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法考试要点_第1页
国际法考试要点_第2页
国际法考试要点_第3页
国际法考试要点_第4页
国际法考试要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第一章一、国际法的含义国际法是指调整国际法主体之间、主要是国家之间关系的,具有法律拘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和。二、为什么国际法是法?国际法满足了法律应具备的三个条件:1.它有一个适合的社会空间,即各主权国家基于某些共同利益而进行交往所形成的国际社会。2.国际社会的成员(主要是国家)在彼此的交往中,已经形成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3.国际社会整体同意,认为国际行为规则应由外力加以强制执行。三、国际法渊源国际法的渊源,指有效的国际法规范产生或形成的过程、程序或其表现的形式。(一)国际条约(二)国际习惯:1、各国重复类似的行为(通例:客观因素)而具有法律拘束力(法律确信:主观因素)的行为规则2、法律文件证据。(三)一般法律原则(四)确定法律原则的补助资料判例:国际/国内;最高公法学家学说(五)公允及善良原则(六)国际组织、国际会议决议(它们所表现的国际法原则、规则制度对国际法的发展起作用)(七)准条约、软法(无法律拘束力但并非无拘束性)四、国际法主体的范围(一)国际法主体的概念及构成要件:概念:国际法主体为,独立参加国际关系,直接在国际法上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并具有独立进行国际求偿能力者。要件:(1)独立参加国际关系的能力;(2)直接承受国际法上权利和义务的能力;(3)独立进行国际求偿的能力(诉讼程序能力)。(二)现代国际法主体的类型1、国家2、争取解放(独立)的民族或民族解放运动组织3、国际组织4、个人——个人是不是国际法的主体?第二章一、国际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国际法基本原则是国际法体系中为国际社会所公认的构成国际法基础的法律原则。二、基于联合国宪章的七个原则(一)国家主权平等原则(二)禁止以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原则(三)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四)不干涉内政原则(五)善意履行国际义务原则(六)国际合作原则(七)民族自决原则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第三章一、国家含义及构成要素一般认为,构成国家的四个要素为:①定居的居民;②确定的领土;③政权组织(政府);④主权。1、主权,即国家主权,是国家的最重要属性,是国家在国际法上所固有的独立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权力。表现为两个方面:对内的最高权、对外的独立权;主权不可分割,不可让予。2、主权是国家最主要、最基本的权利,是国家所固有的,并非由国际法所赋予的。国际法中的国家主权原则只是对这一权利予以确认和保护。二、国家基本权利和义务(一)基本权利主要有:独立权、平等权、自保权、管辖权。1、独立权。指国家可以按照自己意志处理其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外力控制和干涉的权力。它包括:A.自主性,即国家行使主权完全自主;B.排他性,即国家在主权范围内处理本国事务不受外来干涉。2、平等权。指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具有的同其他国家处于完全平等地位的权利。它是主权在国家关系上的表现。主权国家在国际关系中互不隶属、互不管辖。国家不仅平等地参与国际法的制定,还享有同等的权利和承担同等的义务。3、自卫权。是当国家受到外国的武力攻击时,可以进行单独自卫和集体自卫。《联合国宪章》第51条在确认自卫权的同时,对自卫权也作出如下限制:A.国家遭到实际武力攻击;B.自卫只能在安理会采取维护措施之前进行;C.将采取的自卫措施立即向安理会报告,并且不得影响安理会采取必要行动。4、管辖权。指国家对其领土内的一切人、物和事件以及境外特定的人、物和事件具有的行使管辖的权利。它包括:领土管辖、国籍管辖、保护性管辖、普遍性管辖。(1)领土管辖又称属地优越权,指国家对其领土及领土内的人、物和发生的事件,按照本国法律进行管辖的权利。其主要以领土作为管辖的对象和范围。