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1页
江苏省镇江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2页
江苏省镇江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3页
江苏省镇江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4页
江苏省镇江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年级期中学情调查语文试题本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29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儒家文化既是一门修身立德之学,又是一门治学求道之学。孔子更是视学习为“修己安人”之根本,并形成了“乐学弘道”的学习观。孔子从“十有五而志于学”,始终秉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的好学、乐学之学习态度,坚守求道、弘道的学习目标,最终达到了知行合一、成人成己的理想学习境界。孔子的学习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孔子认为学习要秉持乐学情感,注重愉悦的学习情感体验。乐学不仅被莘莘学子奉为治学圭臬,更是孔子所推崇的最佳学习境界。《论语》开篇即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孔子十分注重学习所带来的内心的愉悦感,并且将学习本身看作一件快乐无比的事,认为经常温习所学知识能让学习者发自内心地感到快乐。孔子还进一步阐释了学习的三个不同层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在孔子看来,乐学的前提是勤奋好学,“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孔子认为自己在学习天赋方面和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做到了勤学、好学、乐学,因而才有了博学多识的美誉。其次,学习要坚守“道”、志于“道”,致力于达“道”和弘“道”。孔子认为乐学、善学,终其一生,要对“道”这一正确学习方向执着追求。在孔子看来,学习的过程亦是致力于求道的过程,是追求真理、明确目标、坚定方向和信念的过程。在学习中,只有内心坚守正确的方向,秉持仁义道德,立志于对“道”的追寻,才会最终学有所成,享受精神的富足。孔子特别强调学习以“闻道”,认为“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论语·子张》),只有内心坚定正确的学习方向,加之日积月累的勤奋学习,才有可能“闻道”。闻道之后就应努力“达道”“弘道”,“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季氏》)。最后,学习的最终归宿是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将学习践行于现实生活中。孔子不仅强调好学、乐学以丰富学识,充盈精神世界,而且还特别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在孔子看来,“言”是“知”的一部分,言行统一即是要求知行合一。“知”是“行”的前提和基础,“行”是“知”的最初目的和最终归宿,只有做到知中彰显行、行中体现知,心怀正确的“知”,践行实际的“知”,才会达到实践观的理想学习境界。(摘编自刘萌、王琇清《论孔子的乐学弘道学习观》)更多课件教案视频等优质滋源请家威杏MXSJ663材料二:《论语》最打动笔者的,不是孔子超乎常人的好学之心,而是孔子的治学格局。无志不成学,治学的格局决定了“学”的范围与成绩。孔子以天下之学为志,志向高远,却非好高骛远,他将“好学”做到了极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便是对孔子治学的生动诠释。在做学问时,孔子敏而好学,精益求精,面对不翔实的知识,他始终坚持“阙如”的态度。所谓“阙如”,是指空缺而不言。在孔子看来,治学严谨、实事求是、直面自我才是做学问该有的态度。一直以来,我们都强调要清除疑难,总是以欣赏的眼光看待那些敢于补“阙”、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但孔子告诉我们,保持“阙如”的态度更为难得。“阙如”并非放弃求证,而是对于一些无法求证、确乎不知的问题要保持真实空缺的态度,也就是孔子所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李商隐五律诗《街西池馆》第三联“太守三刀梦,将军一箭歌”,前句化用西晋王濬“三刀梦”的典故,按照律诗格律,后句也当用典,但“将军一箭歌”所化用的典故,至今无人知晓。在注解此句时,清人朱鹤龄、冯浩均注“未详”,姚培谦却将此句联系到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典故。朱、冯二人的治学态度受到推崇,姚氏则深为后人诟病。孔子还将“阙如”的治学态度延伸到为人处世中,孔子从不避讳自己之“阙”,而是正确面对错误并积极改正,他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可以说,孔子“过与更”的思想展现了他直面自己过错,不文过饰非的勇气。孔子的“博学”理念是十分先进的,“学无常师”“万物皆可学”,孔子的“博”显示出其思想的先进性和超越性:“博”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尽美矣,又尽善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不仅在立志向学方面践行“博”,还在教育弟子方面践行“博”。