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走向世界世界拥抱春节-2024年高考作文积累与写法总结_第1页
春节走向世界世界拥抱春节-2024年高考作文积累与写法总结_第2页
春节走向世界世界拥抱春节-2024年高考作文积累与写法总结_第3页
春节走向世界世界拥抱春节-2024年高考作文积累与写法总结_第4页
春节走向世界世界拥抱春节-2024年高考作文积累与写法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春节走向世界,世界拥抱春节(热点新闻+热词名言+主题适用+精彩时评)一、新闻速递联合国通过决议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临时代办戴兵大使在联大决议通过后表示,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不仅是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的日子,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也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共同价值。许多国家和地区把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戴兵大使指出,中国推动春节成为联合国假日,是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务实行动。春节正式成为联合国假日,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将有力促进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积极体现联合国倡导的多元、包容文化价值理念。联大决议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得到了联合国会员国和联合国秘书处工作人员的热烈欢迎和踊跃支持。联合国除了东道国的重要法定假日外,可由联大通过决议,把世界范围内广泛庆祝的节日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在当天尽量避免安排会议活动。联合国秘书长每年都在春节发表贺辞,向中国及所有庆祝春节(农历新年)的各国人民致以节日问候和祝福。二、含义阐释1.春节和年的概念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春节的历史变迁春节是流传至今的我国传统节日中最为古老的。《尔雅·释天》记载:“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按此记载,唐虞即尧舜时期就有了年的概念,也就有过年仪礼了。在新旧年交替的这个不寻常时间,有着虔诚的超自然力信仰的古人自然要大张旗鼓地祭祀神灵,一方面感谢在过去一年中神灵的佑助,让人获得可以糊口的收成并平安度过;另一方面祈祷神灵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幸福安康。这是过年习俗的原始意义。后来,随着社会生活的演进和民俗信仰的淡化,人对神的膜拜成分减少,越来越讲究人与人之间的贺年礼仪和节庆活动的娱乐性,过年习俗也越来越丰富。3.春节的文化内涵“春节”就是“年”,指两个夏历年转换之际举行一系列辞旧迎新活动的节日。现在所说的春节概念实际上有宽严两种含义。宽泛的春节概念指从腊八节到元宵节这一段年节时期,严格的春节概念指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这两天,而古代的“年”又称“元旦”,仅指正月初一。我们现在过年从腊月初八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前后有一个多月。其中可分作几个环节:腊八节、祭灶节、除夕、大年初一、“破五”、元宵节,这些日子在古代被当作多个各自独立的节日,到了现代,被我们整合为一个大节:春节。在中华民族文化观念中,年节时间是区别于平日的“大日子”。这种区分并不是仅凭意识上的认定,而是用各种各样的郑重仪式和庆祝方式体现出来的。这些仪式活动和庆祝活动往往在较短的时日内集中展演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形式,蕴含着大量的文化信息。这些文化信息有通过口头文学、年画图案、礼俗活动、仪式庆典等传承的理想追求、伦理道德、民间信仰、审美观念等方面的精神文化,有节令饮食、节令服饰、仪式用品、工艺品等方面的物质文化,也有祭典、礼仪、表演、技艺等行为层面的文化。这些文化含量的大部分是我们的优秀民族文化,如其中的物质文化、民间艺术,和强调人际和睦、欢乐吉庆、丰收富裕、健康长寿、天人合一等价值观念的精神文化。在今天的节日风俗活动中,对于祖先和逝去亲人的祭典,主要是表达我们慎终追远、怀念先人情感的一种方式。春节习俗也是异文化群体认知我们民族特色文化的一个便利的窗口。身在异国的海外游子、华人华侨,在融入当地社会的同时,很重视以传统年俗欢度祖国的这一大节,以此慰藉自己根系祖国的人文情怀,也向周围的异文化族群表明自己的文化身份,展现自己所属群体的文化特色。如舞龙、舞狮子、敲鼓、放鞭炮这类有着鲜明的中华文化符记又能引人注目的活动格外受到海外华人的青睐。他们也适当吸收若干当地社会常用的节庆方式,如很能造势的巡游。春节庆典被当作海外华人所属的族群文化的亮丽标志,当地主流社会对华人年节的尊重与接纳也是以此为象征,表示对华人贡献的认可和对华人文化的尊重。4.春节的现代传承我们的传统节日从古至今传承了几千年,虽然其中有很多调整和变迁,但是到近代一直绵延不绝、传承不衰。但在20世纪初以来,中国面临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与传统农耕文明相适应的传统节日习俗就多次遭遇传承的危机。春节也是如此。春节所依附的夏历反映了天文气象、自然物候、生产节奏等运行规律的科学性,由于年俗文化的旺盛生命力和顽强传袭力,同时得益于在某些时期享有法定假期,春节习俗总体上看还是过得比较热闹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现代化程度迅速提高,同时世界范围内的全球化浪潮来势汹汹,这对年俗传承造成很大冲击:一方面,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提高,城乡之间社会流动增强,农村城市化有了实质性的推进,这直接造成公历在农村使用效率提高,而夏历作为日常生活时间框架的功能在农民中开始显著减弱。