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道德逻辑与道德教化_第1页
儿童的道德逻辑与道德教化_第2页
儿童的道德逻辑与道德教化_第3页
儿童的道德逻辑与道德教化_第4页
儿童的道德逻辑与道德教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儿童的道德逻辑与道德教化I

郭文良刘向辉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儿童道德关乎儿童的成长。在儿童的成长中,儿童道德具有道德的"深层语

法",即儿童之间的"爱"与"公正"。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儿童具有自身的道德逻辑,

儿童的道德情感是儿童道德逻辑的首要特征,儿童的道德教化就要考虑到儿童的道德智

慧,通过儿童的生命叙事,激发儿童的道德情感,在情感的作用下通过交往、体验,实现

儿童的道德内化。

关键词:儿童道德;爱;公正;道德教化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志码:A

儿童道德与儿童成长息息相关,适时的儿童道德教育是儿童个体道德成长的基石。当前

儿童德育存在成人化取向,以成人的视域与特征要求儿童的行为,无视儿童的道德认知与道

德情感,其结果是儿童道德行为的弱化及儿童道德情感的冷漠。从这个角度上讲,深入探讨

儿童道德的“深层语法”,揭示儿童自身的道德逻辑,以期提出顺应合乎儿童自身道德逻辑

的“道德教化”,就显得意义深远。

一、儿童道德的“深层语法”

如同语言有其深层语法一样,儿童道德也有它的“深层语法”。这一深层语法从正的方

面来说就是“爱人如己”,从负的方面来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以其人之道还

治其人之身”。⑴将这两条道德的深层语法综合为一个原则即推己及人,在儿童道德的“深

层语法”中,自己怎么样待别人,那么就要允许别人怎样对待自己,也就是儿童之间常说的

“你对我好,我对你好”,这样对于儿童自身来说才是公正的。所以,儿童道德的“深层语

法”实际上就是儿童之间的“爱”与“公正”。

(-)儿童之爱——儿童道德的源泉

儿童之爱不是一种一般意义上的情感,而是儿童生活的一个原则;儿童之爱不是一种派

生的存在,而是一种本体性的存在;儿童之爱不是一种静态性的抽象存在,而是能够使生活

畋稿日期:2009-06-02

作者简介:郭文良(1984-),男,河北沧州人,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儿童道德哲学。E-mail:guowenliang230@163.com。

刘向辉(1983-),男,河北邢台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

E-maiHree830327@163.com。

发生从分离到重新统一的新存在。⑵由此可知,儿童之爱是融入儿童生活的,是儿童在生活

中产生的,是一种动态的生成。这里的“爱”是儿童之间的友爱。亚里士多德区别了三类友

爱:第一种是希望对方过得好(善);第二种是为了有用;第三种是为了快乐。根据儿童身

心各方面的特点,儿童之爱是为了自身的快乐。

蒂里希认为,爱是一种关系中的存在。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是根本没有

“关系”。惟有人才能在其存在过程中建立多方面的关系。⑶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强调了人是

一种关系的存在。儿童之爱存在于儿童的各种关系当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伦理学上的黄金规

则:爱人如爱己。这则黄金定律也同样适合于儿童,即要想得到别人的友爱,自己就要以友

爱示人。

那么,儿童的道德来自哪里?儿童的道德来自实现人的潜能所是的要求,是重新回到人

的本质存在的“寓于终极关怀的爱”的活动。道德是终极严肃的,它要求实现人的本质所是,

而实现人的本质所是正是寓于终极关怀的爱的内容。儿童道德就是寓于终极关怀的爱在儿童

之间伦理关系中的展开。儿童道德离不开儿童之爱,儿童之爱是儿童道德的源泉所在。

(二)儿童公正——儿童道德的保障

公正,《汉语大词典》解释为“公平正直”,《荀子•正论》:“故上者下之本也……上公

正则下易直矣。”《朱子语类》卷二六:“只是好恶当理,便是公正。”图《辞海》与《现代

汉语词典》是这样定义公正:“公正指公平正直、没有偏向或用同一标准评价相同的人与事,

是等利(害)交换的行为。”这些是对公正的普适性定义,同样这种定义也适用于儿童,即

儿童公正。当然,儿童公正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也有其特殊性。

儿童对于公正的理解是由个体的智慧水平决定的。如在第一阶段,公正就是“以眼还眼,

以牙还牙”;第二阶段的公正意味着以均等的方式进行的物物交换;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的

