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2023届高三高考全真模拟(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海南省2023届高三高考全真模拟(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海南省2023届高三高考全真模拟(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海南省2023届高三高考全真模拟(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海南省2023届高三高考全真模拟(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海南省2023届高三高考全真模拟(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如图为山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晋侯鸟尊及铭文,器物的主人是第一代晋侯燮父,它以仁立回首的凤鸟为造型,构思奇特,制作精细,器物铸铭为“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该文物可用来研究()A.商周存在尊崇妇女的习俗 B.晋国具有特殊的政治地位C.东周灿烂的黄河流域文明 D.西周青铜艺术和祭祀文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晋侯鸟尊造型奇特,制作精细,器物铸铭为“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说明其用于祭祀,因此该文物可用来研究西周青铜艺术和祭祀文化,D项正确;材料只提到晋侯鸟尊以凤鸟为造型,无法说明尊崇妇女,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进过特殊的政治地位,排除B项;西周晋侯鸟尊年代为西周中期偏早,不属于东周文物,排除C项。故选D项。2.西晋后洛阳的正音“南染吴、越,北杂夷虏”,东晋长江下游的扬州“侨吴混合之语音最盛行”,至北朝后期出现“染华俗,(鲜卑语)多不能通。录其本言(汉语言文字),相传教习,谓之‘国语’”的现象。这些现象()A.促进民族交融趋势出现 B.有利于推动国家走向统一C.强化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促使民族间隔阂逐渐消除【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南染吴、越,北杂夷虏”“侨吴混合之语音最盛行”可知,流民和移民的大潮推动了语言文字的交流与统一,根据材料“染华俗,(鲜卑语)多不能通。录其本言(汉语言文字),相传教习,谓之‘国语’”可知,北朝后期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的本族语言渐渐地消失,汉语成为“国语”,是统一使用的标准语,语言文字的统一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有利于推动国家走向统一,B项正确;据所学知识,“民族交融趋势”在春秋时期就有,不是材料中的两晋南北朝时期才出现的,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语言文字的交流与统一,没有儒学思想的内容,排除C项;语言文字的交流与统一有利于打破民族间隔阂,但不能消除,排除D项。故选B项。3.唐代一个行业在同城的各个市内各有一“行”(同业街区),宋代时,在城市内外河畔桥头交通方便之处或街道广场之上都有各种“行”的设置。外地客商把货运到各“行”的所在地,由牙人或行内的巨商作价,然后把货分散到各零售店铺出售。据此可知,宋代()A.商业垄断现象较为严重 B.政府对商品交换管理较严格C.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迅速 D.商业组织形式有所创新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唐代”“各个市内各有一‘行’”,“宋代”“在城市内外都有各种“行”的设置”,可得出:宋代,“行”的设置突破了空间的限制,“行制”代替了“市制”;据材料“外地客商把货运到各“行”的所在地”“然后把货分散到各零售店铺出售”可知:“行”既是某一批发单位的名称,又是某类商品行业组织的名称,因此商业组织形式有所创新发展,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商业垄断,排除A项;宋代“行”的设置可以在城市内外河畔桥头交通方便之处或街道广场之上,说明政府的管理有所放松,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宋代市的发展,而不是长途贩运的迅速发展,迅速发展是在明清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4.元代“一丁人局,全家可免除丝钞,有田四顷以内者免征税粮,不当差徭杂泛。匠人在应役之暇,还可在家工作。少数有较高手艺的匠户可因而致富,自开铺席买卖甚至蓄买驱奴”。这表明元代()A.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B.重视发展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较发达 D.农民赋役负担轻【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据材料“一丁人局,全家可免除丝钞”可知,元代从事官营手工业者享受政府政策优惠;据材料“匠人在应役之暇,还可在家工作”说明元代官营手工业者工作地点相对自由,据所学可知,这是政府许可的,综合起来,重视发展手工业的说法符合题意,B项正确;A项说法符合史实,封建社会中后期人身依附关系走向松弛,但是材料不能体现元代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材料主要讲的是官营手工业,排除C项;材料和农民无关,体现的是手工业,无法体现农民赋役负担轻,排除D项。故选B项。5.康熙到光绪两百多年的时间里,在中央的阁部,如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六部尚书侍郎、都察院左右都御史,乃至下设汉臣的机构,无不双设首长并严分满汉。这种设置旨在()A.实现社会制度平稳过渡 B.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C.严格实行满汉分治政策 D.把国家治理调整到最佳状态【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清朝。