另一方面,作为西方强势文化一部分的洋节开始涌入,在城市青少年群体中有了较大市场,这些又对传统年俗文化造成新的现代传承问题。近年来各级各地、知识精英及社会各方面有识之士已经不同程度地认识到并重视起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价值,不仅有意识地弥补过去一些做法和认识对包括年俗在内的传统文化的损害,而且采取了国际上通行的文化多样性观念和文化遗产保护立场,正在逐步扭转某种程度把传统年俗当作落后文化的视角,并采取积极措施繁荣年俗文化,比如2006年将包括春节在内的多个传统节日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底又给传统节日增加了假期,这些将对年俗文化的继承、创新和繁荣起到实质性的根本上的正面作用。古老的春节习俗固然需要适应当今生活方式,符合当代文化观念,在进行一定程度的习俗更新基础上达成现代转型,但不应一味贬斥传统的过年方式,而要看到有些传统年俗的合理性或“优美性”,防止现在一些过年方式的庸俗化或过分简单化。比如传统的拜年方式虽然现在看来显得过于繁琐费时,但是这种面对面的拜贺对于传承礼仪道德、密切人际关系有显著的正面作用。5.春节的10大习俗春节的活动丰富多彩,剪窗花、写春联、贴年画、穿新衣、吃年饭、挂灯笼、放鞭炮、包饺子、守岁、拜年,一个个习俗,孕育了中国特有的“年味”。二、相关名言1.四序开新律,三阳应庆生。2.遥闻爆竹知更岁,偶见梅花觉已春。3.客岁腊容随日换,新年春色逐风来。4.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5.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文征明6.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7.便将凤历从头数,日日持杯访醉乡。——瞿佑8.一元复始,万象更新。9.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10.玉宇无尘千顷碧,银花有焰万家春。11.爆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户迎新春。12.一曲笙歌春似海,千门灯火夜如昼。三、适用主题1.传统文化传承2.传统文化守正与创新3.文明的互鉴4.文明文化的多样化5.民族才是世界6.文化自信7.美美与共、和合共生8.人与自然和谐共生9.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0.人类文明多样性……四、精选时评1.春节走向世界,世界拥抱春节人民日报2023年1月22日,在西班牙马德里,当地民众观看庆新春彩妆游行。当日,西班牙马德里华人街区乌塞拉举行彩妆游行,庆祝中国农历新年的到来。新华社资料图12月22日,第七十八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从喜气洋洋的中国传统民俗节日,到其乐融融的联合国假日,传承赓续数千年历史底蕴的文明瑰宝,焕发更加夺目的时代光彩;许多国家和地区把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1/5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的春节,迎来更为广阔的世界舞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春节是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总会给人们带来新的憧憬。”春节是传承不息的文化纽带,春节文化蕴含着中国人民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理念,寄托着对家庭和睦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无论是贴春联、吃年夜饭、拜年、舞狮、逛庙会等传统方式,还是城市周边短途游、非遗大集买年货、体育健身迎新春、文博场馆过大年的崭新尝试,浓郁的年味儿里总少不了沁人心脾的文化味儿。正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新春佳节守正创新、与时俱进,在传统底色上描绘现代色彩,在传统语境下进行现代表达,承载着情感寄托、精神标识,浓缩着文化张力、时代活力。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春节正式成为联合国假日,赋予传统佳节以更深意蕴、更多意义。今天,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传播力日益提升,始终践行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的价值观念。春节正在不断走向世界,世界也在热情拥抱春节。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庆祝这个寓意美好的节日,一起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2.“中国年”升级为“世界年”春节被列入联合国假日意味着什么?HYPERLINK中国网据新华社报道,当地时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22日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获得联合国会员国和联合国秘书处工作人员的热烈欢迎和踊跃支持。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春节如今已走向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把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一些国家政要、国际机构领导人在农历新年发表祝词,已成为春节期间的“固定节目”。“中国年”已经升级为“世界年”春节被列入其中意味着什么?