注意:1、领土管辖是国家管辖权中最基本的管辖,在管辖冲突时具有优越权,但属地优越权并非绝对,它不适用于依法享有特权与豁免的外国人,也不适用境内的外国国家财产和国家行为。2、领土管辖权的行使还要受国际法的限制。例如,对外国人行使属地管辖权时,应尊重其国籍国的属人管辖权;在领海内行使管辖权时,应不干预外国船舶上的内部事务,并允许它们无害通过;利用边界河流时,应不损害邻国的利益和公共利益,对于国际河流,负有开放流经其领土河段的条约义务;经允许入境的外国军用航空器和军用船舶不受属地管辖权的制约等等。(2)国籍管辖又称属人管辖权,指国家有权对具有其国籍的人,无论他们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均具有管辖的权利。其主要以国籍作为管辖的标准,主要是针对具有其国籍的人或其他获得国籍的特定物。但国家对其在外国的本国人的管辖要受所在国的属地管辖限制。(3)保护性管辖国家对于侵害本国国家或公民利益的行为进行的管辖,不论行为人的国籍,也不论行为发生在何地。其适用的范围一般是世界各国法律中公认的犯罪行为。(4)普遍性管辖指对于国际法规定的违反全人类利益的国际罪行,不论犯罪人的国籍,也不论行为发生在何地,各国普遍有权实行的管辖。行使这种管辖权的法律依据是国际条约。目前,战争罪、破坏和平罪、违反人道罪、海盗罪等已被公认为国家普遍管辖权的对象。灭绝种族、贩卖毒品、贩卖奴隶、种族隔离、实施酷刑、航空器劫持等行为也已被有关的国际条约确定为缔约国合作惩治的罪行。(二)国家的基本义务(1)不得使用武力威胁,或以与联合国宗旨不符的任何其他方法侵犯别国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2)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法直接地或间接地干涉别国的内政(3)用和平方法解决本国与别国的争端(4)善意履行依法公认的国际示原则和规则以及有效的国际条约所负的义务。三、国家管辖的原则1、属地原则在国家的领土范围内,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是与国家利害最为相关的,都属于国家最重要的利益。因此,按照属地原则,一国有权制定法律并使其适用于该国领土范围内的一切人、行为、物、事件和各种不同的社会关系,而所有处于一国领土范围内的人都有义务遵守该国的法律。2、国籍原则国籍原则亦称为属人原则。国家对具有其国籍的个人、法人和财产有着重要的利益。因此,对于不论处于国内和国外的本国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以及具有本国国籍的物均有权适用本国的法律。3、保护原则 对于严重威胁国家生存的行为,尽管发生在境外,且行为人亦非本国人,国家出于保护其生存的重大利益,也可以行使立法管辖。这种管辖的适用范围一般都是世界各国公认的重大犯罪行为,如伪造货币的犯罪行为。4、普遍原则由于某些罪行危害国际社会的整体利益和全体人类的根本利益,因此无论发生何处,亦无论行为人国籍如何,国家有权行使立法管辖。这种罪行包括战争罪、灭绝种族罪和危害人类罪。除此之外,长久以来,海盗罪一直是普遍管辖原则的对象。虽然海盗罪的凶残性可能不及战争罪、灭绝种族罪和危害人类罪,但是鉴于它是发生在海上,尤其是公海上的犯罪,如果没有普遍管辖原则,就较为容易地逃避管辖。四、国家继承的内容与规则(一)概述1.概念:是指由于领土变更的事实而引起的国家之间权利和义务的转移。2.引起国家继承的原因——领土变更的事实主要有:转让或交换领土(割让)、合并、独立、分离、分立。(二)国家继承的内容和规则1.条约的继承(1)概念:指继承国对被继承国有效条约中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的继承,就实质而言,是被继承国的有效条约对继承国是否有效的问题。(2)条约继承的一般原则:“人身性条约”(政治性条约)不予继承;“非人身条约”(“处分性条约”)予以继承;(3)条约继承的具体规则部分领土转移:被继承国的条约,自国家继承日期起,停止对国家继承所涉领土生效;继承国的条约,自国家继承日期起,对国家继承所涉领土生效。合并:继承国应继承,一般对被继承国有效的任何条约继续适用于原来的领土范围,而不适用于全部领土。分离分立不论被继承国是否存在,原来对其全部领土有效的任何条约,对所有继承国有效。而只对部分领土有效的任何条约,则只对与该部分领土有关的继承国有效新独立国家:“白板规则”指新独立国家原则上有权拒绝继承原殖民地或宗主国承担的任何条约义务。但白板原则不适用于有关国界和特殊领土制度的条约,也不适用于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和规范。2.国家财产的继承(1)概念:国家财产,是指国家继承发生时依被继承国国内法为该国所拥有的财产和利益。