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实力与改革开放战略_第1页
中国经济实力与改革开放战略_第2页
中国经济实力与改革开放战略_第3页
中国经济实力与改革开放战略_第4页
中国经济实力与改革开放战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的格局变化

.经济全球化的定义经济全球化是指在各国对外经济关系不断开展的根底上,各国经济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经济活动的全球性不断加强,商品、效劳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流动障碍日益消除的状态与趋势。.〔一〕经济全球化的四大表现贸易自由化金融国际化生产跨国化体制一体化.〔二〕经济全球化中的不平等第一,决策参与权的不平等,兴旺国家作为制度的制定者而开展中国家作为制度的接受者。第二,利益分配的不平等,全球化所创造的分工深化利益大多为兴旺国家所获得。第三,本钱分担的不平等,开展中国家更多承担全球化的近期本钱。第四,国家地位的不平等,全球化体系中的国家分为主导性国家与附属性国家。.生产要素在各国的不平衡分布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即要素流动要素合作型国际分工要素稀缺度决定要素价格规律国际流动下不变的要素所有权不同要素相对收益差异国际化要素流动性的强弱差异全球化经济中国民利益分配差异劳动力富裕国家的相对不利性全球化经济利益分配的逻辑.〔三〕经济全球化下的新问题与挑战——经济体制建设面临新的挑战。怎样才能选择既适合本国国情,又符合参与全球化要求的经济体制。全球化竞争说到底是一种体制竞争。——经济开展新的主题。开展战略的国际约束;跨国企业与国际竞争方式的变化;市场经济制度选择的外部影响;信息革命加速全球化成为开展的新挑战。.〔三〕经济全球化下的新问题与挑战——宏观调控的困难。开放的不均衡;外贸依存度;金融开放的困难;国家的产业平安与经济平安。——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开展差距的扩大;不同社会群体利益分配的不平等;社会矛盾的加剧。——对政府职能的挑战。跨国公司对政策制定的影响;税收的流失与政府职能的下降。.二、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中国在参与全球化中崛起从1980-2004年,中国GDP年平均增长率到达9.48%。根据IMF2004年9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2003年,中国以购置力衡量的国内生产总值〔PPPGDP〕是63538亿美元,占全球GDP总量的12.58%,美国为21%,中国居世界第二位。根据这个衡量指标,从1980年到2005年,中国的PPPGDP总量增长了近18倍,从4061亿美元上升到75923亿美元,占全球GDP总量的份额从3.22%上升到13.47%,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有了极大提升。.世界主要国家的GDP排名〔2004〕排名国家GDP(万亿美元)1美国11.66752日本4.62343德国2.71444英国2.14095法国2.00266意大利1.67237中国1.6493(为美国的14.1%)8西班牙0.99149加拿大0.979810印度0.6919.世界最大的10个进出口国家

单位:10亿美元国家出口世界比重增长率国家进口世界比重

增长率德国914.810.022美国1526.416.117美国819.09.013德国717.57.619中国593.46.535中国561.45.936日本565.56.220法国464.14.916法国451.04.915英国462.04.918荷兰358.83.921日本454.54.819意大利346.13.816意大利349.03.717英国345.63.813荷兰319.93.421加拿大322.03.518比利时287.23.022比利时308.93.421加拿大275.82.913.1980~2005年中国的PPPGDP水平及其占全球GDP总量的比重

.1980~2005年全球GDP〔PPP〕构成变化.1982~2003年中国FDI流量和出口额所占世界份额的变化趋势

.1980~2005年中国GDP实现高速增长

.经济全球化是中国崛起的历史机遇市场扩大,比较优势得以实现要素流入闲置生产要素得以使用外国直接投资加速了先进产业的形成跨国公司减小了国家间开展差距全球化促进国内市场化改革与参加WTO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强国指标体系的构成

.

