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检验课件_第1页
寄生虫检验课件_第2页
寄生虫检验课件_第3页
寄生虫检验课件_第4页
寄生虫检验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寄生虫检验第一章总论一、临床寄生虫学检验的定义与范畴二、寄生虫病的危害三、人类对寄生虫病的认识四、寄生现象、寄生虫和宿主五、寄生虫的生活史六、寄生虫的命名与分类七、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的相互关系八、寄生虫感染的特点九、寄生虫感染的实验室诊断十、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一、寄生虫学检验的定义与范畴1、定义是研究病原寄生虫与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寄生虫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的科学,是为寄生虫感染或寄生虫病诊断提供“物证”的科。人体寄生虫学(humanparasitology)医学寄生虫学(medicalparasitology)其为病原生物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内容涉及寄生虫的种类、形态结构、生活史、生态习性、流行规律及致病机制,为寄生虫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依据,以达到预防、控制与消灭寄生虫病的目的。人体的寄生虫病(parasiticdisease)是由寄生于人体的原虫、蠕虫、节肢动物以及环节动物、软体动物(Cox,2003)等所致的感染性疾病。人体寄生虫学的定义与范畴寄生虫学医学原虫医学蠕虫医学节肢动物吸虫:血吸虫、肺吸虫等绦虫:带绦虫、包虫等线虫:蛔虫、钩虫、丝虫等叶足虫、鞭毛虫、孢子虫、纤毛虫等昆虫(蚊子、苍蝇)、蜱、螨等2.范畴:概括为以下三个部分二、寄生虫病的危害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倡议的热带病特别规划(SpecialProgrammeforResearch&TraininginTropicalDiseases(TDR)sponsoredbyUNICEF/UNDP/WorldBank/WHO)在全球范围内重点防治的10大热带病中:除麻风病(Leprosy)结核病(Tuberculosis)登革热(Dengue)其余7种都是寄生虫病:疟疾(malaria)血吸虫病(shistosomaiasis)淋巴丝虫病(lymphaticfilariasis)盘尾丝虫病(onchocerciasis)利什曼病(leishmaniasis)、非洲锥虫病(africantrypanosomiasis)恰加斯病(Chagas’sdisease)。蠕虫感染:据估计全球大约44.57亿人受到感染(Crompton,1999)。大约有16亿人即世界人口的1/6受到土源性蠕虫感染的威胁(WHO2007)。虫名感染人数死亡人数/年国家疟原虫2.47亿100万109(WHO,2008)血吸虫2.0亿50~100万74(WHO,2008)利什曼1200万(年150万-200万新感染者)882006淋巴丝虫1.2亿盘尾丝虫病3700万99%以上在非洲(WHO,2008)锥虫1600-1800万(美)+7(非)21美+?非寄生虫病的危害及现状(世界范围)

世界范围肠道寄生虫流行情况

(WHO2009)虫名感染人数死亡人数/每年阿米巴1%4-7万贾第虫2亿钩虫7.4亿蛔虫10亿鞭虫7.95亿其他较重要的寄生虫:猪带绦虫(Taeniasolium):感染者1000万,牛带绦虫(T.saginata):感染7700万;粪类圆线虫(Strongyloidesstercoralis):感染7000万;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sinensis):感染701万,阔节裂头绦虫(Diphyllobothriumlatum):感染900万,猫后睾吸虫(Opisthorchisfelineus)和麝猫后睾吸虫(O.viverrini):感染1033万;巨片吸虫(Fasciolagigantica)和肝片形吸虫(F.hepatica):240万布氏姜片虫(Fasciolopsisbuski):感染21万;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granulosus)和多房棘球绦虫(E.multilocularis):感染270万,微小膜壳绦虫(Hymenolepsisnana):感染7500万,罗阿丝虫(Loaloa):感染1300万;并殖吸虫(Paragonimusspp.):感染2068万(Crompton,1999)。病名感染人数疟疾3000万血吸虫病1160万丝虫病3000万黑热病53万钩虫感染者﹥2亿我国建国初期五大寄生虫病流行情况1988~1992我国寄生虫病流行现状黑热病、丝虫病相继达到基本消灭标准,血吸虫病人76万,丝虫感染者139万,疟疾患者29万。人体肠道寄生虫共56种,平均感染率62.63%,感染率最高的海南省为94.7%。全国蛔虫感染人数为5.31亿,鞭虫感染人数1.12亿,而钩虫感染率为17%,感染人数为1.94亿。2004年的全国调查我国士源性线虫感染率比1990年下降了63.65%,感染人数减少了近4亿人;但全国蠕虫感染率仍为21.38%;部分省市土源性线虫感染率高达20.07%~56.22%,),儿童感染尤为严重;食源性寄生虫病呈明显上升趋势。李厚文2012.12.9消息,赵本山因为吃小龙虾得了肺吸虫病三、人类对寄生虫病的认识最早动物寄生生活的化石标本:四个螨寄生于四个咬蠓。该标本发现于艾伯特地层的琥珀内,距今已有七、八千万年——珍藏于加拿大艾伯特皇家蒂勒尔古生物学博物馆(濮季行,1994)。Beaver(1984)提到,“根据中国传说,人类是由造物主(godofcreature)(中国神话为盘古)用其身上的虱子(lice)(中国神话为小虫)创造的”,虽是神话却也反映了人类对自身与寄生虫悠久伴随关系的认识。人类非洲起源说认为,人类大约在15万年前出现在非洲(Tishkoff等,2001),然后经过几次移民潮(Templeton,2002),到1.5万年前的冰河末期,人类真正移行并定居到地球表面的各个地方。与此同时,人类也将寄生虫从非洲带到世界各地,并且沿途还感染上了一些其他的寄生虫,前者称之为祖传寄生虫(heirlooms),后者称之为纪念寄生虫(souvenirs)(Cox,2002)。人类对寄生虫和寄生虫病的认识可概略的从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予以阐述。

