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广东省广州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广东省广州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广东省广州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广东省广州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2023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历史试题本试卷共6页,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填涂考生号。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根据考古学者的统计和估算,良渚古城的莫角山高台、内外城墙,以及大型水利工程建设需要约1200万立方米的土方量。若按照1万人每年劳作200天计算,上述工程约需要6年以上的时间。此外,还需要有更多人为这些劳动力提供后勤保障。良渚古城的修建得益于()A.农业经济的发展 B.国家形态的成熟C.金属工具的使用 D.奴隶的辛勤劳动【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良渚古城工程量巨大,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结合所学,动员大量人力建设古城并保障食品等供应,前提是农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业发展提供了空闲的人力和多余的粮食,A项正确;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良渚古城修建时期国家形态并未成熟,排除B项;良渚的出土物中目前还没有发现金属,当时未大规模使用金属工具,排除C项;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修建良渚古城的不是奴隶,排除D项。故选A项。2.《汉书·朱博传》载,冀州刺史朱博在巡视时遇吏民数百人拦路投诉。朱博派属官敕告吏民,刺史不受理县丞、县尉之事,只受理两千石以上官员之事,而且也非事事都受理,只有《六条问事》言及者才得受理。这反映了当时()A.监察官的权力较小 B.政府规范监察范围C.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D.社会推崇无为思想【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刺史朱博指出告发低级官员应到郡,告发高级官员可以到他的治所,结合所学知识,刺史和郡分别监察高级和低级地方官,这反映了当时对地方实行分级监察,说明政府规范监察范围,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刺史位卑权重,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有关监察体系的信息,没有提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汉初推崇黄老之学,实行无为而治,朱博所在时期儒学已成为正统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3.近年在西安市长安区出土了唐代将军史善应墓。其墓志载:“(史善应)曾祖缬杰娑那可汗,祖乙史波罗可汗,父褥檀特勤,隋开皇中因使入朝,值本国丧乱,遂留不返。隋文帝授上柱国,封康国公,君(史善应)即第四子也”。材料可说明隋唐时期()A.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密切 B.门第观念影响广泛C.族际流动与文化的整合 D.羁縻政策效果明显【答案】C【解析】材料“曾祖缬杰娑那可汗,祖乙史波罗可汗,父褥檀特勤,隋开皇中因使入朝,值本国丧乱,遂留不返”体现的是突厥贵族对中原王朝的归附,说明的是族际流动与文化的整合,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的融合,非门第观念,排除B项;“羁縻政策”是历代中央王朝在多民族国家里对社会发展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一种民族政策,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4.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进行变法革新。次年,司马光借给宋神宗讲解《资治通鉴》的机会,特意表彰“萧规曹随”的典故,并宣扬“道者万世无弊”的理念。这表明朝廷()A.推崇儒家治国理念 B.强化权力的制衡C.对改革未形成共识 D.重视前朝的经验【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进行变法革新。次年,司马光借给宋神宗讲解《资治通鉴》的机会,特意表彰‘萧规曹随’的典故,并宣扬‘道者万世无弊‘的理念。”并结合所学可知,“萧规曹随”指萧何创立了规章制度,死后,曹参做了宰相,仍照着实行,比喻完全按照前人的成规办事。“道者万世无弊”指的是道是万世都没有弊端的,出现了弊端是由于违背了道。结合所学可知,公元1069年,王安石开始变法。司马光虽然与王安石交情深厚,但政治主张不同,王安石驳斥司马光,批评了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不动摇。司马光见劝不动王安石,便向宋神宗进谏,并讲了萧规曹随的故事。宋神宗反问他:“汉代如果永远遵守萧何的法规不变,能行吗?”司马光说:“汉武帝对高祖的约束之法多有改变,于是盗贼满天下;汉元帝改变了宣帝的政治,于是汉朝衰落下去。