日程安排方面:根据联合国秘书处关于官方假日的公告,联合国总部及世界各地的办事机构每个公历年一般有10天假日。除去固定假日,各机构可根据东道国的风俗习惯、特别是重要法定假日来确定总计10天的固定假日或9天固定假日外加1天的浮动假日。如果假日恰逢非工作日,则在最接近该假日的前一个或后一个工作日放假1天。联合国会议举行时需回避上述节日。联合国员工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在浮动假日里任选1个作为第10个假日,休假1天。春节被列入联合国假日后,意味着联合国机构将避免在每年春节当天举行会议。文化交流方面: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临时代办戴兵表示,中国推动春节成为联合国假日,是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务实行动。春节正式成为联合国假日,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和东方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将有助于促进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体现联合国倡导的多元、包容文化价值理念。民心相通方面:祖籍广东客家地区的泰国音乐老师陈国立说,联大决议将农历新年确立为假日,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以及东方文化的重视。“以往西方的节日成为世界的节日,如今国际社会越来越看到和承认中国和东方文化之于人类文明的重要性,这体现了东西方世界在文化层面的互相尊重、了解,是一个促进东西方民心相通、文化交融的良好开始。”3.春节成为联合国假日!千年习俗何以变身全球“文化爆款”?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写春联、剪窗花、挂灯笼、舞龙狮、燃爆竹……这些春节传统习俗,植根于中国人的基因血液中,传承数千年而生生不息。春节习俗如何跨越国界走向全球?海外华人过节方式怎样变迁?从海外华人社区“小众”庆祝到世界性节日,春节文化何以走红海外?盛况:世界多地龙腾虎跃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全球多地都能看到满满的中国元素。从“伦敦眼”到布宜诺斯艾利斯方尖碑,再到圣彼得堡冬宫桥。你以为只有国内才有浓浓春节气氛?不,海外的过节仪式感也好“卷”。在匈牙利布达佩斯,“欢乐春节”中国龙年彩灯节早已在本月16日开幕,将持续庆祝至明年2月24日;在加拿大温哥华,春节大巡游已举办48届;在瑞士少女峰,“欧洲屋脊”用冰雕兔送上2023春节祝福,向中国游客发出热情邀请;在巴西城市累西腓,古老建筑披上中国风盛装;从西班牙马德里,到意大利米兰,再到哥伦比亚波哥大……外国“舞龙高手”各显神通,犹如隔空斗“舞”。溯源:海外春节的广东印记或许,从华人离开家园抵达海外所住国的那天起,春节习俗便在当地扎根。而这一历史记忆,有着大批广东人的身影。150多年前,许多华裔先贤开始在美国旧金山市的金矿和铁路工作,其中,作为第一代前往美国谋生的广东人,粤籍华工是这些工程的重要参与者。史料记载中,1851年2月21日,美国旧金山市首次正式举行新春巡游。那时,华人才刚刚到埠。当时的巡游比较简单,只是沿着现在的都板街和干尼街前进,不过却是海外首创的中国农历新年巡游。美国纽约华人社团联席会主席陈梅介绍,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淘金热及横贯美国铁路修建完工之后,早期华工从美国西部开始东迁来到东岸。历史资料详细记载了1871年2月18日,这些华工及其家人在美东地区举办第一个中国新年的庆祝活动。此后在1880年,美国《哈泼斯月报》也曾报道在美华人燃放鞭炮、置办年货、挂彩灯欢度春节的热闹场景。“他们采用的庆祝方式与我们不同,十分喧闹,吸引了很多人在他们的店铺周围观望。(他们的)洗衣店内灯火通明,(中国人)还燃放了烟火。”1896年2月14日的纽约,《每日新闻》用好奇的口吻记录了当地华人的过节方式。发展:春节成为世界“文化爆款”2002年,印尼将春节列为全国公共假日。2016年10月,巴西里约州正式通过法案,将春节列为里约州官方节日,二月份因此成为“中国新年纪念月”。2020年9月30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加文·纽森签署通过一项法案,将中国农历新年定为加州法定节假日。2020年12月29日,泰国内阁会议决定在2021年增加部分特别法定假日以促进国内旅游业发展,其中包括中国农历春节。当地时间2023年2月2日,纽约市议会全体议员大会通过“农历新年决议案”。自此,农历新年成为纽约市法定假日。……据不完全统计,春节民俗活动已走进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加之一些国家和地区将其列入法定节假日,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中国春节已然成为世界性节日符号。从海外华人社区内部的“小众”庆祝转变为世界性节日,春节文化如何在海外遍地开花?自2010年春节开始,中国在海外推出“欢乐春节”系列活动,十几年来,“欢乐春节”品牌活动近年来蓬勃发展,日益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共享中华文化的重要平台。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欢乐春节”在全球超过130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座城市陆续展开,包括专场演出、春节庙会、广场庆典、非遗互动、校园联欢、文贸推介、美食品鉴等20多个类别在内的一大批高水准“欢乐春节”项目,深受当地民众喜爱。美国纽约华人社团联席会主席陈梅介绍,海外不同形式的中国春节庆祝活动,已经逐渐走出唐人街,有越来越多当地主流社会的人士参与。比如,非常著名的旧金山农历新年大巡游,就是从早期少数中国劳工在中国城小打小闹庆祝春节的传统,如今演变成多族裔、中美团体亲密合作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盛会,成为世界十大著名大巡游之一。