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⑧览:看到什么?众山小。众山是什么?是天下,是世界,是苍生,是自己。强调“小”是为了突出视野的“大”,胸怀与境界之大。没有大境界难看众山小。一览就是全览。没有看不到的。境界之大。奉儒守官,立功立言。——杜甫家训(杜预、杜审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杜甫《宗武生日》小结1:所以说杜甫写《望岳》望的不只是山,更重要是人生理想与人生境界。而人生的境界是重中之重,因为,历尽千辛万苦,也只为那绝顶一览。这一览将决定你所有的辛苦是否值得。而且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理想往往难易达到,而每个人都需要一种人生境界支撑和温暖。希望同学们不怕苦难,努力追求理想,也希望大家能寻得一处美好的人生境界。小结2:叶嘉莹先生说:李白是飞上去的天上的一朵云,杜甫是稳稳当当站在地面的一座山。(叶嘉莹《唐诗应该这样读》)其实,《望岳》中的杜甫,也是天上的一朵云,做着成为一座大山的梦想。盛世少年游,乱世写残秋。随着大唐的沉浮。杜甫越来越接近土地,最后活成了我们心目中的“诗圣”。在悠悠落木中,永远矗立在泰山之巅,俯视苍莽的大地和芸芸众生。4.书画赠答。主问题:诗中有画,以画解诗。欣赏画作,品评玩味。你更喜欢哪一幅作品?从后续的交流中,发现学生的评价,有的时候是有点脱离诗歌本身的,而且学生在创作的时候,创作的意图也不是很明确,画的是哪句诗也不明确,但是学生间的交流还是相对充分的。(六)板书左望岳杜甫远望——近望——细望仰慕——赞叹——沉醉雄奇壮美(自然之爱)右极望奉儒守官立功立言——杜氏家训(七)反思教学的不足1.知识性的不准确。列举杜甫作品的时候。对于“诗”和其他体裁发生混淆。卞之琳《断章》的引用不恰当,宝钗的话,也可以换成其他更恰当的话。2.前面的交流,缺少明确的设计,显得很随意,导致时间掌控,有点拖沓。3.语言的随意和重复比较多。这是平时教学的习惯导致的,并非偶然为之。4.未完成完整的教学任务,对目标和学生的把握上,想法和实际操作还有不合适的地方。也没有经过试讲,处于原生态的状况。5.核心问题,很明确,生生评价初现端倪,未充分体现。学生间的自主的对话还欠缺,徐梓彤和仲麒翔的点,有激发的和达成的可能性。6.这次做课收获很多。对石老师和我们的工作室平台表达了谢意。(二)评课议课针对孙老师的课堂呈现和课后说课,老师们畅谈了听课感受与备课思考:特别喜欢有情趣、率性的语文老师,再次听会波的课,他越发让人喜欢了。看得出,整节课师生特别愉悦、有趣,这就是语文学习中的一种难得的味道吧。会波的课给人感觉驾熟就轻,重点突出,寓教于趣。导入中“五岳独尊”“五岳之宗”“泰山封禅”,让“泰山”极具历史、文化感。让学生置身与山川往来之中,感受登临山川,山清水秀,游目骋怀,认识天地的恢宏壮丽,珍重人生的绿水青山。古代诗歌特点是造语精炼和文句精美,会波以“精炼”字词品析“精炼”诗句。一句诗就抓一个字的引导让人印象特别深刻:“青”,山色绵延,突出泰山之大。“未了”,不尽,齐鲁之间广阔全是绿色,山南为鲁,山北为齐,其中沉浸仰慕。“钟”,聚集。聚集神奇秀丽的景色给泰山,钟情于泰山,奇石给你,飞鸟给你,云彩给你,什么都给你,要什么给什么,不要也给。表达赞叹大自然。板书也特别有冲击力,将望泰山过程在板书中形象化表现。望岳望什么,引导学生法天地鉴人格,观山川而立凌云之志。听会波的课,学习男语文老师要有的“骨”和“气”。——涂万福老师评《望岳》听孙老师的课,有一种错觉。有时分不清是孙老师在讲课,还是杜甫在自说自话。分不清是在讲盛年壮志的杜甫,还是在谈聊发少年狂的苏轼。我想,可能因一份赤诚让他们心意相通。无论是“裘马颇轻狂”的壮年杜甫,还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圣杜甫,都是那个杜甫,都是满腔赤诚、满眼家国的仁者诗圣。会波老师讲出了他的真,他的志,他的圣。孙老师讲课时是赤诚的,他的话发自心底所以学生信服,他的赤诚也引发学生说出心底的回响。赤诚不做作,他的真性情感染着学生,率真自然。学生画的泰山是有生趣的、学生写的书法是有生命的,学生和他共同登上泰山之巅,共揽白云入怀。我记下了孙老师这样的表达——“年轻可以做一件吓人的事。不是吓人,是壮举。”“奇石给你,飞鸟给你,云彩给你,什么都给你,要什么给什么,不要也给。”这是极具个人风格的表达,是真正实现了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也是最好的启发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深度对话。“一个‘割’字利落痛快、不容分说,割开了黄昏与黎明,割开了黑暗与光明。谁能左右阳光?泰山可以,在同一时间,分割了气象”“人动了情,将云朵拉入胸怀。云朵在胸什么感觉?飘逸、悠闲、自在、得意、自由、放荡……才有壮志凌云、青云之志的壮怀。”这样是真的带学生走入诗中、走近杜甫,去体会杜甫心中所望之景,追寻之志。“胸中有山林,自己变成了一只小小鸟,我要飞得更高。让自然净化失落的心情,再次启程。飞入山林的小鸟装饰了作者的梦。”讲到此处,眼前不禁浮现出一幅画面。杜甫登高远望,身后跟着一群后来人,心怀理想,即使年少轻狂,依然壮怀在胸。人格养成,在此自然升华!这样的语文课让人流连忘返,像是一次精神漫游,登高望远,心游万仞!——王琳老师评《望岳》一天中能听到两位男老师讲杜甫的作品绝对是一种享受。听课前,我的想法是,要是孙老师的课在涂老师之前上就好了,先领略盛唐气象下青年杜甫的豪气,再感悟颠沛流离中老年诗圣的仁心。可是先听完《茅屋》后,我也一直在思考杜甫为什么能被尊为诗圣,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才能支撑着一位饱受颠沛、潦倒凄苦的诗人,在长夜难眠时能发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铿锵之声!课堂中不断出现的“沉郁”“深沉”“济天下”这些词语,就是杜甫的全部吗?戴建业说在唐朝的诗人中,杜甫的人格最为健全,可一个人如果一生都是这样的性格,那他在中晚年饱受时代的苦难和历经人生的沧桑时,还能挺过来吗?我想未必。庆幸的是,上午课堂上留下的疑问,我好像在下午的课堂上找到了一丝回响。从孙老师激情又幽默,“语不惊人死不休”地讲授中,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他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他对美好未来无限向往,他浑身激荡着豪气。我想这些会不会就是支撑着他后期没有被苦难压垮的人格力量呢?“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同一时期诗作《房兵曹胡马》)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喜欢看什么样的对象。青年杜甫崇尚卓越,拒绝平庸,所以他看泰山“一览众山小”,这节课我相信孙老师在学生心中已经种下了青年人定要豪气干云的理想种子,也许在未来的某一时刻这能成为帮助他们面对失意和苦难的一些底气。——李令一老师评《望岳》会波老师的《望岳》一课,以泰山的整体风光图,刻有“五岳独尊”的泰山石图片,以“泰山为什么被称之为‘岱宗’”的问题的方式,为学生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传递的诗人的凌云之志做好了思维上的铺垫。我记下了会波老师推进式的板书,就像山峰一样的学生思维发展和自我探寻。——付颖老师评《望岳》《望岳》标题的板书设计,一下子呈现出了“望”这个字向远处看的距离感和“岳”这个字传递出的山之高峻。太巧妙了!——于春婷老师评《望岳》向孙老师学习亲切地、有智慧地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线索串联,“品析五言诗的秘法”的问题表述,板书会中“望”“岳”两字的隔空对望,学生精美书画作品的多元呈现。