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实验心理学权威重难点解析1_第1页
2008年实验心理学权威重难点解析1_第2页
2008年实验心理学权威重难点解析1_第3页
2008年实验心理学权威重难点解析1_第4页
2008年实验心理学权威重难点解析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8年实验心理学权威重难点解析(1)[考查目标]

1.掌握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基本原则与基本过程。

2.掌握心理学实验研究的技术与方法。

3.具备实验设计和撰写研究报告的能力。

参考数目: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2004

孟庆茂:实验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朱滢:实验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董奇: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张学民,舒华:实验心理学纲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一、实验心理学概述

(一)实验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实验心理学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不过实验心理学往往不包括社会心理学、XXXXX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实验。近年来,实验心理学的发展表明,它与专门研究某一方面的心理学,如学习心理学等略有不同,它更多地是研究心理学的一种方法学。

19世纪以前,心理学的问题多半是在哲学领域内讨论的,所用的是思辨和经验概括的方法。当时流传着一种信念,认为实验的方法对研究心理现象是不适用的。文艺复兴以后,在欧洲出现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潮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孕育着19世纪末叶实验心理学的诞生。

前者如由洛克开创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哈特利的联想主义和拉美特利等人的机械唯物主义等;后者如生理学上关于神经传导的研究、脑功能定位的争论和神经特殊能量学说的建立,生物学上的进化论,化学中的原子论,以及大学里各种实验室的设立等。

虽然1834年韦伯作了关于两点阈和重量差别阈限的测定,1860年费希纳在《心理物理学纲要》中提出了心理学独特的研究方法——心理物理法,1875年詹姆斯在美国哈佛大学建立了为演示用的心理学实验室,但由于冯特对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学作了组织和提倡的工作,所以人们仍把1879年他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研究心理学实验室作为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并把冯特称为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

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认为心理学应研究人的直接经验,心理学要寻求的是如何把意识分解为最简单、最基本的元素。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的心理实验就是在控制条件下用内省法,凭直接经验把意识内容分析成心理元素。他们主张一个人只有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充当被试。被试所要描述的是由刺激引起的意识状态而不是刺激本身,否则就是犯了“刺激错误”。他们认为一切感觉都具有下列基本特性:品质、强度、广延性、持续性和清晰性。为了保证经验清晰和报告准确,必须进行实验,因为实验不仅是在控制条件的情况下进行的,而且是可以重复的。实验重复的次数越多,经验就越清晰,对经验的描述也就越准确。

但在心理过程进行时,试图报告意识的变化会干扰当时的意识状态,为了克服内省法的这种困难,常常采用回忆的方法。只有养成了内省习惯的被试者,才能在观察时默记或做记录而不干扰他的意识。冯特还认为实验的方法只适宜于研究基本心理过程,如感觉、联想之类。对于高级心理历程,如记忆、思维、社会心理和人格等,则只能用观察法或通过研究人性史来探索,为此他写了《民族心理学》。

虽然实验心理学开始于德国,但德国的心理实验并不是都按冯特的方式进行的。在冯特指出高级心理过程不能用实验加以研究以后,艾宾浩斯首先用实验法研究了学习和记忆问题。他创造了无意义音节,以无意义音节为实验材料,自己作被试,用节省法检查了识记以后间隔不同时间的保存量。这不仅扩大了实验心理的研究范围,还改变了冯特分析意识内容的传统心理实验方法。

另外,冯特的学生屈尔佩从艾宾浩斯用实验方法研究记忆得到启发,因而相信思维过程也可以用实验方法加以研究。但他并没有摆脱内省的方法,不过他的内省法与冯特的不尽相同。他要求被试先完成一个任务,然后再对完成任务期间所获得的经验进行回省。被试事先并不知道要观察什么,只知道要努力完成所指定的任务。例如让被试解决一个问题,然后让他陈述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思考,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通过实验,他发现并不是一切经验都是由感觉意象组成的,思维可以在没有任何感觉或意象内容的条件下发生,从而建立了无意象思维的符兹堡学派。

在达尔文的《人和动物的表情》发表以后,虽然罗马尼斯和摩根都对动物心理进行过研究,但他们的观察绝大部分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到了桑代克才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动物学习的研究。桑代克创立了联结主义的实验方法。他早期的实验是用迷箱进行的,被试是猫。他把饥饿的猫放在用板条制作的迷箱里,食物放在迷箱外面猫可以看到、嗅到的地方。为了打开迷箱的门吃到食物,猫必须拉动适宜的门闩。开始时猫是乱碰乱抓,直到碰巧作出正确的反应把门打开吃到食物为止。多次尝试之后,错误的反应逐渐减少,开门所需要的时间逐渐缩短,直到把猫一放进迷箱就立刻作出正确的反应,学习就完成了。这种把反应和情景连接起来的学习过程就是桑代克的效果律,桑代克称之为“尝试与偶然成功学习”,在心理学书中有时也称之为“尝试错误”学习。

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的实验方法和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的实验方法几乎是同时建立的。典型的条件反射实验是把与引起某种反应(如分泌唾液)无关的刺激(如灯光)与能引起该反应的刺激(如食物)多次结合之后,如果动物一见灯光就分泌唾液,那么条件反射就形成了。

