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世界的声音-三大国际通讯社之百年历程_第1页
传递世界的声音-三大国际通讯社之百年历程_第2页
传递世界的声音-三大国际通讯社之百年历程_第3页
传递世界的声音-三大国际通讯社之百年历程_第4页
传递世界的声音-三大国际通讯社之百年历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递世界的声音

——三大国际通讯社之百年历程

P£UTf»S

通讯社是为媒体提供新闻信息的服务机构,既有为世界媒

体服务的世界级通讯社,也有为国家服务的各国通讯社。美

联社.路透社、法新社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企业文化,也

是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通讯社。从飞鸽传书到火车邮轮,从

有线电报到无线传输,三大通讯社见证了科技对新闻传播的贡

献。更重要的是它们坚守新闻的原则,建立起自己的王国,百

多年来,依然保持活力、保持领先。SOCHIEQIM

8

每一天.通讯社的摄影师从世界各地

捕捉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瞬间。这些

照片被无数杂志.报纸和网站刊载.

有的已成为经典。图1:《里根总统遇

刺》获1982年普利策现场新闻摄影

奖,图2:2007年所罗门群岛海嚎过

后,图32014年2月9日.俄罗斯荣获

索契冬奥会花样滑冰团体赛冠军.

图4乌克兰局势危机.2014年2月19

日,示威者与誉方在独立广场发生激

烈冲突.图52011年4月29日.举世

餐目的威廉王子和凯特王妃的结婚

专题

美联社:上天入地

当夜色来临,从纽约帝国大厦向第33街望去,一个方方正正的楼宇依旧灯火辉

煌,这就是位于纽约的美国联合通讯社总部.每天,世界的新闻向这里汇集,又由

这里传遍世界。当你打开报纸.电视,手机.电脑••一••发现世界每天都在变化.新闻

就这样进入了你的生活.在密集的新闻资讯中,来自美联社的报道比比皆是.

联合通讯社是全球最大的通讯社.媒体与美联社有信息合作.平面媒体.广播

是一家为全球媒体提供新闻信息服务的电视,网络媒体尽在其中.

合作型媒体机构.为了便于按国家区分.我美联社在全球上百个国家设立了近

们通称''美联社"(AssociatedPress.简称300家分社,通讯卫星.海底光缆为信息传

AP).递织起一张庞大的网络;美联社拥有自己

1846年,纽约当地六家媒体联合成立的卫星.独立的数据传输系统,让每天发

了-港口新闻社-。经过数年的发展.在第一生的新闻都能在第一时间以文字.语音.影

任总经理斯通(MEStone)的强势推动下像的方式传到世界各地.

美联社与欧洲最大的三家通讯社接洽独

家合作,最终导致竞争对手合众社倒闭.百年风光多云雨

1.美联社总部・在洛克菲勒广场50作为一家信息服务机构.最初的美联社只在世界新闻史和美国新闻史上,美联

号.保留在门口的金属浮雕依稀能感有100多家媒体客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社都是一个不能回避的名字,虽不是历史

受到美联社管经的存在,新闻工作看

是这件作品的主角.发,让世界信息的需求急剧增加.美联社的最悠久的,却是影响力和作用最大的媒体

2.美联社总部工作间.编辑每天要接客户由此迅猛增至上千家,进入21世纪,信服务机构.不管你是否喜欢.是否认同,美

收大■的信息并编发.图中编辑正面

息技术日新月异,而美联社依旧是众多媒联社是几乎所有新闻媒体的合作伙伴或

对多台电脑.同时处理各种新闻.

