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资料】14237手机媒体概论(复习要点)_第1页
【复习资料】14237手机媒体概论(复习要点)_第2页
【复习资料】14237手机媒体概论(复习要点)_第3页
【复习资料】14237手机媒体概论(复习要点)_第4页
【复习资料】14237手机媒体概论(复习要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手机媒体概论1.1复习笔记一、手机的诞生与发展1手机的发展(1)1G时代,即手机诞生及发展初期,只是移动电话,没有新闻内容的传播;(2)2G时代,手机媒体基本成型;(3)3G即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手机提供丰富多彩的移动多媒体业务,对新闻媒体行业的发展带来革命性影响。目前智能手机是移动通信的主流。2手机的媒体化(1)手机实现由人际沟通工具向大众媒体的跨越。(2)手机正在从人际传播向大众传播发展。(3)手机媒体优势。①高度的便携性、私隐性、贴身性、互动性以及各种增值服务。②手机打破地域、时间和电脑终端设备的限制,可随时接收文字、图片、声音等各种信息,实现用户与信息的同步。③发展趋势:大众化、3G化、多媒体化、娱乐化等。二、手机由人际沟通工具向大众媒体的跨越1手机在中国由人际沟通工具向大众媒体跨越的尝试(1)手机将服务功能、新闻功能、娱乐功能、经济功能集于一身,形成一种新的大众化媒体。(2)手机媒体独有的互动性开拓了新闻报道的信源。(3)手机媒体的特点:个性化、互动性和即时性。①方便、低资费的短信已成为许多手机用户常用的沟通方式;②多媒体短信突破文本限制,综合应用彩色图片、声音、动画等多媒体;③内容必须短小精悍且具有冲击力。(4)手机媒体整合了传统媒体的许多内容,正在成为媒介融合的新平台。2日本手机媒体的实践开启了手机的大众媒体时代(1)I-MODE为日本民众提供便捷价廉的上网方式。I-MODE用户可随时连接互联网进行浏览,只要开机就一直保持在线上。I-MODE的致命弱点是,它基于日本的移动通信系统而不是建立在开放性的标准之上,这是属于日本地区的无线系统,与GSM等不相融合。(2)I-MODE催生日本的手机媒体。①I-MODE激发了日本手机媒体的崛起;②I-MODE成为重要的广告媒体;③I-MODE的优势:a.高便利性;b.高效;c.高互动;d.高度普及性;e.与其他媒体联动。(3)I-MODE的局限性①I-MODE的局限性a.文本信息过于乏味,需要增强内容的趣味性;b.I-MODE手机性能较低,电池支持的时间较短;c.I-MODE需要提高速度并扩大使用范围。②I-MODE与WAP的主要区别使用的标记语言不同。I-MODE使用CHTML(压缩式超文本标识语言),而WAP使用WML(无线标识语言)。(4)3G时代的日本手机媒体日本的3G服务已完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普通用户的衣食住行全部和3G发生关联。33G时代手机媒体走向成熟(1)3G手机的特点:高速度、多媒体、个性化。(2)手机正在成为一种小巧的特殊电脑,成为网络的延伸。4手机媒体的概念(1)手机媒体的含义手机媒体,是借助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手机是具有通信功能的迷你型电脑,是网络媒体的延伸。(2)手机媒体与新媒体:新媒体的重要成员新媒体定义,国内外专家各执一词。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②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新传媒,或称数字媒体、网络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的总和。③上海交通大学蒋宏教授:就内涵而言,新媒体是指20世纪后期,在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的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能使传播信息大大扩展、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传播方式大大丰富的,与传统媒体迥然相异的新型媒体。就外延而言,新媒体包括光纤电缆通信网、有线电视网、图文电视、电子计算机通信网、大型电脑数据库通信系统、卫星直播电视系统、互联网、手机短信、多媒体信息的互动平台和多媒体技术广播网等。④中国传媒大学黄升民教授:将IPTV、地面移动电视和手机电视视为新媒体的三大部分。⑤宫承波教授认为,门户网站、搜索引擎、虚拟社区、电子邮件、网络文学、网络游戏都属于新媒体。(3)新媒体特征:互动性是其本质特征①“新媒体”严谨的表述是“数字化互动式新媒体”。从技术上看,“新媒体”是数字化的;从传播特征看,“新媒体”具有高度的互动性;从传播过程看,“新媒体”具有非线性特点。②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如下的特征:即时性、开放性、个性化、分众性、信息的海量性、低成本全球传播、检索便捷及融合性等。③误区:“新媒体”是“新出现的传统媒体”。(4)数字电视与新媒体①数字电视含义数字电视,又称数位电视或数码电视,是指从演播室到发射、传输、接收的所有环节都是使用数字电视信号,或对该系统所有的信号传播都是通过由0、1数字串所构成的二进制数字流来传播的电视类型,与模拟电视相对,其信号损失小,接收效果好。②数字电视与新媒体关系a.数字电视目前不属于新媒体。b.从技术的发展趋势看,未来具有互动性的数字电视将成为新媒体阵营的新成员。对新媒体的外延图示如图1-2:图1-2新媒体的外延(5)手机、手机媒体、新媒体的定义①含义a.手机是具有通信功能的迷你型电脑;b.手机媒体是借助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c.新媒体是借助计算机传播信息的载体。②手机媒体的独特优势a.高度的便携性;b.跨越地域和电脑终端的限制;c.拥有声音和震动的提示;d.与新闻同步;e.接受方式由静态向动态演变;f.受众的自主地位得到提高,可以自主选择和发布信息,信息的及时互动或暂时延宕得以自主实现;g.实现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完满结合。③手机的传播类型a.手机中的人际传播;b.手机中的大众传播。三、3G使手机媒体走向成熟1TD-SCDMA成为中国通信行业标准(1)在3G技术标准上选择方法①政府干预:由政府规定一个统一的技术标准;②市场选择:由运营商根据自己的偏好任意选择技术标准。(2)中国未来3G标准:以市场选择为主、政府干预为辅,但真正决定命运的是市场。23G为手机媒体的成熟奠定了技术基础(1)3G的到来将催生手机媒体成熟的商业模式和赢利模式;(2)3G将促使信息内容缺乏的问题得到解决;(3)监管缺失将得到弥补。34G时代正在来临4G是第四代移动通信及技术的简称,是集3G与WLAN于一体,并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且图像传输质量与高清晰度与电视不相上下的技术产品。1.2课后习题与典型题详解一、概念题1手机媒体答:手机媒体是指借助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它是以分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手机媒体被公认为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2数字电视答:数字电视,又称数位电视或数码电视,是指从演播室到发射、传输、接收的所有环节都是使用数字电视信号,或对该系统所有的信号传播都是通过由0、1数字串所构成的二进制数字流来传播的电视类型。相对于与模拟电视,其信号损失小,接收效果好。二、简答题1请问手机是移动电话吗?答:手机,又称为行动电话、移动电话,是人们在移动中进行人际传播的通信工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机功能不断增加,不再仅仅是移动电话,变成了具有通信功能的迷你型电脑。目前手机已经经历了3代的发展,进入了3G时代。(1)在手机诞生及发展初期,即第一代手机(1G)时代,手机只是能移动的电话,没有传播新闻内容的功能。发明手机的主要目的是用来进行语音通话。(2)2G的手机除最基本的通话功能外,还可以用来收发邮件和短信,上网、玩游戏、拍照等。2G手机虽然在硬件技术上存在屏幕小、电池持续时间短、网速低等瓶颈,但是建立在2.5G技术基础上的各种增值业务,尤其是手机新闻业务、手机报、手机电视、手机上网、移动商务、移动搜索、手机广告等被广泛使用。手机的通信功能正在被淡化,新闻传播、游戏娱乐、移动虚拟社区、信息服务等附加功能则不断增加。