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_第1页
多功能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_第2页
多功能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_第3页
多功能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_第4页
多功能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介绍

人民教育出版社张振海

2008年8月18日

教育部2003年安排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选修课程

“(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中指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

进过程。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因此,学习和掌握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史实,有利于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关于学习这一

模块的目的是“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

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我们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安排了中外历史上9个影响较大的改革实例。其中,

中国4个,即战国时代的商鞅变法、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孝文帝改革、北宋的王安

石变法和清末的戊戌变法。外国5个,即古代希腊的梭伦改革、近代欧洲的宗

教改革、俄国的农奴制改革、非洲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的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维

新,内容基本反映了历史上改革的大致面貌。

本书采用单元和课的结构,每项改革为一个单元。每个单元有3课或4课,

单元或课前有引言,课后有“探究学习总结”,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进行探

究性学习。同时,本书结合课文内容和教学实际,安排了3个活动课。共计29

课时+3课时。

教学建议:

1.紧扣主题。

2.重新组织(根据不同的情况)。

1

3.合理安排课时。

4.做到难易有别(梭伦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如梭伦改革,即使在高等院校的世界通史课程中,也讲得相对粗略。但根据

课时安排,最少也要设计3课时的内容。目前的课本内容比较细。这一专题是必

修雅典民主政治的前奏或铺垫,在理论上不易把握。概念也比较多,如部落、

城邦、贵族与平民、古代农业与工商业、债务奴隶制、财产等级制度、僭主政治,

可以结合必修一内容,进行回顾,加以铺垫。

又如阿里改革,在初中历史课程中,没有任何知识基础。需要将近代时期非

洲、埃及的历史加以适当的铺垫,要回顾一下奥斯曼帝国、马木路克的统治以及

英国和法国的殖民统治。以及改革的内容:土地制度、经济制度、政治、文化、

军事等。

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这次改革最终归于失败?原因在于本国封建势力

的顽强,西方列强的干涉。有许多西方式的改革,却不能成功?与中国近代的戊

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命运进行对比一一西方列强是不是会真正支持?

其他内容教师已经比较熟悉。在初中和现行高中教科书中也属于比较传统的

内容,学生也易于理解。但是,由于它们处于模块中一个子专题的地位。其功用

也有所变化。如在探究活动课中,对商鞅变法、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改革的阻

力为什么如此之大?特别是王安石变法中他的执著、多次辞职的举措,表明其精

神可嘉。

阅读本书正文之前,我们可以建议先看看本书“编者的话”的这一段文字:

“考察古今中外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采取

适宜的方法进行改革。”其中的要点就是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改革和革

命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改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如具有艰巨性和多样性。

我们还可以以其他的方法来分析历史上的改革。

如对改革领导者的分析。

如对改革不同性质的分析。

如对改革成功与失败的分析,它们为什么成功或失败了……等等。

2

例如,梭伦改革代表了工商业奴隶主的利益;商鞅变法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变

奴隶制为封建制的愿望;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典型的少数民族政权实行的封建化

改革;王安石变法是地主阶级面对危机的改革;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面对

危机实行的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包括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个方面,总的来说

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的斗争;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是农奴主阶级领导的资产

阶级性质的改革;而阿里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维新都是封建统治阶级实行的资产阶

级性质的改革。

此外,从改革背景的角度来分析“主动型”的改革与“危机推动型”的改革

也是一个思路。

十多年前有一本书《现代化的陷阱》(何清涟著),其中提出的论点之一是中

国的改革都是“危机推动型”的改革,即只有在经济社会出现严重危机的情况下,

人们才会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着手改革。这就是所谓“逼出来的”改革。

“逼出来的”改革与“危机推动型”的改革,说的是同样意思。为什么要让

“危机推动”、要被别人逼才干呢?这使我们不由得想起清代思想家龚自珍在《丙

乙之际著议第七》中的空谷之论:“一祖之法无不敝,千夫之议无不靡,与其赠

来者以劲改革,疏若自改革。”是的,与其被别人逼着改革,不如自己积极应变,

主动出手,自主自由地进行改革。龚先生之所以呼吁、倡导“自改革”,我想是

因为他认识到,那些“危机推动型”的改革,“被逼出来的“改革往往带有亡羊

补牢性质的,往往代价甚巨,成本极高。而“自改革”因为是主动应变的、积极

出手的,故往往是未雨绸缪性质的,也是投入小、收益大的。还有,因为“自改

革”是在相对宽松和有回旋余地的环境下进行改革的,因而引起的社会震动也相

对较小。

其实,历史上的改革,大都是被动型与主动型的混合体。换言之,是先有先

知先觉者主动的改革提议、举措,后有后知跟从者的被动的行动、进程。比如商

鞅变法,商鞅是主动的倡导者、推动者,多数的臣民是被动的适应者、参与者。

再如清末的百日维新,光绪皇帝和戊戌六君子是主动的带领者。庚子事变后,慈

禧后党在国内外各种力量的压力下推行的所谓“新政”,则是被动的。当然,这

也只是相对的说法。因为光绪等推行的改革,也是在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压力下

3

进行的。

归根到底,改革是人的行为。看来,改革也有一个“闻道有先后”的问题。

面对同样的国情大势,有的人有忧患意识,而且头脑清醒,急不可待地谋求改革;

而有的人自我感觉良好,或浑浑噩噩,不思进取,以致误人误己。由于人们所处

的位置不同,有人居于庙堂之上,有人处于江湖之中,对改革大业,人们应当承

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领导者应当多一些主动的“自改革”,普通人则应该积

极地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

最后,改革也是一种选择,而选择意味着牺牲。问题在于是由谁作出牺牲?

