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课件_第1页
公共管理学课件_第2页
公共管理学课件_第3页
公共管理学课件_第4页
公共管理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公共管理的理論發展2.1

傳統公共行政理論的演進2.2

現代公共管理理論的發展22.1

傳統公共行政理論的演進

2.1.1傳統公共行政理論的初創1.威爾遜的“政治——行政”二分法2.韋伯的官僚制理論3.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2.1.2傳統公共行政理論的構建1.懷特的系統化行政理論2.古利克和厄威克的科學化行政管理原則3.福萊特的動態化行政管理理論32.1

傳統公共行政理論的演進

2.1.3傳統公共行政理論的轉型1.西蒙的批評與公共政策學派的出現2.沃爾多的批評與新公共行政理論的興起沃爾多批判的三個方面:第一,沃爾多認為,傳統行政學的政治與行政二分法,無論是作為一種對現實的描述,還是作為一種對行政行為的規定,都是不恰當的;第二,沃爾多也批評了傳統行政學的組織範式;第三,沃爾多還反對傳統行政學家過於重視效率的做法。42.1

傳統公共行政理論的演進

2.1.3傳統公共行政理論的轉型2.沃爾多的批評與新公共行政學的興起(1)沃爾多的批評(2)新公共行政理論的基本內容:第一,反思和批判了“效率至上”的傳統公共行政第二,宣導社會公平的公共行政價值;第三,突破“政治——行政”二分法;第四,強調動態、開放的組織觀念。52.2

現代公共管理理論的發展

2.2.1公共選擇理論1.經濟人的人性假設與公共選擇2.政府規模擴張與公共選擇政府規模擴張是一個歷史的過程,西方學者從不同角度對於政府規模擴張的成因進行了闡述:(1)瓦格納定理(2)帕金森定律(3)公共選擇62.2

現代公共管理理論的發展

公共選擇理論提出解決問題的主張包括:第一,組織類型的理性選擇;第二,市場機制與個人選擇;第三,分權化;第四,公共服務組織小規模化;第五,自由化。72.2.2

新公共管理理論

新公共管理的名稱,如“管理主義”、“企業化政府”、“後官僚體制模式”、“以市場為導向的公共行政”等。因此,新公共管理理論與公共選擇理論一樣,都尊崇市場力量、市場作用、市場機制。新公共管理與公共選擇理論不同的是:公共選擇關注的焦點是政府與市場和社會的關係,主張減少政府干預,充分發揮市場的力量解決政府面臨的困境;新公共管理關注的重點仍然是政府公共部門內部,主張通過引進市場機制來完善政府公共組織。

2.2.2

新公共管理理論

新公共管理的基本理念:第一,管理的自由化。由於公共管理人員是“被制度束縛的人”,因此,為改進公共官僚制的績效,管理者必須從政府的繁文縟節的枷鎖中解放出來,政治家和其他人必須“讓管理者來管理”,第二,管理的市場化。市場取向的管理有兩個基本概念,一是競爭,二是私營部門管理的普遍化。因此,新公共管理理論在其風靡歐美等西方國家之時也遭到了來自多方面的質疑,尤其是,有不少學者對作為其思想精髓的企業家政府理論提出了尖銳的批評。92.2.3公共治理理論

1.公共治理理論的興起

“政治——行政”二分法基礎上的官僚行政發展到20世紀70年代末,行政效率低下、財政支出嚴重增長和公眾對政府不信任等公共管理問題的日益凸顯,公共治理理論是伴隨著西方福利國家出現的管理危機和市場與等級制的調解機制發生的危機,以及公民社會的不斷發育和眾多社會組織集團的迅速成長,而出現的一種新型的公共管理理論。西方發達國家以治理理論為指導,重新調整國家與社會、政府與市場的邊界,關注國家的競爭力、政府的合法性和公共部門對公眾的回應力,掀起了行政改革的浪潮。2.2.3公共治理理論2.公共治理的含義治理是指官方的或民間的公共管理組織在一個既定的範圍內運用公共權威維持秩序和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以滿足公眾的需要,治理的目的是要在各種不同的制度關係中運用權力去引導、控制和規範公民的各種活動,以最大限度地增進公共利益。因此,公共治理是一種公共管理活動、過程和方式,它包括必要的公共權威、管理規則、管理運行機制和管理方式。

112.2.3

公共治理理論3.公共治理理論的內容作為一種新型的公共管理理論,公共治理理論是對以往老的公共行政理論進行反思和批判,並且對新公共管理理論和新公共服務理論之合理內核進行整合的結果,其核心觀點是主張通過合作、協商、夥伴關係,確定共同的目標等途徑,實現對公共事務的管理。主要內容包括:第一,公共治理是由多元的公共管理主體組成的公共行動體系;第二,公共管理的責任邊界具有相當的模糊性;第三,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體之間存在著權力依賴和互動的夥伴關係;第四,治理語境下的公共管理,是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體基於夥伴關係進行合作的一種自主自治的網路管理;第五,治理語境下的政府在社會公共網路管理中扮演著“元治理”角色。

2.2.3

公共治理理論

4.公共治理理論的意義公共治理理論是當代國際社會科學領域出現的前沿理論之一,它所提倡的一些價值日益具有普遍性。合作網絡的治理是一種新型的治理模式,強調了治理的主體不只是政府一個中心,社會的治理是多中心,每一個主體都是一個中心。合作網絡為處理公共事務引入了新的機制,也為集體行動提供了新的途徑。因此,公共治理理論對於創新中國公共管理體制,整合公共資源,提高公共管理水準,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公共管理格局,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132.2.4

新公共服務理論

1.新公共服務理論的含義新公共服務理論是以美國著名公共管理學家羅伯特·丹哈特為代表的一批公共管理學者基於對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反思,特別是針對作為新公共管理理論之精髓的企業家政府理論缺陷的批判而建立的一種新的公共管理理論。新公共服務理論認為,公共管理者在其管理公共組織和執行公共政策時應該集中於承擔為公民服務和向公民放權的職責,他們的工作重點既不應該是為政府航船掌舵,也不應該是為其劃漿,而應該是建立一些明顯具有完善整合力和回應力的公共機構。2.2.4

新公共服務理論

2.新公共服務理論的內容

第一,政府的職能是服務而不是掌舵;第二,公共利益是目標而非副產品;第三,在思想上要具有戰略性,在行動上要具有民主性;第四,為公民服務,而不是為顧客服務;第五,責任並不簡單,公共行政官員有責任通過擔當公共資源的管理員,公共組織的監督者,公民權利和民主對話的促進者,社區參與的催化劑以及基層領導等角色來為公民服務;第六,重視人,而不只是重視生產率;第七,公民權和公共服務比企業家精神更重要。

15

公共組織3.1

公共組織的性質與結構3.2

非贏利組織3.3

事業單位3.4

公共組織的變革163.1

公共組織的性質與結構3.1.1公共組織的內涵1.組織與公共組織(1)組織的含義:組織是兩個以上的人、目標和特定的人際關係這三種要素構成的一種特殊的人群體系。(2)公共組織的含義:公共組織是指不以營利為目的,以追求公共利益為其價值取向,以協調公共利益關係、提供公共服務、管理公共事務、維護公共秩序為基本職能的社會組織,它一般擁有公共權力或者經過公共權力的授權,負有公共責任。173.1.1

