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才发:《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法通论》导论_第1页
宋才发:《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法通论》导论_第2页
宋才发:《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法通论》导论_第3页
宋才发:《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法通论》导论_第4页
宋才发:《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法通论》导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宋才发:《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法通论》导论宋才发:《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法通论》导论经济法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根底局部,是市场经济的调整器,对市场经济起着标准作用、保障作用和调控作用。经济法既以国家对经济的参与、组织管理和干预调控为前提,同时又要求国家的这些行为,主要依靠具体的经济制度设计、产业政策和指导性规划、契约、利率、价格、税制和税率、公开市场操作等经济手段来实现,尊重各经济主体的经济自由权、平等权,维护其经济利益权,控制国家调节管理主体的权力,防止权力滥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根底性作用。效益与公平是经济法的根本价值,它不仅要依法协调个体与社会总体的经济效益和利益,同时又要维护社会各主体之间的实质性公平。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与法律须臾不可别离,经济与法律的融合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开展的根本前提。经济的立法越完善,市场的运作就越自如,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就越有保障。作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重要组成局部的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法,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彻底摆脱旧的行政性人治经济,致力于加强法治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它必将伴随着民族地区市场经济的开展而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一、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法的学科性质与研究任务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法是一门新兴的法学学科,是中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法律制度的总称。民族学与法学的结合产生了民族法学,民族学与经济学的结合产生了民族经济学,民族法学与民族经济学都是广义民族学的重要组成局部。而法学〔或者民族法学〕与民族经济学的进一步综合与分化,便产生了一个新的、特殊的研究领域——少数民族经济法。隶属于法学门类、民族学一级学科名下的少数民族经济法,是在吸取了民族学、经济学和法学的理论精华与研究方法之后,“从一个崭新的学科视角展示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民族经济法的实然与应然结构,从而丰富了民族学理论与方法体系。〞李占荣著:《民族经济法研究》,第2页,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少数民族经济法又是民族法的重要组成局部,与其母学科民族法学和上位概念民族法一样,都是土生土长于国内的一个民族法学与民族经济学的交叉范畴。少数民族经济法的诞生,进一步拓展了民族学研究的界域,深化了民族学研究的内容,对于加强民族学、民族法学的学科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作为一门跨学科的交叉研究领域,少数民族经济法不仅在民族学学科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而且在经济学学科和法学学科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已经成为民族学、法学、经济学尤其是民族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现阶段经济学和法学研究中的一个特殊领域。因此,构建少数民族经济法学科,学习和研究少数民族经济法,有着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李占荣著:《民族经济法研究》,第2页,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明确规定自己的研究任务。没有明确的研究任务,也就不能成其为一门真正独立存在的学科。而研究任务确实定,通常又是受研究对象、研究领域或者研究范畴制约的。现代科学的开展,有着一种不同学科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交叉、相互结合,乃至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的横向综合趋势。尽管少数民族经济法已经成为民族研究、经济研究和法律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是,少数民族经济法又决不是民族学、经济学与法学三个概念简单相加之和。从一定意义上说,少数民族经济法是关于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法律制度和与之相关的法律现象,探索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开展的内在规律和经济法律特征的科学。少数民族经济法的研究任务,必须根据它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围来确定,必须把它同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开展观结合起来。由于少数民族经济法尚处于学科创立的初期阶段,不仅它的研究对象存在着争论,就连对它的名称的表述,以至于它今后能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法学学科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因而对它的研究任务的规定,自然也就不可能像民族学、经济学那样准确和到位。少数民族经济法学科不成熟的理论状况,是同不成熟的少数民族经济法律制度的实践,以及不成熟的少数民族经济开展状况联系在一起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不仅有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而且也需要随着民族地区市场经济的开展对它不断地加以深化和提升。现阶段少数民族经济法研究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根底上,为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效劳,为各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开展效劳,为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效劳,为国家机关和民族地区培养和造就大批熟练掌握少数民族经济法律的专门人才效劳宋才发:《论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法及其研究》,《民族研究》,第3页,2005年第5期。。