(一)古代时期(18世纪中叶以前)考古发现,公元前3350-公元480年的粪化石中均鉴定出钩虫卵(Ferreira,1987)。湖北战国中期女尸肠腔内检出大量华支睾吸虫卵和人鞭虫卵,表明中国在2300年前就有华支睾吸虫和人鞭虫病的存在。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女尸——轪侯利苍的夫人辛追(湖南医学院,1980)、湖北江陵的西汉男尸——(公元前167年)体内均发现典型的日本血吸虫卵,表明血吸虫病流行至少已有2170年之久。1.对大型蠕虫的认识古代希伯来人在圣经中记载着被称为火蛇的麦地那龙线虫。在旧约-民数记“Numbers”(公元前1447-1407)上有火蛇(fieryserpents)疫病的叙述,该书上还画有用棍子缠绕火蛇的图画,这一表示当时治疗火蛇的图画,被后来做为各地医务职业的标志(唐崇惕,2005)。中国古代,在3300多年前的323片殷墟甲骨文“卜辞”中,所载病名有22种,其中“蛊”字,象虫在皿中,即表示腹中寄生虫(薛文忠,1991)。我国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即记录了使君子等三种草药;古代希腊医生和自然学家已用“helminth”指发生于动物肠内的蠕虫,对这些虫子进行研究就出现了“Helminithology”。1668年,英格兰人Ramesey出版一本书,名为:Elminthologia,orsomePhysicalConsiderationsoftheMatter,Origination,andSeveralSpeciesofWormsMaceratingandDirefullyCruciatingeverypartoftheBodiesofMankindetc.被认为是有关蠕虫的第一本英文书(Grove,1990)。并用到worm和Helminithology的罗马化的词汇Elminthologia。但当时worm的含义很不明确,在17世纪的动物分类中,worm是分在insect内的(吴观陵,2005)。1626年,意大利内科医生Kedi将寄生虫描述为“在活动物内见到的活动物”。1684年,Redi写了一部寄生虫学书籍《OsservazioniIntorniAgliAnimaliViventiCheSiTrovanoNegliAnimaliViventi》,被认为是寄生虫学萌芽期的标志性事件(Beaver,1984;Cook,2001)。Redi被誉为“寄生虫学之父”。Andry于1700年画了第一张带绦虫图。2.对寄生虫病症状的认识在古代,人们看不到微小的寄生虫或组织内的寄生虫,但他们对某些寄生虫感染引起的症状则有细致的观察、总结、归纳和记录。最早较确切地记录寄生虫感染的是公元前3000-400年的埃及医学和于公元前3000-300年的中国医学其次是印度于公元前2500-200年、希腊于公元前800-300年、罗马公元前700-400年以及稍晚些时候的阿拉伯医师均详细记录了可能包括寄生虫感染的疾病(Cox,2002)。早在4000多年前,人们就认识到疟疾这种人类疾病(周晓农,2005)。“疟”字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也已出现(孙宏伟等,2007)。中国古代医生根据发热的症状将疟疾分为隔两天发作(tertian)、隔三天发作(quartan)和夏秋(estivo-autumnal)发作的不同类型,并将虐脾(aguecake)与疟疾联系在一起。而希腊和埃及医生许多世纪以后才认识到这些(Beaver,1984)。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也将(疟疾)发热分成3种类型;盖伦也曾详细记载疟疾。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第十六中有这样的记载:“青篙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1971年中医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就是在研读这段文字时得到启发而制成我国第一个国际认可的专利药——青蒿素。3.对于原虫认识的开端Cook(2001)认为,Gesner可能是最早于1565年就见到原虫的人。但真正使原虫学做为一门科学而诞生的是荷兰博物学家列文虎克(vanLeeuwenhoek,1632-1723)。他于17世纪借助其自制的微小单透镜显微镜,在1674年发现淡水中的纤毛虫,于1681年在他自己粪便中,发现了世界上第一个致病原虫——蓝氏贾第鞭毛虫,并记录了贾第鞭毛虫病,他也无疑被认为是原虫学之父(Cook,2001)。(二)近代时期(18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