国家财产继承是指被继承国的国家财产转归继承国所有。(2)国家财产继承的“一个标准、两个原则”一个标准是:被转属的国家财产与领土之间有关联;两个原则是:一是随领土转移原则,即一国的国家财产(不动产)随着领土的转移而由被继承国转移给继承国;二是实际生存原则,即国家财产(动产)的转移应考虑到该领土居民的实际情况,维持其起码的生存条件。3.国家债务的继承(1)概念:国家债务是指一国对他国或国际组织所负的任何财政义务。(2)分类:A.按债权人、债务人关系:内债、外债;B.按债使用范围:国债、地方化债务、地方债务;C.按债的性质:善意之债、恶意之债。(3)一般继承规则除国家合并和新独立国家继承外,一般通过协议和按照公平原则来解决国家债务的转属问题。4.国家档案的继承一般规则:除新独立国家作为继承国的这一特殊情况外,其余各种类型的国家继承,通常由继承国与被继承国之间通过协议解决,如无协议,一般将与所涉领土有关联的档案转属继承国。由于档案的不可分割性,在解决其转属时,应注意保持档案的完整。但其他继承国有复制权。五、政府继承的内容与规则(一)概念是指前政府在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转给新政府的法律关系的移转。并非所有政府更替都产生继承问题。(二)政府继承与国家继承的关系(三)政府继承的一般规则1.条约的继承2.国际组织代表权的继承3.国家财产的继承如“光华寮案”4.债务的继承:恶债不继承。如“湖广铁路债券案”第四章一、了解国际组织二、了解联合国历史、组织、机构、实权部门三、重点掌握安理会运作机制一、联合国联合国的主要机关:根据1945年《联合国宪章》的规定,联合国为了实现其宗旨和履行其职责,设有6个主要机关: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家法院和秘书处。目前,由于1945年《联合国宪章》已经于2005年删除了关于托管理事会的规定,实际上联合国的主要机关只剩下5个。而2006年薪成立的人权理事会虽然贯之“理事会”名称,但其目前是联合国大会的下属机构,其法律地位有待进一步确定。二、安全理事会安理会,最初由中、法、苏、英、美5个常任理事国和其他6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15个成员国中的五个常任理事国。非常任理事国10个了解安理会的表决制度——“大国一致原则”与“双重否决权”。程序性事项:15个理事国中任意9个理事国投同意票即可通过,即使五大国反对程序性以外(实质性):中、美、英、法、俄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另外还需要至少4个非常任理事国的同意票方可通过该提案。五大国一致,并不要求五大国都投同意票,只要不投反对票即可。五大国缺席或弃权,不影响决议通过。是否属于程序性,常任理事国有否决权。三、安理会的实权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这是安理会的主要职责,并且安理会也是唯一有权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采取武力行动的机关),具体有:1、调查权,即安理会根据《联合国宪章》授权对任何冲突和可能导致冲突的任何情势进行调查,以断定该冲突或情势的存在是否危及国际和平与安全。2、建议权,即安理会有权在任何阶段建议冲突各方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3、制裁,即安理会在断定有危害国际和平和安全的情势存在并且用和平方法仍无法解决时,可对加害国采取经济制裁。在以上措施已不合适或证明不足时,安理会有权通过决议采取陆、海、空军行动以恢复国际和平与安全。第五章一、国籍的取得与丧失(一)取得因出生而取得①血统主义原则②出生地主义原则③混合制原则因加入而取得①申请入籍②婚姻入籍③收养入籍④因领土交换而取得国籍(二)丧失自愿丧失①自愿退籍②自愿选择放弃非自愿丧失①因取得外国国籍而丧失②剥夺国籍二、外国人待遇的一般原则(一)国民待遇概念:指给予外国人与本国人相同的待遇,即在同样条件下,外国人所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与本国人相同;同时,外国人也不能要求比本国人更多的权利。注意:①国民待遇通常是国家之间在互惠原则的基础上相互给予的。②国民待遇仅限于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方面,并不包括政治方面的权利。(二)最惠国待遇1.概念:指一国给予另一国的公民或法人的待遇,在现在或将来不低于给予任何第三国公民或法人在该国享有的待遇。2.