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沽铁路的历史记忆_第1页
津沽铁路的历史记忆_第2页
津沽铁路的历史记忆_第3页
津沽铁路的历史记忆_第4页
津沽铁路的历史记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阅读全文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图书在版编目()数据

摇CIP

津沽铁路的历史记忆亢宾著北京中国铁

摇/郾—:序 言

道出版社

,2015.4

摇ISBN978鄄7鄄113鄄20390鄄0

津亢铁路运输交通运输史地处京杭大运河北端的天津,可谓中国北方唯一一座依河傍海的大城市。也是

摇玉郾淤…域郾淤…芋郾淤-

天津市

-郁郾淤F532郾9深受海河文化与海洋文化影响最深的城市。近代的天津,曾是中国北方经济、文化、

对外交往的中心,特别是开埠以来及洋务运动兴起之后,中西文化在此交融碰撞,

中国版本图书馆数据核字第号

摇CIP(2015)099167

使其逐渐形成开放、包容、多元的独特成长模式。这些都使天津在中国近代一直走

在中国北方近代化道路的前列,备受世界的瞩目。

有人曾将世界上一些重要发明创造的应用时间与天津出现这些新鲜事物的时

间作了对比,以此来说明,津沽地区在社会文明、历史进步、经济发展等方面与世

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例如,铁路及火车是1825年在英国投入商业应用,而天津首

次出现“广告宣传性质的铁路”则是在1872年,二者之间相差了47年;莫尔斯

书名:津沽铁路的历史记忆

摇摇

作者:亢宾电报是1837年在美国发明并于1844年投入应用,而天津的第一条电报线路则是

摇摇摇

于1877年出现,二者之间相差了33年;邮资邮政是1840年在英国首次实现的,

责任编辑:许士杰编辑部电话:电子邮箱

摇(010)51873204摇摇:syxu99@163郾com而天津则是在1866年设立邮政通信,二者之间相差了26年;第一部实用性电话

编辑助理:郭静

版式设计:李悦是1876年在美国投入使用,而天津则在1879年首次引进了电话,二者之间相差

封面设计:崔丽芳仅3年。到20世纪初,世界一些大城市相继建成有轨电车这种公共交通体系,而

责任印制:郭向伟

天津在1906年也开通了环城有轨电车线路。从这些对比中不难看出,近代天津是

出版发行:中国铁道出版社北京市西城区右安门西街号在逐渐缩小与世界差距的基础上,渐渐接近与世界同步。

(100054,8)

网址:

摇摇http://www郾tdpress郾com在天津近代化历程中,铁路的兴建,可以说对城乡建设、商贸流通、对外交往

印刷:中国铁道出版社印刷厂

摇摇

版次:年月第版年月第次印刷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888年,当津沽铁路(即唐津铁路)全线建成

摇摇201541摇201541

开本:印张字数千

摇摇720mm伊1000mm摇1/16摇:9郾75摇:112贯通后,李鸿章亲率官员、绅商等乘坐火车查验全程线路后称,自天津至唐山“计

书号:

摇摇ISBN978鄄7鄄113鄄20390鄄0程二百六十里只走一个半时辰,快利为轮船所不及”。此话足以说明,铁路的修筑,

定价:元

摇摇40郾00

使城市之间的旅行时间大为缩短,也拉近了城市间人员交往、商品流通的距离。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摇如果以1881年唐胥铁路的建成作为津沽铁路的发端,那么津沽铁路的悠久历

凡购买铁道版图书如有印制质量问题请与本社读者服务部联系调换电话发行部

,,。:(010)51873174()

打击盗版举报电话市电路电传真

:(010)51873659,(021)73659,(010)63549480

1

文前.indd32015-5-1816:23:11

史和深厚底蕴,在我国北方铁路乃至全国铁路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因

此,有必要将津沽铁路修筑与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事实,以系列篇章的形式加以概括