所以,祖宗之法是不能改变的”,即提出道是万世都没有弊端的,出现了弊端是由于违背了道。由此可见,朝廷对改革未形成共识,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推崇儒家来治理国家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对于王安石变法的态度,并非强化权力的制衡,排除B项;材料涉及到了汉朝的改革经验,但并非材料主旨,材料主旨是强调宋朝廷对改革未达成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5.杂字书是明清时期采辑生活中常用字汇编而成的识字读物,多由无名塾师编撰,流传广泛。《山东庄农日用杂字》提及:人生天地间,庄农最为先,要记日用帐,先把杂字观;《妇女杂字》中有:劝尔妇女,识字为先,居家度日,务要淑贤。这反映了当时()A.学术文化重心下移 B.崇实致用的思想观念C.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D.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杂字书是明清时期采辑生活中常用字汇编而成的识字读物,多由无名塾师编撰,流传广泛。”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是杂字类书籍成熟的时期,明清时期的杂字类书具有更加多样化、专门化和地域性的特征,杂字书以日常生活的常用字汇编而成,主要满足乡民基本读写需要,是讨论民众识字的直接材料,专为民众生活识字之需,有利于教人识字和普及文化,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由此可见,杂字书的存在反映出当时崇实致用的思想观念,B项正确;杂字书以日常生活的常用字汇编而成,主要满足乡民基本读写需要,谈不上是学术文化重心的下移。且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已经出现学术文化重心的下移,隋唐科举制创立之后,广大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可以走上仕途,学术文化重心进一步下移,排除A项;社会流动性增强是指个人或群体有社会的某一阶层到另一阶层的活动增加,材料未涉及社会阶层流动加强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杂字书有利于教人识字和普及文化,并非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且中国古代男尊女卑的封建伦理观念下,妇女社会地位一直不高,排除D项。故选B项。6.19世纪50年代,挂洋旗的轮船经常在江南的城市与上海之间运送丝绸和现金等。1864至1865年,两江总督李鸿章关闭了杭州、苏州和上海之间的外国轮船航运。李鸿章此举,主要是基于()A.太平天国控制了江南 B.近代中国工业化取得成效C.列强破坏了条约关系 D.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需要【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开放了大部分沿海城市,涉及整个沿海地区,但是当时杭州和苏州在20世纪50年代尚未开放为通商口岸,因此“19世纪50年代,挂洋旗轮船经常在江南的城市与上海之间运送丝绸和现金等”的做法明显破坏了条约关系,C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在1864年就已经失败,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国的经济工业化,排除B项;洋务企业并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二者不是一个概念,排除D项。故选C项。7.下表为20世纪上半叶国文教科书选文情况(部分)。据此可知()出处选文(部分)语体情况1923年版叶圣陶《新学制初级中学国语教科书》《大铁椎传》《廉颇蔺相如列传》《荆轲刺秦王》《庄子秋水篇》《最后一课》《天演论导言》《莫尔斯传》文言文119篇,白话文59篇,文白的比例约为2:11935年版叶圣陶、夏丐尊编《国文百八课》《庄子四则》《杨修之死》《愚公移山》《念奴娇·赤壁怀古》《最后一课》《荷塘月色》《项链》《背影》文言文58篇,白话文86篇,文白的比例约为2:3A.编者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理性继承 B.培养实务人才成为社会共识C.民主与共和的思想逐步深入人心 D.文学革命具有形式主义特征【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上半叶国文教科书选文情况(部分)”表中信息,可知,国文教科书选文中传统文化篇目占比较大,选文中白话文语体比例呈增加趋势。结合所学可知,传统文化篇目增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传统文化相对偏激的态度;白话文篇目增多,说明新文化运动倡导白话文运动取得了成效。由此可知,当时国文教科书选文情况的变化,体现了编者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理性继承,A项正确;材料仅涉及国文教科书选文的部分情况,不能得出“培养实务人才成为社会共识”的结论,且材料无法体现培养的是实务人才,排除B项;“民主与共和的思想逐步深入人心”是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白话文教科书的占比不断增加,说明文学革命取得了成效,排除D项。故选A项。8.1927年3月,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先后在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汉口《民国日报》等刊发,引起广泛关注。