新心血体最依赖的信息平台.如今有超过15000家信息源,它与法新社.路透社.新华社依然

IPICTORIAL2014.0411

万方数据

专题

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通讯社。美联社用多则是由第一任总经理斯通提出并倡导的观性法则,还对新闻写作给出了具体的要

语种提供信息服务,迅捷而无孔不入的新新闻准贝IJ。在新闻报道中.力求客观.中立.求,这就是"5W1H”法(what,who.when,

闻线索令全球目光聚焦于此.美联社不属不带感情色彩,不加主观评判,成为美联社where,why.how,亦称六何法),此法作为

于任何党派.任何商业团体.没有政治倾报道的原则,这一原则最终成为新闻界公新闻的标准被世界新闻界广泛应用。历史

向.更没有利益的瓜葛,但美联社从初创就认的主流价值观。独立、平衡、客观是美联上.美联社在新闻报道中的原则分为两个

有了明确的价值观。社记者的报道原则,也广泛地成为世界新阶段:第一阶段是1900年创立的”报道事

”让新闻更真实.公正……•客观性法闻界的标尺。斯通不仅创立了美联社的客实.不报道意见”的原则.让读者自己去评

12、.,,

万方数据

判新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读者的需要.的新闻报道能力。创立之初,领导人的国际1.美联社为众多媒体提供新闻资讯.

这是《纽约时报》机房正在接受来自

这一原则开始关注"新闻背后的新闻二解洞察力使其抓住了发展机遇.坚定的新闻

美联社的电传。

释性报道成为另一种方式。理念得到了更多媒体的认同,同时影响力2.美联社早间新闻让各报的工作人

员奔跑着工作,2世纪三四十年代,

美联社不仅仅是庞大的新闻机构,它也得到很多精英领袖的认可。

这样的场景每天都会出现在纽约。

为人类的文明、进步所做的贡献更是不可怕世纪末,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过:3.1945年,美联社总经理肯特•库伯

(右)提出了“公民知情权”理念.为

忽视。如今民主法治的社会成为各个进.给地球各个角落都能带来光明的有两个

美国•终通过《信息自由法案》苒定

步国家追求的目标,其中有一个名词经常地方:一个是太阳,另一个是美联社「作基础.东方C供图

被提及.它就是“知情权,这个词不是来家笔下带着夸张.但不可否认.19世纪.美4.前总编辑马丁•汤普森正在电脑前

工作,身边依然摆放着一台老式电传

自法学界,而是新闻界.它的创造者就是联社的影响力已经巨大。到了20世纪,另一机。电传的方式曾经为新闻界长时间

美联社历史上著名的总经理肯特库伯・位伟人对美联社的赞誉也让人印象深刻。采用.

5.美联社摄影师艾米里奥•莫雷纳迪

1945年,由于新闻报道受到行政干涉和控1932年,圣雄甘地被英殖民统治者释放,

在担架上拍摄。2009年8月11日,他在

制,新闻失去了真实性,为了使客观性法则在一个偏僻的火车站遇到在那里等候他阿富汗工作期间破路边炸弹袭击,失

去了一条腿,但他积极面对。常年在

能够真正在实践中发挥作用,肯特•库伯的人,这位唯一知道甘地获释消息的人.

危险地区工作的莫富纳迪拍摄了大

利用自身的地位提出了“公民知情权”理正是美联社记者米尔斯。甘地风趣地说:■极具冲击力的照片,他说:.如果

你不能面对失去的感觉,就永远不会

念。经过近20年的不懒努力,最终使得美“我猜想.当我死后前往天堂门口的时候.

从物技中康复J东方心供图

国国会通过了《信息自由法案》一美国遇到的第一个人就是美联社记者「这句话

公民有权要求政府公开信息,并获得查阅成为美联社的骄傲.也成为对新闻追求的

信息的自由。库伯的首倡让“知情权”不仅一种描绘。

成为新闻界的权利,也成为公民的权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联社更是未曾

如今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了针对"知情权”错过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热点事件,阿

的法律法规,2008年,中国政府也迈出了这富汗.伊拉克每天都活跃着几十位美联社

坚实的一步。记者,传递着从不同角度看到的新闻线索。

美联社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一家新闻机当世界的目光聚焦国际冲突的时候,在偏

构,得益于美国的世界地位.更依赖于强大远的斯里兰卡丛林、尼泊尔山区也有美联

WMUIAMUBS>1(KMIM小;,“13

万方数据

专题

穿越风云的眼睛

美联社拥有近2000名编辑记者,为世

界了解世界搭建了信息的桥梁.美联社的

历史上.有过众多为世界新闻史留下经典

的记者.他们出现在最危险的战场,穿行在

波诡云滴的政治丛林……他们就是我们的

眼睛.