公共組織的內涵2.公共組織的基本要素(1)物質要素第一,人員第二,經費第三,物資設備(2)精神要素第一,目標第二,責權結構第三,人際關係183.1.1

公共組織的內涵3.公共組織的特徵(1)以增進公共利益為目標(2)公共組織的活動受法律的明確限制並具有權威性(3)公共組織受到高度的公共監督(4)公共組織的活動具有政治性(5)公共組織的目標形式上清楚但實際中模糊,且行為績效評估比較困難(6)公共組織具有一定的獨佔性193.1.2

公共組織的結構1.公共組織的縱向結構决策层协调指挥层技术操作层技术操作层协调指挥层技术操作层技术操作层协调指挥层技术操作层技术操作层203.1.2

公共組織的結構2.公共組織的橫向結構(也稱為部門化結構)(1)按業務性質分工(2)按管理程式分工(3)按管理對象分工3.公共組織的主要結構形式及其優缺點(1)直線制(2)職能制(3)直線職能制(4)矩陣制213.1.3

公共組織的類型

1.政府組織(1)政府組織的含義:廣義的政府是指國家進行階級統治和社會管理的組織,是國家表達意志、發佈命令和處理事務的機構體系。狹義的政府僅指國家行政機關。(2)政府組織的基本特點:①政府組織的基本職能是對國家和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②政府組織從事公共管理的手段是行政權力;③政府組織有權支配和運用公共資源;④政府組織提供的產品是公共物品;⑤政府組織行為的價值取向是公共利益。223.1.3

公共組織的類型

2.非營利組織(1)國外對非營利組織的三種界定(2)我國學者對非營利組織的界定(3)非營利組織的含義:非營利組織是以增進社會公共利益為目標,組織本身並不具有行政權力的非官方性公共組織。與政府組織相比,非營利組織的最大特點是非強制性和服務性。非營利組織由於自身的性質特點,對基層公共事務的管理常常能比政府組織更具效率。

3.1.3

公共組織的類型

3.准政府組織准政府組織是介於政府組織和非營利組織之間的一種過渡型公共組織,即非營利的以增進公共利益為目標,但通過授權等行使一定的行政權力或公共權威,其對公共事務的管理具有一定強制性的公共組織。在我國具體實踐中,准政府組織包括工會、婦聯、共青團、科協、工商聯、青聯、僑聯、臺聯等群眾團體,事業單位,村民自治組織和居民自治組織等等。243.2

非營利組織

3.2.1

非營利組織的特徵與分類1.非營利組織的特徵(1)沙拉蒙(Salamon)和安黑爾(Anheier)的觀點(2)沃爾夫(Wolf)的觀點2.非營利組織的“非分配性約束”3.非營利組織的分類(1)國外非營利組織的分類(2)中國非營利組織的分類253.2

非營利組織3.2.2非營利組織是公共管理主體的必要組成部分1.非營利組織是微觀的社會服務和管理職能的主要承擔者2.非營利組織能提高公共物品的供給效率3.非營利組織能較好地滿足社會多元化的需求4.非營利組織是當代公共管理社會化和市場化的必然要求263.2

非營利組織

3.2.3當代中國公共管理中的非營利組織1.我國非營利組織的興起2.我國非營利組織發展存在的問題(1)非營利組織自身存在的問題:一是身份不清;二是缺乏資金、內部組織不健全、行為缺乏代表性和規範性。(2)由與非營利組織相關的政策實施和法律等構成的外在環境問題:一是對非營利組織基本政策的實施存在著培育和監督管理脫節、重登記而忽視監督的現象;二是法制薄弱,法制不完善。273.2

非營利組織

3.2.3當代中國公共管理中的非營利組織3.我國非營利組織改革發展的基本取向(1)大力培育非營利組織:第一,在社會領域推進“政社分開”改革;第二,重點在資金方面進行必要的資助。(2)加強對非營利組織的監督管理:第一,逐步完善有關非營利組織的尤其是其活動的法律法規;第二,在逐步完善有關法律法規的過程中,通過依法行政和強化法律追懲的制度建設,強化監督管理、強化各種法律規範的實施和監督,特別是對非營利組織運行的規範化、服務品質、政府資金使用進行監督。

283.3

事業單位3.3.1事業單位的含義與特徵1.事業單位的含義:事業單位是指受國家行政機關領導,沒有生產收入、所需經費由國庫支出、不實行經濟核算、主要提供非物質生產和勞務服務的社會組織。2.事業單位的基本特徵(1)事業單位活動的非經濟性和政治性(2)事業由政府主辦並主管(3)事業單位經費由公共財政供給(4)整個事業單位系統具有行政性293.3

事業單位

3.3.2事業單位改革1.事業單位改革的必要性(1)事業單位規模巨大、增長過快,財政負擔過重沒有得到根本性的緩解;(2)社會效益不高;(3)與經濟建設結合不緊密。2.事業單位改革發展的目標取向(1)社會化發展取向(2)法制化、民主化發展取向303.3

事業單位

3.3.2事業單位改革3.事業單位改革的基本原則和分類改革(1)政事分開的基本原則:第一,實行職責分開;第二,實行管理方式及手段的分開。(2)事業單位的分類改革,分為三類:第一,具有准政府組織性質的事業單位第二,具有一定經濟效益的公益性的事業單位第三,具有生產經營性和能力的事業單位313.4

公共組織的變革3.4.1

科層制組織與反思1.科層制組織的基本特徵(1)專門化(2)等級制(3)規則化(4)非人格化(5)技術化(6)公、私分明化323.4.1

科層制組織與反思2.科層制方法的主要內容(1)組織標準化(2)工作秩序化(3)管理規範化333.4公共組織變革

3.4.1科層制組織與反思3.傳統科層制組織的缺陷與困境(1)傳統科層制組織的缺陷(2)傳統科層制組織面臨的困境第一,組織環境的困境第二,組織結構上的困境第三,組織方式上的困境343.4

公共組織變革

3.4.2公共組織變革的目標與內容1.公共組織變革的目標(1)提高公共組織適應環境的能力(2)提高公共組織自身的穩定性、協調性(3)提高公共組織的工作績效353.4

公共組織變革

3.4.2公共組織變革的目標與內容2.公共組織變革的內容(1)組織結構變革:包括橫向部門結構和縱向層級的變革。(2)公共組織權力關係變革:包括公共組織向社會組織還權;橫向分權;在縱向權力分配上,實行集權與分權互相的融合與共存。具體是:一是公共組織向社會組織還權;二是橫向分權;三是在縱向權力分配上,實行集權與分權互相的融合與共存。

363.4

公共組織變革

2.公共組織變革的內容(3)技術變革:主要是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實行業務流程再造、業務協同和資源共用,根治傳統組織形態中強調分工所造成的部門分割和官僚主義,規範工作流程和簡化管理程式,減去多餘、重疊的機構和不必要的中間環節,實現“一站式”的管理與服務。

