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整合素养达成宏观图解知识整合一、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历程时间表现原因认识初步形成1949年新中国成立北平新政协召开,初步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团结筹建新中国(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完善(2)社会主义建设是崭新的事业,在探索中发展完善(3)坚持党的正确领导,警惕右,更要防止“左”构建完成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初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严重破坏“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国家法律形同虚设,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左”倾错误恶性发展发展完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冤假错案;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改革开放的进行;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民主法制日益完善二、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的资产阶级议会制的异同类别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西方的资产阶级议会制本质区别经济基础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为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是维护资产阶级私有财产的工具行政权力主体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利益,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体是人民议员由竞选产生,竞选则以金钱为后盾。议员不对选民负责,不受选民监督,选民无权撤换议员。议员都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权力机关活动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是立法机关,同时又有权组织行政审判和检察机关,这些机关受它监督,对它负责;人民代表大会除了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外,不受任何国家机关的制约。所以,人民代表大会处于全权性的地位,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是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组织起来的。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互相制约、彼此平衡,以便协调和平衡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的利益,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相似点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从形式上看有某些相似之处:都是由定期选举产生的代表或议员组成,都属于间接民主(代议民主)三、新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1.改变的是心态,不变的是姿态1949年,新中国遭到西方各国的孤立和遏制,内外交困、举步维艰——打破外部封锁是当时形势的迫切需要,获得外交承认则是开展对外交往的前提。60多年后,中国与全球17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加入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有着密切的友好往来。2.改变的是政情,不变的是政策1949年,新中国的对外交往受到国际形势的制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外交上奉行“一边倒”,即使如此,在中苏关系最密切的时期中国也没有在国家主权独立、政策立场自主问题上向苏联让步或唯苏联马首是瞻。60多年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致力于开展全方位外交,主张“求同存异、合作共赢”,在与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携手合作的同时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3.改变的是地位,不变的是定位1949年,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政治上不被大多数国家承认,经济上一穷二白、千疮百孔,可谓积贫积弱、百废待兴,国际地位和影响无从谈起。60多年后,中国既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在重大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又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4.改变的是战术,不变的是战略20世纪50年代“一边倒”、60年代“两面出击”、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80年代以来“全方位外交”,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方针、不同的战术,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是始终不变的。今天的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显著上升,实力也有了极大增强,但离发达国家尚有很大差距的状况并没有也不会在短期内改变。因而今日之中国只有继续韬光养晦,认清形势、找准定位,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才能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链接高考视角一合作共赢——大国博弈视角下的中德关系视角解读中国是东方大国,德国是欧洲强国,虽然两国远隔千山万水,但两个民族最早的交往可追溯到元代。明清时期,越来越多的德国传教士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在进行思想文化交流的同时,两国间也开始了贸易往来。但这种平等友好的贸易关系很快就被鸦片战争的炮火所打断,德国追随着英、法等侵略国家的脚步开始了对中国的疯狂掠夺与侵略,从逼迫清政府签订《通商条约》,到索取汉口和天津租界,再到强占胶州湾、干预中国内政,德国一步步地扩大其在华权益,甚至不惜以武力巩固其既得利益。这样中德之间的关系最终只能日趋恶化,以至发展到绝交的地步。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德之间才又建立起了平等、友好的外交关系。典例感悟【例1】(2020全国Ⅰ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材料二1993年,德国实施“新亚洲政策”,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1998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并与中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出现多元认同”。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扩大各自在国际上的活动余地,并促进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2004年,中德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中德关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摘编自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审题视角】第(1)问:答题限定语→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注意回答“变化”和“原因”两方面的内容,其中“变化”要体现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在不同时期的外交态势,“原因”要联系国际关系的变化进行理解)答题提示语→概述(语言精练,条目清晰)第(2)问:答题限定语→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分别从中国和德国两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诉求进行分析)答题提示语→简述(简明扼要,层次鲜明)第(3)问:答题限定语→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可从国家实力、合作共赢、推动全球化等方面分析)答题提示语→简析(有理有据,运用学科语言)【信息提取】题号设问材料关键句提取信息第(1)问显性信息中国与民主德国:“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从交往密切到降温、冷淡中国与联邦德国:“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从对立到实现关系正常化隐性信息“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初”美苏冷战→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正常化续表题号设问材料关键句提取信息第(2)问显性信息“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德国对中国市场有巨大需求“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寻求政治大国地位德国“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两国都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显性信息“1993年”“1998年”“2004年”中国:改革开放;德国:统一第(3)问显性信息“‘具有全球责任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求同存异,摒弃冷战思维;奉行多边外交,推动全球化“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出现多元认同’”坚持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隐性信息“提高各自国际地位,扩大各自在国际上的活动余地”坚持独立自主,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答案素养感悟中国和德国作为全球第二和第四大经济体,两国携手不仅可助力亚欧区域稳定与发展,还将为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促进世界包容性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自1972年10月11日中德正式建交以来,两国双边关系虽曾遇到波折坎坷,但就整体而言,务实合作一直是主流,并且成果丰硕。中国和德国作为各自区域内最具经济活力和影响力的国家,合作潜力巨大。视角二美丽乡村——乡村治理体系的建设视角解读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到2020年,现代乡村治理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村基层党组织更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以党组织为领导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村民自治实践进一步深化,村级议事协商制度进一步健全,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到2035年,乡村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乡村社会治理有效、充满活力、和谐有序,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典例感悟【例2】(2018全国Ⅰ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材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材料二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审题视角】第(1)问:答题限定语→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和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注意“变化”要依据材料通过比较找出不同,“积极作用”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总结)答题提示语→概括(归纳总结,语言精练);说明(要结合史实回答)第(2)问:答题限定语→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回答时的切入点是“历史背景”,要结合材料中的时间“1909年”联系当时清政府面临的统治危机以及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史实分析)答题提示语→简述(依据史实,简明扼要)第(3)问:答题限定语→村民自治的意义(结合改革开放后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等相关知识,从乡村建设、国家治理能力、基层民主等方面分析)答题提示语→说明(要明确、具体,分层回答)【信息提取】题号设问材料关键句提取信息第(1)问显性信息“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隐性信息“功能”“内容”“民间组织”“地方管理”乡约制度的内容及建立主体显性信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重农桑以足衣食”有利于发展生产“训子弟以禁非为”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隐性信息“道德教化”“重农桑”“禁非为”涉及思想、经济、政治等方面第(2)问显性信息“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西方民主思想传播“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内忧外患隐性信息“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清政府从1901年开始实施新政,改革政治制度,试行地方自治续表题号设问材料关键句提取信息第(3)问显性信息“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乡村治理的创新,健全了国家治理体系“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隐性信息“20世纪80年代后”“1997年底”“1998年”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答案素养感悟乡村治理体系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没有乡村的有效治理,就没有乡村的全面振兴,更无法实现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1年中国电阻丝发热元件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多媒体耳机线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可掀式镜框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编码电缆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电脑查片仪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商洛水磨石地坪施工方案
- 昌平区车辆道路施工方案
- 2025至2030年中国多功能手术仪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可编程滤波器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促销筐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动物检疫技术-临诊检疫技术(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
- 全国医学英语统考医学英语词汇表
- 【品牌建设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5000字】
- 《华夏幸福房地产公司人才流失现状、原因及应对策略》开题报告(文献综述)3400字
- 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电力通信部分)(试行)
- 第八版-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中文)
- 小学一年级新生报名登记表
- 生态毒理学第三章毒物的分子效应与毒理学机制
- 智能财务共享在京东的应用研究
- 2023年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单招综合素质题库及答案解析
- XX拦河堰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