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家与社会革命》与革命研究曾丰又2013013012一、本书理论重点《国家与社会革命》(后文简称《国家》),一部著名的历史社会学和政治社会学著作。斯考切波在本书中运用比较历史的分析方法,用非意志论结构分析视角,对1789~1800年法国革命、1917~1921年俄国革命和1911~1949年中国革命进行了严谨细致的分析。在谈及20世纪的革命研究时,本书必然能够占据相当的位置。我将把对《国家与社会革命》的分析作为一个革命研究的引入。我将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即斯考切波对其研究方法、研究角度和研究个案选取的论述。第二部分是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社会革命原因的结构性剖析。第三部分是对三国社会革命后果的分析。本书具有深刻的研究特点。历史上来看,流行于美国社会科学之中的革命研究总体上可以概括为三种途径:聚合—心理学理论、系统—价值共识理论和政治—冲突理论。斯考切波开创了结构性革命分析新途径,其重点在于对少量的重大革命进行深入的研究,他们的研究对象并非是单个国家的革命进程,也非对大量革命事件进行统计分析。在这里,比较—历史分析成为第三代革命研究流派的主要分析范式。我对结构性革命分析的理解是,革命研究应当削弱对革命性情绪传播、相对剥夺感和价值失范的传统重视程度。对革命的分析应当回到结构性上来,这也是社会学研究一直强调的重点。其次,斯考切波强调对革命研究中多个变量的深入把握。她既反对现代化取向,也反对单一的太过简化的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她在本书中无数次提到制度性的决定情势、群体在社会中的相关关系,以及在世界历史上形成的国际结果中的各个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是一种非个人性的、非意志论的因素。除此以外,斯考切波提到了贯穿本书的概念:国家的潜在自主性。她的观点很清晰,即国家在任何地方都具有摆脱支配阶级直接控制的潜在自主性。从国家的潜在自主性出发,作者进而指出了,追求更强大自主性的国家,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同支配阶级相竞争。所以,在此基础上,斯考切波在考察各国的革命性危机时,主要分析了国家与外国军事竞争者、与国内的支配阶级和现存社会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斯考切波认为法国、俄国和中国的革命具有比较分析的价值。同时,他还运用了与反例对比来印证自己研究的结果。她一方面通过球童法来寻找导致法国、俄国和中国革命性危机的因素,另一方面又同英国、普鲁士时期的德国和日本进行对比,确认其研究结果。二、本书研究重点我将进入到本书中,细致地考察斯考切波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革命分析,这一分析主要位于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我们可以发现,本书第二部分主要是通过对旧制度下的波旁王朝、沙皇俄国和抵制中国的国家政权、阶级结构和国际环境进行严谨的学理分析,回顾其革命的根源问题。序言中提到,在第一部分中,旧制度下的国家政权如何陷入了危机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农民起义是值得关注的对象。1.第一部分从上而下地考量,斯考切波认为,革命是在旧政权崩溃之后产物,“法国、俄国和中国革命出现于政治危机之中,而这些政治危机又位于旧制度国家的结构和形势的中心”。她总结出了三国在革命以前的共同点:相当完备的帝制国家,由原生型官僚组织形成,但没有充分官僚化;三国都不能直接控制地方的农业社会经济关系,但都建立在占主导地位的农业经济之上,农民的反叛是帝国重要的威胁;国家与地主上层阶级在控制和剥削农民方面是完全地伙伴关系,但在榨取剩余财富方面,又是竞争关系;三国都无法很好地应对来自国外的压力,因为国内的政治制度性关系和紧张的阶级结构;无论是在农业或非农业部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都不是主导的形式,工商业阶级与土地阶级关系密切。但三国革命又具有不同点。大体上看,虽然三国都属于之前提到的原生型官僚体制,但是在斯考切波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在法国和中国,地主阶级能够在帝制国家中占据到优势地位,但是俄国地主阶级并没有太多的实际优势,“中国乡绅能够自然而然地提高自己的经济地位,又把内部分裂的农民置于稳固的社会政治控制之下,从而支配着地方的农村社区”,“法国的地主上层阶级也拥有大量的资产,而且还拥有可以从商业角度加以利用的领主特权”,“而俄国的土地贵族在经济上很虚弱,在政治上面对地位权威时,也处于依附地位”。