这种“博”体现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还体现在“一以贯之”“吾无隐乎尔”。作为我国历史上创立私塾第一人的孔子,他用他的“博育”打破了当时官府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而“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无疑是孔子“博育”的最好成果。(摘编自王赣萍、徐梦婷《论〈论语〉中“志与学”的建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文化本身包含了治学求道的学问,孔子更是不但以学为本,而且形成了自己系统的学习观。B.孔子不但注重学习过程,而且特别强调学以致用,把“行”作为“知”的最初目的和最终归宿。C.孔子追求内心愉悦的情感体验,极为推崇乐学之道,经由此道,孔子便获得了博学多识的美誉。D.孔子之“博”具先进性和超越性,既强调学习内容广、态度诚和时间长,也将其落实于教学中。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在学习上有明确的规划,对学习目标有清晰的设定,对学习的理想境界有明确的认知。B.孔子认为“闻道”之后,要努力“达道”和“弘道”,欲学有所成,离不开秉“道”而行。C.孔子以天下之学为志的治学格局为后人称道,其坚持“阙如”的治学态度更值得后人敬重。D.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其“博育”理念彻底改变了当时人们不求学的风气。3.下列选项,不属于材料中阐述的孔子学习观的一项是()A.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C.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D.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4.简要分析材料二第二段画线部分在文中的作用。【答案】1.C2.D3.A4.①画线部分属于事实论据,针对“一箭歌”典故一事,举出清人朱鹤龄、冯浩均注“未详”受到推崇,姚培谦联系“三箭定天山”的典故为人诟病的事例。②两种做法形成正反对比论证,用来论证保持“阙如”的态度难得。【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极为推崇乐学之道,经由此道,孔子便获得了博学多识的美誉”错误,从材料一第二段“孔子认为自己在学习天赋方面和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做到了勤学、好学、乐学,因而才有了博学多识的美誉”可知,获得博学多识美誉的不止“乐学之道”,还有勤学、好学之道。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彻底改变了当时人们不求学的风气”错误。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他用他的‘博育’打破了当时官府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可知,文中没有写到彻底改变当时人们不求学的风气,属于于文无据。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内容可知,孔子的学习观是乐学、勤学、好学、博学之道。A.意思是孔子有个学生名叫颜回,是个勤奋的好学生,从不因为一些事迁怒他人,也从不犯同样的过错。强调不迁怒他人,同样的错不会犯第二次。这和学习无关。B.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一个人可以成为值得我学习的者师,我汲取他的优点而学习,如发现他的缺点则引以为戒并加以改正。强调博学。C.意思是君子如果能广博地学习文化知识,并且用礼来约束自己,这样就可以不会离经叛道了吧。强调博学。D.意思是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强调乐学的态度。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本段的中心观点是孔子始终坚持“阙如”的态度。本段划线句子列举一个事例,即针对李商隐五律诗《街西池馆》第三联“太守三刀梦,将军一箭歌”中“一箭歌”典故一事,举出清人朱鹤龄、冯浩均在注解的时候保持真实空缺的态度,注解为“未详”;而姚培谦却将此句联系到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典故,深为后人诟病。用这两个例子构成正反对比论证,在对比中更加明确地论证了保持“阙如”的态度更为难得。(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看护孙犁一九四三年冬季,日寇在晋察冀“扫荡”了三个月,对在晋察冀的部队和人民来说,这是一段极端艰难的时间。那一两年里,我们接连遇到了灾荒。反“扫荡”的转移,是在“九一八”下午开始的,我们在沙滩上行军,不断地蹚水过河。情况一开始就很紧张,来不及穿鞋,就手里提着。接连过了几条小河,队伍渐渐也就拉散了,我因为动作迟缓,落在了后面。回头一看,只有一个女孩子,一只脚蹬在河边一块石头上,眼睛望着前边的队伍,匆忙地穿上鞋,就很快地跟上去了。这女孩子有十六七岁,长得很瘦弱,背着和我一样多的东西,外加一个鼓鼓的药包,跑起路来,上身不断地摇摆,活像山头那棵风吹的小树。我猜她准是分配到我们队上来的女看护。“快跑,小鬼!”我追在后面笑着喊。“反正叫你落不下!”她回头笑了一下,这笑和她的年岁很不相称。她幼小的生活里一定受过什么压抑。我注意到她的脚步,这孩子缠过脚,①我明白了为什么过河以后,她总是要穿上鞋。前面的队伍正蹚过一条大河,爬到对面高山上去。头上是宽广的蓝天。忽然听到飞机的叫声,立时就开始了扫射。我看见女孩子急忙脱了鞋,卷高裤腿,跑进水里去,河水搭到她的腰那里,褂子全都湿了,却用两只手高高举起了药包。她顺着水流斜斜地前进,没走到河心,就叫水冲倒了,我赶紧跑上去,拉起她来,扯过河去。刚登上岸,我觉得脚上一热,就倒了下来,血冒在沙滩上。