(3)3G即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既能兼容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同时又提高了系统容量,并提供丰富多彩的移动多媒体业务以及高速数据传输服务。收看电视、阅读报纸、浏览小说,手机像一张大网整合了传统媒体的许多内容,成为媒介融合的新平台。2请分析手机与计算机的联系及区别。答:手机,又称行动电话、移动电话,是人们在移动中进行人际传播的通信工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机功能不断增加,不再仅仅是移动电话,变成了具有通信功能的迷你型电脑。目前手机已经经历了3代的发展,进入了3G时代。计算机,又称电脑,是一种用于高速计算的电子计算机器,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又可以进行逻辑计算,还具有存储记忆功能。是能够按照程序运行,自动、高速处理海量数据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所组成,没有安装任何软件的计算机称为裸机。计算机可分为超级计算机、工业控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嵌入式计算机五类,较先进的计算机有生物计算机、光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等。(1)手机与计算机的联系虽然发明手机的主要目的是用来进行语音通话,但是手机与互联网的结合已经使其成为一个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体。人们通过手机不仅可以通话,还可以上网、阅读新闻、收发E-mail、游戏娱乐、订购商品与服务等等。手机已不仅仅是现代通信业的代表,而是越来越成为通信与计算机技术相融合的产物,手机已经成为网络媒体的延伸与组成要素。手机功能的不断丰富依赖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时也是对计算机功能的借鉴和创新。(2)手机与计算机的区别手机媒体的优势:①高度的便携性、私隐性、贴身性、互动性以及各种增值服务。②手机打破地域、时间和电脑终端设备的限制,可随时接收文字、图片、声音等各种信息,实现用户与信息的同步。③发展趋势:大众化、3G化、多媒体化、娱乐化等。手机媒体打破了地域、时间和电脑终端设备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接收文字、图片、声音等各类信息,实现了用户与信息的同步。尽管手机短信只是手机媒体目前的一种初级存在形式,但却创造了巨大的市场。手机媒体的特点:个性化、互动性和即时性。①方便、低资费的短信已成为许多手机用户常用的沟通方式;②多媒体短信突破文本限制,综合应用彩色图片、声音、动画等多媒体;③内容必须短小精悍且具有冲击力。相对而言,计算机从便携性、价格成本以及个性化方面来说,不如手机,但从技术性、容纳性、丰富性等方面来说,计算机具有绝对优势。3请分析网络媒体与手机媒体的联系及区别。答:(1)网络媒体含义①网络媒体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信息的媒体。以数字形式将信息存储在光、磁等存储介质上进行网络传播,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②手机媒体是指借助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体。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手机是具有通信功能的迷你型电脑。(2)网络媒体与手机媒体的联系①手机媒体并非独立的媒体形态,即并非第五媒体,而是网络媒体的延伸。②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都是新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具有互动性的特点。(3)网络媒体与手机媒体的区别①使用媒介不同:手机媒体通过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网络媒体通过互联网传播信息。②与网络媒体相比,手机具有独特优势。包括:高度的便携性、私隐性和贴身性;能跨越地域和电脑终端的限制;拥有声音和震动的提示。第二章手机媒体:新闻学和传播学研究的新领域2.1复习笔记一、手机媒体的特征1手机媒体的优势(1)高度的移动性与便携性①手机媒体具有高度的便携性,用它进行信息传播极其方便;②无线移动的无限双向交流潜力使手机成为信息传播最方便的媒介;③高度的便携性带来高度的个性化、私隐性与贴身性。要求手机媒体传播者真正做到分众传播。(2)信息传播的即时性①手机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范围广、限制因素少,受众群十分巨大;②手机媒体具有即时接收和动态传播的特点;③手机传播的更新速度快,更新成本低;④手机传播的即时性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⑤手机传播还具有“信息接收的异步性”。(3)互动性①手机传播是一种开放的互动式传播,具有很强的交互性;②手机传播可以为读者和传统媒体提供更多更方便的服务,实现更广泛、更迅速的互动;③与网络传播相比,手机传播的出现进一步打破了传统媒介的特殊地位;④手机传播强调个人化和人性化,强调用户参与。(4)受众资源极其丰富手机媒体拥有数量庞大、类型广泛的受众群。(5)多媒体传播①手机的信息处理功能日益强大,多媒体手机逐渐普及,手机电脑化趋势迅速发展;②3G时代的手机传播是一种多媒体的传播。手机传播的新闻可以是多媒体的。(6)手机亦是新闻采访的重要工具①几乎全民都能拍下突发新闻并将之贴到互联网上;②拍照手机的问世使手机照片成重要的佐证。(7)私密性①对信息服务提供商来说,信息传播可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甚至特定用户来设计,从而提供有吸引力的个性化服务,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②对手机媒体用户而言,其自主地位得到提高,自由选择和发布信息的权限扩大,私密性得到保证。(8)整合性①手机媒体能整合多样的传媒形态;②手机媒体能整合多元的传播主体;③手机媒体能整合多样的传播方式。(9)同步或异步传播有机统一手机媒体可以有效缩短甚至消除异步传播的时间差,实现同步传播与异步传播的有机统一。2手机传播的不足(1)助长虚假与不良信息传播不法分子发布虚假信息,败坏社会风气并误导公众,导致社会秩序混乱。(2)侵犯个人隐私手机彩信功能的独特设计,拍下机密的东西或侵犯个人隐私。(3)信息垃圾泛滥中国网民收到的垃圾邮件数量与正常邮件数量相当,垃圾短信也不计其数。(4)信息安全隐患病毒代码通过简讯播发,或使手机自动关机、死机,还可使手机自动报警或将机内个人地址簿自动转发等。(5)屏幕小,且须经常充电这是手机所固有的技术缺陷。二、手机媒体与新闻传播1手机传播新闻信息的主要方式(1)互联网模式细分:①WAP版a.WAP是全球性的网络通信协议,用户通过使用具备WAP功能的手机上网获取各种信息。b.手机上网是大势所趋。c.WAP技术能让手机与互联网结合起来,为用户带来更大的通信空间。d.报纸WAP版,使传统报纸媒体进入无线平台,报纸和WAP版互相促动、互相补充。②日本的I-MODE版。③3G版。用户通过手机高速上网,不仅可以阅读文字与简单的图片,且可以流畅地欣赏音频与视频。3G普及后,WAP版让位给3G版。(2)短信/彩信模式国内手机短信与大众媒体的结合方式有:①无线通信运营商、内容提供商和手机用户三者组合。优点:接收简单快捷、针对性更强。缺点:无法达到传统媒体信息的广度、深度和多样性。②手机运营商、短信平台服务商、大众媒体和手机用户的组合。优点:融合纸媒的书写表现方式和互联网的交互性,移动和即时。2发展手机媒体要克服的瓶颈(1)终端限制①只有支持彩信的手机用户才能读手机报和浏览互联网;②屏幕小,传播的信息量有限;③阅读不如报纸、图书方便与符合人们的习惯。(2)上网费用相对较高流量费和高额的增值业务费,制约无线互联网的发展。(3)内容原创与集成模式①手机媒体原创内容不多,只是把报纸内容翻版到手机上;②报纸形式、文章长度、语言习惯不符合手机快速、简洁的传播方式;③手机阅读未开辟出稳定的市场,媒体内容未足够凸显手机媒体自身特色。(4)内容提供商赢利模式的迷茫无论是手机阅读还是手机视频业务,都没有明确自己的赢利模式。三、手机传播带来的冲击1改变现有传播格局(1)形成新的交流环境①手机给人类信息传播提供无限想象空间;②信息传播空间发生变化;③信息的及时互动或暂时延宕得以自主实现。