瑞典博物学家林奈(Linnaéus,1707-1778)于1753年创立双名命名法(二名法),在其“SystemaNaturae”中首次阐述了许多蠕虫,奠定了寄生虫主要类群的动物特征和分类的基本知识。北方国家向南方国家推进殖民化运动的兴起,大大推动了寄生虫病的研究,其结果是大多数的蠕虫、原虫以及节肢动物被发现和命名,它们的形态、生活史及与宿主的关系被逐步阐明。奠定了寄生虫学作为一门学科产生的基础。1.显微镜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原虫的发现虽然显微镜在17世纪后叶就已发明,并籍以发现了一些原虫,但其在寄生虫领域的广泛使用则是在100多年以后。1824年,消色物镜显微镜在英国应用,改善了对微小生物的观察效果。之后,寄生原虫被陆续发现并记录,如Donne(1801-1878)于1836年发现了阴道毛滴虫并于1858年报告一例球虫病人。1880年,Laveran发现疟原虫;1897年Grassi和Ross描述了疟原虫生活史。Bruce(1888)发现了布氏锥虫(Trypanosomabrucei);巴西科学家Chagas在1907~1913年间,发现了克氏锥虫(T.cruzi)和它的生活史,描述了该寄生虫所致的恰加斯病(ChagasDisease),并弄清了该病病理和流行病学的所有细节,成为科学上的旷世之作(Cox,1996)。1893年,Smith和Kilborne发现蜱传播巴贝虫病;Leishman和Donovan(1901~1939)发现了黑热病的病因。所有这些,为原虫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原虫(Protoza)一词,首先由德国Goluss于1817年使用,但他把腔肠动物也包括了进去。1845年,Siebold赋予了原虫现代意义的概念。1888年,原虫学(protozoology)一词出现并逐渐被广泛使用(吴观陵,2005)。2.对寄生虫认识的深入与寄生虫学学科的形成18世纪中叶以后,更多的蠕虫特别是小型蠕虫和蠕虫幼虫也被陆续发现,寄生虫学作为一门学科已处于萌芽状态(Worboys,1983)。19世纪初,德国医生Pudolphi使用了一个新词“Entozoa”(内动物)来描述寄生在其他动物体内的动物。随之,出现Entozoology(内动物学),为主要研究肠蠕虫的学科。1852年,Requin在其“Élémensdepathologiemédicale”中呼吁用“helminthiasis”(蠕虫病)取代复杂、不易理解的“lamaladievermineuse”(wormyillness),人们才逐渐接受了helminthes(蠕虫)和Helminthology(蠕虫学),内动物学也被蠕虫学所代替(Grove,1990)。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热带医学随着北方国家向南方国家推进殖民化运动而兴起,热带病的研究与防治被认为是“促进帝国政策的一种手段”;蠕虫学的研究,推动了科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病菌学说”(Germtheory)迅速被广泛接受,并导致19实际90年代到20世纪初医学科学的巨大进步(吴观陵,2005)。作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寄生虫病的普遍存在,为西方传教士及医师们也提供了发现和研究的机会。1877年Manson在厦门发现斑氏丝虫中间宿主和传播媒介,阐明了班氏丝虫生活史,指明蚊虫在传播中的作用,首次提出昆虫在人类疾病中起着媒介作用(Shang-Jen,2004)和虫媒传播寄生虫病的概念,被认为是热带医学创立的标志性起点(Chernin,1977)。他于1898年出版了热带病手册,建立了伦敦热带医学卫生学院,从热带医学中分出了寄生虫学这一学科。在Manson的启发下,Ross于1897年8月20日发现了疟疾由蚊虫传播,后来,该日也被定为蚊虫日。大约从1887年开始,驻中国教会医院的外国医生也开始进行寄生虫病的调查,在此基础上,Maxwell写了《中国的疾病》一书,描述了中国寄生虫病的情况。1920年后,Faust等外国学者对我国血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姜片虫病、钩虫病和某些原虫病等进行了探讨。20世纪20年代中期,用于治疗疟疾的汞制剂、奎宁及其衍生物、治疗热带痢疾的依米丁、治疗锥虫病的六0六和Bayer205等化疗药剂也相继问世,开创了传染病化疗的历史;而细菌性疾病的化疗迟至20世纪30年代才真正开始。在这一时期,热带病研究中新发现的出现速度远远超过了生物医学其他领域,热带病成为当时生物医学的领头学科。1930年后,中国开始有了自己的专业队伍,对疟疾、血吸虫病、黑热病、钩虫病等进行了调查和防治实验,奠定了寄生虫学在中国发展的基础。1908年,世界上第一本寄生虫学杂志Parasitology出版。1914年,JournalofParasitology创刊。继而,寄生虫学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相继成立。我国著名寄生虫学家洪式闾也于1928年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研究机构——杭州热带病研究所。中国动物学会于1934年附设了最早的寄生虫学学术团体。至20世纪中叶,寄生虫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逐步得到确立。这一时期寄生虫学的研究主要限于经典动物学分类和生活史的研究。(三)现代时期(20世纪中期以来)