乔・罗森塔尔——著名战地摄影记

者.二战期间为美联社服务,拍摄的《硫磺

岛插上星条旗》成为新闻摄影史的经典之

作,获1946年普利策奖,为罗森塔尔的一生

铸就了最耀眼的徽章。这个因视力不好而

未能服兵役的男人,却用另外一只眼睛为

国家.为战争做出了贡献.这名俄罗斯移民

的后代,在日军偷袭珍珠港后开始为美联

社拍摄新闻照片,不久,经典就在他的快门

声中诞生.当这张照片被美联社传遍世界

各地的时候.无数青年热血沸腾,投身战

场.捍卫正义。战后,照片因是否为••摆拍一

社的脚印,让那里的种族冲突,国家革命都地影响着美国.

能在第一时间被世界看到。因此有学者指美联社在新闻界拥有无数光环,纵有

出,美联社是世界上能力最强,也是运营成清晰的新闻理念,也难免沉渣泛起.2004

本最高的新闻机构。年,由美联社自己曝光的丑闻,是当年中国

对美国总统大选.美联社不仅仅是一西安大雨的图片被摄影师做过手脚后变得

家新闻机构.还承担着各州的计票统计.发水深流急.发布到网上24小时后.图片主任

布工作,由美联社统计出的选票结果能得确认图片经过了电脑处理.立即采取了补

到竞选人.各党派.投票人的认可,最重要救措施。他在处理声明中说「没有什么比

的是其中立的立场和公正的行为方式取得新闻的真实性更重要,而采用加工过的照

了所有人的信任.这成为一个传统.间接片违背了这一原则」

14.方方数据

1.乔・罗森塔尔拍摄的《噱碘岛插上

星条旗》是世界新闻摄影史上的经典

之作.获得1946年*利策奖.战后这

张照片做遭到”操拍”质疑,但♦终

还是获得清白.被记入世界新闻史.

2.雷斯特•法斯一传奇般地摄影

师.修任美联杜驻越南的图片总监,

两获普利策新闻奖.其越战作品注・

反映在残酷的战争中普通人的悲哀

和无奈.

3.4.5.6霍斯特・法斯的作品让人

们感受到“战争是地狱’.图3:1966

年9月17日,一名士兵趴下听同伴的心

跳.同伴在战斗中头部被击中.图4:

1963年9月15日,一位悲饬的母亲坐

在受伤的女儿身边,她的女儿被美军

直升机上的机枪击中。图5:1964年3

月19日.一名父亲抱着孩子的尸体站

在南越政府军乘坐的装甲车前,他的

孩子在政府军追捕游击队员时被打

死.图6:1965年6月18日,一名美军士

兵头盔上写着“Warishell战争是

地狱).

7.美联社记者洪阮迈在越战采访时

被炸身亡.这幅照片是雷斯特•法斯

在其遇难前10分钟拍摄的.(洪阮迈

去世后其弟黄功吾也成为了美联社

战地记者)

8.黄功吾与《战火中的女孩》中的潘

金淑再次相聚在华盛顿。一幅照片改

变了两个人的命运,成年后的潘金淑

被任命为联合国和平大使.

9.《放火中的女孩》是美联社记者黄

功吾1972年拍摄于越南战争末期.面

对美军的表炸,村民们在奔跑逃离,

燃烧弹让画面中的女孩不得不脱去

衣服,孩子们惊恐的表情更将那一瞬

间凝固.照片很快登上《纽约时报》

头版并引发轰动,197碑,作品获得了

普利策奖和荷赛年度最佳照片奖.