敌人的飞机一直低飞着,扫射着河滩和岩石,扫伤了我的左脚。女孩子低着头,取出一个卫生包,替我裹伤。扎住伤口,女孩子说:“你把东西放下吧,我给你背!”“哪里的话,你这么小的人,会把你压死了哩!”我勉强站立起来,女孩子搀扶了我,挨上山去。我们在山顶走着,飞机走了,宽大清澈的河流在山下转来转去,有时还能照见我们的影子。山上两旁都是枣树,正是枣熟枣掉的时候,满路上都是渍出蜜汁来的熟透的红枣。我们都饿了,可是遵守着行军的纪律,不拾也不踏,咽着唾沫走过去。②中队上的医生老康跑上来说:“刚一出发你就负伤了!”“可是并不光荣。”我说,“正在用腿用脚的时候,你看多倒霉!”“每天宿营下来,我叫刘兰去给你换药!”他说着替女孩子搀扶着我,刘兰才有工夫坐下去倒出她鞋里的沙土和石块。“这孩子很负责任,”老康接着小声说,“她是一个童养媳,婆家就在我们住过的那个村庄,从小挨打受气,忍饥挨冻。这次我们动员小看护,她坚决参加。起初她婆婆不让,找了来。她说:‘这里有吃的有穿的,又能学习上进,你们为什么不让我进步?’婆婆说:‘……你吃上饱饭,可不能变心,你长大成人,还是俺家的媳妇!’她没有答话。”从这天起,每天晚上到村庄找好房子,刘兰就背着药包笑嘻嘻地找了我来,替我洗好伤口换好药,才回去洗脸休息。情况越来越紧,可是我的伤口并不见好,组织上决定要把我转移到远处一座高山上去,叫刘兰跟随。我心里有些焦急,望望刘兰,她却没有怨言。我们按路线出发,天明进入了繁峙县的北部。这是更加荒凉的地方,坡高水急,道狭村稀,转半天,看不见一个村庄,遇不见一个行人,听不见一声鸡叫。只有从沙滩上和过河的踏石上留下的毛驴蹄印或是粪块,才断定是人行的大道。在苍茫的夜色里我们看到了山顶的村庄,有一片起伏的成熟的莜麦,像流动的水银。还有一所场院。我同刘兰就住在这小小的山庄上。进村以后,她去找上关系,打扫房子,然后把我安排到炕上。接着她又做饭,烧炕,洗净吃饭的锅,煮刀剪,消毒药棉……弄到半夜,她才到妇救会主任老四屋里去睡觉。老四也是一个童养媳,十四岁成的亲,今年二十四岁了,还没有小孩。老四告诉刘兰,③这山顶上的人家,就是难得有个娃,要不就是养不下,要不就是活不大!刘兰说:“这是因为我们结婚太早,生活苦,又不知道卫生,以前我也是个童养媳……”因为刘兰还不会做莜面,老四就派了两位妇女来帮忙。她们都穿着白粗布棉裤、黑羊皮袄,她们好像从来没洗过脸,那两只手,也只有在给我们和面和搓窝窝头的过程里才弄洁白,那些脏东西,全和到我们的饭食里去了。刘兰对我说:“你身体好些的时候,多教我认几个字吧,我要给她们讲讲卫生课。”不多几天,她这讲习班就成立起来,每天晚上,有十几个青年妇女集在老四屋里,对刘兰讲的问题发生很大的兴趣。“你看刘兰多干净,”妇女们笑着说,“我们向你学习!”从此,我看见这些妇女们,每天都洗洗手脸,有的并且学着我的样子,在棉袄和皮衣里衬上一件单褂。④我觉得刘兰把文化带给了这小小的山庄,它立刻就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并给她们的后代造福。不久就下了大雪,接到大队来信,要我转移,当夜刘兰去动员担架。她拄着一根棍子,背着我们全部的东西,头上包着一块手巾,护住耳朵和脸,在冰雪擦滑的路上,穿着一双硬底山鞋,一步一个响声,迎着大风大雪跟在我的担架后面……(一九五○年五月护士节于天津,有删改)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题目“看护”,看似普通,实则巧妙。既概括了小说的主要情节,也交代了女主人公的身份,同时暗示了文章的主旨。B.小说采用插叙的手法,借老康的话交代了刘兰的悲惨身世,介绍其童养媳的经历,为后文写刘兰与老四相互怜悯埋下伏笔。C.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往往富有深意,如“坡高水急”“道狭村稀”等,不仅表现了高山的荒凉,也反映出当时战争形势之艰难。D.与《百合花》一样,“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和叙述者,也是人物品格的见证者,以全知视角展开叙述,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6.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她总是要穿上鞋”一是因为缠过的脚穿上鞋后才更好走路,二是因为不想让别人看出自己缠过脚。B.句子②中老康医生的话带有焦急与责怪的意味,毕竟“我”刚出发就负伤会给部队行动拖后腿。C.句子③所述情况在情节上为后文写刘兰成立妇女讲习班,普及卫生知识做了铺垫。D.句子④表明即便在战争年代,军民协力传播知识文化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仍有重大意义。7.铁凝在《孙犁先生百年纪念》中说:“我怀念水生嫂、吴召儿、妞儿们,那是因为她们身上有孙犁先生一生所信仰和追寻的美好的东西。”请结合文本,概括并简要分析刘兰的身上有哪些“美好的东西”?8.孙犁的作品常被人评价具有“诗化小说”的特征,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该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答案】5.D6.B7.①“长得很瘦弱,背着和我一样多的东西”此处体现了刘兰吃苦耐劳,不搞特殊化;

②“你把东西放下吧,我给你背”此处体现刘兰对伤员的照顾,体现了她的责任心;

③“背着我们全部的东西”此处环境更恶劣,刘兰却在风雪中背起所有的东西,体现了刘兰的坚韧与担当。8.①语言风格:本文语言洗练简洁,清新自然,具有抒情特色;

②淡化情节:本文故事情节平淡,讲述了看护员看护伤员的故事,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