介绍,既留得住记忆,又可传承发展。

以往有关津沽铁路历史的记载和回忆,多比较零散和单一。多年来,我一直

希望把分散、孤立的史实、事件、人物等串联起来加以系统的整理,并最终汇集成

册出版面世。通过阅读,让人们对津沽铁路有个基本的了解。书中力争使照片揭示

历史谜团,努力用文字解读过往历程。其目的是期望通过对津沽铁路历史的回顾,

让阅读本书的今人与历史对话。

回顾过去的目的是传承历史和展望未来。本书内容中,既有对津沽铁路筹划、

修建历史过程的回顾,也有对津沽地区铁路沿线文化遗产的记述,还有对津沽铁路

的形成及其对天津和周边区域影响的分析。对书中内容的把握,尽可能做到时间概

念准确,信息涵盖量大。

本书编撰期间,在史料核对整理、图纸照片修饰等方面,得到中国铁道博物馆

白月廷女士的积极帮助,中国铁道出版社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全力支持,在此一并

深表谢意。

由于本人所掌握的文献资料有限,加之对津沽铁路历史作用理解不够深入,难

免有挂一漏万和不妥之处。万望读者指正。

2015年3月

作者

2

文前.indd42015-5-1816:23:11

目 录

CONTENTS

01.综述..............................................1

02.津沽铁路为中国北方铁路发祥地.......................7

03.曾在天津出现的广告宣传性质的铁路..................15

04.津沽铁路开中国铁路借用外债之始....................20

05.从旺道庄站到“老龙头”站再到天津站................26

06.天津北站的建设与特点..............................35

07.津沽地区最“壮观”车站——老天津西站..............43

08.津西古镇的杨柳青站................................49

09.建筑风格独具的静海站..............................56

10.塘沽支线及塘沽南站的变迁..........................63

11.陈塘庄铁路支线掌故................................69

12.李港铁路的建设与变迁..............................74

13.万家码头编组站里的铁路老车厢......................80

14.天津机车车辆机械厂(津浦大厂)....................86

15.始于津门的扶轮学校................................92

16.北宁公园(宁园)的建设与发展.....................102

17.从天津最早的铁路记事碑谈起.......................111

18.消失的津沽铁路新河材料场.........................114

19.西沽支线和长芦塘沽盐场铁路.......................120

20.蓟运河铁路桥的架设及毁掉.........................128

21.百年老段——天津工务段的创建与发展...............131

22.对保护津沽铁路文化遗产的思考.....................138

23.津沽铁路历史大事年表.............................141

24.本书主要参考文献.................................149

文前.indd52015-5-1816:23:11

文前.indd62015-5-1816:23:11

综述

综 

天津的地理位置处于华北平原东部,海

河流域的下游,濒临渤海。700多年前,这

里曾是一个普通的濒海小村寨。就现今天津述

市域面积而言,其早期的人口聚落可以追溯

到金代,《金史》中称这一地区为“直沽寨”

简称“直沽”。(现在天津市河西区仍有“大

直沽”的地名)。到公元1316年(元延佑三年)