桑代克和巴甫洛夫发展的都是关于动物学习的实验方法,都是把特定的情景和特定的反应联系起来。其不同处在于巴甫洛夫的实验中与某种反应联系起来的情景是由主试呈现的,而桑代克实验中的情景是由被试偶然发现的。前者可以说是古典的条件反射法,而后者则为工具或操作条件反射法的先驱。过去认为,古典条件反射只限于研究由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的反射性反应,而工具条件反射则只研究与骨骼肌肉相联系的随意反应。但米勒等人通过反馈,成功地训练被试能控制自己的心率、肠的收缩和舒张以及脑电的节律等等。

华生认为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心理学研究的不是意识,而是人和动物的行为;研究心理学的目的是要预测行为,找出行为产生的规律并控制行为。他在实验室中研究的都是可以客观地加以观察的东西。他不要求人类被试观察自己的意识经验,而由主试设置实验条件,并在这种条件下观察被试的反应。他否认人类的本能,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在社会中形成的条件反应。因此条件反射法就成为他进行心理实验的最重要的方法。

传统的观点认为发生在头脑中的思维过程是难以观察和进行实验的。而华生则将思维看作是内部的言语运动,并通过记录正常人的喉头和舌的运动以及聋哑人手和手指的运动来观察思维过程。他虽然反对内省,但并不摒弃言语报告,认为这也是一种客观的行为。总之,他的实验方法是在控制条件下,观察被试的反应,并企图把复杂的行为分解成“刺激一反应”单元,在这一点上他并没有摆脱构造派元素主义的窠臼。

韦特海默等人根据对似动现象的实验研究,提出了知觉不是感觉元素的总和而是统一的整体的看法。这也就是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格式塔这个概念不仅应用于感觉经验,也可以应用于学习记忆、思维等过程。总之,整体不是由个别元素决定的,而部分则是由整体的内在性质决定的。例如,一个由六个乐音组成的曲调,在一定条件下,改换另外六个乐音,仍可认出是这支曲子。也就是说我们认出那个曲调的根据,有比六个乐音的总和更多的东西,那就是各乐音之间的关系。只要这种关系不变就可以认出原来的曲调。为此格式塔学派的实验方法,就是企图在主试设置的情景下,发现知觉的结构原则。

统计学方法在心理学上的应用开始于高尔顿关于个别差异的研究。后来瑟斯顿等人又发展了因素分析法。但统计法一直是与心理测验联系在一起的。心理测验基本上属于自然实验的范畴,与这里所讨论的狭义的实验方法不尽相同。把统计法应用于心理实验的设计是与费希尔的工作分不开的。费希尔发展了方差分析和使用小样本的方法,提出了虚无假设的概念和推论统计等。

(6)研究结果的数量化。当代科学技术和数学科学的发展,加速了心理学研究的数量化趋势,表现为:①在研究中越来越多地采用多元分析方法;②计算机及其相关软件已成为最重要的计算工具;③在传统使用定性方法的领域,开始采用“元分析”等定量方法;④模糊数学在心理学研究中日益得到广泛应用。(二)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

1.课题选择与文献查阅

2.提出问题与研究假设

3.实验设计与实施

4.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5.研究报告的撰写

研究报告的基本格式如下:

1.摘要

也称论文提要,应当以最概括、最简洁的语言写出,内容包括本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方法以及获得的结果和结论。一般在摘要的后面还要列出论文的关键词。

2.标题

题目是说明要做的实验研究是属于哪方面的问题。一般要求在题目中既要指出自变量,也要指出因变量。

3.前言

也称序言、引言或问题的提出,一般要求说明此实验的意义以及题目产生的过程,提出题目产生的过程,提出问题的背景材料或提出问题的假设,最好能引经据典,把实验的前后过程讲清楚。语言要精练,一般不要超过一千字。

4.方法

主要说明取得实验结果的实验设计,如实验设计有独到好处,或有创意。在方法中还要对实验中具体应用的技术过程作出介绍。

5.结果

主要是指统计结果,也就是原始材料经过统计后,以图、表形式表示出来的实验结果。观察结果的记录和被试者的口头报告也可以放在这个部分。

6.讨论与分析

讨论是根据实验结果对所要解决的问题给予回答,并指出假设是否可*。如果结论不能充分地说明问题或者各部分有矛盾时,就要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如果结论与别人不一致,可以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还可以对实验的程序、所用仪器及进一步研究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7.结论

结论是说明本实验证实了或否定了什么假设。结论一般以条文形式、用简短的语句表达出来。但是必须以实验所得结果为依据,不能夸大或缩小。

8.参考文献

要把参考文献的题目、出处、作者、出版日期都写明,以便查找。文献的顺序一般按照在文章中出现的先后为序,也可以按出版社的规定。

9.附录

学生型的实验报告一般要把全部的原始资料都列入附录,重要的实验材料、指导语也应列入附录。2008年实验心理学权威重难点解析(2)二、心理实验的变量与设计

(一)心理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

1.实验法的概念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在实验法中,研究者可以积极地利用仪器设备干预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人为地创设出一些条件,使得被试者做出某些行为,并且这些行为是可以重复出现的。

