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理学》讲义_第1页
《旅游地理学》讲义_第2页
《旅游地理学》讲义_第3页
《旅游地理学》讲义_第4页
《旅游地理学》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7《旅游地理学》讲义第一章绪论§1.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一、旅游系统的结构1.旅游(tourism):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以游览为主要目的的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闲暇(leisure):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游憩(recreation):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可以恢复人的体力和精力,包含的范围极其广泛,从在家看电视到外出度假都属于游憩。2.旅游地理学(tourismgeography):是研究旅游资源的地理分布、形成条件、特点、开发利用和旅游点(地区)规划布局的学科,属于应用地理学分科。二、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性质: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与旅游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具有应用科学的特点。新学科、应用性学科、具有综合性的边缘学科2.研究对象: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即研究旅游地域系统的组成要素、空间分布、运行机制等规律。§2.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作用一、研究内容1.现代旅游业——旅游系统:三个基本要素——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媒体(旅游业)、旅游客体(旅游资源)。2.地理学观点——空间表现形式: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旅游通道二、研究内容简析1.旅游产生的条件及其地理背景2.旅游者行为规律3.旅游流(旅游需求)预测4.旅游通道5.旅游资源评价6.旅游地演化规律和重要旅游地研究7.旅游环境容量8.旅游区划9.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10.旅游地理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三、研究方法1.综合考察法2.统计调查法3.旅游图表法4.景区分类法5.定性分析法四、旅游地理学在旅游事业发展中的作用1.提供旅游业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依据2.为旅游业发展确定旅游区,促进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3.划分旅游区,加强区内发展和区间联系4.对旅游者地域分布和空间移动的研究,有利于旅游市场发展5.促进旅游交通网络的合理化6.保护旅游环境7.协调旅游开发与地区社会经济关系,促进旅游业发展8.提供旅游地图服务9.为旅游业发展提供纲领和蓝图10.完善旅游地理学的学科体系§3.旅游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根据本学科的对象和内容,旅游地理学同许多相邻学科有密不可分、相互补充的联系。一、与地理学科的关系二、与旅游科学的关系三、与其它学科的关系第三章旅游者行为§1.旅游者一、定义1.国际上的定义(1)国际旅游者:是指离开定居国,到其它国家旅行24小时以上的人。游客(visitor)、旅游者(tourist)、短途旅游者(excursionist)旅游者的相关条件(2)国内旅游者:指在本国某目地旅行超过24小时而少于一年的人,其目的是娱乐、度假、运动、商务、会议、学习、探亲访友、健康或宗教。2.中国对游客的定义(1)游客:指任何一个因为休闲、娱乐、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离开常住国到其他国家,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12个月,并且在其他国家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得报酬的人。(2)海外旅游者:指来华旅游入境的海外游客中,在我国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同胞。(3)海外一日旅游者:指来华旅游入境的海外游客中,未在我国旅游住宿设施内过夜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同胞。二、旅游者的特点1.异地性2.享受性3.消费性4.业余性5.地域性§2.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及活动行为层次一、旅游需要分析二、旅游动机及其种类1.旅游动机:是一个人进行旅游活动的心理需求,也是直接推动旅游者旅游行为产生的内部动因。2.分类3.影响因素(1)性别、年龄及身体状况对旅游动机的影响(2)经济能力及余暇时间(3)心理因素三、旅游动机的激发1.旅游动力由三部分构成:内动力、外动力和中间条件内动力:即人的旅游动机,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外动力:即旅游地与客源地的空间相互作用;中间条件:即收入、闲暇时间和交通条件。2.空间相互作用的条件:互补性、替代性、可达性互补性:并不是任何客源地和目的地彼此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替代性:当游客从A地向B地移动时,A和B两地间介入了另一个与B地一样性质的旅游地,从而产生替代作用。可达性:尽管现代运输和通讯工具已经十分发达,但是距离因素仍然是影响旅游的重要因素。3.激发因素: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旅游服务的优良性、旅游价格四、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层次1.旅游行为:广义的旅游行为指旅游者以旅游为目的的空间移动、娱乐活动及与之相关的生活行为,包括从生活地奔赴旅游区,在旅游区具体的旅游内容和在此时间内的食、住、购物等行为,即游客的食、住、行、游、购、娱六个主要环节均属于旅游行为,狭义的旅游行为主要指旅游者在旅游区内具体的游乐活动,即与旅游资源的性质和特色密切相关的那部分行为内容。2.