宋才发:《论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法及其研究》,《民族研究》,第3页,2005年第5期。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法是社会主义完整的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局部。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5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指出:“加强和推动民族立法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文件》,第210页,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江泽民同志在1992年1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也指出,到本世纪末,要形成比拟完备的社会主义民族法规体系和监督机制。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的民族立法取得了长足进展,以民族区域自治法为龙头,以民族经济法、民族教育法、民族语言文字法、民族宗教法等为根本内容的民族法体系已经初步建立起来。而在整个民族法体系中,少数民族经济立法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占有主导和优势的地位。这个开展态势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逐步完善,以及国家西部大开发根本国策的顺利实施是相互适应的。少数民族经济法作为适用于经济领域的一个相对独立的法律部门,它有着自己的特定的调整对象,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譬如,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企业的组织管理关系、民族地区市场管理关系、民族经济宏观调控关系、民族地区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关系、民族地区环境保护关系,以及民族地区社会保障关系,等等。这些“关系〞的显著特点就在于它的经济性,每一种关系的客体如人力、资金、政策都是一种资源,都需要有相关的管理机制、调控机制和保障机制,以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效率的最优化、本钱的最低化、收益的最大化和社会福利与个人福利的最正确平衡。《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文件》,第210页,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法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系统调整法。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部门、独立学科和新兴学科,它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是现代经济的法(现代经济法过去曾认为只有两家:“资本主义经济法〞和“社会主义经济法〞,前者一般称之为“西方经济法〞,后者一般称之为“东方经济法〞)。无论是在西方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还是在我国实行方案经济时期,都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法,因为它不具备经济法产生、存在和开展的条件。在过去长期实行的方案经济时期,我国对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调整,主要是也只能是通过当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各种“红头文件〞,各级党政机关下达的命令、指示进行,并且通过行政指挥和行政措施来付诸实施。长此以往造成经济停滞,人性懒散,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管理松弛。直到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活动的开展,人们才开始重视经济法律现象,着手进行经济法的研究。而对于少数民族经济法的研究,严格地说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其研究的切入点是民族地区的经济立法。国家倡导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成功实施,那么给少数民族经济法的催生和开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开展机遇,从而使少数民族经济立法问题再一次成为法学研究的热点。在我国现阶段,就法调整的对象、范围来看,民法调整的是横向经济关系,经济法更多的是调整纵向经济关系,但是并不排除它对横向经济关系的调整。调整范围的分工,也不意味着从根本上否认现代社会两类经济关系的结构状态和相互关系,我国的经济立法,通常是将纵向经济关系与横向经济关系的调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在经济法与行政法、民法的区分上,经济法属于“社会责任本位法〞,行政法是“行政权力本位〞法,民法是“个体权利本位〞法。尽管行政法、民法在各自的调整领域内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它们却无法驾驭社会经济生活的全局。只有经济法是能够对现代社会经济关系进行全面、整体、系统、综合调整的法。由于它以社会利益为本位,所以客观上要求上至国家机关,下至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对社会生产力的开展、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生产本钱的降低承当责任。经济法正是通过对社会整体利益和社会个体利益的协调来到达推动和促进社会开展的目的的。所以,从法律部门划分的角度看,经济法确实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它在法律体系中具有与民法、行政法等根本法律部门相同的重要地位。我们认为,由经济法的本质表达出的新功能,集中地反映在如下两个方面:(1)经济法是平衡协调法。经济法的任务是在成认国家和企业有不同的地位、性质、职能和运作规那么的根底上,寻求其结合点、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平衡协调它们的意志、行为和利益关系,促使双方共同努力,到达双赢的局面。因此,它不仅平衡协调社会整体利益与社会个体利益关系,同时还平衡协调与社会整体利益直接相关的社会个体利益之间的关系。(2)经济法是综合调整法。分化与综合(有机的综合)都是事物开展的形式,经济法能够运用各种法律手段,对经济生活进行全方位调整,对客观的经济关系进行全过程调整,从来不把自己调整的重点仅仅放在解决经济纠纷或者违法犯罪上,而主要是引导人们依法正确设定经济法律关系,依法运行经济过程,实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预期目的。少数民族经济法作为经济法学的一个学科分支,它的性质、作用和功能与经济法是一致的。因而从其功能的视角看,少数民族经济法确实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系统调整法宋才发:《论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法及其研究》,《民族研究》,第2—宋才发:《论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法及其研究》,《民族研究》,第2—3页,2005年第5期。国内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从事少数民族经济法研究的支撑力量。