例外:(1)给予邻国的利益和特惠(2)关税同盟内的优惠(3)自由贸易区等内部的优惠(4)经济共同体内的优惠3.最惠国待遇的分类①依授予最惠国待遇是否附带条件:无条件、有条件②依权义的承担:互惠、片面③依待遇的内容:有限制、无限制(三)差别待遇:指在外国人与本国人之间或在不同国籍的外国人间给予不同的待遇。它包括两个方面:①指给予外国公民或法人的权利在某些方面少于本国公民或法人;②指对不同国籍的外国公民或法人给予不同的待遇。如果所采取的差别待遇不含任何歧视,则为国际法所许可;相反,如果采取歧视性的不合理的差别待遇,则是违反国际法的歧视待遇。三、难民的含义1、难民是留在本国以外或经常居住国以外的人。2、难民是因为有正当理由畏惧政治迫害而留在他国的人。3、难民是畏惧政治迫害、不能或不愿受其国籍国保护、不能或不愿返回以前经常居住过的人。四、引渡的含义、条件与依据(一)概念指一国将在该国境内而被他国指控为犯罪或判刑的人,根据有关国家的请求移交给请求国审判或执行处罚的国际司法协助行为。(二)我国《引渡法》关于引渡条件的规定(了解)1.准予引渡的条件(1)双重犯罪原则(2)量刑限制2.不予引渡的情形了解2000年《引渡法》规定的8种特殊情况3.可不引渡的情形(1)正在或准备诉讼的(2)据人道主义原则不宜引渡的“赖昌星引渡案”、王德宝引渡案、波兰斯基案、张振海劫机被引渡案(三)引渡的一般规则1.政治犯不引渡原则。是否属于政治犯一般由被请求引渡国决定。2.双重犯罪原则(相同原则)3.本国公民不引渡原则4.罪行特定原则五、国际人权法的3个基础性文件《世界人权宣言》、《公民及政治权利国际盟约》、《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盟约》这三个文件统称为国际人权宪章。标志着国际人权法已经形成。第六章一、领土的含义及构成、取得及变更方式(一)概念领土是指国家主权支配下的地球的特定部分。(二)重要性1、确定的领土是国家的构成要素之一。2、领土是国家行使最高的并且是排他的权力的空间。(三)领土的构成1、领陆国家陆地疆界以内全部陆地,包括:大陆、岛屿。2、领水内水、领海、群岛水域a.内水国家领陆之内以及领海基线向陆地一面的所有水域。包括内陆水域(河流、湖泊)和内海水域(内海湾、内海峡、海口)。其法律地位与国家的领陆完全相同。①、河流内河(黄河、长江)界河(中俄:黑龙江、乌苏里江;中朝:鸭绿江)多国河流:湄公河(澜沧江)国际河流:多瑙河;莱茵河②、运河苏伊士运河与巴拿马运河③、湖泊与内海b.领海与内水的区别:国家在领海的主权受到外国船舶无害通过权的限制3、底土指领陆下的底土和领水下的水底和底土。4、领空是领陆、领水之上国家主权管辖的一定高度的空间。(四)领土的取得及变更方式1、传统领土变更的方式(先占、时效、添附、割让、征服)(1)先占a.概念国家有意识地对无主地实行有效占领,是指“无主土地”的取得。b.先占的条件①先占的对象须是无主地;②先占的主体必须是国家;③先占必须是有效的占领。即先占国必须明确表示将某项无主地置于其主权之下,并对其实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c.先占在现代国家领土取得中,已经没有太多实际意义,但在领土争端解决中,可起到一定证明作用。(2)征服a.概念征服是国家通过武力占领他国领土的全部或部分,在战争结束后将该领土加以兼并的一种领土取得方式。b.条件①征服国有兼并他国领土的意图;②征服国保持占有能力,并且被征服国及其盟国已停止一切反抗。注意:由战争导致的征服不能认为是合法的。(3)时效a.概念指一国占有他国某块土地后,在相当长时期内不受干扰地占有,即取得该地主权的方式。b.国际法领土取得时效制度与国内民法时效制度的区别无善意和年限要求c.注意理解:国际法上,时效在领土取得中一般不能单独作为一项法律原则,很大程度上适用时要取决于对某一特定情势事实的评估,并要考虑其他多种因素。(4)割让a.概念:指国家将自己的领土依条约规定转让给他国,从而使对方国家取得该领土的主权。割让最为显著的特点即领土的转移以条约为依据,所以它不同于征服。b.种类:①强制性割让。通常是战争结束时,战胜国强迫战败国签订条约转让领土。强制性割让作为领土取得的方式已为现代国际法所否定。②非强制性割让。国家在平等基础上,达成一致并缔结条约而发生的领土变更。主要有赠与、买卖、交换等。这种领土变更方式符合现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5)添附a.概念:添附是指因自然或人为的作用使一国增加领土。b.种类①人为的添附。如围海造田、建筑堤堰。②自然添附。如涨滩和三角洲的形成、界河的改道或干涸、新生岛屿的出现等。理解:一般来讲,自然添附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而人为添附则有一定限制2、现代领土变更方式(1)民族自决指殖民地的被压迫民族从宗主国或殖民国家分离出来成立独立国家或加入其他国家而发生的领土变更。