(2)媒体生态更加复杂手机对传统的媒体格局和当前的新闻宣传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①各种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网络运营商纷纷开展手机媒体业务,无线互联网领域的竞争将逐渐加剧。②手机媒体迅速发展可能导致部分传统媒体覆盖面有所缩小,甚至出现被无线互联网边缘化的情况,主流舆论阵地面临新的压力。(3)传播主体更加多元个人掌握的传播工具越来越多、在信息传播中的地位提升,个人发布信息、形成舆论、“动员社会”、“穿透”管理的能力也将不断增强,对主流舆论形成冲击。(4)受众分化更加明显手机媒体的应用和普及,改变人们的信息获取途径和接收方式,推动分众传播、小众传播深入发展。2冲击舆论调控机制(1)对传统的舆论调控机制的冲击手机媒体传播形式多样且信息内容庞杂,易将正面宣传的内容淹没,使其难以产生预期的社会效果,对传统的舆论调控机制构成冲击。(2)冲击信息传播秩序①流言、谣言扩散,垃圾信息、低俗信息大行其道,扰乱无线互联网的信息传播秩序;②手机信息传播舆论化加剧知识鸿沟的扩大趋势。(3)冲击媒体发展环境①手机传播技术造成“把关人”缺失和“把关机制”失效,加剧手机媒体的舆论化趋势;②手机媒体的舆论化趋势冲击“把关人”和“把关机制”,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手机媒体希望成为“意见领袖”。3手机媒体的发展导致社会控制进一步弱化(1)对于手机媒体而言,社会控制存在相当大的难度。(2)在手机传播中,社会舆论将更加分散。四、手机用户研究1要称手机用户而不说手机传播中的受众(1)手机传播中,手机用户摆脱被动地位,成为与从前的新闻传播者一样的主动的信息传播参与者。(2)手机用户有传统媒体受众所不具备的许多新特点。(3)手机用户主要以受众的身份出现在手机传播中。2手机传播的便携性、互动性、主动性和选择性(1)从受众的角度看,手机传播具有高度的便携性、互动性、主动性与选择性。①手机媒体是双向和多向交流的媒体,“互动性”是手机传播的一大优越性;②手机传播的互动性带来受众的主动性,在手机传播活动中受众的参与性大大加强;③手机媒体具有网络媒体所不具备的高度便携性;④手机受众享有的移动性与参与度使受众由被动变为主动,自由地选取信息;⑤信息的提供者与接收者相互间可迅速反馈信息,受众与传播者可以相互选择与沟通。(2)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手机传播的交流手段更加方便,交流速度加快,带来交流频率的增加和交流内容的扩大。3手机媒体用户普遍比较年轻手机媒体用户年轻,在日本I-MODE使用中表现明显。4手机用户的类型与心理不同类型的手机用户有不同的上网心理和行为。(1)地域。不同的国度和地域的文化不同,对手机用户的心理和行为有重大影响。(2)性别。男性和女性手机用户在行为上有较大差异。(3)年龄。人们处在不同的年龄段,会有不同的心理和行为。(4)支付能力。经济支付能力是直接影响手机用户动机和行为的重要因素。(5)教育水平。教育水平直接影响手机用户的获取信息的心理和行为。(6)不同职业、社会地位等的手机用户有不同类型的信息需求。5手机用户动机分析(1)获取信息获取信息是手机用户中最普遍、最常见的一种心理需求。(2)消闲娱乐娱乐是以追求精神享受和放松为目的的一种动机。(3)追求时尚一些人频繁更换手机只是追求一种时尚,获得心理满足。(4)追求便利也是手机用户的动机之一。6手机用户的娱乐化消费心理(1)人们生活方式及其心态的变化,使大众愈发崇尚娱乐化;(2)基础语音业务仍是手机用户最基本的需求,而娱乐需求是移动用户中普遍存在的需求;(3)对3G手机的功能,用户有很强烈的兴趣,其中令他们最感兴趣的是移动钱包。7中国手机网民的特征(1)男性手机上网使用率明显高于女性;(2)手机网民年龄呈成熟化趋势;(3)手机网民的城乡分布情况与整体网民基本相同。五、拍摄手机对新闻传播的影响1拍摄手机的传播特性(1)操作的低门槛与传输的快捷①使用拍摄手机不需要专业的摄影技术,拍摄影像的门槛比数码相机更低;②手机媒体易携带,拍摄图片或短片超越时空限制,还超越电脑终端设备限制,受众随时随地想拍就拍;③相比数码相机,手机图片的传输更加快捷。(2)拍摄的低成本与高成功性①低成本a.使用成本低,几乎所有的手机都具有拍摄功能;b.在特殊场合中使用的风险成本低:拍摄手机体积小,拍照隐蔽性高。②高成功性与数码相机一脉相承,拍摄的图像可以即拍即看,提高拍摄的成功率。(3)传播的广泛性与高抵达率①拍摄手机拥有庞大的用户数量;②拍摄手机的受众目标定位更为精确且锁定,抵达率百分百,效果直接。(4)编辑的随意性与个性化拍摄手机的影像编辑将一切简单化,最大限度地张扬受众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满足其心理诉求。2.2课后习题与典型题详解简答题1.请结合案例分析手机媒体的优势与不足。答:(1)手机媒体的优势如下:①手机媒体具有高度的移动性与便携性。a.手机媒体具有高度的便携性,用它进行信息传播极其方便。在日本,I-MODE手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有人把手机媒体形象地称为“影子”媒体,因为手机往往24小时不离身,手机媒体以其移动性、便携性的优势实现了边走边看。b.手机能够使人一边走路一边说话,一边走路一边发短信。无线移动的无限双向交流潜力使手机成为信息传播最方便的媒介。c.手机媒体高度的便携性还带来高度的个性化、私隐性与贴身性,手机是同人们生活黏性极高的“带着体温的媒体”。这要求手机媒体传播者要按用户的需求提供个性化信息,即真正做到分众传播。②手机媒体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即时性。a.手机传播是一种数字化传播。手机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范围广、限制因素少,由于手机用户数量庞大,手机传播的受众群也十分巨大。b.手机媒体在即时性方面的优势已彰显无疑,不用打开电脑或电视机,许多受众可通过手机媒体看到权威媒体机构提供的实时新闻、现场图片或现场视频片段。例如,不少受众通过手机领略“神六”升空的壮丽场景。新华网发出的第一条有关中石油吉林石化爆炸的图片新闻,不是来自摄影记者,而是由当地居民用手机拍摄传输来的。特别是当遇到台风、地震、山洪等突发性自然灾害时,手机媒体能够进行即时报道和信息沟通,有利于紧急避险。手机媒体还具有即时接收和动态传播的特点,尤其是遇到突发事件时,手机媒体可以像网站一样实现新闻的动态传播。c.手机传播的更新速度快,无时间限制。手机传播的更新周期可以以分秒计算,而电视、广播的周期要以天或小时计算,纸质报纸的出版周期以天甚至以周计算,纸质期刊与图书的更新周期更长。手机传播的即时性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同时手机传播还具有一定的“信息接收的异步性”,例如,一条手机短信发过来,你可以在方便的时候再去阅读与回复。接收的异步性可以使受众不必受媒体传播时间的限制,可按自己需要随时进行信息的接收与利用。a.手机彩信的出现不仅涉及国防安保和商业机密问题,还可能涉及其他法律问题。b.手机彩信功能的独特设计,即把摄像头安装在手机的背部,并且还可以将其隐藏起来,因此通过佯装打电话也能轻而易举地拍下机密的东西或侵犯个人隐私。③信息垃圾泛滥。目前中国网民收到的垃圾邮件数量已经与正常邮件数量相当,垃圾短信也不计其数。④手机媒体造成信息安全隐患。a.一些手机的黑客针对手机的软件专门设计了一些病毒,对广大的手机用户进行攻击。b.有些病毒利用手机芯片程序中的漏洞或缺陷,用简讯的形式播发病毒代码,从而造成破坏。c.其他曾经出现过的手机病毒,能使手机自动关机、死机等,甚至破坏内部芯片。部分出现过的手机病毒甚至还可使手机自动报警或将机内个人地址簿自动转发等。⑤手机屏幕小,且须经常充电。这是手机所固有的技术缺陷。尽管手机媒体存在不足之处,然而手机作为新媒体已经实现移动电话媒介身份的突破,正在成为人随身携带的信息系统。手机作为新的传播终端,以高效、便捷、及时、互动的特性,为人们提供更为丰富、更为个性化和随时随地的信息服务。这将是一种不同以往的、向传统媒体发起挑战的、全新的文化生产样式和信息传播渠道。手机媒体是网络媒体的延伸,它正逐渐从一种通信工具向信息平台转型。而传统媒体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信息需要时也遇到了各种局限,所以为了实现信息能够更快、更好地传递给各自的目标客户群体,将传统媒体的优势和手机的优势结合起来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和可能。2请分析手机媒体给传媒业带来的冲击。答:手机媒体给传媒业带来的冲击包括:(1)手机媒体改变现有传播格局手机媒体继续发展必然会进一步改变现有的传播方式,并有可能打破传媒业和通信业之间的界限,打破有线网和无线网的分割,兼容整合各种媒介形态,塑造新的传播格局。