事件项目伊拉克战争朝鲜核危机巴以和平进程印巴争端利益相关度低高低中参与度被动低度参与主动高度参与主动低度参与主动中度参与危机解决能力弱中(有重要影响,但不是关键者)弱中(有重要影响)中国对国际重大事件影响力的个案分析

.经济强国比较研究工程58个国家19年的系列数据50项统计指标分成8个类别得出3个层次意义上的经济强国结论.经济强度指数〔EP-I〕表征一个国家的竞争力、质量和稳定性,是强大指数和强盛指数的根底,由科学技术水平指数、信息化水平指数、市场化程度指数、开放度水平指数和抗风险能力指数等五个分类指数加权计算得出。.经济强度指数的国际比较国家1990

2002

2008指数值排名

指数值排名

指数值排名美国64.751

67.501

68.884日本62.297

67.433

69.422德国62.376

66.388

68.088英国63.792

67.256

68.775法国62.415

65.2710

66.5710中国49.1136

55.4532

58.0131.经济强大指数〔EP-II〕是进一步将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因素纳入考虑,具体由强度指数乘上规模系数得出,规模系数那么由生产能力指数经过系数化处理得到。.经济强大指数的国际比较国家1990

2002

2008指数值排名

指数值排名

指数值排名美国89.211

94.211

97.841日本75.942

82.952

84.722德国73.703

79.433

81.843英国73.564

77.844

81.034法国72.935

76.735

78.995中国53.2723

69.679

76.077.经济强盛指数〔EP-III〕是经济强国的最高一层指数,进一步将国家的开展前景和潜力纳入计算,具体由强大指数乘上前景系数得出,前景系数是由开展前景指数和可持续开展指数这两个分类指数经过加权平均及系数化处理后获得。.经济强盛指数的国际比较国家1990

2002

2008指数值排名

指数值排名

指数值排名美国88.161

95.621

100.001日本78.782

85.372

87.922德国74.405

83.503

86.633英国75.793

83.384

86.454法国74.504

81.505

84.195中国51.2226

73.789

80.496.从1990年到2002年——中国的经济强度指数从世界第36位上升到第32位;——经济强大指数从第23位上升到第9位;——经济强盛指数从第26位上升到第9位。——到2021年中国的这三项指数将分别到达第31位、第7位和第6位。.从1990年到2021年主要国家三大经济强国指数的提升幅度〔%〕

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五国平均中国强度指数6.311.49.17.86.78.318.1强大指数9.711.611.010.28.310.142.8强盛指数13.411.616.414.113.013.757.1.从1990年到2021年主要国家三大经济强国指数的提升幅度〔%〕.中国作为经济强国主要强项1、经济规模较大2、经济增长速度较高3、外国直接投资持续扩大4、对外贸易比重较大且高速增长5、有较高的产业制造能力.中国经济强国开展中的主要弱项出口商品的技术构成较低;微观竞争力缺乏;产品附加值率,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能力十分薄弱,装备制造业薄弱;企业规模不能适应全球化开展的需要;信息化水平低;开放度水平低,涉及跨国商业活动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制尚不完善,资本流动存在障碍;抗风险能力低;科学技术水平低;可持续开展能力低;人类开展指数水平低。.2004年中国国际竞争力排名

世界经济论坛国际竞争力指标成长竞争力指数(GCI)商业竞争力指数(BCI)宏观经济环境公共机构技术水平公司运营与战略商业环境010446472455663947.中国人均GDP〔美元现价〕水平与BRICS国家的比较.2002年局部国家〔或国家组〕R&D占GDP比重的比较.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制成品出口的技术构成比较〔1998〕

中国美国日本俄罗斯印度中高技术36.6%65.4%81.1%16.3%16.6%高技术18.2%31.0%29.6%3.3%5.2%中技术18.4%34.4%51.5%13.0%11.4%低技术和资源型54.6%21.2%14.3%23.7%61.7%低技术45.6%10.1%8.0%5.2%38.1%资源型9.0%11.1%6.3%18.5%23.6%.

中国

美国

日本

俄罗斯

印度得分排名得分排名得分排名得分排名得分排名当地供应商数量4.7426.236.414.5505.612本地供应商质量4.0536.226.133.7645.029集群发展状态3.5275.434.2133.2403.819零部件的当地可得性4.965.044.7104.4165.05加工机械的当地可得性4.755.325.714.1164.019企业价值链现状3.7416.246.332.8673.837品牌拥有状态4.1246.146.153.3453.058企业创新能力4.3225.765.843.7303.245企业用于研发的支出3.6346.515.753.4413632生产过程的复杂性3.8436.226.233.3543.945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制造业微观竞争力排名比较.2004年中国国际竞争力分类指标排名