是由少数人还是由多数人作出牺牲?牺牲谁的利益,保护谁的利益,决定了改革

的方向。而改革考虑的范围和实施的程度,又决定了改革的广度和深度。世界上

没有十全十美的改革,也没有人人都满意的改革,因为改革意味着利益的调整和

再分配。我们支持改革,但对那些借“改革”之名而损害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做

法则要坚决反对。

在我国这样的大国进行的改革,只能是一个由易而难、由浅入深的过程,不

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急于求成。希望在一个较短的时间里把一切关系调整好、

处理好是不可能的。因为“治大国如烹小鲜”,对改革的进程是急不得也不能急

的,所谓“摸着石头过河”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凡事也有另外一面,如果借口某项改革难就不进行改革,也是错误的。

因为改革的目的是保持社会的活力,借口难而维持现状,不进行改革,同样是不

可取的。

改革还有一个如何学习的问题。在我们这样的大国进行的改革,是前无古人

的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有人认为全盘西化可以改造中国,那是不可能的。中国

改革的药方需要中国人自己去找,不能指望依靠某一国家的经验就可以解决中国

自身的问题。因为这是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

以上这些,也许就是我们今天学习历史上的改革的现实意义吧。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4

一、本单元内容介绍

课标指出的梭伦改革的要点是:"(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

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3)

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第1课第一目“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先介绍了雅典的地理位置,说明了地

理环境对经济发展走向以及社会政治特征的影响。教材介绍了荷马时代和雅典城

邦国家雏形的形成。教材重点介绍了公元前8至6世纪,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

间的尖锐矛盾的表现、演变和发展趋势。

第二目“工商业的发展”。教材从公元前8世纪以后铁农具的广泛使用说到

雅典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接着讲述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壮

大以及由此导致的雅典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情况。重点是雅典公民中的“平原派”

“山地派”“海岸派”的来历及其政治主张。

第三目“首席执政官梭伦”。教材首先讲述了梭伦登上雅典政治舞台的一个

重要背景,即萨拉米斯岛问题的由来。出于对雅典统治者不许人们提出收回萨拉

米斯岛的强烈不满,梭伦化装为一个疯癫诗人(见7页“历史纵横”),激发起雅

典人的爱国精神。后来,梭伦被任命为指挥官,率领部队,一举夺回了萨拉米斯

岛。以此为基础,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开始了一场自上而下、

除旧布新的社会改革。

总的来说,第1课主要讲述了梭伦改革的社会历史背景,揭示了梭伦改革的

历史必然性。有关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加以理解。

其一是公元前8至前6世纪平民与贵族的尖锐矛盾,致使雅典面临着深刻的

政治危机。在当时,在政治上,贵族不仅占据了所有重要的国家官职,而且还把

持了作为最高决策机关、监察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平民则毫无政治权利可言,

由平民组成的公民大会形同虚设。在经济上贵族还控制了城邦的经济命脉,通过

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平民处境不断恶化,纷纷破产,无力还债的

平民债务人及其家属从此被束缚在土地上,被迫向债权贵族交纳5/6的收成作为

5

地租,自留1/6,因此被称为“六一汉”。此外,所有的借款或租地都要以人身作

为抵押,平民本人及家属因债务或交不起地租而沦为债务奴隶。由此,平民的反

抗不断出现,并酝酿出公元前632年的“基伦暴动”。在此严峻的形势下,司法

执政官德拉古在公元前621年把当时的习惯法编订为成文法,限制贵族任意解释

习惯法。然而,该法典仍然维护贵族既得利益,如允许债务奴役,对偷窃蔬菜水

果者均处死刑等等,被后世称为“血腥法律”,不可能化解雅典所面临的政治危

机。

其二是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兴起,促成了雅典的社会政治改革。这一时期,

随着农业、手工业与外贸的发展。工商业奴隶主阶层逐渐形成。他们不满旧贵族

的政治专权,要求参与城邦政治,并卷入了当时的政治纷争。工商业奴隶主阶层

一般住在沿海地区,被称为“海岸派”,他们不像“平原派”的旧贵族那样靠放

高利贷、收地租和奴役债务奴隶来牟利,而主要关注发展海外贸易,掠夺外邦奴

隶与财产。他们一方面对无法参与城邦政治强烈不满,要求打破平原派的政治专

权;另一方面因经济上富有,也反对属于下层平民的“山地派”彻底改革的激进

要求,而主张实行激进的民主政治主张实行温和的改革。不过,在反对贵族专权

上,新兴工商业奴隶主和平民是一致的,他们借助于平民的力量向贵族施压,呼

吁改革。

正是在上述社会历史背景下,梭伦登上政治舞台而发动改革。他社会阅历丰

富,具有振兴雅典城邦的政治理想。在收复为梅加腊侵占的萨拉米斯岛的斗争中,

梭伦既激发了雅典公民的爱国主义激情,也树立起良好的政治形象,由此而在公

元前594年被推选为首席执政官,全面推行改革。

第2课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

第一目“颁布‘解负令所谓“解负令”就是废除债务的法令。教材以此

为核心,先简述了“解负令”、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遗嘱法”,接着介绍

了梭伦为应对贵族反对而做出的一些让步。然后重点介绍了“解负令”实施的结

果和意义。

第二目“确立财产等级制度”。从目的、标准、权利义务和评价等方面全面

介绍了梭伦改革的财产等级制度。梭伦根据人口调查的结果,制定了个人权利大

6

小与其所拥有的财产相对应的政策,这就是财产等级制度。包括确立财产等级制

度的目的、原则和方法,各个等级的权利不同、各个等级的义务不同以及对财产

等级制度的评价。

第三目“建立‘四百人会议从三方面介绍了梭伦推行的国家权力机构改

革,即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

大会的常设机构;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

第四目“鼓励发展农工商业”。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及社会生活等方面介

绍了梭伦改革在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的各项措施。这些措施,大大推动了雅典奴隶

制经济的发展。

第2课讲述了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这些措施触及到了雅典所面临的严重问

题,涵盖了经济、政治与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梭伦改革的第…个重大措施是颁布《解负令》,即解除债务及由于负债而遭

受的奴役。根据这个法令,平民所欠公私债务一律废除,公民沦为债奴者一律解

放,同时永远禁止放债时以债务人的人身作担保。不仅国内因负债被奴役的公民

立即获得自由,国家还负责赎回那些被卖到国外的人。与此有关的是,那些因负

债而押出土地变为“六一汉”的人,现在也把田地上的债权标志一扫而光,重新

成为自己土地的主人。《解负令》不仅使雅典公民中的贫苦大众解除了最沉重的

负担,而且由于它取消了债务奴隶制,还对雅典和希腊的奴隶社会产生极其深远

的影响。此后,雅典的奴隶便全由外邦人充当,由于公民不再受债务奴役。这样,

雅典走上了“古典奴隶制”的道路。同时,这也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铺垫了深

厚的社会土壤。

梭伦改革的第二项重大措施是按土地收入的财产资格划分公民等级,取消以

前的贵族、农民、手工业者三级之分。这个政治改革自然使工商业奴隶主大得其

利,因为他们按财产必居第一等级和第二等级。同时,对贵族也并非彻底打击,

因为贵族以其财产仍可列第一和第二等级,只是他们的特权受到削弱,不能再独

占政权了。具体细则是第一等级的财产资格为每年收入按谷物、油、酒等总计达

500麦斗以上(每麦斗约合52公升多),称“五百麦斗级”;第二等级是收入300

麦斗以上者,称“骑士级”;第三等级的标准则是200麦斗以上,称“牛辗级”