①形成新的交流环境。手机重要性的上升及其功能的增强,正在形成一个瞬间完成传播、全方位包围我们头脑的新的交流环境。信息传播的空间和时间都发生了变化。②手机媒体使媒体生态更加复杂。a.手机作为一种崭新的传播媒体,使媒体生态更加复杂,传播主体更加多元,受众分化更加明显,舆论引导难度明显加大,对既有的信息传播秩序带来了深刻冲击,特别是对传统的媒体格局和当前的新闻宣传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远影响。b.我国正处于传媒事业高速发展、传播技术深刻变革的时期,媒体数量十分庞大,新型媒体不断涌现,传播渠道多种多样,媒体生态环境日益复杂。不同媒体间的竞争态势也较为明显。一方面,各种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网络运营商纷纷开展手机媒体业务,无线互联网领域的竞争将逐渐加剧。另一方面,手机媒体迅速发展可能导致部分传统媒体覆盖面有所缩小,甚至出现被无线互联网边缘化的情况,主流舆论阵地面临新的压力。③手机媒体使传播主体更加多元化。a.手机媒体的发展使新闻信息传播的主体进一步趋于多元。手机媒体的个人化趋势十分明显,普通手机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方便地采集、发布信息,“个人媒体”有可能得到较大发展。可以预计,传播主体将日益多元化,特别是个人掌握的传播工具越来越多、在信息传播中的地位空前提升,个人发布信息、形成舆论、“动员社会”、“穿透”管理的能力也将不断增强。b.产生不良信息和不可控因素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不可避免地对主流舆论形成冲击。④手机媒体使受众分化更加明显。a.手机媒体更多地体现了以个人为单位的个人兴趣及个人需求,是完全个性化的传播平台。b.现在,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接收信息的方式、需求信息的类型、选择媒体的偏好等方面的差异越来越大,媒体的专业化、小众化传播趋势日益明显,受众群体分化趋势逐步加剧。c.手机信息传播将会最大限度地体现个人的差异和需求,最大限度地实现在信息需求方面的个人价值。手机媒体的应用和普及,必然会进一步改变人们的信息获取途径和接收方式,推动分众传播、小众传播更深入地发展,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使传统主流媒体难以到达某些特定受众群体,影响新闻宣传效果。(2)手机媒体冲击舆论调控机制①对传统的舆论调控机制的冲击。a.手机媒体使信息传递更加及时,传播范围更加广泛,形成一个“无所不在”的网络环境。b.从对热点关注引导的影响看,手机媒体特别是手机媒体与网络媒体相结合,可以使个别媒体报道的地方性事件迅速演变成全国媒体关注的对象,由“局部热点”变成“全局热点”;手机媒体可以在几天甚至几小时之内就炒作出一个“××事件”或“××现象”,而且往往事先难以发现症候,事后找不着责任主体,因而造成较大负面影响。c.从对正面宣传的影响看,手机媒体传播形式多样且信息内容庞杂,很容易将正面宣传的内容淹没,难以达到预期的社会效果,而错误的观点、非理性的舆论却有了传播渠道和生存空间,这对传统的舆论调控机制构成了冲击,对如何确保舆论导向正确提出新的挑战。②冲击信息传播秩序。示在移动电话显示屏上。无线增值业务所包括的手机短信订制、彩铃、彩信的下载以及手机网络游戏都是在WAP上实现的。由于具备WAP功能的手机已成为大众消费品,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通过手机上网获取各种信息。手机上网是大势所趋。2000年,中国移动推出GSM网络与互联网沟通。融合在一起的WAP业务—“移动梦网”,随后中国联通推出“互动视界”。它们是目前中国最大的WAP网站,在移动通信与互联网间架起了应用平台。WAP技术能让手机与互联网结合起来,为用户带来更大的通信空间。报纸WAP版的推出,使传统报纸媒体进入无线平台,报纸和WAP版可以互相促动、互相补充。②与WAP版同时代诞生的还有日本的I-MODE版,而且取得了远比WAP版更辉煌的业绩。③3G普及后,WAP版将让位给3G版,即用户可以通过手机高速上网,不仅可以阅读文字与简单的图片,而且可以流畅地欣赏音频与视频。(2)短信/彩信模式现阶段,国内手机短信与大众媒体的结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方式:①无线通信运营商、内容提供商和手机用户三者的组合。即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作为内容提供商,通过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这些手机运营商提供的无线传输网络,向手机短信的终端用户提供信息,手机运营商和内容提供商按照协议各自获得短信用户缴纳的信息服务费。②手机运营商、短信平台服务商、大众媒体和手机用户的组合。手机用户通过编发短信到短信平台参与到媒体互动中,受众与媒体通过手机短信内容形成互动,而手机运营商、平台服务提供商和媒体都可以从中分得一杯羹。5简述拍摄手机对新闻传播的影响。答:拍摄手机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体现为:(1)受众参与新闻生产,新闻摄影受到挑战①拍摄手机的易操作、易掌握和易获得为大众开启了参与新闻传播的大门;②手机是非专业人士随身携带的必需品,数码相机不具备这样的客观强制性;③专业摄影记者不可能出现在所有新闻事件的第一现场;④媒体对来自第一现场的照片并没有技术质量上的苛求;⑤拍摄手机拍摄同时又具有传输功能,可从现场不经转换直接上传到媒体系统。(2)受众掌控舆论的主动性获得提升①拍摄手机给予受众前所未有的参与新闻生产的机会;②受众利用拍照手机、DV手机等在新闻现场直接制作新闻成品发送给传统媒体。第三章手机中的人际传播——手机短信3.1复习笔记一、手机短信与彩信在中国,短信、彩信是主要的手机传播中的人际交流方式。1.短信(1)短信概述①手机短信是最早的短消息业务,也是现在普及率最高的一种业务。②目前,这种短消息的长度被限定在140字节之内,这些字节可以是文本。短信的发送系统,如图3-1所示:图3-1短信的发送系统③短信是第五媒体的雏形,是手机媒体在现阶段的一种重要存在形式。手机短信并非手机媒体,它们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2)手机短信的特点①实用、易用,可用简短的文字来传递信息、传达情感。②以使用简单便捷、收费低廉而受到大众的欢迎。2彩信(1)彩信意为多媒体信息服务。(2)特点:支持多媒体功能,能够传递更丰富的内容和信息,这些信息包括文字、图像、声音、数据等各种多媒体格式的信息。它与手机摄像头结合。二、手机短信与人际传播手机短信中的人际传播行为,是指依赖手机短信这一特定媒介进行的非面对面的交流活动。1.手机短信的人际传播特征(1)人际传播①定义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信息传播系统。②方式a.面对面的传播;b.借助某种有形的物质媒介的传播。③重要特点a.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b.信息的意义更丰富和复杂;c.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性频度高;d.是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2)手机短信的人际传播特征①信息的流动与控制无中介,具有双向性,收受双方平等参与,时间安排无计划;②传播形式无组织、互动,反馈可以同步而及时,也可异步;③机动性较强;④可信度高;⑤传播正效果,不会让受传对象怀疑。(3)缺陷背景信息被削减。传播的质量会受到影响。(4)优势克服羞涩心理,更加敞开心扉。2手机短信传播的类型(1)手机短信中的满足性人际传播①侧重点:交流行为本身,以及经由这种交流而达到的一种自我满足。②基本特质:着重于交流过程本身,以及交流对于人的一般社会性需要,尤其是人际感情需要的满足功能。③与中国文化传统契合,信短情长。(2)手机短信中的工具性人际传播根本着眼点:把交流本身视为手段和工具,以寻求某种功利性的结果或目的。3手机短信传播的动机(1)利用手机短信进行自我表达,应充分发挥文字语言及一些标点符号表达的优势,进行有效的自我表达,以达到预期的人际传播效果。使用短信动机的强度排序如下:①事务通信,方便联络是使用手机短信最主要的动机;②日常问候,融通情感,与朋友交往动机在其次;③休闲娱乐,释放压力,放松心情;④信息资讯,获知关于外界和他人的事情。(2)意见领袖对手机短信使用者起着重要作用。(3)手机短信使用存在文化差异。(4)手机资费十分昂贵,短信资费相对便宜。4手机短信在人际交往中的使用(1)避免电话交谈特殊的传播环境和情境,或受到传播内容的限制,手机短信更有利于调解人际之间的关系。