2.实验法的特征

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实验法的显著特点是:①要操纵或控制变量,人为地创设一定的情境;②基本目的在于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③有严格的研究设计,包括被试选择、研究的测量和工具、实验程序、设计分析方法等,以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

3.实验法的分类

根据心理学实验研究目的的不同可分为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根据实验情境的不同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根据实验设计的不同可分为前实验、真实验和准实验;根据实验中自变量的数量的多少可分为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等等。

(二)心理实验中的变量及其控制

1.自变量的种类与控制

自变量:即刺激变量,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自变量的种类:

刺激特点自变量:刺激的不同特性会引起被试不同的反应。

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时间这个自变量在记忆研究中是如此重要和无时不在,你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不用时间作自变量的记忆实验。

被试特点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手或右手为利手、自我评价高或低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给予不同的指示语造成的。对自变量方面的控制

①对自变量规定操作定义。实验中规定操作性定义有很多好处,可以使研究者的思考具体而清晰;可以增进科学研究者之间沟通的正确性;可减少一门学科所用概念或变量的数目。

②检查点的确定。心理学研究中的自变量,有些有质的区别,是连续的,例如不同的感觉通道,不同的学习方法等,这些不同的质就是不同的检查点,或称为实验处理。一般检查点确定在三到五个为宜。

③仪器的校准。实验中对仪器的控制要求是:仪器不仅能对自变量的操作达到严密准确,同时也应具有控制无关变量的能力。

④控制呈现刺激方式。包括呈现时间的长短、呈现的顺序、空间位置等,都应根据要求加以控制。2.因变量的种类与控制

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因变量指标有:①准确性方面的指标,正确率;②速度或敏捷度方面的指标;③刺激的强度水平;④概率或频率;⑤反应的强度或力量等。

对因变量方面的控制

①对反应规定操作定义。规定反应变量的操作性定义便于数量化,但是同时要注意指标的单一性偏差。

②反应变量应具备的条件。实验中的反应指标一般需要具备几个特征:指标要具有有效性;要具有客观性;指标要能够数量化;指标要能够精确地、真实地度量反应的变化。

③反应指标的平衡。3.无关变量及其控制

对无关变量的控制

①对部分被试变量()及暂时被试变量的控制方法。

如指导语

主试对被试的态度

双盲实验

实验组、控制组

减少被试差异或扩大人数等。

②对环境变量及部分被试变量的控制方法:

消除无关环境变量

保持无关变量恒定

通过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结果的对照达到平衡的效果。

随机化法。随机化分配被试,利用数学概率原理,从理论上使各个处理条件下的情况相似。达到平衡误差的目的。

利用ABBA或者AB法平衡。采取抵消、循环法,利用实验顺序的变化抵消平衡实验误差。

统计方法的运用。在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中充分考虑实验误差的影响。通过统计方法观察实验可能存在的误差。补充:

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1.操作定义及其特征、作用

在研究中,对研究变量作出明确定义有两种方式:一是抽象定义,指对研究变量或指标本质的概括,以揭示其内涵,并将其与其他变量或指标区别开来;二是操作定义,指用可感知、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作出具体的界定、说明。操作定义的最大特征就是它的可观测性,作出操作定义的过程就是将变量或指标的抽象陈述转化为具体的操作陈述的过程。

实验中给出操作性定义有三个好处:①可以使研究者的思路具体而清晰;②可以增进科学研究者之间沟通的正确性;③可以减少一门学科所用概念或变量的数目。

2.操作定义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在对自变量规定使用操作性定义时,要特别防止操作性定义单一性偏差,影响研究的构想效度。

设计操作定义常见的方法有:①方法与程序描述法,即通过特定的方法或操作程序给变量或指标下定义的一种方法,如“疲劳”可定义为连续工作8小时后个体存在的状态;②静态特征描述法,即通过描述客体或事物所具有的静态特征给变量下定义的一种方法,如“聪明”可定义为学识渊博、语言词汇量大、思维敏捷;③动态特征描述法,即通过描述客体或事物所具有的动态特征给变量下定义的一种方法,如“好学”可定义为经常上自习、进图书馆、进书店、看报纸和电视等。(三)实验设计

1.实验设计及评价标准(孟老师,pg30)

(一)研究设计的内容

研究设计的内容包括:①明确研究目的、选择研究对象;②选择研究方法与设计方式;③确定研究变量与观测指标;④选择研究工具与材料;⑤制定研究程序与选择研究环境;⑥考虑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的方法。2.前实验设计与事后设计

前实验设计是最为原始的。基本类型有:

1.单组后测设计

这种实验设计,它对任何无关变量都是对一组被试实施实验处理,然后再对其进行观测,以评价实验处理的效果。该设计由于未控制无关变量的干扰和影响,因而难以得出因实验处理而引起实验结果的结论。