在少数民族经济法教学与专业研究方向的设置上,2001年宋才发教授在任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院长期间,就率先在经济法学专业,设立了“西部地区经济法制研究〞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并正式招收了研究生。同期国内还有3个博士点成为研究和传播少数民族经济法的前沿基地,它们分别是:〔1〕兰州大学民族学专业民族理论与法制研究方向,导师:杨建新教授、王希隆教授,该校还开办了经济法专业的“民族经济法制〞硕士学位研究方向。〔2〕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民族经济法律制度研究方向,导师:宋才发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在经济学院的‘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下设‘民族经济法律制度’研究方向,其侧重点和优势在民族经济法制的宏观理论方面。宋才发教授作为国内著名的经济法学家,其研究的侧重点在法学、政治学以及少数民族的经济法制。〞李占荣著:《民族经济法研究》,第6页,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由宋才发教授主持完成并相继出版的北京市教委2001年“高等教育精品教材重点立项工程〞《民族区域自治法通论》、国家民委2002年重点研究课题《中国民族法学体系通论》和国家“211工程〞十五教材建设工程《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法通论》,以及由吴宗金研究员早期主编的《中国民族法学》和《中国民族立法理论与实践》,初步构成了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法学和少数民族经济法的研究体系,奠定了该领域研究在全国的领先地位。〔3〕云南大学民族学专业民族法学研究方向,导师:张晓辉教授、方慧教授。张晓辉教授主编的《中国法律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实施》,其内容与民族经济法具有直接的相关性。在他们招收的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中,有不少人就是围绕少数民族经济法的问题展开研究的。李占荣著:《民族经济法研究》,第6页,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二、中国少数民族、民族地区与民族经济法律制度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中国除汉族以外,现有55个少数民族,各民族总称为“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指具有中国国家象征、由中国各民族共同组成的、多元一体格局的民族共同体。我国各民族的人口开展很不平衡,55个少数民族的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正是由于汉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它不仅是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拥有人口最多的民族。所以,我国在习惯上把汉族称为主体民族,把汉族以外的人口较少的55个兄弟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根本国策和根本政治制度。依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规定,中央人民政府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一是在推行民族区域自治中形成了一批自治州、自治县(旗),还有假设干民族乡、民族镇。1954年9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3级,以民族乡为重要补充形式。随后,新疆、广西、宁夏和西藏4个自治区分别成立。二是根据实际情况,着眼于加强民族团结和加快民族地区开展的长远利益,建立民族自治地方。譬如对内蒙古自治区,中央人民政府调整了1947年成立时的行政区域,把绥远并入内蒙古自治区,自治区首府也从乌兰浩特迁到了呼和浩特市,结束了长期以来内蒙古地区蒙古族被分割的局面,彻底实现了中国共产党所主张的统一的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区域自治的方针。三是充分考虑到各少数民族的实际,民族自治地方形式灵活多样。这里主要有四种类型:(1)以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主建立的,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林省延边朝鲜自治州,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等。(2)以两个以上少数民族聚居区联合建立的,如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云南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和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3)在一个大的民族自治地方内,其他少数民族可以建立行政地位小的自治地方,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建立有三江侗族、环江毛南族等12个自治县;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内建有贡山独龙自治县和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4)一个民族可以在不同的聚居区内建立相应的自治地方,如藏族除建立了西藏自治区外,还在云南、四川、青海、甘肃等省建立了10个自治州(其中有一个州与蒙古族联合建立)和四川木里、甘肃天祝两个自治县。到2000年底为止,我国共建立了154个民族自治地方(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19个自治县/旗)。55个少数民族中已有44个实行了区域自治。此外,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11个人口较少、聚居区域过小的民族共建有1200多个民族乡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政策》,第150—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政策》,第150—152页,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在中华民族开展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祖先以辛勤的劳动共同开展了祖国的经济,开拓了祖国的疆土,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和文化,缔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早在建国初期,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指出:“我们说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实际上是汉族‘人口众多’,少数民族‘地大物博’,至少地下资源很可能是少数民族‘物博’。〞“各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都作过奉献。〞“我们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开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277—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277—278页,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我国法律规定要尽一切努力加快开展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其内涵是指在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少数民族作为当地主体民族所聚居的地区的各种经济建设和社会经济生活。