旅游行为层次(1)基本层次——观光层次:游览观光(2)提高层次——娱乐旅游、购物(3)专门层次——休养、疗养旅游;出席会议;宗教朝拜;各种科学和社会考察、调查,以及其他专业活动——商务、体育、科考等旅游相互关系:较高层次的旅游行为的出现,是在较低层次的活动行为出现之后。3.现代旅游行为的特点(1)大众性(2)消费性(3)综合性和多样性(4)地域性(5)季节性§3.旅游者的决策行为从旅游决策的角度,我们可以将旅游活动分成两类:一类是旅游者实际不参与决策或对旅游目的地选择余地很小的旅游,如会议旅游、商务旅游、团体福利旅游等;另一类旅游则相反,其决策由旅游者本人完成,或在家庭成员、旅伴之间协商做出,如各种形式的自费旅游。一、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1.感知环境信息、距离差异→感知环境差异→地理环境差异→观光动机→主要旅游形式2.最大效益的原则:资金、闲暇时间确定条件下,追求最大的旅游效益——精力上恢复、精神上享受,即最小的旅游时间比、最高的满足度。(1)最小的旅游时间比(2)最大的信息收集量①选择最有名的旅游地旅游②选择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与居住地差异较大的旅游地旅游③选择娱乐购物旅游的典型区3.旅游偏好:年龄、职业、学历二、普雷德(Pred)度假者决策行为矩阵三、旅行距离决策模式四、旅游决策过程三个阶段:认识需要阶段、信息收集阶段、评价对比§4.旅游者的空间行为旅游空间行为是人们在地域上进行旅游和游玩的过程。一、大尺度旅游空间行为线状空间行为1.力图到级别较高的旅游点旅游2.尽可能游玩更多的高级别旅游点3.力图采用环状路线旅游。二、中尺度旅游空间行为面状空间行为在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景点的选择上,不排斥等级低的,也不局限于等级高的,而是追求新颖奇特的;旅行路线影响旅游效果,多采用中心放射往返式结点状线路。结点状路线旅游:居住地、暂住地三、小尺度旅游空间行为点状空间行为度假旅游、结点状旅游1.选择环境质量好的旅游度假地2.选择娱乐性、运动行、直接参与性强的度假地3.同一旅游行为在同一地区发生的重复性§5.旅游者行为研究的实践意义一、资源个体的评价:大众性、历史价值、资源独特性二、独特性、共性和近邻效应独特性和共性是互补的,近邻效应有正负效应三、旅游路线的设计和宾馆选址第四章旅游需求预测§1.影响旅游需求的要素一、影响旅游需求的要素1.旅游需求:旅游需求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上,旅游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旅游产品的数量,即旅游者对某一旅游目的地所需求的数量。2.影响旅游需求的要素(1)旅游客源地:旅游需要的水平——经济发展程度、人口特征和政治制度;旅游者个人的情况——个人收入、职业、带薪假期、教育水平、生活阶段、个人偏好。(2)旅游目的地:供给部分——资源的吸引力、旅游价格、货币汇率、交通速度、接待设施条件、旅行组织机构。3.具体分析(1)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性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旅游需求(2)人口特征:总人口、人口增长速度、城乡分布、人口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构成、家庭结构(3)收入与闲暇:可自由支配的收入、闲暇时间(带薪假期)(4)职业和教育水平:职业决定收入、闲暇和教育程度差异(5)资源和交通:资源吸引力、交通条件(6)价格和汇率:旅游需求随价格和汇率反方向变化二、旅游需求预测资料的获取1.第一手资料:为专门的研究目的而收集的资料资料成本高,耗时长主要方法:调查法——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普查;观察法——野外考察、实验室法。2.第二手资料主要来源:企业内部材料;旅游报刊、杂志、调研专辑;国际和区域旅游组织和专业旅游市场调研机构年报及其他资料。第二手资料要明确材料来源,弄清目的、口径和可比性三、旅游市场分析1.旅游市场战略体系(1)旅游市场模型:以生产为导向的市场经营模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市场经营模型(2)旅游市场战略体系①全面了解市场中旅游需求的数量及层次特征,是市场战略的前提②主要市场的选择和确定是市场战略的重点③旅游区点有目的的开发和建设是市场战略的步骤措施④旅游商品的销售是市场战略的目标2.旅游市场的特点(1)旅游市场中所提供的商品是综合性的,其数量和质量的标准很难规定统一的尺度(2)旅游市场具有明显的季节性(3)旅游需求与人们的其它需求相比较具有较高的弹性程度3.世界主要旅游市场分析(1)经济格局:世界旅游市场以发达国家为主体,形成了四个层次的格局——五巨头、高收入国家和地区、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广大发展中低收入的国家。(2)地域格局:国际旅游人数增长——亚太地区、非洲、美洲;接待国际旅游人数——欧洲、美洲、亚太地区§2.旅游需求的时空分布集中性一、旅游需求的空间表现——旅游流1.旅游流:是旅游客流的简称,当旅游者从自己的常住地出发,到不同的旅游目的地去观光游览、娱乐消遣,便构成了具一定流向、流量特性的游客群体。流向是指某地旅游者根据其旅游动机、经济能力及余暇时间等所选择的旅游目的地;流量是指某地旅游者在一定时间内选择该旅游目的地的数量。2.形成条件(1)旅游的基本激发条件: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特征,旅游者个人爱好。(2)旅游地的接待条件(3)旅游资源条件——吸引力(4)距离衰减作用(5)地区间经济、文化及历史方面的联系(6)其它因素3.现代国际旅游客流的空间变化规律(1)战后欧洲旅游业的恢复阶段(2)60—80年代,欧洲旅游业迅速发展和世界各地旅游业广泛普及阶段旅游人次、旅游收入的迅猛增长;全球形成了六大旅游区:西欧、北美、拉美、亚太、中东、非洲(3)90年代亚太地区旅游业迅速发展阶段国际旅游流的分布状况:主要客源国是欧美、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旅游流主要流向也是欧美各国。欧美等地内部旅游流规律:近距离流动的多,远距离流动的少;陆地相邻国家和地区流动的多,海洋相邻的少;流向有著名风景名胜、度假区的国家和地区多,流向非风景名胜区的少;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流动的多,经济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相互流动的少;自然景观相差较大的地区之间流动的多。二、旅游需求的时间分布集中性1.旅游需求的特点:需求随时间变化而出现剧烈的变化;每一个旅游目的地都有自己相对稳定的客源地。2.季节性(时间)强度指数RR值越大,旅游流时间变动越大,旅游淡旺季差异越大;R值越小,旅游流的时间分配越均匀;R值趋近零时,则旅游无淡旺季之分。