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湖南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哲学家冯友兰曾说:中国人尊重过去经验,这种心理状态,对中国哲学影响很大。从孔子的时代起,多数哲学家都是诉诸古代权威,作为自己学说的根据。可是有一家却独树一帜,这“独树一帜”指的是()A.“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B.“行禹道”“用夏政”C.“法与时移,变法革新” D.“黄帝为祖,老子为宗”【答案】C【解析】法家认为“祖宗不足法”,秉持“法与时移,变法革新”的变法观,如商鞅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他的变法就是对周制的颠覆,C项正确;“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是儒家思想,排除A项;墨家提倡“行禹道”“用夏政”,排除B项;道家以伏羲和神农氏为理论源泉,至稷下学派则以“黄帝为祖,老子为宗”,排除D项。故选C项。2.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们对祖先或神明也称“皇”。“帝”则是上古人们想象中的主宰万物的最高的天神。秦始皇将“皇”和“帝”两个字结合起来。秦始皇此举是为了()A.用人间最高统治者权威震慑臣民 B.借助神的神秘力量吓阻不法臣民C.融合了君权神授与人身隶属关系 D.利用民众信仰神化君权维护统治【答案】D【解析】秦始皇用“皇帝”的称谓不仅仅是简单的名号变更,更反映了一种新的统治观念的产生,利用民众的信仰来实现自己的统治,D项正确;A项没有谈到“帝”,即天神,排除;守法的臣民也要统治,排除B项;C项只是题干特点,没有谈到目的,排除。故选D项。3.关于扬州的诗词很多,据下表可知()时间诗人(词人)诗(词)盛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晚唐徐凝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晚唐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宋代姜夔(入其城,则四顾萧条)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扬州慢》)A.交通便利推动经济繁荣 B.安史之乱造成经济萧条C.辽兵南下影响经济发展 D.漕运与战争导致其兴衰【答案】D【解析】根据盛唐至晚唐诗人的诗词内容以及所学可知,唐代的扬州既是商业繁盛之都,又是人文荟萃之地,位于我国的天然“黄金水道”长江和“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扬州的发展源于大运河(漕运、水路运输)经过此处,但自建炎三年(1129年)、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兵两次大举南攻,扬州都遭到破坏,扬州成为宋金拉锯战所在地,军事地位上升,京杭大运河不畅,宋代词人发出“入其城,则四顾萧条”的感叹,可见交通运输(漕运)和军事(战争)原因造成扬州经济的繁荣与衰败,D项正确;材料不仅有扬州的繁荣,还体现了其衰落,排除A项;安史之乱造成北方经济萧条,北民南迁,推动了唐代扬州的繁荣,排除B项;金兵两次大举南攻而不是辽兵南下,排除C项。故选D项。4.郭守敬主持制订《授时历》,在当时是非常准确的历法。清朝人甚至说“有元一代制度,莫善于历”。能制订如此先进历法的客观条件主要取决于()A.统一局面和辽阔的版图 B.天文观测数据采集条件C.对东西方知识全面了解 D.郭守敬个人的学术造诣【答案】A【解析】大一统局面即统一局面和辽阔的版图给他提供了以前没有的表文观测、数据采集条件,郭守敬设立的观测点,北到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这是以前做不到的,故统一局面和辽阔的版图是最主要的客观条件,A项正确;统一局面和辽阔的版图开拓了当时中国天的眼界,增加了他们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好的天文观测设备、数据采集条件优越虽然也重要,但如果没有阖家统一、版图辽阔,就去不了西伯利亚和南海等地,如明朝就没有做出这样的成绩,排除B项;郭守敬个人的学术造诣及对东西方文化知识的了解属于主观条件,排除CD项。故选A项。5.顺治拔擢制《时宪历》有功的汤若望为钦天监监正,并常称其为“麻法”(满语“可敬之父”)。康熙鼓励和提倡学习、模仿西方科学文化。雍正则根本上不相信基督教理论,乾隆更对西方科学技术与文化采取了极端的蔑视态度。清朝前中期诸帝对西学态度的变化一定程度上()A.加速了西学东浙的步伐 B.冲击了闭关锁国C.导致了中国落后于西方 D.解决了三藩之乱【答案】C【解析】据材料“康熙鼓励和提倡学习、模仿西方科学文化。雍正则根本上不相信基督教理论,乾隆更对西方科学技术与文化采取了极端的蔑视态度”可知,清朝统治者对待西学态度的变化使中国丧失了学习西方近代科技、追赶世界发展潮流的机会,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C项正确;雍正、乾隆对西学的态度阻碍了西方的科技、文化传入中国,延缓了西学东渐的步伐,排除A项;清朝初年为防范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即已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些皇帝对待西学的态度越来越顽固,并没有冲击这一制度,排除B项;三藩之乱的解决是在康熙年间,与题干中其他诸帝对西学的态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6.从1840年到20世纪初,清政府一直沿用《大清律例》。清末预备立宪后,为配合新政的需要,1903年成立修订法律馆,负责起草奉旨交议的各项法律,颁布《公司律》《破产律》等法律。1907年,制定仿照德、日民法典并保留中国历代封建法典的民事规范。这表明清政府()A.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废除封建法律体系C.仿行宪政维护统治 D.建立近代法治国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为配合新政的需要”、“仿照德、日民法典”信息可以得出,清政府试图仿行君主立宪式的宪政来维护自己的君主专制统治,C项正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是新政实施的外因,而题干重点关注的是清政府改革的内部需求及目的,两者的侧重点不一致,排除A项;根据材料中“保留中国历代封建法典”信息可知清政府并未“废除封建法律体系”,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进入20世纪以来清政府的统治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中,受时代影响的限制,清廷大部分的新法律仅停留在文本层面并未来得及施行,“近代法治国家”离建立尚远,排除D项。故选C项。