根据材料可知,清朝从康熙到光绪时期,中央阁部实行满汉双轨制,可以实现满汉官员的相互牵制,有利于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B项正确;清朝是封建社会,没有社会制度的过渡,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中央阁部的满汉双轨制,不是满汉分治政策,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设置根本目的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不是调整国家治理,排除D项。故选B项。6.1894年8月1日,清政府在上谕中指责日本"逾盟肇衅","不遵条约,不守公法"的挑衅,使中国忍无可忍。日本天皇诏书则称是中国先破坏了东亚和平,要求臣民竭尽全力对中国作战,同时要求“不违反国际公法”。这反映出()A.中日发起全民族正面对抗 B.中日两国最终目标的一致性C.中日均重视国际法的作用 D.国际法有力维护了东亚和平【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4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关于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和日本双方都引用国际法论证自己在战争中的责任,说明中日均重视国际法的作用,C项正确;中日甲午战争时期中国的民族意识还未完全觉醒,排除A项;中日两国都想摆脱自己的责任,最终目标的并不一致,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中日两国引用国际法,但战争并未避免,排除D项。故选C项。7.随着晚清城市人口尤其是沿海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在大城市郊区往往兴起了不少规模不等的种植园和畜牧场。他们面向市场,生产水果、蔬菜、花卉及牛奶等。这可用于说明晚清()A.城市化推动经济结构变动 B.传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城市化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D.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随着晚清城市人口尤其是沿海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在大城市郊区往往兴起了不少规模不等的种植园和畜牧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城市人口数量增加,推动中国近代经济转型,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推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材料可用来说明城市化推动经济结构变动,A项正确;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B项;仅凭材料无法断定晚清时期城市化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排除C项;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排除D项。故选A项。8.1928年,湘南暴动的一份报告显示,“农民表现与在未分土地以前绝对不同……农村中互相打仗的现象已经没有了,都一心去抵抗敌人,唯恐敌人之到来,而使他们不能稳定新分得的土地”。据此可推知,当时()A.农村地主阶级逐渐被消灭 B.工农武装割据的基础得到巩固C.第一次国共合作成就斐然 D.土地改革解决了近代农村问题【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项类单项选择题。据题干关键词“据此可推知”,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1928年”可知准确时空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据题干“农民表现与在未分土地以前绝对不同……农村中互相打仗的现象已经没有了,都一心去抵抗敌人,唯恐敌人之到来,而使他们不能稳定新分得的土地”并结合所学可知,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巩固了土地革命的成果,即工农武装割据的基础得到巩固,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土地革命是在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的,而中国其他地区并未实行土地革命,A项说法不符史实,排除A项;1928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早已破裂,C项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1928年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而非土地改革,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9.成渝铁路通车后,梁永泰于1954年创作了木刻画《从前没有人到过的地方》(如图)。作品以两山对峙为基本框架,以火车穿越两峰为画眼,并通过对两只受惊的小鹿的细致描写,映衬出这从前没有人到过的地方发生的变化。该作品()A.促进了我国工业水平提高 B.说明区域经济平衡发展C.体现了我国交通工具革新 D.反映国家基建能力增强【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类题目,时空是1954年的四川地区。根据材料“成渝铁路通车后,梁永泰于1954年创作了木刻画《从前没有人到过的地方》”及所学可知,成渝铁路西起成都,东至重庆,是连接川西、川东的经济、交通大动脉。它的建成,不仅实现了四川人民半个世纪的夙愿,而且拉开了新中国大规模进行经济建设的序幕,改变了四川交通的格局,体现了新中国基建能力的增强,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成渝铁路对我国工业发展水平提高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新中国初期区域经济发展并不平衡,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近代以来铁路运输方式就已经传入中国,这并不是交通工具革新的表现,排除C项。故选D项。10.《查士丁尼法典》汇集了罗马帝国仍生效的法律,并加以审订删改,于529年第一次发布,534年又加修正后发布。面对拜占庭帝国已封建化发展的趋势,法典对被释放的奴隶和隶农作了相当详尽的规定。这说明查士丁尼统治时期()A.国家治理趋向法制化 B.东正教居于国教地位C.罗马的社会矛盾尖锐 D.罗马进入成文法时代【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查士丁尼统治时期。根据材料“《查士丁尼法典》汇集了罗马帝国仍生效的法律,并加以审订删改,于529年第一次发布,534年又加修正后发布。面对拜占庭帝国已封建化发展的趋势,法典对被释放的奴隶和隶农作了相当详尽的规定。”