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哲学与人生》全书基本框架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的唯物论唯物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社会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1、2、3课7、8、9课4、5、6课10、11、12课13、14、15课哲学与人生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一.物质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2.物质的唯一特性的是:客观实在性3.物质的根本属性、固有属性、存在方式:运动二.意识如何理解意识、或如何判断是否属于意识范畴:人的想法、念头、观念、观点、看法、意见、感觉、理解都是意识,比如感到肚子饿,对哲学的看法,对知识点的理解等都是意识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1.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也就是先有物质,后有意识)(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能动地改造世界,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起阻碍作用)2.对应的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符合客观四.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1.物质和意识、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是哲学当中最基本的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即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何者为本原(也可以表述为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或谁先谁后,或谁决定谁),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1)凡认为物质、自然和客观存在为第一性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精神、意识、思维为第一性的就是唯心主义(2)哲学的两大阵营、两大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有这两个,没有第三个,要么属于唯物,要么属于唯心,二者选其一)(3)自哲学产生以来一直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哲学基本派别之间的斗争(4)①唯物主义观点:物质决定意识,或先有物质后有意识。②唯心主义观点:意识决定物质,或先有意识后有物质。3.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世界是否是可知的,即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没有统一性,或思维(意识)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物质)(1)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2)①可知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或思维(意识)能正确认识存在(物质)
②不可知论:世界不能被正确认识,或思维(意识)不能正确认识存在(物质)(3)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不是哲学的基本派别,基本派别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五.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1.人生选择不能只靠主观意志2.想问题做事情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1)人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从事任何工作,都要把客观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立足点和依据。不能把人的主观愿望作为出发点,也不能以人的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3)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事情的基本要求、前提和依据(4)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分析、研究六.物质世界的多样统一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1.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1)物质世界既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是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统一(2)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的客观基础(3)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含义:物质世界中各种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的不同表现,它们具有不同的形态和属性,显示出不同质的差别(4)物质世界统一性含义:世界上一切有质的差别的事物、现象、过程、系统都是相互联系的,都是物质的无止境运动、发展的环节,都有物质性1.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唯物2.气者,理之依也。——唯物3.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唯物(万物都是天地和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万物的变化都是自然而然的,是没有意志和目的的)4.人是万物的尺度。——唯心5.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唯心6.我思故我在。——唯心7.存在就是被感知。——唯心8.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唯心9.物是观念的集合。——唯心10.理在气先。——唯心11.不是风动,不是幡动,唯有心动。——唯心
哲学与人生第二课物质运动与人生运动一.运动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①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凡是运动,都有物质作为它存在的基础和承担者,没有物质的运动和没有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思议的。(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再次强调:①物质的唯一特性的是:客观实在性;②物质的根本属性、固有属性、存在方式:运动)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1)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2)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二.规律1.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理解规律是本质的联系:本质不等于现象3.规律的特点:(1)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2)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都存在规律(3)对应的方法论:①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②规律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现象规律(本质联系)苹果落地,水往低处流万有引力定律商品价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遗传定律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4.规律和规则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必然的、稳定的、本质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被创造、消灭或改变②规则是人们根据需要制定的制度或章程,是主观的,人们可以制订、修改或废除它(2)联系:一个正确的规则总是依据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哲学与人生第三课自觉能动与自强不息一.自觉能动性(或意识能动性或主观能动性)1.自觉能动性是人特有的能力,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点2.人的自觉能动性的3个表现:(1)能动地认识世界,即通常所说的“想”(2)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常所说的“做“。(3)人的主观意志力,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①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吃苦耐劳的牺牲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孜孜不倦的务实态度,都是自觉能动性的体现②人的精神、意志可以对人的生理功能产生影响3.自觉能动性实现的根本途径是实践二.自觉能动性和客观规律1.自觉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客观规律和自觉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2)发挥自觉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2.人的自觉能动性的发挥受到哪些因素的限制:(1)客观因素。规律是客观的,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人的自觉能动性的发挥(2)主观因素。包括已形成的观念、能力、方法和身心健康程度等多方面的因素哲学与人生第四课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一.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二.联系的特点1.