现代寄生虫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科学。1948年,Vincke和Lips分离出首株啮齿动物疟原虫,即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berghei),开创了实验疟疾学新领域。这一时期寄生虫学研究的特点:一方面从宏观上研究寄生虫的生态学、种群生物学并用其指导寄生虫病的群体预防和治疗;另一方面是从微观上将现代超微技术、生物化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新的理论和技术引入寄生虫学和寄生虫病研究领域,并形成若干新兴学科,如免疫寄生虫学、分子寄生虫学、分子昆虫学等;促使以实验为基础的现代寄生虫学得到了快速发展(CoX,2002)。1.寄生虫的培养促进对寄生虫生理生化的认识2.免疫学技术与寄生虫病的诊断与预防3.分子生物学技术与寄生虫病研究的深入4.对寄生虫流行病学、生态学及种群生物学的认识四、寄生现象、寄生虫与宿主

1.共生(symbiosis):凡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的现象统称共生。

(1)携带(phoresis):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双方在生理和营养上互不依存,只是伴侣关系“travelingtogether”。如苍蝇与体表的细菌等。

鮣鱼(2)共栖(commensalism):

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对另一方无益无害,称为共栖。(3)互利共生(mutualism):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双方均受益。“eatingatthesametable”(4)寄生(parasitism):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前者对后者造成损害,这种生活关系称寄生。

2.寄生虫与宿主

(1)概念寄生关系中,受益的一方称为寄生物,而动物性寄生物叫寄生虫(parasites)。受害的一方成为宿主(host)。

如人体内寄生虫蛔虫,蛔虫受益,是寄生虫,人受害,是宿主。(2)寄生虫的类别依据寄生的性质可分为:专性寄生虫(obligatoryparasite),即整个生活史期或生活史中至少有一个阶段必须生活在宿主体内,如钩虫;兼性寄生虫(facultativeparasite),可以过自由生活,但如有机会侵入宿主体内也可过寄生生活,如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偶然寄生虫(accidentalparasite)

因偶然机会侵入非正常宿主体内寄生虫,如猴疟原虫偶然感染人体。机会致病寄生虫(opportunisticparasite)

指在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体内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当宿主功能受累时,出现异常繁殖,致病力增强的寄生虫,如刚地弓形虫、卡氏肺孢子虫、微小隐孢子虫、微孢子虫等。按寄生虫寄生时间分:长期寄生虫(permanentparasite),各个发育阶段都寄生于人体的寄生虫,如蛔虫;暂时性寄生虫(temporaryparasite),部分时间寄生于宿主,部分时间营自生生活。有些寄生虫只在取食时侵袭宿主,然后离去,如蚊、蚤等,也称之为断续性寄生虫(Intermittentparasite)。按寄生虫宿主的数目分:单宿主寄生虫(Monoxenousparasite)

寄生虫全部生活史只在单一宿主中完成,如蛔虫;多宿主寄生虫(Heteroxenousparasite)