公正就意味着依据社会习俗和公众的期望行事;第五阶段的公正是指遵守建立在人人平等基

础上的社会契约关系;到了第六阶段,公正成为普遍的原则:“像你希望别人在同样的情景

下应做的那样去做。”可见,在每一个较高的道德发展阶段,公正的概念都得到了重新组织。

国简而言之,儿童的公正是一种'‘你对我好,我对你好”的公正。儿童对于公正的认知,决

定了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儿童公正与否也是儿童道德得以发展的保障。

儿童的道德认识与发展最初或许只是“好”与“坏”的表面的、零星的判断,但它按照

自身的发展规律,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越来越复杂的规则体系。⑹他们逐步学着通过某种道

德的方式或范畴来接触世界,从道德的角度来观察世界,给周围的事情打上道德的烙印。“握

手是好的,打人是坏的”,“坐在椅子上是好的,坐在泥地上是坏的”。儿童公正在儿童道德

发展中起着保障作用,“你对我好,我对你好”的儿童公正,恰恰是建立在儿童道德认识中

“好”与“坏”的基础上,对儿童道德“好坏”的有效反馈,也加深儿童对道德认识的理解,

所以儿童公正是儿童道德的保障。

二、儿童道德“深层语法”下的道德逻辑

儿童有其自身的道德逻辑。道德作为“类”的一种标志,表示的是人性的完善与优越。

道德的逻辑形式是以人的理智结构、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质为前提而产生的人类应然道

德。闭儿童正处于人类的发展完善过程中,根据其自身的智力发展水平,有其自身的道德逻

辑。儿童自身的道德逻辑又与儿童道德的知情行密不可分。

(-)儿童的道德认知------种"受限的理性"

“道德推理显然也是一种推理,较高的道德推理依赖于较高的逻辑推理。个体的逻辑阶

段与其道德阶段是并行不悖的。”⑻道德认知也是一种认知,认知的发展必然制约着道德认

知的发展;道德推理也是一种推理,推理的发展必然制约着道德推理的发展。[1]P172所以,

个体的智慧水平必然制约着个体道德的发展。对于儿童,其道德认知亦受限于其智慧水平,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说对其做出了论证。

儿童的道德认知除了受限于其智慧水平外,还受限于其社会性刺激。道德是交往行为的

逻辑。儿童的道德认知是儿童对“外部道德主体”之行为规则的构建。由于儿童交往范围的

限制,其社会性刺激相对较小。可以说,儿童的道德认知一部分是理性的,另一部分是感性

的,由于其智慧水平与社会性刺激的限制,儿童道德的理性是一种“受限的理性”,在这种

情况下,儿童的道德情感成为了儿童道德逻辑的首要特征。

(二)儿童的道德情感——儿童道德逻辑的首要特征

道德情感是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估量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言行、处境时所产生的内心

情绪态度体验,是人们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出于满足自己的道德需要而发生的情感。⑼苏

霍姆林斯基说:“道德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性、精神力量的血肉和心脏。没有情感的道德

就变成了干枯、苍白的语句,这语句只能培养出伪君子。”特别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的

以关怀为核心的道德,更是突出了情感在道德中的分量,一改道德教育的知一行路径,变为

情一行的方式。

儿童的道德情感是儿童道德逻辑的首要特征。首先,儿童对道德信息的接受以情绪的活

动为初始线索,儿童首先通过情感表明他们的需要,情感帮助他们建立或割断与别人的联系,

与此同时,他人的情感表征也是儿童借以进行判断并接受某种信息的重要线索。其次,儿童

对道德价值的学习以情感一体验型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儿童在以情感建立联系的同时,产生

情感体验是儿童道德习得的重要方式。最后,儿童自身发展规律规约着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

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又促进着儿童其它各方面的发展。

(三)儿童的道德行为——道德认知基础上的道德情感结出的硕果

儿童的道德行为不是一种本能的适应活动,它必须以一定的道德认知为基础,其实质行

为的产生是儿童道德认知基础上的儿童道德情感引发的道德行为,即儿童德育的知情至行的

教育路径。无疑,儿童的道德行为是儿童道德的核心,黑格尔说:“人做什么事,他也就是

什么样的人……人不是别的,正是他的一系列的行动。”「⑼笛卡尔认为,为了要判断人们的

真正见解,与其听其言,不如观其行。1101

儿童道德行为发生机制是道德认知基础上的道德情感结出的硕果。道德是交往的行为,

而儿童交往受到儿童情感的引发与调节,情感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动力与保障。儿童在成长过