这里所说的少数民族地区,主要又是指我国政府批准的少数民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区,民族自治地方构成了西部地区的区域主体。全国5个民族自治区全部在西部,在30个自治州中就有27个在西部,在119个民族自治县(旗)中就有83个在西部,分别占全国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旗)等3级自治地方总数的100%、90%和67.17%。西部地区的民族自治地方占西部总面积的86.47%,占全国民族自治地方总面积的96.72%,少数民族人口约占西部地区总人口的1/5,约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3/4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政策》,第140页,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国家对加快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开展赋予了法的严肃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就指出:“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第4条规定:“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大全》〔上卷〕,第3、4页,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122条还规定:“国家从财政、物质、技术等方面帮助各少数民族加速开展经济和文化建设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大全》〔上卷〕,第19页,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25条—35条,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规定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开展经济的自主权。譬如,《民族区域自治法》第26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坚持社会主义原那么的前提下,根据法律规定和本地方经济开展的特点,合理调整生产关系和经济结构,努力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开展的根本经济制度,鼓励开展非公有制经济。〞第29—30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国家方案的指导下,根据本地方的财力、物力和其他具体条件,自主地安排地方的根本建设工程。〞“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管理隶属于本地方的企业、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24—25页,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民族区域自治法》第54条—72条,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规定了国家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开展给予帮助的法定责任。譬如,该法第55条规定:“国家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国内外资金投向民族自治地方。上级国家机关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方案的时候,应当照顾民族自治地方的特点和需要。〞第57条规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政策》,第140页,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大全》〔上卷〕,第3、4页,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大全》〔上卷〕,第19页,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24—25页,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31、32页,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法是致力于缩小东、西部经济社会开展差距的法律。制度因素在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开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制度不仅构成民族地区经济增长之源,而且影响着西部地区民众选择自身的开展方式,从而扩大经济增长的内涵。制度通常又提供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构建一个社会一定的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形成西部民族地区市场经济的根底。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人们不得不为了分享现有资源而相互竞争,同时又通过专业化和交易方式达成相互合作,以增进自身的利益和分享福利。为此,就必须强调法律制度在构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中,尤其是在构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合作与竞争秩序中的重要地位。少数民族经济利益的客观性,要求国家在做出制度安排和处理民族关系时,必须充分考虑少数民族经济利益的客观事实,运用公正有效的法律机制实现少数民族经济利益的分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地处边陲,由于历史的、现实的诸多原因,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开展水平较为低下,尤其与沿海地带和中部较兴旺地区相比,在经济开展上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经济法坚持以社会为本位,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价值取向,作为原那么来说这是正确的和不存异议的。但是,也正是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下,过分强调了“效率〞而无视了“公平〞,从而出现了把政策和法律作为资源,优先向东部和沿海地区配置的事实上的“不公平〞现象,导致了东部和西部经济社会开展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为了尽快缩小和消除这种差距,落实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平开展权,近年来国家通过各层次的少数民族经济立法系统加强民族经济立法,使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的开展在法制的轨道上进行。因而,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法正担负着保障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开展,实现各个少数民族经济平等的责任,它是公平与效益价值观在法理上的高度统一。