其目录节选如下:章题节题主要内容第一章农村革命第一节农民问题严重性考察收获很大,农民问题至为关键第三节打倒土豪劣绅,一切权力归农会农会树立政治权威,打击地主阶级第四节糟得很与好得很农民运动不可否认,而应充分肯定第二章革命先锋第一节“痞子运动”农民运动惩办土豪劣绅是正当行为第二节革命先锋贫农是农民运动的先锋队——《六大以前——党的历史材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该报告()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 B.改变了国民党对农民运动的错误认识C.明确农民阶级应掌握革命领导权 D.回应了共产党内外对农民运动的责难【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强调农民运动不可否认,而应充分肯定,批驳党内外责难农民运动是“痞子运动”等各种谬论,D项正确;1927年3月国民革命处于失败的前夕,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研究中国革命和农民运动的调查报告,对于直接推动国民革命运动作用不大,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外界对《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观点的看法,当时国民党很多人背离了新三民主义,错误认识不可能马上改变,排除B项;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工人阶级应掌握革命领导权,排除C项。故选D项。9.1930年代,台湾地区稻米产量大幅增产,但当时人均稻米消费量却比1910年代减少了23.1%。粮食不足部分,当地居民主要以番薯代替。这一状况说明,当时台湾地区()A.大力支持全民族抗战 B.受限于工业化进程缓慢C.受制于特殊的政治状况 D.遭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日本抓紧侵华,而此时台湾是日本的殖民地,因此这一时期虽然稻米高产,但是却显得不足,主要是被日本征用,为侵华服务,C项正确;全民族抗战开始于1937年,排除A项;材料与工业化进程无关,排除B项;经济大危机并不会导致台湾人民人均消费稻米的数量减少,排除D项。故选C项。10.1951年1月,全国对外贸易管理会议召开,贸易部确定了采取“以易货为主”的对外贸易方针。随后,贸易部按出口货的重要程度,将出口货分成三类:甲类出口货与重要的进口货交换;乙类出口货与次要的进口货交换;丙类出口货则或换货或卖瑞士法郎。这一做法意在()A.调整国民经济的结构 B.宣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D.打破西方对华经济封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1951年1月,全国对外贸易管理会议召开,贸易部确定了采取‘以易货为主’的对外贸易方针。”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百业凋敝,民生困苦,经济濒于崩溃,迫切需要资金、物资和技术以恢复经济,因此,中国对引进外资和开展外贸是有着热烈期盼。但美国对新民主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封锁”和“禁运”,极力阻挠这些国家恢复和发展经济,并且把参与“禁运”作为“美援”的条件,迫使一些国家与之采取联合行动,停止对新民主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正常贸易。建国初期,面对西方国家的打压制裁,新中国想方设法突破层层贸易封锁,1951年初,美国、日本已禁止对我国出口并冻结资产,欧洲继续出口的可能性尚不清楚,我国向资本主义国家定购的大量货物尚未运回。根据当时动荡不定的进口情况,权衡利弊得失,中财委决定采取“以易货为主”的对外贸易方针,及时采取各种应急措施,力求减少和避免经济损失,由此可知材料中的做法意在打破西方对华经济封锁,D项正确;国民经济结构是指一国国民经济中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个地区和各种经济成分之间的对比关系和结合状况,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打破西方对华经济封锁,促进贸易正常化,未涉及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排除A项;1953年新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所述做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打破西方对华经济封锁,促进贸易正常化,并非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11.公元前280年左右,古埃及托勒密王朝建成亚历山大博物馆。博物馆的资金主要源于国王和政府拨款,用于资助学者进行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活动,并出版了荷马、欧几里得和索福克勒斯等学者的著作。亚历山大博物馆的建成有利于()A.古希腊文化的传承 B.自然遗产的保护C.分科教育逐步推行 D.印刷技术的改进【答案】A【解析】材料“用于资助学者进行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活动,并出版了荷马、欧几里得和索福克勒斯等学者的著作”强调的是亚历山大博物馆对古希腊文化的研究及传承,A项正确;亚历山大博物馆属于人文遗产,排除B项;材料与分科教育无关,排除C项;印刷术改进是在中国的宋朝时期,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2.