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知识点梳理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1页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知识点梳理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2页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知识点梳理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3页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知识点梳理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4页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知识点梳理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初探作品认识作者【埃德加·斯诺】美国著名记者。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被尊为“中国人民之友”。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他完成《红星照耀中国》的写作。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来华访问,并与毛泽东主席见面。1972年2月15日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遵照其遗愿,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背景资料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肆迫害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和革命群众。与此同时,与中国共产党、红军有关的消息也被严密封锁。苏区和红军的存在成了一个难解的谜。为了解开这个谜,给萦绕在心头的问题找到答案,1936年,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保安,深入根据地,切实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内容介绍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作品价值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以及叙事的角度几近出神入化的程度;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标题解读《红星照耀中国》:“红星”既指中国共产党;又指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红星照耀中国,即共产主义之光照耀中国。思考:为什么曾改名为西行漫记?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便,曾易名《西行漫记》(1938年)(1)《红星照耀中国》政治意味太强,为了掩人耳目改名。(2)本书出版时,国共关系已缓和,为了统战抗日因此改名文体知识定义概念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或记录历史,或叙写现实,其内容必须是真实的,不能凭空虚构。纪实作品特点:真实性、文学性。阅读纪实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纪实作品的阅读方法指导首先,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初读《红星照耀中国》,可以利用阅读序言、浏览目录、跳读正文等方式,了解作品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其次,边读边注意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例如,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时不妨追问:作品写了什么人?他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做了什么?重点突出了什么内容?再次,把握作品中的“事实”之后,还要读明白作者想用事实说什么“话”。即要明白作者通过叙事要表达的意思,要善于体会和辨别作者对事实的立场、观点和态度。例如,斯诺出发前“注射了凡是能够弄到的一切预防针”,他是带着疑虑去采访的。但采访后,他形成了自己的观点,预言“红色中国”最后一定会获得胜利,可以说是事实改变和说服了他。最后,阅读纪实作品,最终是要从中获得启迪,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①应该从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浴血奋战的历史中汲取营养;②要学习作者斯诺作为新闻记者的敬业精神和探求真理的可贵勇气;③要善于参考相关资料(如历史课本及其他记录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历史的纪实作品),并联系当今的社会实际进行分析和思考。