7.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国同盟会成为合法组织。8月25日,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共和实进会等几个党派合并,在北京改组成国民党。1913年初,国民党在全国选举中获得参议院和众议院最多席位,成为国会中最大党派。这一状况()A.有利于推动中国的政体变革 B.使中国实现了民主政治C.有利于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D.促进了国人的思想解放【答案】A【解析】辛亥革命后,中国出现了大量的政党,中国同盟会也成为合法组织,联合别的政党,在选举中成为国会中的最大党派,说明它推动中国向民主政体转变,A项正确;由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革命的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中国社会性质并没有改变,也没有使中国实现民主政治,排除B、C两项;材料并没有谈及辛亥革命促进了国人的思想解放,排除D项。故选A项。8.1945年4月,日军发动以夺取芷江机场、直逼重庆为目标的芷江作战,即雪峰山战役,战后在当地建有抗日阵亡将士墓,其右边角也有埋葬当时日军尸体的集葬堆,碑刻“倭寇冢”。冢旁刻诗一首:“八年(现在称为‘十四年抗战’)侵华枉徒劳,得失哪有血债高。流尽扶桑孤寡泪,可怜枯骨顶鸿毛。”这表明()A.正面战场已经取得完全胜利 B.敌后战场是中流砥柱C.战争给交战国人民带来灾难 D.日军因暴行而失民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冢旁刻诗中的“八年侵华枉徒劳,得失哪有血债高。流尽扶桑(指‘日本’)孤寡泪,可怜枯骨顶鸿毛”信息可以得出,战争给中国和日本普通百姓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8月日军宣传投降,9月正式签订投降书,正面战场才取得完全胜利,这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此次会战与敌后战场的联系,排除B项;诗歌中“八年侵华”“血债高”反映出日军侵华暴行,但材料中还有中国抗日阵亡将士受到国人纪念等信息,“日军因暴行而失民心”没有全面把握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9.“据统计,华东地区的20000多个乡在完成土地改革后,农民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过去麦田和油菜只锄一遍草,现在要锄三遍,一扫过去的冬闲,为来年的春耕大生产做好了积极准备。”这表明()A.翻身农民踊跃支援前线 B.土地改革促进经济发展C.农村基层政权得到巩固 D.粮食产量得到大幅增长【答案】B【解析】从空间来看,华东地区完成土地改革大致在1952年后,分到土地的农民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从而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1947年中国共产党制订了《中国土地法大纲》,陕甘宁边区和华北、华中、东北等老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大致在1948年完成,经济上翻身了的农民踊跃支援前线,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土改完成后,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没有提及基层政权,排除C项;虽然1952年的全国粮食总产量超过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但材料中无法得知此时粮食数量多少,是否比以前要多,排除D项。故选B项。10.中国经济的中周期变化并非是线性单调的趋势。如下图所示,中国经济发展的曲线有三个底部:1980年至1982年、1989年至1991年及1997年至2001年期间,都曾出现了短暂的触底反弹,重新高速增长。这一“触底反弹”的变化根植于当时()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C.实行城市企业承包制改革 D.逐步推行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答案】D【解析】从曲线上系看,每次当经济不滑至较低水平时,政府都会进行一次重大的经济结构性改革,在改革之后,经济增速便触底反弹,要新高速增长。第一次改革发生20世纪80年代初期,核心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与城市企业承包制改革;第二次核心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1994年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中国走市场化经济道路;第三次是1997年至2001年期间,国企改革、1998年住房商品化和2001年中国加入WTO,其中房地产成为图中后十五年(2001—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引擎。这三次改革从根本上讲,都提升了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从1978年尤其是1994年以后不断推进的市场化改革,也就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转型,这是经济调整发展的最根本原因,D项正确;A项是发生于1980年至1982年,只是部分原因,不能解释材料所反映的三个时期的现象,排除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无法解释1980年至1982年的现象,排除B项;20世纪80年代实行城市企业承包制改革,只是部分原因,不能解释材料所反映的三个时期的现象,排除C项。