可通过当地居民的投票和平实现,也可通过武装斗争等形式实现。(2)公民投票(全民公决)指领土主权争议地区的居民以投票方式表达意愿,确立领土归属的方式。公民投票源于18世纪,最初主要是适用于领土割让。在现代往往成为一种新的领土变更方式。(3)恢复权利和收复失地是指原领土国收回被别国非法侵占的领土而恢复其对该领土的历史性权利的领土变更方式。一国以和平的方式收回被别国非法侵占的领土一般称为恢复权利,一国以武力方法收回被别国非法占有的领土一般称为收复失地。二、南北极区别1、北极主要由海洋构成,称北冰洋;南极主要由大陆构成,称南极洲2、北极有大量土著居民居住;南极除科考人员基本无常住人口3、北极自然资源(石油、天然气)已为沿海各国大规模开发;南极矿物资源仍隐藏在冰雪之下4、北极历来为军事化地区;南极非军事化地区5、北极没有统一的条约体系;南极有统一的条约体系《南极条约》第七章一、领海的含义、基线及宽度、法律上的权利(一)含义: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从领海基线量起最大宽度不超过12海里的一带水域。国家主权及于该水域的上空、水覆水域、海床和底土。(二)正常和直线基线测算领海宽度的起算线,也是划分各海域的起算线。1.正常基线是沿海国官方承认的大比例尺海图所标明的沿岸低潮线,即退潮时海水退到离岸最远的那条线。2.直线基线是连接海岸向外突出的地方和岛屿上适当各点而形成的一条线我国采用直线基线我国领海基线3.群岛基线:群岛国可划定连接群岛最外缘各岛和各干礁的最外缘各点的直线线(三)领海宽度中国大陆及其沿海岛屿的领海以连接大陆岸上和沿海岸外缘岛屿上各基点之间的各直线为基线,从基线向外延伸12海里的水域是中国的领海。(四)法律上的权利1、领土组成;2、资源享有主权;3、沿海航运权;4、无害通过权。二、无害通过制度(1)无害通过的含义理解通过:a穿过领海但不进入内水;驶往或驶出内水;而在领海航行。b继续不停并迅速进行。无害:不损害沿海国的和平、良好秩序或安全。(2)无害的判断:海洋法公约关于“有害行为”的规定(3)潜水艇通过须在海面上航行并展示其旗帜(4)暂停无害通过(5)军舰的无害通过问题:我国要求批准对沿海国的主权、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进行任何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或以任何其它违反《联合国宪章》所体现的国际法原则的方式进行威胁或使用武力进行军事操练或演习;搜集沿海国国防或安全的情报;进行影响沿海国防务或安全的宣传;在船上起落或接载任何飞机;在船上发射、降落或接载任何军事装置;违反沿海国海关、财政、移民或卫生的法律或规章,上下任何商品、货品和人员;违反本公约规定的任何故意和严重的污染行为;任何捕鱼活动;进行研究或测量活动;干扰沿海国任何通讯系统或任何其它设施或设备;与通过没有直接关系的任何其它活动;“国防安全的缓冲地带”三、毗连区界定及法律地位毗连区,又称邻接区或特别区,是指沿海国在毗连其领海的一定范围内,为对其海关、财政、卫生和移民等类事项行使管制而设置的区域。它从领海基线量起不超过24海里。(检查区)毗连区的法律地位不同于领海。沿海国对毗连区不享有主权,只在毗连区行使某些方面的管制,而且国家对毗连区的管制不包括毗连区上空。毗连区没有独立的法律地位,其地位取决于其依附的海域,或接近于公海或接近于专属经济区。四、专属经济区界定及法律地位(一)概念200海里主权区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超过200海里。(188海里)专属经济区既非公海又非领海,而是自成一类的具有独立地位的海域,是82年《海洋法公约》确立的新区域。拥有专属经济区的权利并非沿海国固有的,需要沿海国以国内法形式宣告来实现。(二)专属经济区的法律制度主要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科研及环保等五、大陆架定义、沿海大陆架的权利(一)大陆架的概念(简单的定义)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到大陆边的外缘的距离不到200海里,则扩展到200海里的距离。如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超过200海里,大陆架在海床上外部界限的各定点,不应超过从基线量起350海里,或不应超过2500米等深线100海里。