③主题表达:散文化小说的主题多是思考人的命运、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人性的美好等等。【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及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以全知视角展开叙述”,不是全知视角,为有限视角。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B.“带有焦急与责怪的意味,毕竟‘我’刚出发就负伤会给部队行动拖后腿”错误,并没有责怪,只是担心。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这女孩子有十六七岁,长得很瘦弱,背着和我一样多的东西,外加一个鼓鼓的药包,跑起路来,上身不断地摇摆,活像山头那棵风吹的小树”,此处体现了刘兰吃苦耐劳,不搞特殊化。②“敌人的飞机一直低飞着,扫射着河滩和岩石,扫伤了我的左脚。女孩子低着头,取出一个卫生包,替我裹伤。扎住伤口,女孩子说:‘你把东西放下吧,我给你背’”,此处的“你把东西放下吧,我给你背”体现刘兰对伤员的照顾,体现了她的责任心。③“她拄着一根棍子,背着我们全部的东西,头上包着一块手巾,护住耳朵和脸,在冰雪擦滑的路上,穿着一双硬底山鞋,一步一个响声,迎着大风大雪跟在我的担架后面……”,此处“背着我们全部的东西”,交代了此时环境更恶劣,刘兰却在风雪中背起所有的东西,体现了刘兰的坚韧与担当。【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①语言风格:小说语言清新隽永,鲜活优美、凝练简洁,具有抒情特色。虽然环境恶劣,但几段景物描写的语言使小说具有诗情画意,给人以美好的感受。如“宽大清澈的河流在山下转来转去,有时还能照见我们的影子。山上两旁都是枣树,正是枣熟枣掉的时候,满路上都是渍出蜜汁来的熟透的红枣”“在苍茫的夜色里我们看到了山顶的村庄,有一片起伏的成熟的莜麦,像流动的水银”。②淡化情节:小说情节简单平淡,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也没有正面叙写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不追求情节的波澜起伏、扣人心弦,讲述了看护员看护伤员的故事,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③主题表达:散文化小说的主题多是思考人的命运、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人性的美好等等。小说塑造了以刘兰为代表的在艰苦环境中热爱学习,追求进步、不畏困难的女性群体形象,表现百姓对抗日战争的坚定支持以及对幸福安宁生活的向往,充满乐观主义精神,表现人情美、人性美。虽是抗战题材的作品,但是不着意写残酷的战争场面,也不着意表现人物的苦难与心灵的重负,而是着意表现农村女性的成长,刻画他们的精神面貌,发掘他们内在的灵魂美、情操美。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基础(本题共2小题,6分)9.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而耻学于师。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日,每天,名词作状语。句意: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B.耻,以……为耻,意动用法。句意: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C.句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D.水,游泳,名词作动词。句意: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故选C。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B.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C.惑而不从师犹且从师而问焉D.作《师说》以贻之属予作文以记之【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①“之”,助词,起到提宾作用。句意:不知句读,不能解决疑惑。②“之”,代词,代知识道理。句意: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B.①“其”,指示代词,那些。句意: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②“其”,表猜测语气,大概。句意:愚人之所以能成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C.①“而”,连词,表转折。句意:有了疑惑,却不跟老师学习。②“而”,连词,表承接。句意: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D.两个“以”都是连词,表目的,来。①句意: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②句意: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故选D。(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文本一: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①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节选自荀子《劝学》)【注】①蝡,同“蠕”,像爬虫一样慢慢地动,此处摹写一种文雅的样子。文本二: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节选自韩愈《师说》)文本三: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②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节选自刘开《问说》)【注】②刍荛,指割草打柴的人。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B.