7

(有牛耕田者);其余收入不及200麦斗者统归入第四等级,他们靠打工为生,

故称‘'日佣级”。分等级的目的是为了分配政治权利:第一级可任执政、司库及

其他一切官职;第二级与第一级同,惟不得任司库;第三级可任低级官职,对执

政官等高官则无缘;第四级则依旧不得担任一切官职,但可和其他等级一样充当

陪审法庭的陪审员。由此可见,梭伦使工商业奴隶主以第一级和第二级而获得掌

握政权的机会,把他们上升为统治阶级。他给予平民的政治权利却有一定限度,

反映他的改革始终保持着他自以为荣的“中间路线”。不过,财产等级制度打破

了贵族依据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来垄断政权的局面,动摇了贵族政治的社会基

础,为民主政治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此外,第一第二等级提供骑兵,自备军备、军装和马匹;第三等级提供重装

步兵,自备军械和军装,包括盾、盔、甲和剑,作为主力;第四等级提供轻装步

兵,自带棍棒,或担任一般水手。

梭伦改革的第三项重大措施是设立新的国家政权机构,限制贵族长老会议的

全力。新机构中最重要的是四百人会议,由4部落各选100人组成,除第四级外,

其他公民都可当选。四百人会议获得原属贵族会议的众多权力,如为公民大会拟

订议程,提出议案,成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等等。贵族会议虽然保存,却没有

原先的威风与实权了。对比于贵族会议权力地位的降低,公民大会却从原先的形

同虚设逐渐恢复了它作为城邦最高权力机关的威严,因为选举梭伦和通过各项改

革法令都必须在公民大会进行。梭伦建立的另一新机构是陪审法庭,它不仅参与

例行审判还接受上诉案件,等于雅典的最高法院。梭伦规定每一公民都有上诉之

权,而陪审法庭是以陪审员当法官,人数在数十甚至百名左右,各级公民都可通

过抽签任职,审案时投票作出判决,因此比较民主,打破了贵族垄断司法的积弊。

梭伦改革的第四项重大措施,则是颁布促进工商业的法规,例如奖励国外技

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一门手艺,否则儿

子可拒绝赡养其父;禁止除橄榄油以外的其他粮食出口;对度量衡和币制进行改

革,使雅典更好地开展对外贸易。这一系列发展工商业的措施突出体现了工商业

奴隶主的要求。

8

综观梭伦的各项改革,其目的在于化解因贵族专权而造成的社会矛盾与政治

危机,确保工商业奴隶主掌握政权,推动雅典城邦的迅速发展。

第3课主要介绍了梭伦改革后期的情况及对梭伦改革的评价,包括改革的历

史意义与历史局限性。

第一目“梭伦出走与僭主政治的建立”。对“僭主”的解释见12页”历史纵

横”。梭伦的改革没有消除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双方的矛盾又趋尖锐。梭伦不得

不出国远游。雅典的三派争论不休。公元前560年,庇西特拉图在“山地派”的

支持下当上雅典的僭主。他不仅保护了梭伦改革的重要成果,还进一步采取了有

利于工商业者和小农的政策和措施。亚里士多德说“庇西特拉图的僭主政治有如

黄金时代”。

第二目“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梭伦改革是雅典城邦乃至古代希腊历史

上最重要的社会政治改革之一。它不仅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而且把雅典导向

了民主政治和发展商品经济的道路,奠定了雅典繁荣的基础。教材从改革的经济

意义(大大促进了雅典的繁荣和振兴)、政治意义(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以及以后历史的发展(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含克里斯梯尼改革和伯利克里

改革)。在14页,有这样几个栏目值得注意:第一,“学思之窗”中,有恩格斯

的一段话,值得考虑。第二,“历史纵横”有关克里斯提尼的改革情况。第三,

插图“伯利克里”和“陶片”(尤其是第四片)。

第三目“梭伦改革的历史局限”。从造成梭伦改革局限性的原因来看,因为

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社会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因此在改革中他主要扮

演了“调停者”的角色。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双方,不

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我制定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他的

很多改革措施带有折中的色彩,这使他的改革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局限性。梭伦

的财产等级制度也不利于下层公民充分地享有参政议权利。后来,经过多次改革,

雅典才逐步废除了财产对公民政治权利的限制,过渡到所有雅典公民不论财产资

格都可以自由参政议政。所以,梭伦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贵族和平民的矛盾问

题。

9

第3课讲述了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重大历史意义。这一问题可以

从以下两方面加以理解。

一、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首先,梭伦颁布的“解负令”将广大平民从债务奴隶制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成为世代享有自由权利的公民形成了民主政治所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其次,

以财产多寡来确定公民的政治权利,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

主阶层分享了政治权力,也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以财产资格来取

代血缘资格,从根本上瓦解贵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基础,对民主政治的形成无疑具

有革命性的意义。其三,梭伦的国家权力机构的改革,如恢复原有公民大会、增

设四百人会议与公民陪审法庭、国家公职人员的选举等措施,不仅从制度上打破

了享有世袭贵族对国家政权的垄断,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

务的政治权利,并形成了某种权力机构之间的相互制衡,这就为日后雅典城邦民

主政治的建立提供了基本的框架。

作为工商业奴隶主阶级的代表,梭伦循守的是折中主义的改革道路,具有不

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梭伦以财产资格确定公民不同的政治权利,富有的第一、

第二等级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下层公民并未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