R值不仅取决于旅游需求变化,而且随选择分析的时段长短而变化。3.高峰指数P高峰指数用于对旅游地进行比较或用于考察某一旅游设施随时间变化而出现高峰的趋势。三、旅游需求的空间分布集中性旅游需求的空间分布主要指旅游者的地理来源和强度。地理集中指数G游客来源越多,越分散,G值越小、旅游经营越稳定;G值越大,越易受客源地、社会政治、经济的冲击。§3.旅游需求预测模型一、趋势外推模型(1)简单回归分析(2)时间序列模型四、定性模型——特尔菲法1.概述当历史资料或数据不够充分,或者当模型中需要相当程度的主观判断时,采用问卷方式对选定的一组专家进行意见征询,经过反复几轮的征询,使专家意见趋于一致,从而得到对未来的预测结果。特尔菲法最先由美国兰德公司(RANDCorporation)在20世纪50年代初创立,在软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其预测成功与否取决于研究者问卷的设计和所选专家的合格程度。2.特尔菲法的工作步骤(1)确定预测的问题,选择征询的专家组。(2)制定和分发第一轮问卷。(3)第一轮问卷回收后,整理结果。(4)将第一轮问卷的统计总结附在第二轮问卷上寄给第一轮征询的专家组,各个专家自己第一轮回答的问卷也复印附上作为参考。(5)回收第二轮问卷并整理结果。(6)将第二轮问卷的结果和意见综合进第三轮,问卷的说明与第二轮相似。(7)第三轮问卷的结果出来之后,要决定是否需要做第四轮问卷调查以获得进一步一致的预测。最后一轮预测之后综合出来的结果包括中位数,内四分位数(inter-quartile)范围,还要确定有哪些事件没有一致性。第五章旅游资源和旅游地评价§1.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一、旅游资源1.概念(1)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旅游资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以视为旅游资源。(国家旅游资源开发司,1992)(2)含义:旅游资源具有作为现代旅游活动的客体的基本属性;旅游资源具有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属性;旅游资源具有开发后能产生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属性。(3)内涵:旅游资源存在于旅游目的地这就排除了从客源地到目的地之间的因素;“资源”的概念本身即意含着“有用”的内涵;旅游资源应该是直接用于欣赏、消遣等的因素,而不包括为了达到这些目的而必须使用的纯粹接待因素;在不同的地方,旅游资源的构成不一样,一个地方只是纯粹属于接待的因素,在另一个地方可能就是旅游资源。2.旅游资源的形成(1)自然旅游资源形成的基本条件①地球的圈层构成自然旅游资源②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组合规律决定旅游区、旅游点的形成③自然旅游资源受地球景观带的分异规律控制④地质作用是自然旅游资源形成的本底⑤地球水体的水文特征⑥气候的区域差异⑦地球生物的多样性(2)人文旅游资源形成的基本条件①历史遗迹②社会文化差异③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或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④根据游客市场的需要而创造3.旅游资源的特征(1)空间特征①广泛性②区域性③组合性④地域固定性(2)时间特征①季节变化性:特定的季节、时间出现;同样景物在不同季节的差异。②时代性和变异性(3)经济特征①可替代性②价值的不确定性③开发利用的永续性和不可再生性(4)文化特征①感知决定性②内涵丰富性③民族性和地域性④需求的多样性二、旅游地旅游地:一定地理空间上的旅游资源同旅游专用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其他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成为旅游者停留和活动的目的地。两个部分:旅游活动区、旅游接待区。三、评价的理论基础1.体验性评价:着眼于人(旅游者)对于旅游资源或旅游地的质量体验评价。对于旅游地的一般体验性评价、对于旅游资源的美感评估2.技术性评估:着眼于旅游资源各要素对于旅游者从事特定旅游活动的适宜程度评价。3.综合性评估:着眼于旅游地的旅游资源之整体价值评估,或旅游地的开发价值评估。评价必然带有价值标准,对于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的评价的理论基础是基于人类价值判断的统计性规律和人类认知的比较法则。§2.旅游资源和旅游地分类一、旅游资源的分类1.分类原则:相互独立原则、简明原则旅游资源分类的关键点是如何有利于旅游资源和旅游点的开发、建设和保护。2.分类标准(1)以旅游资源本身的特性作为分类标准类和基本类型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古迹与建筑类、消闲求知健身类、购物类(2)以旅游活动的性质作为分类标准观赏型、运动型、休(疗)养型、娱乐型、特殊型旅游资源(3)以游客的体验性质作为分类标准原始地区、近原始地区、乡村地区、人类利用集中的地区、城市化地区(4)以综合资源的特性与游客体验作为分类标准利用者导向型游憩资源、资源基础类型游憩资源、中间型游憩资源(5)按照旅游资源的市场特性和开发现状作为分类标准未经开发或潜在的资源、已开发或即将开发的资源、现代人工创造的旅游资源(6)根据旅游资源的吸引级别作为分类的标准国家级旅游风景资源、省级旅游风景资源、市县级旅游风景资源(7)其它分类方法经营角度:有限、无限;旅游资源保护规划:严格保护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二、旅游地的分类七个大类:自然风景旅游地、文化旅游地、历史古迹旅游地、娱乐旅游地(游乐园为主体)、运动型旅游地、产业旅游地(如以园艺业为主体)、综合性旅游地§3.旅游资源的调查一、旅游资源调查的目的目的:是查明可供旅游业利用的资源状况,以全面系统地掌握旅游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组合状况、成因、价值等,为旅游资源的评价、分级和规划作准备,为合理开发资源打下基础。二、旅游资源调查的内容1.旅游资源存在区的环境条件2.对旅游资源数量上的调查、质量上的评价3.对邻近资源及区域间资源的相互联系进行调查4.客源及市场的调查分析5.旅游资源存在区的环境保护状况6.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三、旅游资源调查的重点1.大城市、交通沿线及人口密集区旅游资源的普查2.已知旅游区及其外围资源的调查3.重点新景区普查四、旅游资源调查的步骤1.室内准备工作主要目的是了解前人在本地区的工作情况,以便在此基础上,确定野外工作路线、程序和进展。前人工作: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方面的资料、旅游资源方面的资料2、野外调查(1)初步普查(2)初步调查(3)重点考察(4)专业性调查3.