斯考切波认为,尽管波旁法国和晚期帝制中国其旧制度是在不同的具体时间和环境中垮台的,但是,仍有着相似之处:相对繁盛的上层地主阶级获得了与君主专制对抗的集体政治优势,由于其专制者都希望开启从上而下的现代化改革,触发了组织良好的支配阶级的一直反对。于是旧制度的行政机构和军队无可避免地分崩离析了。俄国的情况虽然最终结果也是同样的分崩离析,但是并没有一个强大的地主阶级的存在,其主要阻碍是农村落后的经济状况和阶级结构,最终君主专制垮台,中央集权的行政和军事组织走向了瓦解。接下来,斯考切波就日本和普鲁士作为反例进行了分析。她认为,日本虽然与俄国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但明治维新是突然发生的,同时日本工业化未受到落后农业的阻碍,日本也缺乏政治上强大的地主(日本地主虽然富裕,但是被排斥在权利之外,这就是日本工业化未受到落后农业的影响原因)。普鲁士并不通过士绅来收税,大大限制了地主阶级的财富。同时,其改革非常地连续而微小,其冲突也在统治阶层内部,并没有引发大规模的反抗。普鲁士有着强大的官僚体系,将地主贵族作为服从命令的个人加入到整个国家体系中,并通过强大的常备军加以控制。从下往上地来看,即强调农民在农业经济、地方政治和阶级关系中的结构性地位对革命的影响,斯考切波加强了其论证的逻辑性。总体上来看,作者认为尽管从之前的分析来看,三国都遇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但是紧靠社会政治危机还不足以造成社会革命。只有在政治制度出现裂缝时,农民趁机造反,给予旧制度最后一击,整个社会革命才会到来。梯利认为,“革命是整个社会中的一种状态,而不是社会各个孤立部分的状态“,这也证明了农民反抗的重要性。广泛的农民暴动反过来打击了地主支配阶级的权利和财产,整体上削弱了旧体制社会经济秩序和政治秩序,破坏了自由主义或反革命的政治和军事基础,为边缘政治精英巩固了革命在中央集权、大众参与的国际组织上的地位,实现了社会革命的改造(周立红,2006)。在革命过程上,斯考切波并没做浓墨重彩的分析。但是她仍然提出了,革命内容重点在于国家的建设。作为革命领导团体,法国雅各宾派与拿破仑、俄国的布尔什维克和中国的共产党并非仅仅是其阶级的代表,他们更重要的身份是国家建设者,是国家自主性的代表。通过他们对社会经济实现的改造,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巩固革命的成果。2.第二部分本书的第二部分主要是在分析法国、俄国和中国社会革命的后果。博克诺提到,“历史重大革命都摧毁了其所遇到的国家机器,经过多次的摇摆和实验,革命最终建立了新型的国家机器以取代旧式国家机器,这与社会秩序变迁同等重要”。周立红认为,斯考切波在这部分的分析中避开了革命后政权的阶级性质问题,主要是看到了三国革命带来的不以人意志转移的相似后果(周立红,2006)。整体来看,法国革命带来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法国大革命受到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在社会革命危机关头,自由稳定的局面无法得到保障,二是大规模的民众运动催生了集权化、官僚化的国家组织”。在整个革命进程期间,法国行政机构规模更加扩大,更加严格地控制着更多的职能,诸如加强了政府对教育系统的控制,加强了政府对整个社会流动机制的控制。同时,在这个时期,政府创建了由国家管理的公共金融。在军事系统方面,法国在这个时期加强了军官的职业化和国民军队的完善,从根本上改变了军官团的功能与组织结构。最终,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更能够侵入到公民生活中去的法国国家。俄国在经历革命之后,产生了一个高度集权的官僚国家,运用各种高压手段来推动民族工业化快速实现。其实现主要因为两种力量:农民暴动和城市中的领导阶层。这个时候,党对于国家工作人员和民众,具有高度集中的强制性权力,将所有人都纳入到了整个国家体制中去。中国在经历了革命动乱时期的政治斗争之后,出现了一个较之前更为强啊、官僚化的新政治体制。共产党牢牢地掌控着社会的各个方面,所有公民被纳入到整个体制中去,这时期的中国,是一个绝对集权和相对分权并存的国家,大力推动工业化和土地改革。斯考切波看到,三场革命都产生了更加强大的国家—更加集权、更加官僚化、更加独立自主地推动着国家的转型发展。当然,我们也能够发现不同点:法国革命之后,国家没有推进社会结构的进一步改造,而是竭力维护职业官僚制国家,维护私有制和市场关系。而中国和俄国则走向另一条道路。当然,这也是其革命性质的体现。3.小结我们在阅读本书的时候可以发现,斯考切波的确是在结构性上来探讨革命问题。她先分析了第一部分政治危机中的三个方面(君主/支配阶级关系、农业经济和国际压力),再分析了第二部分中农民起义(农村阶级结构和地方政治),再通过逻辑上的相加,综合地分析革命的起源问题。