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_第1页
流行性乙型脑炎_第2页
流行性乙型脑炎_第3页
流行性乙型脑炎_第4页
流行性乙型脑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流行性乙型脑炎概述定义: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encephalitisB)简称乙脑,又称日本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重者可有中枢性呼吸衰竭,病死率高,部分留有后遗症。人畜共患,经蚊虫叮咬传播,多在夏秋季流行。法定乙类传染病。

病原学1.乙脑病毒属于虫媒病毒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包膜中镶嵌E蛋白(糖基化蛋白)--主要抗原成分:血凝活性和中和活性等2.抵抗力不强对温度、酸、乙醚敏感,耐低温,干燥.乙脑病毒噬神经细胞,在细胞质内繁殖。免疫原性强。

流行病学一.传染源1.猪是主要传染源,其他家畜、家禽也可传播.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蚊-猪-蚊2.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不是主要传染源(病毒血症短暂)。二.传播途径蚊虫叮咬我国主要是三带喙库蚊—媒介,长期储存宿主

三.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高(300:1—2000:1),10岁以下儿童多见(2-6),病后免疫力较持久。四.流行特征1.地区性分布于亚洲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我国除新疆、西藏、青海、东北北部外,均有流行。2.季节性(7、8、9月):蚊繁殖/气温/雨量3.高度散发流行发病机制蚊虫叮咬—病毒入体—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繁殖---病毒入血---病毒血症(人体免疫力---病毒数量与毒力)---透过血脑屏障---脑炎脑组织的损伤机制:病毒直接侵袭—神经细胞坏死/炎性细胞浸润及胶质细胞;细胞凋亡;NO---脂质过氧化;免疫损伤:病毒抗原-IgM---血管壁---补体/细胞免疫----血管/血栓---供血障碍---坏死/炎症细胞浸润脑组织病变范围广,灰质广泛受累(大脑皮层、基底核、视丘/病变)。软脑膜充血出血,切面多发粟粒样软化灶,顶叶、丘脑为著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病毒包涵体大脑皮质血管周围炎细胞浸润明显,可见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套软化灶临床表现潜伏期4-21天,一般10-14天典型经过分四期:初期、极期、恢复期、后遗症期一.初期

病程1-3天,急性起病,发热,伴头痛、恶心、呕吐,婴儿腹泻可有神志淡漠、嗜睡、颈项强直、抽搐等表现。

临床表现

二.极期

病程4-10天,脑实质炎症表现(高热+抽搐+呼衰,严重表现)(一)高热不退乙脑病人均有发热,持续7-10日,体温与病情呈正相关。(二)意识障碍为乙脑主要表现,多病程3-8日出现,持续1周,表现为嗜睡、谵妄、昏迷等,与病情平行。(三)惊厥或抽搐病情严重表现,病程2-5天出现,均有意识障碍,可引起紫绀或呼吸暂停。原因:高热、脑实质炎症、脑水肿等;恶性循环。

临床表现(四)呼吸衰竭重型病人多见,为乙脑主要死因。分中枢性呼衰(多数),周围性呼衰或混合型。

1.中枢性呼衰原因:延髓呼吸中枢病变、脑水肿、颅内压、脑疝和低钠性脑病呼吸节律不整和幅度不均(表浅/双吸气/叹息/潮式/抽泣)2.周围性呼衰原因:脊髓病变--呼吸肌麻痹或呼吸道阻塞。呼吸困难、频率改变、幅度减弱,节律整齐

临床表现(五)其它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10天内)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颅内压增高,婴儿囟门隆起瘫痪颅神经损伤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六)循环衰竭少见。脑疝/出血/心衰/有效血循减少血压下降、休克、消化道出血

临床表现三.恢复期

病程10—14天后体温下降,神经、精神症状渐好转。重者有反应迟钝、失语、吞咽困难、瘫痪等。

四.后遗症期5-20%重型意识障碍、痴呆、失语、瘫痪、癫痫、精神障碍

临床类型

乙脑临床分型及各型临床特点 轻型普通型重型极重型 体温oC38-3939-40 >40 >40

神志清楚-嗜睡-昏迷-深昏迷轻度嗜睡或浅昏迷或深昏迷抽搐无 可有 反复 频发脑膜不明显较明显明显明显刺激征 呼衰无 无 可有 常有 瘫痪无 无 可有 常有 后遗症无 无 部分有 大部分有 病程(天)5-7 7-10 >14 不定

实验室检查一.血象白细胞10-20X109早期中性粒细胞为主二.脑脊液呈病毒性脑炎改变,病初1-3天脑脊液可正常三.血清学检查

1.特异性IgM抗体,病后3-4天出现,可早期诊断

2.血凝抑制试验4d-2W-1y

3.补体结合抗体2w

4.中和抗体四.病毒分离/PCR

并发症10%支气管肺炎(难以排出或呼吸机相关)肺不张败血症尿路感染褥疮消化道大出血

诊断一.流行病学史

夏秋季(7、8、9月),流行地区,十岁以下儿童多见。二.临床表现急性起病,高热、头疼、呕吐、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等,严重呼衰。三.实验室白细胞计数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脑脊液呈病毒性改变;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鉴别诊断

1.中毒性菌痢

本病亦多见于夏秋季,儿童多发,病初胃肠症状出现前即可有高热及神经症状(昏迷、惊厥),故易与乙脑混淆。但本病早期即有休克,一般无脑膜刺激征,脑脊液无改变,大便或灌肠液可查见红细胞,脓细胞及吞噬细胞,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可与乙脑相区别。2.化脓性脑膜炎

冬春季节多见,病情发展较速,重者病后1~2天内即可进入昏迷。流脑早期即可见瘀点、瘀斑。肺炎双球菌脑膜炎、链球菌脑膜炎以及其他化脓性脑膜炎多见于幼儿,常先有或同时伴有肺炎,中耳炎,乳突炎,鼻窦炎或皮肤化脓病灶,脑脊液成化脓性改变。而乙脑则无原发病灶。3.结核性脑膜炎

在乙脑流行季节易误诊,但结脑病程长,有结核病灶或结核病接触史,结核菌素试验大多阳性。结脑脑脊液外观呈毛玻璃样,白细胞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糖及氯化物含量减低,蛋白增加;放置后脑脊液出现薄膜,涂片和培养可找到结核杆菌。4.其它病毒性脑炎脊髓灰质炎、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水痘病毒等也可引起类似症状。应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征及血清学检查加以区别预后

重型患者病死率20%以上重型存活者5%-10%发生后遗症

治疗

无特效药物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把好高热、抽搐、呼吸衰竭三关一.一般治疗防蚊空调隔离,内环境稳定二.对症处理重点把三关高热抽搐呼吸衰竭

(一)高热室温300C以下体温(肛温380C±)物理降温为主药物降温为辅亚冬眠:异丙嗪+氯丙嗪0.5-1mg/kg,im,q4-6h

(二)惊厥或抽搐

1.镇静剂安定,水合氯醛鼻饲2.去除病因

(1)治疗脑水肿(2)保持呼吸道通畅(3)降温

治疗(三)呼吸衰竭针对病因治疗

1.痰阻气管吸痰、吸氧、雾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