——王明欣老师评《望岳》每一位执教者每一次执教请别人来听课,都是一个自我修正的过程,都是揽镜自视的过程,工作室的这些老师之所以能走到一起,就是有强大的自我修正和自我康复的能力,而不是等待着别人指出你的问题。我们这一段不是在唱赞歌,给两位老师“抬轿子”,唯恐他们不晕,而是老师们都已经把自己剖白,几乎是从头到脚都有问题了,我们去回放他们给我们的启发,如果没有前者,也没有必要有后者,这是我的观点。所以我们自己做到,就不指望别人给我们拉弓射箭,我们自己先给自己做一个小型的“手术”,因为我们是希望往前走的,而不是说要停在这儿。在这个观点下,所以我对会波这个课所说的不是在大家的蜜里再调油,而是真的它就存在着。“年轻这点挫折算得了什么,年轻做点不羁的事来,口罩摘了,做点吓人的事儿”,这个当时我真是特别解恨,真的没法那么上课。这段话它无形当中揭示了一个事儿,就是语文课是生命和生命的对话,会波就是天然的能用生命本质和本性与孩子对话的老师。会波的课从来不精致,有欠精细,极个别的时候有欠精准,这是他自己刚才说的意思。我想这都是瑕不掩瑜的,“瑜”是什么?就是我们“真”。而我们的“真”又是饱含生命能量的“真”,不是给孩子那些边边角角的“真”,是微言大义的“真”,那么接地气。它里边有好多人生的真相在里面。我们都设防的话,就是背稿,看谁背得准,学生背教材,老师背教材加教案,我们就比谁背的准,都是板上钉钉的话,这节课就上的了无生趣。你可以说他上的有板有眼,可是学生就没得到生命的能量,现在都PPT了,都用百度了,还用你讲那些话吗?为什么就非得你讲?会波告诉我们,为什么非得你讲?因为你有人情味。其实我听完它那个开头我就很满意了,他是读完书之后真率地和孩子们站在一起,我知道他和学生特别不熟,所以这种交流有一些生硬的,就一定要拉近你,有哄孩子味道,这就是最初我接三班的状态,我是特别懂得的。我最终写了六个字:“不疯魔,不会波”。你就是你,不要是别人,所以我说不打扰你的思路。我一个女老师,我这么备课,可以叫“丁是丁卯是卯”,细枝细叶的,针脚细密的,但我不能把你变成我。我借这个机会跟大家也多唠叨几句,课堂上会波引了一些我的备课笔记。我在线上集体备课的时候特别懊丧,给涂老师的一些备课建议我自己基本满意,但是我给会波的建议觉得是乱的,我觉得自己很糟糕,我就把自己关在办公室一天,我写了这个备课笔记。备课笔记有自我提升作用,它让我完全地治疗了自己的心慌,线上对会波指导没有价值,是因为我对《望岳》太熟了,熟到无感。我赶紧打碎这种熟,怎么打碎?就是重新做回小学生,这就是我做的功课(出示备课笔记)。因为我要把笔记传给会波,所以我没有手写,这是遗憾的。我建议年轻人手写,就像一个小学生一样抄写。(结合备课笔记)我们看体裁这一段,会波备课的时候说有的老师认为这是一个五言律诗,我就想好多老师把它讲成五言律诗,会讲不出他的自由,它是古风,它是古体诗,律诗和绝句是唐代才有的,所以叫近体诗,唐代人管它叫近体诗。什么是古体诗,就是古风,就是古诗,就是格律诗产生之前的自由诗体,《诗经》是,《古诗十九首》是。古诗跟宋词不是一回事,宋词是对唐诗的又一种变革,就是我还想抒情,我还想唱的更自由,而古风的特点是真率感、性情感、本色感。它炼字,但又是自由奔放的。如果我们特别不太好区分到底是不是格律诗,我们就看音韵,它的“双数句”的收尾,都是仄音,这就不能是格律诗。我们要是讲错了,这节课就不行了。所以我好好的做小学生,进行了梳理,也给会波一个支持。袁行霈是专门研究诗歌的人,是现代的大学者了,袁行霈主编的《新编千家诗》中按诗体分,《望岳》就分在五言古诗部分第七首,而非五言律诗部分。古体诗也可以称古风乐府体及民间歌谣体,虽也上口入韵,但无明确的格律要求。近体诗才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都有明确的格律要求,二、四、六、八句押韵,且韵脚所在字必为平音,这是很关键的。《望岳》的三四句和五六句看起来对仗整齐,像律诗,但是“了”“晓”“鸟”。都是仄音,很明显不是近体诗,不是律诗。咱们得研究“望岳”,望岳就是望泰山,就两个字,可是我连讲课的思路和灵感都没有了,说明我不懂这两个字。“望”我基本不用查,就是远看,“岳”我需要查字典。“岳”,高大的山,五岳指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四方中央的五座山。看到这里我就产生了疑问:五岳之首是最高的吗?我就查东岳多少米海拔,西岳是谁,南岳是谁,北岳是谁,中岳是谁。查的过程中自己记录高度,包括小数点也很有意思。查阅后,我说论客观的高大,泰山仅居第三,那么泰山为五岳之首的政治历史文化地位就特别突出了。为什么叫五岳之首?皇上都得去最东边,代表着什么?启明东方的象征意义就是这么来的。“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我全都会背,但到底我要给学生什么,我自己得整理一下。杜甫字“子美”,其实“甫”就是美的意思。在这个过程中,语文老师得琢磨,杜甫诗歌现存1400余首,以前我都没关注,这回我清楚了。诗意怎么说精湛,人格怎么说高尚,就一定要在人格高尚这补一下。人格高尚的依据是什么?忧国忧民。人称“诗圣”就和这个有关。我又补一个,就是杜甫草堂,以作纪念诗作称诗史,其中有名篇名句,这些都是我小的时候有印象的,我就一个一个背诵着用电脑打出来,虽然总有背不顺的地方,但这个过程非常好,很多诗原来熟悉,后来变得陌生了,因为陌生而又好好看它,因为好好看它,而发现了句外之意。然后大概在一个月之后,我接到潘丽老师给我的一个工作任务,让我给长春市做集体备课,我很重视,因为没有把握,就坐在那儿琢磨,我不知道为什么杜甫的这一首《江畔独步寻花》,我小学背过的诗就扑面而来,就像我自己写的那句话,就在我的脑屏幕中闪现出来,它竟然支持了我整个讲座的思路,这是我自己没有想到的。所以你做一件事的时候,你的全力以赴,它的功效不一定就在这件事上。我觉得这些诗句全背不一定能做到了,但至少得知道。比如我们不知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挽弓当挽强”是杜甫说的,我们显得多文盲。我们不知道“落日照大旗”是杜甫说的,说它是毛泽东诗词。在工作室的书架上我找到了一本叶嘉莹的书,翻了半天也没什么收获,她讲的也很散淡。突然间,这句话就出来了。这句话说的太好了,会波在他的备课笔记里两次说到了这句话,太有共鸣了。但是,你知道它击中我的是哪一点?就是我在不成熟的给会波的意见里说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我突然间明白,我为什么建议会波那样讲这首诗,我在心里明白了泰山就是杜甫、杜甫就是泰山,所以他才能写出《望岳》,他是山我合一的,杜甫就是山。我五十多岁了,讲了十几遍《望岳》都没理解到这一点,是会波给了我这个机会。然后我得琢磨诗歌的背景到底是怎么回事?到底登没登?到底是不是中举不第?就找了一些书读。大家看一下我的译文:泰山微微引领众山,如何评断泰山的雄伟之极?走出齐鲁之境,依然可见泰山那青青的峰顶。神奇的大自然啊,让泰山以一山之力,汇聚无限盛景。山北山南风景迥异,山北如黄昏,山南如清晨。这首诗中我特别感兴趣的就是“荡胸生曾云”,我从来没有这种体验,我一直以为它是实写,就是荡涤的是泰山之胸。但是当我破解了泰山就是杜甫的时候,那个“荡胸”应该就在人的胸间,不仅是山的胸间。所以,它荡涤的是人的胸怀,跃动的心与层层白云偕行山间,这才叫“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特别容易“决眦”的是鲁迅,他是气的。而此时的这个时候杜甫圆睁双目,让我们感觉他像张飞。我们怎么写出这种美?我写的是,开阔的视野、圆睁的眼随翩翩归鸟同游山间。我的眼神在和你同游山林,我其实望不到那么远的地方,但是无论如何要登上泰山顶峰、人生画境。推究完背景后,你自然而然就在译文中写出了“人生风景”,因为他在人生逆境中跳脱出来了。“会当凌绝顶”是真正的自然,真正的绝顶,也一定是虚化的人生画境。