权利。梭伦仍然承认了旧贵族的传统经济特权,即通过血缘门第世袭占有土地的

特权,没有满足无地少地的下层平民重新分配土地的合理要求。平民与贵族之间

的社会矛盾仍未消除,此后雅典城邦仍动荡不已。梭伦改革虽然打击了贵族势力,

但贵族仍可通过贵族会议享有某些政治特权,而且由于传统的部落聚居区并未完

全改变,氏族制度残余仍得以存续下来,对贵族势力形成较大的支撑。所有这些,

都决定了在梭伦以后必须进行更进一步的改革,才能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二、梭伦改革后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过程

自梭伦改革后,雅典的民主政治形成经历了…个反复曲折的过程。这从以下

几个阶段中表现出来。

(一)庇西特拉图僭主政治。梭伦离任出走后,雅典公民内部派别斗争又

趋激烈,“平原派”、“山地派”、“海岸派”三派相持不下。斗争的结果,是山地

派的领袖、曾为梭伦之友的庇西特拉图在雅典成功地建立了僭主统治。他依靠农

10

民支持以武力夺取政权,给贵族一定打击,从公元前541年开始牢固统治雅典。

他于527年逝世后,其子又继而统治了18年,直到510年被人民推翻。庇西特

拉图僭主政治从根本上是与民主政治的原则相悖逆的。不过,在执政期间,庇西

特拉图支持平民而反对贵族,继续执行梭伦的立法,使雅典仍然按梭伦改革确定

的路线发展。公民大会和执政官的选举照常进行,只是担任官职的人皆属他的党

羽。他帮助农民发展生产,提高其政治地位,以低利贷款支持农民种植葡萄。在

把司法权集中于城邦政府的同时,又设立乡村巡回法庭,就地解决纠纷,削弱贵

族对地方司法的干扰。他还经常四处视察,解决偏远山区农民提出的问题。庇西

特拉图特别注意控制雅典通往黑海的商路,在小亚西北角建立了雅典殖民地西吉

昂,并支持雅典商人开发色雷斯的金矿。他在雅典大兴土木,既促进了建筑业和

有关行业的发展,也使雅典开始成为希腊建筑和雕刻艺术的中心。他还注意提倡

文艺,出资组织隆重壮观的节日庆典,把许多诗人请到雅典,礼遇优厚,荷马史

诗的整理写定便在雅典进行。因此,总的说来雅典在僭主统治之下仍是按梭伦期

望的那样繁荣起来了。庇西特拉图之子希庇亚斯却未能继续其父的“仁政”,专

制的黑暗、奢侈、傲慢引起人民越来越大的不满,终于在公元前510年被群众推

翻,被逐的希庇亚斯最后跑到波斯,叛国求荣。雅典人民获得自由后继续奋斗,

赶跑了乘机和流亡贵族勾结而一度进入雅典的斯巴达军队,并促成了公元前508

一507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进了一大步。

(二)克利斯提尼改革。克利斯提尼在梭伦改革的基础上又推行一系列如下

重大改革措施。

1.废除传统的4个血缘部落而代之以10个新的地区部落,按新部落体制进

行选举。实际上这些新部落就是城邦的选举区,仅袭用部落之名而已。由于雅典

政坛上早有平原、山地、海岸三派之分,新部落的组成就注意到在消除氏族贵族

影响的同时,也注意揉合三派,因而组成比较复杂。其办法是每一地区部落都包

括三个位于上述三种地区的“三一区”,例如新组成的名为潘辿奥尼斯的地区部

落就包括位于海岸的三一区米里诺斯,位于山地的三一区派阿尼亚,位于平原的

三一区古达特内昂,三地合一而成新区。这个办法巧妙地利用了原来血缘部落也

分三个三一区的传统,只是旧三一区是按胞族划分,现在则按地区户籍组成,而

11

且兼容平原山地海岸三部分。正是在彻底按地区组成这一点上,克利斯提尼改革

沉重打击了氏族贵族,使他们依靠I日的氏族血缘关系影响选举成为不可能,雅典

的国家组织也由于摆脱氏族关系的残余而完全形成了。

2.在组成新的选区之后,克利斯提尼便以10个部落各选50人组成新的五百

人会议,取代梭伦的四百人会议。五百人会议的成员是所有公民不分等级皆可担

任,比四百人会议更民主。选举办法也有新创:各选区基层单位(相当于村庄的

德莫斯)按人口比例确定的名额在合格候选人中抽签产生。这样一来,每个身体

健康并关心政治的雅典公民,原则上都有当选五百人会议成员的权利,实际上在

他一生中也总有一两次获选的机会。五百人会议的权力也更为扩大,除了为公民

大会准备议案、所有议题均先由它讨论并由它主持公民大会外,它又在公民大会

闭会期间负责处理国家日常政务,由其500成员按部落分为10组,在一年内轮

流值班,称为“主席团”,每组50人内部也是轮流抽签值班,而在每人值班那天,

他便是雅典国家地位最高的公职人员,有权主持公民大会、接见外国使团。

3.军队组成的改动。以前按血缘部落征兵的办法现在改为按地区部落征兵,

每部落提供一队重装步兵、若干骑兵及水手,并且选举一名将军为统领。10名

将军组成将军委员会,由军事执政官任主席。将军之职按公民自费服役的传统,

不仅没有薪饷而且要由自己出资装备一切(包括勤务兵),因此只有家产丰厚的

人才愿意和可能担当。所以,它始终不搞抽签而只由选举产生,并可连选连任(但

也可以随时罢免),后来这一职务便成为奴隶主上层掌握的要职,对雅典政局影

响较大。

4.实行陶片放逐法(陶片是指选票),它是按公民投票来决定是否对某一公

民实行政治放逐,因投票时把定罪人的名字写在陶片上而得名。每年由五百人会

议提请公民大会讨论是否应行此法,若大会同意就召开全体公民集会进行投票,

只要出席人数达到6000而某人获多数票就要流放国外10年,但不动其财产。这

个放逐法对那些不受群众欢迎的头面人物(往往是贵族)是很大的威胁,不失为

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工具。

(三)“伯里克利时代”的民主政治。“希波战争”后,雅典在希腊城邦的威

望空前提高,奴隶制经济也迅速发展,引起雅典公民内部不同阶层力量对比的变

12

化,导致有关社会政治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公元前462年(或公元前461),民