四大要素子指标排名四大要素子指标排名经济绩效(第2位)国内经济2企业效益(第35位)生产率29国际贸易7劳动力市场6国际投资15金融服务53就业14管理水平45价格5行为和价值观29政府效能(第21位)公共财政1基础设施(第41位)基本设施16财政政策12技术设施39制度框架30科学设施23商业立法42健康与环境50社会框架35教育53.人类开展指数〔HDI〕联合国开展方案署每年测算,是对人类开展成就的概括衡量。它衡量了一个国家〔地区〕在人类开展的三个根本方面的平均成就:1、健康长寿的生活,用出生时预期寿命来表示。2、知识,用成人识字率〔占三分之二的权重〕以及小学、中学和大学综合毛入学率〔占三分之一的权重〕来表示。3、体面的生活水平,用人均GDP〔PPP美元〕来表示。指数高于0.80是高人类开展水平,0.50-0.79之间是中等人类开展水平指数、,低于0.50是低人类开展水平。.1975~2002年中国HDI指数值呈现加速上升的趋势

.三、我国对外开放

面临的新形势.对未来15年开展的思考世界经济根本格局维持:全球化下的世界产业重新布局;多极化中美国超强地位的维系。中国开展良好势头继续保持,但开展出现新的困难,需要新的战略。对中国国力估计过高,国内导致民族主义情绪影响外交战略;国外使“中国威胁论〞更有市场,从而阻碍中国国力的持续增长。对国力的虚假认识导致对国家平安问题的忽略。.未来15年影响中国持续开展的因素1、多边体制约束。WTO开展前景不明,中国利用体制维护自身利益的难度;中国必须以尊重现体制的态度参加国际社会。2、外部资金约束。中国引资已在世界前一、二位,但投资前景指数是世界第40位。3、外部市场约束。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世界普遍开展,中国仅东部已使世界承受压力。4、优惠政策约束。各地竞争外资优惠力度走向极限;WTO要求政策透明度;与外资的政策博奕。5、土地资源约束。50-70年批租,资源收入的透支,土地价格上涨收益的损失。.未来15年影响中国持续开展的因素6、资本积累约束。经济开展收益外资占高比重;出口扩大但增加价值低;资本外逃严重;7、国内需求约束。贫富差异扩大影响国内消费提升;汇率水平导致出口鼓励。8、资源能源约束。产业结构决定难以根本变化对外依赖、走出去战略受到“中国威胁论〞障碍。9、环境本钱约束。社会开展对环境要求提高,外资饥渴症下付出社会代价。10、国民情绪约束。要充分认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1、粗放型开放方式已引起与外部世界的摩擦

外资数量规模导向引起东南亚国家担忧出口数量指标与鼓励政策导致廉价竞争政策加剧贸易争端追求外向度指标与片面追求GDP指标有密切联系.和平开展道路的提出“要坚持走和平崛起的开展道路,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的根底上同各国友好相处,在平等互利的根底上积极开展同各国的交流和合作,为人类和平与开展的崇高事业作出奉献。〞——胡锦涛总书记2003年12月26日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我们要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更加充分和自觉地依靠自身的体制创新,依靠开发越来越大的国内市场,依靠把庞大的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依靠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科技进步来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中国和平崛起开展道路的要义就在于此。〞——温家宝总理2003年12月10日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把目光投向中国〞.世界对中国和平开展道路的反响——是一条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道路,说明中国将不采用传统大国掠夺资源的方式;和平崛起对世界是一种抚慰,对遏制战略是一种回应,符合21世纪的需要。中国的现在大国崛起要争夺的历史条件已不存在,因有国际规那么和制度规那么的主导。——和平是对外不发动战争,对内社会稳定进步。——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思想根底,提出此与历史文化价值观念相关.——崛起任务重,不只增加GDP。中国要开展核心竞争力。能源问题将会是焦点——中国有些问题是致命的,如社会保障,要求平等,对政府的压力日益大,经济的长期二元性——中国崛起首先影响的是周边,有利周边稳定;中日石油矛盾,环境矛盾——要塑造中国的理性的民族情绪,中国已经多元化——世界需要中国的不只是宣言,还要实际的战略调整.2005年起,我国进入WTO后过渡期。一些WTO成员为了维护本国利益,采取各种保护措施,限制中国产品,形成贸易摩擦。一些国家把中国不断提升的竞争力归结为人民币汇率过低而造就的竞争力,把国内经济开展中的问题归罪于中国产品出口过多,政府操纵汇率,我国对外经济关系出现了新的局面。2、进入WTO后过渡期对外经济关系进入了高摩擦期.我国经济正处于“汇率敏感期〞。中国为经济全球化承担了更大的责任。当前中国有国际分工中地位的不利性根源于国际自由贸易的体制偏向。这种体制的特点是:不利于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扩大市场无限制,进口国无法建立新产业无抵御机制;劳动密集型产业因进口国的就业问题或传统产业生存问题而敏感,并设立了体制约束。.频繁发生的中外双边贸易摩擦是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果,中国承担生产、制造、出口,两头在外,从而表现在出口阶段的贸易摩擦必然集中在中国。美国、欧盟等WTO成员限制中国产品出口是与全球化下的国际产业布局相背离的。各国资本等生产要素在中国盈利,而中国一个国家的政策及其货币却要承担全部压力。.3、跨国公司在中国开展进入新阶段外资在中国正向全面控制转变,谋求企业独资、产业垄断、行业升级。外资企业既是我国出口的主力同时又是中国外贸摩擦的主要来源。引进外资正在进入利润汇出上升期,使我国的金融风险增大。外资企业通过进出口贸易价格控制操控外汇,使外汇非正常流动扩大,增加了国家外汇管理的风险。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整体力量增大,直接影响着中国的法律、制度与政策制定。