再比如美国纽约帝国大厦、英国伦敦眼、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等多国地标建筑,每年也会为春节点亮“中国红”。传承:海外侨胞倾心尽力传播春节活动文化在海外的广泛传播发展,离不开海外华侨华人的倾心尽力。纵然身处异国他乡,海外华侨华人的春节文化情结深植心中,这份共通的情感可以跨越一切时间和空间。“2017年到2020年,我们连续4年在春节期间到圣保罗的街上进行‘快闪’。中国的歌曲、舞蹈、旗袍秀、武术等吸引很多人驻足。2020年,我们和巴西一个桑巴学校联手参加狂欢节的舞蹈比赛。节目主题是‘中国梦’。”巴西圣保罗华星艺术团团长李青霞介绍,2022年,巴西的一家中介公司主动找到她,希望一起搞一次联欢,这家公司的名字直译过来就是“爱中国”。已五次举办迎新春民俗文化节活动的美国纽约华人社团联席会主席陈梅介绍,华侨华人天然是在海外传承中国春节文化的“自媒体”,既向海外推广和展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也让华裔后代在欢乐中了解、认识和爱上中华文化。创新:他们创造了“第三种文化”贴春联、挂灯笼、舞龙舞狮、燃放鞭炮、祈福求神……海外华人完整保留了中国的春节传统,春节期间,他们同样走亲访友互相拜年,给孩子压岁钱发红包,参加华社舞龙、舞狮表演活动等。传承之外,也有创新,更有不同文化和文明的交融互鉴。比如在美国一些大城市的中国城,会有中国农历新年巡游等不同形式的庆祝活动;在一些欧洲国家则会以中国新年音乐会等形式庆祝;在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华人家庭,还会制作融合南洋风味的“年饼”营造新的“年味”……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李牧认为,华侨华人的春节是在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多文化互动后形成的新文化传统。身处异乡的华侨华人并不是机械地照搬中国文化,而是对它进行了符合所处社会环境和自身需要的文化重塑,从而创造出了一种具有明显文化间性的、基于日常生活实践的“第三种文化”。无论过年形式如何变化,沿袭了几千年的春节习俗始终是中国文化中最深刻的情感维系。无论身在何处,春节不仅是一场假日欢庆,还是一次心灵寻根,更是一份对团圆和美好的永恒祝愿。4.走向世界的春节,“我们”的中国节HYPERLINK澎湃新闻一首老歌《我的中国节》,最近又在短视频平台传播。与此同时,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多年以来,联合国秘书长每逢春节都会发表贺辞,向中国及所有庆祝春节的各国人民致以节日问候和祝福,不少外国政要在春节期间也会向中国人及海外华人拜年,释放出友好的态度。春节是中国传统民俗节日,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浓郁的年味里,寄托着人们在新一年平安顺利、事业有成、家庭和睦的愿望。春节文化也浓缩了中国人的价值观、生活美学观念与精神信仰。春节正式成为联合国假日,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将有力促进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积极体现了联合国倡导的多元、包容的文化价值理念。春节起源于中国,却早已走向世界。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一些国家还将春节列入了法定假日。随着中华文明的影响不断扩大,不仅生活在世界上各个角落的华人继承庆祝春节的传统,越来越多不同文化背景和肤色的人们,也都以开放的心态过春节、分享“年味儿”,期待沾沾中国节日的喜气。中国节日受到世界人民认同,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早在10年前,中国青年报社就曾联合深圳市耕田文化传播、深圳市南山区委宣传部、南山区文联共同出品系列微电影《我的中国节》主题歌MV,并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广告屏上播出。将中国传统节日以富有时代气息的方式进行传播,能帮助外国人更好地读懂中华的历史文化。如今,“我的中国节”已成为“我们的中国节”,这个“我们”就是生活在地球村的所有人。春节走向世界,再次印证中华文明美美与共、和合共生的价值理念。在春节传承与流变的过程中,不少古老的文化传统得到传承,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走出去。与此同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也本着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本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结合地域特色和生活习惯,创造新的过节方式和习俗。就此而言,春节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春节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也启示人们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除了春节,联合国假日还包括了多个世界范围内广泛庆祝的节日,在这些日子里,人们都可以共享节日的喜庆、美好的祝福,借此促进文化交融和民心相通,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5.联合国都开始过春节了,网友评价:中国越来越没有年味了联合国将中国春节确定为官方假日,这个决议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首先,这一决定在中国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欢呼和认同,许多人将其视为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增强的象征。然而,就在全球华人准备庆祝这一决策时,一个更深层次的讨论被点燃——春节的本质和传统正在变化,这种变化是否意味着失去了某些根本的文化价值?社交媒体和新闻论坛上,许多人开始分享他们对春节变化的观察和感受。