主派厄菲阿尔特斯当政,通过立法将贵族长老会议的权力,如否决公民大会决议、

监督公职人员的权力等分别交给公民大会、民众法庭和五百人议事会,仅让其保

留审理刑事案件以及监管宗教仪式的职权。所有这些,都为“伯里克利时代”民

主政治的繁荣奠定基础。公元前461年厄菲阿尔特斯被刺杀后,伯里克利(公元

前495—公元前429年)接任为民主派舵手。从公元前443年起,他连续当选首

席将军,指导雅典政局直至逝世。在任期间他采取诸多措施,使雅典民主政治空

前繁荣,这主要表现为以几方面:

雅典国家的各级官职向一切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当然,抽签方

法也依职位轻重而略有区别。执政官这类最高官职尚须各选区按比例提出一定数

量的候选人,然后再从候选人中抽签决定,但候选资格已尽量放宽,无任何财产、

等级、资历的限制。其他各级官职和五百人会议成员则在各选区从合格公民中直

接抽签产生。当时希腊人的宗教思想仍很浓厚,他们相信抽签是天意所归,赋予

它以一定的神圣意义,因此也更显得公平。尽管这种看法有点可笑,它实际上却

为公民提供了在古代条件下最广泛也最平等的参政机会,公民的政治素质也大为

提高。

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民众法庭握有充分的权

力。特别是公民大会,这时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所有公民都是大

会成员,都有参加讨论发言和投票表决之权,它实行的是直接民主制,即所有公

民都直接参加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公民大会。据估计,当时公民大会每隔八九天便

召开一次,讨论国家安全、对外政策、粮食供应、国家债务、官员审核、惩罚和

罢免;执政官抽签和十将军选举也在公民大会上进行。公民大会还曾允许任何公

民就任何问题自由发言(无论违法与否),只要他在祭坛上放一橄榄枝表示请愿

即可。当此民主政治鼎盛之际,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

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任何政务大事。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

常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则无论其功勋威信多高,皆依法

惩处。

在公民大会和公民群众获得国家主权的同时,原有的氏族贵族势力则被铲除

殆尽。贵族会议丧失了一切政治权力,只处理与宗教有关的事务。而且,由于贵

13

族会议成员照例由卸任执政官终身担任,此时执政官已向一切公民开放,出身平

民的公民也能通过担任执政官而在贵族会议据有席位,这个会议也逐渐变质。因

此,总的说来,旧日的氏族贵族奴隶主不再成为一支政治力量,贵族特权也烟消

云散。当然这不等于上层奴隶主被赶出政治舞台,实际上雅典国家仍是奴隶主阶

级的国家,只不过取消了贵族左右政坛的特权,让工商业奴隶主得到掌权的机会,

并将政权向广大公民开放而已。

为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群众发给工资和补贴。按城邦旧制,

公民担任公职是尽义务,一律不给工资,甚至要由自己负担有关开销(至于贵族

当官以权谋私,借官发财则是另一回事),这种作法实际上使贫苦公民参政大受

限制,民主政治的发展必须打破这个传统。伯里克利首先为担任民众法庭陪审员

的公民发给每日生活补贴,颇得民心;遂加以推广,使五百人会议成员和包括执

政官在内的政府官员在执行公务时皆由国家提供膳费;后来发展到参加公民大会

可领取津贴,甚至入场观看城邦组织的戏剧会演也可得“观剧津贴二

“伯里克利时代”的雅典民主政治在古代历史上确实发展到空前绝后的地

步,但其也有着时代与阶级的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以下儿个方面:(1)雅典民

主政治是奴隶主内部的民主,是对奴隶的一种专政形式。(2)即使在雅典自由

民内部,这种民主也局限于一个极为狭小的范围之内。妇女皆不能参政,外邦人

也无任何权利,这就使自由民人口总数一半以上与它无缘。民主政治的领导权仍

掌握在奴隶主上层手中,只是这些上层分子不再属反对平民的贵族而是支持平民

利用民主的工商业奴隶主。在体制上,雅典民主政治也留有一个“漏洞”以便于

这些上层分子掌握实权,那就是十将军始终保持选举制,连选连任,并不给薪俸,

这就决定了贫穷公民很难当选将军。而将军是掌握兵权的实力人物,伯里克利就

是从公元前443年起到429年连选连任首席将军而控制了雅典政局,成为事实上

的终身政府首脑。(3)在民主与平等的口号之下,实际上掩盖着不平等和不民主,

主要表现在普通平民与富有的中上层奴隶主之间政治经济上不平等;雅典人与同

盟城邦、外邦人之间的不平等;对于奴隶,则更没有平等可言。雅典人所获得的

任何民主权力,都是建立在对同盟城邦、外邦人、奴隶不平等之上的。其次,这

个民主政治的范围即使在自由民中也是很有限的。所有这些局限都说明雅典民主

政治是古代奴隶主阶级实行统治的•种手段。

14

三、古希腊城邦的“多中心”格局(见第1课5页“学思之窗”)

梭伦改革既为雅典城邦的崛起拓展了道路,乂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勃兴奠定了

基础。为了深刻地理解这一重大改革历史必然性,还应当将其置放在古希腊城邦

的“多中心”格局中去审视。

城邦的“多中心”格局,是古希腊历史的一个显著特征。它的形成与古希腊

外向、开放的海洋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古希腊的海洋地理环境以爱琴海为中心,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乃至小