发育中需要一种以上宿主的寄生虫,如疟原虫。按寄生虫寄生的部位分:体外寄生虫(ectoparasite),寄生于宿主体表,如蚊、虱等;体内寄生虫(endoparasite),生活在宿主体内,如肠道、器官、血液、组织或细胞内,如疟原虫、肺吸虫等。按寄生的器官不同分为:肠道寄生虫(intestinalparasite),如鞭虫;血液寄生虫(bloobparasite)如疟原虫;组织寄生虫(tissueparaite),如旋毛虫等。有些寄生虫可游走到宿主的某个器官,该器官并非该寄生虫的正常部位,称游走性寄生虫(Erraticparasites)。传统上,人们将通过肌肉收缩运动的扁形动物与线形动物统称为蠕虫(helminth),如猪带绦虫、蛔虫、血吸虫等。在进入人体之前的发育阶段在土壤中者称土源性蠕虫(geohelminth),如蛔虫、钩虫;在动物体内者称生物源性蠕虫(biohelminth),如各种吸虫。假寄生虫(Spuriousparasite,Psuedoparasite),是指一些自由生活的动物或寄生于其他宿主的生物,偶尔被食入,仅仅经过肠道,而在粪便中发现活的或死的虫体,称为假寄生虫。也有学者将共生虫体或被偶然食入并短暂在肠道生存的虫体(暂时性寄生虫)称为假寄生虫。从群体动态研究角度,将寄生虫分为(Anderson及May,1979):微型寄生虫(microparasite):主要指原虫,形体很小,在宿主体内营直接繁殖,繁殖率很高,世代时间很短,痊愈后宿主产生获得性免疫力,其宿主感染常为一过性的,如疟原虫、阿米巴等。在传播动力学上,以感染率或患病率来度量传播变化。大型寄生虫(macroparasite):包括寄生蠕虫和节肢动物,在宿主体内只能繁殖起传播作用的虫卵或幼虫,形体较大,世代时间较长,人体的免疫应答一般为带虫性的,寄生虫从宿主体内消失后,免疫能力也逐渐消除,在传播动力学上以成虫数量变化来度量传播变化。然而,寄生虫更为重要的分类是依遗传为基础的生物学分类,将在专门章节中介绍。(3)宿主的类别根据寄生虫不同发育阶段所寄生的宿主:终宿主(definitivehost):中间宿主(intermediatehost):储蓄宿主(保虫宿主)(reservoirhost)转续宿主(paratenichostortransporthost)终宿主(definitivehost)

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称之。中间宿主(intermediatehost)

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称中间宿主。可有第一中间宿主和第二中间宿主。保虫宿主或储存宿主(reservoirhost)

有些寄生虫的成虫除寄生于人体以外,也可寄生于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又可作为人体寄生虫的传染源,称之为保虫宿主或储存宿主。转续宿主(paratenichost或transporthost)

有些寄生虫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能生存,但不能发育至性成熟,当有机会进入正常宿主体内,便可发育为成虫,这种非正常宿主称为转续宿主。卫氏并殖吸虫生活史成虫(肺)虫卵毛蚴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尾蚴囊蚴(水)(川卷螺)(溪蟹、蝲蛄)(人、猫、犬、野生肉食动物)(经口)(痰)(水)童虫(肌肉)(猪、野猪)

尾蚴卫氏肺吸虫的生活史终宿主——人及猫、虎等肉食哺乳动物保虫宿主——猫、虎等肉食哺乳动物第一中间宿主——川卷螺第二中间宿主——淡水蟹、蝲蛄转续宿主——猪、野猪五、寄生虫的生活史(lifecycleofparasites)1.概念:

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整个过程。基本阶段包括:(1)感染阶段(名词)(2)体内移行(虫体侵入宿主的方式和途径)(4)定位寄生(5)排离宿主(6)在外界或其他宿主体内发育

生活史基本阶段

感染人体阶段

(感染期)经口食入

外界发育体内移行

(环境/中宿主)

(幼虫移行)

排离人体定居(感染方式)

小肠

虫卵2.寄生虫生活史的类型直接型:

不需要中间宿主就能完成生活史(蛔虫、钩虫、鞭虫等)间接型:必需有中间宿主才能完成生活史(疟原虫、弓形虫、丝虫等)3.生殖方式有性生殖:无性生殖:世代交替(alternationofgenerations):

在寄生虫生活史中既有无性生殖,又有性生殖,两者交替进行,这种现象称为世代交替。1、命名:双名制学名=属名+种名命名者姓,命名年份溶组织内阿米巴(EtermoebahistolyticaSchaudinn,1903)六、寄生虫的命名与分类2、寄生虫的分类界门Phylum纲Class寄生虫原生动物界Protozoa后滴门Metamonada双滴纲Trepomonadea蓝氏贾第鞭毛虫副基体门Parabasalia毛滴纲Trichomonadea阴道毛滴虫透色动物门Percolozoa异叶足纲Heterolobosea福氏耐格里阿米巴Naegleriafowleri眼虫门Euglenozoa动基体纲Kinetoplastea利什曼原虫