(4)產品和服務變革:基於服務對象的需要,持續嘗試發展更好的服務流程和服務方式,為社會提供最低成本、最好品質的產品與服務。

3.4

公共組織變革

2.公共組織變革的內容

(5)人力資源變革:第一,投資於訓練與發展活動,讓工作人員獲得新的技術與能力;第二,將工作人員社會化,融入組織文化,使其學習到有助於提升組織績效的新常規(routines);第三,改革組織的規範與價值,重視融合組織自身文化的多樣化員工,激發創新精神;第四,持續改進對多樣化的員工所采行的晉升與獎勵系統;第五,對高層管理團隊進行變革,改善組織學習與決策制定。

3.4

公共組織變革

3.公共組織變革的趨勢公共組織變革越來越表現出以下的發展趨勢:一是宣導學習型組織;二是宣導構建無縫隙組織、網路組織和虛擬組織;三是強化公共組織的社會服務職能。39

公共領導4.1公共領導概述4.2公共領導體制4.3幾種常見的公共領導方法4.4領導能力40本章教學目的

領導貫穿於計畫、決策、組織、指揮、協調、控制等公共管理活動的全過程。本章主要從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角度上學習公共領導的前沿理論、領導體制、領導方法、領導能力。本章學習,著重培養學生的領導素養,培養學生運用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角色模擬和案例分析培養學生的實際領導能力。

41本章學習的重點問題•公共領導的作用與公共領導理論的歷史演進•領導體制•領導方法•領導能力與領導方式42本章主要參考資料1.王樂夫:《領導學:理論、實踐與方法》,中山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2.[美]加裏•尤克爾:《組織領導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3.[美]斯蒂芬•羅傑斯:《組織行為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4.[新加坡]林志頌、[美]理查德•L•德特:《領導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5.[美]詹姆斯•麥格雷戈•伯恩斯:《領導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6.[美]哈羅德•孔茨、海因茨•韋裏克:《管理學》,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7.[美]保羅•C•納特、羅伯特•W•巴可夫著:《公共和第三部門組織的戰略管理:領導手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434.1

公共領導概述

4.1.1公共領導的含義和特點1.領導的含義(1)關於領導含義的幾種界定(2)領導包含的三方面內容(3)領導的含義:領導是領導者在一定環境下,為確定和實現既定目標,對被領導者進行統禦和指引的行為過程,它包含了領導者、被領導者和環境三個基本要素。444.1.1公共領導的含義和特點

2.公共領導的含義公共領導是指公共組織的領導者在一定的環境下,為確定和實現公共目標,通過對各種社會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對組織成員和公眾進行統禦和指引的行為過程。公共領導的含義包括:(1)公共領導是一個社會組織系統;(2)公共領導是一個動態的行為過程;(3)公共領導是公共領導者與被領導者之間的積極互動的過程;(4)公共領導是權威和公共認可的關係;(5)對公共領導的績效評估存在著較大的困難。454.1.1

公共領導的含義和特點

3.公共領導的特點

(1)公共領導者賴以發揮其領導作用的組織依託是公共組織或公共部門;(2)公共領導職權的公共性、服務性。從公共領導職權的來源、使用和後果來看,都具有了公共性;(3)決策的“公斷性”;(4)公共領導的價值取向是公共利益。464.1.1公共領導的含義和特點

4.公共領導的作用(1)導向、統領的作用(2)影響、表率的作用(3)協調、溝通的作用(4)迎接挑戰、引發和推動變革的作用474.1.2西方領導理論的演進與新發展

1.西方經典領導理論(1)特質理論(Traittheory)。用以區分領導者與一般人的不同特徵,並以此來解釋他們成為領導者的真正因素的理論。

特質理論的優點:第一,它給人一種直覺的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範圍內合乎人們的常識;第二,把領導者作為領導系統的核心要素,作為領導過程的主宰,這有其合理性;第三,它在領導理論的發展史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特質理論的缺陷:直覺性和形而上學性484.1.2西方領導理論的演進與新發展

1.西方經典領導理論

(2)行為理論(Behaviorpatterntheory)。這種理論認為,真正決定一個人成為領導者的因素是他的行為,只有那些行為上表現出既關心工作(生產)又關心個人(下屬)的領導者才是最有效的;認為領導行為是可以通過後天的培養和鍛煉得到的。行為理論主要包括:一是勒溫等人的集權式領導、民主式領導和放任式領導的領導方式理論;二是領導連續流(Leaderascontinuum)理論;三是利克特(RLikert)以工作為中心的領導和以員工為中心的領導的領導方式理論。

494.1.2西方領導理論的演進與新發展

1.西方經典領導理論(3)權變(或情景)理論(Contingencysituationaltheory)。實踐證明,不存在一成不變的、普遍適用的“最好的”領導方式。領導行為效果的好壞,不僅取決於領導者個人的素質和能力,而且取決於諸多的客觀因素,用一個通式表示就是:領導=f(領導者、被領導者、環境)。這個公式表明,領導方式是領導者、被領導者和領導環境的一個變數(函數)。因此,有效的領導行為是因時間、地點、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這就是領導權變理論的實質。領導權變理論主要包括:菲德勒的權變理論(ContingencytheoryofLeadership)、路徑——目標理論(Path-goal-theory)。504.1.2西方領導理論的演進與新發展

2.西方領導理論的新進展進入20世紀70年代,特別是80年代以來,西方領導理論又獲取了一些有價值的進展。這些進展主要有歸因理論、領導魅力理論、認知資源理論、交易型和變革型領導理論、基於價值觀的領導理論和團隊理論。514.2公共領導體制

4.2.1領導體制的含義和內容1.領導體制的含義:

領導體制是指公共組織中領導職能、領導權力和領導責任的配置制度、方法及其運行機制。2.領導體制的內容(1)領導結構(2)領導的層次與跨度(3)領導機構中各部門之間的職責與許可權劃分(4)領導幹部的管理制度524.2.2公共領導體制的基本類型1.首長制和委員會制2.集權制和分權制3.層次制和職能制4.完整制和分離制534.2.3公共領導體制的改革

公共領導體制改革是公共領導活動中為完成公共領導職能、實現公共領導意圖所設置的機構體系、運作機制和規章制度進行的合乎實際和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改革。1.我國公共管理領導體制存在的問題(1)領導職能相互混淆(2)領導權力過於集中(3)領導權力的約束滯後(4)公共組織機構高度膨脹(5)用人制度缺乏活力544.2.3公共領導體制的改革

2.公共管理領導體制改革的路徑(1)完善領導職能分工,理順各種關係(2)保證政令統一的前提下,適當下放權力(3)改革組織人事制度,增強黨和國家的活力(4)繼續推進機構改革,合理設置機構,克服機構臃腫(5)加強權力制約與監督554.3幾種常見的公共領導方法

4.3.1領導方法概述1.領導方法的含義:領導方法是指領導者配置資源、溝通和協調關係、統籌安排時間、統禦和激勵下屬的各種手段與途徑。2.領導方法的特徵(1)領導方法的目的性(2)領導存在正確與錯誤、有效與無效之分(3)領導方法的多層次性(4)領導方法的具體相關性(5)領導方法存在動態變異性564.3.2領導協調

