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经济-社会生活课件_第1页
现代中国经济-社会生活课件_第2页
现代中国经济-社会生活课件_第3页
现代中国经济-社会生活课件_第4页
现代中国经济-社会生活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过渡时期(1949-1956)-----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一)

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二)

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

(三)

三大改造(1953-1956)二.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1956-1966)----探索与失误

(一)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956(二)失误----左倾错误的表现: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国民经济的恢复和调整:1960--1965三.“文革”

时期(1966-1976)-----国民经济的劫难

(一)

国民经济三起三落

(二)

教训:经济中心.民主法制建设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

(一)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改革经济体制:(三)对外开放: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⑴背景:建国初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原因:帝国战)⑵结果及意义: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二)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1)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2)成就:鞍山钢铁公司.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3)意义: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三)三大改造(1953-1956)⑴基本途径:①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②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⑵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⑶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的建立。19世纪中叶和20世纪中叶中国社会的巨变和表现.(1)19世纪中叶中国由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表现:政治上,领土,司法等主权破坏,经济上逐渐被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2)20世纪中叶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表现:政治上新中国成立,推翻帝官封,1954年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经济上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返回5.1840年以来经济结构的演变。返回184018601890191519491956封建地主经济个体小农经济官僚资本经济民族资本经济洋务经济外国在华经济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过渡时期(1949-1956)-----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二.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1956-1966)----探索与失误

(一)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9561.背景:

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2.内容:

①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

工业国的要求---农业国的现实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需要的状况②提出主要任务: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③经济建设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综合平衡稳步发展3.评价:

分析正确、成功探索、未能坚持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过渡时期(1949-1956)-----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二.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1956-1966)探索与失误

(一)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956(二)失误----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1.表现:(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①提出: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②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③评价:反映迫切要求改变落后的愿望;忽视客观经济规律(2)大跃进:

①失误在于: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特别是工业生产的高速度、高指标,以钢为纲,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②根源:严重忽视客观经济规律,过于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3)人民公社化运动:①失误在于:片面追求公有化的程度,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②根源: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生产关系的调整超越了生产力水平。2.后果:造成了三年困难(1959—1961)3.教训:P132

返回2、建国后中经济局面的起伏和成因.495969798999ABCDE①②③④1956---1966---1976线索结构政治左倾:经济曲折:外交突破:现代化曲折:庐山反右倾是恶化;特点:左倾阶级斗争错误不断发展。特点:经济建设起伏曲折.好的:关系,八大,八字,七千,周邓调整.特点—从60年代困难到70年代大突破.经济:取得不少成就但文革时期和发达国家差距加大.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受到破坏…反右扩大化是开端;表现:差的:三面红旗,文革中秩序混乱.成就:(前)钢油电铁原牛;(后)汽桥铁.文革形成全局性动乱.表现:表现: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正常化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过渡时期(1949-1956)-----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1956-1966)----探索与失误(一)中共八大:1956(二)失误----左倾错误的表现:(三)国民经济的恢复和调整:三.“文革”时期(1966-1976)-----国民经济的劫难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

(一)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内容、意义)1.背景:⑴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里,处于徘徊⑵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奠定了思想基础

⑶邓小平《解放思想….》的讲话,确立了指导思想。2.内容:⑴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⑵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3.意义:⑴重大转折⑵新的起点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过渡时期(1949-1956)-----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1956-1966)----探索与失误(一)中共八大:1956(二)失误----左倾错误的表现:(三)国民经济的恢复和调整:三.“文革”

时期(1966-1976)-----国民经济的劫难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

(一)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内容、意义)(二)改革经济体制:(资料P133)原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质:改革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程:(1)农村--

城市(措施)P55P55-56(2)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背景.过程)P56-575.成就:P57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过渡时期(1949-1956)-----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一)

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二)

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

(三)

三大改造(1953-1956)二.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1956-1966)----探索与失误

(一)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956(二)失误----左倾错误的表现:(三)国民经济的恢复和调整:1960--1965三.“文革”

时期(1966-1976)-----国民经济的劫难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

(一)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内容、意义)

(二)改革经济体制:(三)对外开放:1.进程:(1)经济特区的创办:5个.条件.特点.作用P58(2)沿海开放城市:14个.P59(3)沿海经济开放区:4个.分布.作用

(4)浦东的开发和开放:1990年.原因和条件.结果

2.成就: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标志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有利于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P61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过渡时期(1949-1956)-----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一)

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二)

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

(三)

