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课 宋明理学_第1页
第34课 宋明理学_第2页
第34课 宋明理学_第3页
第34课 宋明理学_第4页
第34课 宋明理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4课宋明理学[系统已学知识]一、程朱理学1.背景:儒学危机(1)客观上:儒学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佛教、____迅速传播,信徒众多,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危机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________”,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道教三教合一(2)主观上:儒学的自身缺陷。儒学自孔子以来主要探求人间的道德和秩序,注重人间世界,而忽视了对天地万物本原和宇宙规律的探讨。2.人物(1)代表人物——程颢、程颐(北宋)、朱熹(南宋)。(2)核心主张

宇宙观伦理观认识论二程_____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提出“_________”,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掌握天下之理朱熹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天理格物致知3.影响(1)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_____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2)朱熹编著的《______________》,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3)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深化理解]理学世俗化理学对后世的最大影响绝不是“理”“气”等深奥的哲理,而是对儒家伦理道德标准的丰富及其普及化、通俗化。可以这样说,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广到每一个家庭,是理学家的“功劳”。南宋四书章句集注二、陆王心学1.人物(1)心学的开创者——陆九渊①核心思想:“_________”;“理”就是内在的“心”,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都在心中。②求“理”的方法(方法论):“________”。穷理不必向身心以外的事物探究,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反对“格物致知”。心即理也发明本心(2)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世界观(“心即理”)提出“_________”“心外无理”;心是第一性的,物是第二性的,理是封建道德,存在于心,是人头脑中固有的方法论(“致良知”)认为人生而有“圣人之心”,良知(即天理)是每个人心中所固有的善性;但容易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的本性,以达到圣人的境界“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____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心外无物良知2.影响(1)陆王心学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肯定普通人生活欲求的正当性,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2)陆王心学强调人的自觉精神,否定古代经典的绝对权威,客观上冲击了正统儒学的影响,冲破了理学的思想禁锢,对晚明思想界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3)陆王心学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对客观知识的学习,造成了之后心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1.积极影响(1)宋明理学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之哲理化,是对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一定的进步性。(2)理学重视_________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__________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主观意志社会责任2.消极影响(1)宋明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用“_________”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_____欲求。(2)夸大了“心”即良知的作用,助长了明中叶以后不务实际、脱离实际的学术风气。三纲五常自然[补漏欠缺知识]

新教材新增内容1.儒学的复兴从三国到五代,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他们力图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特别是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口号。其中,被称为理学或道学的学派影响逐渐增大,其代表人物是北宋后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因此这一学派也被称为“程朱理学”。2.理学体系理学比较注重抽象思维,是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理论体系。它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人生的目标,应当是“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对“天理”的充分体验,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理学还提出“格物致知”,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理学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朱熹还对儒学教育进行了深入探索。他从早期儒家典籍《礼记》中抽出《大学》《中庸》两篇文章,加上分别记录孔子、孟子言论的《论语》《孟子》二书,合编为“四书”,并且加以注释,作为先于“五经”的儒学基础读物。宋明理学是宋明儒学的总称(延续600多年),是儒家学说在宋代吸收佛道思想而产生的新的哲学思潮。因其重视阐释义理,兼谈生命,又由于它尊重儒家传道的系统,故又被称为道学。宋明理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宋明理学体现了道德与政治的直接统一,将道德落实到政治中,对后世产生了普遍而深远的影响。(一)宋明理学兴起的条件

[史料探史]

史料一城市与生活史料二生活与观念近岁士庶之家侈靡相尚,居第服玩,僭拟公侯……——摘编自《宋会要辑稿》刑法二自淳祐(南宋理宗年号)年来,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非复旧时淳朴矣。——摘编自《梦粱录》卷十八史料三在儒学发展史上,唐宋转型无疑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隋唐以来,儒、释、道三教鼎立,但在斗争中他们彼此融合、相互渗透。面对三教并存,尤其是佛教的异军突起和势力膨胀,儒学内部就如何应对佛教的挑战,存在着分歧。一派以韩愈为代表,他认为佛老不讲君臣礼仪、伦理纲常,破坏了中国传统的君臣、父子、夫妻关系,扰乱了封建的等级秩序,故力主建立儒家道统,排除异学。另一派以柳宗元为代表,主张以儒学为主体,兼容各家之长,以开放的思维使儒家获得新生。唐代的思想论争开启了宋学的新局面。——摘编自李伏清《柳宗元:唐宋思想转型与宋明儒学复兴的先驱》探究:(1)分析说明上述史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提示: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2)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韩愈、柳宗元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影响。提示:背景:隋唐时期,佛道盛行,儒学地位受到挑战,传统伦理思想出现混乱。影响:有力地回应了佛道的挑战,儒学得到复兴,为儒学的发展开启了新局面。[史论形成]宋明理学兴起的社会条件(1)适应唐末以来重建纲常伦理的需要:唐末和五代时期的长期分裂和混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因此,宋代统治者一开始就倡导尊儒读经,宋代的儒学复兴便由此开始。(2)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宋代稳定政局后,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大规模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尤其是城市生活的变化以及科学文化的进步,为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儒、佛、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结果:中国思想史在唐代中后期出现了一个重要转折,韩愈提出儒家“道统”思想,打破了三教并盛的局面。宋代儒学为了与封建统治相适应,儒家“道统”思想自然成为其承续的对象。(4)北宋初期思想解放的产物:北宋学者大胆抛弃汉唐学者师古泥古的学风,敢于疑经改经,相互辩论,相互启发,独立思考,大胆立论,讲求义理,为理学的产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思想环境。(二)宋明理学的特点