1.公共領導協調的含義與特徵(1)領導協調的含義:領導協調是指公共部門領導者為了實現既定目標,通過調配、協調政府與社會之間、政府不同組織之間、政府各部門之間,公務員之間,政府不同職能之間等可能產生的阻礙公共事務的處理和社會和諧發展的因素,進行調整、控制,使社會和組織保持一種平衡狀態以實現預定目標,發揮整體最大功效的過程。(2)領導協調的特點:平等性、互利性、結果不確定性。574.3.2領導協調

2.協調的內容和原則(1)領導協調的內容:一是領導工作關係協調;二是領導人際關係協調。(2)領導協調的原則:第一,以人為本;第二,客觀公正;第三,注重整體;第四,求同存異;第五,互惠雙贏;第六,靈活機動。584.3.3領導溝通

1.領導溝通的含義和作用(1)領導溝通的含義:領導溝通,即領導者為實現其目標,通過一定的領導組織和領導手段實現與組織內外的追隨者、被領導者進行的資訊、思想和情感的傳遞與互動,以保證公共利益和目標的有效協調和實現的過程。(2)領導溝通的作用:第一,溝通是科學決策的前提;第二,統一思想,提高績效;第三,溝通可以改善人際關係,鼓舞士氣,增強組織的凝聚力。594.3.3領導溝通

2.實現有效溝通的途徑(1)選擇合理的溝通管道:包括正式管道、非正式管道;(2)選擇合理的溝通模式,構建資訊溝通網路;(3)選擇有效的溝通形式,包括口頭形式、書面形式、非語言形式、電子媒介形式。604.3.3領導溝通3.增強領導溝通的方法(1)構建暢通的溝通網路(2)樹立主動溝通的意識(3)創造有利的溝通環境(4)要完善民主監督機制(5)注意溝通與資訊技術的關係614.3.4領導激勵

1.激勵的含義:激勵是通過一定的方法來激發人們的動機,開發人的能力和潛力,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被領導者表現出高度的工作熱情和創造精神。2.激勵的原則:(1)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相結合原則;(2)正激勵和負激勵結合原則;(3)按需激勵原則;(4)差別激勵原則;(5)公正原則。624.3.4領導激勵

3.激勵的方法激勵的方法主要包括:(1)物質激勵;(2)參與激勵;(3)目標激勵;(4)情感激勵;(5)需要激勵;(6)榜樣激勵;(7)榮譽激勵;(8)信心激勵;(9)賞識激勵。634.4領導能力

4.4.1領導能力的內涵及其基本條件1.領導力的含義:領導能力,就是領導者的個體素質、思維方式、實踐經驗以及對領導方法等的把握程度等影響具體領導活動效果的個性心理特性的總和,它是領導者素質的核心。2.發揮領導能力的基本條件(1)領導能力的發揮,必是在一定的環境和組織結構中進行;(2)發揮領導能力,需要領導者明確組織的目標、責任與價值;(3)發揮領導能力,離不開領導者的基本素養,包括政治素養、知識素養、能力素養和心理素養。

644.4.2領導能力的主要內容

1.領導的創新能力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廣闊的知識面•敏銳的問題意識•全新的思想觀念•良好的精神狀態•敢於承擔風險的膽識654.4.2領導能力的主要內容

2.領導的戰略思維能力(1)領導戰略思維能力的的含義(2)領導戰略思維能力的內容:一是戰略洞察力和戰略判斷力;二是戰略分析力與戰略綜合力;三是戰略預見力和戰略創新力;四是戰略統籌力和戰略決斷力。(3)領導戰略思維能力的培養:

一是加強哲學修養,提高辯證思維能力;二是努力拓展知識面;用豐厚的知識積累作為戰略思維的材料;三是在實踐中鍛煉;四是善於利用外腦。664.4.2領導能力的主要內容

3.領導的執政能力(1)領導執政能力發揮的重要性(2)制約領導執政能力發揮的因素(3)領導執政能力所包含的內容674.4.3領導方式

1.領導方式的含義:領導方式,是在特定環境中領導者採用的作用於被領導者的行為方式,具有策略性和指向性。2.領導方式的類型(1)集權型領導方式(2)民主型領導方式(3)放任型領導方式68

公共政策5.1公共政策概述5.2公共政策過程5.3公共政策分析5.4公共政策發展695.1公共政策概述

5.1.1公共政策的性質和範疇1.不同視角下的公共政策(1)國外學者對公共政策概念的界定

第一,價值分配論視角

第二,目標方法選擇論視角

第三,立場論視角

第四,過程論視角

第五,政治合法性實現論視角(2)我國學者對公共政策概念的界定

705.1.1公共政策的性質和範疇

2.公共管理視界中的公共政策第一,公共政策的性質是以政府等為代表的決策主體運用被賦予的公共權力區分社會利益需求,協調社會利益矛盾與衝突的方略;第二,公共政策的主體是決策者;第三,公共政策的客體是政策問題和政策受眾(政策目標群體);第四,橫向劃分和縱向劃分公共政策的範圍;第五,公共政策的目標直接指向公共政策制定者所領導或代表的國家、社會或共同體的利益最大化;第六,公共政策的核心是一種選擇。715.1.2公共政策工具

1.公共政策工具的類型公共政策工具又稱為治理工具或政府工具。依據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過程中政府介入程度的高低,在從自願性到強制性的範疇將公共政策工具類型分為:(1)自願性工具(2)混和性工具(3)強制性工具

5.1.2公共政策工具

2.公共政策工具的選擇公共政策工具的選擇是一種理性行為。政策工具的選擇需要考慮如下方面:第一,應基於以公共理性為主導的多元綜合理性的原則;第二,應與政策環境相適應;第三,應能有利於協調政策目標群體,即政策受眾的當前利益、中期利益和長遠利益;第四,應具有靈活性,針對某一政策問題是選擇使用單一的政策工具抑或是綜合應用多種政策工具,或是以一種為主其他為輔,取決於對以上三方面的條件要求滿足的程度;第五,政策工具的性質和效用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受到環境和目標群體變化的影響有可能發生變化。5.1.2公共政策工具

3.公共政策工具選擇的應用

霍萊特和拉米什通過設置兩個變數來構建政策工具選擇模型:一個變數是國家能力,或者說是國家影響社會行為者的組織能力;另一個變數是政策子系統的複雜程度,特別是政府在執行政策時面對的行為者的類型和數目。

745.1.3公共政策的研究主線

1.制定公共政策的主體的權力結構、權力運行機制與決策機制2.公共政策的過程與程式3.公共政策的內容與輸出755.2公共政策過程

5.2.1公共問題與公共政策問題公共政策問題的確認和建構是公共政策過程的起點,也是現代政策分析的中心環節。公共政策問題泛指實際狀態與社會期望之間的差距,這種差距往往是產生社會緊張狀態的原因。公共問題不等於就是公共政策問題,公共政策問題只是諸多公共問題中的一部分。公共問題成為公共政策問題的條件是:公共問題促使人們行動,特別是向政府及公共部門提出、同時該問題又在政府及部門的許可權範圍之內,在特定時期被列入政府政策議程。