西方考古学家在印度发现了“阿育王石柱”,石柱上有阿育王的诏谕:“今后每年地方官必来朝拜,因为这是无上正遍知出生圣地。特谕减免蓝毗尼地区税赋,仅缴收入的八分之一”。该石柱上还刻有贵霜帝国、笈多帝国的铭文。材料可直接用于研究()A.西方的殖民历史 B.古印度帝国的治理C.印度教文化的传播 D.笈多帝国的对外扩张【答案】B【解析】材料“今后每年地方官必来朝拜,因为这是无上正遍知出生圣地。特谕减免蓝毗尼地区税赋,仅缴收入的八分之一”体现的是阿育王对地方官员的管理,因此该材料可以用于古印度帝国的治理,B项正确;笈多王朝的时间是约320年—约540年,此时西方国家尚未扩张殖民,排除A项;印度教形成于2世纪左右,与阿育王统治时期不符,排除C项;材料与笈多帝国的对外扩张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3.1807年11月,德意志地区威斯特法伦王国颁布宪法,宣称“吾皇拿破仑……以保障人民幸福……现制定宪法”,强调“一切臣民在法律前一律平等”。次年,巴伐利亚颁布了以威斯特法伦王国宪法为蓝本的宪法。这反映了()A.现代民法体系逐步形成 B.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觉醒C.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深远 D.欧洲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答案】C【解析】据材料“‘吾皇拿破仑……以保障人民幸福……现制定宪法’,强调‘一切臣民在法律前一律平等’。次年,巴伐利亚颁布了以威斯特法伦王国宪法为蓝本的宪法”并结合所学可知,拿破仑对外战争使德意志境内的威斯特法伦王国成为法国的附庸国,由拿破仑的弟弟热罗姆·波拿巴统治。为了成为拿破仑的“模范国家”,政府重新编写了一部宪法,次年,巴伐利亚颁布了以威斯特法伦王国宪法为蓝本的宪法,这说明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深远,C项正确;现代的民法体系通常包括以下五个组成部分,民法总则、物权法、债权法、婚姻法和继承法,材料未涉及,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1807年11月,德意志地区威斯特法伦王国颁布宪法及其影响”,未涉及民族意识觉醒内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资产阶级统治的内容”,而强调的是“1807年11月,德意志地区威斯特法伦王国颁布宪法及其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14.19世纪80年代起,德国的几家大银行投资土耳其铁路建设。为争取巴格达铁路的修筑权,德皇威廉二世于1898年访问土耳其,并在演讲中称自己是土耳其苏丹至死不渝的朋友。1899年,德国与土耳其签订科尼亚—巴格达—波斯湾铁路租借权的“初步协议”。德国的上述举措()A.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B.体现了德国军国主义思想滋长C.反映了欧洲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意在推动土耳其的工业化进程【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1899年,德国与土耳其签订科尼亚—巴格达—波斯湾铁路租借权的‘初步协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连接欧洲大陆和巴格达的现代铁路建设问题,一直是德英冲突的焦点,此前铁路主要由英国或者法国修建,科尼亚—巴格达—波斯湾铁路的建设推动了德国在欧洲大陆势力的延伸,遭到了英国的激烈反对,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A项正确;军国主义思想滋长主要体现在德国国内和对外扩张,材料与此无关,排除B项;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国家实力对比方面,材料无法体现这一点,排除C项;德国修建铁路主要出于自身的国家利益,推动土耳其的工业化进程属于客观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15.1917年3月,俄国临时政府发表《就土地问题致民众书》,宣称立宪会议会解决土地问题,要农民耐心等待布尔什维克党对此做出回应,大力宣传其土地纲领,号召农民消灭地主土地所有制,同时派遣工人和士兵回家乡做宣传工作。布尔什维克党这一做法()A.揭露了临时政府的资产阶级性质 B.推动了农民与工人结盟C.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D.实现了土地国有化目标【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布尔什维克党对此做出回应,大力宣传其土地纲领,号召农民消灭地主土地所有制,同时派遣工人和士兵回家乡做宣传工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布尔什维克政权并存,布尔什维克党大力宣传其土地纲领,团结农民,推动了农民与工人结盟,B项正确;材料只提及布尔什维克党派宣传其土地纲领,无法揭露了临时政府的资产阶级性质,排除A项;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权,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排除C项;土地国有化是在十月革命后逐渐实现的,排除D项。故选B项。16.