亚细亚半岛的西部沿海地带。这一地区海陆交错,山岭重叠,爱琴海中的岛屿星

罗棋布,总数达到480多个。与东方大河流域“沃野千里”的景色相异,希腊半

岛多系贫瘠山地,夏季炎热干旱,没有较大的河流。但这里,海岸线曲折,良港

甚多,又盛产橄榄、葡萄和大理石、陶土、金、银、铜等矿产。因此,古希腊农

业不发达,但却有着工商业发展的优越条件。在古希腊,最早的土著居民是皮拉

斯齐人。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属于印欧语系的游牧民族阿卡亚人、爱奥

尼亚人、伊奥尼亚人等相继迁移到此,占据在不同的地区。大约到了公元前12

世纪,北部的多利亚人又不断南侵,来到半岛定居。这些民族都自称是神明希伦

(Hellen)的后代,即希腊人。他们大致有相同的语言、宗教与风俗,其长期的相

互交流与融合,正是希腊文明酝酿的重要基础。在希腊文中,希腊意即希伦人居

住的地方。

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古希腊人就以善于航海而著称,被称之为“海上居民”、

“海上民族二神秘浩瀚的大海与十分濒繁的航海活动,既激起人们探求与开拓

大自然的强烈欲望,陶冶了其对外冒险扩张的民族性格,也使得他们能够不断地

进行海外商业与殖民,并北非与西亚的文明圈进行广泛的文化交流。正是在这样

的历史背景中,古希腊的政治文明史始终没有像古代东方大河流域的文明区那样

形成“大一统”的君主专制集权的政治体制,而是呈现出诸多城邦在起源与发展

上的“多中心”或“多元”演进的历史格局。在古希腊,城邦(polis)特指高

于家庭、村落、部落之上的特定人群的联合体,即公民集体。它们常常以一个城

市或城镇为中心,包括周围若干村落而组成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这些城邦在内

政、外交上都是独立的。尽管诸如雅典、斯巴达与科林斯等个别大城邦在某些特

定的时期采取战争或和平外交的方式建立了某种政治同盟,取得了盟主的地位,

15

但却始终没有设想或进行过旨在建立“大一统”国家政权的兼并战争。另一方面,

在古希腊,也始终有i种无形而又牢固的文化纽带将诸城邦的“多中心”格局

贯穿与维系在一起。由于城邦的起源、发展层次、社会制度与生产生活方式大体

类似,经济与文化联系也十分密切,古希腊人有一种浓厚的“共同体”民族文化

意识。各城邦的公民都有一种文明优越感,将自己称之为“希腊人”,而把希腊

文明圈外的人称之为“野蛮人”。这一情况,实际上也与古希腊地理环境便于内

部文化交流密切相关。地中海本来就属于内海,而爱琴海则是“内海中的内海”,

其四周可以通过海道顺畅地进行联络。古希腊人曾经比喻说,爱琴海就像一个“大

水塘”,而散布在其周围的希腊各城邦犹如一群青蛙。正是有了这一有利的环境,

各城邦的文化沟通与思想呼应十分密切,由此而能够进行相互间的高度的民族认

同与文化认同。也正因为如此,貌似一盘散沙且时有利益纷争冲突的希腊诸城邦,

在受到外敌的侵犯时,常常能够团结起来,一致对外。

古希腊城邦的“多中心”格局,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发展进程。早在大约

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200年期间出现的“爱琴文明”,就已经显示出这一格

局的轨迹。考古学的成果显示,在属于“爱琴文明”的“克里特文明”与“迈

锡尼文明”“中,随着青铜器的使用,原始社会逐渐解体,农业与手工业已经分

离,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在克里特岛与南希腊的迈锡尼曾经产生过一些以城市为

中心的国家。公元前12世纪,原来居住在中希腊地区的多利亚人南下,征服了

迈锡尼诸国。在此后的400年间,是古希腊从青铜器向铁器过渡的时代。反映这

-时期希腊社会情况的是著名的《荷马史诗》,因此这一时期被称之为“荷马时

代”。

“荷马时代”的希腊社会曾经一度出现了历史倒退的局面。正处于原始社会

解体阶段的多利亚人在南下的过程中,将他们的氏族部落组织移植过来,并实行

原始部落特有的军事民主制。不过。随着铁制的斧、锄、矛、刀、犁、铲等生产

工具的广泛使用,农业逐渐得以发展起来,工商业也开始萌发,最终导致了私有

制的膨胀与阶级对立的产生,部落管理机构也就向国家统治机关演变。由此,在

公元前8—前6世纪期间,在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中,诸多的奴隶制城邦国家纷纷

建立起来。这些城邦大小不一,小者如厄其那只有100平方公里,大的如斯巴达

也只有8400平方公里,雅典则为2250平方公里。雅典是个大城邦,但其在极盛

16

时人口也只有40万人。

希腊城邦的“多中心”格局,在城邦海外殖民活动中也明显的反映出来。公

元前8—前6世纪,由于人口增加,土地有限,希腊人需要到海外拓展生存空间;

而一些因土地兼并而破产的农民与在政治斗争中失意的贵族,也渴望到海外去寻

找“乐土”,于是希腊城邦开展了大规模的海外殖民扩张活动。参加殖民的城邦

约40多个,建立殖民城邦130多个。希腊城邦的海外殖民扩张活动。城邦殖民

是既是希腊文明成长的一大重要条件,也是它的发展与衍生形式。殖民者每到一

地,立即驱赶或奴役当地居民,并按照母邦模式,建立新城邦,推行奴隶制,实

行母邦的政治体制。不过,这些被“克隆”出来的子邦并不依附或从属于母邦,

它们在与母邦保持经济、文化的密切联系的同时,却始终保持自己的政治独立。

希腊的殖民城邦分布在地中海北岸、黑海南岸乃至埃及的尼罗河口,它们加强了

希腊各邦与海外各地的商业往来,也促进了希腊与北非、西亚的文化交流。

希腊城邦国家的“多中心”格局,不仅表现在各城邦都是独立的政治实体上,

而且表现在城邦不同的发展模式上。在城邦初期阶段,氏族贵族独自垄断了政权,

社会生活领域中还保留了不少氏族制度的残余,这些都极大地阻碍了国家制度的

建立与完善。在平民反抗与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阶级夺权斗争的冲击下,在城邦

统治者改革措施的推动下,希腊各城邦大体出现了贵族寡头政治、“僭主政治”