WMWVHItSnCh'KIAL2川工依15

万方数据

专题

1.美联社现任CEO加里•普瑞特在第

69界美洲报业博会论坛上做关于新

阈自由的主题演讲.

2.重要的国际会议H联社都会派出

资深记者缰辑亲临现场.第一时间通

过网络将消息传回总部.

3.手机新闻是新媒体时代不可或皎

的新闻恃播方式.图为美联社的移动

新闻平台.

4此图示意了互联网时代.美联社新

闻如何到达大众用户手中的过程.

而饱受非议.但罗森塔尔始终谦逊淡然.美联社总编辑凯瑟琳・卡罗尔曾说「法记者.1979年任驻北京分社首任社长。在重

直到在另一部纪录片中找到了真实的佐斯是我们这个时代伟大的人才.他是一个庆期间.他飞赴延安采访毛泽东,周恩来等

证才彻底还他以清白。罗森塔尔曾多次说;无所畏惧的摄影师和记者。-但法斯却说;人,历时7个月的延安生活和工作让他对中

"我只是拍下了这张照片.而他们拿下了-我喜欢被人称作记者,而不是摄影师「国共产党领导人有了了解。美联社将他的

整个硫横岛「美联社对新闻摄影的基本观点从这些记采访发往全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当时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让美联社迅速成长.者的话语中可见一斑.延安和中国革命。罗德里克所写《报道中

战地记者就是美联社的战士.只要有战争1972年.同为美联社记者的黄功吾拍国》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这段历史。周恩来

的地方就有美联社记者的身影.越南战争摄下《战火中的女孩》.表现了越南女孩总理曾经称赞罗德里克:作为一名记者.为

就是另一个战场.在越战中.霍斯特・法被美军燃烧弹炸伤后奔跑的场面.遭到内西方媒体报道中国打开了一扇门.1980年,

斯是美联社战地摄影记者中的风云人物,部反对而难以刊发.作为美联社驻越的图即将离开中国的他有了一次专访邓小平的

六七十年代.越南和孟加拉的摄影采访让片总监.霍斯特•法斯积极与总部沟通,照机会邓小平细致的回答和不时展现的机

他两获普利策奖。他的作品反映了战争中片最终得以发表。黄功吾也因此照片获得智幽默给罗德里克留下深刻的印象.直

普通人的悲哀和无奈,杂乱的画面中充了瞽利策奖.这个女孩就是后来联合国和到2006年去世前.罗德里克还在撰文书写

斥着大量的信息元素,他不主张刻意的平大使潘金淑.一张照片可以震撼人的心他对中国发展的惊叹和对北京奥运的祝

构图设计.他的大量作品是对美国大兵灵,也可以改变一些人的人生.福。罗德里克是美联社的中国问题专家,他

的内心刻画,让外界看到这场战争的盲约翰•罗德里克是一位与中国息息相为美联社与中国新闻界的交流留下了很多

目和残酷,真实地反映了■■战争是地狱、关的美联社记者.1945年任美联社驻重庆印记。

世界在变新闻不变

百多年间,美联社的标识换过7次,每

一次都是在历史的演进中发展。2012年最

新一次更换Log。.美联社前CEO汤姆・柯里

说「美联社有世界级的内容和产品,现

在要有一个与它们配套的标识.Log。反

映了美联社不断增长的数字内容和平台.

鲜明地反映了我们作为新闻确切来源的

角色

数字时代的到来.让人有了更多获取

新闻的方式和渠道.1998年,美联社用了6

163万方数据

秒钟将13万字的《斯塔尔报告》(美国独内部和外部能够更有效地共享新闻资源.