委内瑞拉总统佩雷斯(1974—1979年在任)积极维护和促进拉美及第三世界的团结,并认为第三世界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形成一支能够参与解决世界重大问题的决定性力量。此外,阿根廷等国也在这一时期加入了不结盟运动。材料反映了()A.殖民体系的瓦解 B.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强C.美苏关系的紧张 D.拉美追求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委内瑞拉总统佩雷斯(1974—1979年在任)积极维护和促进拉美及第三世界的团结,并认为第三世界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形成一支能够参与解决世界重大问题的决定性力量。此外,阿根廷等国也在这一时期加入了不结盟运动。”可知,委内瑞拉总统佩雷斯认为,第三世界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形成一支能够参与解决世界重大问题的决定性力量,因此其积极维护和促进拉美及第三世界的团结,其目的是追求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D项正确;二战后,亚非拉殖民地纷纷独立,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而材料中描述的是拉美与第三世界的团结合作,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第三世界的团结,是世界多极化的问题,而非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强,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拉美与第三世界的团结,是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与美苏关系是否紧张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隋室虽祚短运促,然其国计之富足,每为治史者所艳称。自汉以来,丁口之蕃息,仓廪府库之盛,莫如隋。在其(隋文帝)末年,天下储积,足供五、六十年。——摘自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高祖)及颁新令,制人五家为保,保有长。保五为闾,闾四为族,皆有正。自诸王已下,至于都督,皆给永业田,各有差。多者至一百顷,少者至四十亩。其丁男、中男永业露田,皆尊后齐之制。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隋书·食货志》材料三社仓原为地方上的一种社会互济设施。开皇五年以后,隋王朝借口社仓管理不善,将它逐步归并到官府管辖之下。据《隋书·食货志》载,开皇十六年“又诏社仓,准上中下三等税,上户不过一石,中户不过七斗,下户不过四斗。”这就等于在正租之外,又增收了百分之十三到三十二的附加税。——摘编自魏承思《论隋王朝的经济政策及其灭亡》(1)运用材料二、三阐释材料一中“国计之富足”的观点,并分析材料三的史料价值。(2)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隋朝“国计之富足”却“祚短运促”的理解。【答案】(1)阐释:在农耕时代,“国计之富足”,从国家掌握的人口、耕地面积、国家掌握的“粮食”等几个角度看问题)材料二中,国家通过“保闾”制度普查并掌握全国人口,防止地主隐匿人口,保证了国家征税和征派徭役、兵役(角度:国家掌握人口),成年男性占有一定数量耕地,“永业田……多者至一百顷,少者至四十亩”;(角度:人们占有的耕地,有耕地,就能开展农业生产)材料一中,到隋文帝末年,国家“仓廪府库”所藏储积,“足供五、六十年”;材料三中,国家又将原属于民间管理的“社仓”变成国家管理,使国家掌握的物质更多。(角度:国家掌握的“物质”多)材料三的史料价值:(指导:材料三由“两个部分”组成,其一是“史论”和学者研究的解释,其二是引用《隋书·食货志》所载皇帝诏书,所以,要从两个角度答题)学者魏承思《论隋王朝的经济政策及其灭亡》一文,是学者研究的成果,解释了隋朝“社仓”的地位和作用;(后世学者研究的角度)文中引用《隋书·食货志》所载皇帝诏书,是第一手史料,直接说明,“社仓”由民间管理变成国家管理的过程和原因,说明国家加重农民负担。(官方正史的角度)(2)隋朝“国计之富足”却“祚短运促”的理解:(指导:可以从政治、经济等角度答题)从经济角度看,隋朝在法定(正租)义务之外,又以各种方式增加农民的经济负担(用“社仓”名义增收附加税),政府虽然掌握大量财富,但人民因此贫困;不断征发民力修运河、宫殿等,农民徭役负担重;从政治角度看,隋朝不断征发兵役,扩展疆土;统治者生活奢华,浪费严重(隋炀帝多次在全国巡游,花费豪奢)。隋朝暴政激起民众反抗,导致了隋朝短暂而亡。【解析】【小问1详解】阐释:首先根据材料一明确“国计之富足”的观点的内涵,再根据材料二、三进行阐释。如:根据材料一“隋室虽祚短运促,然其国计之富足,每为治史者所艳称。自汉以来,丁口之蕃息,仓廪府库之盛,莫如隋。在其(隋文帝)末年,天下储积,足供五、六十年”,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农耕时代,“国计之富足”是从国家掌握的人口、耕地面积及国家掌握的“粮食”等方面作为衡量标准的。根据材料二“(高祖)及颁新令,制人五家为保,保有长。保五为闾,闾四为族,皆有正……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并结合所学可知,国家通过“保闾”制度普查并掌握全国人口,防止地主隐匿人口,保证了国家征税和征派徭役、兵役,这是从“国家掌握人口”的角度阐释材料一的观点;根据材料二“……自诸王已下,至于都督,皆给永业田,各有差。多者至一百顷,少者至四十亩。