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_第1页
解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_第2页
解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_第3页
解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_第4页
解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解读1内容提要历史背景

《序言》主要内容

学习体会2一、历史背景(一)写作和发表时间

1.写作时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马克思为他在1858年11月至1859年1月写成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所写的序言;

2.发表时间:文章发表于1859年1月。3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无产阶级斗争的发展3.马克思、恩格斯阶级立场的转变和学术研究的发展4.马克思、恩格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吸收

(二)时代背景4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激化(3)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开始爆发(1825年,英国)52.无产阶级斗争的发展(1)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英国256万人,法国173万人)(2)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激化(工人阶级出现大量的失业工人;工人的平均工资相对下降)1848年欧洲工人运动6(3)工人阶级反抗资本家的斗争逐步发展

首先,工人破坏机器;其次,工人开展要求提高工资的经济斗争;最后,发展为夺取政权的政治斗争,如“三大工人运动”。

(4)工人斗争的经验

“三大工人运动”先后失败,失败的根源在于,没有一个坚强的工人阶级政党来领导,没有一个科学的革命理论来指导,马克思、恩格斯就是适应于工人阶级斗争的需要来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73.马克思、恩格斯阶级立场转变和学术研究的发展(1)马克思、恩格斯阶级立场的转变马克思、恩格斯都出身于富裕家庭,马克思的父亲是德国著名的大律师,恩格斯的父亲是一个资本家,他们两人都先后背叛了自己的家庭出身,投身于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实现了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8(2)马克思、恩格斯学术研究的发展

马克思在大学本科阶段开始是学法律的,后来发现当时的法律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于是转变研究方向,学习和研究欧洲古典哲学,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大学毕业后,他在《莱茵报》工作期间由于发生了林木盗窃案,他开始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状况,1843年至1857年,马克思潜心研究了15年的政治经济学,写了《政治经济学批判》。恩格斯没有读过大学,但投身于工人斗争,关心工人疾苦,研究资本主义经济,也得出了与马克思经济学相同的结论。9

亚当.斯密的最大功绩是创立市场经济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最大功绩是创立劳动价值理论。但是,他们把资本看作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同时,他们又极力掩饰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冲突,断然否定资本主义存在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其原因是他们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运用唯心史观看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他们的资产阶级立场和唯心史观,吸收了他们的市场经济理论和劳动价值理论,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现象,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大卫.李嘉图亚当.斯密

4.马克思、恩格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吸收101.这篇序言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和独立的科学意义,其中对唯物主义历史观作了精辟的说明,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下了经典的定义;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2.这篇《序言》标志着马克思唯物史观正式诞生,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走向成熟的标志。(三)写作意义11二、基本内容《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情况和部分的写作计划2.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经过和结论(重点)

3.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态度

1-2自然段第7自然段3-6自然段12基本内容(一)、《序言》的写作情况(P96-1)“我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以下的顺序: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在前三项下,我研究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分成的三大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其它三项的相互联系是一目了然的。”13基本内容1.马克思他考察的对象是“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他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制度。

2.这种考察是按照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和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的顺序进行的。其中前三项考察了资产阶级社会的三大阶级的生活条件。“三大阶级”——也应当看成:马克思的那个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三大阶级,就是工人、土地所有者和资本家。

14基本内容(二)、《序言》的部分写作计划P96-2“我把已经起草好的一篇总的导言压下了,因为仔细想来,我觉得预先说出正要证明的结论总是有妨害的,读者如果真想跟着我走,就要下定决心,从个别上升到一般。不过在这里倒不妨谈一下我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15基本内容1.第二段所说的“总的导言”,是指马克思为他当时计划写的庞大的经济学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而写的总的《导言》。2.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从个别上升到一般”体现了马克思的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归纳法。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商品

→货币→资本)通过理解生产的社会性质,看到生产之中人与人的关系。16基本内容P96-2“我把已经起草好的一篇总的导言压下了,因为仔细想来,我觉得预先说出正要证明的结论总是有妨害的,读者如果真想跟着我走,就要下定决心,从个别上升到一般。不过在这里倒不妨谈一下我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

值得一提的是马克思的态度:他认为“预先说出需要证明的结论是有害的”--然而这恰恰是我们中国人的一种习惯--教条主义。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要的只是它的结论,至于这结论是怎么得出的,往往并不关心。而在马克思看来,结论并不重要。相反,论证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实践。17基本内容(三)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原因经济原因(三件事)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法和地产分析的讨论