“会当凌绝顶”就一定要登上高的地方吗?那一定是俯瞰群山、一览天下的豪情。我自己的对话虽然不能发表,不是成果,但对我很有用。我写到这里就有不吐不快的感觉,就是杜甫的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是新课程标准里的话。课程标准特别希望咱孩子达到一定的状态,杜甫在二十多岁的时候早就实现了。全诗壮怀激荡,源自杜甫的绝非凡俗、类比圣贤的胸襟抱负,也源自杜甫扎实的文学阅读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意表达,所以咱们才受益。我就想,虽是创意表达,但是阅读经典后的声韵气象依稀可见。我把这首诗当作是一首陌生的诗读的时候,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看着就是眼熟,别的作品一定有,这不就是“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试听之娱,信可乐也。”写到这里时我就想,我这几句话要用自己的话来说,我怎么说?我就又做了一下翻译。“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中的“曾云”和“归鸟”也有来处,看着眼熟。我就想到了《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不就是这么回事吗?杜甫一定是读过、背过。我特别喜欢这里,我就写的有感觉——“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云朵无意间飘过山洞,鸟儿飞累了要还巢栖息,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手抚孤松徘徊流连。”这里我借鉴了网上的文字,然后把自己的感觉写入其中。接下来“凌绝顶”“众山小”就更眼熟了,出自《孟子》“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我就觉得杜甫一定有隐藏着的真想说的话,就像孔子云“何陋之有”一样,一定是隐藏了的,因为原文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我就找到了《孟子》这段话:“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我为什么写“不疯魔,不会波”就是从这来的。什么叫“不成章”,我的人生要是不漂亮是因为我自己不漂亮,我的诗写漂亮了我一定能成为诗圣,这就叫“不成章不达”。我可以考不上功名,但不意味着我的人生走不到巅峰,所以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颠沛流离、困守草屋的杜甫实现了他二十几岁的志向了吗?这是我想和八年级同学一起探讨的,涂老师也在探讨。当然实现了,我就要打出这句话“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还有比杜甫更成章的诗人吗?当时有没有落第的人呢?所以我写了这句话“君子有志于道也,不到相当程度就不可能通达;没有一定的修为,就没有能力走试金之路。”有没有可能给孩子这些东西呢?当年有可能是隐含的。这回我没考上,是因为什么,是因为我还没到那步。据此推测,《望岳》写于杜甫落第后不久可能性大,或许自省尚不成长,才学修为还需不断积累。从哪个虚词能看出来?“会”。就是现在还没有,但我一定能,我再修炼,一定要抵达学问和人格的顶峰,我写的笔记“他做到了”。立意抒怀应该是这样四个层次:“志可凌云,胸怀天下”是第一层次,也是基础层次,但是我们作为四五十岁的人可以往上走。“取法乎上,更上层楼”那个“法”是什么?泰山啊。再往上走,就又换了一个人生层次,就是“不断精进,以酬壮志”,得对得起自己。最高的就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就是“自我突破,超然物外”,就是我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不受限于此,我找到自己的人生快乐。关联诗词是发展型任务群,因为我提出了这个问题“从此诗看青年杜甫和五岳之尊是什么关系?”他们是相互映照的关系。后面是我的表达,我说杜甫是孟子的后人,林则徐一定是杜甫的后学传人,他一定用《望岳》荡涤过心胸,所以写下“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不知身与诸天接,却讶云从下界生”。这个是不是发展型任务群,就是实用性阅读、口语交流,用书法纸楷书书写全诗或其中一联赠予他人,或师长,或学友,或同班同学。绘画非常好,就又是一个任务群,就是跨学科学习。大家像我一样,如果遇到困难,就像我一样回来做备课笔记,一定有新思路。——石馨老师评《望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学教杜甫诗歌思考通过听课学习、交流研讨,为我们再读杜诗、再讲杜诗带来很多启发。无论“漫卷诗书喜欲狂”的自适亦或是“为人性僻耽佳句”的自得,都是精神成长。大家共读《对话经典,学教语文》第121页、123页。杜甫的诗写自己的生活都是蘸满血泪、沉郁悲哀,但是读者读了他的诗,并不因为情绪低沉,反倒常常精神焕发,意气高昂。主要是因为他百折不回的乐观精神、锲而不舍的执著态度、心怀家国的圣人境界。通过讲课、研课,老师们都对今后如何学教杜甫诗歌有了自己的思考,大家畅所欲言,碰撞出很多智慧火花。以下为大家交流要点:讲杜甫诗歌要讲其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无论是最后高呼呐喊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还是从未发一言的《石壕吏》,他的诗歌流露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讲杜甫诗歌要讲杜甫诗歌创作的特点。“诗是吾家事”,杜甫的诗歌有其炼字上的精练,构思上的奇巧,音韵选择上的独特。如杜甫的《石壕吏》,五言古体叙事诗,生动具体的人物刻画,客观叙述,看似诗人没有出现但又处处能看到诗人等。——付颖老师唐诗中有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气神,而杜甫是极少见集大成的诗人。所以不管在哪个学段,讲杜甫的诗应关注其在各种诗歌形式创造性的发展“沉郁顿挫”博大深厚的思想感情。讲杜甫的诗,要讲“艺术之美”,要讲“人格光辉”。杜甫与其他人的最大区别在于,他不仅仅在诗作中慨叹,更是立下雄心壮志,渴望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能把诗写沉重的人少,能在沉重中又给人以希望的则更是少之又少,杜甫就是这样的诗人,希望能讲出“诗史”中“诗圣”情怀。——涂万福老师通过这次备课和学习,我对今后学教杜甫诗有两点积累:其一,我学到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里对“圣”的两种解释,即“具有最高超技艺的人”和“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人”。今后讲杜甫诗,也想以此为起点去设计核心问题。其二,就是把教材中的杜甫诗歌放在一起,去看杜甫的“最高道德”,会发现杜甫就是孔子笔下的“君子”,是拥有完美人格的人。他是志存高远的儒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他是《月夜忆舍弟》的兄长——“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他更是兼济天下的“寒士”——《登高》中的“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春望》中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他叹一个繁华时代的“落花时节”;他忧石壕村困苦不安的黎民百姓;他愿“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笃信儒学,他堪为君子。