整理总结(1)资料、照片、录像片等的整理(2)图件的编制和清绘(3)编写旅游资源调查报告:区域地理概况、旅游资源的情况、旅游资源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途径和开发步骤。§4.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的评价一、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旅游资源评价是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包括旅游资源的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旅游资源评价是旅游地建设的前提。1.旅游资源的自身评价(1)旅游资源特色评价(2)旅游资源的密度和地域组合评价(3)旅游资源容量(4)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吸引功能(5)旅游资源的性质2.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1)区位条件(2)区域经济发展背景条件(3)环境因素(4)客源市场条件二、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的体验性评价评价者在收集大量的旅游资源信息的基础上,凭经验通过主观判定旅游资源的价值,多采用民意测验法和专家评议法。1.一般体验性评价一般体验性评价:是由旅游者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对某一或一系列的旅游地(旅游资源)就其整体质量进行定性评估。评价目的:着眼于旅游推销和宣传。评价特点:评价的项目很简单,没有评价的细项,只进行整体评价。2.美感质量评估目的:旅游规划和管理。美感质量评估是基于对旅游者或专家体验的深入分析,建立规范化的评价模型,评价的结果多具有可比性的定性尺度或数量值。三、旅游资源的技术性评价旅游资源的技术性评价,是指对旅游资源各要素对于旅游者从事特定旅游活动的适宜程度的评估,大量技术性指标的运用是这类评价的基本特征。对于每一项旅游活动,都会有一个或几个旅游资源因素对活动的质量起决定性作用。1.气候的适宜性评价(康乐气候的评价)2.地形的适宜性评价地形因素对于运动型的旅游活动是关键因子,地形对于风景观赏也有影响。3.资源要素组合的技术性评价四、旅游地和旅游资源的综合性评估旅游资源或旅游地的综合性评估,是着眼于旅游地或旅游资源的整体价值评估、或旅游地开发价值评估。1.含义和特点评估的范围包括现有的旅游资源和潜在的旅游资源;评估的目的是着眼于对不同地域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价值比较,或规划与管理意义上的重要度排序;对于某一类型的旅游资源,评估工作遵循一个统一的评估系统,有着确定的通用的评估标准;评价系统中的各被评估因子大都带有合适的权重值;评估的结果多是数量化的指数值。旅游者出游的决策意向和出游行为同旅游地的综合性评估之间呈现为确定的正比例关系,旅游者的消费决策和行为规律是旅游地综合性评估的理论基础。2.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模型3.评估的基本内容和方法(1)评估工作: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获得各评价因子的评估值(2)评价因子:①旅游资源②旅游地及其所在区域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旅游设施、基础设施、自然生态条件、用地状况、当地社区中心等因素③旅游地的区位关联特性——旅游地与客源地的区位关联、旅游地之间的相互影响等因素注意:对于旅游地的综合性评估,最终要落实到对基层因子的评价上,对各评价因子应给予适当的权重。§5.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一、旅游资源的开发1.旅游资源的开发:是对已真实、全面、科学地评价过的各类旅游资源作出以经济目的为主、适合于旅游者活动、并能使其满意的经营、管理活动,发掘其经济的、社会文化的、环境的潜在价值或扩大其现有价值。2.开发的原则:创造形象、特色原则、经济原则、体现美学特征、市场原则、保护原则3.开发方式:兴建、利用、改造、提高、修复二、旅游资源的保护1.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遭破坏的原因(1)自然因素(2)人文因素2.保护对策(1)减缓旅游资源的自然风化(2)加强旅游资源保护意识及普及教育(3)健全旅游资源保护立法(4)完善风景名胜保护系统(5)把保护旅游资源列入发展战略规划第六章旅游地生命周期与空间竞争§1.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旅游地的发展演化模型:戈曼森(GormsenE)的海滨旅游地的空间-时间模型、米塞克(MiossecJM)的旅游发展模型、奥珀曼(OppermannM)的发展中国家旅游空间模型(PearceD,1995)、巴特勒(ButlerRW)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模型)。一、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的概念,提出旅游地的演化经过6个阶段1.探查阶段(explorationstage)2.参与阶段(involvementstage)3.发展阶段(developmentstage)4.巩固阶段(consolidationstage)5.停滞阶段(stagnationstage)6.衰落或复苏阶段(declineorrejuvenationstage)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述评理论的应用和讨论:作为旅游地的解释模型、指导市场营销和规划、作为预测工具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中国研究旅游地的演化过程提供了理论框架。§2.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应用一、具有广域旅游市场的国际级旅游地二、具有区域旅游市场的国家级旅游地三、喀斯特洞穴旅游地§3.旅游地空间竞争一、旅游地空间竞争的理论解释旅游地的空间竞争是由于多个旅游地(同类型或不同类型)在同一地域内出现引起的,可以从引力模型、概率旅行模型和价格需求交叉弹性入手进行分析。旅游研究的基本引力模型:Tij=G*PiAj/DijbTi1/Ti2=A1/A2*(Di2/Di1)b二、名山旅游地的空间竞争1.名山旅游资源的特点(1)遍在性旅游资源(2)共性大,个性强(3)重游率高低取决于名山的旅游功能2.名山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主要因素和特点(1)影响名山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主要因素是名山地位级别、功能和可进入(2)名山旅游地空间竞争的特点是非替代性竞争三、喀斯特石林旅游地的空间竞争1.