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终考试_第1页
2007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终考试_第2页
2007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终考试_第3页
2007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终考试_第4页
2007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终考试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7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终考试语文试卷一、(15分,每题3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且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荔枝壳(ké)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jūn)甲,特称龟(jūn)裂片。B.像火焰,像钱币,像玫瑰,像河流,像死神玄(xián)虚的印符……那些图案,始终受到造物主的亲睐(lài),被无比耐心地绘制。C.先在粘(zhān)满了铜丝的铜胎上喷水,然后拿银粉、铜粉、硼砂三种东西拌和(huò),均匀地筛在上边,放到火里一烧,白芨浆成了灰,铜丝就牢牢地焊在铜胎上了。D.这三种激情,就像飓(jū)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们吹来吹去,吹到濒(bīn)邻绝望的边缘。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②你要是嫌我太容易降心相从,我也会堆起怒容,装出的神气,拒绝你的好意。③任何人间理想都不了生老病死的悲哀,在天灾人祸面前也谈不上什么正义感。④在无可的绝望中,我们咬牙挺住。我们不倒下,仅仅是因为我们不肯让自己倒下。A.桀骜倔强抚慰告慰B.桀骜倔强告慰抚慰C.倔强桀骜抚慰告慰D.倔强桀骜告慰抚慰3.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在法庭上,经过激励的辩论,大家都达成了共识,认为他属于正当防卫,实属罪不容诛。B.孔子所过的生活是充实而快活的日子,这和宋朝理学家那样窒息生机大杀风景的教条是大异其趣的。C.车商称,现在的消费者已经精明到“先上网了解车价,再挨家询价,最后往死里杀价”的程度了,因此汽车降价是众望所归。D.天气忽冷忽热,因感冒到医院就诊的人已经人满为患了。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语言对于社会全体成员来说是统一的,共同的,无论王公贵族、学术泰斗,和奴隶百姓、瘪三小偷,都得遵守社会的语言习惯,谁都不能垄断。B.我们要善于寻找并最后判断诗人提供的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欣赏活动不可停留在表面意思的掌握上。C.来杭州参加“西博会”开幕式的中外嘉宾兴致勃勃地观看了中国艺术家演出的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和舞蹈。D.心血管疾病的主要诱因是由血脂血压偏高、过度劳累、过分紧张、摄入糖分和食盐过多等造成的。5.下面的古诗文名句,书写完全符合课文的一项是A.外无期功强劲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独立,行影相吊。(《陈情表》)B.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C.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一也。D.鹏之栖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传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二、(9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简述苏轼的《论语说》任守愈苏轼不仅是文学大家,而且对儒家经典有深刻的研究。苏轼在他对《论语》的研究中,有很多新意。《里仁》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一章,苏轼从“彼其观人也,亦多术矣”出发,认为此章“自孔安国以下,解者未有得其本指也”。苏轼认为“功者,人所趋也;过者,人所避也。审其趋避,而起伪见矣”。这里强调了“过”,就是人所避的事物和行为,运用这个“过”来判定这个人的善恶、好坏。苏轼说:“委之以利,以观其节;乘之以狎,以观其量。侍之以独,以观其守。惧之以敌,以观其气。”苏轼认为从“人所避”的和“人所趋”的事物和行为之中,可以观察到一个人的本性,可以从正反两面来知人;同时强调了反面作用,认为“与仁同功,其仁未可知也。与仁同过,然后其仁可知也”。《里仁》中“忠恕之道”一章,苏轼认为“忠恕”并不能说明这个“一以贯之”者,他说:“一以贯之者,难言也。虽孔子莫能名之。故曾子‘唯’而不问。”他解释说曾子所讲的“忠恕”是近似于这个“一以贯之”的东西的,虽不准确,但也并不超出范围。所以以此使其余弟子知道,也无不可,“虽然,论其近似,使门人庶己知之,不亦可乎?”曾子也知道“忠恕”是不足以说明这个“一以贯之”的东西,但为了不使弟子们胡思乱想,所以告知以“忠恕”。在《卫灵公》中也有说“一以贯之”的,苏轼解释,对于“一以贯之”的到底是什么,没有说,但在此章的解说中提供了一条路径,就是:“盖尝术之于六经,至于《诗》与《春秋》之际,而后知圣人之道始终本末各有条理。”就是说从六经中提取出来“一以贯之”的东西。苏轼仅存的《论语》解说中,最好的是解释“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一章。苏轼用《易传·系辞上》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来解释“性”的善恶问题。苏轼认为“成道者性而善继之也”,人成道、做圣人之后,“善”就会随之而来,但是这不是普遍意义上的“性”,这如同万物与阴阳的关系,“性如阴阳,善如万物,万物无非阴阳者,而以万物为阴阳则不可”,这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性”和“善”的关系,特别强调用“善”来代替“性”是不可以的。依据“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这个“性”,在人成为圣人之后,体现为“善”。“故阴阳者视之不见,听之不闻,而非无也。”这就是说“性”是无形的,不明显,但不能说没有,而“善”是有形的,无形不能为有形所代替。因此苏轼认为,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是说“使性可以为之善”的。6.下列内容不属于苏轼研究《论语》的新意的一项是A.苏轼认为《里仁》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一章,“自孔安国以下,解者未有得其本指也”。B.苏轼认为《里仁》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一章说的是,可以用一个人的“过”来判定这个人的善恶、好坏。C.苏轼认为“忠恕”二字并不能说明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D.苏轼认为人成道、做圣人之后,“善”就会随之而来,这不是普遍意义上的“性”;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是说“使性可以为之善”的。7.下列对文章第五段中“性”与“善”的关系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性”与“善”有先后之分,一个人必须先有成道、做圣人之“性”,然后才有可能成“善”;人成道、做圣人之后,“善”就会随之而来,否则是不可能成“善”的。B.当一个人成为圣人之后,他所体现的就是“善”,而在成为圣人之前,则体现为“恶”。C.《易传·系辞上》认为先有“善”,然后才有“性”,苏轼认为《易传·系辞上》的解释是错误的,应该先有“性”然后才有“善”。D.苏轼认为“性”的范围广,而“善”的范围窄;“性”中包含着“善”,但不能用“善”来代替“性”。8.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认为观察一个人人品的方法有很多种,如通过给他利来观察他的气节,通过和他亲近来观察他的气量,让他一个人独处来观察他的操行,让他和人对抗来观察他的勇气,其中最主要的是通过“过”来观察这个人的善恶、好坏。B.《论语》认为观察人应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苏轼发展了儒家理论,认为观察人不应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进行,而只要从反面去观察就行了。C.苏轼认为儒家思想中“一以贯之”的不是“忠恕”,而是从“六经”中提取出来的“圣人之道”。D.苏轼对《论语》的解说,最好的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一章,因为它十分清楚明白地说明了孔子的“性”和“善”的辨证关系。三、(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毕淑敏当我说出“我很重要”这句话的时候,颈项后面掠过一阵战栗。我知道这是把自己的额头裸露在弓箭之下了,心灵极容易被别人的批判洞伤。许多年来,没有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表示自己“很重要”。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我不重要”。