三大改造(1953-1956)二.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1956-1966)----探索与失误

(一)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956(二)失误----左倾错误的表现: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国民经济的恢复和调整:1960--1965三.“文革”

时期(1966-1976)-----国民经济的劫难

(一)

国民经济三起三落

(二)

教训:经济中心.民主法制建设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

(一)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改革经济体制:(三)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含义:⑴全方位:指我国对外开放的两手战略,不仅“引进来”而且“走出去”⑵多层次:不仅设立经济特区,而且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并且不断向内地延伸。⑶宽领域:是指我国不仅开放经济领域,而且在逐步开放政治、思想文化领域。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服饰表现长袍马褂到洋布.洋装再到中西合璧的中山装、旗袍原因⑴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的渗透⑵从穿的角度:西装适体、潇洒⑶从社会转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⑷从社会思潮:民国初年崇洋风气的产物。饮食鸦片战争后:出现西餐馆面包房烟酒咖啡店,吃西餐成为富人的时尚。住房住的变化:传统四合院→欧式洋房社会风俗表现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丧礼仪、社交礼仪.称呼、历法、节日变化等背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服饰50至60年代由于政治上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⑴工农装流行:体现劳动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了新中国的政权性质。体现了建国初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⑵列宁装,“布拉吉”流行,体现了中苏两国的良好关系60年代到改革开放之前审美取向扭曲,朴素至极,蓝.黑.灰.绿流行改革开放后强调个性,追求流行;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饮食⑴改革开放前:人们凭票购买⑵改革开放后:①人们自由挑选②菜篮子工程: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住房改革开放前:住房拥挤,陈设简陋→安居工程: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的职工能以成本价买到合适的住房。风俗⑴新中国成立后,涤荡封建糟粕;制定《婚姻法》⑵各种娱乐休闲活动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装,而是中西服饰并行。2.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中山装五个扣代表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分立,袖口三个扣代表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上衣四个兜代表立国四维:礼、义、廉、耻。3.允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1910年),而不是辛亥革命后。4.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满族妇女不缠足)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除缠足。

交通运输的进步铁路铁路建设⑴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胥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⑵辛亥革命前夕: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⑶民国时:进展缓慢⑷新中国成立后: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的沟通⑸“九五”期末:总里程跃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位机车制造⑴中国最早的蒸汽机车0号机车(运行于唐胥铁路)⑵建国后,解放型蒸汽机车取代进口机车⑶1958年第一台自制内燃机车,第一台自制的电力机车“韶山”号⑷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高速列车⑸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提高车速1997年以来六次提速。交通运输的进步公路⑴20世纪初,开始出现汽车、有轨电⑵民国时,公路交通发展受限制⑶新中国成立后,公路运输和城市交通较快发展⑷20世纪90年代,轿车进入百姓生活水运⑴鸦片战争后,外国垄断水运⑵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列强垄断。推动中国水运近代化的过程⑶新中国成立后,获得较快的发展⑷20世纪90年代后,呈萎缩状态。航空⑴中国首架飞机(1909年,冯如)⑵首条空中航线(1920年)⑶世界民航大国(改革开放后)通讯工具的进步⑴19世纪70年代后,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⑵20世纪初,无线电台、无线电报局⑶1875年,第一部电话⑷20世纪初,中国第一个电话局,第一部市话⑸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电讯网络⑹2003年,电话数量居世界第一⑺近年其它通讯方式:电子邮件、QQ等1、我国铁路分布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布局?应该怎样改变这种现状?⑴特点:东部稠密,西部稀少⑵原因:东部发达,西部落后⑶改变:响应西部大开发政策,致力于西部建设。2、交通工具的发展特征:⑴动力:人力、畜力→机械动力⑵技术:引进→自制⑶地区发展差别:城市显著,乡村缓慢⑷对象:平民化、普及化⑸进程:先慢后快(新中国成立后)

报刊业的发展代表刊物影响形成19世纪中期前后《中国丛报》《万国公报》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1872年《申报》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1873年《昭文新报》中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纸发展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辛亥革命时期《民报》新文化运动《新青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同国民党控制的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渠道,世界了解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繁荣改革开放后

扩大了信息含量,拓宽了报道领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欣欣向荣作用传递信息,传播知识;通达民情,开启民智;立言议政,舆论监督缺陷书面化特点,要求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的人阅读,而且缺乏直观感染力,影响了普及。1、如何看待中国的第一份报纸为外国人创办?外报在列强入侵过程中充当了文化的先遣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