立检察官关于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调查为客户提供了更多选择。美联社拥有庞大

报告)发往全世界。这样的形式让世界新的数据库.新技术时代,媒体服务变成为

闻界震惊,但随着网络数字技术发展的天个人定制化需求服务是必然面对的现实.

翻地覆,美联社也将面对更多竞争对手的媒体客户可以根据需要收到经过美联社

挑战。筛选的内容。

面对新媒体辈出的时代,美联社依然2006年.美联社开始寻求与Google合

将激烈的竞争转化成发展的机会。变革作.签署了内容特许协议,GoogleNews中

的潮流让美联社不断调整战略,应对新的内容将由美联社提供.美联社也因此从

局面.汤姆•柯里自2003年上任后就把如中获得内容收益。这一举改变了此前从未

何适应新媒体时代作为攸关命运的工作收费的谷歌新闻,为美联社维护版权利益

来对待.他多次强调,美联社在保持核心提供了最强大的范本.

价值的同时,要进行大幅度改革,通过实现在的美联社一面强化内容,一面重

施多媒体和新媒体战略保持活力。随着视技术的发展,运用最先进的技术和平台

传媒集团的跨媒介发展及媒介技术的革将信息直接传递给用户。美联社清醒地意

命.要求记者在报道时果用多媒体报道手识到:只有让内容更接近用户,而不是用户

段.同时完成文字.摄影和摄像等多媒体来寻找内容,才是新时代信息传播的有效

报遒任务。美联社是率先采用”多媒体报方式。

道-的大型新闻机构.新的方式让美联社

互联网时代的美联社新闻资讯与用户关系

"chroncom

news

新闻用户

用户使用后.跟跺信号

及时反馈媒体机构使用

通过使用阅读、搜索、

RSS情况.

手机应用等多种平台传播.

以及建立付费•模式。

新闻反馈

美联社新闻注册:保护.提出重点和支付平台

,权限注册,内容索引彳使用报告

二X,鹿信号,标签搜索y出版发行情况

,版权保护,新闻指南✓版权结算

V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MIIWMUPK2"17

万方数据

。二*C於

-

I.路透的胸像坐落在伦敦金融城銮

家股票交易所口呼这是路透社初创

的地方."三

2.路透社创始人保罗•朱利叶斯•路透

a路透社总部观位于伦敦金丝也码

头.灰色的大楼庄重低调.楼体上网

统一周的电子显示屏.潮时播报全球

主要市场的金融信息.

18"“万方数据

路透社:凌云壮志

路透社(Reuters),拥有遍布世界的新闻采编能力,在金融数据的发布和分析

方面居世界顶尖水平,成为众多金融机构、企业、政府和研究机构的数据与决策工

具。2007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前路透社与传媒巨头加拿大汤姆森公司合并,成立