(2)避免造成对他人的打扰休息时间段内,手机短信成为人与人沟通的最佳选择。(3)当电话通话困难时的通信选择与处在服务盲区的用户沟通时,发送短信。(4)抒发和表达情感短信具有书写性、异步性、及时性,通过手机短信的形式更加容易表达自己的感情。(5)存储信息对短信的存留和再次阅读,可以强化自己喜欢的信息和感情。三、手机短信的利弊分析1手机短信的优势(1)传播成本十分低廉。按量计费、价格低廉。(2)传播及时,可以保存编辑。(3)具有较强的参与性与互动性,传播行为可以同步,也可以异步进行。还能有效地实现与其他媒体的互动。3.2课后习题与典型题详解简答题1.请分析手机短信的传播特征。答:手机短信的传播特征体现在:(1)手机短信传播与社会大环境之间的互动作用①社会环境影响手机短信传播。手机短信传播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特定的社会语境、不断变化的人类交流习惯、社会心态等等都在方方面面影响着手机短信的传播。②在社会环境影响手机短信传播的同时,手机短信的传播也在多个方面逐渐影响着整个社会环境的变化。具体表现如下:a.手机短信增强人类的传播能力,促进人类传播方式的新变化;b.手机短信的流行在客观上引起文本复兴,形成独特的手机短信文化;c.在手机用户之间迅速流传的各类“段子”层出不穷;d.是手机短信业务提高各大门户网站的收益,创造了“拇指经济”神话。(2)传统媒介环境与手机短信传播之间的融合①作为新兴的传播媒介,手机短信的产生和发展受到传统媒介环境的影响;②手机短信传播给传统媒介传播环境带来新鲜血液和活力,深刻影响整个媒介环境;③手机短信传播与传统媒介环境之间的关系分类。a.媒体栏目纯粹以短信为内容。这类栏目借助短信收集丰富多彩的节目内容,短信量的不断上升也使节目获得实际的经济利益,一举两得。b.手机短信点缀型。这类方式中,短信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一种点缀,不影响节目的根本特征。(3)传播权利自由且分散化手机号码易得性使手机短信的传播权利实现自由化和分散化。①“把关人”缺位或者责任不明;②传播的权利被分散在自由的个人或者以赢利为目的的SP中间。增强个人的传播能力,使得手机短信内容来源更加多元化、无限化;海量信息来源和分散的传播权利客观上给各种噪音的传播提供机会。(4)传播过程的交互性和发散性①交互性手机短信的使用者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发送者,发送者与接收者可集于一身;手机短信的传播是双向的、可逆的、互动的。②可逆性在手机短信的传播过程中,接收者可以转变成发送者,发送者也可以转换成接收者。发送双方的地位趋于平等化,“发送”和“反馈”的界限模糊了。③发散性传播主体可作为接收者收到来自多方的信息,也可作为发送者向多方发送信息。整个手机短信传播过程,传播主体的数量是无限的,传播过程也是多方向发散的。(5)传播通道便捷、隐秘①手机短信传播所受到约束最小,对时间、地点、空间的要求最低;②传播过程简单,不易受到干扰;③私人色彩更为浓厚。(6)手机短信传播具有传播准确、高效的特点①发送过程的确定性,保证传播的准确性;②传播受众十分明确;③接收环境单纯,信息的有效到达率较高。(7)手机短信传播的内容:短小的文本。2请分析手机短信与彩信的区别。答:(1)手机短信与彩信的含义①手机短信是最早的短消息业务,也是现在普及率最高的一种业务。目前,这种短消息的长度被限定在140字节之内,这些字节可以是文本。手机短信以使用简单便捷、收费低廉而受到大众的欢迎。②彩信意为多媒体信息服务。最大的特色是支持多媒体功能,能够传递更丰富的内容和信息,这些信息包括文字、图像、声音、数据等各种多媒体格式的信息。(2)手机短信与彩信的区别①彩信在技术上并不是一种短信,而是在GPRS网络的支持下,以WAP无线应用协议为载体传送图片、声音和文字等信息。彩信业务可实现即时的手机端到端、手机终端到互联网或互联网到手机终端的多媒体信息传送。②与原有的普通短信比较,彩信除基本的文字信息外,更配有丰富的彩色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的内容,图文并茂,生动直观。③与普通短信相比,彩信还有一大特色就是与手机摄像头的结合,用户只要用带摄像头的彩信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拍照,并把照片保存到手机里,或者作为待机图片或动态屏保,或是通过GPRS发送出去,与人分享快乐,普通短信不具备此功能。④在传送方式上,彩信除在手机间传送外,还可以在手机与电脑之间传送。具有MMS功能的移动电话,其内置的媒体编辑器可以使用户很方便地编写多媒体信息。3简述手机短信的人际传播特征。答: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信息传播系统。它大致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面对面的传播,另一种是借助某种有形的物质媒介的传播。具有以下人际传播特征:①传播时间上,手机短信传播自身具有信息的流动与控制无中介和双向性、发送者和接收者在交换信息时通常是平等参与,时间安排并无计划,通常由参与者共同决定;②传播形式上,虽不依赖于口头语言,但短信的文本和图本也可视为人际传播口头形式的延伸,其传播形式基本是无组织的。③传播的接收与限制上,手机短信的传播形式是互动,反馈可以是同步而及时的,也可以是异步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比如对方手机关机或不在服务区),但机动性较强。④传播信度上,由于手机传受双方依附于原有的人际关系,因此它往往还具有可信度高的特点。这是人际传播的重要特质。人际交往比大众传媒更具心理优势,这种心理优势使得人际传播在传播中特别有效。第四章手机报4.1复习笔记一、手机报概述1含义手机报是将纸质报纸的新闻内容,通过移动通信技术平台传播,使用户能通过手机阅读到报纸内容的一种信息传播业务。2产生原因(1)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手机报诞生奠定了技术基础;(2)人们对信息产品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刺激了手机报的产生;(3)传统媒体寻求多种经营和拓展生存空间的需要也是手机报产生的原因。3类型(1)彩信型手机报:指报纸内容通过电信运营商将新闻以彩信方式发送到手机终端,用户可以离线观看。类似于传统纸媒。(2)网络型手机报,包括WAP、I-MODE或3G网站类型。这种类型指手机报订阅用户通过访问手机报的网站,在线浏览信息,类似于上网浏览方式。二、中国手机报的发展1手机报在中国的发展概况(1)发展概况①2004年7月18日,《中国妇女报》推出中国大陆第一家“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②2005年5月17日,由《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浙江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和浙江在线新闻网站联合创办的国内首张省级手机报—《浙江手机报》正式开通。③2005年12月6日,搜狐正式推出全新版“手机搜狐网”,并牵手中国新闻社、《羊城晚报》、《扬子晚报》等国内8省市权威媒体共同举办首届手机新闻图片摄影大赛。④2005年12月16日,在中宣部、国新办、信产部指导和支持下,由人民网、新华网、千龙网共同主办的“掌上天下”手机网站开通,标志着国家主流媒体全面进军手机媒体领域。⑤2006年1月27日,《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上海分公司共同启动了I-news手机报的WAP版。(2)手机报优势①随时、随地、随身,彻底摆脱了传统纸质媒体的时空限制;②高效快捷地实现读者与媒体的互动,让读者为报社及时提供新闻线索。2中国现有手机报发展模式分析(1)利润模式国内一些手机报与北京好易时空公司合作。中国移动只提供通路,合作主体是传统纸质报纸与好易时空公司,报纸负责项目推广,好易时空负责提供技术平台、远程服务器、编辑平台等。(2)手机报的赢利模式手机报的赢利手段:①对彩信订制用户收取包月订阅费;②对WAP网站浏览用户采取按时间计费的手段;③借鉴门户网站的赢利方式,通过吸引用户来获取广告。(3)运营模式①全国运营模式,即全国类报刊利用电信、网络公司打造的手机报;②地方运营模式,即地方报刊利用当地的电信公司打造的手机报。3中国手机报用户特点(1)年龄:手机报用户中,19岁至29岁的用户所占比例较大。(2)性别:男性用户对手机报业务的喜好程度更高。(3)学历:在手机报的用户中,高学历用户比例较大。原因如下:①这部分人群具备阅读和理解新闻的能力,有能力对关注的新闻提出自己的见解;②他们获取手机报的内容,也是将其作为重要信息渠道以为社交活动打下基础。