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的春节习俗如家庭团聚、祭祖、放烟花爆竹等逐渐被商业活动和现代生活方式所取代。许多年轻人甚至更愿意选择在春节期间旅游或休息,而非参与传统庆祝活动。另一方面,环保意识的提高导致烟花爆竹在多个城市被禁止,这一传统的春节符号正在逐渐消失。这种文化变迁的进程加速,人们对春节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表达了担忧。学者、文化工作者和普通民众都开始探讨如何在现代化的大潮中保持传统文化的连续性。一系列文化活动和讨论会被组织起来,目的是探索如何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得春节文化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同时保留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在这个关键时刻,联合国的决定不仅是对中国文化的认可,更像是一种提醒和促进,使全球华人社区开始深刻反思如何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维护和发展自己的文化传统。春节文化传统淡化问题的讨论愈演愈烈,一场关于文化身份、传统价值与现代生活之间平衡的辩论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一方面,有力的声音呼吁必须采取措施保护和传承春节及其相关的习俗,指出这是维系中华文化连续性和深度的关键。他们认为,失去了传统的春节不仅仅是节日形式的变化,更代表着一种深刻的文化失落。另一方面,一些观点则认为文化是流动和发展的,春节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他们认为,传统不应成为阻碍创新和适应现代生活的障碍。这场辩论不仅在中国内地进行,而且在全球华人社区中也产生了广泛的共鸣,许多海外华人也开始反思自己的文化身份和传统的重要性。正当这场辩论达到高潮时,一些重要的文化事件和现象开始出现。例如,一些城市尝试通过高科技烟花表演来替代传统的爆竹,既保留了节日氛围,又减少了环境污染。同时,越来越多的文化节目和活动开始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比如通过电视特别节目、社区活动和学校教育来重现和教授传统春节习俗。这场关于传统与现代、文化与身份的辩论,不仅在中国内地和全球华人社区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也吸引了世界其他地区的关注。人们开始认识到,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如何保护和发展本国文化是每个民族都必须面对的问题。联合国的这一决议,无意中成为了推动全球文化反思和讨论的催化剂。尽管现代生活带来了无可避免的变革,但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仍需被保留和传承。这场辩论最终推动了一系列积极的文化保护和创新措施的实施。政府、文化团体、教育机构和个人开始采取行动,旨在复兴和保护春节习俗,同时使之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在中国,一些地方政府修改了关于烟花爆竹的规定,允许在特定时间和地点有限度地放烟花,以保持节日的传统氛围。同时,更多的教育和公共节目被开发出来,教育年轻一代关于春节的历史和文化意义。社区组织开始更加积极地举办春节相关的文化活动,如传统手工艺制作、春联书写和民俗表演,鼓励民众亲身参与和体验。联合国将中国春节定为官方假日的决议,不仅增强了全球对春节文化的认知和尊重,也成为了一个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契机。这一事件强调了在全球化时代,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同时也展示了通过适应和创新,古老文化可以以新的方式绽放光彩。6.春节被联合国认可:全球瞩目下中国年味如何传承?随着联合国大会宣布将春节设为联合国假日,全球对这一东方传统节日的关注度骤增。然而在中国,这一节日的传统习俗却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迁。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团圆饭、拜年、放鞭炮等习俗曾是春节的核心。但现代化的步伐似乎在不经意间,改写了这一古老节日的面貌。春节,或称农历新年,不仅仅是中国人的节日,它更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但今天,这些传统元素渐渐被商业化的氛围所取代。大街小巷弥漫的不是年味,而是商业促销的浓厚气息。春节期间的消费主要集中在购物、旅游、娱乐等方面,传统的年味似乎被这股商业浪潮所吞噬。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正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春节这个家族团聚的时刻,原本承载着传递民族记忆与文化精髓的使命。但当这些习俗不再被当代人所重视,年味自然随之淡去。许多人开始感叹,真正的春节气氛已不复存在。中国公民中有一部分人开始呼吁,保护春节传统不仅仅是对个人记忆的呵护,更是对民族文化认同的强化。他们认为,只有当每个人都意识到这一点并付诸行动时,传统的春节才能得到真正的传承和保护。另一方面,随着年轻一代的成长,他们的消费观念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家家户户自制年货、讲求年节仪式感的情形不再。取而代之的是网购年货、旅游度假等现代化的庆祝方式。传统年俗的味道,不可避免地被这些新兴习惯所稀释。联合国大会的决定,无疑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肯定与尊重。春节成为联合国假日,让这一节日的国际影响力得到了极大提升。但这样的国际认可,并不能直接解决中国内部对于年味流失的担忧。