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C.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D.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中的“君子”是古时对有学问有修养的人的称呼,与后文“君子之学必好问”中的“君子”含义相同。B.“好古文”中的“古文”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散文,与讲求声韵和谐、辞藻华丽的骈文相对,作者韩愈是当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C.文中“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这些书都是文中所说的“经”。D.古代“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东汉以后亦泛指平民百姓。13.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善用同类事物设喻,“终日而思”之所以“不如须臾之所学”的收获大,是因为没有很好地利用外在的人或物。B.文本二赞扬李蟠“好古文”“行古道”,以此表明本文的写作缘由,其更深的用意是为了保护李蟠,使之不被当时社会士大夫们的耻师风气所影响。C.文本三开篇点题,学习一定要好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问题,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D.三篇文本从不同角度探讨学习问题,荀子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韩愈侧重谈“从师”的必要性,刘开着重从“问”的角度,主张“学必好问”。1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答案】11.A12.B13.B14.(1)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2)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所以,没人求教你而去教导别人叫做浮躁;问一答二的叫啰嗦;浮躁啰嗦都是不对的,君子答问应象空谷回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处。“问一而告二”作主语,“谓”作谓语;而根据前文“谓之傲”可知,此处“囋”作宾语,主谓宾句子结构齐全,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君子”作“如向”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准确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句意: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B.“……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散文”错误。指的是先秦和汉朝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C.正确。D.正确。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B.“其更深的用意是为了保护李蟠,使之不被当时社会士大夫们的耻师风气所影响”错误。更深的用意是倡导古人从师之道,抨击当时社会士大夫们的耻师风气。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博学”,广博地学习;“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参省”,检验反省;“知”,通“智”,智慧。(2)“虚”,虚心;“择”,挑选;“取”,求取。参考译文:文本一: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斧锯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君子学习,是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表现在威仪的举止和符合礼仪的行动上。一举一动,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小人学习是从耳听从嘴出,相距不过四寸而已,怎么能够完美他的七尺之躯呢?古人学习是自身道德修养的需求,今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将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所以,没人求教你而去教导别人叫做浮躁;问一答二的叫啰嗦;浮躁啰嗦都是不对的,君子答问应象空谷回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处。(节选自荀子《劝学》)文本二: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儒家经典著作、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节选自韩愈《师说》)文本三: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它。