故选D项。11.“那尔迈调色板”上的画面中人物的大小比例十分明确,尤其是正面上部一栏那尔迈巡视被斩首的敌人的画面中,那尔迈形象最为高大,和代表“荷鲁斯追随者”的旗帜一样高,其次是那尔迈身前和身后的两位侍者或者官员,大约是那尔迈身高的一半,再次是走在巡视队伍前面的四个掌旗者。这反映古代埃及()A.王权从属于神权 B.阶层趋向于稳固C.划分了社会等级 D.融合了罗马文化【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古代埃及艺术用人物大小比例的方式表达了社会等级的划分,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古代埃及王权从属于神权,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没有前后对比,不能得出社会阶层趋向于稳固,排除B项;材料与罗马文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2.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期,巴西的烟草、黄金、白兰地酒和兽皮等商品经圣多美、好望角运往亚洲;亚洲的纺织品和香料运抵圣多美后分销非洲、欧洲和美洲。这样葡萄牙人通过扩张活动建立了连接美洲、欧洲、非洲和亚洲的海上贸易网络和庞大的商业殖民帝国。材料反映了()A.世界市场的形成 B.世界联系的加强C.海外扩张和掠夺 D.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建立了连接美洲、欧洲、非洲和亚洲的海上贸易网络和庞大的商业殖民帝国,这反映了世界联系的加强和世界市场的拓展,B项正确;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出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最终形成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题干涉及时间是在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期,这与史实严重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贸易而不是掠夺,排除C项;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材料的表象,本质是世界联系的加强,排除D项。故选B项。13.一份对1842年英国曼彻斯特的调查报告提道:“手织工⋯⋯每天干14小时活,挣的钱还不够吃两顿饭。”1844年对全英织袜工所做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织袜工平均每台织机每周收入10先令,扣除租机费后只有6先令,且衣食住行都包括在内。这两份调查所揭示的社会现实()A.表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条件成熟 B.孕育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条件C.说明工业革命提高了工人生活质量 D.反映了英国社会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手织工⋯⋯每天干14小时活,挣钱还不够吃两顿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纺织工人收入微薄,不能维持正常生活需要,推动了工人运动蓬勃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条件,B项正确;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最早尝试是1871年爆发的巴黎公社,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纺织工人的收入,不能说明生活质量的提高,排除C项;工人收入微薄,无法说明社会消费水平提高,排除D项。故选B项。14.1900年9月,美国得克萨斯州加尔沃斯顿市遭到飓风及海啸的破坏,市政议会在城市重建的任务面前束手无策。州议会任命5名有能力的企业家组成了一个委员会,该委员会将立法与行政合为一体,最终高效地完成了城市的重建工作,随后这个委员会作为一种城市管理制度固定下来。这一调整主要说明了()A.制度革新提升治理水平 B.资本主义体制本质特征C.分权制衡体制弊端重重 D.市议会隶属于联邦州议会【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市政议会无法完成灾后重建任务,于是设立新的拥有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委员会统筹工作,最终取得成功,这是通过制度革新来提升城市的治理水平,故选A项;资本主义体制的本质特征是雇佣劳动制度,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新设立的委员会成功完成了重建工作,而不是批判之前的分权制衡体制存在重重弊端,排除C项;美国联邦体制下,市政议会、别议会、国会兼不存在隶属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15.1924年,俄共十三大政治报告中说:“我们发展经济是要有利于资本主义,还是有利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国家资本主义呢?”“蜕化的问题是存在的,资产阶级不相称的发展的危险是存在的,而且毫无疑问它正在农村兴起。”该报告说明当时苏联()A.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B.新经济政策遭到质疑C.战时共产主义无以为继 D.农业集体化势在必行【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924年”、“蜕化的问题⋯⋯资产阶级不相称的发展的危险”及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正处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时期,有人质疑新经济政策会导致资本主义发展倾向,B项正确;材料主要是在质疑新经济政策,而非说明新经济政策的积极方面,排除A项;此时战时共产主义早已结束,排除C项;这份政治报告的时间是1924年,此时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时间还不长,尚未完成恢复经济的使命,1924年对资本主义苗头的批判,是对新经济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质疑,并未说明新经济政策必须要被农业集体化取代,农业集体化在1929年开始全面推行,排除D项。