——于春婷老师我想在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圣”之“圣”的时候,引入学生在小学阶段学过的四首杜甫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绝句》(迟日江山丽)和《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这四首诗在学生的记忆里多数停留的可能是美丽的画面和怡然的心境,它们看起来处处充满着开阔与释然,活力与希望。与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色调和氛围大不相同。但是它们都成诗于760年前后,多为杜甫居成都草堂所作,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同一时期的作品。看这四首诗,我们可以设想:此时的杜甫也许可以过上另一种生活,拥有另一种人生。借一方草堂乐以忘忧,归隐而居,虽物资穷困,但也可以在亲友接济下安享晚年。他的生活中明明看得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但他的内心世界更表白着自己“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再美好的春色景致也抵不过心中沉郁满怀的那个家国;再混沌的社会环境也抵不过我心中独明的那盏心灯。诗圣之圣在于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王明欣老师在石老师的指导下,我阅读了冯至的《杜甫传》,思考将两首诗放入时代的洪流里,放在杜甫的人生轨迹中。再看,会有不一样的体会。我想带学生一起去发现,杜甫每一次登高忘远,都是当下的境遇与心境。年少壮怀还是中年沧桑,本心都不曾失去。志向高远、不屈不挠、心怀家国天下。——王琳老师第一次听“沉郁顿挫”这个词是在大二古代文学课上,在我眼里它是个专有名词,它期末会出现在“名词解释”题目中,它最少值5分。我当时认真背完,如今一个字也没记下。在之后的十年里,我没再认真琢磨它,哪怕是讲杜甫诗时,也许“沉郁”能理解皮毛,但“顿挫”总是主动绕过。今后打算在杜诗“顿挫”上多下功夫,首先让自己真理解,不逃避。“顿挫”应该是指其诗歌艺术上章法的曲折掩映及变化之美,是要着眼于全篇的章法,不能简单理解成音韵的变化。——李令一老师在主持人石馨老师的带领下,工作室成员对杜甫诗风、人格魅力、社会主体……都有更精深的认知,这是走向丰厚学识、锤炼文化人格的自得之旅。今后的诗歌教学中,我们学而时习,承继文化精神。【第二部分】整本书阅读教学研讨主持人石馨老师说,整本书阅读不是新概念、新提法,但是时常容易被忽略、被割裂。近期研修中,工作室成员王明欣老师在主持人的帮助您下,完成了《<论语>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思考。大家针对本次说课做了评课议课。《论语》成语知多少——《论语》整本书阅读说课及评课(一)课前说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确立和教法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是儒家学派和儒家思想的奠基之作。时至今日,它仍然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着积极的影响,从贴近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的角度出发,它也完全可以被看作是一部孔门班级日志,为人修身宝典,学霸养成手册,格言警句大全。《三字经》说:“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赵普说:“以半部《论语》可治天下”。朱熹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将其列为“四书”之首。《论语》自问世以来成为历代儒生的必读书目,可谓字字珠玑,几乎每句话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课程性质“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目标提出“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论语》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阅读涵泳这样语句凝练、思想隽永的经典作品,会使学生在跨越时空的对话中思考沉淀,悄然实现个人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处世态度、精神世界乃至道德境界的丰富和精进。二、学情分析——尊重学生阅读需要1.回放学生既往的知识储备七年级学生与《论语》的机缘,可能是生活中听到的某一句《论语》语句的语境使用,也可能是启蒙时背诵的《论语》选段或是读《三字经》时的偶遇。当代中小学生的国学启蒙课中,《论语》始终占据重要的地位。学生与《论语》在校园中的正式会面,是从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开始的,一直延续到初中七年级,《论语》一直都在他们的身边。因此,学生对《论语》有了解,有一定的积累,并非一无所知。2.立足学生现有的阅读基础2022版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而绝大多数学生的阅读现状是对《论语》这样的典籍,在整本书的阅读上是有畏难情绪或是缺乏阅读兴趣的,课堂教学需要综合学生实际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基础和阅读能力进行设计。《论语》,古代典籍,属文言文。因其语录体特点,多数篇章文句短小。结合注释,学生做到自主阅读与浅易理解不在话下。如何引发十二岁学生主动阅读、亲近经典的兴味是教学设计的重难点。《论语》全书二十章,15900字,文字量不大,但比较琐碎,七年级学生对于这本书的阅读,多停留在个别章句片段式的学习,缺少一个连贯、系统的阅读整本书的过程。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帮助学生打开一个通往经典作品的阅读路径,进而激发他寻找自己的阅读路径,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三、目标确立——激活学生阅读愿望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中“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以及语文课程内容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主要载体为“汉字、书法,成语、格言警句……”等要求,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借助成语走进《论语》,为学生提供一种阅读《论语》的方式范例,进而引发学生思考并逐渐拥有自己个性化的整本书阅读打开方式。通过多重课堂活动,激发学生阅读《论语》的兴味,进而实现学生爱读、精读、自读的读书境地。