(4)从业性质。①手机报用户比例最高的是学生;②其次是企业和公司的普通工作人员;③中、高层管理人员的相对使用比例比较高。(5)地区:手机报业务在各地的使用人数有较小的差异。②我国尚未有全国性的手机报管理办法。③报纸信息在手机媒体传播的著作权问题。④无线广告的发布和手机用户的隐私权相冲突的问题。3手机报的未来发展方向:网络型手机报(1)3G网站型是手机报未来发展的技术方向和主流①真正的手机报应建立在3G技术基础之上,使得用户可以高速上网获取多媒体新闻信息,真正做到看新闻、听新闻;②在3G技术普及之前,国内WAP型手机报应该是目前的发展重点。(2)新闻信息服务个性化①手机媒体传播者要按用户的需求提供个性化信息,即真正做到分众传播;②手机报应该按用户需求提供分类新闻信息。(3)加强互动性①手机报的用户可以通过短信等方式实现与手机报编辑的有效互动;②加强与手机博客的沟通与互动,是手机报可以尝试的发展方向。(4)在赢利模式上,从依靠用户订阅收费过渡到依靠广告收费为主协调好新闻和广告的空间比例和时间比例。(5)在内容上,原创与整合并举①手机报的新闻信息整合模式在现阶段存在的合理性。a.整合模式的整体成本低;b.内容同质化的后果并不严重;c.商业性的手机网站无法获得新闻采访权,只能获得新闻编辑权。②新闻信息整合模式具有一定的生命力。③在手机报内容编辑上采取原创与整合并举的原则,是符合目前手机媒体发展现实的务实选择。4.2课后习题与典型题详解一、概念题手机报答:手机报是指将纸质报纸的新闻内容,通过移动通信技术平台传播,使用户能通过手机阅读到报纸内容的一种信息传播业务。主要类型包括:①彩信型手机报,指将报纸内容通过电信运营商以彩信方式发送到手机终端,用户可以离线观看,类似于传统纸媒。②网络型手机报,包括WAP、I-MODE或3G网站类型。这种类型指手机报订阅用户通过访问手机报的网站,在线浏览信息,类似于上网浏览方式。二、简答题1请问手机报有哪些类型?答:(1)按浏览方式可分为两种类型①彩信型手机报。类似于传统纸媒,报纸内容通过电信运营商将新闻以彩信的方式发送到手机终端上,用户可以离线观看。②网络型手机报。包括WAP、I-MODE或3G网站类型。手机报订阅用户通过访问手机报的网站,在线浏览信息,类似于上网浏览的方式。(2)按技术模式可分为三种类型①文本类型。它是一种技术局限性非常高的手机报,最多只能传播70个汉字,没有生命力。每天定时被动接收,直接存储,占用手机存储量。②彩信类型。表现形式是文本、图像、声音。每天定时被动接收手机报,需要下载图片,比较慢。如《中国妇女报·彩信版》。③WAP网页型。表现形式是文本、图像、声音、影像等。可以随时随地主动接收。手机上网的速度最慢。上网浏览,内容不占用手机存储量,也可以手动存储。2请分析现阶段彩信报的优势与不足。答:彩信报类似于传统纸媒,报纸内容通过电信运营商将新闻以彩信的方式发送到手机终端上,用户可以离线观看。(1)彩信报的优势①内容丰富、新颖。彩信图文并茂,生动直观,可提供多媒体形式的信息服务。②覆盖面广。中国彩信手机用户超过1亿,面对代表着中国最具消费潜力和能力的最为庞大的移动彩信用户群,彩信报不仅受众面覆盖面广,更具有彩信报点对点传播频率效率高的优势。③时效性强。彩信报是一种全新的媒体传播模式,传播方式时尚新颖,到达率高,时效性强,针对性强,可锁定特定用户群体,具有100%的高阅读率,且彩信报存储方便,可重复阅读及间接传播。④费用低廉。0.10元/版的超低收费标准,不仅费用低廉而且效力极高。(2)彩信报的不足①占用空间比较大。彩信报中的图片等容量比较大,占用手机存储量比较大。②内容延展性不足。由于篇幅的限制,彩信手机报的文本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单一、封闭的系统,延展性不足。读者只能在浅层次上了解和知晓新闻事实,至于新闻发生的背景、详细经过、本质意义、未来发展趋势等,读者是无法在手机报中得到更多解释的。③受众群体偏窄。彩信报的受众主要集中于那些年龄层次较低、文化水平较高、信息获取渠道相对丰富的特定人群,而不是普通大众。3请分析手机报用户特征。答:(1)年龄手机报用户中,19岁至29岁的用户占到了很大的比例,由于此年龄段的用户大部分已经开始工作,平时看报纸的时间相对较少,手机报成了他们较好的信息获取渠道。而手机报的发送时间正好是上下班的时间,很好地填补了这部分用户在上下班途中的无聊时间。其次是30岁至36岁的用户。(2)性别男性用户对手机报业务的喜好程度更高。大部分手机报的内容是以时事新闻为主,辅以小量的娱乐新闻,对女性用户的吸引程度较小,这也是造成女性用户更愿意订阅《瑞丽》等时尚类手机报的原因。(3)学历在手机报的用户中,高学历用户比例较大。这部分人群具备阅读和理解新闻的能力,有能力对关注的新闻提出自己的见解。他们获取手机报的内容,也是将其作为重要信息渠道,为社交活动打下基础。(4)从业性质手机报用户比例最高的是学生,其次是企业和公司的普通工作人员,中、高层管理人员的相对使用比例比较高。(5)地区手机报业务在各地的使用人数有较小的差异。在各地的手机报用户使用率上,北京是比例最高的城市,经过研究发现,学生是手机报的主要用户,也是比例较高的用户,对各城市的手机报业务使用有很大的影响。城市的手机报使用比例,与学生的数量正好形成对应关系。北京是大学集中的城市,而深圳的大学校园则较少。第五章手机出版5.1复习笔记一、手机出版概述1手机出版含义(1)定义一:“指出版社以移动通信设备为平台,进行图书选题策划、编辑出版、信息发布、宣传营销以及售后服务的新型出版形式。”评价:借鉴传统出版定义,没有概括出手机出版的本质特征,也没有考虑到网络出版与手机出版的关联。(2)定义二:“手机出版是指将已加工的数字作品以无线通信技术为手段按照特定的付费方式向手机用户发布的一种出版形式。”评价:没有看到互联网技术与手机技术相融合的客观现实;将“按照特定的付费方式”作为手机出版的特征之一,做法值得商榷。(3)手机出版是网络出版的延伸。①手机出版,指以手机为媒介的出版行为,是网络出版的延伸。②网络出版,指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将自己创作或他人创作的作品经过选择和编辑加工,登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用户端,供公众浏览、阅读、使用或者下载的在线传播行为。2手机出版的主要形式(1)网络型①包括WAP型与I-MODE型,以及3G型。WAP技术能让手机与互联网结合起来,为用户带来更大通信空间。3G型,将集手机出版的便携性与网络出版的信息海量性、全球性等特征于一身,使手机出版真正成为交互性、数字化、快捷的、多媒体传播的影子媒体。②从技术发展来看,网络型手机出版是主流和方向。(2)短信/彩信型中国目前的手机报主要是基于短信技术,并且与传统媒体结盟。(3)WAP—短信互动型二、手机出版的发展1我国各类型手机出版的发展(1)手机图书①最多的是手机小说;②手机图书出版形成一个正在腾飞的新行业;③中国的手机短信文化已相当发达。(2)手机杂志/期刊①手机杂志依托于手机终端及手机无线网络技术,结合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优势,有强劲的发展势头;②手机阅读文学拥有庞大的用户群,将杂志搬进手机屏幕,前景广阔;③杂志图文并茂,既有反映时代的新闻价值,又有文学故事的趣味性。(3)中国最大的“手机出版社”——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①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实现从商用到全网规模发展的四个“基本”目标:a.基本构建国内正版图书最多的内容汇聚平台;b.基本打造国内收入规模最大的数字阅读门户;c.基本形成用户“无缝阅读”的全业务阅读形态;d.基本催生能够规模赢利的手机阅读良性产业模式。②手机阅读将实现内容提供商与移动运营商之间的双赢,对企业品牌的树立、平台影响力的形成有正面积极的效果。③手机阅读扩大阅读群体及图书传播对象,使读者获得更为便捷的阅读手段,作者收入更高,出版社也有稳定收益。④手机出版发展的制约因素。a.相关体制的制约。中国出版管理体制面临一些调整;b.给中国有关出版的教学研究提出新课题。2发达国家手机出版的发展(1)发达国家的手机出版以网站型为主。在日本是I-MODE型,在其他发达国家是WAP型。①手机小说首先出现在日本;②日本现在有数万个以上的手机小说营运网站;③日本手机小说通常的经营方式以连载的方式,每天传送1000字至2000字左右的小说文字给读者;④日本现在流行的手机都可以下载短篇手机小说,连续显示在屏幕上,让使用者有如身在书店,可以任意浏览。3手机出版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技术的角度①虚假与不良信息传播一些不法分子发布虚假信息,败坏社会风气,误导公众,导致社会秩序额混乱。②侵犯个人隐私彩信手机除涉及国防保安和商业机密问题,还可能涉及其他法律问题。③信息垃圾目前中国手机用户收到的垃圾短息不计其数。