程中,全部的道德行为、履行道德义务、发展道德自我的背后,必须有强大的自我肯定的情

感来支持自己,在一定的道德认知基础上,儿童会出于爱的情感,在“你对我好,我对你好”

的道义的支持下,做出符合自己年龄特征的道德行为。这种道德行为可能在成人眼中只是一

种人性本善的表达,然而这种爱的情感和最基本的道义却成为儿童道德发生的雏形。在儿童

道德情感的作用下,儿童才能结出道德行为的硕果。

(四)儿童自身的道德逻辑——情感优于受限的理性

“儿童有其自己的道德,甚至有其自己的若干系列的道德……"U”"通过对儿童道德

判断的研究,我们发现,儿童有许多不是以任何明显的方式来自父母、同伴或教师的道德标

准。我们发现儿童有一种他自己的道德,在其中,儿童以一种有组织的方式考虑对和错的问

题⑵虽然儿童有其自身的道德,然而却很少得到人们的重视,科尔伯格也遗憾地说:“成

人很少倾听儿童所进行的道德推理。”[⑵同样儿童也有其自身的道德逻辑,只有充分的认识

了儿童的道德逻辑,才能实现儿童德育的质的飞跃。

基于儿童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的分析,儿童自身的道德逻辑是情感优于受

限的理性。当问及儿童你为什么对他好或者你为什么帮助他时,儿童经常会回答我喜欢这个

人或者是我愿意这样做。这是儿童情感的最直接最鲜明的表达。由于儿童对于道德的认知受

到其智力水平与社会性刺激等各方面的限制,儿童做出道德行为并不一定对这一事件有完整

的道德认知,而是出于模仿以及自己的道德情感而做出的。理性指导道德的方向,情感落实

道德行动。在儿童理性受限或尚未得到全面发展的情况下,儿童道德情感会对道德选择及道

德行为产生作用,即儿童的道德情感优于理性,这就是儿童自身的道德逻辑。

三、顺应儿童道德“深层语法”的“道德教化”

在《说文解字》中,“教”被解释为“上所施,下所效也”。教化意味着把社会所认可的

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施予社会中的个体,并转化成社会所期望的个体内在品格。在古希腊,

“教化"(Paideia)主要意味着“教并使习于所教”,习于一事而形成习惯,获得相应的道德

品质。1间儿童的道德教化意味着把社会所认可的价值理念与道德规范施予儿童,并转化为

儿童内在的道德品格。由于儿童有其自身的道德逻辑,其道德教化又有其自身的方式与特点。

(-)道德教化层次符合儿童道德智慧

儿童的道德智慧是其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较高的道德智慧水平,就不可能出现较

高的道德阶段的发展。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与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都印证了

这一点,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智慧水平对应着不同的道德阶段。儿童的道德教化要充分