从现在开始,我们必须从法律的高度上进一步重视对社会公平问题的研究,依法调整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加大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公平的分量,实现由“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价值取向逐渐向“公平与效率并重〞过渡。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少数民族经济法律标准严重缺乏的事实,我国至今没有一部专门的民族经济法典;目前正在征求意见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西部开发促进法》,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开展的标准也过于宏观和笼统,仍然缺乏具体操作性;从少数民族经济法效力等级方面看,目前我国的少数民族经济法的效力较低,这也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鉴于我国少数民族经济法律标准相对稀缺的现实状况,我们认为,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必须切实加大对少数民族经济立法的力度,实现对法律资源有效、合理、高效的配置,同时不断提升少数民族经济法的效力等级。三、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法的研究范畴与研究方法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法,是指由国家机关制定和批准、标准和调整加速开展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保障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权益,调整少数民族经济关系的特殊法律标准的总称。在我国现代法律体系中,经济法之所以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这主要取决于它有自己特定的调整对象和调整范围,可以与其他法律部门区别开来,它的重要性主要表达在它是促进经济开展的必不可少的法制保障。同样道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开展的客观性,要求有特定的法律标准来调整相应的民族经济关系。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少数民族经济法,除了上述定义规定的内容外,它不仅包括在历史上形成的并流传下来且在民族社会经济生活中为国家认可的民族经济习惯法,而且还包括非民族自治地方制定的有利于调整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关系的民族经济法规。狭义的少数民族经济法,仅指国家制定并公布的民族经济法律标准和民族自治地方制定的民族经济法规,它不包括在历史上形成的并流传下来且在民族社会经济生活中为国家认可的民族经济习惯法,也不包括非民族自治地方制定的民族经济法规。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法的范畴必须从广义上予以确认。任何一门科学研究,都少不了通过运用一系列概念或者范畴来分析、研究和表述问题。而且每一门具体的学科除了应用一些共同性的概念或者范畴之外,还必须有自己的某些特有的概念和范畴。恩格斯说过:“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着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马克思著:《资本论》〔第一卷〕,序言局部第34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这即是说,每一门新的科学的产生,必然要引发出这门科学中的名词术语或者概念范畴的变革,或者对旧的名词术语与概念范畴做出新的解释,或者创造出一些新的名词、术语、概念与范畴。我们要在构建和谐开展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创立少数民族经济法,就不能停留在使用原有旧的名词术语或者概念范畴上面,也不能满足于套用或者照搬西方国家现在流行的那些名词术语或者概念范畴。科学的研究态度和原那么就是,既要沿用某些旧的名词术语或者概念范畴,也要引用某些西方国家相关科学中的名词术语或者概念范畴,更要从中国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开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各民族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出发来解释旧的和引进的名词术语或者概念范畴的内涵,探索和创造出某些符合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法要求的新的名词术语或者概念范畴。我们认为,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法应当是包括调整与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生活和生产方式有密切关系的经济法,即少数民族经济法也包括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法。它的研究范畴涉及到国家对少数民族制定的经济法律制度,针对民族自治地区制定的经济法律,民族自治地方制定的经济法规,非民族自治地方制定的少数民族经济法规以及在长期实践中运行的、为国家法律所许可的少数民族经济习惯法,等等宋才发:《论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法及其研究》,《民族研究》,第5—马克思著:《资本论》〔第一卷〕,序言局部第34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宋才发:《论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法及其研究》,《民族研究》,第5—6页,2005年第5期。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法是一个新兴的、正在逐渐形成的法律部门。就如同民族法学曾作为一个根本的法律部门从宪法中溢出一样,随着少数民族经济关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地位的提升,少数民族经济法也必将从经济法中溢出,并且有望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与民族教育法、民族文化法、民族语言文字法、民族宗教法、民族干部法、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法等,共同构成民族法的二级法律部门,成为民族法学的根本范畴,从而推动民族法学研究日益走向广泛和深入。总之,从少数民族到少数民族经济,再到少数民族经济法的逻辑演进说明,少数民族经济法不是凭空捏造或者凭想当然设想出来的,它是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这一主体社会经济生活的客观要求,这种法律关系是由它所表现的少数民族经济关系的内容决定的。每个时代都有其少数民族经济法的存在形态,只是由于各个时代经济关系的内容和性质不同,因而才导致历史上的少数民族经济法表现出与现代少数民族经济法截然不同的特点。这就必然导致研究方法上的差异:对于历史上的少数民族经济法的研究,其根本的方法只能采取历史探渊的方法,而现代的少数民族经济法研究的根本方法那么是经济分析的方法。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理论观点三者一起,共同构成一门学科体系的根本框架宋才发:《论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法及其研究》,《民族研究》,第6页,2005年第5期。。由于目前国内对于少数民族经济法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准备,还缺乏以构成一门完整的、成熟的“少数民族经济法〞学科,因而本书尽管是目前国内第一部系统地论述少数民族经济法的著作,但它仍然只是为“少数民族经济法〞学科和《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法学》的问世做些奠基的工作。