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1页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2页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3页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4页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目标素养1.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认识丝绸之路的兴衰嬗变及影响2.从唯物史观的角度了解欧亚大陆的其他重要商路3.从家国情怀的角度理解并掌握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现实意义知识概览一、丝绸之路1.概念: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

欧亚

大陆的商路,后人在这条商路上发现了大量丝绸遗存,因此将它命名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2.演进(1)张骞通西域。出发时间公元前138年任务联合大月氏等政权共击

匈奴

结果直接的外交目的并未实现,但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意义张骞出使西域被称为“

凿空

”,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

(2)发展。①丝绸之路在长期发展中开辟出一些支线,新疆、中亚地区的路线尤为复杂。②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加上东西方的

海路

联系日益活跃,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

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1.“草原丝绸之路”:在丝绸之路北面,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的商路被称为“草原丝绸之路”。2.“西南丝绸之路”: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的商路被称为“西南丝绸之路”。3.“海上丝绸之路”西汉中国就已经开辟了通往

印度洋

的海路

宋元时期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明显提高,使用先进的帆索和

磁罗盘

,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洋航海都十分频繁

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

东非

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

广州、

泉州

、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易枢纽

明初

郑和下西洋

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1.物质和技术交流(1)中国物质、技术的西传。随着中国丝绸的不断向西出口,

养蚕

和缫丝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也很早经由中亚向西传播;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陶瓷特别是

瓷器

成为中国大宗出口商品,主要沿海路外销到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等地。

(2)外来物品传入。西汉一度征服中亚的大宛国,获得了当地出产的良种“汗血马”,同时引进了优良的饲草

苜蓿

,以及葡萄等水果;西瓜和中国古代文献中带有“胡”字的物种,它们基本都是通过西域传入的;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棉花

从陆、海两个渠道逐渐传入中国,在宋元时期发展为重要的经济作物;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外来商品,早期多从陆路输入,自宋朝起基本来自海路。

2.宗教和艺术文化佛教在汉朝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此后逐渐中国化;继佛教之后,祆教、摩尼教、犹太教、

伊斯兰教

基督教

陆续传到中国;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

中医药

知识也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微思考

材料

丝绸之路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由长安到西域,到中亚,到西亚,再绵延至欧洲。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的文化、印度的文化等也相互交集共生。——摘编自穆涛《丝绸之路是世界观》根据材料,请从路线范围和交流内容两个方面概括丝绸之路的特点。提示:特点:路线长、范围广;物质交流与文化交流相结合,交流内容丰富。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材料一

汉朝骆驼形象不仅比例偏低,而且显得非常稚拙或粗糙,蹄趾、尾巴等细节塑造较差,这表明创作工匠对骆驼观察似乎并不深入,或许根本没有见过。唐朝骆驼两侧挂有袋囊、丝束、长颈瓶、胡瓶、扁盘、织物、毡毯等,有的还挂有沿路猎取的野鸡、野兔,反映了商旅驼队路上放松的生活状态。——摘编自葛承雍《天马与骆驼:汉代丝绸之路标识符号的新释》材料二

在敦煌石窟壁画上,绘画大师们以他们具有的审美理想绘制飞天,蕴含着深厚的汉魏时代汉民族审美情思。北魏的飞天虽然还带有浓重的西域及外国歌舞的风姿,但飞天的腾飞姿态已带有了明显中原汉民族褒衣博带、舞袖挥巾的舞蹈审美色彩。到了隋唐时代以后,西来的翼人、飞天已与中原乐舞很好地融合,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乐舞形象姿态。——摘编自金秋《古丝绸之路乐舞文化交流史》材料三

众所周知,石榴源自中亚地区,秦汉时期随丝路开凿而进入中国,因其果实味道鲜美、色泽艳丽而备受国人喜爱,不仅渐入文人骚客歌咏之范畴,而且与中国红红火火、多子多福等理念连为一体,成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象征富贵的重要符号。——摘编自朱宏斌《浅论农业科技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基本维度》问题探究:(1)结合材料一,指出汉、唐时期骆驼形象的变化所反映的现象。(2)结合材料二,指出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分析佛教传入对当时文化产生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分析石榴传入中国产生的影响。提示:(1)现象:相比于汉朝,唐朝人对骆驼更加熟悉,一定程度上说明唐朝丝绸之路更加繁荣。(2)时间:汉朝。影响:为我国传统文化注入了佛教文化的因子,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容。(3)影响:在社会生活上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也开阔了人们的精神视野。核心归纳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的三个层面层面表现物质文化丝绸之路最初以民间的物品交换为主,之后逐渐发展为官方的贸易通道,物质文化交流一直是丝绸之路上最主要的文化交流形式。如汉朝通过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