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话,圣人(也)采纳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询问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浅近平常的意见,不是偶然的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节选自刘开《问说》)(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族弟单父主簿凝摄宋城主簿至郭南月桥却回栖霞山留饮赠之①李白吾家青萍②剑,操割③有馀闲。往来纠二邑,此去何时还。鞍马月桥南,光辉歧路间。贤豪相追饯,却到栖霞山。群花散芳园,斗酒开离颜。乐酣相顾起,征马无由攀。【注】①李凝,李白族弟,时任单父主簿,兼代宋城主簿。本诗作于李白送李凝赴任宋城主簿时。②青萍,古宝剑名。③操割,即操刀割锦,语出《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指不会操刀的小孩子去剁肉,没裁过衣服的人去割锦缎。后比喻才能不能胜任重大事情。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句先以青萍剑为喻,突出李凝的优异,再反用操刀割锦的典故,赞扬李凝的能力。B.五、六句写诗人送别李凝时月下出行景象,美好的月光衬托了诗人此刻兴奋的心情。C.七、八句中贤士豪杰争相为李凝饯行,一直将他追回到栖霞山,表现出李凝的人格魅力。D.九、十句写暮春时分花园里群花散落,而席上斗酒消散离别之愁,一转伤感的送别气氛。16.本诗有“此去何时还”之问,《梦游天姥吟留别》有“别君去兮何时还”之问,两诗“何时还”所问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5.B16.①内容:本诗“何时还”是问李凝去宋城之后何时再回单父,《梦游天姥吟留别》是问自己此次与诸君离别何时再见。②情感:本诗中李白通过发问表达了他对李凝的不舍之情,《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通过自问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自由生活的追求。【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美好的月光衬托了诗人此刻兴奋的心情”错误。从第十句中“离颜”可知,诗人是有离别时的惆怅表情的,美好的月光应是反衬诗人的惆怅心情。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从内容上看,本诗“此去何时还”是问李凝,诗人送李凝赴任宋城主簿,“何时还”是诗人问李凝去宋城之后何时再回单父;《梦游天姥吟留别》又作《别东鲁诸公》,“别君去兮何时还”,是问自己此次与诸君离别何时再见。从情感上看,本诗,李白送李凝赴任宋城主簿,此时的李凝还未远行,李白就发出“何时还”的疑问,表达了他对李凝的不舍之情,也体现出他对亲情的重视态度。而《梦游天姥吟留别》,“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意思是:告别诸位朋友离开(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要想远行时就骑上它去探访名山。诗人自问自答,以自己打算远离尘嚣到名山求仙学道的回答,暗示了与诸君难以再会的结果,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不愿同流合污的做岸性格以及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四)(本题6分)17.情境默写。(1)韩愈《师说》中,与《荀子·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舟船意象在诗文中寄托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形象又简洁地描绘了周瑜力克强敌的功业;《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则用船与月、江水共同渲染了琵琶女内心的凄寒。(3)杜甫《登高》中,用鸟的盘旋渲染自己孤独处境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此句不禁令人想起曹操《短歌行》中的鸟儿在树上数次盘旋却不知“__________________”的凄凉无奈。【答案】①.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②.师不必贤于弟子③.樯橹灰飞烟灭④.绕船月明江水寒⑤.渚清沙白鸟飞回⑥.何枝可依【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樯橹、渚、依。三、语言文字运用(25分)(一)(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这是一本为阅读的人,或是想要成为阅读的人而写的书。尤其是想要阅读书的人。说得更具体一点,这本书是为那些想把读书的主要目的当作是增进理解能力的人而写。这里所谓“阅读的人”是指那些今天仍然习惯于从书写文字中汲取大量资讯,以增进了解世界作为读书目的,就和过去历史上每一个深有教养、智慧的人别无二致的真正阅读者。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即使在收音机、电视没有出现以前,许多资讯与知识也是从口传或观察而得。但是对智能很高又充满好奇心的人来说,这样是不够的。他们知道他们还得阅读,而他们也真的身体力行。现代的人有一种感觉,读书这件事好像已经不再像以往那样必要了。收音机,特别是电视,____________,就像照片取代了图画或艺术设计的部分功能一样。我们不得不承认,电视有部分的功能确实很惊人,譬如__________________,这使得新闻事件极具代入感,信息变得形象生动。收音机最大的特点在于当我们手边正在做某件事(譬如开车)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为我们节省不少的时间。但是这些精美包装的资讯效率实在太高了,让观众、听众或读者根本用不着自己做结论。