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默写:在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加强,请列举相关史实汉武帝设立中朝东汉,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枢密院掌管军政,三司掌握财政)明太祖,废除宰相,明成祖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默写:在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加强,请列举相关史实加以说明汉武帝设立中朝,中央行政中枢的权力逐渐由丞相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丞相的权力削弱。东汉,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隋唐,三省六部制确立,相权分散,皇权加强宋,二府三司制,设枢密院掌管军政,三司掌握财政,分割宰相的权力,皇权进一步加强明太祖,废除宰相,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终结,明成祖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但决定权在皇帝。君主专制得到加强清朝设立军机处,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标志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约公元前2070夏商周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古代君主制贵族制(寡头制)民主制并存公元前221年秦至清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5世纪16世纪17世纪1912年1949年中世纪封君封臣制近代封建专制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名为共和实为专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苏维埃政权中国西方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课程标准民国时期(1912-49)中共的制度探索(1921-49)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今)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1月-3月)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国民党政府时期(1927-1928)土地革命时期(1927-36)抗日战争时期(1931-45)解放战争时期(1946-49)角度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政权与制度建设⑴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

临时大总统,

政府正式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

制度的诞生;⑵1912年3月,颁布《

》,⑴1912年8月,

党成立,⑵1913年,袁世凯制造“宋案”,并镇压

;⑶1914年,袁世凯选举为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和国会。公布《

约法》⑴1928年,通过《训政纲领》,宣告

时期结束,

时期开始;⑵1946年通过国民党一党专制的《

宪法》;⑶1948年,国民党打出“

”招牌,召开“国民大会”,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宪法《》《》《训政纲领》和《

宪法》特征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共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国民二次革命中华民国军政训政中华民国行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约法中华民国中华民国的诞生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1912年2月12日,溥仪颁布退位诏书第一条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第四十五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平等自由责任内阁根据材料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原则及意义意义:反对君主专制,保障民主;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责任内阁制关于临时政府的组织形式问题,《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中华民国政府组织法大纲》有很大不同,即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孙中山本来是坚决主张总统制而反对内阁制的,他之所以赞同在《中华民族临时约法》中改总统制为内阁制,显然有限制袁世凯专权以保障民主共和而维护民国的目的。正如宋教仁所谓:“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之上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这是孙中山的善良愿望,真可谓用心良苦。但是,在一个民主与法制观念极端淡薄而专制与强权仍在肆意很行的时代,一纸宪法条文终究是难有实际的约束效力的。2、北洋政府时期以1912年袁世凯篡权开始,至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接受南京国民政府领导结束。袁世凯以及其后控制中央政府的皖系、直系均出身于北洋军阀,故称北洋军阀统治。北洋政府代表大买办和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对内独裁对外卖国,但此时期,也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2、北洋政府时期:政党政治特征:政党、社团繁多;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开始政党政治的尝试;袁世凯与北洋军阀,实行独裁统治,民主共和有名无实;具有西方政党特征

材料1:辛亥革命后,随着专制政权的土崩瓦解,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

材料2: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这威胁到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1913年,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杀。

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这威胁到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1913年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杀。

材料3: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接受帝位

1915年12月31日,下令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

1916年1月1日,正式登上帝位

1916年3月22日,取消帝制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唾骂中死去根据上面三则材料,概括北洋军阀时期政党政治方面的特征,并分析原因.原因:民主政治有所发展;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民族资产阶级自身局限性;国民党内部力量弱小;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念影响;

概念解读:政党政治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广义包括各国政党为实现其政纲和主张而展开的一切政治活动和斗争。1924年-1927年国共合作,发起国民大革命孙中山患病于1925年3月12日憾然去世蒋介石接管国民党,成立国民革命军,这是部队是国民党和共产党混合军队1926年,打倒列强,除军阀从北洋政府到南京国民政府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一党专政独裁统治军政早期是指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后来指通过武装革命彻底打到军阀,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独立。1924年国民党一大到1928年占领北京训政革命党,即国民党,代表民众行使国家主权;同时,要在各地训练民众实行自治。通过选举县长、召开县代表大会和制定法律,以便县一级能充分实行自治,这样民众才能受到教育,准备进入革命的第三阶段,即民主的宪政时期。1928年国民党完成形式上统一到1948年行宪国大后国民政府改组为总统府宪政孙中山认为,凡一省之内全部的县已实行自治,就可结束训政,开始宪政阶段。“宪政”是“还政于民”的宪政民主时期。1948年国民政府改组为总统府以后九、一完全自治之县,其国民有直接选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权。……十四、每县地方自治政府成立之后,得选国民代表一员,以组织代表会,参预中央政事。--《国民政府建国大纲(1924)孙中山的初衷