(二)沿海大陆架的权利(1)沿海国为勘探大陆架和开发其自然资源的目的对大陆架行使主权权利,且这种权利是专属的;(2)沿海国对大陆架的权利不取决于有效或象征的占领或任何明文公告;(3)沿海国对大陆架的权利不影响上覆水域或水域上空的法律地位;(4)沿海国对大陆架权利的行使绝对不得对航行和本公约规定的其它国家的权利和自由有所侵害,或造成不当的干扰;(5)所有国家在大陆架上都有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权利。六、专属经济区vs大陆架区别:1、权利依据不同:宣告vs事实2、范围不同:最大vs最小3、权利所及范围不同:所有资源(生物、非生物)vs海床和底土的非生物资源和定居种的生物资源联系:200海里有重叠中国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黄海、东海、南海划界问题p388起七、公海定义及6大自由(一)公海的概念是指不包括在国家的专属经济区、领海、内水、群岛国的群岛水域的全部海域。(二)公海自由公海自由最初主要指航行自由和捕鱼自由。《海洋法公约》将公海自由的内容扩大为6项:1、航行自由;2、捕鱼自由;3、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4、飞越自由;5、建造国际法所容许的人工岛屿和其他设施的自由;6、科学研究自由。公海自由并不是说公海可以处于无法律状态。限制:A.公海应只用于和平目的;B.一国行使公海自由不得侵害别国的权利和利益;C.公海自由的行使不得违反《海洋法公约》和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及有关规则。第八章一、大气空间、外层空间的界定外层空间是空气空间以外的整个空间。国际法承认一国对其领土上面一定高度的空间为其领空,国家对其拥有完全的、排他的主权。因此,一国的领空一般也指其领陆及领水(一国领土包括:领陆、领水和领空)上面的空气空间,在领空以外的是外层空间。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外层空间法已经成为国际法的一个组成部分。大气空间实行的法律制度为国际航空法,外层空间实行外层空间法。二、航空器的国籍如何确定国籍标志选定规则:国籍标志须从国际电联分配给登记国的无线电呼叫信号中的国籍代号系列中选择。须将国籍标志通知国际民航组织。航空器的国籍是航空器与登记国相联系的法律纽带,航空器登记国据此对具有其国籍的航空器享有权利和义务,对航空器予以保护和施加管理。(采用国籍登记主义,即:航空器具有其登记的国家的国籍)三、外层空间法的原则1.为所有国家谋福利和利益原则。2.自由探索利用和遵守国际法原则。3.不得将外层空间据为已有原则。4.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原则和平利用原则。5.救援宇航员原则。6.对空间物体的所有权和管辖权原则外空物体登记和管辖原则。7.国际责任原则。8.保护空间环境原则。9.国际合作原则。第九章国际环境法一、《京都议定书》为了人类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3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与会的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生效。需要占199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55%以上的至少55个国家和地区批准之后,才能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中国于1998年5月签署并于2002年8月核准了该议定书,截至2007年12月,澳大利亚签署《京都议定书》,至此世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中只有美国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建立了旨在减排温室气体的三个灵活合作机制和四种减排方式。三种合作机制:国际排放贸易机制(IET)、清洁发展机制(CDM)和联合履行机制(JI)。四种减排方式:两个发达国家之间可以进行排放额度买卖的“排放权交易”,即难以完成削减任务的国家,可以花钱从超额完成任务的国家买进超出的额度;以“净排放量”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即从本国实际排放量中扣除森林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数量;可以采用绿色开发机制,促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减排温室气体;可以采用“集团方式”,即欧盟内部的许多国家可视为一个整体,采取有的国家削减、有的国家增加的方法,在总体上完成减排任务。