莱茵省总督沙培尔就摩塞尔地区农民状况同《莱茵报》展开的公开论战

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

马克思出于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责任感,丝毫没有退却,而是知难而进。恰恰是这三件难事,成了马克思去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初动因

18基本内容政治原因:

这就是他谈到的“法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带着微弱哲学色彩的回声”。我们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贯认为,英国的经济(现实)和经济学(理论)、法国的政治(现实)和政治学(理论)、德国的哲学是当时世界最发达的文明形态,但三个国家都带有片面性。所以马克思主义需要融合当时整个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吸其精华弃其糟粕。

(注:法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指当时法国的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思潮。)

19基本内容(四)《序言》结论

第四段是整个《序言》中最重要的一段,也是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引用率最高的段落之一。它可以看成两个部分:20基本内容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哲学的第一部著作。1843年夏天写于莱茵省的克罗茨纳赫,故又称《克罗茨纳赫手稿》。原稿共39张,没有标题,现在的标题是1927年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发表这一手稿时加的。

(四)《序言》结论之《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部分21基本内容P97-4《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结果”可以概括为:“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

(注:法的关系是指政治上层建筑,“市民社会”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基础。)

22基本内容几个概念指上层建筑

(不再赘述

)23“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的概念

黑格尔认为法的关系和国家的形式一样,一方面应当从它们自身来理解,另一方面应当从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国家和法属于政治上层建筑,而政治上层建筑是思想上层建筑的特殊表现。)

黑格尔的上述观点属于唯心主义,因为他是从“绝对精神”出发来看待一切的,而整个宇宙被看作是绝对精神的展开,也就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绝对精神,而国家和法等,仅仅是绝对精神展开的一些环节。(注:所谓绝对精神,是指一种理论化的上帝。)24“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的概念

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糟粕,把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建立在物质的经济基础之上,吸收了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内核,阐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从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25

“物质的生活关系”概念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生活生活关系物质的生活关系所谓“生活”,不是指日常生活,在马克思的语境中,“生活”指“人的生命活动”

,“生活关系”实际上是指人与人的交往,马克思哲学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一般而言,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生活”,本身就是指个人的生活。因为“生活关系”就是人与人的交往关系。正如生活指“人的生命活动”包括多个层面一样,交往关系也包括多个层面,其中,物质层面是最基础的层面,所以马克思才把“物质的生活关系”独列出来。它指的就是人与人的物质交往关系即生产关系。26“市民社会”概念

“市民社会”是前面所说的“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

这里的“市民社会”可以用“经济基础”的概念代替,国家和法的形式则可以用“上层建筑”概念代替。“经济基础”指“物质的生活关系”,正如上层建筑指“法的关系和国家形式(关系)”一样。由此就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他不是把“法的关系”和“国家的形式”看作是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而是把它们看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现象”,而这种特殊的“精神现象”根植于物质生产关系,换句话说,国家、法等上层建筑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27基本内容(四)《序言》的结论《历史唯物主义》部分(1).阐述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决定精神生活,还是精神生活决定物质生活,或者说,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还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对这个根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两种截然对立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

28基本内容(2).阐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马克思在《序言》里把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几个范畴作了科学分析,阐明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普遍规律。

马克思指出,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变革,要从经济基础方面去寻找原因,生产关系的变革,要从生产力方面寻找原因。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

29基本内容(3).阐述了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终极原因

马克思在《序言》里深刻地阐明了发生社会革命的根源。社会革命无论是政治革命、思想革命,还是经济革命(生产关系方面的革命),都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

30P97-4“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

“总的结果”并不是马克思对全部历史理论的一个简要概括,而是通过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其研究对象并不是整个人类历史,而仅仅是资本主义历史。31基本内容马克思在《序言》中,把他从1843年以来的研究成果做了一个总结性的概括:

P97-4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这就是马克思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理。32基本内容

1.马克思所谈的是“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主要是指物质生产,不是黑格尔所讲的精神生产。

2.在这样的视野中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它们涉及的都是生活的不同层面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生产力作为生产能力,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关系体现的则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也被马克思看作一种社会关系。所有这些“关系”,都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展开,是这种展开的一些特殊环节。