可知,《查士丁尼法典》汇集了罗马帝国仍生效的法律,并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审定删改,完善法制对国家事务的相关规定,说明查士丁尼统治时期国家治理趋向法制化,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描述关于宗教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法制的不断完善,没有体现罗马的社会矛盾,排除C项;《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是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发展过程的一个里程碑,是罗马国家第一部成文法,排除D项。故选A项。11.在1527年萨克森选帝侯巡视领地内的教会时,马丁·路德认为他是普遍神父制度的一个象征:“在这特定的巡视时期,选帝侯就不是一个世俗的统治者,而是一位‘非常时期的主教’。”这反映了()A.路德与封建势力互相勾结 B.德国摆脱了宗教神学束缚C.宗教改革强化了世俗王权 D.德国开启了宗教改革历程【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德国。根据材料“选帝侯就不是一个世俗的统治者,而是一位‘非常时期的主教’”可知,马丁·路德认为选帝侯是领地内最高的宗教统治者,这有利于强化世俗王权,C项正确;材料反映马丁·路德的主张有利于加强王权,并没有体现与封建势力相互勾结,排除A项;B项“摆脱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1517年《九十五条论纲》的发表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排除D项。故选C项。12.如表为19世纪至20世纪30年代初欧洲向外移民状况统计表。表中现象()目的地移民人数(单位:万人)美国3420亚洲俄属地区1200阿根廷600加拿大520A.推动了欧洲文明向外传播 B.促进了美洲种植园经济繁荣C.引发了全球人口迁移热潮 D.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至20世纪30年代初。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9世纪至20世纪30年代初欧洲向外移民以美国为主,同时也向亚洲俄属地区、阿根廷、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移民,客观上推动了欧洲文明向外传播,A项正确;对美洲种植园经济繁荣的促进作用片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B项;从材料中无法看出引发了全球人口迁移热潮,排除C项;材料无法看出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排除D项。故选A项。13.如表为20世纪20—30年代伊拉克发展大事记。据此可知()年份事件1921年英国将费萨尔立为伊拉克国王1922年费萨尔政府与英国签订《英伊条约》,伊拉克取得名义上的独立1930年英国宣布正式结束委任统治,伊拉克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1932年伊拉克在英国的支持下成为国际联盟的成员国A.一战改变欧洲政治格局 B.国际联盟推动民族自决C.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D.世界殖民体系遭到冲击【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类题目,时空是20世纪20—30年代伊拉克。根据材料“1921年英国将费萨尔立为伊拉克国王……1930年英国宣布正式结束委任统治,伊拉克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可知,1921年至1930年,伊拉克逐渐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这说明世界殖民体系受到了冲击,D项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传统的欧洲旧帝国体系崩溃,改变了欧洲的政治地图。但伊拉克不属于欧洲国家,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国际联盟在伊拉克独立过程中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英国和伊拉克的关系,体现不出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14.1982年宪法在序言中规定“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增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我国()A.法制建设历程的开启 B.宪法修订的与时俱进C.法治建设理念的提升 D.国家治理的深刻变革【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2年与1999年(中国)。根据材料“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可知,从1982年宪法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到1999年宪法修正案中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字之差,反映的是中国国家治理的深刻变革,D项正确;法制建设历程的开启是在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国家治理的发展与变革,而宪法的与时俱进是现象,非实质,排除B项;法治建设理念的提升,是国家治理的现象,非实质,排除C项。故选D项。15.1951年10月,美国制定了《1951年共同安全法》,规定美国在1952财年度的对外援助计划(见表)。这一计划的深层影响是()单位:万美元地区军事援助经济和技术提助合计欧洲502800102200605000近东和非洲396251600055625亚洲和太平洋地区535252375077275对联合国朝鲜重建署捐救一一4500美洲各共和国381521255940合计599765144075748340A.增强了美国的国际影响力 B.加剧了美苏冷战对抗C扩大马歇尔计划援助范围 D.促进受援助地区发展【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1年(世界)。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美国在1952财年度的对外援助计划中军事援助占很大比重,尤其对欧洲援助较多,导致美苏在欧洲问题上关系紧张,加剧了美苏冷战对抗,B项正确;增强了美国的国际影响力属于其直接影响,不属于深层影响,排除A项;马歇尔计划主要针对欧洲,排除C项;促进受援助地区发展属于其客观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监察制度并不是与人类文明产生而同步的。