其丁男、中男永业露田,皆尊后齐之制……”,并结合所学可知,成年男性占有一定数量耕地,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这是从“耕地面积”的角度阐释材料一的观点;根据材料三“……开皇五年以后,隋王朝借口社仓管理不善,将它逐步归并到官府管辖之下……这就等于在正租之外,又增收了百分之十三到三十二的附加税”,并结合所学可知,国家将原属于民间管理的“社仓”变成国家管理,使国家掌握的物质更多,这是从“国家掌握的‘粮食’”的角度阐释材料一的观点。材料三的史料价值:根据材料三“……据《隋书·食货志》载,开皇十六年……”,及出处“摘编自魏承思《论隋王朝的经济政策及其灭亡》”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三由“两个部分”组成,其一是“史论”和学者研究的解释,其二是引用《隋书·食货志》所载皇帝诏书。学者魏承思《论隋王朝的经济政策及其灭亡》一文,是学者研究的成果,解释了隋朝“社仓”的地位和作用;文中引用《隋书·食货志》所载皇帝诏书,是第一手史料,直接说明,“社仓”由民间管理变成国家管理的过程和原因,说明国家加重农民负担。【小问2详解】理解: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等角度理解隋朝“国计之富足”却“祚短运促”。经济上,隋朝在法定(正租)义务之外,又以各种方式增加农民的经济负担(用“社仓”名义增收附加税),政府虽然掌握大量财富,但人民因此贫困;不断征发民力修运河、宫殿等,农民徭役负担重;政治上,隋朝不断征发兵役,扩展疆土;统治者生活奢华,浪费严重(隋炀帝多次在全国巡游,花费豪奢)。隋朝暴政激起民众反抗,导致了隋朝短暂而亡。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37—1944年陕甘宁边区粮食产量统计表单位:万石年份19371938193819401941194219431944粮食产量111.6122.1175.4152.6145.6148.4181.2181.7增长指数100109.4157.2136.7130.5133.0162.4162.8——摘编自黄正林《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粮食问题研究》材料二1952年下半年开始,全国许多地区出现抢购粮食的现象,这种粮食紧缺的态势一直延续到1953年上半年。同年10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20世纪50至70年代,农民种粮靠计划、粮源靠统购、消费靠统销、余缺靠调拨、供应凭票证,国家力争实现粮食供需平衡。——摘编自毛佳《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安全财政政策的演进及其当代启示》等材料三种子是农业产业链中的源头,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种子需求国,但世界绝大多数种子供应已被美、法、德等西方国家种业公司垄断。1989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颁布,对种子选育和审定、种子生产等方面做了具体规定。到1994年,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已经提高到32%。目前,相比于国外,我国具有独立研发能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仍然不多,提高种子的科技含量及育种水平是当下农业科研最主要的任务。——摘编自徐豪《种子安全,才有粮食安全》等(1)概括材料一中陕甘宁边区粮食产量变化的总趋势,并结合史实分析其原因。(2)分析材料二中国家粮食政策实施的历史背景。(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确保粮食安全做法的认识。【答案】(1)趋势:粮食总产量不断增长。原因:(指导,可以运用“时代特征”,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角度答题)政治:“三三制”政权建立;经济:按照“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指示,军队官兵、机关干部、事业单位也从事农业生产;“双交双减”政策实施;边区大理垦荒;军事:陕甘宁边区地处抗战后方,受战争影响小,环境相对安定;思想:发展农业生产,支援抗日的思想激励人们。(2)(指导:可以运用“时代特征”,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答题)政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和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朝鲜战争及其以后,美国等对新中国进行封锁限制,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后,苏联也加强对中国遏制;经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建立;新中国成立后,人口迅速增长;耕地面积有限,农业生产技术提高缓慢,粮食生产的增长有限;思想: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要确保人人有饭吃。(3)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家安全角度看,无论谁执政,都要重视粮食问题);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确保人民有饭吃(从中国共产党性质角度看)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其他建设事业发展(从粮食安全与其他问题的关系的角度看)。【解析】【小问1详解】趋势:根据材料中1937—1944年陕甘宁边区粮食产量的变化可知粮食总产量不断增长。