5.2公共政策過程

5.2.1公共問題與公共政策問題公共政策問題的基本特徵:公共性。公共行特徵超越了個人特定的環境和範疇,與人類整個的社會生活、制度和全部歷史有關,同時也與既定社會中的大眾的價值、觀念和利益相關。公共政策問題的一般特徵:選擇性、動態性和時效性。

775.2.2公共政策問題的確認與建構

1.公共政策問題的確認是公共政策過程的基礎,而公共政策問題的建構則是政策分析的基礎和起點。公共政策問題的確認是在特定的“政策問題情境”中,瞭解與政策問題相關的社會變化過程中的權力關係、利益群體及資源配置等方面因素,從而對問題的性質、領域、範圍和程度作出基礎性判斷。2.公共政策問題的建構是對政策問題的理性分析;政策問題的建構需要對政策問題進行分類。3.政策問題的建構有四個相互銜接的步驟:問題搜索、問題界定、問題詳述和問題感知。整個過程是在認識或“感知”問題情勢的前提下,搜索出問題網。785.2.3公共政策議程

1.公共政策議程的含義:公共政策議程是由一定的政策行為主體提出並促成其最後確定,這一過程就是政策議程的建立過程。2.公共問題進入公共政策議程的觸發機制。詹姆斯·安德森的分類方法別具特色。他把公共問題進入政策議程的機制分為如下四種觸發機制:一是政治領袖的觸發;二是危機事件;三是抗議活動;四是通訊媒介的注意。5.2.3公共政策議程

3.公共政策議程建立的模型(1)科布在區分公眾議程和政府議程的基礎上依據政策訴求主體的不同提出了建立政策議程的三種模型:外在創始型、政治動員型和內在創始型。(2)金登在1984年提出的議程建構的三大源流:問題溪流、政策“原湯”(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這三大源流彼此獨立,具有各自的動力機制和特點。政策議程的多源流分析及其關係,如下圖所示。

805.2.3公共政策議程金登政策議程多源流分析示意圖

815.2.4公共政策制定

1.公共政策制定的含義公共政策制定是指包括從政策方案規劃設計、政策形成到政策合法化在內的一系列步驟的過程,以政府為核心的公共機構是公共政策制定和實施的主體。公共政策制定是整個公共政策過程中的重要階段。公共政策制定的流程包括宏觀的政治體系中的政策制定流程和微觀政策規劃與設計的流程。5.2.4公共政策制定2.公共政策制定的宏觀流程公共政策制定的宏觀流程是以伊斯頓對政治生活的系統分析為基礎,將政策制定視為政策資訊、資源、行為的輸入加工與政策產品的輸出回饋的過程。公共政策制定的宏觀流程可能是立法範圍的系統的議程,也可能是行政範圍的制度化的議程,還可能是針對偶發和突發的特定情境和事件而產生的議程。

5.2.4公共政策制定3.公共政策制定的微觀流程公共政策制定的微觀流程是從決策的視角對政策的規劃與設計。遵循決策的一般路徑,它包括發現問題——確立目標——方案擬定、評估與抉擇——政策合法化幾個階段。一般來說包括:(1)確立政策目標(2)政策方案擬定、評估與抉擇(3)政策合法化845.2.5公共政策溝通

1.內部溝通與外部溝通公共政策內部溝通是決策系統內部的與政策相關的資訊傳遞和交流,是組織內部通過各種現代資訊載體和通訊工具以制度化的溝通管道實現資訊的傳遞與交流。公共政策外部溝通是決策系統內與外部環境之間的直接或介間接進行的資訊傳遞與交流。外部環境主要指決策系統以外的個人及各類社會組織。

5.2.5公共政策溝通

2.公眾與政府之間政策溝通的途徑及其障礙(1)政府與公眾之間政策溝通的途徑•政策發佈和資訊公開•政策回饋和資訊回饋•雙向互動的政策溝通和政府回應機制(2)政府與公眾之間政策溝通的障礙•溝通的技術障礙•溝通的心理障礙•溝通管道的阻塞865.2.6公共政策執行

1.公共政策執行的一般理論公共政策執行是將已取得合法化的政策方案付諸實施,將政策內容轉變為現實,以解決實際問題、實現政策目標的過程。關於公共政策執行,西方國家公共政策學者圍繞兩條研究途徑展開:一是“自上而下”途徑,或稱為“政策制定者透視”途徑;二是“自下而上”途徑。875.2.6公共政策執行

2.公共政策執行失控及其矯正(1)公共政策執行失控。主要表現為:一是政策敷衍;二是政策附加或阻截;三是政策抵制;四是政策扭曲。(2)公共政策執行失控的矯正措施•加強公共政策執行體系的組織建設•提高公共政策執行者的素質•強化對公共政策執行體系的監控•促進公共政策執行的法治化和民主化建設885.2.7公共政策評估

公共政策評估是依據一定的標準和程式,對政策過程的運行方式、效果、效益、效率和公眾回應等進行績效評估和價值判斷的活動。1.公共政策評估的類型(1)聚焦於政策或專案的結果(結果評估或影響評估);(2)評估政策專案形成與實施的過程(過程評估);(3)對政策預期效果的評估(事前評估);(4)對政策執行結果的評估(事後評估);(5)在決策的各個階段對公共政策進行評估。895.2.7公共政策評估

2.公共政策評估中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選擇在政策評估中,需要協調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取向的關係:(1)關注政策效率與效果,以工具理性為主的政策評估;(2)關注政策價值效應,以價值理性為主的政策評估。905.3公共政策分析

5.3.1公共政策分析的含義與內容1.公共政策分析的含義。公共政策分析是通過運用一定的技術手段和分析方法來進行的,旨在認識政策形成原因、理解政策內容和價值、深化對政策過程的認知、研判和評價現有政策得失、尋求改進決策效率和品質的方法路徑、改善公共政策運行效率和效能的一種研究方式和研究工作。公共政策分析是一個跨學科的應用性研究領域,其主要目的不是對政策過程作出精准的描述,而是要更好地認識和解決現實的政策問題;作為應用性很強的一個研究領域,公共政策分析與經濟社會的發展密切相關。915.3.1公共政策分析的含義與內容

2.公共政策分析的內容(1)對政策內容的研究(2)對決策過程的研究(3)對決策輸出的研究(4)對政策的評估(5)對決策資訊的研究(6)對決策過程宣導的研究(7)對政策宣導的研究925.3.2公共政策定量分析方法1.確定型分析技術(1)線性規劃(linearprogramming)(2)排隊論(Queuingtheory)(3)馬爾可夫預測法(Markov-chainForecastingModel)(4)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analysis)935.3.2公共政策定量分析方法

2.隨機型分析技術(1)動態規劃(Dynamicprogramming)(2)決策樹(Decisiontree)(3)靈敏度分析(Sensitivityanalysis)945.3.3公共政策定性分析方法1.頭腦風暴法(BrainStorming)2.德爾菲法(DelphiMethod)3.交叉影響分析(Cross-impactanalysis)4.腳本寫作(Scriptwriting)955.4公共政策發展