在这个春节文化愈加全球化的今天,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如何在国际化的浪潮中保护和发扬民族文化,成为了一个值得每个人深思的问题。春节不仅仅是时间的流转,更是文化的传递。在这个时代的洪流中,让我们不忘初心,共同守护那份属于春节的、独一无二的年味。7.在年味中感受春节的文化魅力HYPERLINK人民日报评论机场车站,旅客纷纷踏上旅程,奔赴家乡团圆;大江南北,处处张灯结彩,丰富多彩的年俗活动烘托出年节氛围;线上线下,特色年货琳琅满目、供销两旺……癸卯兔年即将到来,神州大地洋溢着蓬勃盎然的春意,人们也在热腾腾的烟火气、扑面而来的年味里,感受着春节文化的独特魅力。春节是团圆的日子,是相聚的时间。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团圆是春节不变的主题。不久前,网上有个提问:哪个瞬间让你感觉要过年了?有人回复回老家赶大集,有人留言炸丸子、炒花生、吃饺子,有人说写对联、贴窗花……回答各不相同,但与家人团圆、和亲人相聚却是背后的共同期盼。家是心灵的港湾、情感的归宿,团圆是最浓的年味。不管路程有多远,不论工作有多忙,回家过年总是每个中国人内心最朴素的期待。这是烙在我们心头的浓郁乡愁,是始终不变的亲情守望。如果说团圆是春节的文化内核,那么各式各样的年俗则让春节文化更加丰富立体,进一步满足着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贴春联、写福字、挂中国结,祈福迎祥;亲朋好友相互拜年,祝福来年诸事如意;逛庙会、猜灯谜、看非遗表演,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每个地方的年俗不尽相同,这种丰富性共同构成了多彩的春节文化,滋养着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当然,春节文化悠久灿烂,并非一成不变。从一定程度上看,正是因为年俗不断与时俱进,传统节日才能散发持久的文化魅力。无论是从长辈手里接过压岁钱,还是在上分享亲人红包,讨的都是新年彩头;无论是登门拜访,还是在线拜年,送出的都是美好祝福;无论是吃上家乡的土特产,还是品尝新口味,咀嚼的都是幸福味道;无论是重传统,笔墨纸砚写春联,还是赶新潮,在博物馆里过大年,体验的都是文化风尚……时代在变,年俗也在不断变迁。这既让传统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也让春节更加有滋有味,让年味一年更胜一年。今天,春节文化早已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当习俗融进现代时序、仪式浸入生活肌理,中华文化的和合之美也绽放于世界。在法国巴黎,2023年“欢乐春节”系列活动全面展开;在美国费城和纽约,“唐诗的回响”音乐会上演,展现音乐与诗歌的完美交融;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市茨厂街,春节亮灯仪式将整条街红彤彤的灯笼点亮……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道独特风景和鲜明标识,春节文化不仅为各国人民观察和感知中国打开了一扇窗口,也搭建起心灵交流的桥梁,让更多人领悟中华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与智慧,凝聚“一起向未来”的信心和力量。“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春节是时令的分界,也是希望的起点。家人亲朋相聚,欢声笑语里憧憬的是生活越过越红火的美好未来;千家万户共此时,万家灯火映照的是家宁国安的祥和图景。让我们在祈岁纳福中感悟家国同心的力量,在万象更新中积蓄奋力向前的信心。我们相信,明天的中国一定会更美好,明天的世界也一定会更美好。8.学界热点:非遗视域下,如何加强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挖掘春节文化的强大功能与凝聚力春节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生活里最盛大、最具标志性的传统节日,也是融汇传统民俗文化最丰富的节日。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利慧表示,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春节祭祖、守岁、拜年、团圆等习俗一代代传承,内容和方式不断发生着变化,但也有着相对稳定的内涵,主要包括辞旧迎新、家庭团圆、敦睦人伦、祈福祛祟等。“过春节是一个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通过祭灶、扫房子、贴对联、守岁、吃饺子、放爆竹等仪式,逐渐从旧岁过渡到新年。而家庭团圆,在春节显得尤为突出与重要,之所以出现‘春运’这样世界上最大最集中的人口流动,就是因为春节让身处各地的人们都不约而同地赶往家的地方,一起吃团圆饭、过团圆年。春节也是敦睦人伦,即巩固各种社会关系的特殊时期,比如通过拜年巩固长辈晚辈、远亲近邻、领导同事、新朋故友的关系;通过祭拜祖先、舞社火,来巩固人与祖先和神灵的关系。贴上‘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的对联,送上‘阖家安康、事事如意、财源滚滚、前途似锦’的祝福,则是祈福求吉的一些表现。”杨利慧认为春节深刻表达了中国人的时间观、家庭观、伦理观,以及人类共同的对和睦、顺利、幸福的美好期盼,至今依然具有强大的功能和凝聚力。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吴文科看来,传统节日基本上都是不同的族群约定俗成地在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共同开展的一些仪式性较强的集体性活动,内涵主要包括时令祭祀、祈祷感念、欢庆丰收等,目的无非是祈求生活幸福、追求美好欢乐。“节日最为核心的要义,就在于人们为了丰盈自己的生产、生活与生命,把相应的价值追求、精神需求和情感诉求,投放到一定的历史文化空间和时间节点上,表达对共同理想的祈愿。或者说,节日就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心理投射。”吴文科说。在与时俱进中固本创新纵观古今中外,所有节日都有历史渊源,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推陈出新。