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世界是怎么样的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世界是怎么样的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世界是怎么样的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世界是怎么样的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世界是怎么样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专题世界是怎么样的一、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二、对立统一规律三、质量互变规律四、否定之否定规律五、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教学目的: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原理,重点把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

1.事物联系和发展

2.对立统一规律

3.质量互变规律

4.否定之否定规律一、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

联系与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的特征,联系与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一)联系的普遍性与多样性1.事物的普遍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的,从浩瀚的宇宙到微小的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客观世界到主观世界,整个世界无不处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可以说,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普遍特性。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的特征。

联系的含义:从哲学上讲,联系是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不是事物之间个别的、暂时的现象,而是事物之间普遍的和永恒的现象。

2.联系的特点

首先,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客观世界自身固有的,不是臆想出来强加给事物的。人们既不能“创造”事物之间的联系,也不能“消灭”事物之间的联系,而只能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地反映它们之间的联系,并在正确反映的基础上整合和利用这些联系。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反对在联系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

其次,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和过程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围的其它事物和过程联系着;每一事物和过程的各个要素和环节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它要素和环节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和过程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环节或阶段;孤立的、不与其它事物和过程相联系的事物和过程是不存在的。

联系的普遍性已为人类的全部实践经验和科学发展所证实。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

唯物辩证法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观点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周围的事物、环境有着密切联系。这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承认联系的客观性,反对主观联系。并且,“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在唯物辩证法看来,物质世界处于永恒发展的过程中,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1、事物的发展及其实质

发展是指事物前进性和上升性的运动。发展与运动有区别。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生事物是指符合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这是因为:

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的结构和功能更加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比旧事物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新生事物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例如,1921年成立的中国共产党,当时就是新生事物,一大时只有53名党员,这个组织今天已经有党员八千万,是领导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

党的一大会址出席一大的部分代表1978年的安徽小岗村的土地承包责任制,当时也是一个新生事物。小岗村的承包责任书2、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过程就是指事物自身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向前发展的。

恩格斯论发展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它本身就是这个过程在思维着的头脑中的反映。”(《马恩选集》第四卷,1995,217)。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告诉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而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事物。

结合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思考我党为什么要提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二、对立统一规律

——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主要内容: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因为,这个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它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还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深刻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对于从根本上懂得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列宁:“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对立统一强调的是事物之间既同一又斗争的状态和关系。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注意区分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

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如何?

我的盾没有利器能穿过它!我的矛无坚不摧!!?

这里的“矛盾”是逻辑矛盾,而不是唯物辩证法所说的辩证矛盾。辩证矛盾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所固有的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因素和倾向。逻辑矛盾是指在一个思维过程中出现了互相矛盾或敌对的思想。

辩证矛盾,即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如,强大与弱小、善与恶、好与坏。生命本身即包含有死亡的种子。

黑格尔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方面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区分为对抗性的和非对抗性的。学术争鸣战场厮杀批评与自我批评市场竞争

联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第二,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得到各自的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性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事物的转化和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推动事物质变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共同推动着事物的发展。但是,在不同的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斗争性可能处于主要方面,而在另外条件下同一性又可能处于主要方面。

毛泽东:无论什么事物的运动都采取两种状态,即相对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变动的状态。两种状态的运动都是由事物内部包含的两个矛盾着的因素互相斗争所引起的。

要正确理解与处理矛盾与和谐的关系。矛盾与和谐既有不同的含义,不能等同,又有内在的一致性,和谐包含着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思想,强调平衡、协调、合作,体现着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博大精深。

“和谐社会”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方法论意义:要学会“从同一中把握对立,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不能只看到对立看不到同一,也不能只看到同一,看不到对立。案例:两岸关系

从同一中把握对立,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也就是“一分为二”、“合二为一”。

案例:林肯知人善用

美国南北战争初期,林肯起用嗜酒的格兰特为北方军总司令,一时责难雀起,众说纷纭,当有人当面向林肯总统指出格兰特的毛病,说他不适合担当重任时,林肯总统却说:“假如我知道他爱喝哪种酒,我倒应该给他送几桶去。”对格兰特的使用使北方军转败为胜,成为南北战争的一个转折点。

