和管理手段的适当干预各学校为跨学科主题特色课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几

,。

乎每所学校都由校长亲自带队和参与的老师们一起实地考察课程资源合作探索课程设

,、

计研究反思课程实施等力争让课程紧扣教育本质打造出学校育人的特色和亮点探索出

、,,,

学校教育的改革路径最重要的是让学习方式的变革真正在山里学生身上发生

,。

综上所述结合教师及管理者的情况来看当前的理念基础师资条件管理保障等能够

,,、、

为区域特色课程群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而以本土化的教育资源为载体突出地方化校本化

;,、、

特色化特点充分发挥教师及管理者本土教育智慧及特长的特色课程群的建设经历会助推

,

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和管理者的教育治理能力彰显学校教育特色

,。

1.2.3文献内容分析

国内外学者关于跨学科课程建设的文献积累十分丰富学者们的关注点可以梳理为跨

学科课程的概念界定跨学科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几大方面以往的文献积累为跨学科

、、、。

主题特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了重要参考是特色课程群建构的基础之一

,。

跨学科课程的概念界定研究

1.

对跨学科课程的相关研究和深入实践最早始于国外美国著名学者舒梅克主张教学要

3

特色课程群的建构

打破学科壁垒教师要运用多学科知识建立学科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雅

,,①。

克布斯打破传统的分科与整合二元对立的倾向提出跨学科课程整合意在将学校课程

“”“”,“

中所有科目整合在一起詹姆斯比恩主张课程整合应面向经验社会和知识而在课程

”②。·、

设计层面达成整合由师生共同规划设计课程以保障整合的有效性张华认为所谓跨

,、③。“

学科学习是基于跨学科意识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学科观念以及跨学科观念解决真实

,,,

问题的课程与学习取向董一红认为跨学科教学有三个关键点关注教学目标整合多

”④。:、

种方法整合各类资源也有学者将其总结为形式上跨学科过程上知识交互目标着眼

、⑤。:、、

于问题解决陈彩燕认为整合课程是在分科课程的语境中产生整合课程既是一种课

⑥。“”,

程设计理论理念也是一种课程形态

(),⑦。

有学者将跨学科课程进行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上的跨学科课程包含边缘学科课程

:、

交叉学科课程整合课程和综合课程等狭义来讲只有整合课程或综合课程才是真正意义

、;,

上的跨学科课程跨学科课程是围绕一个跨学科问题将多学科知识按照整合的研究方法

。,

与思维模式设计的课程它只是各学科知识按照逻辑构成的知识体系但学科知识独立存

,,

在分属于不同学科

,⑧。

跨学科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研究

2.

学者们在以往的研究中明确了跨学科课程设计与实施中面临的挑战从宏观角度来

说跨学科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因学校而异基于当地资源校情学情开发符合学校实际教育

,:、、

条件和具体特点的课程从微观角度来说跨学科课程的内容要高于单学科学习的内容

⑨。,,

以提升学生对多个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跨学科课程开发最大的挑战来自分科

。,

教学体系下形成的学科壁垒这种学科壁垒既有客观的学科课程边界也有长期束缚于分

。,

科教学体系中造成的教师学科视野以及认知方式上主观的壁垒有学者认为学校可以

,ÊIR。

采取学部制的模式以协助教师开展跨学科研究工作促进跨学科课程发展

,,ÊIS。

有学者专门研究了课程的实施方法作为备受国际推崇的跨学科融合教育形式

STEM。,

通过整合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内容和方法进行项目学习支持学

STEM(S)、(T)、(E)(M),

生以学科整合的方式认识世界以综合创新的形式改造世界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能

,,

力随后课程兴起跨学科实践延伸出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

。STEM,STEAM(、、、、)、

科学技术阅读工程艺术数学课程设计与实践有学者试图回答如何运用

STREAM(、、、、、)。“

开展跨学科融合课程这一问题詹泽慧等学者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结合

STEAM”。STEAM

彭云张倩苇课程整合中跨学科教学的探讨信息技术教育

①,.[J].,2004(4):96-101.

徐晨盈雅克布斯跨学科课程整合思想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②.[D].:,2019.

潘涵璐民主课程的呐喊詹姆斯比恩课程整合思想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③.:·[D].:,2018.

张华跨学科学习真义辨析与实践路径中小学管理

④.:[J].,2017(11):21-24.

董一红跨学科融合教学的三个关注点现代中小学教育

⑤.[J].,2017,33(12):19-21.

胡庆芳跨学科研究的国际视野及教师跨学科教学设计的模型建构基础教育课程

⑥.[J].,2020(11):26-31.

陈彩燕论整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的并存关系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⑦.[J].(),2004(3):119-124,160.

田娟孙振东跨学科教学的误区及理性回归中国教育学刊

⑧,.[J].,2019(4):63-67.

王云生跨学科实践性研究型课程开设的几点思考基础教育课程

⑨.[J].,2020(7):29-36.

余颖破壁聚焦守本让跨学科综合性教学在学校真正发生人民教育

ÊIR.、、:、[J].,2019(Z2):71-75.

邹晓东吕旭峰学部制改革初探基于构建跨学科研究组织体系的思考高等教育研究

ÊIS,.“”:[J].,2010,31(2):26-31.

4

1特色课程群建构的背景、基础和依据

起来提出了面向文化传承的学科融合教育并构建了课程的分

,(C-STEAM),C-STEAMETIC

类框架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模式以及五元主体协同联动的区域教育推进机制

、6C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也得到了学者们的广

,

泛关注有学者从学科融合加强学科间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