原因:根据1937—1944年的“时代特征”,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角度分析,可知政治:“三三制”政权的建立;经济:按照“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指示,军队官兵、机关干部、事业单位也从事农业生产;“双交双减”政策实施;边区大理垦荒;军事:陕甘宁边区地处抗战后方,受战争影响小,环境相对安定;思想:发展农业生产,支援抗日的思想激励人们。【小问2详解】历史背景:根据时间20世纪50至70年代,结合建国初期的“时代特征”,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可知政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和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朝鲜战争及其以后,美国等对新中国进行封锁限制,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后,苏联也加强对中国遏制;经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建立;新中国成立后,人口迅速增长;耕地面积有限,农业生产技术提高缓慢,粮食生产的增长有限;思想: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要确保人人有饭吃。【小问3详解】认识:根据所学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从粮食安全对与国家安全、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社会主义建设等角度分析,可知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家安全角度看,无论谁执政,都要重视粮食问题);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确保人民有饭吃(从中国共产党性质角度看);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其他建设事业发展(从粮食安全与其他问题的关系的角度看)。19.学者围绕“近代荷兰经济的发展”这一主题展开研究。下表是关于能源与近代荷兰经济发展关系的观点。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观点史实泥炭说16—17世纪上半期,荷兰埋藏较浅的泥炭被大量开发,且运输便利,使得酿酒、蒸馏、制陶等工业能够充分发展。17世纪后期,较深层泥炭开采的成本上升。18世纪,荷兰经济出现衰退时,依然有大量的泥炭资源可供开采。泥炭、煤炭混合说17世纪,荷兰每年进口的煤炭平均数是65000吨。这些进口的煤炭约占国内泥炭提供能耗的2/5。18世纪,荷兰的泥炭产量逐步减少,泥炭价格稳定上升,煤炭竞争力加强,煤炭的使用和泥炭变得大致相等。1863年,荷兰煤炭消费税被废除后,泥炭总消费量从1863年占全国能源消费的50%下降到1865年的38%。——据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等(1)指出材料中两种观点的共性,并分别概括两种观点的论据。(2)围绕“近代荷兰经济的发展”这一主题,评析上述学术研究的价值。【答案】(1)共性:能源结构影响17-19世纪荷兰经济发展状况。支持“泥炭说”的论据:在17至18世纪的荷兰,当17世纪上半期埋藏较浅的泥炭被大量开发,且运输便利时,荷兰酿酒、蒸馏、制陶等工业能够充分发展;17世纪下半期以后,较深层泥炭开采的成本上升,连带荷兰酿酒、蒸馏、制陶等制造业成本上升,商品价格上升,影响这些工业品的销售和市场竞争力;到了18世纪,即使荷兰经济出现衰退,荷兰依然有大量的泥炭资源可供开采(递进论证)。所以,泥炭是影响17至18世纪荷兰经济发展的主要能源。“泥炭说”运用正反论证与递进论证相结合的方法,证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支持“泥炭、煤炭混合说”的证据有三个:17世纪时,除了使用泥炭,荷兰还使用进口的煤炭,这些进口的煤炭约占国内泥炭提供能耗的2/5;到18世纪,荷兰煤炭的使用和泥炭变得大致相等;到19世纪中期,煤炭消费比重大幅上升,而泥炭消费比重下降。17至19世纪,荷兰能源结构,主要是消费泥炭和煤炭,只是比同时期,两者比重不同。这是一种按时序并列论证的方法。(2)在“近代荷兰经济的发展”研究的问题上,本题所涉及的研究,从“能源消费”角度,探讨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可以给人们对于“能源”问题提供参考;其研究方法、过程,可以为其他研究提供借鉴;可以对历史资料进行有意义的系统整理和利用。【解析】【小问1详解】共性:根据材料可知,使用泥炭、煤炭作能源,都是为了经济发展,只是不同时期两种能源物质使用的比例不同,因此可知共性是能源结构影响17-19世纪荷兰经济发展状况。支持“泥炭说”的论据:根据材料“16—17世纪上半期,荷兰埋藏较浅的泥炭被大量开发,且运输便利,使得酿酒、蒸馏、制陶等工业能够充分发展”可知,在17至18世纪的荷兰,当17世纪上半期埋藏较浅的泥炭被大量开发,且运输便利时,荷兰酿酒、蒸馏、制陶等工业能够充分发展;根据材料“17世纪后期,较深层泥炭开采的成本上升”和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下半期以后,较深层泥炭开采的成本上升,连带荷兰酿酒、蒸馏、制陶等制造业成本上升,商品价格上升,影响这些工业品的销售和市场竞争力(;根据材料“18世纪,荷兰经济出现衰退时,依然有大量的泥炭资源可供开采”可知,到了18世纪,即使荷兰经济出现衰退,荷兰依然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