我们在这里之所以把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法当作一个新兴的、相对独立的法律部门来看待和研究,是因为它确实有着自己独特的调整对象和法律特征。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法的特征,是经济法与其他法律部门相互区别的本质特点的征象或者标志,它反映了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法的本质,再现了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对界定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法的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不能反映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法本质的表象,就不能成为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法的特征。宋才发:《论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法及其研究》,《民族研究》,第6页,2005年第5期。研究方法的优劣是衡量学科水平的重要标志。任何一种科学研究当它的任务确定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好的研究方法,否那么就难于完成既定的研究任务,就达不到预期的研究目标。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毛泽东选集》(一卷本),第125页,人民出版社,1967年横排本。研究的任务不同,研究的方法也就自然不同。由于少数民族经济法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法律问题的,从而“法律经济学〞就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公认的有重大研究价值的法学研究方法,法律经济学也因之成了一个新兴的法理学流派〔法哲学〕,并且渗透到法学领域,为我们今天对少数民族经济法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少数民族经济法是一种稀缺性的法律资源,它以调整我国少数民族经济关系为己任,并且带有强烈的经济性。在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当今的民族经济实践中,不但存在着资本市场、人力市场和技术市场,而且存在着作为少数民族经济开展内在变量的少数民族经济法的市场——经济法市场。在这个市场体系里,少数民族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国家、地方、政府、少数民族经济组织以及其他单位,他们作为自身利益的实现者和维护者,必然选择并使用相关的少数民族经济法律,尽可能的选择效益最大化和本钱最低化的交易路径。从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看,国家的少数民族经济立法也是一种经济活动,它旨在通过消耗一定的资源而获得国家的收益。所以,本钱——效益分析法也就自然成为少数民族经济法经济分析的根本方法。但是,又由于本钱——效益分析法不可量化和难于操作的缺陷,因而它又不可能成为少数民族经济法经济分析的主要方法。在我国现实情况下,少数民族经济立法程序应当以追求立法效益的最大化为根本原那么,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提高立法的经济效益。要使少数民族经济立法的最终成果——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法,在随后的贯彻、实施过程中,确实能够给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民众带来经济效益,真正成为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开展保驾护航的有效工具,成为少数民族经济法公正价值的显示器。立法权通常是一种被国家垄断的资源,中央立法权与地方立法权的分野,通常也是权力资源分配的结果。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实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最能够直接表达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民众经济利益的立法,就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特别授权,由民族自治地方进行的少数民族经济立法。也就是说依据有关法律规定,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22页,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毛泽东选集》(一卷本),第125页,人民出版社,1967年横排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22页,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四、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法的研究对象与法律体系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领域或者特定的研究对象。每门学科也都必然地按照所研究的对象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毛泽东同志说过:“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毛泽东选集》(一卷本),第284页,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横排本。衡量某一理论学说是否构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主要有三条原那么:(1)看它是否具有不同于别门科学的特定的研究对象;(2)看它是否揭示出了研究对象的内在矛盾及其开展规律;(3)看它是否形成了较严密的逻辑理论和论证理论体系。即是说,如果一门学科没有自己特定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那它也就不能构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因此,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是独立学科必备的条件。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法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法学学科,有它的独特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因为民族是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民族关系是当今世界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它是民族开展过程中相关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联系和作用、影响的关系,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法就是以民族经济关系的法律现象为其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这里所说的“民族经济关系〞,是指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开展过程中,所涉及的符合少数民族经济法规定的民族经济权利和民族经济义务关系。我国民族经济关系和民族经济利益具有民族性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