在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付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权,由国民党政府独揽执行。--《训政纲领》(1928)国民党的现实主权在民一党专政◎1946年“制宪国大”◎1948年“行宪国大”后,蒋介石、李宗仁分别就任总统、副总统就在国民党“行宪国大”期间,延安重新被西北人民解放军收复,这是很有象征意义的变动。会议闭幕的前一天,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节口号,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为着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中共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得到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五一宣言》角度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政权与制度建设⑴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

临时大总统,

政府正式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

制度的诞生;⑵1912年3月,颁布《

》,⑴1912年8月,

党成立,⑵1913年,袁世凯制造“宋案”,并镇压

;⑶1914年,袁世凯选举为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和国会。公布《

约法》⑴1928年,通过《训政纲领》,宣告

时期结束,

时期开始;⑵1946年通过国民党一党专制的《

宪法》;⑶1948年,国民党打出“

”招牌,召开“国民大会”,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宪法《》《》《训政纲领》和《

宪法》特征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共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国民二次革命中华民国军政训政中华民国行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约法中华民国民主共和制;主权在民原则;三权分立原则;内阁制政党、社团繁多;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开始政党政治的尝试;袁世凯与北洋军阀,实行独裁统治,民主共和有名无实;具有西方政党特征披着“训政”“宪政”的外衣,实行国民党专制和蒋介石独裁统治合作探究二、中共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中共在根据地的制度探索》表格归纳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背景探索意义革命根据地不断涌现,各地苏维埃政权陆续建立。召开中华苏维埃大会,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制定宪法大纲。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抗日根据地逐步扩大,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实行“三三制”原则。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战局的发展变化,解放区的日益扩大。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巩固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基础。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苏维埃,俄语意即"代表会议"或"委员会",起源于1905年俄国革命,是一种工人和农民的民主形式,其代表可以随时选举并随时更换,苏维埃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不仅可以立法,还可以直接派生行政机构。三三制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在根据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在人员组成上采取的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具体体现。根据三三制的规定,在政权机构和民意机关的人员名额分配上,代表工人阶级和贫农的共产党员、代表和联系广大小资产阶级的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开明绅士的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这一制度对团结抗日、推动全国的民主化,反对蒋介石的一党专政起到了积极作用。行政区是指国家为了便于行政管理,根据政治、经济、民族、历史等各种因素的不同,把领土划分成大小不同、层次不等的区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政权机关进行社会管理的制度。

概念解读"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民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首先发育于城市。

概念解读区别人民政协人民代表大会性质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不是国家机构国家权力机关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立法,任免,决定,监督产生和组织方式由协商产生由选举产生联系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经济基础行使权力主体权力机关原则相似点社会主义公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人民资产阶级民主集中制原则三权分立原则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都是由定期选举产生的代表或议员组成,都属于一种间接民主(代议制民主)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共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南京临时政府时期:资共和制北洋政府时期:政党政治的尝试国民党政府时期:一党专制

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代表制度抗日战争时期:边区政府“三三制”原则解放战争时期:行政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角度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政权与制度建设⑴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

临时大总统,

政府正式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

制度的诞生;⑵1912年3月,颁布《

》,⑴1912年8月,

党成立,⑵1913年,袁世凯制造“宋案”,并镇压

;⑶1914年,袁世凯选举为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和国会。公布《

约法》⑴1928年,通过《训政纲领》,宣告

时期结束,

时期开始;⑵1946年通过国民党一党专制的《

宪法》;⑶1948年,国民党打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