将直沽寨改名为海津镇。到公元1402年(明

建文四年)燕王朱棣率兵由直沽寨沿北运河

南下夺取皇帝位后,特赐该地名为“天津”,

意为“天子经过的渡口”,这即是历史上天

津这一名称的首次出现。

1

至公元1404~1406年(明永

乐二至四年)在此先后设立天津卫、

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同时建城。至

公元1725年(清雍正三年)改天津

卫为天津州,公元1731年(清雍正

九年)天津州又升为天津府,下辖六

县一州。至此,经过金、元、明、清

四个朝代数百年的变迁,天津城廓已

初步形成。特别是进入清代初期,由

1550年(明嘉靖二十九年)刻《重修天

于天津水路交通便利,华北腹地的货

津三官庙记》碑,记述了“天津”一名

物多在这里进出,渐渐形成了货物贸的由来

S道FU正文.indd12015-5-2014:50:20

易的集散地,进而演变为华北地区经济贸易中心。除此之外,天津作为京畿门户,

自明朝设卫以来便有重兵驻防并修筑炮台等防御设施,成为拱卫京畿的战略要

地,并逐渐由一个军事卫所,成长为一座颇具规模的沿海城市。

正是由于天津曾经拥有的卫城(卫所)地位,也就有人将天津的历史文化

称为“卫文化”或“兵营文化”。更由于天津处于九河下梢、渤海之滨致使漕

运兴盛、海运繁忙,因此也有人将天津的历史文化称之为“码头文化”。另外,

还因为天津以拥有众多的小洋楼著称,而有了“小洋楼文化”。如此等等,不

一而足。但无论有多少种关于天津历史文化的定位与思考,天津自古以来就是

一座有着鲜明个性的城市。

1860年(清咸丰九年)10月,以中国清政府与英、法、俄三国订立《北

京条约》为标志,第二次鸦片战争宣告结束。清政府与三国签订的《北京条约》,

可视作1858年(清咸丰七年)6月清政府与英、法、俄、美四国分别签订的《天

津条约》的补充。《北京条约》中续增的条款包括: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

津沽铁路的历史记忆

地方给英国;准许外国人在中国买卖人口;将已充公的天主教教堂财产发还,

一幅反映清政府与英法俄美四国签订《天津条约》时的绘画

2

S道FU正文.indd22015-5-2014:50:20

综述

法国传教士可以在各省任意租买田地,建造教堂;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

800万两白银等。在这场战争中,英法联军占领京津等地城池且肆意劫掠,在

北京火烧了有“万园之园”美誉的圆明园,此举,对中国文化和心理造成沉重

打击。此后,中国的地主阶级逐渐分化,部分清朝统治者痛定思痛,决定采取“师

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方略,并由此拉开了“洋务运动”的序幕,暂时迎来了

回光返照般的所谓“同治中兴”。

特别是

第二次鸦片

战争结束以

后,根据清

政府与英、

法、俄等国

所签不平

等的《北京

3

条约》,将

天津辟为商

埠。开埠后

的天津,先

后有九个国

家在天津强

《北京条约》部分条款

占土地设立

租界,形成了外国列强染指中国、威慑京都、干预内政、掠夺资源、巧取财富

的侵略基地。并使一个封建都会逐渐演变成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城市。

清王朝初期的天津,由于水陆交通便利,腹地辽阔,已是华北地区商业贸

易的中心地带。1655年(清顺治十二年)荷兰使节盖伊(Guy也译作戈耶)

来华到京进贡,后在谈及他抵达天津港口的印象时称,天津与广州、镇江并列

为中国的三个主要港口,并认为天津这个地方到处被庙宇所点缀,而且人烟稠

S道FU正文.indd32015-5-2014:50:20

密,货物交易频繁,像如此繁荣的商

业景象实为中国其他地方所罕见。随

后这位荷兰使节还绘制了《三岔河口

图》。1793年(清乾隆五十九年)

英国派使臣乔治·马戈尔尼(George

Macartney)伯爵率团来华,为乾隆

皇帝补祝八十寿辰进贡(注:乾隆姓

名为爱新觉罗·弘历,出生于1711年

9月25日,即康熙五十八年八月十三

日生,其八十岁寿诞日期应是1790年,

即乾隆五十五年)。乔治·马戈尔尼

乔治.马戈尔尼像

抵达天津三岔河口时对那里的热闹景

津沽铁路的历史记忆象大加赞赏。他的一位随员对津沽地区河流系统也做了一番饶有兴趣的分析,“一

条从京城附近流淌过来的河流,一条同其他边远地方相连接的河流,这样两条

河流的汇合,使中国从一个统一的帝国初期起,就必然使天津成为一个热闹非

常的地方”。乔治·马戈尔尼还著有《1793年英使觐见乾隆记》,较详细地记

载了出使中国的经历。

近代天津,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结构迅速解体,

这时一些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放眼看世界”了,学习西方先进的知识和技术,

创办工商业、金融业,引进西方的教育、科技和文化,为兴办洋务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这些“西学东渐”的举措,使天津开埠以来,得以享有“领时代风气之先”