5.4.1公共政策發展的趨向1.公共性2.合法性3.有效性5.4公共政策發展

5.4.2公共政策環境政策生態環境分為兩類:1.社會總環境2.工作環境975.4.3公共政策發展與公共管理價值的實現1.公共政策發展與公共管理的價值相關性(1)學科淵源(2)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中的功能與地位•公共政策的行為引導功能•公共政策的利益協調與分配功能•公共政策的調控和規制功能985.4.3公共政策發展與公共管理價值的實現

2.通過公共政策發展實現公共管理價值的途徑(1)實現公共管理的價值導向(2)構建公共管理穩定的運行平臺•公共決策是公共管理的起點•公共決策貫穿公共管理過程的始終•公共決策是公共管理履行各項功能的基礎•從根本上說,在現代社會公共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的過程中,需要適當的公共政策對之進行規制和調節,從而實現對社會資源配置的整合和優化99

導論1.1公共管理學概述1.2公共管理學的研究對象1.3公共管理學的研究途徑和方法1001.1公共管理學概述

1.1.1公共管理的含義

1.西方學者關於公共管理概念的界定在西方,公共管理目前只是公共行政(Publicadministration)的一個分支,即公共管理小於公共行政;但在中國,公共管理是一級學科,公共行政是公共管理下設的一個二級學科,即公共管理大於公共行政。

1.1公共管理學概述

2.公共管理的含義在西方國家,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PublicAdministration)中重視公共組織(包括政府行政組織、非盈利組織和准政府組織)實施管理的技術與方法、重視公共專案與績效管理、重視公共政策執行的理論派別和分支,是研究以政府行政組織為核心的各種公共組織管理公共事務的活動及其規律的學問。它是在當代社會科學和管理科學的整體化趨勢以及“新公共管理”運動的推動下,以公共部門管理問題的解決為核心、融合多種相關學科知識和方法所形成的一個知識框架。在我國,公共管理是包括政府在內的公共部門依法管理公共事務的各種活動的總稱;根據管理的公共事務的不同,公共管理可區分為國家公共管理、政府公共管理、社會公共管理和國際公共管理。

1021.1.2公共管理學的概念範疇

1.公共管理與公共行政

(1)學術界關於公共管理與公共行政的三種不同觀點(2)公共管理與公共行政:內在的聯繫:公共管理在實施管理的主體、管理活動的內容與範圍、管理的目標等一些基本的原則和管理理念方面,仍然與公共行政保持一致。在某種程度和範圍內,公共管理與公共行政可以互相替代;但公共管理並不能替代公共行政的全部。二者區別:公共管理與公共行政之間的差別在於公共行政更加重視“設計”,公共管理則更加重視實現公共行政目標的具體“運作”過程;公共行政更加強調政治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公共管理則更加強調管理的、經濟的手段;公共行政更加關注過程、程式和遵照別人的指示辦事以及內部取向,公共管理更加關注結果、對結果的獲得負個人責任和外部取向。

1031.1.2

公共管理學的概念範疇

2.公共管理與公共產品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是公共管理的重要內容,是公共管理活動滿足社會需求的重要目標之一。公共管理活動離不開公共事務的管理、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的提供,以及採取什麼樣的提供方式會更加有效。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是公共管理的重要職能和目標。一般而言,公共產品由政府或其他公共部門提供;私人物品通過市場提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共管理更強調公共部門不直接提供公共產品,而是強調公共部門為保證公共產品有效供給營造環境。1041.1.2公共管理學的概念範疇

3.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

二者的聯繫:第一,公共政策指出了公共管理的基本方向,是公共管理的要前提;第二,公共政策具有一定的公共管理職能;第三,公共管理是實現公共政策的基本途徑;第四,在一定層面上,公共管理行為與相關公共政策是合二為一的。

二者的區別:公共政策主要是制定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秩序和行為規則,它通過對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各方面的規定和引導,在總體上為一個社會中人們的生活和社會發展創造必須的環境,即是人們生活的一種外在條件。公共管理則是具體通過實施公共管理行為與活動來提高公眾的社會生活品質和實現公共利益。

1051.1.2

公共管理學的概念範疇

4.公共管理與工商企業管理公共管理與工商企業管理是既相聯系又相區別的兩類管理活動。作為人類社會的管理活動,公共管理與工商企業管理之間存在著相通之處,都必須履行包括計畫、組織、指揮、協調、人事、預算和控制等在內的一般的管理職能。其差別主要表現在:(1)管理性質的不同;(2)公共管理與工商企業管理的使命不同;(3)效率意識的強弱不同;(4)責任的性質、範圍不同;(5)管理的廣泛性、複雜性的程度不同。1.1.2

公共管理學的概念範疇

5.公共治理與善治治理問題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社會科學界尤其是公共管理界研究的熱點之一。治理概念的定義繁多,可泛指任何一種活動的協調方式。包括最小國家的治理、公司治理、新公共管理、善治、社會——控制系統和自組織網路等六種不同的用法。治理被等同於單個國家的可統治性,是“為了發展而在一個國家的經濟與社會資源的管理中運用權力的方式”。90年代後,世界銀行提出了“善治”口號,合法、法治、負責、透明、有效的政府構成了善治的基本要素,成為規範政治權力的主要標準。有人把治理視為公民社會的“自組織的組織間網路”,認為這是一種沒有政府的治理。1071.2公共管理學的研究對象

1.2.1公共管理的興起1.公共行政的反思

(1)公共行政的發展演進(2)公共行政的反思2.公共管理的產生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公共管理1081.2.2

公共管理學的研究內容與體系

1.確定公共管理研究對象的基本思路

從研究對象來說,公共管理學不再像公共行政那樣更多地將自己限制在對政府行政機關的研究上,而是把研究範圍擴展到其他非政府的公共組織方面;從研究焦點來說,公共管理學從以往公共行政的“內部取向”轉變為“外部取向”,由重視機構、過程與程式的研究轉到重視專案、環境、戰略與績效的研究;從研究方法來說,公共管理學要改變以往以規範研究為主的做法,重視量化方法與案例方法的應用,廣泛吸收經濟學、管理學和政策分析方法等學科的理論與技術手段。

1.2.2

公共管理學的研究內容與體系【基本結論】公共管理學是經濟學、管理學乃至社會學等多學科融合發展的結果,但政治學、行政學仍然是公共管理學的學科基礎。切斷公共管理學與政治學、行政學的內在聯繫,極容易導致把公共管理看作是純技術化的“管理主義”傾向。公共管理學應該是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有機統一體,不僅要解決“如何做”的問題,也要解決“為誰做”的問題;不僅要回答在實踐中出現的各種公共事務和社會問題如何解決的“管理”問題,同時更要回答“為何做”和“為誰做”的“公共”問題。1101.2.2