该案例说明,金无足金,人无完人。任何事物都包含对立同一的两方面,要善于一分为二,作全面分析。

讨论:实际生活中怎样处理矛盾。

例如: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马恩选集》第四卷,1995,383页)。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千差万别,各有自己的特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无处不在(anywhere),无时不有(anytime),这是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

矛盾的普遍性有两重含义:其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事事有矛盾;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从空间上说,矛盾无处不在;从时间上说,矛盾无时不有。也就是说,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思维领域,都存在着矛盾;同时,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内,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存在着矛盾。

在自然界中,机械运动包含了连续性和间断性、离心力和向心力的矛盾;化学运动包含了化合和分解、酸性和碱性、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矛盾;生命运动包含了同化与异化、遗传和变异的矛盾。

在人类社会中,任何社会形态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体。在社会生活中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在认识领域,也存在着感性和理性、理论和实践、主观和客观、主体与客体、真理和谬误的矛盾。

由于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对于事物我们要坚持矛盾分析法。

2.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矛盾的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特殊本质,是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根据。

包括矛盾性质的特殊性、矛盾地位的特殊性和解决矛盾方式的特殊性。

(1)矛盾性质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一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因此,在分析矛盾的时候我们要抓住不同的特点。

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对症下药就是这种特殊性的要求。

二是指同一事物的矛盾在发展的不同过程的各个阶段上各有不同特点。

例如:人生的不同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中苏关系在不同阶段各有特点。

(2)矛盾地位的特殊性。

首先,就事物的发展过程而言,有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之分。

根本矛盾是指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发展过程本质的矛盾。

非根本矛盾则是不能规定事物及其过程的基本性质,也不一定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始终的矛盾。

其次,就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而言,在诸多矛盾中,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之分。

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非主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例如,现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经济建设是主要任务。再如对于学生来说,主要矛盾和任务就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

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关系:二者相比较而存在,互相依赖、互相制约、互相作用。主要矛盾规定、制约着非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也影响、反作用于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解决为非主要矛盾的解决创造必要前提,非主要矛盾的解决也为主要矛盾的解决创造有利条件。

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辩证关系,抓住主要矛盾,但对次要矛盾也不能忽视。

例如: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要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也不能忽视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学生以提高知识水平为主,但也不能忽视德育、美育、体育等方面的发展。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会发生变化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并非绝对不变,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化。例如抗战时期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但抗战结束以后,主要矛盾转化了,变成国、共之间的矛盾。因而我们要注意矛盾地位的转化。

“事事如棋局局新”。

再次,就每一矛盾内部对立的双方而言,又可分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矛盾内部对立双方的力量总是不平衡的,它们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也是各不相同的。其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矛盾双方中起着主导作用、居支配地位的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就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同志:在毛泽东同志的一生中,功劳是主要的,错误是次要的。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3)解决矛盾方式的特殊性

日本投降

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对立双方所代替

自杀式袭击

有些矛盾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最后达到对立面的融合,形成全新的事物。

两种相反的观点,通过争论最后取得一致意见。

牛顿:光的本质是粒子性惠更斯:光的本质是波动性爱因斯坦:光的本质是波粒二象性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区别: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联系:

第一.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四边形共性寓于个性之中菱形梯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矩形个性(特殊性)也离不开共性(普遍性)黄马青马花马红马白马马不能把普遍性和特殊性割裂开来公孙龙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又是可以变化的例如:人相对于男人、女人来说是普遍性(共性),但相对于动物来说是特殊性(个性)。动物人男人和女人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毛泽东

思考:

“猫吃老鼠”,历来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常规。正如恩格斯讽刺的那样,似乎猫被创造出来是为了吃老鼠,老鼠被创造出来是为了给猫吃。其实,情况并不都是这样。偏偏有些地方的猫,不喜欢吃老鼠,而喜欢吃鸟类。