④信息安全一些手机黑客针对手机的软件专门设计了一些病毒,对广大的手机用户进行攻击。⑤屏幕小,电池不足这是手机所固有的技术缺陷。(2)产业发展的角度①受众范围狭窄手机出版的用户集中在社会上知识水平高、经济条件好、对新闻信息敏感的中青年人,属于小众群体。受众群体的狭窄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手机出版的规模。②内容缺乏创新影响用户体验手机出版目前所有的业务运作,大多数是把纸质媒体上的内容直接翻版到用户的手机上,这会使手机出版失去竞争力。③广告模式限制手机出版赢利由于手机出版受限于终端容量,因此没有足够的空间承载大量的广告信息,也就无法建立成一个新的营销平台。(3)宏观管理的角度①因新而难;②手机出版是网络出版的延伸,无地界、国界的限制,确定管辖范围难、适用法律难;③手机出版主体的市场准入授权难;④界定手机出版难;⑤手机出版涉及新闻出版、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多个行业和部门,容易出现政出多门,多头管理;⑥寻找政策法规依据难。(4)微观经营的角度①从微观经营的角度看,手机出版的商业模式决定整个产业的前途;②从营收规模来看,目前数字与纸质出版收入规模相差甚远。4手机出版的发展趋势(1)大众化,手机出版由少数社会精英的“专利”发展为大众化的媒体;(2)手机出版3G化、多媒体化、娱乐化等;(3)手机出版为数字出版提供了跃进的契机。手机出版较互联网出版更易实现突破的原因:①手机用户远远多于互联网用户。②目前手机阅读率较互联网阅读率更低,发展潜力和空间更大。③手机功能日渐完善,阅读体验已接近互联网普通读物。且手机阅读较电脑阅读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特点,更为方便快捷。④手机通信已形成清晰可行的收费模式,破解了互联网个人付费难的赢利难题,支持手机出版物运营商获得合理的利润,从而实现行业良性发展。5.2课后习题与典型题详解简答题1.请问手机出版有哪些形式?答:手机出版的主要形式有:(1)网络型网络型包括WAP型与I-MODE型,以及3G型等三种。①WAP型WAP是一项全球性的网络通信协议,通过WAP平台可以把互联网上的信息和业务引入到移动电话等无线终端,把网上HTML语言信息转化成用WHL描述的信息,显示在移动电话显示屏上。无线增值业务所包括的手机短信订制、彩铃、彩信的下载以及手机网络游戏都是在WAP上实现。由于具备WAP功能的手机已成为大众消费品,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通过手机上网获取各种信息。WAP技术能让手机与互联网结合起来,为用户带来更大通信空间。报纸WAP型的推出,使传统报纸进入无线平台,报纸和WAP型可以互相促动、互相补充。②I-MODE型与WAP型属于同时代诞生的还有日本的I-MODE型,取得了远比WAP型更辉煌的业绩。i-MODE是NTTDoCoMo于1999年推出的行动上网服务,是全世界最成功的行动上网模式。最大的改变在于计费模式,将原本以时间为主的计费方式,改变成为以封包(下载量)为单位,如此可以大幅降低使用者的上网费用,加速普及的速度。I-Mode移动信息服务商业模式最先采用这一模型,把它成功地运用到手机出版市场中,形成自己相对完善的运营模式,并对其他国家的手机出版产业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③3G型3G型集手机出版的便携性与网络出版的信息海量性、全球性等特征于一身,使手机出版真正成为交互性、数字化、快捷的、多媒体传播的影子媒体。(2)短信/彩信型手机短信是报纸最基本的无线平台,随着移动通信业务的发展,手机短信业务因价格便宜、形式新颖、方便快捷而日益受到青睐。其内容包括:传统短信新闻订制;短信互动营销;开辟短信互动栏目,如读报有奖、新闻报料、头条新闻订制、读者俱乐部等。中国目前的手机报主要是基于短信技术,并且与传统媒体结盟。(3)WAP—短信互动型从技术发展来看,网络型手机出版是主流和方向。2请分析现今手机出版的发展趋势。答:现今手机出版的发展趋势为:(1)大众化,手机出版由少数社会精英的“专利”发展为大众化的媒体;(2)手机出版3G化、多媒体化、娱乐化等;(3)手机出版为数字出版提供了跃进的契机。3请分析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给传统出版带来的冲击。答: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主要负责手机阅读业务的平台和产品开发、内容和业务运营、全网的市场推广支撑等,实质上是一个“手机出版社”,该基地设在杭州西湖科技园。(1)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的优势①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整合了优质的图书、杂志、漫画等资源,主要是为了打造全新的无线数字发行渠道,成为国内最大的正版数字内容汇聚平台,成为阅读爱好者的集合地,助力传统出版产业的升级转型。②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实现了从商用到全网规模发展的历程,实现了四个“基本”目标:a.基本构建了国内正版图书最多的内容汇聚平台:汇聚超过22万册精品图书内容,涵盖图书、杂志、漫画、听书、图片等;覆盖70%以上的出版榜单图书、95%以上的原创榜单图书。b.基本打造了国内收入规模最大的数字阅读门户:每月全网访问用户数超过5000万,日均PV超过3亿次,每月平台信息费收入超过l亿元。c.基本形成了用户“无缝阅读”的全业务阅读形态:通过手机、电子书、平板电脑等载体阅读,并为用户构建了云端的个人数字阅读空间;客户端适配超过1000款手机,覆盖2亿用户。d.基本催生了能够规模赢利的手机阅读良性产业模式:手机阅读基地与中国作家协会、中国出版集团、国家图书馆、中国编辑学会等实施战略合作,已与超过l20家内容提供商签约合作,其中覆盖出版社超过l00家。(2)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对传统出版带来的冲击手机阅读将实现内容提供商与移动运营商之间的双赢。①对内容提供商而言这种合作模式有利于出版物更快捷地传播;降低存储、避免污染、节约材料;通过手机,出版社和消费者及市场间将会更好地互动,出版社对营销情况、读者反馈处理更及时,对内容生产、传播和收益都将带来益处。②对运营商而言与出版单位的合作对稳定且有质量保证的内容来源作用明显。由于内容质量的优质和稳定,将吸引更多的高端客户,最终对于企业品牌的树立、平台影响力的形成都有正面积极的效果。在手机阅读平台上,书的定价基本为纸质书的l0%,价格虽低,但由于其庞大的用户群与点击率,中国移动的平台上,效益最高的一本书已获得了l200万元的收入。手机阅读扩大了阅读群体及图书传播对象,使读者获得更为便捷的阅读手段,作者收入更高,出版社也有了另一种稳定收益。传统出版的一本纸质书从策划到上市,最短周期需要三个月,出版商的利润在10%~l5%。而手机阅读除去人力和前期加工成本,只要类别、题材、内容适合手机阅读即可,缩短了中间环节。仅成本一项,数字出版就可节约数万甚至数十万元。中国移动的手机阅读平台现在一个月的信息费收入超过了1亿元。可见,数字出版由于平台优势和用户规模优势,相比传统出版业,更容易取得低投入高产出的效益。4简述手机出版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答:(1)从技术的角度看①虚假与不良信息传播一些不法分子发布虚假信息,败坏社会风气,误导公众,导致社会秩序混乱。②侵犯个人隐私彩信手机除涉及国防安保和商业机密问题,还可能涉及其他法律问题。③信息垃圾目前中国手机用户收到的垃圾短息不计其数。④信息安全一些手机黑客针对手机的软件专门设计了一些病毒,对广大的手机用户进行攻击。⑤屏幕小,电池不足这是手机所固有的技术缺陷。(2)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①受众范围狭窄手机出版的用户集中在社会上知识水平高、经济条件好、对新闻信息敏感的中青年人,属于小众群体。受众群体的狭窄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手机出版的规模。②内容缺乏创新影响用户体验手机出版目前所有的业务运作,大多数是把纸质媒体上的内容直接翻版到用户的手机上,这会使手机出版失去竞争力。③广告模式限制手机出版赢利由于手机出版受限于终端容量,因此没有足够的空间承载大量的广告信息,也就无法建立成一个新的营销平台。(3)从宏观管理的角度看①因新而难;②手机出版是网络出版的延伸,无地界、国界的限制,确定管辖范围难、适用法律难;③手机出版主体的市场准入授权难;④界定手机出版难;⑤手机出版涉及新闻出版、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多个行业和部门,容易出现政出多门,多头管理;⑥寻找政策法规依据难。