[名家论史]观点一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观点二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而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另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程朱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摘编自赵志霞《浅谈程朱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宋明理学在批判吸收佛道思想基础上,确立了一套以“天理”为核心的精致完备的理论体系。它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人皆可以为尧舜,使儒家伦理深入社会。宋明理学重视家族伦理建设;建立宗族乡约秩序;兴办慈善教育事业,推动了庶民社会的发展。宋明理学强调修身,强调个人的气节德操和民族的使命责任感,并一直影响到近代。[史论形成]宋明理学的特点思想来源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特点。而佛教是外来文化,呈现出中外交融的特征内容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天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灭欲”或“存心灭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理论体系儒学进一步思辨化、精密化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更加思辨化、精密化和理论化发展趋势儒学进一步世俗化宋代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广到每一个家庭和社会基层,使儒学思想进一步推广,普及化和世俗化的特征明显续表(三)宋明理学的现代价值

(1)宋明理学蕴含的道德思想及人文精神,反映了宋明时期不断追求、不断进取的精神。

(2)宋明理学的当代价值①宋明理学在人格塑造上,教育人们知书达理。在陶冶情操上,强调致良知达到理想的人格建树。在民族精神上,注重强化中华民族的气节和情操;呼吁以天下为己任,强调人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所有这些都对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普世价值和引领价值。②宋明理学“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观念,这对于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与人和谐相处、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③宋明理学的“格物致知”的思想蕴含着引导人们重视读书的精神,对于形成良好的读书风气具有借鉴意义。1.(2021·全国甲卷)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

(

)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

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

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解析:从“以正风俗”“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可知,当时的理学家反对婚姻论财的社会现象,主张维护以往的传统纲常礼教,故选B项。答案:B

2.(2020·全国卷Ⅰ)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

(

)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解析:宗谱的族规、家训包含的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的体现,B项正确。答案:B

3.(2019·全国卷Ⅱ)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解析:程颢认为万物的消长荣衰、季节的变幻更迭与人生经历感悟一样都有其存在的道理,即“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揭示了“理”是万物的本原,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故B项正确。答案:B

4.(2020·江苏高考)孟子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北宋僧人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这反映出北宋

(

)A.儒学统治地位动摇

B.儒学与佛教的融合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阳明心学影响深远解析:根据材料可以得出程颢、程颐兄弟将孟子思想(儒家)和佛教思想融合,北宋僧人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反映出北宋儒学与佛教的融合,B项正确。答案:B

5.(2021·广东高考)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员袖大衣长,“去地一寸”,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这反映了当时

(

)A.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 B.科举制度限制社会流动C.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 D.市民文化突破礼制限定解析:“比德于玉”“规言矩行”,反映的是儒家的道德伦理思想,A项正确;题干并没有反映明代八股取士等有关内容,B项错误;题干比较的是庶民和生员的服饰,和社会等级有关,只从这两类人并不能体现出明代全部的社会结构日益固化,故C项错误;“去地五寸”“去地一寸”,说明当时的服饰并没有突破礼制限定,D项错误。答案:A

把握命题动向常规考法通过不同历史情境的引入,考查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思想主张和理学的世俗化,重在基础知识的运用创新考法突出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强调理学中“修身”“个人气节”与“民族使命感”,真正让“立德树人”落地1.儒学史上的一次学说更新,其“主要结果,便是对道德自我修养的重视,逐渐胜过了在文学和文化上的造诣,同时也使人们对天地自然的兴趣与日俱增”。这一更新是

(

)A.先秦“制天命思想”的提出B.汉代“天人感应说”的确立C.宋代“格物致知观”的形成D.明代“致良知思想”的勃兴解析:据材料“道德自我修养”“天地自然的兴趣”可知是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观”,故选C项。答案:C

2.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又编撰《童蒙须知》等启蒙著作,对儿童的衣着、饮食等日常行为都作了道德规定,比如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朱熹这一做法