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形成于秦汉时期,是围绕中央集权与皇权专制这两个方向发展起来的。——据卜宪群《谈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整理材料二公元前6世纪至前4世纪,古雅典就逐步确立和实施了奴隶制民主共和政体。其监察体制可分成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民众大会(公民大会),民众大会本身是国家权力机构,同时也是最主要的监察机关,随时可以对行政官员实行弹劾和惩罚,认为其有危害国家安全、危害公民自由等行为,就可以提交民众大会全体举行表决,如多数通过,则对其实行放逐。二是500人会议,在没有召开民众大会期间,500人会议承担着对国库、国家印玺和政府官员进行监察的职责,同时也负责监督民众大会通过的各项法律的准确执行。三是陪审法庭,其主要是司法机关,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行使着监察机关的权力,对行政官员的活动实行监督。——摘编自王晓天《中西古代监察制度之比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及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中国与雅典监察制度的不同。【答案】(1)特点:监察机构逐渐独立;中央与地方兼顾;体现权力制衡;依法监察,监察法规不断完善;为皇权专制服务。(任答3点)意义: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加强对官员的监督,规范官员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对皇帝的行为有约束作用,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任答2点)(2)不同:中国古代设有专门独立的监察机构,古雅典没有专门独立的监察机构;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雅典采取自下而上(公民监督)的方式;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体现皇权意志,服务于皇权专制统治,古代雅典监察制度体现公民意志,服务于城邦民主政治。【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中监察机构的发展历程可知监察机构逐渐独立;根据材料中监察机构的组成可知中央与地方兼顾;体现权力制衡;根据材料“巡察六条”“都察院则例”依法监察,监察法规不断完善;根据材料“是围绕中央集权与皇权专制这两个方向发展起来的”可知为皇权专制服务。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形成于秦汉时期,是围绕中央集权与皇权专制这两个方向发展起来的”可知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根据监察制度的直接影响可知有利于加强对官员的监督,规范官员行为;结合谏官的作用可知在一定程度上对皇帝的行为有约束作用,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根据所学监察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可知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小问2详解】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御史台”“都察院”可知中国古代设有专门独立的监察机构,根据材料“其监察体制可分成三个组成部分”可知古雅典没有专门独立的监察机构;根据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与雅典监察制度的方式可知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雅典采取自下而上(公民监督)的方式;根据材料“是围绕中央集权与皇权专制这两个方向发展起来的”可知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体现皇权意志,服务于皇权专制统治,根据材料“民众大会本身是国家权力机构,同时也是最主要的监察机关,随时可以对行政官员实行弹劾和惩罚”可知古代雅典监察制度体现公民意志,服务于城邦民主政治。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过去不久的最近,我曾蒙杭州市公安局饬警枉顾敝寓一次,说是来执行调查的……使我愤懑而又使我认为奇耻大辱的,就是表上的标题刊着“旧医旧药登记表”。呵!是可忍孰不可忍?这种埋赃陷害式的“旧”字头衔,恐非当轴对我们的口吻,活像是西医西药对中医中药同行嫉妒的语气。要晓得物旧要破,人旧要死。“旧”委实是个快要消灭的惨象,又是个何其刻薄的咒诅?但现在居然赠给我们做了皇皇头衔。说到这里,我倒要问声本市中医药界诸同志,对于这一点,究竟感想如何?——摘编自1928年《浙省中医协会月刊》杭州中医雯波的文章材料二畔叟文谓:"倘谓西医为新,中医为旧,便要废止,则一般西医何以仍皆用中国旧式的‘医’字,不别用一个新式的名字呢?……中医虽旧,也能活人。”张阶平文谓:“新、旧,是一个相对的名辞,新的少不免了旧,旧的也可以新。故此,事物总没有完全是新而不旧、旧而不新的道理……我们可以明了中西医也各有各的新旧的,事实上不能用新旧二字来分别。”守刚文说:“余岩(留日医生)之所非中医者,以其旧,而非以其治病无功。”“夫卫生所司何事?乃明知其能疗疾病、保障民命者,而必废置之,反必引外来文化之所谓新者,遂不问其疗病之成绩如何,惟求新之是用,无乃有忝(辱没)卫生之旨欤!"——摘编自广东1929年《杏林医学月报》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新医”“旧医”称谓论争为何会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并谈谈中医的出路在哪里。【答案】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医学逐渐在中国传播开来,西医成为大众普遍接受的称谓。但到了民国前期,新文化运动中新学与旧学激烈论争,以"科学"和"进步"自任的西医,也宣称要对传统中医进行“医学革命”,首先在名称上便要有尊抑之别。在中医界方面,自然不会接受“旧医”这种贬抑性的称谓,这一称谓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否定,也不利于中医的发展,因此中医代表和有志之士纷纷呼吁纠正这一称谓。中西医各有特点,中医在治疗疾病上贡献也很大,不能完全否定,新旧事物发展具有相对性,不能按新旧来区分中西医。