相反,他们直接将包装过后的观点装进自己的脑海中,就像录影机愿意接受录影带一样自然。他只要按一个“倒带”的钮,就能找到他所需要的适当言论。他根本不用思考就能表现得宜。(节选自莫提默·艾德勒的《如何阅读一本书》)18.下列诗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和文中画横线句相同的一项是()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B.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C.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D.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答案】18.C19.这里所谓“阅读的人”是真正的阅读者,他们和过去历史上每一个深有教养、智慧的人别无二致,今天仍然习惯于从书写文字中汲取大量资讯,以增进了解世界作为读书的目的。20.①取代了以往由书本提供的部分功能②对新闻事件的影像处理③仍然能提供给我们资讯【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文中画横线句的修辞是比喻,将观众、听众或读者从脑海中搜寻包装过的观点比喻成按“倒带”的钮的行为。A.一是设问,为了强调酒可以解忧,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二是借代,以人名“杜康”代指酒。B.用典,诗人借廉颇晚年不被重用来表达对人才埋没的痛心。C.比喻修辞,将琴声比喻成大小珍珠落入玉盘时那清脆、轻重交织的声音,形象生动的写出了琴声节奏紧密铿锵有力的特点,从侧面突出表现了琵琶女高超精湛的弹奏技艺。D.夸张手法,突出天台山的高峻。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句式变换的能力。长句变短句最常用的手法是将修饰成分如定语、状语等独立出来,让它们各成一个分句,相应的主干也独立成句。分析画波浪线句子,提炼出主干句“这里所谓‘阅读的人’是指那些真正阅读者”,“那些今天仍然习惯于从书写文字中汲取大量资讯,以增进了解世界作为读书目的,就和过去历史上每一个深有教养、智慧的人别无二致”都是“真正阅读者”的定语,可将此定语剥离开来,分为三个短句:“今天仍然习惯于从书写文字中汲取大量资讯”“以增进了解世界作为读书目的”和“就和过去历史上每一个深有教养、智慧的人别无二致”。根据句意通顺且句意不变的原则,最后可得:<>这里所谓“阅读的人”是真正的阅读者,他们和过去历史上每一个深有教养、智慧的人别无二致,今天仍然习惯于从书写文字中汲取大量资讯,以增进了解世界作为读书的目的。【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后面“就像照片取代了图画或艺术设计的部分功能一样”可推断,这里主要想表达电视取代了书本的一些功能,再由句式特点来分析,此处可填入“取代了以往由书本提供的部分功能”。第二空,由“这使得新闻事件极具代入感,信息变得形象生动”及实际常识可知,电视可以通过影像来展现新闻的内容,故可填入“对新闻事件的影像处理”这样的句子。第三空,此处主要想表明收音机的特点,且前句明确有“当我们手边正在做某件事(譬如开车)的时候”的表述,也就是说我们手头在做着事,仍然能听到收音机里的信息,故可填入主“仍然能提供给我们资讯”这样的句子。(二)(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那天晚上,站在那条曲折的山径前的时候,我刚刚二十岁,月亮刚刚从山边升起。那是怎样的一轮月啊!在它还没出现的时候,世界一片阴暗,小径显得幽深可怕,我几乎没有勇气举步。而当月亮从山后升起的时候,就在那一刹那之间,所有的事与物都像月亮一样,对我发出一种如水般清明透亮的光泽,我的心也在那刹那之间,变得饱满、快乐和安详。“幸福”有时候只是一种非常单纯的感觉。在那一夜,当我顺着那一条长满了羊齿植物的小径,缓缓地往山上走去的时候,也许是因为路的迂回,也许是因为心中的快乐,竟然一点也不觉得攀爬的辛苦和费力。走到一块林木稍微稀疏的空地上,刚好有几块大石头可以让我们坐下来休息一下,当我抬头仰望天空的时候,只觉得那些树怎么长得那样直,那样高。月光在那样晴朗的天空上似水银般直泻下来,我整个人都浸在月光里,觉得心也变得透明起来了。青春真如醇酒,似乎都在那夜被我一饮而尽,熏然而又芬芳。(节选自席慕蓉《那一轮月》)21.下列句子中“时候”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幸福”有时候只是一种非常单纯的感觉。B.我们待的时候不少了。C.当我抬头仰望天空的时候,只觉得那些树怎么长得那样直,那样高。D.她想起小时候有一回和凤娇在河边洗衣裳,碰见一个换芝麻糖的老头。22.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但到这里,消息忽然停顿了,下来的伤员只是简单地回答“在打”,或是“在巷战”。B.我们也仿照八股文章的笔法来一个“八股”,以毒攻毒,就叫做八大罪状吧。C.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D.毛泽东诗句“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描绘了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23.“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朱光潜),优秀的作家往往善于运用意象来营造诗意,表达感情,席慕蓉的散文《那一轮月》就如一首精巧的诗歌。请你选用“月”“树”“路”三个意象中的任何两个,写一首情景交融、体现音乐性的短诗,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出6行。【答案】21.B22.C23.示例一树影摇曳,寂寥的路边,蓝色的树叶随风舞动,忧伤的歌,在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