.4、鼓励型开放政策已激化国内开展模式的矛盾开展的不可持续性:环境污染,结构低下,资源缺乏,土地资源严重流失剧烈的地区间竞争导致国民利益流失:政策鼓励使引资主体与地区降低个别本钱,形成要素扭曲,提高社会本钱,成为开展不平衡的一大原因,隐含着国民利益的损失.5、开放目的需从消除短缺转向实现效益提升

资本短缺已不再严重,引资目标清楚但效益不明外汇短缺已根本消除,出口手段多样但效益低下.科学开展观是全面和全局的开展新理念开展战略与开展政策附属于开展理念科学开展观包含改革开放开展的全面问题开展是目标,开放是道路,科学开展观要求开放观更新.以人为本在开放问题上的含义与开放的新问题

外资企业的人权状况需要改善开发区建设中的利益矛盾日益突出土地批租中的社会矛盾比较锋利.全面协调开展在开放问题上的含义开放模式与格局是开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五大统筹相互关联,统筹国内开展与对外开放同其他四个统筹相互制约〔五大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国内开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开展问题与开放模式密切相关能源、资源消耗型产业的引进劳动力密集型开展战略的瓶颈来料加工型出口模式的可持续性对外经济关系扩展的可持续性.四、对中国经济实力的具体分析.1、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

GDP形成的外资依存度〔累计实际利用外资数对当年GDP之比〕:到2003年已到达35.60%增长率对外资的依赖〔2004年〕:实际利用外资606亿美元,GDP为1.65万亿美元,即年度GDP9.5%%增长率中的3.67个百分点依靠引进外资所实现.外资企业的奉献与外资在其中的比重截止2003年末实际使使用外资金额中,40%为外商独资企业,17%为中外合作企业,42%为中外合资企业,合作开发、外商投资股份制企业和其它为1%。假定在非独资企业中中外资各占50%,那么在全部三资企业中中国资本约为实际使用外资总数的60%;.再假定中外资收益比同投资比,那么所有三资企业赢利的62.5%为外资的收益,仅有37.5%为中资的收益利用外资从合资走向独资的趋势正在进一步减小外资的积极作用,2003年当年,实际使用外资中独资占比已高达62.40%.2、如何看中国的贸易竞争力

看外贸竞争力的依据: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的并存,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的并存,使“中国出口〞只有国家的地理意义,而不是中国要素的国际竞争力。2004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全国总额的比重为57.1%,如果按全部外资企业中外资占62.5%估算,那么中国出口竞争力的35.7%来自外资。2003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的55.2%,外商投资企业占全国加工贸易出口总值的78.7%,所以中国总出口的43.44%是外资利用中国加工出口实现的。.“有出口而无产业〞现象1、机电产品出口〔2003〕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全国的68.9%外资在全部三资企业中占62.5%现实:全部机电产品出口能力中只有56.9%来自于中国资本.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004〕直接统计为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7.9%全部高新技术出口中77%来自外商投资企业〔2003年的比重〕现实:中资企业的高新技术出口只有总出口的6.42%;考虑到外资企业的中外资比例,那么来自外资的出口占总出口的13.42%,来自中资的只有总出口的14.48%。〔还没有剔除中资企业对外国的专利和标准等的使用费支出及因此形成的竞争力。〕