四、教法设计——激活学生阅读味蕾2022版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到,“整本书阅读教学,应以学生自主阅读活动为主。引导学生了解阅读的多种策略,运用浏览、略读、精读等不同阅读方法;通读整本书,了解主要内容,关注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设计、组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师生共读、同伴共读,朗诵会、故事会、戏剧节,建立读书共同体,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读经验。”结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需要,本节课将围绕“《论语》成语知多少”这一核心问题展开学习,由浅入深,由最初教师引导,到最后放手学生畅谈,期待通过这样递进式的教学设计,使学生一步步体会到语文课堂和经典阅读的其乐无穷。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中引导学生了解《论语》,喜欢《论语》,阅读《论语》,进而走进《论语》丰富的精神世界和高贵的人格境界。1.温故知新做导入幻灯逐册呈现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论语》语句,图片再现,学生朗读。通过回顾学生既有的《论语》相关学习,引出“《论语》成语知多少”这一核心问题,用时预计4分钟。2.闯关游戏激兴趣通过三组“猜猜看,哪则成语不出自《论语》”的问题抢答,从简单入手,从已知入手,让学生小试牛刀,激发学习兴趣。通过“《论语》中的成语数量知多少”这一问题,进入“《论语》成语知多少”的第二环节。教师通过表格,呈现教师前期的读书笔记整理,帮助学生建构起二十章,15900字的《论语》中成语数量竟有260则之多,激发学生还要再读一读找一找的阅读兴味。前两个环节为预热环节,以激趣为主,预计用时5分钟。3.探秘寻宝思分类设计一张藏宝图,共设计五道关卡,分别为“个人、家庭、社会、自然”主题,每个主题下设置不同的破解试题。所有关卡的破解密码都是《论语》中的成语,以此推进“《论语》成语知多少”的第三环节,这也是核心问题深入探究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将已查找到的成语,通过问题导引的方式进行内化式的主题分类,帮助学生通过成语的理解和溯源走进《论语》一书的阅读。同时,在其中的两个关卡设置会背诵会讲解即可获得额外加分的奖励政策,鼓励学生由成语走进《论语》,由只知成语的粗浅了解到知其源头的《论语》背诵,进而达到引导学生阅读《论语》、走进《论语》的教学目标。教师重点准备四则成语,并查找这些成语在后世文学作品中的使用,用来与学生课堂互动,帮助学生拓宽读书视野,体会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四则成语将根据学生课堂发言,择机、择要进行分享。最期待学生的发言能够互相激发,形成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带来的读书惊喜。本环节预计用时15分钟。4.通关密语学生讲前面关卡都通过后,设置情境,加入最后环节。邀请3-5位同学,分别在杏坛之上,围绕“《论语》成语知多少”做一次读书发表,言之成理,宝物即刻奉上。这是针对核心问题设置的第四环节,根据学生前期读书笔记,确定发言人。学生可能涉及到的角度是多元的,如从内容角度;从古今异义角度;从某一则新知角度;从成语继续分类角度等,学生都将有广阔的舞台。希望通过这个环节,能够尊重并放大学生个体阅读时的发现与思考,为学生提供交流和展示的平台。课堂上通过学生的读书分享,也将实现生生对话、师生与文本对话的阅读碰撞。这也非常有可能掀起课堂的高潮,预计用时十五分钟。5.成语书签我书写方案一老师手写《论语》成语书签作为通关宝物送给学生,表达携手同行之意;方案二赠送空白书签给学生,学生选择并抄录最心动的成语,激励自己拥有更美好的人格。工作室专著《对话经典,学教语文》一书提出了“读—诵—默—化”的教学策略,如果说“读—诵—默”是学习积累的过程,那么“化”就是积累后的学以致用。这一环节是前四个环节的沉淀,也是“化”的环节,是由形到神,由声入心的环节。学生在书写前定会经历一个再次研读、反复斟酌、最终敲定的思维过程,这会使他在与经典的一次次对话、认同和积累中,智慧和人格得到不断提升。悟意、入情、动心,“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学生在成语中寻宝,在《论语》中溯源,在经典文化中迷醉,在书签上郑重写下他领悟于神化用于心的文字,将壮硕少年的筋骨、丰盈少年的精神。整本书阅读的课堂教学,师生应该成为共读经典的读者和学友,师生各自沉潜字里行间,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带着兴味交流碰撞,畅游其中。整本书阅读的课堂教学,教师应该成为学生阅读的好助手,通过教师的个体阅读过程,帮助学生理清或提供整本书阅读的某一种路径。整本书阅读的课堂教学,学生应该做有备而来的学习者,先行一步的阅读达人可以在课堂上获得个人展示的小骄傲,阅读中的懵懂者可以获得某一时刻拨云见日的小欢喜。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尝试将古代典籍与学生现有的认知相结合,将教师引导与学生自读的发表相结合,将多重对话与经典阅读的长效相结合,期待在趣味盎然的读书课堂之后,未来有更多的学生愿意捧读《论语》,做经典文化的守护者和传唱人。在自己人生的失意或快意时都有镜鉴的参照与心灵的归处,成为自己丰盈和悦的精神世界的主人,儒雅的、坦荡的、和善的直道而行。评课议课第一个特别认同的是写书签环节的设计,师生同写,携手同行,借助这个来表达。我提的建议就是我觉得环节比较多,我们重点是哪一个环节?虽然都是在以成语为线,但是闯关也好,还是各个环节,因为种类多会让人印象不深。建议说课中得有一个重描,需要把它说透。你写了很多关于《论语》的读书笔记,这是你的专属发现,应该在说课中有所呈现,就专属于你的,而不单纯是环节的设计。——王琳老师评《<论语>成语知多少》我也觉得书签那个环节特别好,书签不光送给自己,也可以送给伙伴,师生互赠,送给谁都行。打开一点,要不然还是拘泥。我有一个建议,就是我觉得成语最后还是要回归书本身,就是课堂上你要领着学生读哪一个成语所在的哪一个章节,整本书的阅读,还得回到书本身,得有大家共读这则。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不是可以在幻灯片上打字,现在都是成语,但是书本身是原句。——于春婷老师评《<论语>成语知多少》我觉得王琳说那个挺好的,我感觉作为一个听者来讲,还是很想听你对作品的理解。——付颖老师评《<论语>成语知多少》《论语》它立足在现实最鲜活的地方是哪处,哪一点讲的最多,哪一点讲的最少。哪一处最值得讲。——孙会波老师评《<论语>成语知多少》王明欣老师的说课没有呈现《论语》成语,能看到书和稿上面的文字是单独存在的。书的感觉不对,《论语》的感觉和成语的感觉都是用概念化来表示的。要讲的具体内容需要呈现出来,哪一个成语我要重点跟学生讲,回归到书中去读它,读书本身。课堂上学生可能会重点谈这几个成语,如果说到这儿的话,教师什么都没有准备是不行的。目前看还是在面上走,15分钟的时间里,有10分钟在说概念、引课标,都不是你的话,或者说都是你的自我评价和自我预设,都不是你讲的内容。听完你这节课,我知道你的环节,但不知道你讲什么具体内容。还是应该把你的设计中的亮点呈现出来。