公共管理學的研究內容與體系2.公共行政學的研究內容

(1)國外學者的研究情況(2)我國學術界的研究情況3.公共管理學的理論體系4.公共管理學的學科特徵(1)研究對象與範圍的特徵(2)跨學科和綜合性的特點(3)具體研究問題的特徵(4)公共管理學既是實證的,又是規範的(5)更具現實性1111.3

公共管理學的研究途徑和方法

1.3.1公共管理學的研究途徑

1.公共政策途徑(thepolicyapproach,又稱為P途徑)2.企業管理途徑(thebusinessapproach,B途徑)3.管理學途徑、政治學途徑、法學途徑和經濟學途徑4.公共選擇理論5.新制度主義或新制度學派1121.3公共管理學的研究途徑和方法

1.3.2公共管理學的研究方法1.實踐抽象法2.實體分析法3.實驗法4.系統分析法5.比較分析法6.多學科交叉式的綜合研究方式7.案例分析法113

政務資訊資源管理8.1政務資訊資源管理概述8.2政務資訊資源管理的內容8.3政務資訊資源開發利用1148.1政務資訊資源管理概述

8.1.1政務資訊資源管理的內涵

1.資訊資源與政務資訊資源(1)資訊資源。廣義的資訊資源是與資訊內容產生、利用有關的一切資源,包括與資訊相關的人員、設備、技術、資金和資訊資源管理體制等各種要素的總稱。狹義的資訊資源僅指記錄在載體上的資訊內容,是指限於資訊本身的文獻資源或數據資源,或者說各種媒介和形式的資訊集合,包括文字、聲像、印刷品、圖形、圖像、電子資訊等。1158.1.1政務資訊資源管理的內涵1.資訊資源與政務資訊資源(2)政務資訊資源

政務資訊資源是指公共管理活動所涉及的、對公共管理活動產生影響作用的資訊資源的集合,它包括政務資訊內容資源以及與資訊採集、處理、儲存、分級分類、交換共用和開發利用活動有關的資訊人員、資訊設施、資訊技術、資訊資金和資訊管理體制。1168.1.1政務資訊資源管理的內涵

2.資訊資源管理

(1)資訊資源管理的含義資訊資源管理的幾種學說:第一,管理哲學說;第二,系統方法說;第三,管理過程說;第四,管理活動說。資訊資源管理的含義:資訊資源管理是一種系統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是一種基於資訊技術的、為滿足資訊需求而實施的集約化管理活動,包括對資訊活動要素(資訊、人員、技術設備、資金等)的規劃、組織、控制和協調,以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和提高資訊資源的開發利用水準。

1178.1.1政務資訊資源管理的內涵

2.資訊資源管理

(2)資訊資源管理的層次:第一,微觀資訊資源管理;第二,中觀資訊資源管理;第三,宏觀資訊資源管理

(3)資訊資源管理的要素:第一,資訊資源管理的架構;第二,資訊資源管理的組織;第三,資訊資源管理環境;第四,資訊資源管理的服務;第五,資訊資源管理技術1188.1.1政務資訊資源管理的內涵3.政務資訊資源管理(1)政務資訊資源管理的含義政務資訊資源管理(GIRM,GovernmentInformationResourcesManagement)是一種集成性和綜合性的管理活動,是公共部門為了實現特定的目標,以現代資訊技術為手段,對政務資訊進行採集、加工、存儲、交換共用、開發利用和服務,對資訊活動各要素(資訊、組織機構、人員、設施、資金、技術等)進行規劃、預算、組織、協調、指導、培訓和控制,以實現政務資訊資源的合理配置、有效滿足公共部門自身和社會資訊需求的活動過程。1198.1.1政務資訊資源管理的內涵

3.政務資訊資源管理(2)政務資訊資源管理的目標第一,基礎性目標:實現政務資訊資源的科學管理;第二,根本性目標:提高政務資訊資源開發利用的能力;第三,直接目標:降低公共部門資訊活動的費用;第四,終極性目標:促進公共管理正常運轉、經濟良性運行和社會和諧發展。1208.1.2政務資訊資源管理的產生發展與研究視角

1.政務資訊資源管理的產生與發展(1)政務資訊資源管理的產生(2)政務資訊資源管理的發展階段萌芽階段:從20世紀4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形成階段: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期成熟發展階段: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至今1218.1.2政務資訊資源管理的產生發展與研究視角

2.政務資訊資源管理研究視角(1)內容視角(2)技術視角(3)經濟視角(4)人文視角1228.1.3政務資訊資源管理標準化

1.政務資訊資源管理標準化概述(1)標準的分類與分級(2)政務資訊資源管理標準化內容(3)政務資訊資源管理標準化的方法

2.政務資訊資源管理的基礎標準。包括:(1)數據元素標準;(2)資訊分類編碼標準;(3)用戶視圖標準;(4)概念資料庫標準;(5)邏輯資料庫標準8.1.3政務資訊資源管理標準化3.中國政務資訊資源管理標準化

2003年2月,國務院資訊化工作辦公室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聯合向全國發出了“關於《電子政務標準化指南》和6項電子政務標準試用通知”。《指南》的第二版,包含工程管理、支撐技術和資訊安全3部分內容,以及6項標準:基於XML的電子公文格式(第一部分總則;XML在電子政務中的應用指南;電子政務業務流程設計方法通用指南;資訊化工程監理規範(總則);電子政務數據元(第一部分設計和管理規範);電子政務主題詞表編制說明。管理標準主要是軟體工程標準、驗收與監理標準、系統測試與評估標準、政務資訊資源開發利用功能性評價標準和政務資訊資源開發利用實用性評價標準。

1248.2政務資訊資源管理的內容

8.2.1政務資訊資源管理體制1.政務資訊資源管理的機構2.政務資訊資源管理職能:(1)宏觀管理;(2)微觀管理3.政務資訊資源管理人員:政務資訊資源管理人員主要包括資訊技術專業人才和資訊管理專業人才。資訊技術專業人才是在政務資訊資源管理中從事資訊系統研發、運行、維護、資訊安全等相關資訊技術工作的人員。資訊管理專業人才是從事資訊資源規劃、資訊資源組織等管理工作的人員。1258.2.2政務資訊資源採集

1.政務資訊資源採集的含義政務資訊資源採集,是指各政務部門在各自的職責範圍內根據政務資訊用戶的需求,從有關資訊源或載體內對各種形態的資訊選擇、采出、提取並加以聚合和集中的過程,即在“需求驅動”下,根據目的和要求將蘊涵、分佈在不同時空域的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領域的各種政務資訊採掘、加工處理和積聚起來的過程。1268.2.2政務資訊資源採集

2.政務資訊資源採集的過程(1)政務資訊採集的準備階段(2)政務資訊採集的實施階段(3)政務資訊採集的評估階段1278.2.2政務資訊資源採集

3.政務資訊資源採集的管道與方法(1)政務資訊資源採集的管道•行文管道•媒體管道•機構性管道•制度性管道•公共部門交流管道•個人管道1288.2.2政務資訊資源採集3.政務資訊資源採集的管道與方法(2)政務資訊採集的方法•觀察法•調查法•閱讀法•檢索法•交換、索取法•與會法1298.2.3政務資訊儲存