但这是否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革命公式呢?斯考切波的答案是否定的。法国、俄国和中国的革命并非是现代世界中仅有的社会革命的变革。斯考切波提到,“我们不能把对法俄中三国革命具体的因果分析随意泛化为能够解释一切现代社会革命的‘一般性革命理论’”。第一个原因在于各国历史背景与国际环境不同,第二个原因在于革命因果模式随着世界历史变迁而变化。这应当怎么理解呢?在我看来,斯考切波主要是想通过马克思的革命理论来解释: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地域中,生产方式和阶级结构是不同的,那么革命的动因也会不一样。在这个基础上,斯考切波做出了自己的预测:未来现代工业社会中的社会革命不会再是激进的革命,而是渐进和逐步的。三、革命研究的演进路径从斯考切波的《国家与社会革命》引入,我将对已有的革命研究进行一个大致的分析,并提出我对革命研究的思考。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人类社会的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人类的对自身命运的思考也越加深刻。社会学正式在这一基础上出现的学科,“社会学是一门现代性学科”(盖恩,)。革命研究逐渐成为政治社会学和历史社会学中的显学。上至托克维尔,下至斯考切波及其以后的学者,他们对革命问题的研究奠定了当今“革命学”的基础。整体来看,大多学者认为“革命”是“某个社会的国家和阶级结构发生的急速转变,伴随着阶级为基础的对抗”(孔德元,2011)。亨廷顿认为,”革命有别于叛乱、起义、造反、政变和独立战争,革命是对一个社会占据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和神话,是对政治制度、社会结构、领导体系、政治活动和政策,进行的一场急速的、根本性的暴烈的国内变革”。斯考切波认为,革命分为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只有当政治转变和社会转变同时满足的时候,才能将革命称作为社会革命。回顾20世纪西方革命研究,我们可以大致得到一下的演进路径。早期的革命研究理论带有很强的自然科学研究性质,诸如布林顿等人的“自然历史”研究。布林顿在其著作中借用病理学的概念来类比革命。他认为,革命就是一种政治意义上的发烧状态,在革命爆发前几代人的时间内,就可以在旧制度中找到未来的社会动荡的迹象,可称之为疾病的“前兆”。在疾病完全暴露出来之时,危机就会出现,时常伴随着精神错乱,暴力的革命者,恐怖统治,在康复期时,高烧退去,病人康复,此时革命也走到了尽头。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时期的革命研究具有一种自然科学的研究特征。之后的革命研究主要是理论模型构建法(李鹏涛,)。在二战之后,社会科学对革命的研究强调通过建构理论模型来分析革命,诸如“系统论”、“行为理论”、“相对剥夺理论”、“理性选择理论”等。这一种研究范式强调通过抽象建构出一套能够解释多数革命的理论。当然,这里的弊端也是很突出的,这些研究范式太过于牵强。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些理论建构中,忽略了历史变迁的重要性,走向了强调解释力的极端。再随后的革命研究即以斯考切波为代表的比较历史研究,目的在于确立革命发生的原因,而不是单纯地描述典型革命进程。这个时期的革命研究特点在于其个案选择,既非大量的统计分析,亦非对单个革命进行描述性分析。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其研究方法对于对比研究的强调。这里既有求同性,又有反例验证法。这一代的革命研究调服了第二代革命理论中的非理性前提假设,强调了革命参与群众、革命前的结构性预兆和外来的军事威胁以及经济危机。在巴林顿·摩尔的《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中,强调了国家农业的商业化程度决定了一个社会的政治走向,他提出三条现代化路线:英法美的民主道路,即农业完全商业化;日德的法西斯道路,农业处于半商业化状态;中俄的革命道路,即农业商业化程度极低(巴林顿·摩尔,1966)。我们可以看到,作为第三代革命研究鼻祖摩尔的研究具有的特点——强调从不同国家不同生产关系出发,探讨是否是革命属性的现代化道路。 当前的革命研究又有了新的特点。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西方学术界一般是将社会运动和革命分离以研究。20世纪90年代之后,社会运动研究和革命研究开始互相交流,学者开始探究革命与社会运动的交集。