原虫

阿米巴门Amoebozoa阿米巴纲Amoebaea溶组织内阿米巴孢子虫门Sporozoa球虫纲Coccidea疟原虫纤毛虫门Ciliophora直口纲Litostomatea结肠小袋纤毛虫色虫界

Chromista双环门Bigyra芽囊纲Blastocystea人芽囊原虫动物界Animalia线虫动物门Nemathelminthes有腺纲Adenophorea分肠纲Secernentea线虫棘颚门Acanthognatha原棘纲Archiacanthocephala古棘纲Palaeacanthocephala始新棘头虫纲Eoacanthocephala棘头虫蠕虫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复殖纲Digenea吸虫

绦虫纲Cestoidea绦虫节肢动物门Athropoda昆虫纲Insecta昆虫蛛形纲Arachnida蜱螨

节肢动物

旧分类在动物界的分类地位:按动物分类系统分类,人体寄生虫隶属于动物界的七个门:门(Phylum)和纲(Class)虫种数后滴门(PhylumMetamonada)

5副基体门(PhylumParabasalia)5透色动物门(PhylumPercolozoa)5眼虫门(PhylumEuglenozoa)28阿米巴门(PhylunAmoebozoa)26领动门(PhylumChoanozoa)1孢子虫门(PhylumSporozoa)48纤毛虫门(PhylumCiliophora)5双环门(PhylumBigyra)1粘体门(PhylumXyxozoa)4刺胞动物门(PhylumCnidaria)1软体动物门(PhylumMollusca)6线虫动物门(PhylumNemathelminthes)184线形动物门(PhylumNematomorpha)24环节动物门(PhylumAnnelida)28棘颚门(PhylumAcanthognatha)9扁形动物门(PhylumPlatyhelminthes)复殖纲(ClassDigenea)210扁形动物门(PhylumPlatyhelminthes)绦虫纲(ClassCestoidea)70扁形动物门(PhylumPlatyhelminthes)涡虫纲(ClassTurbellaria)3合计6631)医学原虫(medicalprotozoon)(l)后滴门(PhylumMetamonada):该门原虫具有鞭毛,高尔基体是非堆积状(unstacked),具有核内纺锤体(intranucldarspindle)。无线粒体,无质体。寄生于人体的有蓝氏贾第鞭毛虫、人肠滴虫、迈氏唇鞭毛虫等。(2)副基体门(PhylumParabasalia):具有氢化酶颗粒和70S的核糖体,高尔基体呈堆状,与条纹状根(striatedroots)和一个4~5根纤毛的动胞器(kinetid)相连,有核外纺锤体。无线粒体和质体。寄生人体的有脆弱双核阿米巴、阴道毛滴虫、口腔毛滴虫。(3)透色动物门(PhylumPercolozoa):透色动物为一类无色的原虫,包括能够在阿米巴样体、鞭毛体和成囊期之间转变的许多虫种。该门动物具有四根鞭毛(tetrakont),高尔基体非堆状,线粒体有或无,线粒体嵴为盘状,有氢化酶颗粒,无质体。寄生人体的有福氏耐格里阿米巴(Naegleriafowleri)。(4)眼虫门(PhylumEuglenozoa):眼虫门包括一大群单细胞鞭毛虫,该门动物具有双鞭毛(bikont),高尔基体堆状,线粒体嵴盘状,质钵有或无。其中,动基体类具有一个含有DNA的微粒或与鞭毛基体相关联的动基体。寄生人体的有利什曼原虫、锥虫。(5)阿米巴门(PylumAmoebozoa):常有叶状或丝状伪足,线粒体有或无,线粒体嵴管状,无质体,无过氧化物酶体、氢化酶颗粒或纤毛,有一过性的细胞核

