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课时练习一、单选题1.清初保持满族传统的宁古塔人,“尚淳实,耕作之余,尤好射猎。近年汉字事件日增,竞谈文墨”。乾隆五十七年,乾隆帝降旨:“盛京等处旗民杂处,而地广土肥,贫民携眷出口者,可藉资口食,即人数较多,断不致滋生事端,又何必查验禁止矣。”乾隆帝的上述举措(

)A.试图改变清廷闭关自守政策 B.促使汉语逐渐成为满汉通用语言C.导致满汉民族交融步伐加速 D.推动汉民开始大量移居东北地区2.清代前期,“大约从嘉庆中期开始,由于西北边疆经常动荡不定,西北边疆地理研究之风开始悄然而起,并很快弥漫开来,成为一股引人注目的于林风尚。”这一现象反映出(

)A.列强加紧侵略渗透内陆地区 B.中国史地学的近代化得以发展C.国人对边疆危机的忧患意识 D.“海防”与“塞防”之争日益加剧3.在明清两京城的官员有出入宫廷的牙牌(象牙牌),是出入宫禁的“门禁卡”。《桓枢纪略》中记载军机处的凭证为金牌,“金牌以金为之,广约五分,厚约一分,修约两寸,上镌军机处三字,直(值班)军机配之”,而这面金牌也是军机处行使权力,打开印匣的“钥匙”。这可用于说明清代(

)A.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 B.内阁议政功能丧失C.军机处成为权力中枢 D.中央吏治十分混乱4.清朝时期,现代中国疆域的版图逐渐定型。要研究清朝管理西藏的历史。可以作为一手史料的是(

)A.史著《简明清史》 B.小说《鹿鼎记》C.文献《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D.影视《康熙大帝》5.据下表可知,清代(

)顺治册封五世达赖“达赖喇嘛”尊号,意思是学问像大海一样的上师。康熙册封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尊号,意思是精通五明学问的大师。雍正1727年,设立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乾隆确立金瓶掣签制度。清政府规定达赖、班禅去世后再选的转世灵童要在驻藏大臣的监督下,从朝廷颁发的金瓶中抽签决定,报朝廷批准。A.是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统治的开始B.君主均重视对西藏地区的管理C.促进了东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发展D.中央政府基于实际对西藏地区因俗而治6.康熙在位时期,皇储之位几度反复。雍正即位后,把选定储君的诏书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的匣子里,皇帝死后始得启动,以便预定的新君继位。这一制度的确立(

)A.避免了统治阶级的内斗 B.反映了君主权威的加强C.保证了皇位传承的稳固 D.继承了草原部落的传统7.清朝前期,形成了奏折制度,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由此可见该制度导致了(

)A.抛弃传统政治沟通渠道 B.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C.政府行政效率大大提高 D.决策科学性得到保障8.1683年,针对清朝内部有人主张放弃台湾一事,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指出:“如仅守澎湖,而弃台湾,则澎湖孤悬汪洋之中,土地单薄,界于台湾,远隔金厦,岂不受制于彼而能一朝居哉?”康熙皇帝接受此建议,在台湾设置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这表明当时清朝(

)A.已有一定的主权意识 B.对台湾府实施有效管辖C.缺乏明确的海防意识 D.放弃对台湾地区的保护9.宋元时期,因抵抗契丹、防御西夏,“杨家将”精忠报国的故事为人所熟知。到了清代,嘉庆帝命人对故事里宋辽双方尽忠尽孝的人物都进行歌颂,并以坏人伏诛、好人受赏、辽宋议和的大团圆结局告终。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A.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B.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C.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明清之际的新思想影响巨大10.历史学家孟森先生评价清朝某位皇帝“勤政之君,未有及世宗者”,其在位期间曾将丁银完全分摊到田赋中,史称“摊丁入亩”。下列关于该皇帝的史实,正确的是()A.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 B.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C.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军机处 D.颁发给西藏地方政府金瓶11.顺治十八年(1661年)五月,郑成功攻取台湾的同时即“招沿海居民之不愿内徙者数十万人东渡,以实台地”。郑氏集团溃败后,清廷积极招垦,大幅降低田赋,鼓励移民台湾,故闽粤汉人又大量移民台地。这两次台湾移民(

)A.表明清廷海禁政策松弛 B.促进了台湾地区的开发C.消除了民族文化的差异 D.驱逐了西方的殖民势力12.下表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摘取的部分清朝重大事件记录。据此拟定一个主题,最恰当的是(

)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军大举出兵台湾,郑氏首领请降。清朝在台湾设府统治,隶属于福建省,并驻军镇守。康熙二十八年(1689)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立两国东段边界线。雍正四年(1726)在明朝基础上,云贵总督鄂尔泰主持进行更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乾隆二十七年(1762)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乾隆五十八年(1793)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菩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管辖权。A.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B.清朝国家疆域的奠定C.康乾盛世的鼎盛局面 D.清朝国家版图的开拓13.雍正曾说道:“盖天下之人,有不必强同者。五方风气不齐,习尚因之有异,如满洲长于骑射,汉人长于文章,西北之人果决有余,东南之人颖慧较胜,非惟不必强同,实可以相济为理者也。至若言语嗜好,服食起居,从俗从宜,各得其适。”由此可见,清朝(

)A.实现了边疆内地一体化治理 B.秉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C.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间交融 D.开创了边疆地区管理新模式14.自雍正时起,政府在西南各民族聚居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由中央政府选派流官取代土著首领,直接管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政务,这一举措(

)A.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C.解决了边疆冶理隐患 D.阻隔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15.清代军机大臣“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旨召入”,(内阁)大学士出现内外中堂之分,入职军机处的内中堂承担军机处的重要职责,留守内阁的外中堂处理中央常规事务。内中堂的出现(

)A.导致中央行政机制紊乱 B.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率C.埋下了内阁擅权的隐患 D.不利于军机处发挥职能二、材料分析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至崇祯三年(1630年),全国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4.1%,顺治十二年(1655年)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国人口年平均增长率达到6.6%,都远远超过了两千年封建时期中国人口1%左右的年平均增长率。明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在总量与质量上相较之前的朝代都有较大的提升,市民阶层壮大与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人口的增殖。明清时期政府实行轻徭薄赋的赋税政策,鼓励人口繁衍。特别是康熙晚年实行所谓“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同时,清代疆域扩大,西北、东北、西南等地区被纳入人口统计与户口编审的范围,人口统计范围的扩大使人口数量得到极大的增加。材料二

明代人口达到2亿之时,全国不少地区的土地已经开发殆尽。而清代在此基础上人口与粮食总产量增加一倍以上,主要的增产途径就是增加耕地的面积,进入山地、丘陵地区开垦拓荒,加上外来耐旱高产作物的推广种植,使土地资源得到了全域性的开发,如东北、西北、西南、台湾等地。晚清汪士铎面对中国四亿人口曾哀叹:“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州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清中叶后民变起伏。超量的人口导致农业人均收入递减;对边疆土地的开发导致汉族人口大量涌入原少数民族地区,并与之争夺生存空间,激化了民族矛盾;因人口增长压力导致的人群流移成为清代中叶后社会的常态。——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蔡欣《探究明至清中叶人口增长的特点、原因与影响》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至清中叶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至清中叶人口迅速增长的影响。参考答案:1.C2.C3.A4.C5.D6.B7.B8.A9.B10.C11.B12.B13.B14.B15.B16.(1)原因:国家统一、政治相对稳定;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赋役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