在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特点在于“革命”的概念内涵变化。此时,革命有了更广和更现代的内涵:“革命是试图改变社会政治体制,并对社会政治权威进行辩护的活动及结果,结果通常伴随着危及已有权威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大众动员和非制度化行动。”我们可以看到,第四代革命理论强调额诸如大众动员、意识形态冲突和对抗权威,将革命性质的范围扩大。我的观点是,尽管从现在回顾以往的革命研究,难免会发现当时的漏洞,但是这也是历史变迁的反映。在某种意义上,斯考切波是非常明智的。她一针见血地指出,并不存在一种万能的革命解释逻辑。当历史进展到不同的阶段,革命必然会随之产生变化。在社会科学中,无论研究者如何主观地剥离出主要的变量,也难以穷尽所有的因素。在我看来,革命研究尽管应当考虑到意识形态和领导人意志等因素,但更应当强调的还是结构性因素。在革命研究中,并不存在百分之百的解释效力,且伴随着历史的变迁,这种解释效力也会发生变化。这也是革命研究不断发展的动力。在整个革命研究的变迁中,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不同学科对革命研究的独特视角和方法。对于革命的研究,跨学科趋势是必然。革命研究已经从单纯的历史学分析发展到了今天的革命文化分析,中间包括了成果卓越的革命结构性分析。革命的时代并未过去,而有些时候还“被”期盼(徐程,2012)。无论怎么看,革命研究总是建立在特定的社会事实之上的,脱离不了时代的印迹。正如马克思的精妙分析,“社会的物质生产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种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么社会革命的时代就要到来了。”但是毫无疑问地,革命研究一直在发展。我也相信,革命研究将会在未来的政治理论、政治社会学中占据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它是如此的重要,同人类的社会转型牢牢地联系在一起。如何认识《国家与社会革命》在整个革命研究中的作用?我认为,《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整个革命研究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提出结构性的研究视角,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重提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的重要性。我们能够从斯考切波的著作中发现许多马克思的影子。当然,她更加强调国家的自主性。这种马克思革命理论的重提也与本书的个案选择有关。《国家与社会革命》分析的革命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大革命”,这种大革命显然同结构相关,更能见到的是阶级的冲突。斯考切波并非是照搬马克思革命理论,她强调了马克思革命理论中的不足,她更重视革命的后果,而不是革命的性质。我们可以看到,在斯考切波笔下的革命后果偏向了整个国家政权的建设和推动现代化转型的作用,国家的阶级性质并不在她的重点讨论范围之内。同她的老师巴林顿·摩尔相比,斯考切波更加成功将社会学的结构视角引入到了革命研究之中(相比之下,摩尔的《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具有太多的史实性错误),并重提了马克思革命理论。这是她对整个革命理论演进的推动作用。正如查尔斯·梯利对本书的评价,“斯考切波以清晰的架构和精细的运思对三场革命进行了极具挑战性的比较,该书值得研究、批判、检验、深化和争论”。无论我们如何批判,我们都必须承认,《国家与社会革命》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熠熠生辉。四、三个值得探讨的问题1.斯考切波在书中基本上很少涉及到革命的过程研究,从她对全书的布局可以看出,第一部分讨论社会革命的原因,第二部分讨论革命的结果。当然,她的用意很明显:强调对革命过程的分析完全应当是史学家的分内之事,而不是社会学家的职责。这样做其实并无大碍。但是事实上,越是脱离革命过程来分析革命,越是容易出现最基本的史实错误。在斯考切波老师巴林顿·摩尔的著作中《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中,这种史实硬伤数不胜数。在这个意义上,斯考切波比她的老师要好一些。但她的分析还是有一些问题的,比如在对中国革命的分析中。我们在前文探讨过什么是革命。革命是激烈的、迅速的国家和阶级结构的转变。从这个角度上看,中国1911—1949年的革命过程,实际上是多阶段革命的集合。在这一点上,斯考切波是并没有分析透彻的。事实上,俄国革命也是如此。