传统节日在长期历史积累中形成独特而丰富的生活习俗,通过反复出现于媒体、社会活动、文化艺术活动及旅游活动等场所,被全国和世界了解和认识,形成有影响的传统节日习俗品牌。“这些品牌源自传统节日,成为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组成部分而不断进行文化再生产,并且以‘品牌’的方式对传统节日赋予时代生活和力量。”林继富深切感受到,传统节日在推陈出新中首先要让其主体——广大民众接受,才具有活力,同时还要以其承载的文化基因为根本,“文化基因表现出观念层面的象征符号和生活层面的具体现象,诸如传统的孝道伦理,人与自然、与社会关系等,只有将传统节日文化基因在当代中国民众生活中合理利用、有效激活,才能创造出传统节日的新形态和新业态。”“这就需要尊重传统,固本创新。”在杨利慧看来,让传统节日在推陈出新中得到健康发展,首先要尊重传统,满足需求。“传统节日凝聚着民族特定的情感,如果节日期间人们对春节的期待无法得到满足,就会感到失落。所以过春节时要提供给人们可以和家人朋友一起逛庙会、看花灯的地方,此外也需做好公共教育,比如在活动场所积极向公众特别是城市里的青少年解释清楚中国人为什么过春节、过春节要做什么、做这些事有什么意义和功能等。”随着数字化、信息化等迅猛发展,传统年俗还要创新发展、与时俱进,才能不断满足当代人对春节功能和形式的需求。“数字化的发展,为今天的人们过好春节提供了更加多姿多彩的内容和形式,比如‘数字红包’越来越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发红包方式,甚至地方政府也以发数字红包、数字大礼包等形式,增强与民众的互动。”杨利慧说。“国家制定节庆假日,就是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最好政策性保护,就是在运用政策杠杆尊重传统、撬动引领,为公众追求美好生活提供条件与可能。当今时代,诸如春节这样的大型节日,人们借助假期外出旅游,也同时延展出其拉动经济的价值与意义。”吴文科表示,一个时期以来引申形成的一些“新民俗”,诸如看央视春晚和贺岁电影等,更是时代赋予传统年节的新元素与新内涵。对春节及其民俗活动的继承与弘扬,必须坚守人民立场、秉持大众情怀,满足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心理期待。而对那些与现代文明相冲突的习俗及做法,吴文科特别强调,要用疏通和改进的方式加以改良、使之完善,“就像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应该通过改良烟花和爆竹的制作工艺,使之既确保安全、减少污染,又渲染气氛、营造灿烂。通过矫正缺陷,来积极扬弃传统,使千百年来发展形成并承载着民族心理的传统习俗,在不断改进中得到弘扬与发展。”春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中国人提供了持续的身份认同感,在国际上也有深远影响。做好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林继富认为,从非遗视域保护春节,使之自然融入各民族民众生活之中,着眼春节文化以及春节文化带来的产业和民众生活,进一步激发春节原本就拥有的内生动能,服务当代社会发展,是一条重要途径。“诸如各地通过春节文化+产业、春节文化+旅游、春节文化+互联网、春节文化+电商等不同形式推介地方文化,建设地方文化品牌,带动地方春节经济发展,从而全面满足各地民众对于春节化的需求,这些均是在传承弘扬和创新发展春节文化。”9.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坚守民族文化阵地坚守民族文化阵地,让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可以百花齐放,海纳百川。然而一个民族的文化格局,是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和国人不予余力的热爱,并随之发扬光大的。是在世界民族之林拥有自己的立足之地,且拥有不可替代的位置,非常宝贵的民族文化财富。民族文化是这个民族辉煌的记忆,最好的代言。有着充足的人文情怀,智慧结晶,科学普及,发展规律……民族文化是健康活泼的民族脉搏,是生机勃勃的民族血脉,是永远循循善诱的教科书。尊重一个民族,首先被尊重的一定是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民族的信仰树立起民族精神,国人对民族文化的认可无形中树立了对整个国家的骄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让灵魂深深扎根民族文化的土壤,茁壮成长在广袤的土地上,那是生命最值得欣喜的过程。民族文化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凝聚着祖先的智慧结晶,优良的传统文化对于人格的形成,和人性的善恶具有不可或缺的指引。民族文化有着不可估算的价值,不会被任何外来文化所吞噬或比拟,固守着传统美德,吸收着万物精华,在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中,以恢宏的气势与时俱进的成为,民族深深践行的价值观以及世界观。都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自信,靠民族实力支撑,也是靠国人自信和文化自信培育。传统文化一定是民族的立足之本,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食粮,奠定一切文化艺术和思想行为。5000年的华夏文明可以探索的,可以学习的可以说无边无际。可是今天,我们似乎正在丢掉属于我们的传统文化,甚至无视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文化既是生命,是社会意识形态,也是一个民族的软实力,放眼看看?我们身上的中国传统是否日益稀薄?我们生命中的病态是不是日渐严重?我们身上的特质和中国味是不是正在丢失?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这宝贵财富不应该被丢失,而是得到更多的热爱以及传承,成为这片华夏土地上最耀眼的存在。中华民族不是一个缺少文化和信仰的民族。