我们——简明扼要地说,就是每一个单独的“我”——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

我是由无数星辰日月草木山川的精华汇聚而成的。只要计算一下我们一生吃进去多少谷物,饮下了多少清水,才凝聚成一具美妙的躯体,我们一定会为那数字的庞大而惊讶。平日里,我们尚要珍惜一粒米、一叶菜,难道可以对亿万粒菽粟亿万滴甘露濡养出的万物之灵,掉以丝毫的轻心吗?

我们的生命,端坐于概率垒就的金字塔的顶端。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还有权利和资格说我不重要吗?

对于我们的父母,我们永远是不可重复的孤本。无论他们有多少儿女,我们都是独特的一个。

假如我不存在了,他们就空留一份慈爱,在风中蛛丝般飘荡。假如我们先他们而去,他们的白发会从日出垂到日暮,他们的泪水会使太平洋为之涨潮。面对这无法承载的亲情,我们还敢说我不重要吗?

我们的记忆,同自己的伴侣紧密地缠绕在一处,像两种混淆于一碟的颜色,已无法分开。你原先是黄,我原先是蓝,我们共同的颜色是绿,绿得生机勃勃,绿得苍翠欲滴。失去了妻子的男人,胸口就缺少了生死攸关的肋骨,心房裸露着,随着每一阵轻风滴血。失去了丈夫的女人,就是齐斩斩折断的琴弦,每一根都在雨夜长久地自鸣……面对相濡以沫的同道,我们忍心说我不重要吗?

俯对我们的孩童,我们是至高至尊的惟一。我们是他们最初的宇宙,我们是深不可测的海洋。假如我们隐去,孩子就永失淳厚无双的血缘之爱,天倾东南,地陷西北,万劫不复。盘子破裂可以粘起,童年碎了,永不复原。伤口流血了,没有母亲的手为他包扎。面临抉择,没有父亲的智慧为他谋略……面对后代,我们有胆量说我不重要吗?