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不存在孤立的事物,一切事物都是处在与周围事物的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复杂的相互联系的整体,每一个事物都是这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的一部分或一个环节(任何事物之间都一定有着联系,说法错误,因为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2.联系具有客观性(1)不论是自然界事物之间的联系,还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联系具有客观性,但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是无法改变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不能改变的是固有联系的存在,可以改变的是事物的状态和具体联系的方式),这个新建立起的联系也是客观的。注意:此处和规律的客观性的区别是,规律是客观的,我们不能建立或创造新的规律,联系是客观的,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建立起新的联系(注意只能建立新的联系不能创造新的联系)3.联系具有复杂多样性三.和谐人际关系1.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人际和谐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传统。2.和谐人际关系的特征:(1)平等相处;(2)宽松的人际环境;(3)相互真诚信任;(4)友善和关爱四.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1.唯物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2)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之中,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3)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4)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2.形而上学(1)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事物之间是互不联系、彼此孤立的。(2)形而上学否认事物的变化发展,认为即使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位置的移动和简单的重复,而没有质变(3)形而上学否认事物内部存在的矛盾,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哲学与人生第五课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一.发展的含义和实质1.发展的含义: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运动,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说明:发展不是事物单纯数量上的增加,也不是事物的重复变化、反复循环、原地转圈,更不是倒退下降的变化)2.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二.怎样把握发展的概念?1.要求:
第一,必须紧紧把握发展的实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贯彻新发展理念
第二,必须学会正确区分新事物与旧事物,看到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必须看到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不同的状态,这两种状态是相互联系和转化的。2.科学发展观和新发展理念:(1)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
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3.新事物和旧事物:(1)①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是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②旧事物:是那些丧失了存在必然性,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的东西。(2)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①是否符合客观规律;②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③有没有远大的发展前途。(3)反对几种判断新旧事物错误标准:①以事物出现时间的先后来判断。②以事物一时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是否成熟和完善,来判断新旧事物。③从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上判断新旧事物。
(4)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还因为:社会领域的新生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5)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辩证否定,不是彻底的否定4.量变和质变(1)①量变:是事物的量的方面的变化,是指构成事物的因素单纯数量上的增减。从外部形态上看,量变是事物的连续的、渐进性的、不显著的变化。往往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②质变:是事物的质的方面的变化,是渐进性变化过程的中断,是事物从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从外部形态上看,质变往往表现为剧烈的、显著的变化,表现为一种突然性的变故(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就必然发生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一定会引起质变?)②质变巩固原有的量变的成果,同时引起和规定新的量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③发展: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
三.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原理事物的发展,从总的趋势来说,是前进的、上升的。但是它的发展道路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即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有前进,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四.顺境和逆境1.顺境和逆境的辩证关系在人生发展中顺境和逆境经常是互相贯通、互相转化的2.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区别(1)不能把任何变化都看成是发展;(2)变化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运动,也可以是下降的、后退的运动;而在这些变化当中,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运动才是发展;(3)变化还可能仅仅是数量的增加或减少,如果数量的增加并没有带来事物的质的变化也不能称为发展运动变化发展发展一定是运动和变化运动和变化不一定是发展哲学与人生第六课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一.矛盾1.矛盾的定义:哲学上把事物自身包含的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作矛盾。哲学上所说的矛盾是指辩证矛盾,是任何事物或过程自身所具有的相互斗争、相互分离、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运动趋势和状态。2.辩证矛盾不等于逻辑矛盾(自相矛盾)(1)逻辑矛盾(自相矛盾)是指人们在叙述问题时出现的前后抵触、不一致的现象,是思维中逻辑混乱的表现,是一种认识上的逻辑错误,可以予排除(2)哲学上所讲的辩证矛盾,不是主观思维中出现的逻辑矛盾,而是不论自然界、社会还是在人生过程中,都无处不在的客观的矛盾3.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更具体来说是内部矛盾)二.矛盾的特点1.矛盾具有普遍性(1)普遍性含义: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2.矛盾具有特殊性(1)特殊性的含义: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世界上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区分事物不同阶段的依据(2)对应的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内因和外因1.(1)内因——即事物的内部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2)外因——即事物的外部矛盾,是指一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2.内外因的辩证关系:(1)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2)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3)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能够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变化发展,对事物变化发展起到了影响和制约的作用(4)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邯郸学步包含的哲理:(1)物质决定意识,因此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矛盾具有特殊性,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哲学与人生第七课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一.实践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2.实践的必备三要素:(1)主体:必须是人;(2)实践的结果:已做、改造;(3)实践对象:是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3.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2)变革社会的实践;(3)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其中最根本、最基本的是生产实践活动4.实践的三个特点:(1)客观物质性;(2)自觉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和基本观点是:实践观点二.认识1.