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同时中华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创造的精神财富,反映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和感染力,中华文化记载了民族的历史,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品格,以及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让我们努力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认真做事,认真做人。10.传播中实现继承与创新春节传统文化只有在代表未来与希望的青少年中广泛传播,才能在新时代社会背景和媒介环境下实现继承与创新。文化是传播的文化,传播是文化的传播,世间的传统文化,无一不是在世人的信息传播中得以继承下来乃至发扬光大的。某种文化鸿蒙之初,总是慢慢在特定的人群范围内得以传播,渐渐被更为广泛的人们所共知和接受,最后升华为某个民族或区域的传统文化。当然,人们所继承的,都是他们认为有必要继续存在,需要继续传播的优秀传统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总是需要代代相传的,只有代表希望和未来的青少年群体真正接受并认同,传统文化才具有传承的动力和保障。另一方面,青少年阶段是铸魂育人的关键时期,春节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等育人内容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新时代涵育新人的宝贵财富。实践证明,春节传统文化作为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能够有效发挥德以润身、以文化人的作用,对促进青少年厚植家国情怀、拓展精神格局,引导青少年树立和巩固社会主流审美观,筑牢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春节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继承与创新,关键是打造新的实践基础、注入新的价值内涵、创制新的传播场景。首先,要为春节传统文化打造新的实践基础。毋庸置疑,春节传统文化在当下也面临某种程度的传承危机。究其原因,是因为春节在农耕时代发挥的生产和生活作用,已经或者正在失去其存在的实践基础。春节文化起源和植根于传统农业社会,其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本质上属于一种农业文化。今天的中国已经进入工业乃至信息社会,从前的农业文化失去了存在的社会基础。春节传统文化只有融入新的社会实践,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例如,在对青少年传播方面,绝不能将春节传统文化简化为单纯的知识学习和仪式训练,要推动春节传统文化融入校园、家庭和社会生活,使青少年“日用而不觉、日学而不察”。春节传统文化要赢得新时代青少年的认同,亟需在节庆内容和活动形式上跨越古今,要使欢庆春节的社会实践能够帮助当下的青少年疏解工作生活中的思想困扰和心理问题,满足他们这个年龄段特有的审美和娱乐需求。其次,要为春节传统文化注入新的价值内涵。推动春节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既要传承春节文化的传统基因,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对春节的传统文化内涵加以拓展、补充和完善,以达到更好地建设中华现代文明、培育时代新人的目的。例如,在春节的“拜神祭祖、纳福祈年”的文化传统中,补充完善“重视家庭、尊老爱幼”的现代价值观念,可以使青少年朋友从小就将“春节团圆”“春节敬老”的孝道理念融入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后就会将家庭和睦、生儿育女、尊老爱幼看作人生不可或缺的内容和应尽的职责,那么他们在对待生儿育女等“个人问题”时,就不会只从“个人幸福”的角度来做决定。传承践行这样的“孝道”理念,就能有效解决当前及今后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这就是用创新方式传承了春节的传统文化观念,让多彩的春节传统习俗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最后,要为春节传统文化创制新的传播场景。善于创制、运用新场景来吸引和浸润青少年,将春节传统文化巧妙嵌入其中,是实现春节传统文化走近和融入青少年的又一关键所在。实践证明,中央电视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创制的春节联欢晚会,形成了春节传统文化的新民俗,对春节传统文化在改革开放年代的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在网络媒体当道的新时代,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受众已经不满足于电视综艺这种“过气”的传播方式了。以春节传统文化涵育时代新人,必须主动适应新技术变革,把数字技术这一最大变量转变成最大增量。要创造性地使用短视频、全息投影、VR等新技术、新传播形式,为青少年营造高沉浸感、高互动性的学习体验环境,让春节传统文化的形象之美、意境之美直抵人心。要为元宇宙发展叠加育人功能,借助虚拟数字人打造、“游戏+教育”等赋能春节传统文化传播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11.圣诞节是“文化入侵”?中国人不该过?人民日报今天是2023年12月25日,在西方,这一天是圣诞节。不过,随着全球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在中国,不少人也开始庆祝这一节日。但在开始我们今天的话题前,让我们先来看两个虽然都与圣诞有关,但情节却截然不同的新闻:近日,在陕西宝鸡一所全日制封闭式学校,一位带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