故选B项。16.下图是对2009——2019十年间世界各国政府新出台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和贸易自由化措施项目数量统计的结果。据此可知()A.贸易保护主义得到各国大力推进 B.贸易自由化政策逐渐被各国抛弃C.政治多极化呈现不断加强的趋势 D.经济全球化遭遇阶段减弱的波折【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2009—2019十年间世界各国政府新出台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和贸易自由化措施项目数量统计的结果”可知,2010年世界各国政府新出台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项目数量有97,2018年世界各国政府新出台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项目数量增加到127,2010年世界各国政府新出台的贸易自由化措施项目数量有41,2019年世界各国政府新出台的贸易自由化措施项目数量下降至12,说明全球经济贸易自由化趋势总体减弱,而贸易保护主义总体加强,世界各国政府出台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遭遇阶段减弱的波折,D项正确;贸易保护主义得到各国大力推进,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中也不是全部是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还包括大量的贸易自由的措施,排除A项;在材料描述中,不能看出各国抛弃了自由贸易政策,且“被各国抛弃”也不能全面概括材料,排除B项;解读材料统计图可知,材料描述的是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和贸易自由化措施,未涉及“政治多极化”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历代人口与耕地比率表耕地人口每人平均市亩数年代田亩数(百万市亩)年代人口数(百万人)2年(西汉末)5062年(西汉末)598.57146年(东汉)506146年(东汉)4710.76976年(北宋)255961年(北宋)327.961072年(宋神宗)6601109年(宋徽宗)1215.451784年(乾隆年间)9891776年(乾隆年间)2683.691812年(嘉庆)10251800年(嘉庆)2953.47——据赵冈、陈钟毅《中国土地制度史》材料二北魏—唐代的奴婢、耕牛授田情况表朝代奴婢耕牛北魏人数不限,受田数与农民同一头受田30亩,限4牛北齐限300—60人,受田数与农民同一头受田60亩,限4牛隋代限300—60人,受田数与农民同一头受田60亩,限4牛唐代不受田不受田——整理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人口与耕地比率(人均耕地面积)的特点,指出农民及政府解决人口多耕地少的对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该土地制度配套的税收制度的影响。【答案】(1)特点:人均耕地面积增加到10市亩多后就开始逐渐下降;人口越来越多,但人均耕地面积却没有相应增加,反而逐渐减少。农民对策:精耕细作;休耕轮作,以休养地力;垄作法、代田法,保持水土、充分利用肥力;改进工具,铁犁牛耕;兴修水利,完善灌溉系统;施肥捉虫;合理安排农事,依季节按时播种;等等。政府对策:一是实行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保证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如屯田制和均田制的实行,以北魏、隋朝和唐朝的均田制最为典型。二是设置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如西晋的占田制、课田制等。三是清查大地主土地的实际数目,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如北宋王安石变法实行的“方田均税法”和明朝多次在全国丈量土地,编制“鱼鳞图册”等。(2)影响:给奴婢和耕牛授田,有利于充分利用土地;以庸代役,农业生产时间较有保障,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和民生的改善;剥削减轻,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改善统治政策,强化政权自身调节能力等。【解析】【小问1详解】特点:根据材料一表格中“每人平均市亩数”一列,可以看出,从西汉末到东汉人均耕地面积呈增长趋势,东汉达到最高值10.76市亩,但其后又呈下降趋势,由此可得出人均耕地面积增加到10市亩多后就开始逐渐下降;根据材料一表格中“人口数”一列,可以看出从北宋到清嘉庆年间人口一直再增长,而根据“每人平均市亩数”一列可以看出同一时段人均耕地面积却一直再下降,由此可得出人口越来越多,但人均耕地面积却没有相应增加,反而逐渐减少。农民对策:可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和农业技术的提高等相关知识分析作答,具体可列举精耕细作、休耕轮作、垄作法、代田法、保持水土、改进工具、兴修水利、合理安排农事等对策。政府对策:可结合所学历代王朝的土地制度与土地政策等相关知识分析作答,具体可从实行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保证农民有一定的土地,设置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清查大地主土地的实际数目、抑制土地兼并,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等方面作答。【小问2详解】影响:根据材料二表格中奴婢、耕牛授田情况可以看出,其反映的是北魏至唐前期的均田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相关知识可知,与其配套的赋税制度是北魏至隋的租调制和唐前期的租庸调制。