认识的含义: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或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2.认识的三个特点(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具有无限性(3)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不是简单的圆圈式的循环,而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三.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1.辩证关系:(1)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2)一方面,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唯一源泉/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另一方面,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正确认识(包括科学理论)能更好地指导实践2.注意:(1)认识的唯一源泉/来源只有实践,但是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直接经验(指的就是实践)和间接经验(书本、报纸、网络)(2)①实践出真知(对);②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错)(因为真知还可以来自于书本等间接经验)3.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是认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四.成功和失败的关系成功和失败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失败是成功之母哲理?矛盾的对立统一性。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哲学与人生第八课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一.现象和本质1.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1)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①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现象,是易逝多变、个别具体的,是能被我们的感官或借助仪器观察到的。(一般看得见摸得着)②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只能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2)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现象是本质的现象,本质是现象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一定从一定方面表现本质,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2.现象和本质关系的原理对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1)现象和本质的对立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2)现象和本质的统一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可能性3.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4.现象和本质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吗?在不同的客观条件下,事物本质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有的相同的现象隐藏着不同的本质,有的不同的现象却是同一本质的表现。(①一个现象对应一个本质;②不同现象背后可能是同一个本质;③同一现象背后可能是不同的本质)二.真象和假象1.真象和假象①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②真象是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③假象也是本质的一种表现,但却是本质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反面的、歪曲的表现。假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的现象④真象和假象都是对事物本质的表现,都是客观的。2.假象和错觉(1)假象不等于错觉(2)假象是客观范畴,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客观现象(3)错觉是由于人的感觉上的错误造成的,属于主观的范畴哲学与人生第九课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一.科学思维1.人生发展需要不断通过实践和学习提高能力2.辩证思维(1)辩证思维的含义: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其实质与核心是运用矛盾分析法,从对立面的统一中把握事物。(2)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有:①归纳和演绎、②分析和综合、③从抽象上升到具体、④逻辑的和历史的统一等方法。(3)归纳和演绎①归纳: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是一种收敛性思维②演绎:由一般性原则到个别性结论的方法。是一种发散性思维二.创新思维1.创新并不神秘创新不仅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事情,并不只是某些行家的专利,也不只是超常智慧的人才具有创新能力2.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3.科学的本质是创新,科学精神就是创新精神,科学思维就是创新思维4.(1)创新思维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2)任何创新思维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需要以实践为基础,离不开对前人、对他人成果的继承。(3)人的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得以提高的。5.创新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决定着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6.如何提高创新能力?(1)运用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创新能力,要学会把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结合起来(2)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享受生活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3)培养自信心,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冒险精神,是形成创造力的必要条件(4)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是激发创造力的有效途径7.创新不是否定一切,而是一种辩证的否定,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哲学与人生第十课历史规律与人生目标一.人生不能没有目标1.人生目标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判断其正误的标准中,最重要的就是看其是否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二.人的动机、目标与历史规律的关系1.人的目标、动机与历史规律的关系:
人的目标和动机受到人们实践活动和物质条件的制约,受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2.自然规律和社会历史规律的比较(1)相同点:二者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不能被创造、消灭和改造,但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2)不同点:①自然规律的特殊性:可以离开人的实践活动而发生作用,不直接涉及阶级利益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特殊性:a.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由有意识的人参加的,社会发展的规律是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表现出来的(即不能离开人的实践活动)b.社会发展不是某个杰出人物个人的作用决定的,而是由无数人共同作用形成的合力的结果(历史由英雄人物创造???)c.社会历史是通过无数偶然事件来开辟道路,偶然性事件的背后包含着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社会意识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2)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①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其促进作用;②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阻碍作用(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四.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2.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①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规律;②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谁决定谁,谁适应谁,要记清楚,这两个的表述是相反的)(3)人类社会的两个基本矛盾和人类社会的两个基本规律,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4)两个基本矛盾和两个基本规律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最基本的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最基本的规律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与实现方式(1)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即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2)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即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哲学与人生第十一课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一.