的称誉,并逐渐成为中国北方著名的“洋务之都”,受到世界的瞩目,使中西

荟萃的城市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彰显。天津开埠以来,随着外国工商业的引入,

使天津从一个封建性的交通枢纽和商业城镇,逐步转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

代工商业港口和贸易城市。

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两副画作中窥见一斑。这两幅画作分别是清末杨

4

S道FU正文.indd42015-5-2014:50:20

综述

天津开埠后西方殖民势力的大举进入,天津开启了近代历史的进程。此为英租界码头

柳青的著名年画画师齐健隆所创作的年画《天津图》,清末杨柳青的年画画工

龚尖成所作《新刻天津紫竹林跑自行洋车》年画。《天津图》年画的作者齐健

5

隆在该幅画作题跋中写道:“天津府城,自昔即为各省士商荟萃之区,中外互

市以来,建设通商口岸,督宪亦行辕移住,交涉日繁,商贾云集,近益增建洋楼,

电线、铁路、火车次第创办,倍形热闹,凡足迹来履是地者,不免与一览为快之,

思兹特绘此图,以备卧游之助焉耳。”从这段题跋中至少体现出天津开埠以来,

在对外商贸、城市建设、电力交通等方面的创设与发展给“天津府城”带来的

巨大变化。如题跋中所称的“士商荟萃”、“商贾云集”形容的是当时商业贸

易的发达兴旺。“中外互市”、“建设通商口岸”说明天津开埠后中外通商、

国际经贸往来的增多。“增建洋楼”、“电线、铁路、火车次第创办”则反映

了因外国在天津设立租界而不断增多的“洋楼”建筑,以及电线(含供电、电话、

电报等线路)、铁路、火车这些近代工业文明产物的出现带给城市生活及人们

出行的便利。

这幅画作反映的大约是公元1888~1890年间天津城市的景象。描绘了天

津城垣开埠以后的市井风貌。图中的海河、子牙河、南运河流经城垣,城廓内

S道FU正文.indd52015-5-2014:50:21

可看到“望海楼教堂”以及因“洋务运动”而出现的“机器磨坊”(面粉厂),“火

轮车”(铁路和蒸汽机车)等新鲜景物散布其间。远处为城池旧景,东门外是

玉皇阁、天后宫以及紫竹林等“租界地”的洋楼建筑,这幅《天津图》将当年

的市景风物刻画的生动清晰。此图的印刻时间大致在1897年到1900年间,它

对于研究近代天津城市发展沿革具有较高的价值。另一幅由杨柳青画工龚尖成

所作的《新刻天津紫竹林跑自行洋车》年画,同样反映的是天津开埠以来及兴

办洋务后,引入国外的自行车这一新鲜事物的历史事实。从年画画面中可以看

到,天津紫竹林外国租界旁的街道上,有几个人在两轮自行车上表演杂耍,在

旁边观看的路人中既有身着西服革履的洋人,也有身穿长袍马褂的中国人,他

们都用惊异

的目光,注

视着这种两

轮自行车和

津沽铁路的历史记忆

在车上玩杂

耍的人。这

些西方工业

文明的引入,

齐健隆所绘年画《天津图》

加快了天津

近代化的进

程,为天津

后续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

龚尖成所绘年画《新刻天津紫竹林跑自行洋车》图

6

S道FU正文.indd62015-5-2014:50:22

津沽铁路为津

中国北方铁路发祥地铁

历史上天津有若干别称,例如“津沽”、中

“沽上”等,而贯穿天津的海河又称为“沽水”。国

因此,中国近代修建于天津及其附近的铁路,北

则被通称为津沽铁路。另外,津沽铁路在历方

史上还可以指从芦台经汉沽再至天津的这段 

铁路。 

7

研究中国铁路历史的人们都

清楚,中国铁路肇始阶段修筑的

两条铁路,在中国铁路发展进程

中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一条是

1876年(清光绪二年)外商擅自

修建的从吴淞口通往上海闸北的

14.5公里长的淞沪铁路(亦称吴

淞铁路)。另一条是清政府为解

决开平煤矿原煤外运,而于1881

年(清光绪七年)由中国自行修

建的9.7公里长的唐胥铁路。

《交通史路政编》第一册

S道FU正文.indd72015-5-2014:50:23

然而这两条铁路的命运却截然不同。因清政府排斥铁路的方略作祟,淞沪

铁路在其筑成后的第二年(即1877年10月)即由清政府以28.5万两规平银

收购并予以拆除,并未在此基础上延续铁路的发展,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短

命铁路”。而唐胥铁路的命运则要好得多,由于该路建成后,缓解了开滦煤炭

外运不畅的难题,解决了清政府北洋兵舰、商用船舶、驻防军队等燃料供应问题,

因此得到清政府的首肯。此后,在朝廷准允下,将铁路从胥各庄延修至芦台形

成了胥芦铁路(也称唐芦铁路),以后这条铁路又从芦台进一步向汉沽、北塘、

塘沽、天津方向延伸修建,并最终成为唐津铁路(唐山—天津)即津沽铁路。

19世纪70年代初,清政府开始筹议海防后,朝廷中洋务派官员即着手勘

查和经营近代煤矿和铁路事宜。唐廷枢(1832~1892)受李鸿章委派,查勘

了开平煤矿,并于1876年(清光绪二年)提出修筑铁路以便煤运的主张。唐

廷枢在条陈中断言:“非由铁路运煤、诚恐终难振作也。”此意正中李鸿章下怀,

因为李鸿章曾在三年前,提出过在沿海铺设铁路的主张,但此主张并没有被清

津沽铁路的历史记忆

政府所采纳,但他并未放弃这一主张。而此时接到唐廷枢有关修建运煤铁路的

条陈后,更坚定了李修建运煤铁路的决心,为此,他采取了表面放任而实际支

持的态度,让唐廷枢在他自己的行政辖区内修筑运煤的唐胥铁路。

位于冀

东平原唐山

附近的开滦

煤田,自

1879年(清

光绪五年)