内中心体。寄生人体单有溶组织内阿米巴、狒狒巴氏阿米巴等。(6)孢子虫门(PhylumSporozoa):该门动物均有孢子。孢子简单无极丝。除某些种群的鞭毛状小配子体外,无纤毛和鞭毛等运动细胞器。寄生人体的有隐孢子虫、刚地弓形虫、巴贝虫、疟原虫等。(7)纤毛虫门(PhylumCiliophora):该门所有虫种至少在生活史的某阶段有纤毛或复合纤毛细胞器,具有双倍钵小核,多倍体大核。有吸管(suctorians)。有线粒体,或无线粒体而有氢化酶体,无质体。部分纤毛虫具有胞口、胞肛。寄生人体的有结肠小袋纤毛虫。此外,原属于原虫的人芽囊原虫被认为类属于色虫界(KingdomChromista)的双环门2)蠕虫3)节肢动物3、人体寄生虫的种类经典的文献记载:寄生人体的蠕虫342种(Crompton,1999),原虫80多种(Cox,2003)。我们汇总:寄生于人体的虫种已达663种:其中包括原虫124种,蠕虫528种,粘体虫4种,刺胞动物1种,软体动物6种(表1-6,1-7)。若按Mehlhorn著(2008)寄生虫百科全书(EncyclopediaofParasitology)将舌形虫(tongueworms)13种也列入蠕虫范畴,蠕虫种类即达到541种,加上原虫达676种,远远超过通常被广泛引用的、比较经典的文献记载;门(Phylum)和纲(Class)虫种数后滴门(PhylumMetamonada)

5副基体门(PhylumParabasalia)5透色动物门(PhylumPercolozoa)5眼虫门(PhylumEuglenozoa)28阿米巴门(PhylunAmoebozoa)26领动门(PhylumChoanozoa)1孢子虫门(PhylumSporozoa)48纤毛虫门(PhylumCiliophora)5双环门(PhylumBigyra)1粘体门(PhylumXyxozoa)4刺胞动物门(PhylumCnidaria)1软体动物门(PhylumMollusca)6线虫动物门(PhylumNemathelminthes)184线形动物门(PhylumNematomorpha)24环节动物门(PhylumAnnelida)28棘颚门(PhylumAcanthognatha)9扁形动物门(PhylumPlatyhelminthes)复殖纲(ClassDigenea)210扁形动物门(PhylumPlatyhelminthes)绦虫纲(ClassCestoidea)70扁形动物门(PhylumPlatyhelminthes)涡虫纲(ClassTurbellaria)3合计663如果加上节肢动物,人体感染寄生虫虫种总数将超过700种。而且,还不包括肺孢子虫(1种)和微孢子虫(14种)(已划归真菌),关于医学节肢动物,粗罗统计有100多种。七、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的相互关系(一)寄生虫对宿主的的致病作用

1.掠夺营养

2.机械性损伤(入侵—移行—定居—繁殖)

3.化学性损伤(毒性作用)

4.致敏原作用(免疫病理参与致病)蛔虫大量感染引起营养不良钩虫在肠壁的寄生造成肠壁损伤、吸取血液钩蚴性皮炎(机械性、代谢物刺激)蛔虫性肠梗阻、肠穿孔棘球蚴猪囊尾蚴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引起巨噬细胞破裂溃疡呈烧瓶状,溃疡区可见坏死组织、嗜酸性粒细胞及大量滋养体阿米巴痢疾患者肠壁病理切片(伪足运动、释放溶组织酶类等)(二)宿主对寄生虫的防御机能

(宿主对寄生虫的免疫作用)1、寄生虫感染的免疫特点-诱导的免疫不如病毒、细菌的强-抗原复杂,因共同抗原的存在,种间常有交叉免疫性-很少出现完全保护性免疫2、寄生虫感染的免疫类型消除性免疫(sterilizingimmunity)

非消除性免疫(non-sterilizingimmunity)

-伴随免疫(concomitantimmunity)-带虫免疫(premunition)伴随免疫(concomitantimmunity):在某些蠕虫感染中所产生的获得性免疫,对已寄生的成虫无影响,但可抵抗再感染,这种免疫状态称伴随免疫。(血吸虫)带虫免疫(premunition):某些原虫感染人体后,可引起获得性免疫,使原虫在宿主体内保持低密度,并对同种原虫的再感染具有一定的抵抗力,一旦用药物完全清除原虫,宿主所获得的免疫力便逐渐消失,这种免疫状态称带虫免疫。(疟原虫)3、寄生虫的免疫逃避(1)概念:寄生虫侵入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后,有些能够逃避宿主免疫攻击而继续生存,这种现象称免疫逃避(immuneevasion)。(2)机制解剖位置的隔离:肠道、囊膜包裹、细胞内表面抗原的改变:抗原变异、分子模拟与伪装、表膜脱落与更新。抑制或破坏宿主的免疫应答:特异性B细胞克隆的耗竭、调节性T细胞的激活、虫源性淋巴细胞毒性因子、封闭抗体的产生。4、寄生虫感染的变态反应分为四型:Ⅰ型(速发型、过敏反应型Ⅱ型(细胞毒型Ⅲ型(免疫复合物型Ⅳ型(迟发型)Ⅰ型(速发型、过敏反应型)Ag再进入IgE、IgG+肥大细胞、嗜碱性细胞组胺、5-羟色胺、肝素、类似蛋白酶等血管扩张、通透性、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哮喘、休克等多见于蠕虫感染局部过敏反应----尾蚴性皮炎全身过敏反应----蛔虫幼虫致哮喘、包虫囊液性休克等Ag进入Ⅱ型(细胞毒型)作用方式:补体依赖性细胞毒作用,见于黑热病、疟疾时红细胞的溶解;ADCC促进Mφ的吞噬作用等