俄国革命主要由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组成。斯考切波单纯地将俄国革命视作社会革命,这是不正确的。二月革命,从革命的意义上讲,应当属于斯考切波笔下的政治革命,十月革命才是斯考切波笔下的社会革命。同样地,中国的1911—1949年的革命也是由前半段的政治革命和后半段的社会革命相结合的产物。尽管看上去斯考切波的革命分析逻辑是自洽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我认为,尽管斯考切波是从一个社会学家的角度来分析革命的问题,但同时也应当详尽地占有革命过程的资料,有效地、严谨地对革命过程进行一个总结性质的分析。2.斯考切波认为,三场革命的性质是相同的。她认为自己部分地借鉴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我们可以看到,在《国家与社会革命》中,斯考切波认为,革命的目的在于国家建设(state—building)。在她看来,因为革命的目的都在于国家建设,所以其性质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忽略。我是不赞同这个结论的。当然,我不是带有一个意识形态的偏见来看待这个问题。马克思认为,革命的目的是,在旧的社会制度成为新的生产关系的严重桎梏时,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级的先进阶级推翻旧有的国家机器,建立自己的阶级统治。在这种意义上来看,革命的目的就在于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有的社会形态。在书中,斯考切波在讨论革命的结果时,重点在于国家政治体系的建设。但是,不同阶级性质的革命形成的国家机器也是必然不一样的。我们不能只关注一个国家集权与否。斯考切波认为,法国革命若是资产阶级的,那只是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意义上,即它巩固并简化了革命前就存在复杂多样的财产权,使之成为简单的个人主义性质的出于独占地位的现代私有财产。在这里,斯考切波甚至不认为法国大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我相信大多数学者是不同意的。钱乘旦指出,斯考切波完全以有没有农民造反作为是不是“社会革命”的标准,将英国革命认同为资产阶级革命,而将法国大革命脱离出资产阶级革命的范围(钱乘旦,2002)。在我看来,斯考切波忽视对革命性质的细致考察虽然是她本意如此,但也并非是一个革命研究中合理的选择。脱离对革命性质的考察,单纯地分析革命之后的国家建设,这是一种过于简化的革命研究。我认为,革命的性质即在于考察“谁”得到了“什么”。这是一个革命的根本问题。脱离对这个问题的考察,就好比没有了对没有奠基的空中楼阁的考察。3.在书中,国家潜在自主性是一个贯穿性的概念。国家自主性的存在、丧失和重构是理解社会革命过程的缘起、过程和结果的钥匙(刘忠权,2008)。斯考切波认为,“国家强制组织的结构、它们在整个国家机器的地位、它们与社会的阶级势力及政治动员团体的联系,都是分析处于实际的或潜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农业科技创新园区土地租赁合同
- 铁丝围栏施工合同(2篇)
- 《试卷运行与检修Ⅰ》试卷4
- 《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前厅客房试卷8
- 2024年度宠物托管与培训服务合同
- 2024年度战略合作合同:某互联网公司与另一互联网公司之间关于战略合作的合同
- 浙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 小数的意义与加减法 测试卷及答案(全优)
- 2024年快运服务合同(公路)
- 解读企业风险管理
- 国际水资源合作与管理经验借鉴
- GB/T 14480.1-2015无损检测仪器涡流检测设备第1部分:仪器性能和检验
- FZ/T 21001-2019自梳外毛毛条
- CB/T 3780-1997管子吊架
- 施工图预算的编制工作规范
- 日立电梯MCA调试培训课件
- 电动客车驱动桥总成设计
-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综合知识》事业单位国考真题
- 2023年人民法院电子音像出版社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大学生心理健康优秀说课-比赛课件
- 收款账户变更的声明
-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中考复习资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