喀斯特石林旅游资源的特点(1)非遍在性旅游资源(2)地域分布相对集中(3)共性大、独特性小、以观光行为为主2.喀斯特石林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主要因素和特点(1)影响喀斯特石林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主要因素石林的地位级别和可进入性,而以地位级别为主要(2)喀斯特石林旅游地空间竞争的特点替代性竞争第七章城市旅游与主题公园§1.城市旅游概述一、城市旅游研究的起源和定义1.城市旅游研究的起源斯坦菲尔德(Stansfield,1964)在《美国旅游研究中的城乡不平衡》中首次阐述了城市旅游,提及了城市旅游业的重要性。城市→主要的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的统一体。2.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原因(1)城市人口密集,使到城市探亲访友的频率很高;(2)城市往往是旅游交通中转枢纽或终点站;(3)商业、金融、工业、生产服务的功能都集中于城市,带来会议、展览和商务旅游;(4)城市提供了大量的文化、艺术和娱乐方面的体验。3.城市旅游:是指旅游者被城市所吸引,以城市为目的地的旅游活动,及其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二、城市旅游研究内容城市旅游研究集中在城市旅游的需求、城市旅游的供给、城市旅游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影响、城市旅游规划与管理,以及旅游城市的市场营销等。三、城市旅游吸引(资源)体系1.城市旅游吸引(资源)要素(1)自然与文化遗产类(2)公务(政务)类(3)经济类(4)文化类(5)信息、科技类(6)环境类(7)娱乐类(8)形象2.城市旅游吸引(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1)城市旅游吸引营造的基本原则①注重城市整体塑造②形成主题与特色③突出核心要素:标志性建筑及代表性区域、特色性项目、购物(2)城市旅游吸引建设的主要内容①形象吸引②活动吸引:基本活动、附属活动③设施吸引:商务设施、文化设施、体育设施、休闲娱乐设施、购物设施关于设施建设应注意的两个问题:设施具有门槛性、设施面向游客也面向市民。④景观与环境吸引:整体风貌、标志性建筑、特色性、代表性区域/地段。⑤氛围吸引⑥服务吸引§2.城市游憩商业区(RBD)城市旅游产品和设施的使用者:当地居民、过境客和游客城市旅游供给:城市旅游的吸引力、住宿设施、饮食设施、购物设施、交通设施及娱乐设施。一、RBD概念RBD(旅游商业区):建立在城镇与城市里,由各类纪念品商店、旅游吸引物、餐馆、小吃摊挡等高度集中组成,吸引了大量旅游者的一个特定的零售商业区。二、RBD与CBD的关系1.CBD(中心商务区):是包括有百货商店和其它商店、办公机构、娱乐场所、公共建筑等设施的城市最核心部分。基本特性:具有最高的中心性、可达性和拥挤程度、人际和信息流量、土地价格,最集中和最高档的零售业,以及最高的服务集中性。2.RBD与CBD的关系(1)在区位选择上:CBD由商业的重要性、土地价格、可进入性和经济地租的相互作用决定,位于城市的中心地段;RBD的区位决定于自然的或历史的景点,介于旅游中心点和该城市居民经常光顾的CBD之间。(2)在形态上大部分的RBD呈长条形。(3)在功能上:从城市CBD的功能中分化出来。三、城市RBD的功能及意义1.功能(1)城市RBD应服务于旅游者,能满足旅游者的基本需要,为旅游者提供购物、观光、娱乐、体验等多种功能。(2)城市RBD应给予本地及周边地区的居民足够的重视。2.意义:理论意义、经济意义、城市规划四、城市RBD的类型1.大型的购物中心型(shoppingmall)2.特色购物步行街型3.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4.新城文化旅游区型§2.主题公园的概念、类型和特点一、基本概念主题公园:是具有特定的主题,由人创造而成的舞台化的休闲娱乐活动空间,是一种休闲娱乐产业。1.主题公园的缘起1955年迪斯尼乐园的出现标志着世界主题公园的诞生,1989年9月深圳锦绣中华的成功开业,标志着中国主题公园的诞生。2.主题公园的基本特性:(1)主题公园是一种产业,其投资建设是一种企业行为;(2)主题公园是一种休闲娱乐空间;(3)主题公园必须有特定且易于了解的主题;(4)园中所有内容,包括实体环境的塑造、营运管理等都是在该统一主题之下构成的;(5)主题公园是一种非日常化的、戏剧性的舞台空间,让游客产生暂时摆脱现实时空的心理效果。二、主题公园的类型主题公园的类型可以以主题内容进行划分,或以吸引范围进行划分,或以规模大小进行划分。1.以主题内容划分(1)以花卉园艺为主题;(2)以专门铁路沿线开发新世界为主题;(3)以保存文化、历史为主题;(4)以异国地理环境,动植物特征为主题;(5)以博览会、博物馆为主题;(6)以童话幻想、科学、宇宙为主题。中国已建的主题公园按主题内容划分:以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为主题,以童话幻想、科学、宇宙为主题,以动物观赏为主题,以异国地理环境和文化为主题,以文学文化遗产为主题,以影视文化为主题。2.以吸引范围划分(1)具有国际吸引力的主题公园:迪斯尼世界。(2)具有区域吸引力(美国概念)或国家吸引力(欧洲概念)的主题公园。(3)具有地方吸引力的主题公园。3.以规模大小划分(1)大型主题公园(2)小(微)型主题公园三、主题公园的特点1.强烈的个性,普遍的适宜性2.被动游憩形式3.投入高,占地规模大4.高门票,高消费§3.主题公园布局的影响因素影响主题公园布局的主要因素有:客源市场和交通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城市旅游感知形象、空间集聚和竞争、决策者行为。一、客源市场和交通条件1.客源市场主题公园要求选址在经济发达、流动人口多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以保证有良好的客源市场条件。一、二、三级客源市场2.交通条件主题公园所在的城市除了客源市场条件好以外,还必须有良好的城市对外公共交通,也即可进入性(accessibility)要好。城市内部交通对主题公园的经营也有很大影响,大型主题公园一般在大城市边缘区选址,同时要考虑选址在主要公路干道旁。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在两方面影响主题公园的发展:投资规模、游客的消费水平。1.主题公园是一种高投入的旅游项目作为企业行为的主题公园开发,只有在区域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才具备较大规模的投资能力,成功的大型主题公园都是布局在区域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的地区。2.