2.单组前后测设计

在实验处理之前增加了一次前测,通过前测可以获得所抽取样本的最初水平或心理特征,再与单组后测结果进行比较,以分析实验处理的效应。该研究设计的结论也缺乏可*性,因为其中可能存在练习效应以及历史、成熟因素的影响。

3.对照组比较设计

除了接受实验处理的实验组外,另外设置了一个不接受实验处理的控制组,因而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历史、成熟和统计回归等无关因素。但是,在该设计中,实验组与控制组被试的选取和分配不是随机的,而且没有前测,因此也不能肯定地将实验组和控制组后测的差异归因于实验处理。3.准实验设计

准实验设计是介于前实验设计和真实验设计之间的实验设计,它对无关变量的控制比前实验设计要严格一些,但不如真实验设计控制得充分和广泛。

1.时间序列设计

时间序列设计是指对一组非随机取样的被试实施实验处理,并在实验处理前后周期性地做一系列测量,然后分析前后测量是否具有连续性,从而推断实验处理的效果。其基本形式为:一系列前测呻实验处理斗一系列后测。时间序列设计的可能结果如图1—3—1所示。A图中前后测量结果基本上都是连续的,表明实验处理无效;B图中前后测量结果不连续,表明实验处理有效。其中,第一种情况有稳定的正效应,第二种有短暂的作用,第三种有负效应。由于采用了一系列前测,时间序列设计对于成熟、历史和测验效应均有了一定程度的控制。时间序列设计多用于小样本实验,结果一般采用t检验进行考察。

图1—3—1

时间序列设计的可能结果2.相等时间样本设计

相等时间样本设计是指对一组被试抽取两个相等的时间样本,前一个时间样本里出现实验变量,而在后一个时间样本中不出现实验变量,其基本形式如下:通过比较多次测量的差异,可检验实验处理的效果并分析实验安排的顺序效应。相等时间样本设计可有效控制历史因素的影响,但外部效度不高。它一般适用于一次实验处理对被试序列、行为只有暂时影响的研究,如某些行为的矫正研究。

3.不相等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这种设计的基本形式如下:

实验组:前测→实验处理→后测为

控制组:前测→后测

由于采用了控制组和前后测,不相等控制组前后测设计控制了历史、成熟、测验等因素,比前实验设计完善了一步。但是,它还不如真实验中的前后测设计。因为在不相等控制组前后测设计中被试不是通过随机抽取的,只是采用原有的静态组,实验组和控制组之间可能存在选择偏差。其统计分析一般是采用独立样本的厂检验和协方差分析,将两组前后测的分数变化进行比较,从而估计出实验处理的效果。

4.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时间系列设计

这种设计的基本形式如下:

实验组:一系列前测→实验处理→一系列后测

控制组:一系列前测→一系列后测

可见这种设计既采用了序列前后测又设置了非随机分配的控制组,能更好地控制成熟和历史的因素,而且测验的练习效应和敏感性也能得到有效的平衡和控制。

5.分解样本前后测设计

这种设计的基本形式如下:

A组:前测→实验处理→后测

被试

B组:前测→实验处理→后测从形式上看,这种设计是将前实验设计的单组前后测设计进行两遍,比较适合于不能一次使所有被试都接受处理、但要求最终所有被试都接受处理的情况。

6.修补设计

修补设计实际上是将两个不同的前实验设计结合在一起。其基本形式为:

A组:实验处理→后测

B组:前测→实验处理→后测

4.真实验设计

真实验设计

真实验设计就是通常所说的实验设计,其特征在于对影响内部效度的无关变量采取了严格的控制并有效地操纵研究变量。根据被试接受实验处理的情况,真实验设计可分为被试问设计、被试内设计和配对组设计三大类。

1.被试间设计

即每个被试只接受一种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不同的被试接受不同的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在这种设计中由于被试是随机取样并随机安排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的,因而又称完全随机化设计;各实验处理组之间不相关,因而又称独立样本设计。被试间设计的数据在统计分析时,通常是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结果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或方差分析。被试问设计可以分为后测设计、前测后测设计和所罗门四组设计(又称重叠实验设计)等几种类型,它们可以分别用以下的模式表示。

后测设计:

实验组:随机取样()→实验处理→后测

控制组:随机取样()→后测

前测后测设计:

实验组:随机取样()→前测→实验处理→后测

控制组:随机取样()→前测→后测

所罗门四组设计:

实验组1:随机取样→前测→实验处理→后测

控制组1:随机取样→前测→后测

实验组2:随机取样→实验处理→后测

控制组2:随机取样→后测

2.被试内设计

被试内设计是指每个或每组被试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的真实验设计。又称“重复测量设计”。如果用被试组代替单个被试,每组都要接受所有的实验处理,但组中的每个被试随机地接受一种实验处理,这样的组叫区组,这种设计称为“随机区组设计”。同一区组内的被试应尽量“同质”(即在各方面都相似或相同)。随机区组设计的实验处理之间相关,因此又称“相关样本设计”。被试内设计将被试的个别差异从被试(组)内变异中分离出来,提高了效率。对于容易导致的练习或疲劳效应,通常采取全随机法、对抗平衡法(ADUA)、拉丁法等方法予以消除。被试内设计可分为完全和不完全被试内设计两种,两者的区别在于每个或每组被试接受所有的还是部分的实验处理。结果可用方差分析处理。3.配对组设计实验组→实验处理→后测

前测斗配对十随机分组

控制组→后测从中可见,配对组设计既具有被试间设计的某些特点,如每组被试接受一种实验处理,又有被试内设计的特点,即实验组与控制组同质。

完全随机单因素设计;完全随机多因素设计;随机区组设计。

(可以参阅舒华老师《心理与教育研究中的多因素实验设计》北师大出版社)多因素设计的优越性!