作品概述⑴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⑵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⑶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⑷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专题探究(一)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外貌:他面容瘦削,个子高,背有些驼,一头浓密长黑发,双眼有神,鼻梁高,颧骨凸出。出身家庭:他父亲原是一个贫农,年轻的时候,因为负债过多而只好去当兵。后来,他父亲回到他出生的村子,做小生意和别的营生,克勤克俭,攒积下一点钱,买回了他的地。童年:他在家乡韶山六所私塾读书,接受中国传统的启蒙教育。1914年秋季,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本科第八班。1920年11月,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受教育:十三岁就不上学,可是偷偷读书,尤其是《盛世危言》的影响很大。1914年秋季,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做了五年的学生。革命经历:共产党湖南省支部的委员、广州《政治周报》主编秋收起义、井冈山根据地、两万五千里长征形象分析:作者评论:有知识分子的精明又有农民的质朴纯真。农民出身:质朴纯真、生活简朴,不拘小节。知识分子:精明好学、博览群书,有写作和演讲才能。共产党领袖:天才的军事和政治家,自尊果断,爱国爱民,有极高的威望。(1)工作勤奋刻苦毛泽东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到深夜二三点钟才休息。他的身体仿佛是铁打的。(2)博学、细致、一丝不苟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地研究,他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个人习惯和外表落拓不羁,但是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都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许多日本人都认为他是中国现有的最有才干的战略家,这是令人很感到兴趣的事。(3)简朴、随和“我曾几次同毛泽东一起去参加过村民和红军学员的群众大会,去过红色剧院。他毫不惹眼地坐在观众的中间,玩得很高兴。毛泽东的伙食也同每个人一样,但因为是湖南人,他有着南方人“爱辣”的癖好。他甚至用辣椒夹着馒头吃。除了这种癖好之外,他对于吃的东西就很随便。”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仍不失孩子气。世家子弟,祖父是清代高官,父亲是声望卓著的学者,母亲也非常奇特。一九一九年,周恩来作为学生运动领袖,遭到逮捕,在天津关了一年监牢。获释后,他去了法国,在巴黎帮助组织中国共产党,成了创建人。一九二四年回国,去广东赞助孙中山,26岁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后到上海组织暴动;蒋介石要杀他,他四处逃亡,先后组织了八一起义、广州起义,1931年,突破封锁,到了江西和福建的苏区,任政府副主席:长征中,患重病,九死一生,最终到达西北的红色新根据地。形象分析:(1)长相清俊、温文尔雅但是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呼:“哈啰,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2)生活简朴司令部原来是一个不怕轰炸的小屋,四面围着许多同样的小屋,农民都若无其事地住在那里。在周恩来的司令部门前,只有一个哨兵。屋子里面很干净,陈设非常简单。土炕上挂的一顶蚊帐,是唯一可以看到的奢侈品。炕头放着两只铁制的文件箱,一张木制的小炕桌当作办公桌。(3)大度和自信再看交谈:“我接到报告,说你是一个可靠的新闻记者,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并且说可以信任你会如实报道,”周恩来说。“我们知道这一些就够了。你不是共产主义者,这对于我们是没有关系的。任何一个新闻记者要来苏区访问,我们都欢迎。不许新闻记者到苏区来的,不是我们,是国民党。你见到什么,都可以报道,我们要给你一切帮助来考察苏区。”(4)思维缜密、工作效率高、周到细致周恩来亲自动手替斯诺起草了一个为期92天的旅程,上面细致地写着旅程中的各个项目。(5)热爱生命、热爱人民当斯诺和周恩来一起安静地走在乡间田埂上时,他走得很轻松愉快,像他身边的“红小鬼”一样,对生命充满了热爱。朱德他貌不惊人——一个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的人,眼睛很大(“眼光非常和蔼”这是大家常用的话),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象铁打的一样。他已年过半百,也许已有五十三四岁。穷苦佃农出身。六岁时,进丁姓地主的私塾。地主待他很坏。每天走三里路上学。放学后,干各种活,如挑水、看牛等等。在这家私塾里读了三年书。父亲待他不好,但过继给了待他同亲生儿子一样的伯父,送他上学念了六七年书。形象分析:(1)有杰出的军事才能和领导组织能力在南方朱德指挥全军打了几百次小仗,几十次大仗,经历敌人五次大围剿,在最后一次中,他面对的敌人的技术上的进攻力量(包括重炮、飞机和机械化部队)估计超过他自己的部队八九倍,资源超过他许多许多倍。但就战术的独创性、部队的机动性和作战的多样性而言,他再三证明自己胜过派来打他的任何一个将领,而且无疑建立了中国革命化军队在游击战中的不可轻侮的战斗力。(2)貌不惊人,沉默谦虚,说话轻声,饱经沧桑,眼光和蔼朱德貌不惊人一一个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的人,眼睛很大(“眼光非常和蔼”这是大家常用的话),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象铁打的一样。