33基本内容

3.这句话把“生活”分成了四个层面:物质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然后,它把“生活”与人的社会存在联系在一起。最后阐述了存在与意识的关系。(注:所谓社会生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比如:家庭婚姻生活;狭义的社会生活仅仅是指其他的社会生活。)34基本内容

p97-4“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1.不能把存在与意识的关系混同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因为马克思所说的“存在”是指人的社会存在,也就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展开,马克思所说的“意识”是指人的社会意识,即对“生活”的意识,旧唯物主义者所说的“物质”与人无关,仅仅是指自然界,他们所说的“意识”则并不以自我意识为前提,即它仅仅是对自然客体的直观反映。2.不能混同“制约”和“决定”。决定是一种制约,但制约不一定是决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间接制约上层建筑,因此,在这里用“决定”这个词比“制约”这个词更准确.

35基本内容

p97-4“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1.这也就是说,归根到底,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乃至整个社会关系的变迁和改革。生产力是社会生活中最革命的因素,社会变革总是首先从生产力开始的。36基本内容

2.通常把它说成是生产力的变化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变化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也就是说,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引起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变革。当然,由于是“制约”而不是“决定”,因此这种变革并不是同步进行的,而是“或慢或快”地发生的。37基本内容

p97-4“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

38基本内容

1.按照通常的看法,这里说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里马克思所讲“意识”是指“社会意识形态”,相应的,意识形态的变革反映的是社会存在状况的变革(注: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式包括社会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如自然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学等与政治不直接挂钩的,没有阶级性的社会意识形式)。

2.马克思指出,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这就是说,社会变革的根源不在于社会意识,而在于社会存在即物质生产方式本身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39基本内容P98-4“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注:这就是著名的两个“决不会”的思想。这个思想反映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规律,但是,对这个基本规律的具体表现不能作机械的理解。40基本内容

首先,马克思在强调一种社会形态的建立归根到底要有一定的相应的社会生产力作为基础时,并没有规定每个国家、每个民族这种生产力的具体水平才能发生革命。社会制度的更替往往发生在原来社会制度欠发达的地方。例如,封建制代替奴隶制发生在奴隶制不典型的中国,而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却发生在封建制欠发达的西欧。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于一种社会形态的建立来说,只是最终决定因素,而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也就是说生产力对于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是“归根到底”意义上的,而不是“唯一”意义上的。经济是基础,但是影响历史发展进程的还有上层建筑等各种因素。41基本内容P98-4

“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42基本内容

共产主义社会与它的史前时期的区别在于:前者消除了生产过程的对抗性质,也就是消除了阶级斗争。而后者则在对抗的形式中发展。马克思所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这隐含着:在共产主义社会,个人之间的对抗仍然可能存在,只不过它不再是社会性的对抗,不是“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换言之,如果这种对抗存在的话,那也具有纯粹个人的性质,不是社会的性质。

(注:亚细亚是指从原始社会遗留下来的东方社会现存的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以手工生产为特征的的生产方式。)

43基本内容马克思、恩格斯除了他们生前公开发表过的《神圣家族》,马克思在这里主要提到了两个人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未发表的著作在20世纪被抬到了极高的地位,而马克思却认为不过是他们两人“自己弄清问题”之作,因此对未能发表丝毫没有介意。这使我们懂得,“自己弄清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马克思给予恩格斯以高度评价。这包括恩格斯对经济学范畴的批判,也包括恩格斯通过实践的道路(马克思则主要通过理论的道路)得出唯物史观的“结果”。(五)、(六)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P98-9944基本内容介绍了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情况,以及他对政治经济学的态度。

马克思讲了他在伦敦几十年如一日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说明他的研究成果尽管不合乎统治阶级的偏见,却是多年诚实研究的结果,并要求读者不要因阅读这部著作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而害怕。

(七)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态度P99-100

45这篇《序言》,马克思系统地阐述了其唯物史观,他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以历史过程观点为中心,以社会形态思想作基础,以共产主义为必然结论的完整的科学体系。社会形态及其发展过程的思想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内容,贯穿其中的核心观点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法原理。围绕这条主线,就可以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高度,阐明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总结46三、学习体会1.要坚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基本立场2.要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3.要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方法47三、学习体会1.要坚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基本立场

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他背叛了自己的家庭出身,自觉地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苦大众的立场。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首先必须坚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