1.做一项有三个自变量的实验比分别做三个实验的效率要高。

2.做一项实验比分别做三项实验易于保持控制变量恒定。

3.也是最重要的,在几个自变量同时并存的情形下所概托的实验结果比从几个单独实验所概括的结果更有价值,更接近生活实际。

4.一项实验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当一个自变量的效果在另外一个自变量的每一水平上不一样时,我们就说存在着(自变量的)交互作用。(四)实验研究的效度

1.内部效度与外部效度

2.内部效度的影响因素

研究的内部效度是指在研究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一定关系的明确程度。如果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并不会由于其他变量的存在受到影响,从而变得模糊不清或复杂化,那么这项研究就具有内部效度。要使研究有较高的内部效度,就必须控制各种外部变量,消除它们对研究结论的影响。这些外部变量通常有成熟因素、历史因素、被试选择上的差异、被试缺失产生的效应、前测效应、实验程序不一致或处理扩散产生的效应、统计回归效应、多种研究条件与因素间的交互作用等。

3.外部效度的影响因素

研究的外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够一般化和普遍适用到样本来自的总体和到其他总体中的程度,即研究结果和变量条件、时间和背景的代表性和普遍适用性。外部效度可以细分为总体效度和生态效度两类。要提高研究的外部效度,应注意在研究中消除和控制如下因素:①被试的代表性差;②操作定义不明确;③研究对被试的反作用;④事前测量与实验处理的相互影响;⑤多重处理的干扰;⑥实验者效应;⑦研究与实际情境相差较大;⑧被试选择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补充:

构思效度是指理论构思的合理性及其转换为抽象与操作定义的恰当性程度。要使研究有较高的构思效度,应做到:①理论构思必须结构严谨、符合逻辑、层次分明,形成某种“构思网络”;②严谨地对各种变量做出明确、严格的说明;③给变量下明确的操作定义,并制定相应的客观测量指标;④消除或控制各种影响因素,如构思水平之间的混淆、主被试效应等。

统计结论效度是关于研究的数据分析处理程序的效度检验,或者说,它是检验研究结果的数据分析程序与方法的有效性的指标。统计结论效度的基本问题是研究误差、变异来源与如何适当地运用统计显著性检验,它不涉及系统性偏差的来源问题,而是研究误差变异情况和如何适当运用统计显著性检验的问题。要提高统计结论的效度,首先必须保证数据的质量;其次要明确各种统计检验方法的基本假设和适用条件,选用适宜的统计程序;此外还应注意适当增大样本的容量。补充:

研究评价的基本问题

(一)研究评价的意义

研究评价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①有助于认识研究结果的价值;②有助于研究成果的交流;③从科研管理来看,有助于科研资助或管理机构的决策;④有助于研究结果的应用和推广;⑤研究评价是整合局部研究成果的基础,有利于学科研究体系的完善和系统化。

(二)研究评价的内容

评价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研究所依据的理论或观点的合理性;②研究方法的恰当性和新颖性;③研究结果的可*性;④研究解释的恰当性;⑤研究结论的概括性;⑥研究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三)研究评价的方法

从方法的性质上,研究评价主要有两种方法,即理论思维方法和评价技术或方法。前者指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等理论方法;后者指具体的评价技术或方法,如研究报告的评价方法、内容分析和元分析等方法。从评价的范围上,研究评价主要有针对某一项研究的单个评价和涉及大量同类研究的综合评价。前者一般通过研究报告的阅读和评价来进行;后者常采用内容分析和元分析的方法进行。从科研管理或评定者的组成上,研究评价主要有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前者一般以研究报告总结的形式出现;后者指有关专家对研究进行的评价,如成果鉴定会、评审会等。

二、研究报告的阅读与评价

(1)问题提出部分。比如作者要解决什么问题;该研究要检验的假设是什么等。

(2)研究方法部分。比如作者的研究方法是否能够检验研究假设;研究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是什么,被试如何取样,是否合理等。

(3)结果部分。比如将该研究获得的结果与自己预测的结果进行比较,若一致,试问自己将如何解释这一结果。

(4)讨论部分。将自己对结果的解释与研究者的解释相比较,当出现不同时,要思考为什么自己不那样解释或者为什么作者不那样解释?