采用从国外

引进的近代

西式采掘技

术采煤后,

煤产量不断

开平矿务局开滦矿井

8

S道FU正文.indd82015-5-2014:50:27

增长,如1881年(清光绪七年)产煤量为3600余吨,1882年(清光绪八年)沽

产煤量增加到38000余吨,到1883年(清光绪九年)又增加至75000余吨。铁

原煤产量的逐年增长,对煤炭运输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来靠人力和畜力的运输路

方式,以及人工开挖运河(又称煤河)将煤炭从运河运至芦台,即便如此,也为

不能从根本上满足煤炭大量外运的需要。因此,急需修筑一条运煤铁路之事, 

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由张焘所编撰并初刻于1884年(清方

光绪十年)的《津门杂记》,对开平煤铁

矿产煤和煤炭运输的描述,真实反映了路

开平矿务局开滦煤矿早期煤炭外运的情发

景。《津门杂记》分为上、中、下三册, 

作者张焘,字赤山,祖籍浙江钱塘(今

杭州),出生在北京,幼年随父寓居天津。

他博学多才,善长书画,略通医术,并

9

懂外文。在其寓居天津的三十年间,他

将自己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一些事件

记录下来,又在稗官野史中悉心搜集很

多有关天津古迹、奇闻逸事的记载和诗

篇,积久成帙,编纂成《津门杂记》一书。《津门杂记》封面

书中很多内容真实反映了近代天津作为

一个重要通商口岸,因“华洋错处”,中外文化互相交流借鉴而产生的变迁。

《津门杂记》卷中的“开平矿务局”一节,有关于煤河开挖及建桥一段的描述:

“开平在津城东北二百余里,其地多山,近滦州永平,山产煤铁甚富,自光绪

初年招股设局,本银一百余万两……开平煤河起建十桥,均由督办唐景星(即

唐廷枢)观察酌定,每隔十里建筑一座。禀出。李傅相锡(注:此“锡”字与“赐”

字为通假字)以嘉名,附近居人皆欢喜无量。第一桥名‘利涉’,在芦台至宁

S道FU正文.indd92015-5-2014:50:28

《津门杂记》中有关开滦煤矿产煤通过煤河运往芦台及煤河上所建桥梁情况的记载

河大道;二曰‘通津’,在裴庄子;三曰‘济众’,在大田庄;四曰‘拱辰’,

在赵鸡翎庄;五曰‘咏唐’,在唐坊子;六曰‘履泰’,在泰来号;七曰‘望丰’,

津沽铁路的历史记忆

在侉子庄;八曰‘汇通’,在胥各庄;九曰‘阜民’,在王家河;十曰‘庆成’,

在唐山煤井南。”这段描述,实际上是对开平煤矿产出的原煤,准备经人工开

挖的运河,以水运方式运至芦台之情景的描绘。

1881年(清光绪七年)5月,李鸿章呈递给朝廷的《直境开办矿务折》中,

提到开挖运煤河道时,这样表述:“……由芦台镇东起至胥各庄止,挑河一道,

约计七十里,为运煤之路,又由河头接筑(快车)马路十五里,直抵矿所,共

需银十数万两,统由矿务局筹措……是年二月兴工挑挖,五、六月可以一律告

竣。”很显然,李鸿章和清政府都希望借助人工开挖胥各庄至芦台段的运煤河道,

以图加快开滦煤田的原煤外运。

1996年8月出版的《中国铁路大事记》一书也有相关记载:“1879年(清

光绪五年)开平矿务局请求修建唐山至北塘运煤铁路未成后,次年(即1880年),

谋求以运河代替铁路。但因地势不宜开挖运河,于是又重新奏请修建铁路,并

把铁路线路缩短为唐山至胥各庄,而胥各庄至芦台段则开挖运河,以连接已有

的蓟运河,通至北塘海口。”

10

S道FU正文.indd102015-5-2014:50:28

11

周馥着官服像周馥老年像

当年协助李鸿章兴办洋务的重要幕僚周馥(1837~1921)在了解到“唐

山运煤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