考虑到儿童的道德智慧,根据儿童的智慧发展水平给予不同的教化内容与方式。当然,道德

智慧的发展并不意味着道德认知及行为的发展,它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儿童道德

认知的发生发展是在社会交往中实现的,是需要教育者有意识地加以启发、引导的。儿童的

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科尔伯格说:“我们的理论主张,道德阶段和逻辑

阶段在结构上是类似的,但两者不同的是,道德阶段包含着运用可逆的公正结构、互惠和平

等的结构形式去完成社会角色承担和角色承担之间的平衡。公正的原则包含着与逻辑类似的

互换运算;但公正原则并非逻辑关系在道德情境中的单纯运算。”「叫儿童的道德有其自身的

道德逻辑,其道德智慧是道德逻辑的前提,在儿童的道德智慧下,儿童的道德教化才得以可

能。

(二)道德教化目标在于激发儿童道德情感,实现道德行为

纵观儿童道德的发展过程,道德情感贯穿儿童道德发展的始终。儿童对人或事物的依恋

实际上是道德情感的发生,作为行为逻辑而存在的主体的规则自身有相应的情感成分,对规

则中凝结的情意的建构实际上是儿童对道德情意的建构。儿童最初的老师是父母,正是父子

或母子之间强烈的情感,产生了儿童最初的道德情感。“儿童与父母或执行父母任务的成人

之间的情感关系产生着儿童特有的道德情感。”।⑸可以说儿童情感是认识的开始,亦是最初

行为的开始,儿童的认识并不一定导致儿童行为的发生。然而,从认识到行为,其中介是情

感为核心的意向系统。从人的生物学特征看,人类婴儿先天具有情绪反应的能力,这种能力

是早期婴儿得以生存的首要心理凭借。对于前语言阶段的婴儿包括语言表达不尽完善的幼儿

来说,与成人进行心理沟通以及建立稳固通信联系的信号主要不是语言,而是情绪、情感。

儿童的道德是交往的逻辑,儿童的道德教化也是在儿童交往中产生,儿童最初的沟通是通过

情感,那无疑儿童的道德教化即以情开始。对儿童实施道德教化,其主要目的是塑造儿童良

好的道德行为。在儿童道德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儿童的道德情感,在儿童的交往中产生了儿

童的道德行为。这一儿童道德发展过程印证了儿童的道德教化实质上也是以儿童的道德行为

结束的。

(三)道德教化过程重视儿童的交往体验

就如同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也只有能够引起儿童的道德情感,促进儿童的交往体验的道德教化,才是真正的道德教化。

无疑,交往体验在儿童的道德教化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儿童有其自身的道德逻辑,

儿童的道德教化主要是儿童道德情感的激发,在促进儿童道德情感激发的方式方法中,生命

叙事是一种儿童情感激发的有效方式。生命叙事是指叙事主体表达自己的生命故事。它以儿

童道德学习为主线,借助儿童的生命叙事,在真实的情境中,讨论真实的道德问题,以提升

儿童的道德能力。I⑹由于生命叙事具有个体性、日常生活性和生成性等特点,因此,更易

于促使儿童产生儿童的道德情感。儿童具有了一定的道德情感后,在真实的生活中,通过儿

童交往、体验来实现儿童的道德内化。道德是交往行为的逻辑,儿童道德的发生实际上就是

对这种行为逻辑的逐步建构。在真实的生活中,在儿童的实际的交往中,儿童体验道德、感

悟道德,最后是道德行为的内化。儿童道德行为的内部动机来自儿童的需要,如维持与保护

生命的安全需要,好奇好动的探究需要,得到爱抚、赞许的情感需要,满足社会交往的归属

需要,获得自尊和成功的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在儿童的道德教化中,适当的满足儿童的需要,

让儿童的道德行为产生良性循环,更易于儿童道德行为的发生。总之,儿童的道德教化通过

儿童的生命叙事,激发儿童的道德情感,在情感的作用下通过交往、体验,实现了儿童的道

德内化过程。

参考文献:

⑴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33

⑵蒂里希.爱的存在与勇气[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98.

[3]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

⑷冯颜利.公正与正义[J]道德与文阻20026:28-29.

[5]KohlbergL,DiessnerR.TheCognitive-DevelopmentalApproachtoMoral

EducationGewirtzJL,KurtinesWMeds.Intersectionswithattachment.

Hillsdale[M].NJ:Erlbaum,1991.

[6]卢乐珍.幼儿道德启蒙的理论与实践[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3-4.

⑺王淑芹.论道德的逻辑与历史的对立统一[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1⑶.

[8]Kohlberg,L.ThePsychologyofMoralDevelopmen:MoralStagesAndThe

IdeaofJustice[M].SanFrancisco:Harper&Row,1981:171.

[9]田虹.儿童道德情感培养途径的探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

[10]阿尼亚莫夫.现代世界伦理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48.

[11]LawrenceKohlberg.TheChildasMoralPhilosopher[J],PsychologyToday

Magzine,1968(9).

[12]魏贤超道德心理学与道德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5:453.

[13]刘铁芳.生命与教化[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38.

[14]Kohlberg,L.&Kramer,R.ContinuitiesandDiscontinuitiesinChildhoodand

AdultMoralDevelopment[J],HumanDevelopment,1969(12).

[15]皮亚杰,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92.

[16]刘慧,朱小蔓.生命叙事与生命道德教育资源的开发[北上海教育科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