理想1.理想的含义: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目标的向往和追求2.理想的划分:(1)按性质划分:①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②崇高理想和庸俗理想(2)按主体划分:个人理想、集体理想和社会理想(3)按内容划分: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3.社会理想是全部理想的归宿和基础4.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辩证关系:①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是辩证统一的关系②社会理想决定和制约个人理想,个人理想以社会理想为导向③社会理想以个人理想为基础,个人理想体现着社会理想。社会理想不排斥个人理想,社会理想的实现,要靠社会成员当中每个个体的努力奋斗。5.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1)共同理想:我国现阶段的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最高理想:实现共产主义(3)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辩证关系①实现共同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②实现最高理想,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③在现阶段,我们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也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二.理想、空想、幻想的区别1.理想:理想是人的意识对现实的自觉反映,凝聚着人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具有能够实现的必要的现实条件,因而经过奋斗最终是可以实现的。2.空想:只想不做3.幻想:与实际条件不符三.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1.理想与现实是辩证统一的关系。2.理想与现实是有区别的,它们是对立的:①理想源于现实,但不等于现实,而是高于现实;②理想是主观的,现实是客观的;③理想是未来的,现实是当下的;④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丑陋的一面。3.理想与现实又是有联系的,它们是统一的:①现实孕育着理想,包括理想实现的条件和因素,是理想的基础;②在一定条件下,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四.理想的实现需要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在主观条件中,艰苦奋斗是把理想转化为现实的重要条件,是实现理想的阶梯和桥梁。哲学与人生第十二课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一.意志1.意志的主要品质:①独立性、②果断性、③坚定性、④自制性2.意志坚强的表现:①富有主见;②处事果断;③坚持不懈;④善于自制3.意志的实质:在于执行决定、克服困难、实现目的二.信念1.信念的主要特征:(1)复合性:信念是人的认识和情感的统一(2)执着性: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人的精神状态和行为状态是稳定的(3)稳定性(4)多样性2.信念的作用:信念是战胜各种困难的支撑力量、精力集中的凝聚力量、持之以恒的稳定力量和聚集各方的感召力量。3.理想和信念的关系:(1)区别:①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目标的向往和追求;②信念是人们在追求理想中表现出的孜孜以求、不懈奋斗的意志力(2)联系:①理想是信念的延伸和体现,信念是理想的基础和支撑;②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是理想实现的重要保障4.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不是与生俱有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它是在教育的影响下,经过长期的锻炼培养和多方面的打造,自觉磨砺形成的。四.理想、意志、信念、责任的关系:理想信念与责任是密切联系的。自觉的责任与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都是实现理想必须具备的主观条件。哲学与人生第十三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一.利益利益包括: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精神利益三个方面。其中,经济利益是基础,政治利益是保障,精神利益是导向。二.人的属性1.自然属性自然属性是动物和人都具有的2.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类特有的属性,它揭示了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殊本质3.(1)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2)人的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的基础
(3)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人的本质会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4.①一般来说,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家庭里,都有自己的家乡、亲人、同学、朋友、同事,都从事一定的职业活动。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活动必然要受到国家的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的影响和制约(说明人的本质具有社会历史性)。②在这些关系的影响下,一个人发展成为掌握一定文化、参与一定社会生活、扮演多种角色的社会的人(说明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变化的)。③总之,考察人及人的本质绝不能脱离人的社会性。离开了人的社会联系,就没有人的存在,就没有现实的、具体的人(说明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把红色字体的结论记住即可)三.个人与社会的关系1.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1)
一方面,人是社会中的人,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2)另一方面,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社会全体成员努力的结果(3)但是,个人与社会相比较,社会起着根本决定的作用。(4)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2.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四.个人与集体的关系1.个人与集体的辩证关系(1)一方面,个人依赖于集体。集体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依靠(2)另一方面,集体也离不开个人(3)集体和个人是相互依存的,集体存在和发展了,个人利益才有可能实现2.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总体要求:(1)强调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根本上是统一的,两者相辅相成、辩证发展(2)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的情况下,要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必要时为了集体利益、他人利益而放弃个人利益(3)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同时,强调集体必须尽力保障个人正当利益得到满足,促进个人价值的实现,并力求使个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五.利己与利他的关系1.利己与利他的辩证关系利己与利他是人生中经常遇到的一对矛盾。它们既是对立的,表现为有的时候坚持“利己”就不能“利他”,或者相反;它们又是统一的,有的情况下,“利己”的同时,也可以“利他”。2.如何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1)关爱他人,服务社会;(2)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3)反对损人利己3.区别个人正当利益、自私和个人主义:(1)个人正当利益是指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通过诚实劳动或合法经营的途径或方式,所谋求的用以满足个人正常生活和有效工作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应得利益(2)不能将个人正当利益等同于自私,自私的本质是损人利己(3)追求个人利益不等于个人主义(因为我们是可以追求个人正当利益的)六.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1.公与私是对立统一的关系2.义与利的关系:(1)明确义与利的标准: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场监督管理局合同示范文本(公共安全监控)4篇
- 专业化苗木搬运合作合同范本版B版
- 2025年度草花种植基地农业废弃物处理合同4篇
- 2024离婚双方的社会关系及人际网络处理合同
- 2024年04月华夏银行总行社会招考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度电子商务策划与运营合同范本4篇
- 2024院长任期内薪酬福利与教育教学改革合同范本3篇
- 专用场地四年承包合同样本版B版
- 2024年钢筋结构施工合同
- 2025年度拆除工程安全防护材料供应协议3篇
- 公路工程施工现场安全检查手册
- 公司组织架构图(可编辑模版)
- 1汽轮机跳闸事故演练
- 陕西省铜川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居民村民委员会明细
- 礼品(礼金)上交登记台账
-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 2023高中物理步步高大一轮 第五章 第1讲 万有引力定律及应用
- 青少年软件编程(Scratch)练习题及答案
- 浙江省公务员考试面试真题答案及解析精选
- 系统性红斑狼疮-第九版内科学
- 全统定额工程量计算规则1994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