与民主政治这三种政体形式。斯巴达与雅典为两种典型的社会发展模式。斯巴达

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的东南部,为多利亚人所建,在政治上实行的是贵族寡头政

治,经济上则实行土地国有制与农业经济,并将被征服的希洛人作为集体所有的

农业奴隶来奴役,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较为落后,贫富分化比较迟缓。雅典位于

中希腊的阿提卡半岛,“梭伦改革”后逐渐确立了民主政治体制,经济上为土地

私有制与典型的“古典奴隶制”,工商业比较发达。

希波战争后,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

同盟”,由于利益冲突而发生“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31—前404年)。战

争成为希腊城邦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点。战争之后,希腊奴隶制城邦的各种社会

矛盾激化,面临着严重的“城邦危机”,公民的进取与开拓精神渐渐窒息,希腊

城邦的“多中心”格局逐渐瓦解。公元前4世纪,兴起于希腊北部的马起顿王国

乘此而开始入侵,逐渐将整个希腊置于其统治之下。

17

四、学术动态:有关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标志

史学界对梭伦改革的历史意义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确

立标志则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儿种观点。

1.梭伦说。早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雅典政制》一书中,就有这样的认

识。目前,国内史学界也有学者持此看法,认为梭伦改革的斗争矛头指向贵族寡

头政治,开始确立自由、民主、平等原则,公民大会和陪审法庭由此而开始成为

最高权力机关与最高司法机关;实行法治而非人治[松涛:《试论梭伦改革的历史

地位》,载《南充师院学报》1985年第4期。]0

2.克里斯提尼说。国内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克里斯提尼的改革是雅典民

主政治的确立标志。其理由是:十个新的地区部落代替四个传统血缘部落,肃清

氏族制度残余;五百人会议起到政府作用;十将军委员会加强军队民主性;陶片

放逐法对贵族政治形成威胁[齐思和主编:《世界通史(上古部分)》,人民出版社

1962年版;刘明翰、海恩忠主编《世界史简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崔连仲主编《世界史•古代史》,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顾准《希腊城邦制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李天祜《古代希腊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91

年版。]o

3.厄菲阿尔特斯说。一些国内学者主张以厄菲阿尔特斯的改革为雅典民主

政治确立的标志,认为通过这一改革,确定了公职人员的津贴制,保证了各等级

公民尤其贫苦公民的参政议政。同时,该改革使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

庭这三个重要民主机构更加完善,独立自主行使职权并相互制约[任寅虎、张振

玉:《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廖学盛《雅典民主政治的确

立》,载《外国历史大事集•古代部分》,重庆出版社1986年版;顾銮斋:《论雅

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形成》,《历史研究》1996年第4期。]o

4.渐进说。国内也有学者回避了所谓的“标志”问题,认为从梭伦改革到

伯里克利这一个半世纪中,雅典民主政治经历了一个长期酝酿、发展的渐进过程

[刘家和、王敦书合编《世界史•古代史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郭小

凌:《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与发展》,载施冶生、郭方主编《古代民主与共和制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o

18

五、亚里士多德的《雅典政制》[《雅典政制》大约是亚里士多德于公元

前328—公元前325年撰写的,是研究雅典政治史的重要材料。]有关梭伦改革记

载的摘录

1."因为雅典宪法完全是寡头政治的,贫民本身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事实上

都成了富人的奴隶……如果他们交不起地租,那么他们自身和他们的子女便要被

捕;所有借款都用债务人的人身为担保,这样的习惯一直流行到梭伦为止;梭伦

才第一个成为人民领袖。”

2.“宪法的制度便是这样,所属人被少数人所奴役,人民起来反抗贵族。

党争十分激烈,各党长期保持着互相对抗的阵势,知道后来他们才共同选择梭伦

为调停人和执政官,把政府委托给他……他以仲裁者的身份,代表每一方以与对

方斗争,而后告诉他们共同停止他们之间方兴未艾的纷扰。梭伦就门第和名誉而

言,皆属一等,但依财富和地位而论,则仅属于中等阶级……”

3.“当梭伦一成为政事的领导者的时候,他就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

一举而永远地解放了人民,他乂制定法律,下令取消公私债务,其法案曾以“解

负令”闻名,意即人民卸下他们的重担。”

4.”下面就是他所创立的宪法:他依照以前人民的分等,按财产估价把人

民分为四个等级,五百斗者、骑士、双牛者和日佣……按各级的财产骨节比率,

指定以相应的官职;至于列在日佣等级的人,他只允许他们充当民众会和法庭的

成员。”

5.“梭伦规定,国家的官职应先由各部落分别投票预选候选人,然后就这

样候选人中抽签选举。梭伦又创立了一个四百人会议,每部落一百人,但他仍然

把保卫法律的职责授与阿雷乌泊果斯议会[又被译为“阿勒俄琶菊斯"议会,即

贵族会议。],这个议会仍旧是宪法的监察人,它监察最大多数和最重要的国家

大事……它又可以审讯阴谋推翻国家之人。”

6.“在梭伦的宪法中,最具民主特色的大概有以下三点:第一而且是最重

要的是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第二是任何人都有自愿替被害人要求补偿的自

由,第三是向陪审法庭申诉的权利,这一点据说便是群众力量的主要基础,因为

人民有了投票权利,便成为政府的主宰了”。

19

7.“他(梭伦)既然不愿更变法律条文,又不愿居留而受谤,所以旅行埃

及,以经商和游览该地为目的,声明是年之内,将不回来,因为他认为他没有义

务留着解释他的法律,大家应该遵从他所写的法律条款。而且这时他的境遇也很

不顺适,很多贵族因为他取消债务而和他不睦,而两派亦都因调处结果,大失所

望,改变对他的态度。因为人民期待他制定法律,重新分配一切财产,而贵族则

希望他或则恢复以前的制度,或则只是略加变更;但梭伦双方都不讨好,尽管他

如果袒护一方,就有成为僭主的可能,他却宁愿遭受双方仇视,而采取曾是优良

的立法,拯救国家。

(选自林志纯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集•上古部分》第287—295页,商务

印书馆1962年版)

六、恩格斯论“雅典国家的产生”