(言之成理即可)出路:政府重视发展中医药事业;重视中西医结合;加强中医典籍的整理和发掘;加强中医药学人才的培养。(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解析】本题是影响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小问原因:首先需要说明西医对中医挑战。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西方医学逐渐在中国传播开来,西医成为大众普遍接受的称谓。据材料一“旧医旧药登记表……活像是西医西药对中医中药同行嫉妒的语气”、材料二“倘谓西医为新,中医为旧,便要废止”“余岩(留日医生)之所非中医者,以其旧,而非以其治病无功”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到了民国前期,新文化运动中新学与旧学激烈论争,以“科学”和“进步”自任的西医,也宣称要对传统中医进行“医学革命”,首先在名称上便要有尊抑之别。然后说明面对西医的挑战,中医如何据理力争。据材料一“是可忍孰不可忍?这种埋赃陷害式的‘旧’字头衔”“居然赠给我们做了皇皇头衔”,据材料二“新、旧,是一个相对的名辞”“乃明知其能疗疾病、保障民命者,而必废置之,反必引外来文化之所谓新者”等等可以得出在中医界方面,自然不会接受“旧医”这种贬抑性的称谓,这一称谓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否定,也不利于中医的发展,因此中医代表和有志之士纷纷呼吁纠正这一称谓。中西医各有特点,中医在治疗疾病上贡献也很大,不能完全否定,新旧事物发展具有相对性,不能按新旧来区分中西医。第二小问出路:结合所学可以得出,首先需要政府重视,宣传中医,发展中医药事业;其次,在创新发展方面,重视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在保护传承方面,加强中医典籍的整理和发掘,搜集保护中医药方,去伪存真等;在教育普及方面,加强中医药学人才的培养。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我国劳动教育事业以政府为主导,政府是劳动教育政策的主要供给者,政府的行动决定了劳动教育的发展和变革。政府逐步放权以不断提高学校和市场等在劳动教育政策变迁中的话语权,不断满足学校和市场自身的发展需求,但是政府依旧保持主导地位。下列为新中国成立后关于劳动教育政策的重要内容:①1954年,《关于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劳动生产的宣传提纲》指出,体力劳动是一切劳动的基础,鼓励和支持中小学毕业生去从事生产劳动、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劳动观,以不断缓解生产领域缺乏劳动力等问题。②1977年,邓小平发表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提出"不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是劳动”的论断。③1987年,《“七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要点》首次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并列提出。④2015年,《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劳动教育内容变为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家政、园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课程,并且把劳动教育与各种社团、俱乐部和兴趣小组相结合。——摘编自张鹏飞《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政策的变迁与展望》(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的变化趋势。(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劳动教育政策变化的原因。【答案】(1)变化趋势:由注重体力劳动向脑体并重转变;从注重国家需要向重视个体价值实现转变;从注重单一技能向注重综合素质转变;劳动教育与其他教育更加紧密结合;教育政策的参与主体由单一的政府转变为政府、市场和学校多元主体。(任答4点)(2)原因: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化。(任答3点)【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54、1977、1987、2015(中国)。分别提取四个时间段的有效信息并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得出其变化即可。据材料1954年“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劳动观”和1977年“不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是劳动”可得出由注重体力劳动向脑体并重转变;据材料“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劳动观,以不断缓解生产领域缺乏劳动力等问题”和“把劳动教育与各种社团、俱乐部和兴趣小组相结合”可得出从注重国家需要向重视个体价值实现转变;据材料“体力劳动是一切劳动的基础”和“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并列提出”可得出从注重单一技能向注重综合素质转变,劳动教育与其他教育更加紧密结合;据材料“政府逐步放权以不断提高学校和市场等在劳动教育政策变迁中的话语权,不断满足学校和市场自身的发展需求”可得出教育政策的参与主体由单一的政府转变为政府、市场和学校多元主体。【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结合第一问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的变化,并据所学知识从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改革开放的深化等方面分析即可。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如表是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四国资产占世界总资产的比例(单位:%)。年份1840185018601870188018901900191319201930英国5759595345322314161德国43913161621211414俄罗斯86322366l6美国12151316233538476254——据金炷森《近代以来世界经济秩序变迁与东亚作用研究》整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