(

)A.践行儒学经世致用B.确立了儒学主导地位C.试图将儒学世俗化D.提高了民众道德修养解析:据材料可知,朱熹编撰启蒙读物便于理学思想传播,推动儒学世俗化进程,故选C项。答案:C

3.(2021·开封三模)宋代存在大量改易乡名的现象,下表为部分地方改名情况。据此可知

(

)A.重文轻武政策直接影响地方治理

B.商品经济推动改易乡名C.强化中央集权导致官僚机构膨胀

D.理学影响社会基层治理解析:据材料表格改后地名“孝感乡、服礼乡、守信乡”并结合所学可知,孝、礼、信等是传统儒家思想的内容,可知地名的修改受理学影响,故选D项。答案:D

原地名太平乡安亭乡春申乡光宅乡醋塘乡改后地名孝感乡服礼乡守信乡宅仁乡乐智乡4.王阳明出任南赣巡抚时,大量发布“告谕”,制订“乡约”,提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随、和顺乡里、死丧相助……为政者抚辑下民,为民者小心以奉官法。让人们弃恶从善,永为良善之人。据此可知,王阳明意在

(

)A.倡导道德自觉风尚

B.继承儒家伦理规范C.遵循传统宗法观念

D.维护封建等级秩序解析:材料信息反映出王阳明倡导道德自觉风尚,故选A项。答案:A

新教材视野

[选自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P70“问题探究”]二程、朱熹对于他们思想的核心概念“理”(有时也称为“道”)作过如下阐释:问:天道如何?曰:只是理。理便是天道也。且如说“皇天震怒”,终不是有人在上震怒,只是理如此。——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22上《伊川杂录》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19《杨遵道录》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5《二先生语五》天下之物,则必各有所以然之故,与其所当然之则,所谓理也。——朱熹《四书或问·大学或问》一理之实,而万物分之以为体……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而见,不可谓月已分也。——《朱子语类》卷94《周子之书·通书》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70《读大纪》阅读上述材料,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程朱理学宇宙观、人生观相结合的特点,并分析它在当时受到官方尊崇的原因。[提示]

通过各条材料对“理”的解释,可以体会到程朱理学宇宙观、人生观相结合的特点。一方面“理”具有本体地位,相当于“天道”;另一方面“理”又无处不在,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万事万物之中,也体现于社会人际关系当中,也就是儒家伦理道德秩序。这样,就将儒家纲常伦理提高到本体地位,为专制统治提供了哲学论据。这也就是程朱理学在当时受到官方尊崇的主要原因。

新考题印证

1.(2021·浙江1月选考)一位理学家提出“心即理也”的核心命题,主张“切己自反,改过迁善”,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该理学家

(

)A.被朱熹批评其理学过于“支离”

B.推动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C.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

D.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解析:“心即理也”是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提出的核心命题。他批评朱熹的思想过于支离破碎,故A项错误;程朱理学推动了北宋儒学的复兴和理学创立,故B项错误;陆九渊主张“本心体悟”,即“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故C项正确;程颢、程颐确立了理学最高范畴“天理”,故D项错误。答案:C

2.(2021·全国乙卷)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

(

)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解析:“善书”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这体现了儒家一直以来所倡导的价值观,是在强化社会主流价值观,故选B项。答案:B

新考向发掘

1.宋神宗年间,吕大钧制定了中国最早的乡约——《吕氏乡约》,该乡约提倡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德业规劝。在陕西推行后,“关中风俗为之一变”,实现了社会的移风易俗、明礼劝善。这一现象说明

(

)A.儒学道德教化功能的体现

B.儒学提倡入世思想C.理学成为官方的主流意识

D.理学思想的多元化解析:由材料“该乡约提倡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德业规劝”可知,《吕氏乡约》的内容体现了儒家道德主张,而在陕西推行实现了社会的移风易俗说明儒家道德教化功能卓有成效,故选A项。答案:A

2.“二程”对于天人之际的追求有两方面突破:一是明确了仁爱之理的基础性地位;二是指明了通过涵养用敬和进学致知的方式追求超越性的基本功夫,原本有限的存在者便可与无限的超越性相互沟通。据此可知,二程致力于(

)A.构建儒家的哲学体系

B.劝导统治者施行仁政C.促进儒佛道三教合流

D.探寻万事万物的本原解析:据材料“天人之际的追求”“原本有限的存在者便可与无限的超越性相互沟通”可知,二程通过涵养用敬和进学致知的方式追求仁爱之理,致力于寻求终极关怀,即构建儒家的哲学体系,故选A项。答案:A

3.朱熹晚年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是对儒家经典的重新诠释,使理学通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注重理论的教育,注重普及,注重民俗的改造,使“士人的思想”成为“世人的常识”。这反映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