主题公园旅游是一种高消费的行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居民的收入和游客的消费能力。三、城市旅游感知形象1.城市旅游形象:是指城市旅游者在游览城市的过程中通过对城市环境形体(硬件)的观赏和市民素质、民俗民风、服务态度等(软件)的体验所产生的城市总体印象。城市旅游形象是一个综合概念,反映的是整个城市作为旅游产品的特色和综合质量等级。2.城市旅游感知形象的影响城市的旅游感知形象对旅游者的决策行为影响很大。城市旅游感知形象,主要影响的是大、中尺度(即二级和三级客源市场)旅游者的决策行为。城市旅游形象个性特征很强的城市,新建主题公园引起轰动效应并很快成为城市的旅游形象标志的困难很大,同时对于大尺度的游客吸引力较小,反则反之。四、空间集聚和竞争主题公园的空间集聚是指主题公园在同一城市的集聚,多个主题公园在空间上集聚,可以增加这一地区的总体吸引力,同时也产生空间竞争,使游客分流。主题公园是一种高投入的旅游项目,维持费用高,要求的门槛游客量也较高,过多的主题公园在同一地域集聚,要使每个主题公园的游客达到和超过门槛游客量是不容易的。五、决策者行为决策者行为关系到两个层次:投资者决策行为、政府决策行为。1.投资者决策行为投资者决策行为——宏观区位的选择:投资规模、主题选择。投资规模与投资者的经济实力和经营方针战略联系在一起,同时与主题选择密切相关。在一定的客源市场、交通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背景下,主题公园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是主题的选择。2.政府决策行为各地政府都将旅游业摆在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位置,政府对旅游投资给予的扶持和优惠政策,甚至在基础设施方面给予配套,对主题公园的经营成本有很大影响。六、影响因素系统分析1.客观因素:包括二个必要条件和二个限制条件(1)必要条件:客源市场和交通条件、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2)限制条件:城市的旅游感知形象、主题公园的空间集聚和竞争2.主观因素(1)投资者的决策行为: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包括宏观区位确定、微观选址、投资规模和主题选择。(2)政府的决策行为:主题公园的微观选址(土地获取)、基础设施的配套等优惠条件。第八章旅游环境容量§1.旅游环境的概念和特征一、旅游环境的概念1.概念(1)旅游环境(广义):是指旅游活动得以存在和进行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经济环境。(2)旅游环境(狭义):是指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即旅游区的地貌、空气、水、动植物所组成的自然生态环境。2.分类(1)旅游生态环境①旅游生态环境即狭义的旅游环境,指旅游区的地貌、空气、水、动植物所组成的自然生态环境。旅游生态环境与自然旅游资源关系密切,旅游环境中出现问题最多的就数旅游生态环境。②破坏旅游生态环境的途径A.旅游业大发展之前,巨大的人口压力和低下的社会生产力所带来的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B.旅游资源开发不当所造成的旅游生态环境的破坏。C.旅游管理不当所造成的旅游生态环境破坏(2)旅游社会环境旅游社会环境:指旅游区的政治局势、社会治安、居民对旅游业的认识等。政治局势稳定可以给游人以安全感;社会治安的稳定同样可以给游客以安全感;当地居民对旅游业的正确认识,可以使游客心情愉快,不蒙受欺骗和侮辱。(3)旅游经济环境旅游经济环境:指满足游客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外部经济条件,即旅游交通、旅行社、旅游饭店或宾馆等旅游接待业条件和旅游服务质量。旅游经济环境是旅游活动最为基础的物质条件,其质量的好坏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4)旅游气氛环境旅游气氛环境:是指在洁净、优美、较少污染的自然环境基础上,由历史和现代开发所形成的反映历史、地方或民族气息的环境。二、旅游环境的特征脆弱的旅游生态环境,敏感的旅游社会环境,日新月异的旅游经济环境和微妙的旅游气氛环境。1.客体性2.地域性3.时代性4.季节性5.综合性6.多样性7.资源性8.文化性9.容量有限性§2.旅游环境容量一、研究进展概述1.国外研究概况2.中国研究概况3.研究的实用价值保护旅游环境、保证旅游体验二、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体系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地开发和发展旅游,在不影响后代对旅游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旅游地环境和生态、旅游地社会和经济能力、旅游地居民和旅游者心理等方面所能承受的最大游人量。旅游环境容量是一个概念体系,根据各种容量的属性,可将旅游环境容量分为基本环境容量和非基本环境容量两大类,后者是前者在时间上的具体化和外延。1.基本容量(1)分类旅游心理容量、旅游资源容量、旅游的生态容量、旅游的经济发展容量、旅游地地域社会容量(2)五个基本容量之间的关系A.旅游的经济发展容量与旅游的地域社会容量之间有较明显的关联;B.旅游感知容量受旅游者的价值观念、旅游活动类型、接待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C.对于自然观赏性地域,旅游资源容量越大,旅游的生态容量也越大,反之则不一定成立;D.一个旅游地域能够接待的旅游流量,决定于五个基本容量中最小的那一个。2.非基本容量(1)管理方面——旅游合理容量和旅游极限容量。(2)时间方面——既有旅游容量和期望旅游容量。(3)空间尺度方面——景点、景区、旅游地、区域旅游环境容量3.旅游环境容量的性质(1)旅游环境容量值在某一时段相对稳定,表现为一个伸展不宽的值域,可以以其中值为容量值。(2)旅游环境容量随时间有一定的变化,旅游经济容量和旅游社会容量变化较快,其它基本容量变化相对慢一些,非基本容量随基本容量的变化而变化。(3)不同类型的旅游地旅游环境容量不同,即使同一旅游地,如果旅游地的性质即承受的旅游活动类型改变,旅游环境容量值也随之变化。(4)旅游活动是决定旅游地域可以容纳旅游活动量的基本因素。§3.旅游环境容量的量测一、基本空间标准二、旅游资源容量和旅游感知容量的量测1.旅游资源容量以资源的空间规模除以每人最低空间标准,即可得到资源的极限时点容量,再根据人均每次利用时间和资源每日的开放时间,就可得出资源的极限日容量。2.旅游感知容量旅游感知环境容量一般要比旅游资源极限容量低得多。个人空间——活动性质和活动场所的特性;年龄、性别、种族、社会经济地位与文化背景等个人因素;人与人之间的熟悉和喜欢程度、团体的组成与地位等人际因素。旅游心理容量:是指旅游者在某一地域从事旅游活动时,在不降低活动质量的条件下,地域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最大量。