“知多少”,教师知多少,知道的越多就觉得自己知道的越少,这才叫“知多少”。现在“知多少”还在形式上,没砸在一个点上。有的学生知道的多,有的学生知道的少,学生比老师知道的少,老师怎么办,所以现在学情分析还全是套话。学生比老师知道的多,一定有,如果有学生比老师知道的多,可能在哪个点位上,怎么放大才是“《论语》成语知多少”?一定要把《论语》讲出质地来。“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们去读《论语》的意义和价值在哪儿?我们不是为了治天下,我们是为了干什么?最简单、最接地气的话没有,学生感、课堂感和教师感不清晰。设计中有一些入题方式很好,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有朋自远方来”的呈现极具冲击力。还有,同样是“有朋自远方来”,可能哪个饭店门口,或者是一个采访,或者抖音里的一个视频,就是庙堂和江湖。《论语》就是这样的,它都支持,谁都懂,它在所有人心里,不用回家找去,也不用查。然后就是辨析,“成语知多少”不光是数量上的,有的成语它古今就是一个意思,比如“有朋自远方来”就是古今成语一个意思。但是“不亦乐乎”就变了,“不亦乐乎”原来表达的是喜形于色,真是快乐呀,都忍不住了。但是现在“我们忙的不亦乐乎”,就有一些无可奈何。“知多少”它有不同层次的知,你看这些咱们备课都备到了,但是你在说课里就没有体现。名家对《论语》的评价有很多,我要引用哪个,那就是我“知多少”的指向,而不是罗列。政治家这么看《论语》,文学家这么看《论语》,道学家这么看《论语》,考试这么用《论语》……那你这节课就是让孩子觉得《论语》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心里,离我们特别近,我得好好读,我知道的少,我得知道多,就是这节课的意义。《论语》成语知多少,我先是知道一些,我还想知道更多,就是“《论语》成语知多少”到“《论语》知多少”,这节课是要由“《论语》成语知多少”到“《论语》知多少”。写着写着王老师又回到了硬壳的状态,你这节课设计的亮点、新意是什么,“藏宝图”没有新意,它只是一个器,你不叫他藏宝图,不走藏宝图,这节课也能上的有意思。比如我们上小学课也不一定非得这样——“同学们,现在我们来讲个故事”,然后孩子们就可愿意听这个故事,不一定,我进教室后没说“同学们我要讲一个故事”。我就说“今天早上老师出门的时候,遇见了一只猫,它好像认识我,我吓坏了……”请同学们讲下去,所有孩子都是“老师,你讲的不好,你都不说这猫是什么颜色的”,学生就来劲儿了。“那只猫为什么它认识我呢?为什么我会觉得它认识我呢?有可能我前世是一只猫,有可能它前世是一个人……”这故事得讲得很有意思。你用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让孩子走入《论语》成语知多少,这个问题现在还没有。“《论语》成语我发现”“《论语》成语我质疑”“《论语》成语我拍案”
“《论语》成语我叫绝”,都可以。我们是语文老师,你要说出呈现你个性的东西。把你的语体样态体现在你这节课里,应该有个性感,专属性。你如果觉得是藏宝图,你就停留在小学二三年级的兴趣点,那不行。我们教的学生是七年级了,你说藏宝图,他已经抗拒你了,老师在哄我玩了,不新鲜。琢磨琢磨这个地方,得突破,先把这壳给击碎,比如说引课标,就引对你这节课最有支持力的一句话,它得为你所用,不能你被它捆绑。课标为什么老是看不懂,不感兴趣,就是自己没想法,就被吸进去了,你有定力,它就被你吸过来了。我问了一个问题,鲁迅在哪个任务群里学的,把语文学那么好呢,他怎么跨学科学习的?他的老师不管他,我读的高兴,你们愿意干啥干啥,反正你们看着我读书了,过一会儿,老师觉得好像有点不行了,学生怎么跑这么多呢,赶紧叫过来。读书,学生自然就跨学科了。所以,现在王明欣老师的问题是我们团队的问题,在课标面前不能自已,你要坚持你自己的东西,课标是为你所用。然后说这节课,你不能平分笔墨和秋色,你得知道我这节课最亮的点在哪儿。说教材,说学情,说课标,都是为了教学环节服务的,15分钟,我这教学环节我得说10分钟。我的教学有五个环节,我的核心环节就有一个,10分钟我必须把6分钟用在这个核心环节上,其他的4分钟,也得有质地。就是有具体的成语,一分钟说一个成语还不行吗?然后是讲什么。你一节课肯定不能什么从个人到人格,人和人格是什么关系,你概念先推演好,这是硬伤。与人格并行的概念是啥,非人格的东西是啥。“《论语》成语知多少”有不同的念法,《论语》成语知多少,知多少,知/多少,《论语》成语知多少,《论语》/成语知多少,你到底想描在哪点上?再琢磨琢磨。我们说让教育真实发声,我听完这课就不知道王老师讲这课和别人讲这课的不同。这个不行,大胆一点,你像我们说会波的课可能不精致,可能不精细,甚至可能不精准,你看孩子脸红没红,眼睛亮没亮,耳朵竖没竖起来?你讲的又精细又精准又精致,却让孩子愁眉苦脸的在那儿。你看,这一页都是王老师自己写的,都是自出心裁,“和善,直道而行”都是你自己的体会。但是这些话都挺美,都挺好,你怎么讲呢?你有几个环节?《论语》成语什么样?反正我不知道,但你要是像我说的“不亦乐乎”,是不是大家都觉得“不亦乐乎”是生命力卓然的一个成语?它在2600年之后,经过演进竟然被现代人赋予了这个意思,多好玩,就是褒义贬用了。老百姓是最聪明的,老百姓绝没有曲解孔子,他们就是潜意识中读出了孔子“近处没有知己”的无奈。所以才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勉强的不也是很快乐吗?就是退而求其次。所以我忙得不亦乐乎,不得不忙,不得不接受事实,你说有没有,但是意思就是变了呀!所以需要你把精粹点描出来,说的让自己喜欢、兴奋才行。你发现《论语》成语知多少,语式里边唯一重合的字就是“语”,那个“语”没出来。这个备课的过程就是这样的,必须得这样。因为跟会波备课,我以为我《望岳》很熟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没有《望岳》熟,我就做了一点点准备,然后《望岳》我就假装会了。面对着我的电脑,我就想自己怎么这么不堪呢?就特别懊丧。我就在这儿独自备课,寻找突破点,虽然时间很长,但是我特别高兴,觉得自己舒服了,别的事儿都不重要了,反正我今天很有收获,这不就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第三部分】工作室主持人研修培训本次研修,工作室主任石馨老师分享个人文章《师承》《师说》,与大家交流关于教师自我成长、教育教学生涯中的人格养成。经典作品中的人格光辉即为人师要传承的师之道、人之道、学之道、教之道。以下为石馨老师交流内容:我就是和大家交流交流,这个交流呢,交流的必要性在于,第一呢,名正则言顺,我们工作室呢,是一个半官方半民间的组织,官方呢就是教育部的工作室和吉林省的工作室。我们工作室就是主持人和成员的关系,不是师徒,我们在工作室呢,没有徒弟,谁都不是谁徒弟,谁都不是谁师父。我是主持人,我一定责任要重一些,在这里我教龄也最长,我多做一些也应该,尽可能的把以咱们学校为基地的这么多年积累的,就是可以代表省语文教学,市语文教学的一些经验,我们这一代人的东西多留给你们一些,我们已经来日不长了,马上就是退休的状态了。所以呢,今天热血沸腾,讲一回就得歇半个月,明年可能热血沸腾重讲一回得歇半年,这就是基本的自然规律。我就是主持人这样一个身份,所以呢,在这里呢,也没有师父,大家也不要这么叫我,这个就是对工作室最大的尊重。我们就一起把语文教研的工作做到我们自己欢喜,你上讲台,觉得有神采。我们一起来学习,前一辈后一辈这样一个关系,可以不用“师徒”这样的表达方式。关于这些思考呢,很多内容都在德育拜师会的两次讲话里,我们在座的呢,有听过我在高新校区的讲话,有听过我南湖校区的讲话,有极个别的可能两场都听到了,但是在语文语境里呢,今天我不是培训,而是想证一下名,我念这个稿,你听到啥,反正大家听一听,我们交流交流,我们一起琢磨一些东西。但是咱们以后不要再管我叫师父了,任何人不要在任何场合管我叫师父,这个我已经说过很多遍了,但是呢,大家还因循着一些习惯,也是考虑我的感受,就叫石老师就可以了,我没有徒弟了,我确实没有,早就没有了,都出师出徒了,大家都特别优秀。师承——学校“青蓝相成”德育队伍培养计划高新中学拜师会老师们好。做老师31年,我是十足的老教师了。年纪越大,越想念做徒弟的日子。1991年我21岁,入职省二实验。