(5)结论。主要是判断结果的概括性,即结果的普遍推广程度。

除此之外,还需要从报告格式规范、行文要求等方面进行评价。2008年实验心理学权威重难点解析(3)三、反应时法

(一)反应时概述

1.反应时的研究意义和历史发展

2.反应时实验的种类

(二)反应时的影响因素

1.外部因素

反应时间依赖于刺激的强度: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缩短,但减少量越来越小,强度再增加,反应时间也不会短于110毫秒。反应时间依赖于刺激的时间特性和空间特征:

1.当物理刺激强度本身不变,而增加作用于感官的时间,造成时间的累积作用,这样便会增加刺激的心理强度。

2.如果物理刺激强度不变,刺激时间一定,增加视觉刺激的面积时,由于感受器神经兴奋的空间积累作用,也会增加刺激的心理强度。2.机体因素

反应时间依赖于受刺激的感觉器官

1.不同感官的反应时间不同,

2.同一感觉通道接受的刺激不同,

3.刺激相同感觉通道的不同部位,反应时间也有差异;

4.刺激复合感觉器官,会影响反应速度。

反应时间依赖于机体的适应状态

1.依赖于机体的适应状态:眼睛对光、暗适应的水平不同,反应时间也不同。

2.被试的准备状态也是影响反应时间的因素之一。

3.额外动机会加速反应。

4.年龄也影响反应时间。

5.练习因素与反应时间的关系最密切。

6.个别差异和反应时间。(三)反应时技术及其发展

1.反应时技术

减法法;加法法;开窗实验。

反应时技术在认知心理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反应时技术一般包括减法法和加法法,是用反应时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技术。

一、减法法

(一)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实验

波斯纳(Posner,1970)通过应用减法反应时间实验,证明了在短时记忆的短暂时间内,存在着视觉的编码。这说明短时记忆中,先出现一个短暂的视觉编码,然后出现听觉编码,所以随着两个字母相继呈现时间的加大,视觉编码效应逐渐消失,听觉编码效应增大,其反应时间也加大,从而缩小了与A、a字母对反应时间的差别。这就是应用减法反应时间的方法,证明了某些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可有视觉与听觉编码两个连续阶段。

(二)句子——图画匹配实验

这一实验是由柯拉克(H.H.Clak)和蔡斯(W.C.CHase)设计的,实验时给被试看一个句子和一个图画,例如“星形在十字之上”要求被试判断二者是否一致并作出反应,记下反应的时间。句子有八种,主语有“星形”和“十字”,谓语有“在之上”和“在之下”、“不在之上”、“不在之下”。

(三)心理旋转实验

1973年库伯(L.A.Cooper)和谢帕德(R.N.Shepard)设计该实验来证明心理旋转的实际存在。实验选取不同的字母和数字(如R、J、G、2、5、7等)为实验材料,将这些材料取正面或反面以及六种不同的倾斜度,让被试反应后记录反应时间。

二、加法法

加法法是加因素法的简称,是斯腾伯格提出来的,是减法法的发展和延伸。

(一)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

让被试先看1-6个数字(识记项目),然后再看一个数字(测试项目),要求被试判定该数字刚才是否识记过,按键反应,记下反应时间。通过实验,斯腾伯格从反应时的变化上确定短时记忆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四个因素,即测试项目的质量、识记项目的数量、反应类型和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他认为信息提取过程包括相应的四个独立加工的阶段:刺激编码阶段、顺序比较阶段、二择一的决策阶段和反应组织阶段。

(二)开窗实验

开窗实验能够比较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并且能比较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就好象开窗一样,一览无遗。比如:给被试呈现1-4个字母并在后面标上一个数字,例如“F+3”等,四个字母相继出现,由被试自行按键,当呈现“F+3”时要求被试念出字母标上F后的第3个字母来(是1)。通过实验看出转换的加工过程。

2.反应时技术的发展补充:

设计一个实验,以确定人们对红、绿和黄三种颜色灯的反应时间是否存在差异。(首师大2004研)

答:(1)反应时间又称反应时,是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后到明显反应开始时所需要的时间,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反应时为心理学家观察心理操作打开了一个窗口。

反应时间实验中注意的问题:

①自变量的相互混淆。如果我们所设定的自变量其发生量改变时,另一个已知或潜在的自变量亦随之有量的改变,则这两个自变量的作用就发生了相互混淆。

②反应时间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乙为克服假反应现象,改变每次刺激呈现与预备信号之间的距离。实验中插入“侦察试验”。但在选择反应时中,不必安插“侦察试验”,因为对被试的要求不仅是反应要快,而且要准确。

b.选择反应的数目和要辨别的刺激数目必须相同。

③反应速度与准确性的互换关系

a.选择反应时间作为因变量时,要考虑到反应速度与准确性之间的互换关系。要想提高准确性必须放慢速度,心理学称这种相互关系为速度与准确性的互换关系。

b.由于反应时间部分地依赖于错误率,所以选择反应时间作因变量时,既要考虑反应的速度,也要考虑反应的准确性,反应时间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因变量,而是一个多维的变量。只有当错误率在自变量的所有水平上都保持恒定时,反应时间才可能是一个单一的因变量。一般说来,必须联合考虑反应时间和错误率这两个变量。

(2)具体实验举例:

实验类型:采取被试内实验设计。

被试选择:选择大学生作为被试,随机挑选40名被试,要求没有视觉缺陷。

实验环境:安静的实验室环境。准备好实验材料和必备的实验器材。

实验过程:红、绿和黄三种颜色灯随机呈现给被试,在速示条件下要求被试尽可能快地对红、绿和黄三种颜色灯做出判断(反应是按照主试提示语,根据自己的判断按下三种颜色的反应键)。实验中可以随机安排“侦察实验”。根据被试的反应情况正确记录反应时间。

结果分析:通过统计分析比较他们对红、绿和黄三种颜色灯的反应时间的差异性。

设计一个实验室实验测量速度——准确性权衡。(中科院2004研)

答:(1)在完成用反应时作为反应指标的各类作业中,人类被试可以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反应速度,这样会使对反应时的解释复杂化。人在完成反应时任务中,平衡速度与准确性的操作特征称为速度——准确性权衡。个体在完成一种操作性技能过程中,如果要追求比较快的速度,则准确性会降低。如果要重视准确性,则被试的速度会慢下来。

如果被试在完成某些反应时作业的“反应时——错误率关系模式”是由速度——准确性决定,此时的反应时指标就不可*,因为被试追求正确率可能成为影响反应的主要因素。因追求正确率所造成的反应时差异,掩盖了真实的反应时差异,不能正确反映被试的反应特点,遇到这种情况,要特别注意这一操作特征所带来的影响。

(2)实验设计

研究题目:被试在操作反应过程中的速度——准确性权衡性现象

被试选择:选择40名中学生作为被试,男女生各半,被试之间无明显其他特征差异。

实验材料:事先制作好的一些图形卡片和对应的文字、一些英语单词

实验过程:设计一个图形操作实验。在实验的前一部分,呈现给被试一些实验材料,让被试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辨别记忆。在实验的后一部分,给被试材料后马上要求被试进行识记。同时,主试要求被试将回忆的材料(比如英语单词)用笔记录下来。主试记录在不同限制时间内被试的正确数和错误数。

结果分析:根据被试在实验中的正确率和错误率进行比较分析,加以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四、心理物理学方法

(一)阂限的测量

1.极限法

极限法的特点;绝对阂限的测定;差别阔限的测定;极限法的变式。

2.平均差误法

平均差误法的特点;绝对阑限与差别阔限的测定;误差的控制。

3.恒定刺激法及其变式恒定刺激法的特点;绝对阙限的测定;差别阂限的测定;不肯定间距的不稳定性;恒定剌激法的变式。

(二)心理量表法

1.量表的类型

直接量表和间接量表;等级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心理量表的评价。

2.感觉比例法与数量估计法

感觉比例法;数量估计法;制作等比量表应注意的问题。

3.感觉等距法与差别阔限法

差别阔限法;感觉等距法;评价量表。

4.对偶比较法与等级排列法;对偶比较法;等级排列法。

(三)信号检测论

1.信号检测论的由来

电子侦查系统中的信号检测问题;人类感知过程的信号检测问题。

2.信号检测论的基本原理

统计学原理;最优决策原则。

3.辨别力指数d'及接收者操作特性曲线

4.信号检测论的应用

有无法;评价法;迫选法。五、主要的心理学实验

(一)听觉实验

1.听觉现象的测定

声音的心理特性;声音的掩蔽;听觉疲劳与适应。

2.声音的空间定位实验

声音方向定位线索;听觉空间方向定位的实验方法。

3.语音知觉实验

语音及其声学特点;语音知觉的声学线索和语音知觉的范畴性。

(二)视觉实验

1.基本视觉现象的测定

明适应和暗适应的研究;视敏度的测定;闪光临界融合频率的测定。

2.颜色视觉

视觉的颜色现象实验;颜色的知觉现象实验。

(三)知觉实验

1.知觉组织的实验研究

2.知觉恒常性的实验研究经验和知觉恒常性实验;大小恒常性实验;形状恒常性实验。

3.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的实验研究

空间知觉实验;运动知觉实验。

4.知觉与觉察实验

无觉察知觉的测定;盲视的实验。

(四)学习实验

1.条件性学习实验

2.认知性学习实验

(五)记忆实验

1.感觉记忆的实验

2.短时记忆的实验

3.长时记忆的实验

4.工作记忆的实验

5.内隐记忆的实验

(六)情绪实验

1.情绪的生理指标测量

2.面部表情的测量

3.情绪的主观体验测量

(七)注意实验

1.过滤器模型及其双耳分听实验

2.注意资源有限理论及其实验

3.双加工理论及其实验

4.注意的促进和抑制及其正负启动实验心理学经典实验总结

1、Posner实验--信息也可以有视觉编码

给被试安排呈现两个字母,这两个字母可以同时给被试看,或者插进短暂的实践间隔,让被试指出这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来反应,记下反应时。所用字母对有两种,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和书写都一样,即为同一个字母(AA);另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相同而书写不同(Aa)。在这两种情况下,正确的反应都为“相同”。(详细内容见《认知心理学》王甦汪安圣北京大学出版社)2、Clark和Chase句子-图画匹配实验--减法反应时实验的范例