他已年过半百,也许已有五十三、四岁。(3)爱护部下,与士兵同甘共苦,热爱运动朱德爱护他的部下是天下闻名的。自从担任全军统帅以后,他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外一个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从来不叫苦,很少生病。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同他们一起打球。他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打个“不厌”。军队里任何一个战士都可以直接向总司令告状一而且也常常这样做。朱德向弟兄们讲话往往脱下他的帽子。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部分步行,似乎不知疲倦。贺龙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他父亲是哥老会的领袖之一,他的名望传给了贺龙,因此贺龙在年轻时就闻名湖南全省。他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但不是无知的人。他懂得革命的意义,经过了慎重考虑,同部下商量,最后才同意加入国民党。

他于一九二七年南昌八一起义后才参加共产党。他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同情穷人。南昌起义后,他和朱德转移到山头。他的残部去了内地,但是贺龙却逃到香港。后来偷偷地去了上海,从那里化了装回湖南。一九二八年、贺龙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一个苏区。形象分析:(1)名望高,有号召力他的父亲是哥老会的一个领袖,他的名望传给了贺龙,因此贺龙在年轻时就闻名湖南全省。后来贺龙在哥老会中的名声遍及全中国。红军说,他可以手无寸铁地到全国任何哪个村子里去,向哥老会说出自己的身份后,组织起一支部队来。哥老会的规矩和黑话很难掌握,但是贺龙的“辈分”最高,因此据说曾经不止一次把一个地方的哥老会全部兄弟收编进红军。(2)口才好他的口才很好,在国民党中是有名的。李说他说起话来能“叫死人活过来打仗”。(3)勇敢无畏他的父亲是清朝一个武官,一天别的武官请他去赴宴。他把儿子贺龙带去。做爸爸的吹嘘自己儿子如何勇敢无畏,有个客人想试他一下,在桌子底下开了一枪。贺龙面不改色,连眼睛都没有眨一下!(4)治军有方在省军中任职。他靠抽烟税为生,不抢老百姓。他的部下也不像许多军阀的军队那样强奸民女、大吃大喝,他也不让他们抽大烟。他们都把枪擦得亮亮的。但是当时习惯用大烟敬客。贺龙本人不抽大烟,但我们到时他把烟具和大烟送上炕来,我们就在烟炕上谈革命。(5)慎行贺龙除了在军事方面以外,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但是他并不是个无知的人。李长林、周逸群同贺龙谈了三个星期,他很快懂得革命的意义,但是他经过了慎重的考虑,同他的部下商量,最后才同意加入国民党。(6)同情穷苦人民贺龙到一九二七年南昌八一起义后才参加共产党。在这以前不久,他还效忠于汪精卫的武汉(国民党)政府。但是唐生智、何键等*打倒地主的运动,开始著名的“农民大屠杀”,国民党军阀不仅处决共产党人,而且处决大批农会领袖、工人、学生,这时贺龙才毅然投向共产党。他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完全同情穷人,这种屠杀激起他的愤怒。彭德怀他愉快爱笑、身体极为健康,对话开门见山。富农,放牛娃、矿工、鞋匠学徒、革命家。形象分析:(1)出身行伍,军事才能出众彭德怀是行伍出身,先在湖南,后在南昌进过军校,毕业后,他因才能出从,迅获提升,一九二七年年方二十八岁就已任旅长,在湘军中以“自由派”军官着称,因为他办事真的跟士兵委员会商量。(2)身先士卒,关爱士兵南方红军长征时,彭德怀是打先锋的一军团司令员。他突破了几万敌军的层层防线,在进军途上一路攻克战略要冲,为主力部队保证交通,最后胜利进入陕西,在西北苏区根据地找到了栖身之地。六千英里的长征,大部分他是步行过来的,常常把他的马让给走累了的或受了伤的同志骑。(3)极孚重望,敢于反抗彭德怀当时在国民党左派中、在军队中、在湖南军校中的影响,使军阀省主席何键极为头痛。何键将军在一九二七年冬天发动了有名的湖南“农民大屠杀”,把成千上万的激进农民和工人当作共产党惨杀。但是因为彭德怀极孚众望,他不敢贸然下手。一九二八年七月彭德怀以他自己的第一团为核心,联合二、三团部分官兵和军校学生,举行平江起义,又同起义的农民会合,成立了湖南的第一个苏维埃政府。两年以后,彭德怀积聚了一支约八千个兄弟的“铁军”,这就是红军五军团。他以这支部队攻占了湖南省会长沙这个大城市,把何键的六万军队赶跑。红军守城十日,抵御宁湘联军的反攻,最后因受到日、英、美炮舰的轰击,才被迫撤出。(4)乐观,开朗,顽强,英勇善战彭德怀是个愉快爱笑的人,身体极为健康,只是肚子不好,这是在长征途上有一个星期硬着头皮吃没有煮过的麦粒和野草,又吃带有毒性的食物和几天颗粒未进的结果。他身经百战,只受过一次伤,而且只是表面的。徐海东肖像:面露笑容,脸涨得通红,嘴里露出掉了两个门牙的大窟窿,使他有了一种顽皮的孩子相。身材仍很修长,四肢灵活,全身肌肉发达。他的每条腿,每条胳膊,他的胸口、肩膀、屁股都受过伤。出身:1900年出生于汉口附近的黄陂县。世世代代都是做窑工的。祖上六代都是烧窑工人。他本人从14岁起当窑工,做了11年“窑花子”。形象分析:(1)羞怯,孩子气彭德怀看见我瞧着他,便开玩笑说,“那边这个人是著名的赤匪。你认出他来了吗?”新来的那个人马上面露笑容,脸涨得通红,嘴里露出掉了两个门牙的大窟窿,使他有了一种顽皮的孩子相,大家不由得都笑了。(2)热情周到“我在鼓楼已为你准备好了一间屋子,”他答道。“你什么时候想来就告诉我好了,我派人来接你。”(3)有军事才能,善良“没有发生什么战斗。天亮以前我们就把所有民团缴了械,包围了骑兵旅。我们的人只死一个,伤了七个。我们给民团每人发一元银洋,遣返他们回家,给马鸿逵的部下每人两元。