1.政務資訊存儲的含義:一是將加工後的政務資訊,按照一定規則,記錄在相應的資訊載體上;二是將這些資訊載體,按照一定的特徵和內容性質組成系統有序的、可供自己或他人檢索的集合體。2.數據倉庫:數據倉庫是對來自於異地、異構的數據源和各種資料庫的數據經加工後在—種稱之為數據倉庫的存儲地存儲、提取和維護的一種存儲方式。數據倉庫既是一個資訊資源的存儲機制,也是一個資訊資源分析、處理的決策支持系統,基於數據倉庫的政務資訊資源存儲將會成為主流的存儲方式。8.2.3政務資訊儲存

3.政務資訊資源庫的構建(1)政務資訊資源庫構建的目標(2)政務資訊資源庫的構建1318.2.4政務資訊資源分級分類1.政務資訊資源分級(1)社會公開類政務資訊資源(2)部門共用類政務資訊資源(3)依法專用類政務資訊資源2.政務資訊資源分類(1)主題類政務資訊資源(2)行業類政務資訊資源(3)服務類政務資訊資源(4)資源形態類政務資訊1328.2.5政務資訊資源公開

1.政務資訊資源公開的含義政務資訊公開是指政務部門以及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公共組織主動或根據公眾的申請公開政務資訊、並方便社會公眾獲取的各種活動與制度的總稱。1338.2.5政務資訊資源公開2.政務資訊資源公開的原則(1)合法性原則(2)及時性原則(3)真實性原則(4)利益平衡原則(5)不收費原則(6)責任原則1348.2.5政務資訊資源公開

3.政務資訊公開制度(1)政務資訊公開制度的主要內容:第一,確立和強化政務資訊公開是政務部門的義務和責任;第二,採用列舉式的方式,明確政務資訊公開的範圍;第三,確立政務資訊公開的監督和保障制度。(2)政務資訊公開的措施:第一,及時、準確地公開政府資訊,澄清資訊;第二,建立健全政務資訊發佈協調機制;第三,通過公報、網站、新聞發佈會以及報刊、廣播、電視傳播媒介公開政務資訊;第四,在國家檔案館、公共圖書館設置政務資訊查閱場所,配備相應的設施、設備;第五,根據需要設立公共查閱室、資料索取點、資訊公告欄、電子資訊屏等場所、設施,公開政務資訊;第六,編制、公佈政務資訊公開目錄和政務資訊公開指南,並及時更新。1358.2.6政務資訊資源交換共用

1.政務資訊資源交換共用的含義(1)政務資訊資源交換共用的含義:政務資訊資源交換共用是指一個部門為其他部門履行公共管理職能的需要而提供政務資訊資源,以及為履行公共管理職能的需要從其他部門獲取政務資訊資源的行為。(2)政務資訊資源交換共用包括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數據抽取彙集階段第二個階段:數據整合共用階段1368.2.6政務資訊資源交換共用

2.實現政務資訊資源交換共用的管理措施(1)編制政務資訊資源交換共用目錄體系•科學構建政務資訊資源目錄體系框架•科學構建目錄體系服務模型•明確政務資訊資源交換共用目錄的具體內容(2)健全與完善政務資訊資源交換共用標準規範(3)健全與完善政務資訊資源交換共用管理制度(4)加強政務資訊資源共用交換平臺和共用庫的建設1378.3政務資訊資源開發利用

8.3.1政務資訊資源開發利用概述1.政務資訊資源開發(1)政務資訊資源開發的含義:狹義的政務資訊資源開發是與狹義的政務資訊資源概念相互系,僅僅是指對政務資訊內容資源的開發。廣義的政務資訊資源開發是與廣義的政務資訊資源概念相聯系,不僅包括了狹義的政務資訊資源開發的一切相關內容和含義,還包括了資訊技術研究、資訊系統建設、資訊設備製造及資訊機構和管理體制的建立、資訊規則設定資訊環境維護、資訊人員培養等活動。(2)政務資訊資源本體開發和應用開發(3)政務資訊資源開發評價1388.3.1政務資訊資源開發利用概述

2.政務資訊資源利用(1)政務資訊資源利用的含義:政務資訊資源利用,是公共部門、企業、其他社會組織和個人有意識地利用政務資訊資源實現自身的需求、解決各自問題的過程。(2)政務資訊資源開發與利用的關係:政務資訊資源開發是手段,政務資訊資源利用是目的,二者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辨證統一關係。政務資訊資源開發是政務資訊資源利用的前提;政務資訊資源利用為政務資訊資源開發提供了動力和方向。

1398.3.1政務資訊資源開發利用概述3.政務資訊資源開發利用的框架(1)機制框架(2)經濟框架(3)建設工程框架(4)建設內容框架政務資訊資源開發利用機制框架政務資訊資源開發利用機制是指政務資訊資源開發利用各主體之間相互作用的方式。如下圖所示:政務資訊資源開發利用的經濟框架

推動資訊資源開發和利用的實質是提高全社會資訊資源的開發水準和利用程度,保障資訊產品的供給,滿足全社會不斷增長的資訊需求。“保障供給”就是要不斷開發出豐富的、高質量的政務資訊產品;“滿足需求”就是要滿足全社會對政務資訊資源的需要,如下圖所示:政務資訊資源開發利用建設工程框架從工程建設角度看,政務資訊資源開發利用建設框架包括6個體系:政務資訊技術支撐體系、政務資訊開發與維護體系、政務資訊資源目錄與定位體系、政務資訊資源交換與服務體系、政務資訊資源管理制度體系以及政務資訊資源安全保障體系。如下圖所示。政務資訊資源開發利用建設內容框架建設內容框架表明的是現階段政務資訊資源開發利用工作的重點。政務資訊資源公開與交換共用、公益性資訊開發服務、資訊資源產業以及宏觀保障環境,是現階段政務資訊資源開發利用工作的重點領域,各個領域又有其工作重點,如下圖所示。1448.3.2政務資訊資源開發利用戰略1.西方國家政務資訊資源開發利用戰略(1)推行市場化的政策取向(2)以先進的資訊技術為依託,科學開發政務資訊資源(3)重點建設資料庫資源,促進網路資訊資源的開發(4)完善政務資訊政策法規,為政務資訊資源開發創造了良好環境(5)重視資訊人才開發和培養1458.3.2政務資訊資源開發利用戰略2.中國政務資訊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及戰略(1)中國政務資訊資源開發利用現狀(2)我國政務資訊資源開發利用戰略•完善有關政務資訊資源開發利用政策法規•完善管理體制,建立政務資訊資源管理機構•重視政務資訊內容的完善和服務•進一步改進政務資訊資源基礎建設•強化政務資訊資源的標準化建設•重視人才的開發利用1468.3.3政務資訊資源法制建設1.國外資訊資源法制建設的基本概況2.美國A—130號通告3.中國政務資訊資源法制化建設概況(1)分散性(2)不配套性(3)間接性(4)模糊性1478.3.3政務資訊資源法制建設4.政務資訊資源管理法制建設的內容(1)確定資訊資源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地位(2)政務資訊資源管理法制建設的內容框架•政務資訊資源管理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