给被试看一个句子和紧接着的一幅图画,如“星形在十字之上,

”,要求被试尽快地判定,该句子是否真实地说明了图画,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记录反应时。实验应用的介词有“之上”和“之下”,主语有“星形”和“十字”,句子的陈述有肯定的(在)和否定的(不在),共有8个不同的句子。Clark和Chase设想,当句子出现在图画之间时,这种句子和图画匹配作业的完成要经过几个加工阶段,并提出了度量一些加工持续时间的参数。(详细内容见《认知心理学》王甦汪安圣北京大学出版社)3、Sternberg用于研究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相加因素法实验

先给被试看1~6个数字(识记项目),然后再看一个数字(测试项目),并同时开始计时,要求被试回答该测试数字是否是刚才识记过的,按键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计时也随即停止。这样就可以确定被试能否正确提取以及所需要的时间即反应时。通过一系列的实验,Sternberg从反应时的变化上确定了4个对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因素,即测试项目的质量(优质的或低劣的)、识记项目的数量、反应类型(肯定的或否定的)和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因此,他认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包含相应的4个独立的加工阶段,即刺激编码阶段、顺序比较阶段、二择一的决策阶段和反应组织阶段。(详细内容见《认知心理学》王甦汪安圣北京大学出版社)4、字母转换实验(“开窗”实验)

给被试呈现1~4个英文字母并在字母后面标上一个数字,如“F+3”、“KENC+4”等。当呈现“F+3”时,要求被试说出英文字母表中F后面第三个位置的字母“I”,换句话说,“F+3”即将F转换为I,而“KENC+4”的正确回答则是“OIRG”,但这4个转换结果要一起说出来,凡刺激字母在一个以上时都应如此,即只作出一次反应。以“KENC+4”为例,4个刺激字母相继呈现,被试自己按一下键就可以看见第一个字母K并同时开始计时,接着被试作出声的转换,即说出LMNO,然后再按键来看第二个字母(E),再作转换,如此循环直至4个字母全部呈现完毕并作出回答,计时也随之停止。出声转换的开始和结束均在时间记录中标出来。根据该实验的反应时数据,可以明显地看出完成字母转换作业的3个加工阶段:(1)从被试按键看一个字母到开始出声转换的时间为编码阶段,被试对所看到的字母进行编码并在记忆找到该字母在字母表中的位置;(2)被试进行规定的转换所用的时间即为转换阶段;(3)从出声转换结束到被试按键看下一个字母的时间为贮存阶段,被试将转换的结果贮存于记忆中。(详细内容见《认知心理学》王甦汪安圣北京大学出版社)5、Peterson和Peterson有关遗忘进程的实验

每次给被试听觉呈现3个辅音字母,如KBR;为了阻止复述,在呈现字母之后,立即听觉呈现一个三位数,如684,要求被试从这个数中迅速地作连续减3的运算并说出每次运算的结果,即要报告681、678、675等,直到主试发出信号再回忆刚才识记的3个字母。字母呈现与回忆的时间间隔,也即被试进行连续减3的作业的时间分为6种:3s、6s、9s、12s、15s和18s。但每次被试事先并不知道要进行多长时间的运算。这是一个不同时距的延缓回忆测验,在延缓期间进行额外的干扰作业。试验进行多次,每次应用的字母和数字都不同,试验的被试是大学生。结果:当延缓时间仅为3s时,被试的平均正确回忆率高达80%,几乎都能记住3个字母,但随着间隔的时间延长,正确回忆率急剧下降,当延长到6s时,正确回忆率降到约55%;而当延长到18s时,被试的正确回忆率就只约为10%了。该实验证明:短时记忆保持信息短暂,如未得到复述,将迅速遗忘。(详细内容见《认知心理学》王甦汪安圣北京大学出版社)6、Waugh和Norman的实验--企图分开痕迹消退与干扰

给被试呈现一系列数字,如16个数字,最后一个数字呈现时伴随一个高频纯音,这最后一个数字称为探测数字,它在前面只出现过一次。被试一旦听到声音,就要把这个探测数字在前面出现位置的后面一个数字回忆出来。如呈现的数字系列是3917465218736528*(星形表示纯音),则探测数字是8,它在前面的系列中出现在第10个位置上,被试应当将这个位置后面的一个数字7报告出来。从应被报告的数字的后面一个数字起,到最后一个数字,称为间隔数字,也就是其干扰作用的数字,呈现这些间隔数字所用的时间称作间隔时间,该实验利用不同数量的间隔数字和间隔时间。应用两种数字呈现速度:快速呈现为每秒4个数字,慢速呈现为每秒1个数字。这样就可以在间隔数字不变的条件下,来改变间隔时间;同样可以在间隔时间不变的条件下,来改变间隔数字。结果:无论是快速还是慢速呈现数字,正确回忆率都随间隔数字或干扰项目的增加而减少,这就是说,正确回忆率并未因数字呈现速度不同所导致的间隔时间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区别,该结果支持干扰说,证明短时记忆遗忘的主要原因是干扰而不是记忆痕迹消退。(详细内容见《认知心理学》王甦汪安圣北京大学出版社)7、Podgoray和Shepard视觉定位实验--验证表象与知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