租调制和租庸调制的影响,根据表格中从北魏到隋奴婢、耕牛可以受田的信息可分析得出给奴婢和耕牛授田,有利于充分利用土地;根据所学租庸调制的内容可知,农民可以缴纳“庸”代替服役,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业生产时间、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由此可得出以庸代役,农业生产时间较有保障,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土地的充分利用、农业生产时间的相对充裕与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能够促进农业发展,进而推动封建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此可得出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和民生的改善;根据所学租调制和租庸调制的内容可知,租、调之外的苛捐杂税被废除,这意味者统治者对农民剥削的减轻,进而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由此可得出剥削减轻,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北魏至唐前期,政府利用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部分地调整了生产关系,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政权巩固与经济发展,这意味者国家治理能力和政权自身调节能力的提升,由此可得出有利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改善统治政策,强化政权自身调节能力。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由于西夏的崛起,遮断了中原王朝通往西域的传统商路,更因经济重心的南移,支持外贸的经济重心也转移到了南方……——虞云国《细说宋朝》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湜,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宋朝期间,中国人在造船业和航海业上取得巨大的进步,12世纪末,开始取代穆斯林在东亚和东南亚的海上优势。宋元时期,中国的船只体积最大,装备最佳;中国商人遍布东南亚及印度港口……——[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以来对外主要贸易通道由陆上丝绸之路转向海上丝绸之路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一带一路与经济发展”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1)原因:传统商路(丝绸之路)的断绝;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商品经济的发达;北宋市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出现交子等;南宋政府鼓励对外贸易发展;技术条件:指南针的发明和造船技术的进步。(2)论点:“一带一路”的建设促进中国及沿线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论述:“一带一路”战略目标是要建立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是包括欧亚大陆在内的世界各国,构建一个互惠互利的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我国经济正处于“新常态”环境下,“一带一路”倡议能拉动内需,扩大出口,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一带一路”能加速欧亚非三大洲与我国的物资交换与贸易往来。“一带一路”有利于我国更好地利用国际市场,优化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由要素引入为主转化为要素输出与输入平衡发展,即在加大资本、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和相关产业“走出去”力度的同时,也加强资源、能源和高新技术引入。由此可见,“一带一路”的建设有利于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发展目标,促进中国及沿线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解析】【小问1详解】原因:根据材料一“由于西夏的崛起,遮断了中原王朝通往西域的传统商路”可知,传统商路(丝绸之路)的断绝;根据材料一“更因经济重心的南移,支持外贸的经济重心也转移到了南方……”可知,经济重心的南移;根据材料一“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湜,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可知,宋代商品经济的发达;根据材料一“宋朝期间,中国人在造船业和航海业上取得巨大的进步”可知,指南针的发明和造船技术的进步;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市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出现交子等;南宋政府鼓励对外贸易发展。【小问2详解】设问是围绕“一带一路与经济发展”展开论述。根据材料及所学可得出论点:“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国及沿线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结合所学可知,“一带一路”战略目标是要建立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是包括欧亚大陆在内的世界各国,构建一个互惠互利的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我国经济正处于“新常态”环境下,“一带一路”倡议能拉动内需,扩大出口,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一带一路”能加速欧亚非三大洲与我国的物资交换与贸易往来。