他们有好几百人不愿走,参加了我军。”(4)英勇无畏,爱憎分明,阶级立场鲜明坚定徐海东给我的印象是我所遇到的共产党领袖中“阶级意识”最强的一个人一不论在态度上、外表上、谈吐上和背景上都是如此。事实上,除了贺龙以外,他大概是指挥员中唯一的“纯无产阶级”。他对自己的无产阶级出身很为自豪,他常常笑着称自己是个“苦力”。他真心真意地认为,中国的穷人,农民和工人,都是好人一一善良、勇敢、无私、诚实一而有钱人则什么坏事都干尽了。他要为消灭这一切坏事而奋斗。这种绝对的信念使他对自己的大胆无畏。人物群像红小鬼他们大多数人穿的军装都太肥大,袖子垂到膝部,上衣几乎拖到地面。他们说,他们每天洗手洗脸三次,可是他们总是脏,经常流着鼻涕,他们常常用袖子揩,露着牙齿笑。虽然这样,但世界是他们的:他们吃的饱,每人有一条毯子,他们头头的甚至有手枪,它们有红领章,带着大一号甚至大两号的帽子,帽檐软垂在上面,缀着红星。“红小鬼”是泛称,是对所有红军小战士的爱称。(1)数量大:西北苏区一共有少年先锋队员约四万名。在每一个红军驻地都有一个少年先锋队“模范连”。(2)年龄:他们都是十二岁至十七岁之间的少年,他们来自中国各地。(3)精神面貌:热爱红军,对红军的忠贞不贰、坚定如一。(4)性格特点:①刚毅坚忍,令人叹服;他们当中有许多人熬过了从南方出发的长征的艰苦。有许多人是出征山西期间加入了红军。②总是愉快而乐观,不管整天行军的疲乏,一碰到人问他们好不好就回答“好!”③做事认真负责。在苏区,少年先锋队员的任务之一,是在后方检查过路旅客,看他们有没有路条。他们十分坚决地执行这项任务,把没有路条的旅客带到当地苏维埃去盘问。彭德怀也不能例外。关于长征长征的起因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原因补充说明:①苏区地盘太小,到1934年9月,中央根据地由原来的35个县缩小到只剩瑞金、兴国等几个县,面积由五万多平方千米减至一万平方千米左右,这就使红军没有回放的余地。②由于敌人的经济封锁和王明的“左”倾经济政策,导致根据地经济濒临崩溃,使红军缺乏在根据地继续斗争的物质条件。③由于苏区面积缩小和人口锐减,红军兵力得不到补充,只有突围向外发展。长征的路线红军长征首先向西,然后向北,红军各部队长征经过了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今分属四川和西藏)、青海、河南、湖北、甘肃、陕西14个省,中红军长征总里程约为二万五千里。长征中面临的困难①敌军的围攻。红军一直处于敌军的围追堵截中。②我党我军内部的错误和矛盾。③征途中恶劣的自然条件。④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情。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①湘江战役,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在广西北部湘江地区突破国民党军第4道封锁线的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②四渡赤水,中央红军长征中,在贵州、四川、云南3省交界的赤水河流域同国民党军进行的运动战战役,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③红军过草地,1935年8月21日,红军开始过草地。自四川毛儿盖出发,进入草地。经过7天的艰苦努力,右路军到达草地尽头的班佑地区。④遵义会议,会议初步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⑴四渡赤水⑵巧渡金沙江⑶强渡大渡河⑷飞夺泸定桥⑸爬雪山⑹过草地长征的历史意义①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从1934年开始到1936年结束的长征中,红军战士们突破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写下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的英雄史诗。②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强大队伍,长征中红军表现出的对革命的必胜信念和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前进的巨大动力。③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④红军长征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三)信仰与精神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信仰(原文)“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无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即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得‘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长征精神的内涵①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②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③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④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⑤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忠诚爱国。补充学习:习主席是如何评价长征精神?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