大概两三年后,在南湖校区今天大家还习惯称之为小绿楼的地方,当时的礼堂中高台上,和师妹一起,向师父鞠躬行拜师礼。师父乃女中豪杰,才华横溢,模仿绘声绘色,走路衣带生风。那时车遥马慢,几乎没有课业负担,没课的老师时常围着师父摆龙门阵,不时传出按捺良久而又难以按捺的开怀大笑,那一定是师父又在讲哪位老师的趣事了。师父意气风发,热力四射,自带光环,像一轮朝阳,照到哪里哪里亮。虽是语文老师,但可不只能在大合唱中担纲领诵,还能领唱、教唱《人说山西好风光》《四渡赤水》这样的高难度歌曲。每次师父联手音乐老师排练教师大合唱,我都觉得自己几近昏厥,各种唱不出来、唱不上去、怕被听见、怕被除名。可每次都盼着排练的那两节课,唱到天黑骑车走夜路穿小树林回家也愿意。师父在音乐中神采飞扬的样子,特别迷人。当时我从来没出过远门儿,现在想来,每次去排练都是一场沉醉的精神旅程,听师父唱,听大家唱,足以让我超脱出半夜备课、梦醒批改、周日家访的疲惫,虽然这都是我加给自己的“课业负担”,当然还有中午忘了去锅炉房取饭盒所以丢了饭盒的悲伤。特殊情况下,刚入职我就参加了省级教学大赛,师父因此不太想带我,明确说“我可不敢有你这样的高徒”。我不懂,只是茫茫然地因为没太听到过师父的课而心有不甘。不久,师父要随雁南飞的改革浪潮去深圳了。我想去送送,茫茫然爬上师父家的楼梯。师父当时病着还是扭了脚,我记不清了,只是记得师父还是不太想确认我的徒弟身份。我在心里叹了口气,心想算了,反正也没在师父那里学到过什么,直到多年以后。其实我还有一位班主任师父,是1991年春天在省二实验实习那个班级的班主任,当年她迅疾地敲响校长室的门推荐我留下任教,那时我觉得我实习成绩优异,理所当然,直到多年以后。其实我还有一位年级组长师父,她是我刚入职时的年级组长,那时就怕她边整理办公室卫生边走到我桌子旁边,问我怎么还没对象,直到多年以后。多年以后,弦歌不辍的2005至2009、2009至2016、2016至2022年的金秋。我才发现,从跟着师父练大合唱开始我就爱上了音乐,爱上了歌唱,爱上了用音乐照亮幽暗之路的生命之光,并热切地想分享给有可能和我一样需要以此抵御闭锁和无奈的少年们。多年以后,我忽然发现,我经常会不自觉跟同事讲起有趣的事,有时还会添枝加叶,完全不合我木讷的基因,多么像我师父。多年以后,我忽然发现,我干起活来那份手拎肩扛还要摇旗呐喊的全身心,完全不合我退避的天性,多么像我师父。多年以后,我正向年轻人们夸口,我当班主任的班级卫生最好、花开得最灿烂,孩子的仪表最鲜亮,话音未落我忽然走神了,这不是我实习的班级的样子吗?这不是实习班级班主任的原话吗?那就是我的班主任师父啊,我师父给不懂人情世故的我一个在省二实验当老师的饭碗,当时我不懂。多年以后,我为年级的小伙伴们编写着三八节、劳动节、儿童节的贺卡,把“热爱教育就是热爱生活”的大字写在年级黑板上,我还挺骄傲。可当我小心打听着这个“红果果”和那个“绿泡泡”的感情状态,八卦兮兮地问“她想找个啥样的”?我忽然走神了,这不是我的第一位年级组长当年一直在做的吗?那就是我的年级组长师父啊,当时我想不到。那时候,师父们都叫我“小石馨”。那时候,学校有经验有头面的语文教师似乎半年间都去了深圳或珠海。我和师妹一起,还没出徒就成了一对儿没有师父带的徒弟。领导看着我俩可怜,也没想到太好的办法,也许是因为我早到校些、还虚长两岁的关系吧,有一天领导突然对我俩说:你们俩,那就石馨当师父、师妹当徒弟吧,抓紧准备师徒汇报课。“小石馨”一下成了“小师父”,我和师妹都蒙了。但并不影响师妹完成师徒汇报课徒弟讲课,我则乖乖地完成师徒汇报课师父说课。我一遍遍听她试讲,她一遍遍听我试说。我俩紧张兮兮而又笑嘻嘻地说,咱俩争取拿一等奖。现在我们俩都是老教师了,工作上生活上也难免各自在自己的圈里打转。但还是和其他同事不一样。她有什么风吹草动哪怕无关紧要,我都忍不住伸长了脖子去看,好像她又要做师徒汇报课了,这是我们俩的事。我遇到了工作困难,自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自己都不喜欢,疑心大家更讨厌时,远远地望见她,就会安心,知道她不会取笑——她知道我们从哪里走来,我从哪里走来。年过半百,我还习惯叫她的小名,她还习惯叫我石馨。师父对徒弟的引领,在工作的图样中,更在生命的霞光星辉里。徒弟对师父的成全,在教育的镜鉴中,更在岁月的祥云和风里。师承,在“拜师会”礼成的钟磬中,更在时光的静水深流里。疫情快过去吧,要去一下深圳珠海,叫我“小石馨”的师父们在那里。想扶着她们走一走,冒着被师父退休以后的凌波微步碾压至尘埃里的风险。只有一个心愿,告诉师父:我都记得,我开始懂得。我愿像师父一样,永远年轻,永远神采飞扬。佛家师父说:佛就是在你面前听你讲佛法的人。众生是佛,佛是觉悟的众生。大家都是我的师父,向大家学习。师说——学校“青蓝相成”德育队伍培养计划南湖中学拜师会老师们好。我的校龄和教龄相等,同步超过了可以光荣退休的年限,看大家是看一眼少一眼了。托年龄和经历的福,在省二实验,叫我“师父”的人一年年多起来,惯出了我好为人师的毛病。虽然自知有病,但自我治疗的效果并不甚好。因为这个病挺流行,很难以一己之力把病毒关在人格的笼子里,同事间难免五十步笑百步,当然我许是跑了一百步的那个。这个病是职业病。我们是老师,习惯了教育别人。我们是未成年人的老师,习惯了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教育别人,很多时候忘了自己需要做学生,需要弯下腰来向前辈、向他人学习。这是我们个人职业成长的关键障碍——自以为当了老师就会当老师。老师不是天纵英才,不是天降神兵,要通过一点点学习、修炼而逐渐拥有温厚的教育情怀和丰富的教育智慧。教育前辈、唐代大文豪韩愈的《师说》,是我们学习当老师的好教材。文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句广为人知。借着学中文的便利,我年轻的时候是好好背过全文的。这次温故,想把另外几句推荐给大家。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叫我一声师父的同事,并不是我的徒弟,而是我的同修者同行者,是以师徒之名同修同行为学之道和执教之道、修德之道和育人之道的同事。他们中有和我一样重得失的凡人,也有比我识时务的俊杰,都给了我业务的启发和人格的参照。从修德的角度来说,我一直希望自己不那么重得失,并对自己的不那么识时务反以为荣。若论起不那么重得失、不那么识时务,在叫我一声师父的同事中,则非老夫少年和兰芽妹妹莫属。29岁那年,我收了一位徒弟。小我四岁。第一次得见,是在办公室,白衬衫、西装裤、公文包的新生代走过来了,赶上我穿着运动服拎着大布口袋往家里运作文本才能批改完的关口,是出于嫉妒还是出于嫉妒,看这位白衬衫兄弟很是不顺眼。又赶上学校中考全面丰收、我带的实验班看起来风光无限、我以为自己功不可没、还上过几节热闹的公开课的虚岁而立之年。精神上是疑似从自闭症患者秒变自恋狂患者的状态。不会当师父,只会放狠话。不会指导,只会否定。说人家上的课是十年前的课。现在想来,有什么资格呢?只能拿“没学过怎么当师父”宽慰自己,不然真是找不着可以钻的地缝。不得不承认,在业务的进度条上,我是耽误了他的大好青春的。幸好,在人格的显示屏上,他始终明亮。他秉烛夜读,不应付学生的每一份作业,哪怕是凌乱的。他批改得缓慢,也不跟别人比迅捷,是我们这一代七零后的样子——总是忙着做好上一件事,看起来对赶紧去做下一件事没什么兴趣。他是一位有定力的老师。他俯身倾耳,不慢待学生的每一种声音,哪怕是莽撞的。他回应得热切,也不跟别人比高冷,从兄长的豪迈到大叔的慈爱,一路走来,如父如兄。他是一位有情怀的老师。他有慎思明辨的智慧,能透过滚滚红尘、芸芸众生和莘莘学子看到事情的真相,对友人的规劝里还会抖着讽谏而戏谑的机灵。他有世事洞明的心智,却从不像我一样先下嘴为强,他看破不说破,甚至连误解和偏见都一一收下,并报之以温良恭俭让的微笑,“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我还没做到,“投我以烂桃,报之以琼瑶”他却做到了。