1997年《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之缔约国在日本东京召开了第三次缔约国大会,签署了《京都议定书》(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它规定主要的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2008年至2012年承诺期间消减至1990年水平之下的5%。发达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发展中国家能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履行公约义务,取决于发达国家对其在本公约下承担的有关资金和技术转让的承诺的有效履行。威力便于实现减排目标,议定书规定了三个灵活的履约机制,又称“京都三机制”:一是附件一缔约方之间的联合履约机制;二是附件一缔约方与非附件一缔约方之间的清洁发展机制;三是附件一缔约方之间的排放贸易机制。除以上三个机制以外,议定书允许附件一国家以森林等产生的温室气体清除量抵消其承诺的温室气体的减排量,这样,如果附件一国家通过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可折算减排量。《京都议定书》是人类有史以来通过控制自身行动以减少对气候变化影响的第一个国际文书。二、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一)尊重国家主权和不损害他国环境原则(国家主权和不损害国家管辖或控制范围以外的环境的责任原则)(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共同但有差别的责任原则是指地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导致全球环境退化的各种不同因素,各国对保护环境负有共同的但又有区别的责任。包含共有的责任和差别责任。1、共同责任是指在保护和改善全球环境方面,所有的国家负有共同的责任,每个国家有义务,同时也有权利参加到解决环境问题的国际努力中来。共同责任要求发展中国家不应以经济发展水平低、科学技术落后、专业人员匮乏等为由,逃避、推脱自己应当承担的保护全球环境的责任。共同责任并不意味着“平均主义(书本上的观点)差别责任是指各国责任的大小必须有差别。具体而言,就是发达国家比发展国家承担更大或更为严格的责任。(三)预防原则1、损害预防(对象是具体的危险)2、风险预防(危险的可能性,其目的在于指导国家和国际社会如何采取法律和政策措施,解决具有高度威胁性的环境问题)(一到三是从国际法书上找的)(四)可持续发展原则;(五)国际环境合作原则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是指:为各国所公认且普遍适用于国际环境关系各个领域的对国际环境保护有指导意义、构成国际环境法基础的根本准则。第十章条约缔约的程序指缔结条约经过的过程和履行的一定手续。条约的缔结程序是条约有效成立的形式要件。根据各国的缔约实践,缔约程序一般包括:谈判、签署、批准和交换批准书。(一)谈判条约谈判是有关缔约方为在条约的内容和有关事项上达成一致意见而进行的协商、交涉的过程。谈判可以由有缔约权的国家机关进行,如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或外交部长亲自谈判条约。但多数情况是由国家主管当局授权的全权代表代为进行。全权代表进行谈判缔结条约须具备“全权证书”。全权证书应当是书面的,通常由国家元首签署,外交部长副署,并说明谈判代表的权限。无需全权证书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长;使馆馆长(派遣国和接受国)国际会议、国际组织的代表(会议、组织职权范围内);未经授权或越权缔结的条约,除非当事国事后确认,一般不产生法律效力。谈判达成协议、起草条约约文、约文的议定、签署(二)签署签署在不同情况下可以有不同的法律意义:(1)认证条约约文(2)初步同意缔结该条约(3)具有认证和接受拘束的双重意义签署构成一国同意承受条约约束的三种情况(《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12条)(三)批准条约的批准是缔约程序中最关键的环节。以批准表示同意受条约拘束的四种情况:(1969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14条)除批准外,一国表示受条约拘束的方式还有加入、接受或赞同等。