在南极圈里,有个叫马里恩的小岛。1945年,一艘探险船无意中带了几只老鼠在这个小岛靠岸。这些老鼠竟溜到了岛上,在那里扎下了根、传宗接代。三年后,岛上老鼠成灾。应当地居民的求援,大陆当局送来了五只好猫。

想不到,这些猫很快繁殖成了一大群,小岛又成了猫的王国。可是这些猫却不吃老鼠,喜欢吃岛上的鸟类,每年被猫吃掉的鸟类达几十万只。为了保护鸟类,行政当局只好动员鸟类爱好者,拿起猎枪,四处打猫。

更有趣的是,居然还有老鼠吃猫的事!非洲有一种老鼠,嘴边长着一层硬壳,它善于吃猫,本领相当高明:它散发出一阵阵浓烈的恶臭,猫嗅到以后,就象吃了麻醉药一样,全身酥软,动弹不得。

这时候,老鼠就跳将过去,用锐利的牙齿咬断猫的喉管,把血吸尽;然后再把猫拖到洞里,慢慢吃掉。有时,甚至几只老鼠同时放出恶臭,使身强力壮的猫骤然醉倒,它们便合伙把猫吃掉。所以,在那里猫一见老鼠,就丧魂落魄地拼命逃走。

以上事实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什么样的观点或原理?

三、质量互变规律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

1.质、量、度

质是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军队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就在于军队是执行特殊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

人之所以不同于一般动物,就在于人有理性、有语言表达能力和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质与事物是直接同一

一定的质总是一定事物的质,一定的事物总具有某种质。事物的质往往是多方面的

一支枪,既有材料方面的质,也有功能方面的质,还有工艺方面的质。一个战士,既有健康状况方面的质,也有政治思想方面的质,还有军事技术和科学文化方面的质。

质的方法论意义就是要求我们学会“定性分析”。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量是事物本质所固有的,量同事物不可分离。事物总是具有一定量的事物,量总是一定事物的量。

量和事物不是直接同一的。

量的规定是多方面的。

一个人的量包括体积、身高、体重、温度等

量的方法论意义在于学会“定量分析”。

认识质是基础、是前提,认识量是深化、是精确化。

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身质的数量界限、范围或幅度。事物度两端的界限叫关节点或临界点。

在标准大气压下,水保持其液体的物理性质的度就是0℃—100℃。这个度的两端,即0℃和100℃就是关节点或临界点。气水冰0℃100℃

凡一切人世间的事物

财富、荣誉、权力、甚至快乐痛苦等

皆有其一定的尺度,超越这尺度就会招致沉沦和毁灭。

黑格尔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把握事物的度,掌握“最佳适度分析”的原则物极必反,“爱过了头就是毁灭”:生活中的父母对孩子的陪吃、陪读、陪练、陪上大学,甚至陪犯罪。

2.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形式。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以及排列方式的变化等,是保持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3.量变与质变是辩证统一的: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案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马克思在撰写《资本论》时,每天上午九点就去伦敦大英博物馆阅览室查找资料,研究文件,一坐就是一整天。由于精力集中,常常情不自禁地在座位上用脚来回蹭地,日久天长,竞把脚下的水泥地面磨去了一层,留下了很深的痕迹,人们称之为“马克思的足迹”。马克思孜孜不倦40年才成就了这部鸿篇巨著。又如:少林寺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讨论:“谷堆”悖论和“秃头”悖论与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

四、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1.肯定和否定

事物内部都包含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任何事物都是肯定和否定的统一,例如生命现象都包括遗传与变异、生和死。思想有进步与落后、认识有正确与错误。

案例:数学上的“0”,它是“有”也是“无”。把它加在数的右边,数字不断增大,用“0”乘以任何数,都是“0”。温度“0”度,不是没有;“0”元钱,就是没有。任何事物都是肯定和否定的统一,因此我们对待事物既要坚持肯定的态度,也要有否定的态度。

2.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事物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对待任何事物,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3.否定之否定事物的发展要经过两次否定,即从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过程,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

种子——植株——种子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