绸、漆器、铁器等传入西方,良种马、苜蓿、胡桃、胡萝卜、葡萄等基本都是通过西域传入的;唐宋时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的茶叶、瓷器大量输往国外层面表现技术文化技术文化交流多包含于物质文化交流中,但又高于物质文化交流,如中国的冶铁技术、丝织技术、四大发明、水利灌溉、医学等当时世界领先的技术、知识外传和外国玻璃制造、制糖等技术的传入都是建立在物质文化交流的基础之上层面表现精神文化随着物质文化交流的深入,文化交流逐渐上升到精神文化层面。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祆教、摩尼教等宗教文化通过不同路线和途径传入中国,中国化的佛教以及本土的儒学、道教也经丝绸之路向日本、朝鲜、东南亚地区传播。唐朝时,音乐、舞蹈、文学、艺术等领域融入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元素,使精神文化交流的内容更加丰富学以致用“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朝诗人张籍在《凉州词》中,采用以声传影的艺术手法,描述了一支商队经由河西走廊,运送丝绸前往西域的画面。这一画面的历史背景,就是源远流长的丝绸之路贸易。下列选项中对我国古代丝绸之路作用的表述正确的是(

)A.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联系B.阻碍了东西方贸易的往来C.成为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D.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丝绸之路既是东西方的贸易通道,也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之路,故C项正确;A项和B项的表述均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表述是隋朝大运河开凿的意义,排除。一、选择题1.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张骞在公元前127年之发现西域,其对于当时中国人的刺激,就正像后来1492年哥伦布之发现美洲对于欧洲人的刺激是一样的。”这一观点说明(

)A.当时中国商品经济高度发达B.欧洲和中亚各国普遍希望与中国广泛交流C.张骞通西域加强了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关注D.张骞通西域刺激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活动答案:C解析: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人的视野获得极大扩展,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张骞出使西域也扩大了中国人的视野,加强了中国与中亚和欧洲国家的联系,故C项正确。汉朝时商品经济并不发达,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欧洲和中亚各国普遍希望与中国广泛交流,故B项错误;张骞通西域与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活动没有直接联系,且这也不是题干材料要说明的内容,故D项错误。2.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沿河西走廊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

)A.开辟丝绸之路B.联合大月氏等政权共击匈奴C.寻求西域物种D.推动东西方的友好往来答案:B3.中国开辟通往印度洋的海路是在哪一时期(

)A.西汉 B.隋唐C.宋元 D.明清答案:A4.以郑和船队的远航实践为依据而绘制的《郑和航海图》,是世界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此图突出了山脉、海岸、岛屿、城市、桥梁等航行的标志,并在航线旁标注有针位(航向、方位)、更数(航程、距离)等导航定位数据。该图最后附的“过洋牵星图”,便于利用天文导航。《郑和航海图》(

)A.有利于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B.折射出郑和下西洋船队规模宏大C.反映出明朝国力雄厚D.借鉴了西方的天文学知识A解析:《郑和航海图》详细地记载了航海线路、航行标志等相关情况,有利于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并未体现出郑和下西洋船队规模宏大,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不能反映出明朝国力雄厚,故C项错误;“借鉴了西方的天文学知识”与题干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5.唐朝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主要表明(

)A.唐朝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B.中外交流开启唐朝盛世C.唐朝中后期手工业衰落D.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加强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可知中外文化交流加强,故D项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唐朝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中外交流开启唐朝盛世、唐朝中后期手工业衰落,故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飞天”是佛教中一种想象的飞神,纵观敦煌壁画中历代飞天形象的演变,可以从一个层面了解古代多元文化的变迁。材料一

北魏时期的飞天,西域风格是主流,但具体形象上已流露出中原之风。西魏的飞天洞窟,窟顶绘有道教诸神,有羽人、雷公、电母、雨神等,另有伏羲、女娲等均人面蛇身,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天地宇宙观念。材料二

隋代莫高窟《献花伎乐飞天》,洞窟四壁环窟带状飞天一周,飞天呈辐射形式,或奏乐,或撒花,千姿百态、飘逸秀美,充分显示了古代画匠的功力和智慧。唐代飞天变化无穷的飞动之美与大唐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完全吻合,画法较前代有很大的改变:由浪漫夸张步入现实,由天宫仙人转变为宫娥舞伎。材料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敦煌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