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十多年,他没有计较我当年的虚张声势和如今的婆婆妈妈,给我这样整天滋啦滋啦的女同事以安静而有力的支持,就在昨天,还忍耐了我两三个小时。宽宥他人,宽宥世事的不平,他是我的师父,我需从而师之。而今,白衬衫、西装裤、公文包早已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颜色和款式都不那么明确的轻便的衣装。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学生对青春的敬畏,对学校对教育的热爱,也始终保持着白衣书生的矜持和淡定、素衣君子的不与他人论短长。因为对他讲的苏轼《江城子》一课记忆犹新、尤其对他“老夫聊发少年狂”一句的讲解没齿难忘的关系,我在心里叫他“老夫少年”。46岁那年,我又收了一位徒弟,芳龄二十四。第一次见面是在她应聘试讲的现场。面色莹白,额角和缓,像一只瓷娃娃。用语谨慎,出言斯文,自带一份讷言敏行的坚定,是真正读过几年书的大学生。这一只瓷娃娃,不是饱和丰盈的唐彩,是明净疏淡的宋瓷。我虽非宝玉,却忍不住生了欢喜心,这个妹妹像在哪里见过?和这个妹妹一起共读西厢不知妹妹意下如何?现在想来,是在读过的书里见过。现在看来,共读几页语文教材就应该知足了。不久,如愿和宋瓷妹妹一起准备师徒汇报课。心下提醒自己,老大不小,应该会当师父了,别再耽误人家女书生。但实际操作起来,又露出了太把事情当回事的硕大的尾巴。一节课从下班时分说到夜半时分,难免又说到咬牙切齿优劣成败的地步了,偷眼看去,宋瓷妹妹眉宇间依然云淡风轻,时而提笔记一记,时而蹙眉想一想,时而启齿问一问。没有疲态没有倦容,完全是一派做学问的清奇骨骼,我说的什么都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说什么她都能化掉,化在她自己的思维网络里。许是夜深了的关系,后背陡然生出一丝凉意,倒不是担心自己没有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本事,而是忽然意识到,被这个沉静自持的小娃娃榨出了皮袍下面的小来。我备课的姿态就是要赢,处处显露着这么讲一定能胜出的欲念。这个妹妹不是,她备课的姿态就是要懂,想明白理清楚就很满意。就这样,我们从远古神话备到史家绝唱,从刘姥姥进大观园备到苏东坡游蕲水清泉寺,备课时她的话不多,有一句却说过多次:“嗯,懂了”。就这样六七年过去了,备课她重在真的“懂了”,讲课她重在让学生真的“懂了”,慢慢听、慢慢讲、慢慢等。今年她教的孩子中考成绩很好,还有长春市的语文最高分。我都忍不住说来说去沾光掠美蹭热度,她却是拘谨的,甚至是逃避的,只归功于同事和学生,完全不似我29岁那年的膨胀。孔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老子曰:功成而弗居。何有于我哉?学校工作需要,一个年级的老师要离开原来的校区和部门,这看上去于个人没有什么益处。很多老师都找到理由并想到办法留下了。我都觉得她也是能找到理由想到办法的。她没有。静静地融入新的工作环境,欢喜地看着她的学生,好像她就应该在这里,好像她原本也就在这里。这份且共从容,这份且陶陶、乐尽天真,值得我从而师之。前一阵儿听她讲苏轼的《浣溪沙》,讲台上她微微地笑着,轻轻地说着,缓缓地问着,孩子们则畅快地诵读着、蓬勃地讲论着、欢悦地应答着,看起来都比她有力量。这样的课堂竟是格外的从容美好。“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我和孩子们一起随她读着苏轼的词句,又犯了一会儿花痴,心里唤她作“兰芽妹妹”。“老夫少年”和“兰芽妹妹”。巧了,都是与苏轼词作的风云际会。朝云当年说苏轼“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读书人,不逢迎不苟且,不会巧言令色,不是俊杰,是好老师。在叫我师父的同事中,老夫少年和兰芽妹妹从来没在我这里得到过实惠的助力,在学校也鲜有光荣的称号。今日为他们送民间雅号两个,做师说一篇,也借韩愈的“师说”与南湖中学的新师徒与老同事们共勉——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两篇稿子我也是在咱们的工作室写成的,而且是一气呵成的,每一篇都写了没有多长时间。虽然字数也不算少,我非常高兴的是,我说的每句都是真心话,而且我说出了自己想说的一些道理,所谓的道理,就是一些感怀,然后呢,我无意当中或者是有意无意地注意了文章的技法。无论是草蛇灰线,还是前后呼应,还是我们的欲扬先抑,还是说咱们的详略,回过头来看呢,作为文章,我认为如果不限字数,作为老师的文,还是可以得到85分左右的。所以我觉得呢,大家也可以——我的一个基本坚持——我们借着一些工作的机会,动动笔,看看自己写文章的功夫咋样,功力恢复几何。我们总写就稍微能有一点,感觉形成自己的一个风格,我觉得这里边呢,还是有我个人的一些风格的,我拿着文章给谁看,一个是你百度不出来,再一个它不是数学老师写的,它也要说我这个意思,他一定不能说出我这个话。很多话我自己都觉得写的很欢喜,我说我这话说的挺对劲,是我想表达的,语法上也是对的,言语的契合度上,我觉得和我写的人也是形与神、形与貌略相似,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共鸣。我还是想在安静的时候读给大家听,因为我一直认为,我们的交流对话形式应该是拿给你看,读给你听。我做了,才能有权利跟别人说我是这么做的,我想用我沙哑的声音,但是我也要自己读给大家听。可能付颖的声音就比我好听,可能是某某的声音更比我们俩好听,但是他读的不是这个意思,我以此两文的——不能叫朗读——就是读,读、诵、默、话的“读”来跟王明欣老师切磋琢磨,就是你听我读,你就能发现这是我写的,我很爱它。除了口误两处之外,我能把这里面的东西表达出来,而且让别人借助我的声音能听到我字里行间的意思。你的重音、停顿,你的缓急,我们说课要注意这个,因为是语文老师。【第四部分】德惠行分享酣畅的精神之旅总是让人念念不忘,一路同行,追寻语文正道,未来可期。在这些丰盈的时光里,珍惜遇见,更向伙伴学习。接下来,是王琳老师向大家汇报德惠行的过程,以及多年来向安东侠老师、韩敏老师学习的收获。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德惠行分享今年2月14日受安东侠老师邀请,去德惠相聚,享受人间美味,更感受到两位老友温暖如春、热情如火、十年如故的情谊。第一次相见是在2011年5月26日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30年中国冻干鲍鱼行业竞争格局及发展潜力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公募证券投资基金市场运作模式调研及投资核心战略研究报告
- 119消防宣传活动方案
- 2024年净水设备用玻璃棉购销合同
- 2024年基因技术研发与转让合同
- 2024年体育场馆设施设备安装合同
- 2024年全球海运出口订舱服务协议
- 2024年共同成长:股权投资与研发合同
- 2024年广东标准派遣合同
- 2024年5G网络建设合作开发合同
- 小学生电子产品安全教育:如何正确使用电脑和手机
- 建筑施工工程投入的主要施工机械设备情况描述及进场计划
- 如何应对企业安全管理中的供应链挑战
- 访问学者管理制度
- D报告样板设备故障的8D报告
- 2023超星尔雅舞蹈鉴赏章节测试考试答案
- 幼儿园中班数学活动《5以内的相邻数》
- 有限空间监护人制度
- 是妈妈是女儿三声部合唱谱
- 医疗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 课件
-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小说《长出一地的好荞麦》讲评课件26张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