若条约不需要批准的,签署即具表示缔约国同意受条约的拘束。另外,暂签的条约经其本国核准确认后也表示该国同意受条约的拘束。(四)交换批准书谈判→授权代表→全权证书↓签署{正式签署、草签:认证}↓批准{接受或核准:同样程序、没有必须批准的义务、正式认可:国际组织}↓交换或交存批准书第十一章外交相关内容(外交机关、外交人员的选派问题、外交特权与豁免权)一、外交机关A.中央外交关系机关①国家元首②政府及其首脑③外交部门B.驻外外交机关(外交代表机关)常驻:派驻他国的使馆;常驻国际组织的常驻使团临时(特别使团):政治性;礼仪性代表派遣国进行谈判或完成某项特定外交任务的临时机构。(二)外交代表机关(使馆)1.使馆与外交代表(常驻)(1)外交关系与使馆的建立《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第2条规定:¡°国与国间外交关系及常设使馆之建立,以协议为之。(2)使馆的职务①代表②保护③谈判(交涉)④调查和报告⑤促进中国驻美国大使馆:(3)使馆人员及其设置(了解)使馆人员:①使馆馆长:大使、公使、代办注意:A.临时代办不是一级馆长。B.使馆馆长的等级不同,除了位次和礼仪上有所区别外,在其他方面不应有任何差别。②使馆其他人员:外交人员(参赞、秘书、武官、随员)、行政和技术人员、服务人员注意:私人仆役不在使馆人员编制之列(4)使馆人员的派遣与终止指定人选、馆长、武官须征得接受国同意而其他外交人员原则上自由委派、赴任与到任(A.大使、公使须携带并递交国书。B.代办须携带并递交由派遣国外长签署的并向接受国外长发出的介绍书)、宣告为“不受欢迎的人”或“不能接受”、外交职务终止二、外交特权与豁免(一)外交特权与豁免的概念是指使馆和使团及其人员在接受国所享受的一定的特殊权利、优惠待遇和一定豁免的总和。(二)外交特权与豁免的根据了解法律依据:《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序言:“此等特权与豁免之目的不在于给与个人以利益而在于确保代表国家之使馆能有效执行职务。”(职务说上考虑代表说)(三)使馆的特权与豁免1.使用国旗、国徽;2.使馆馆舍不得侵犯;(馆舍之含义,不可侵犯的含义)3.使馆档案及文件不得侵犯;4.通讯自由;5.行动及旅行自由;6.免纳捐税、关税。(四)外交人员的特权与豁免1.人身不可侵犯;(接受国两方面义务)2.管辖豁免。①刑事管辖豁免②民事、行政管辖豁免(民事、行政管辖豁免的4种例外情形)注意:A.管辖豁免,由派遣国明示放弃才有效力。B.诉讼管辖豁免的放弃,不得视为判决执行豁免的默示放弃。3.作证义务的豁免4.各种税收的豁免5.关税、行李检验的豁免(五)使馆及享有外交特权与豁免人员的义务1.尊重接受国法律和规章2.不干涉接受国内政3.使馆馆舍不得用于与使馆职务不相符的用途。(如:不得用于外交庇护等)4.外交代表不应在接受国内为私人利益从事任何专业或商业活动。第十二章武装冲突法一、联合国框架下集体安全保护制度特征:第一,安理会对争端的和平解决、战争的防止负有主要责任;第二,尽管安理会采用的是多数票决定制,而对于五个常任理事国来说采用的是全体一致制,这一否决权称为保障打过协调的制度;第三,由于安理会的制裁决定对所有会员国都具有约束力,确保了集体安全保障的中央集权性;第四,制裁体质得到了组织化。问题:第一,出现了以阶级武力争端之外的各种各样目的要求实施强制措施的现象,比如为确保人道援助活动的安全、引渡劫持飞机和恐怖主义嫌疑犯、迫使通过绝世政变成立的军政府辞职等。第二,需要使用武力时,采取授权一部分联合国会员国“必要的所有措施”的方式,但这种方式有可能违反宪章的规定和集体安全保障理念。第三,如同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所看到的额,虽被称为军事强制措施,但它与战争没有什么不同,有时会造成巨大的伤亡。(国际法书上的观点)在国际政治语汇中,集体安全是国际社会以集体的力量慑止其内部可能出现的侵略,维护每一个国家之安全的国际安全保障机制,是“国际关系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之原则的推广”,它强调各国安全共享、风险共担、以国际社会之安全求得国家安全之维护。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的理论意义以及同现实国际政治生活的适切性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首先,以“互助”/“集体协助”原则作为核心逻辑,倡导以集体力量对付破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