旅游资源合理容量主要是考虑旅游者感知的满足程度,即旅游者平均满足程度最大时旅游场所容纳旅游活动的能力。旅游资源的合理容量同旅游心理容量是同一个数值。三、生态容量的测定维持旅游地的自然生态质量的实质:自然环境本身的再生能力能很快消除旅游活动的消极影响;自然环境对于旅游者所产出的污染物能够完全吸收与净化。某旅游地生态容量的大小,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净化与吸收旅游污染物的能力,以及一定时间内每个游客所产出的污染物量。生态容量的测定,最重要的是确定每位游客一天所产生的各种污染物量和自然环境净化与吸收各种污染物的数量两个参数。在绝大多数旅游地,旅游污染物的产出量都超出旅游地生态系统的净化与吸收能力,需要对污染物进行人工处理。四、经济发展容量的测定决定经济发展容量的因素:旅游内部经济因素——旅游设施,旅游外部经济因素——基础设施、支持性产业。就满足旅游者的基本要求而论,当地经济发展容量的大小可以食宿与娱乐设施的供给能力为指标。五、旅游地容量的测定一个旅游地的接待能力受制于旅游资源、生态环境、旅游设施和基础设施,以及旅游地居民心理承受能力。旅游地的旅游活动容纳能力是从各个景区的容量和景区联接道路的容量和得来的,决定旅游地容量的主要是旅游资源容量和设施容量。§4.旅游环境容量在旅游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一、饱和、超载与旅游污染1.饱和:旅游地域和场所(可以是旅游景点、景区、旅游地、旅游区域或旅游设施)承受的旅游流量或活动量达到其极限容量。超出极限容量值,即是旅游超载。2.旅游饱和与超载分类根据旅游饱和与超载发生的时间和空间特点进行分类。(1)周期性饱和与超载和偶发性饱和与超载周期性饱和与超载就是季节性饱和与超载,源于人类社会活动具有周期性规律的社会经济生活以及自然气候的周期性变化;偶发性饱和与超载是由于旅游地或其附近发生了偶然性的事件,在较短时间内吸引来大量旅游者。(2)长期连续性饱和与超载和短期性饱和与超载(3)空间上的整体性饱和与超载和局部性饱和与超载。3.旅游饱和与超载的消极影响①践踏后果——对旅游场所的过渡践踏②对水体的影响——对旅游地水体的污染③噪声——旅游气氛环境质量降低④对设施的影响——严重损害旅游设施,带来破坏性后果二、超载与旅游的时空分流1.时间分流——是从旅游需求方面着眼,减低旅游旺季的高峰流量,使旺季的旅游流量在旅游地域饱和点之内2.空间分流——提高旅游供给能力,或调控旅游供给的内部结构并辅之以对旅游需求的引导措施内部空间分流——在超载景区入口地段设置限流设施;外部空间分流——排斥(旅游地经营者提高价格)与吸引(建立新的旅游地或吸引到未饱和的旅游地)。在诸多类型新旅游地中,以利用介入机会(替代性)所开发的新旅游地,对已超载的旅游地具有最为明显的空间分流效果。三、实例分析——颐和园的旅游环境容量与管理第九章旅游交通§1.旅游交通概述一、旅游交通的概念旅游交通:是一种为旅游者提供直接或间接交通运输服务所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活动,是为旅游者由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往返,以及在旅游目的地各处旅游活动而提供的交通设施及服务。二、旅游与交通的关系现代旅游业的产生和发展与现代交通业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1.现代化交通工具对旅游业发展的促进作用(1)加快了旅游速度,缩短了旅行时间;(2)降低了旅行费用,使旅游活动的大众化成为可能;(3)大大地提高了舒适度,旅行过程本身也成为一种享受。2.旅游与交通发展关系的模式旅游与交通发展关系的模式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下表现形式并不一样。发达国家:旅先游后、旅顺游畅;发展中国家:游先旅后、旅滞游难。3.旅游对交通的影响(1)交通工具的研制与使用向大型、豪华、舒适多功能的方向发展(2)交通基础设施的扩建和增建(3)带动了旅游交通服务业的发展三、旅游交通的构成和层次1.构成:旅游交通线、旅游运载工具、旅游经始点站2.层次三个层次:外部交通、由旅游中心城市到风景区的交通、内部交通四、旅游交通的特点及质量要求1.特点(1)旅游交通的服务对象是旅游者而不是一般乘客(2)旅游交通产品的无形性特点(3)旅游交通运输的产品具有不可贮存性的特点(4)旅游交通具有季节性特点(5)旅游交通具有区域性特点(6)旅游交通具有替代性、生产连续性、流动性及产品同一性的特点2.质量要求(1)安全运行(2)正点运行(3)各个层次之间的旅游交通连接性好(4)设备舒适(5)经济高质量是现代旅游交通的特点,也是构成旅游竞争能力的决定性因素。五、旅游交通在现代旅游活动中的地位和功能1.旅游交通是旅游业产生和发展的先决条件2.旅游交通能调节旅游业的发展速度3.旅游交通是旅游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4.旅游交通促进旅游地区的经济发展§2.旅游交通运输类型一、交通运输成本和价格运输成本和价格是旅游交通规划的基础,每一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不同价格结构影响着旅游者的决策,进而影响了交通流量。运输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两部分。不同的运输方式,其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的比率是大相径庭的,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的比率是旅游交通中考虑的重要因素。二、旅游交通运输类型1.类型航空、铁路、公路、水路和特种旅游交通2.优缺点三、旅游者对旅游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旅游者在选择旅游交通运输方式时,主要受价格和费用,距离和时间,收入和旅游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四、索道建设问题1.索道建设的利弊利:能减少游人体力消耗,缩短旅游时间,改善景区接待能力。弊:使景区的自身面貌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2.索道规划建设的原则经济原则、与景观协调原则§3.旅游交通布局一、交通布局概述1.交通运输布局:即交通运输配置,是指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等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交通线等的布局,以及为完成全线运输任务有关的各项运输设施布局。2.交通运输布局必须建立在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1)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2)应同国民经济各部门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并在各个地区之间协调一致;(3)各种运输方式应根据其技术经济特点,因地制宜地协调发展,并组成各级、各部门和综合交通网,交通运输的各个环节应从系统整体出发,有机结合,相互贯通。