(4)微观经营的角度①从微观经营的角度看,手机出版的商业模式决定整个产业的前途;②从营收规模来看,目前数字与纸质出版收入规模相差甚远。第六章手机电视6.1复习笔记手机电视指以手机为终端设备,传输电视内容的一项技术或应用,是用具有视频支持功能的手机观看电视的业务。一、手机电视:直观性、交互性的便携媒体1手机电视开辟了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渠道(1)优点①手机电视具备电视媒体的直观性、广播媒体的便携性、报纸媒体的滞留性以及网络媒体的交互性;②手机电视是对传统传输手段强有力的补充及延伸;③对于移动通信运营商、手机增值服务商而言,手机电视是一个有巨大潜力的市场;④手机电视可以随身携带,能实时接收最新的信息。(2)缺点①显示屏幕小,网速有限,图像显示清晰度不够,信号,电池电量等问题;②3G技术仍无法解决让几百万人同时用手机看电视的难题;③移动电视的费用比手机费高,能否赢利也是个难题。2手机电视实现的技术途径(1)数字多媒体广播式①地面波(DMB)a.全称数字多媒体广播。在数字音频广播基础上发展起来。b.分类:有线传输、地面微波传输、卫星传输和卫星地面混合传输。支持手机业务的传输技术主要是地面波DMB和卫星DMB。c.目前业内关注较多的是欧洲标准DVB-H和韩国标准T-DMB。②卫星DMB(SDMB):以日本和韩国企业为首的技术阵营推出一种基于卫星技术的新型DMB业务,简称卫星DMB业务。③CMMB: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的简称。(2)无线互联网型手机电视技术①移动通信的3G流媒体技术支持移动多媒体功能;②流媒体是指视频、声音等数据以实时传输协议承载,并以连续的流的形式从源端向目的端传输。3手机电视节目内容的特性(1)个性化①个性化指用户能够通过手机电视这一平台,任意满足自己的需求;②贴近性指手机电视所提供的内容应贴近用户的心理,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2)新鲜性与趣味性①“新”指新鲜的题材、新鲜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②“趣”指使人感到有意思,能吸引受众眼球的特性。(3)大众化与专业化①手机电视分为广播方式和点播方式两类提供方式;②广播方式的节目提供方式应在手机电视节目内容的选择方面强调大众化特征,主要选择多数用户喜闻乐见的通俗性节目以供广播所用;③点播方式的节目可制作一些专业化内容以及对专业领域的内容进行深加工,来满足有特殊偏好的用户需求,并供其点播下载。(4)短小性与精致性①用户使用该业务的时间要求手机电视的内容形式短小,节目精彩;②把娱乐性节目放在首要位置,体育、音乐、影视类节目是重中之重;③制作和播放专门适用于手机电视的迷你短剧,既是对传统影视节目制作理念和方法的创新,也是手机电视的一大卖点;④新闻资讯是手机电视业务的重要补充。4手机电视用户特征(1)用户差异①年龄:应用特点与内容更适合于有支付能力,同时又对新事物充满好奇的年轻人;②性别:男性用户对手机电视有着异常的偏好;③学历:高学历的用户比例较大;④从业性质:手机电视用户比例最高的为学生和企业及公司的普通工作人员;⑤地区:各地使用人数比例相差不大。(2)用户特征①受教育程度较高;②经济条件较好。(3)用户订制业务原因①主要来自互联网的宣传;②朋友的推荐;③运营商营业厅设立手机报的广告和短信广告宣传。(4)未使用手机电视业务的原因①费用问题;②图像处理问题;③手机电视内容的同质化问题;④有车载媒体和受到手机信号接收困难的影响。5手机电影与手机电台(1)手机电影①指在手机屏幕上观赏的一系列低分辨率的影片,它们可以通过无线上网直接下载到手机里,或先下载到计算机里,然后再通过通用串行总线(USB)传送到手机上。②发展a.手机电影成为中国的一个新兴产业,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引起众多投资者、手机制造商、电影导演、制作人以及广告客户日益浓厚的兴趣。b.手机电影还能促进传统电影的发展。c.手机电影对中国电影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止于助卖广告。(2)手机电台指运用移动通信互动语音技术,通过通信网络对音频信号采取实时采集、压缩、转换和传输,实现音频的实时或延时互动播放的样式。二、国外手机电视的发展1日本手机电视的发展(1)日本最早提出手机电视概念并付诸实践;(2)手机电视服务成为日本手机用户必备之功能,也成为运营商推行服务的一大卖点;(3)日本手机电视市场的运作经验。①手机电视节目提供商不断推出新的内容以满足用户需求;②日本手机电视服务全部免费;③电视信号覆盖和手机信号一样好;④日本的手机电视完全依靠广告生存。2韩国手机电视市场早期发展特点(1)日本和韩国市场的发展特征①全球唯一采用卫星数字多媒体广播技术的地区;②由单一运营商主导产业链;③节目内容丰富;④对手机电视所需要的芯片进行大量研究。(2)韩国手机电视用户特征①男性用户比重较大;②青年是主力用户群;③市区用户比重较大;④用户收看节目视频节目较多,其中小笑话高居第一;⑤手机电视用户几乎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收看手机电视。3欧洲手机电视市场的发展(1)发展①意大利在欧洲起到较早的领先作用;②欧洲与美国的移动运营商投资建立新的广播信号塔、移动设备以及进行电视节目的推广。(2)欧洲市场的特点①DVB-H标准是欧洲手机电视的主流模式;②产业链各环节的良好合作是推进手机电视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③终端制造商在推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④娱乐性节目是内容模式的主要构成部分;⑤欧洲手机电视发展策略。a.欧洲手机电视开发的策略第一,多系统兼容;第二,多厂商参与;第三,多媒体功能。b.欧洲手机电视策略的不足第一,对用户的操作行为模式的研究滞后。因为对手机的使用方式、手机使用的社会内涵及移动设备的局限性了解不足,且受到体积的限制,手机屏幕和扬声器的尺寸都不可能做得很大。电池容量有限,用户收看节目的时间不可能太长,所以手机电池能提供给用户的收视体验不能与数字高清电视相比。第二,对观众的收视行为模式的研究滞后。手机的屏幕太小,用户凝视手机的时间太长,眼睛易疲劳。且手机电视的用户年龄偏年轻化,应考虑到他们的爱好。第三,对观众的消费承受能力的研究滞后。手机运营商希望每月可以从每个用户获得额外的5欧元至10欧元手机电视服务收入,c.欧洲手机电视关注的焦点为用户提供随时、随地、透明的接入,是未来手机电视发展的趋势,是否可以实现室内覆盖对于手机电视相当重要。4美国手机电视市场发展现状及其特点现状及特点:(1)同欧亚各国相比,美国手机电视发展进程相对缓慢;(2)各大运营商多足鼎立;(3)美国高通公司力推MediaFLO商用网络;(4)冠城国际公司推动DVB-H在美国的发展。三、中国手机电视的发展1中国手机电视起步并不晚,但是发展不畅(1)国内手机电视形成中国广电、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足鼎立的发展态势。(2)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手机电视规模市场尚未形成,产业链合作模式仍在不断探索中,各项政策也并不十分明朗,尚处于市场导入期。2中国手机电视发展中现存的问题分析(1)政策问题:我国广电业与电信业之间行业分割,政策规定不能互相进入(2)商业模式和赢利模式不成熟①手机电视产业仍处于商业模式摸索、产业环节构建阶段;②我国手机电视产业链构建尚未完善;③手机电视与传统的移动增值服务有很大差异。(3)无线互联网型手机电视观看价格昂贵(4)用户认知度较低手机电视运营者应多渠道、多方式地宣传手机电视业务,尽最大可能提高用户对手机电视业务的认知度,最大限度地扩大手机电视业务的潜在用户规模。(5)技术尚存瓶颈①电池使用时间短;②视频手机的尺寸、显示屏的尺寸和显示质量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6)内容创新性有待提高①有丰富的视频内容才能使手机电视具有特色吸引力,要控制内容质量,注重品牌培养;②为手机电视制作特定的节目内容;③亟须更多具有创新性的内容提供商加入到此行列,不断发掘终端用户对手机看视频的潜在需求;④还需要解决好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3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的发展(1)两大标准之争①国内手机电视标准主要有两种:广电版的C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