与朋友相处,多年的相知,使我们仅凭一个微蹙的眉尖、一次睫毛的抖动,就可以明了对方的心情。假如我不在了,就像计算机丢失了一份不曾复制的文件,他的记忆库里留下不可填补的黑洞。夜深人静时,手指在揿了几个电话键码后,骤然停住,那一串数字再也用不着默诵了。逢年过节时,她写下一沓沓的贺卡。轮到我的地址时,她闭上眼睛……许久之后,她将一张没有地址只有姓名的贺卡填好,在无人的风口将它焚化。相交多年的密友,就如同沙漠中的古陶,摔碎一件就少一件,再也找不到一模一样的成品。面对这般友情,我们还好意思说我不重要吗?

我对于我的工作我的事业,是不可或缺的主宰。我的独出心裁的创意,像鸽群一般在天空翱翔,只有我才捉得住它们的羽毛。我的设想像珍珠一般散落在海滩上,等待着我把它用金线串起。我的意志向前延伸,直到地平线消失的远方……没有人能替代我,就像我不能替代别人。我很重要。我对自己小声说。我很重要。我重复了一遍。声音放大了一点。我听到自己的心脏在这种呼唤中猛烈地跳动。

是的,我很重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勇气这样说。我们的地位可能很卑微,我们的身分可能很渺小,但这丝毫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要。

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

让我们昂起头,对着我们这颗美丽的星球上无数的生灵,响亮地宣布——

我很重要。17.指出划线的语句的含义(4分)(1)我们的生命,端坐于概率垒就的金字塔的顶端。(2)我的独出心裁的创意,像鸽群一般在天空翱翔,只有我才捉得住它们的羽毛。18.结合全文,分条概述我们的心灵对生命拥有怎样的允诺?(4分)19.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显著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举例说明。(6分)六、(30分)20.阅读下面的材料并从中提炼出一个适当的观点,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作文。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不限。我国某些地区有拿马齿苋(一种生长在田头地边的野草,可入药)作菜的习惯。有一年夏天,有人采了很多马齿苋放在阳台上准备作菜,可因为临时有事外出了两个月,等他从外面回来时,发现扔在阳台上的马齿苋竟然还活着,而种在花盆里的花却全干枯了。他觉得很奇怪:离开了泥土、没有了水分、每天被太阳暴晒着的马齿苋,怎么可能活两个月?后来有人告诉他,马齿苋的叶片很厚,叶片内储存着充裕的水分,而这些水分足以让它存活两三个月。参考答案1.C(龟guī甲玄xuán虚青睐濒临)2.A3.B(A“罪不容诛”是最大恶极,即使杀了他都没法抵消他的罪行。C“众望所归”多指某人得到大家的信赖,希望他担任某项工作。D“人满为患”指人太多带来了麻烦,不能修饰“人”,也不能单纯表示“人多”。)4.B(A“无论”必须和“还是”连用。C“音乐”不能“观看”。D“诱因是由……造成的”句子杂糅。)5.B(A劲-近童-僮行-形C一-异D栖-徙传-抟)6.A7.D8.D(A没写到“最主要”的是什么。B“不应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进行,而只要从反面去观察就行了”不当。C苏轼没有具体表明《论语》中“一以贯之”的是什么。)9.B(用)10.①率尔:轻率的样子②摄:夹③伤:妨④莫:暮⑤与:赞同⑥让:谦逊11.(1)曾皙弹瑟时瑟声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他放下瑟站了起来,回答说:“我的志向和他们三位讲的不同。”(2)宗庙祭祀,外交会见,不是诸侯国的事又是什么?公西赤做国家的小司仪,谁还能做国家的大司仪?12.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都想要在政治上在治理上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只是子路想要治理的是一个有着一千辆兵车的大国,冉有想要治理的是只有方圆六七十或五六十的小国,公西华想要参与的是宗庙祭祀、外交会见等的活动,曾皙的志向虽然和前面三位不同,但他仍然是想要参与治理国家。他们的不同点在于,子路想要让百姓具有勇武精神,而且懂得道义;冉有想让百姓丰衣足食;公西华试图学着用礼,而曾皙则希望用礼乐来治理天下,实现天下太平。子路自信直率,冉有谦虚谨慎,公西华比冉有更为谦恭,曾皙志向高远,放达洒脱。13.从孔子赞同曾皙的志向中,我们可以看出曾皙的志向代表着孔子的志向,即孔子也希望能够“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的这一志向看似悠闲安逸,但这不是避世隐居,而是用礼乐来治理国家,用礼教来感化百姓,使社会达到一种没有战争、没有动乱、共享太平的理想境界,这样的志向和道家提倡远离尘世、超然物外、归隐山林,显然是不一样的。14.(1)“千里梦”指的是词人梦见自己率部转战千里、奋勇杀敌,光复河山。(2)反映了投降派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