Ab(IgM、IgG)+C(补体)(或在Mφ作用下)细胞溶解Ⅲ型(免疫复合物型)见于疟疾、血吸虫感染时的肾病Ag+Ab+C白细胞趋化因子(C3ā、C5ā、C567ā)释放溶酶体酶类损伤血管及周围组织Ⅳ型(迟发型)如血吸虫卵所致的肉芽肿。AgAg致敏TC-分化、增值、释放多种淋巴因子吸引、聚集,形成以单核C为主的炎症反应,甚至引起坏死血吸虫病人血吸虫虫卵肉芽肿(免疫病理)慢性感染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结果(三)寄生虫对人体作用的复杂性1、物种性进化的“寄生虫假说”瑞士联邦水产科技研究所教授朱卡·约凯拉、美国华盛顿大学副教授马克·迪布达尔、印第安纳大学教授库尔蒂斯·利文斯提出的有关物种性进化的“寄生虫假说”。科学家们在《美国博物学家》杂志在2009年7月刊上发表文章指出,自然界各物种在性方面的进化可能是应对寄生虫的一种防御手段。“寄生虫假说”认为,寄生虫可以阻止无性生殖的有机体大量繁育。无性生殖各个体拥有完全相同的基因,它们也拥有针对寄生虫的完全相同的弱点。如果某种能利用这些弱点的寄生虫迅速兴起,整个群体就可能被摧毁。有性生殖物种的后代自身的基因都是独特的,因此,某些寄生虫能够破坏该物种的一部分,却无法摧毁整个物种。2、健康调节作用有认为,蠕虫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促进感染个体的健康(Foster,1965)古代中国相信一个人至少有三条虫子才能保持身体健康在18世纪的欧洲,许多人认为儿童体内的虫子对健康是有益的(Cook,2001)研究显示,寄生虫对于人体还表现为免疫的调节作用。某些寄生虫感染可使多发性硬化症(Cassels,2007)、克隆氏病、花粉热、I型糖尿病(Saundersetal,2007)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得以缓解蠕虫感染还可能通过Th1细胞因子负性调节(向Th2偏移)、阻断过敏源特异性IgE抗体的产生等,减少过敏患者的发病率(Bashiretal,2002)。甚至有尝试用寄生虫治疗哮喘的报道,这些方面均有待于进一步研究1、带虫者(carrier)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但可传播病原体,这种感染者称带虫者。2、隐性感染(latentinfection)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既没有临床表现,又不易用常规方法检获病原体的一种寄生现象。只有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免疫功能不全时,这些寄生虫大量增殖,致病力增强,从而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弓形虫、隐孢子虫等。潜隐期:从宿主寄生虫感染到宿主具有传染性的阶段3、慢性感染(chronicinfection)寄生虫感染较轻或少量多次感染,虽有些症状,但未经治疗便逐渐转入慢性感染。八、寄生虫感染的特点4、幼虫移行症(larvamigrans):一些蠕虫的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后,不能发育为成虫,但能长期存活并移行,引起局部或全身性病变称幼虫移行症。分皮肤幼虫移行症和内脏幼虫移行症。

5、异位寄生(ectopicparasitism):寄生虫在常见寄生部位以外的组织或器官寄生的现象称异位寄生

蛔虫钻入胆道与肝脏6、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与IgE水平升高九、寄生虫感染的实验室诊断1、病原学检查——从血液、组织液、排泄物(粪便)、分泌物及活体组织中检查寄生虫的某一发育期。2、免疫学检查——皮内试验、血清学试验。3、分子生物学检查——DNA探针、基因扩增技术(PCR)等1、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播途径传染源易感者病人带虫者保虫宿主经水、食物、土壤、空气、昆虫、接触人经口,皮肤,昆虫叮咬,输血,胎盘,人体接触(感染方式)十、寄生虫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