.“有产业而无技术〞现象引进外资外表呈现产业结构进步,但实际技术为外资控制,间接“技术溢出〞都相当有限。外商独资趋势增强〔2003年当年,实际使用外资中独资占比已高达62.40%〕,鼓励高技术含量外资对民资国资形成更大压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展的更大困难.“有技术而无产权〞现象外资研发机构正在中国开展,中国科技人员在其中工作,研了成果在中国申请知识产权保护。但大局部为独资,外资拥有产权。现代技术越来越少采取个人经验形式而采取专利形式,“学习效应〞不能高估,至少短期不发挥作用。知识型现代效劳业不但高增加值,而且事关现代经济主导权。.“贫困化增长〞现象——本来定义:出口总量增长,贸易条件恶化,即贸易相对甚至绝对收益减少——中国现象:外资总量开展、GDP持续增长和产业结构进步,但中资企业的比重相对下降,国家相对财富积累更慢,土地、劳动力和资源的粗放式投入下的开展是不可持续的和相对贫困化的。.3、对外资分开分析的必要性和依据

——不在于排斥外资,而在于正确评估国力和开放效益——明确企业和生产要素的国民属性是国家经济平安的需要——外资奉献要求等比例收益,这一局部既不构成中国社会的财富积累,也不增加中国居民的福利——外资的税收奉献是与中国的投入与政府的公共效劳相联系的.4、国家经济平安1、结构平安:各地致力于外资数量增长和结构提升,国家正在失去对产业结构战略上的控制力。有产业而无技术。2、技术平安:我国可能失去信息产业、新材料、生物工程等关键技术领域的技术优势,这方面技术对国家平安有关键影响。有技术而无产权。.国家经济平安3、产业平安:战略性产业需要掌握在本国手中,如IT产业、材料产业、装备产业等现代重工业。有产品而无产业。4、宏观平安:金融开展滞后,金融开放困难,人民币汇率变动和可自由兑换的风险。有主权而无控制。5、开展平安:结构的历史性定位和长期落后。有增长而无开展。.5、利用外资的本钱1、向外资提供的税收政策优惠。外企与国个民企的税收差距。2003年外商投资企业仅在工业中的增加值就占全国的27.22%,但当年全部涉外税收仅占总税收的20.86%。2、地方政府在土地批租上对外资的让利。政策的优惠的低价。土地稀缺性决定了50-70年中的涨价必然性。.利用外资的本钱3、由外资企业导致的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的外部本钱。地方政府放弃了对环境与资源长期本钱的关注,并放松监管。4、劳动力价格被严重压低、劳动者权益被严重损害的社会本钱。社会在加速进步,但外资企业职工的工资却没有随之进步,劳动者很低收入使之根本失去了自身开展的可能。.6、中国高速开展的几大原因1、存量资产转变为财富。土地批租使死土地变为活资本。2、闲置资源进入生产过程。农村过剩劳动力进入城市工业化与城市化建设。3、劳动力价格超低。农村未开展使流动人口接受超低价。4、外国资产在中国表达。由城市建设、工业园区建设等表现的繁荣,局部是表达在中国土地上的外国财富。.中国经济的几个特点1、流量大,存量小。GDP增长率高,但历史积累浅。2、产出大,沉淀小。外资收益占比高,国内资本外逃多。3、体量大,均量小。总体经济规模大,人均收入小。4、增长大,开展小。增长率高,但结构进步差,技术水平低。.五、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继续毫不动摇地实施对外开放的根本国策。要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开展观的战略高度,立足国情,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坚持用全球战略眼光观察和谋划国内开展和对外开放,努力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开展。——胡锦涛总书记2005年5月31日在中央政治局进行了第22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要坚决不移地以科学开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开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开展观念、创新开展模式、提高开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开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开展的轨道。——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2005年10月11日).对外开放是我国的根本国策,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联系日益紧密的情况下,我们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继续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2005年10月11日).1、突破传统的开放理论和对既定开放模式的认识

政府官员要改变开放与开展的习惯模式和传统思维确立新的开放与开展理念从理论与实践上回系统答现实问题.2、消除当前开放不利性的国内体制性根源

错误政绩观与指标体系相关竞争性的开展模式基于国内的经济体制地方政府公司化,政府职能已经等同于一个经营工业园区的公司,这个公司以土地、政策优惠、城市品牌为资源,以外商为客户,以外资为拉动增长的手段,以GDP为营业额,以地方财政收入为利润。在拉动经济的同时牺牲社会利益,并导致国民财富流失。.科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