二、旅游交通布局原则十二字方针:“便利、高效、快速、安全、舒适、经济”。十二字要求:“一短”(旅途时间短)、“一长”(旅游时间长)、“一多”(景点变化多)、“一少”(重复线路少)、“一高”(经济效率高)、“一低”(旅游费用低)。三、旅游交通系统的构成1.旅游交通线旅游交通线是指以旅游中心地或旅游景点为中心,组织各类交通联合完成的游客运输任务的一种重要运输形式。2.旅游交通枢纽旅游交通枢纽是指综合运输枢纽,即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现代化运输方式的衔接点。3.旅游交通网旅游交通网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国家或地区),由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干线及各种运输方式的结合部——旅游交通枢纽等固定技术装备所组成的综合体。第十章旅游区划§1.旅游区一、旅游区的概念旅游区:是综合性的旅游区,即指含有若干共性特征的旅游景点与旅游接待设施组成的地域综合体,包括旅游资源,也含有为旅游者实现旅游目的而不可缺少的各种基础设施。旅游区:是旅游中心及其辐射范围内的旅游资源、旅游服务设施和机构、旅游交通及旅游客源等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旅游地域系统,是一种自然—社会系统。风景名胜区:是凡具有欣赏、文化或科学价值,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区。二、旅游区的特性1.客观性2.地域性3.层次性4.向心性和开放性5.发展变化性和相对稳定性6.优化性7.社会性8.整体性9.系统性三、旅游区的分级系统六级:旅游区——旅游游览区——旅游景区——旅游点——旅游景点——旅游景物四、旅游区的类型1.按旅游区的级别分类:国家级、省级、市(县)级旅游区2.按旅游的价值分类(1)科学价值(2)历史价值:历史古迹旅游区、文化旅游区(3)观光价值:自然旅游区、民族风情旅游区、现代工程旅游区、娱乐休憩区3.以旅游资源性质和功能为主的综合分类(1)风景旅游区:山岳、湖泊、山水、海滨、瀑布、山林旅游区(2)名胜旅游区:古陵墓、古石窟石刻、古建筑、古园林、古遗址、古人类遗址、革命纪念地、古城、现代都市、现代工程建筑旅游区(3)休憩疗养旅游区:温泉疗养区、海滨避暑旅游区、山地避暑旅游区、避寒旅游区、其他疗养旅游区(4)科研科普文化旅游区:科学考察旅游区、文化旅游区、宗教文化旅游区(5)体育旅游区:武术杂技旅游区、登山旅游区、滑雪旅游区、水上运动旅游区、天然狩猎旅游区(6)度假休憩娱乐旅游区:度假旅游区、娱乐旅游区、民族风情旅游区(7)生态旅游区:生态系统保护旅游区、珍贵植物及植被自然保护旅游区、野生动物保护旅游区、自然历史遗迹保护旅游区、森林公园(8)防灾减灾旅游区§2.旅游区划基本原理一、旅游区划的概念和类型1.旅游区划:是按照旅游或旅游的某一些方面的同一性(相似性)与差异性,来探讨旅游或旅游的某些方面的特征及开发利用和发展旅游业等重大问题,进行自上而下的区域划分或自下而上的区域合并。2.类型(1)按区域范围来分世界旅游区划、全国旅游区划、省级旅游区划、地区旅游区划(2)按区划目的来分旅游资源区划、旅游气候区划、旅游者产出区划、旅游感应区划、功能区划、现状旅游区划和远景旅游区划、综合区划二、旅游区划的目的和意义1.目的(1)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通过实地工作和综合分析,找出比较合理的旅游区界线;(2)确定各旅游区的性质、特征和地位,指出其今后发展的方向;(3)分析确定区内各级旅游经济中心。2.意义(1)旅游区划研究有助于推动旅游地理研究的发展和完善,充实区域地理研究。(2)有助于协调各方面的力量,进行旅游业的调查和评价。(3)有利于明确区域的旅游特色和地域结构,以便旅游线路和客源组织,发挥区域整体效应,并能为重要景观的立法保护提供依据。(4)有利于旅游设施的合理布局,在一定程度上为旅游投资决策提供依据。(5)确定旅游区的旅游中心,改善旅游管理,形成不同层次的客源网络。(6)确定各旅游区的性质、特征、地位等,为旅游规划奠定基础,为制定旅游发展计划提供依据,并指出各旅游区今后发展的主导方向。三、旅游区划的原则1.综合性和整体性原则2.相似性原则3.综合分析和主导因素原则4.完整性原则5.旅游中心地和交通便捷性原则6.区域社会经济原则7.发生学原则8.多级性原则四、旅游区划方法综合区划法、分解区划法第十一章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1.旅游对区域的经济影响一、旅游收入1.旅游收入:从狭义上是指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部门收入,即直接收入;从广义上看,旅游收入还包括间接为旅游业服务的部门的收入,即间接收入。2.旅游总收入:在旅游过程中,游客购买相应的服务或货物以满足自己旅行、游览、住宿、饮食、娱乐、购物等方面的需要而支付的货币,构成旅游经营者的旅游总收入。3.旅游增加值:旅游总收入扣除外购的物品和服务(中间消耗)为旅游增加值。二、旅游业的经济特性1.旅游业是一种无形的出口产业。2.旅游是一种零散的综合产品,由多种经济部门组合而成,同时受多种经济部门的制约和影响。3.旅游业是一项极不稳定的出口产业:旅游产品不能贮存,而旅游需求的季节波动又非常大;旅游需求受外部不可预测的因素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复杂多样;旅游对于价格和收入的弹性很大。三、旅游业与国民经济发展1.旅游与创汇(1)出口初级产品的不利之处(2)旅游作为无形出口业的优越之处旅游业作为一种外贸形式,是无形出口;销售价格比较稳定;收汇及时;旅游创汇可以绕过关税壁垒。2.旅游与收支平衡(1)发展旅游业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赚取外汇,改善收支平衡状况扩大国家的外汇收入有两条途径:通过外贸的途径,赚取的外汇称贸易外汇;通过非贸易的途径,赚取的外汇称为非贸易外汇。旅游业收入属于非贸易外汇(2)旅游外汇漏损的几种形式决定“漏损”范围和程度的情况3.旅游与就业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旅游就业人员有其自身特点。(1)就业人员知识层次高,收入高(2)就业人员中女性比例大(3)旅游就业人员季节需求变化大4.旅游与税收旅游税收种类很多,在旅游发达国家,政府可以从旅游业获得稳定、可观的税收。5.旅游与投资旅游业是投资的沃土,从投资回报、投资风险等方面看,比很多行业更有利可图。旅游投资种类(投资方):政府投资、企业投资、私人投资。6.旅游与交通(1)旅游业促进了交通运输方式的多样化和高水平(2)旅游促进了交通网络的完善(3)旅游促进城市交通的发展7.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