国家怎样靠部分地改造氏族制度的机关,部分地用设置新机关来排挤掉它

们,并且最后全部以真正的国家机关来取代它们而发展起来;同时受这些国家机

关支配的,因而也可以被用来反对人民的,武装的“公共权力”,又怎样代替了

氏族、胞族和部落中自己保卫自己的真正的“武装的人民”——关于这一切,至

少是它的初始阶段,再好莫过于从古雅典来加以研究,各种形式的更替,基本上

已由摩尔根描绘出来了;我所要补充的,多半是引起这种形式更替的经济内容。

在英雄时代,雅典人的四个部落,还分居在阿提卡的各个地区;甚至组成这

四个部落的十二个胞族,看来也还有自己单独的居住地,即凯克罗普斯的十二个

城市。制度也是英雄时代的制度:人民大会,人民议事会和巴赛勒斯。从有成文

历史的时候起,土地已被分割而成了私有财产,这种情形正是和野蛮时代高级阶

段末期已经比较发达的商品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商品交易相符合的。除了谷物

以外,还生产葡萄酒和植物油;爱琴海的海上贸易,逐渐脱离胖尼基人的控制而

大半落于阿提卡居民之手。由于地产的买卖,由于农业和手工业、商业和航海业

之间的分工的进一步发展,氏族、胞族和部落的成员,很快就都杂居起来;在胞

族和部落的地区内,移来了这样的居民,他们虽然也是本民族的同胞,但并不属

于这些团体,因而他们在自己的居住地上被看作外人。在和平时期,每一个胞族

20

和每一个部落都是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也不向雅典的人民议事会或巴赛勒斯请

示。但是那些住在胞族或部落的地区内而不属于这个胞族或部落的人,自然是不

能参与这种管理的。

这就扰乱了氏族制度机关的正常活动,以致在英雄时代就需要设法补救。于

是实行了据说是提修斯所规定的制度。这一改变首先在于,在雅典设立了一个中

央管理机关,就是说,以前由各部落独立处理的一部分事务,被宣布为共同的事

务,而移交给设在雅典的共同的议事会管辖了。由于这一点,雅典人比美洲任何

土著民族都前进了一步:相邻的各部落的单纯的联盟,已经由这些部落融合为单

一的民族[Volk]所代替了。于是就产生了凌驾于各个部落和氏族的法的习惯之上

的雅典普遍适用的民族法[Volksrecht];只要是雅典的公民,即使在非自己部落的

地区,也取得了确定的权利和新的法律保护。但这样一来就跨出了摧毁氏族制度

的第一步,因为这是后来容许不属于全阿提卡任何部落并且始终都完全处于雅典

氏族制度以外的人也成为公民的第一步。据说是提修斯所规定的第二个制度,就

是把全体人民,不问氏族、胞族或部落,一概分为Eupatriden即贵族、Geomoren

即农民和Demiurgen即手工业者三个阶级,并赋予贵族以担任公职的独占权。不

过这一划分,除了由贵族担任公职以外,并没有起什么作用,因为除此以外,它

并没有规定各个阶级之间的任何权利上的差别。但它有着重大的意义,因为它向

我们展示了新的、悄悄发展起来的社会要素。它表明,由一定家庭的成员担任氏

族公职的习惯,已经变为这些家庭担任公职的无可争辩的权利;这些因拥有财富

而本来就有势力的家庭,开始在自己的氏族之外联合成一种独特的特权阶级;而

刚刚萌芽的国家,也就使这种霸占行为神圣化。其次,它表明,农民和手工业者

之间的分工已经如此牢固,以致以前氏族和部落的划分在社会意义方面已不是最

重要的。最后,它宣告了氏族社会和国家之间的不可调和的对立;建立国家的最

初企图,就在于破坏氏族的联系,其办法就是把每一氏族的成员分为特权者和非

特权者,把非特权者又按照他们的职业分为两个阶级,从而使之互相对立起来。

以后的雅典政治史,直到梭伦时代,知道得很不完全。巴赛勒斯一职已经废

除;国家首脑人物已由贵族中所选出的执政官来充任。贵族的统治日益加强,到

了公元前600年左右,已经变得令人不能忍受了。这时,货币和高利贷已成为压

制人民自由的主要手段。贵族们的主要居住地是雅典及其近郊,在那里,海上贸

21

易以及附带的有时仍然进行的海上掠夺,使贵族们发财致富,并使货币财富集中

在他们手中。由此而日益发达的货币经济,就像腐蚀性的酸类一样,渗入了农村

公社的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传统的生活方式。氏族制度同货币经济绝对不能相

容;阿提卡小农的破产是与保护他们的旧的氏族联系的松弛同时发生的。债务契

约和土地抵押(雅典人已经发明了抵押办法)既不理会氏族,也不理会胞族。而

旧的氏族制度既不知有货币,也不知有贷款,更不知有货币债务。因此,贵族的

日益扩展的货币统治,为了保护债权人对付债务人,为了使货币所有者对小农的

剥削神圣化,也造成了一种新的习惯法。在阿提卡的田地上到处都竖立着抵押柱,

上面写着这块地已经以多少钱抵押给某某人了。没有竖这种柱子的田地,大半都

因未按期付还押款或利息而出售,归贵族高利贷者所有了;农民只要被允许作佃

户租种原地,能得自己劳动生产品的六分之一以维持生活,把其余六分之五作为

地租交给新主人,那他就谢天谢地了。不仅如此,如果出卖土地所得的钱不够还

债,或者债务没有抵押保证,那么债务人便不得不把自己的子女出卖到国外去做

奴隶,以偿还债务。父亲出卖子女——这就是父权制和专偶制的第一个果实!要

是吸血鬼还不满足,那么他可以把债务人本身卖为奴隶。雅典人民的文明时代的

欢乐的曙光,就是如此。

以前,当人民的生活条件和氏族制度还相适应时,这样的变革是不可能的:

但是现在这一变革发生了,人们不知道它是怎样发生的。我们暂且回转来看一下

易洛魁人吧。这时强加在雅典人身上而他们可以说并未参与策划并且又确乎违反

他们意志的状况,在易洛魁人中间是不能想象的。在易洛魁人那里,年年不变的

生产生活资料的方式,决不会产生这种仿佛从外面强加的冲突,这种富人与穷人、

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对立。易洛魁人离支配自然的地步还远得很,但是在他

们能起作用的自然界限以内,他们是支配着自己的生产的。除开他们的小小园圃

的歉收,他们的河流湖伯内的鱼类的罄竭以及森林中猎物的绝迹以外,他们知道

他们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会产生什么结果。所必然产生的结果是生活资料,尽管

有时少,有时多;但是决不会产生那种无意中产生的社会变革,氏族联系的破裂,

或同氏族人和同部落人分裂为互相斗争的对立阶级。生产是在极狭隘的范围内进

行的,但生产品完全由生产者支配。这是野蛮时代的生产的巨大优越性,这一优

越性随着文明时代的到来便丧失了。夺回这一优越性,但是以今日人类所获得的

22

对自然的有力支配以及今日已有可能的自由联合为基础,这将是下几代人的任

务。

希腊人的情形就不同了。业已出现的对畜群和奢侈品的私人占有,引起了单

个人之间的交换,使产品变成了商品。这就包含着随之而来的全部变革的萌芽。

当生产者不再直接消费自己的产品,而是通过交换把它转让出去的时候,他们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