“一带一路”有利于我国更好地利用国际市场,优化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由要素引入为主转化为要素输出与输入平衡发展,即在加大资本、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和相关产业“走出去”力度的同时,也加强资源、能源和高新技术引入。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最后明确结论。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215年《大宪章》中最为精髓的条款是:一、除封建义务所规定的贡款赋税外,“王国内不可征收任何兵役免除税或捐助,除非得到本王国一致的同意”;“为了对某一捐助或兵役免除税的额度进行讨论并取得全国的同意,国王应发起召集大主教、主教、寺院长老、伯爵和大男爵等等开会,讨论研究征款事宜”。二、“若不经同等人的合法裁决和本国法律之审判,不得将任何自由人逮捕囚禁、不得剥夺其财产、不得宣布其不受法律保护、不得处死、不得施加任何折磨、也不得令我等群起攻之、肆行讨伐”。国王若对以上规定或基本原则蓄意违反,则贵族可随时造反,国内任何人亦可随贵族造反。-——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材料二文艺复兴不是复古,而是新生,古新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是有些纠结,颇难搞清爽了。陈哲衡先生在《欧洲文艺复兴小史》总论中,营造一个意象“老树新芽”,把这新和旧的关系简约却淋漓尽致地描述出来了,不由得让人拍手叫绝。对于文艺复兴背景,通常会从中世纪宗教神权统治黑暗,城市经济发展,意大利特殊性这三方面去考虑。——摘编自陈乐民《欧洲文明史十五讲》(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大宪章》的核心原则。(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艺复兴出现“新和旧的关系”的原因。【答案】(1)原则:王权有限;法律至上;保护公民权利(财产权和人身安全);肯定臣民对君主的反抗权。(任答三点)(2)原因:中世纪欧洲基督教会对西欧思想文化的垄断;14世纪以来,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兴起并要求打破教会的束缚,但由于未形成成熟的思想体系,只得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表达反封建思想;14世纪中叶,黑死病的蔓延促使人们开始反省。【解析】【小问1详解】原则:根据材料“王国内不可征收……除非……一致的同意……取得全国的同意”可知君主不能专制,权力受限;根据材料“审判……不受法律保护”可知法律大于王权,法律至上;根据材料“不得剥夺其财产”可知保护财产权等;根据材料“贵族……造反,国内任何人亦可随贵族造反”可知臣民有反抗权。【小问2详解】原因:根据材料“从中世纪宗教神权统治黑暗”可知教会对思想文化的垄断;根据材料“城市经济发展”并结合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可知14世纪以来,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根据材料“意大利特殊性”并结合文艺复兴出现在意大利的原因可知新兴资产阶级兴起并要求打破教会的束缚,但由于未形成成熟的思想体系,只得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表达反封建思想;根据所学文艺复兴的直接原因可知14世纪中叶,黑死病的蔓延促使人们开始反省。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202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这是一次在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召开的火会,最突出的亮点之一就是提出了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一论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阐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方面学习苏俄(联)的经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新中国。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根据中国国情,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条件。总结:实践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会越走越宽广、越走越顺畅。示例二论题:中国式现代化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阐述: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方案,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如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首次较完整地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内容;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们党首次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这一重大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总结:正确的理论体系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正确路径。示例三论题:中国式现代化要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成功。简述:中国共产党人是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人民性的典范。抗战时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