汤森路透(ThomsonReuters),但公众还是习惯叫它原来的名字:路透世

跨越海峡的路透庭生活。工作中表现出的善良诚实让他有经营方面的窍门.半年后,路透不辞而别。

说起路透社的历史,应该先去看看世幸结识了当时的著名数学家卡尔•弗里德1849年,路透成立了自己的通讯社一路

界第一家通讯社一哈瓦斯社的初创史.里希•高斯。一次交往中.路透发现.高斯透社,向报纸提供翻译的外国消息,路透

这家在巴黎从事广告翻译的公司由哈瓦斯关于汇率行情的计算出现失误,并指了出社自然成了哈瓦斯社的竞争对手。但大度

创建,早期还有两个员工保罗•路透和沃尔来.高斯虚心接受并承认了错误。路透的的哈瓦斯并没有认为路透背叛了自己.反

夫。不要轻视这两名员工.他们后来都创建数学才华让高斯感到惊异.此后两人来往而觉得他是一个不同寻常.有前途的人。这

了自己的通讯社,并成为哈瓦斯的竞争对密切。路透不仅向高斯请教数学方面的知样的心态让后来两人在事业上的合作成为

手。这个名叫保罗•路透的翻译.最终离开识,更对高斯的最新研究感兴趣,高斯当可能。

欧洲大陆,跨越多佛尔海峡.在伦敦创办了时正在研究一个划时代的通讯工具一当时.巴黎和柏林的电报信息业务被

另一家通讯社一就是现在世界三大通讯电报机,电报技术的发展让路透着到了广哈瓦斯和沃尔夫的通讯社经营控制.路

社之一的路透社。阔的前景。透感觉在欧洲大陆已经很难获得独立发

1816年,保罗•朱利叶斯•路透出生在由于受到大革命失败的影响,路透于展的空间。一次和著名通讯工程师西门子

德国卡塞尔的一个犹太家庭.聪明好学的1848年离开德国,来到法国巴黎闯荡。他应(EmstWernervonSiemens)的聊天中他

路透有着犹太人特有的聪慧.对数学和金聘进入法国人查理•哈瓦斯的通讯社,成得知,在法国加莱和英国的多佛间正在架

融汇兑有浓厚的兴趣。父亲去世后,家境为一名翻译.在这里开始接触新闻信息,并设一条50公里的海底电缆,建成后将把英

不好的路透13岁就到银行工作以维持家学到了很多一从信息来源.寻找订户到国和欧洲大陆的电报通讯连接起来。路透

IUMMIPK1ORIAI.20140119

万方数据

1.遑布世界的路透通讯网都是由这

样的通讯站提供技术支持的

2.手机直播系统是由路透社和诺基

亚研发中心共同开发的,在2007年这

就是一种新闻方式的革命。

3.路透社的图片网页

4.2013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路透

社亚洲分社财经记者、专栏作家一

彼得•塔尔拉森(左)与意大利石油

公司埃尼集团董事长朱・保・瑞奇就

高增长与高风除进行探讨.

5路透社积极面对新媒体时代,在细妁

时代广场的电子屏上刊登巨幅广告.推

广汤森路透和苹果公司的信息合作.

6.路透财经为全球众多电视媒体提

供财经评论.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与

路透财经有固定的互动评论节目.受

到商业界和金融界的关注.

马上意识到,机会来了:跨越多佛尔海峡.提供行情快讯,还要提供有关政治方面的透的支持下,克伦茨并没有满足孟买分社

到英国去。新闻信息。当时欧洲各地的政局处于混乱的发展局限,他把眼光延伸到新力瞰、上海

1851年10月14日路透在伦敦的通讯社状态.路透在欧洲各地建立的电报网能迅长崎、横滨……亚洲的主要港口都进入了路

正式开业,办公室就位于伦敦金融街的皇速提供各种政治新闻°路透首先成功地与透社的信息网.信息不仅要准确,更需要快

家交易所楼内。彼时的路透社.只有社长《广告晨报》合作.这一方式果真刺激了速.路透社的信息快讯就这样登陆了亚洲。

路透和一名工作人员,然而这名员工也是影响力巨大的《泰晤士报》,之后双方整署

路透发展史上不能忘记的詹姆斯•格里菲了合作协议.攻克了《泰晤士报》后,路透路透品牌的百年变迁

斯。他把一生都献给了路透社.曾经为路透社的业务正式进军舰队街。时政新闻和财经信息是路透社为客

社的发展做出非常贡献。1865年林肯遇刺的新闻由路透社传户提供的核心服务从老路透到他的继任

路透社开始通过电波将欧洲大陆有遍整个欧洲.这则新闻的轰动,让路透社者们都深知顾客的需要。1865年,路透社

关金融.经济方面的情报编辑成“路透社的名号在欧洲新闻界大增。客户的需求不重组成为股份有限公司.到如今路透社已

快讯:向伦敦的交易所、银行.股票商.投断增长.面对欧洲的竞争对手,路透及时经成为最有影响力的通讯社,在全球94个

资公司和贸易公司发布。路透社的第一个意识到:要为客户提供更多的新闻资讯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