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教师版)_第1页
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教师版)_第2页
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教师版)_第3页
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教师版)_第4页
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外文言文阅读命题研究“课外文言文阅读”是历年中考各必考的内容之一。考查内容:教材外文言文语段的阅读,选文简短,文章内容以人物故事为主。近几年来,中考对该考点的考查具有以下特点:1.题型基本固定,3道题,一般客观题、主观题交替出现。2.考查的范围,多考语境中对文言知识运运用及文章内容理解进行考查。3.考查知识点基本固定,词义辨别,语句断句,人物形象概括分析。答题策略以下六大考点基本涵盖历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重要考点:实词解释、虚词辨析、句子翻译、内容理解(含句子理解)、内容概括、人物形象分析。一、划分句子节奏

文言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①人名、地名、物名等中间不能停顿;②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能停顿。▼▼▼技巧一: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需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通读全文,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以及大致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节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进行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技巧二: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技巧三: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技巧四:找出动词,明确句意古汉语中,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技巧五:借助名词(代词)断句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我”(吾、予、余、我),“你”(尔、汝、女、公、卿、若、君、而、乃、子),“他”(之、彼、其、此)。技巧六:利用对称句式断句解题时,注意古文讲究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相同的结构等特点。二、实词解释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课内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如上面一题中“申子尝请仕其从兄”的“尝”,如果能联想到《岳阳楼记》中“予尝求古仁人之心”的“尝”字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尝”的意思为“曾经”。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如上面二题中“独不闻天子好田猎乎”的“闻”,结合语境可知“闻”应为“听说,知道”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如上面二题中“以供岁赋”的“赋”的意义推断,大家可以把“赋”组成几个词语,从中做选择:赋税、诗词歌赋、天赋……通过筛选,不难找到“赋税”这个意思。技巧四:古今对照法即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汉语词汇中有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古今不同,需要特别注意其不同之处。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词,在古汉语中可能是两个词。如“地方”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词,“地”是“土地”之意,“方”是“方圆”之意;在现代汉语中“地方”是一个词,表“处所”等。技巧五: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上面一题中“申子有怨色”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理解为“脸色”。三、虚词辨析

技巧一: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技巧二:代入检验法各地中考虚词意义或用法辨析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的例句多是一些较典型、同学们熟知的,所以我们只要知道课内例句中虚词的用法,将它代入选项中去检验,就可以推断出其在课外句中的用法是否相同。技巧三: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同学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此时就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某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四、句子翻译

技巧一:从宏观上整体理解、把握句式特点翻译时切忌断章取义,应当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来翻译文言句。并要对文言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固定短语、修辞和语法,都准确把握。技巧二:从微观上把握句中每个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尤其是词类活用、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特殊实词,都要准确把握。技巧三:“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信”“达”“雅”文言句子翻译要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增译,不漏译,不错译;要求译文明白通畅,无语病;进而要求译文用词造句考究,有一定的文采。五、内容理解与概况

第一步:梳理结构,全面把握对文章内容有了全局性认识,才能对局部有明确的指导。梳理结构,准确筛选信息要点,进而全面把握文章的框架与主旨。对结构的梳理可以注意文题、句段首句、句段尾句等。第二步:锁定区域,准确筛选在全面掌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干要求在原文找到对应的区域,然后在具体区域中准确筛选,从而找准有效信息。第三步:抓重点,准确翻译在分辨信息点时,要注意准确翻译,当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译过来,此时需抓住重点,即对文意理解容易发生分歧的地方准确翻译。第四步:综合分析,理清因果对文意的分析必须综合全文,要结合主旨,注意是否倒置或混淆了因果关系。六、人物形象分析

第一步:分析标题有些文章,标题就可以揭示人物性格特点。第二步:通读原文对于阅读材料,要从头到尾,慢慢读完。速度不能太快,太快了不能理解词句,也不能把握内容;速度也不能太慢,词句意思大致理解就可以了。通读要完整,如果文章有出处和注释,也要一并读完。第三步:分析原文①主人公做了哪些事,从这些事中提炼人物的性格特点;②抓住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认真分析其性格特点;③注意侧面描写,常包含着作者的感情倾向,为定位主人公性格起着重要作用;④结合人物年龄、身份、地位等,加以分析,找出人物性格特点。速记口诀:标题开头须关注,具体事件显性格,语言动作析特点,侧面描写起烘托。补充:概括分析人物言行类题,其解题方法与分析人物形象一致。值得注意的是,概括分析人物言行,是以人物的某一品行品质为切入点,围绕着这一切入点在原文中找出体现人物此品行的具体事例,最后对事例进行概括即可。答题时,要看清楚题干是要求用原文中的话回答还是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真题回放(2021·四川雅安·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各题。淮阴侯①韩信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③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④。信至国,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刺之邪?刺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改)【注解】①淮阴:地名。②韩信:汉朝开国功臣。③俛,通“俯”。④下邳:地名。1.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2.(1)韩信当初为什么没有伤害那个侮辱他的年轻人?请用原文的一个字或词语回答。(2)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请答出其中最主要的两点。【答案】1.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或: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从他的胯下钻出(穿过他的胯下),趴在地上爬行。2.(1)原因:“无名”或“忍”。(2)①人要有远大的理想

②小不忍则乱大谋。【解析】1.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当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孰:同“熟”,仔细;出:从……出;蒲伏:犹匍匐,伏地而行。故翻译为: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从他的胯下钻出(穿过他的胯下),趴在地上爬行。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由“方辱我时,我宁不能刺之邪?刺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可知,韩信如果杀死当年侮辱他的少年,毫无意义,他忍受了一时的侮辱成就了伟业。故可概括为“忍”或“刺之无名”。注意要用原文的一个字或词语回答。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结合原文内容可知,韩信能受胯下之辱,并且任用侮辱他的人为中尉,可见大丈夫要有能屈能伸的心态,要心胸宽广;韩信后来成为楚王,为国家做出贡献,可见人生要有所作为,做对国家有意义的事,实现人生价值。据此分析作答即可。【点睛】参考译文: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还是平民百姓时,(家境)贫穷。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得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是个胆小鬼罢了。”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是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出去。”于是韩信仔细打量了他一番,俯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出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汉高祖五年正月,改封齐王韩信为楚王,建都下邳。韩信到了下邳,召见曾经侮辱过自已、让自已从他胯下爬过去的那个人,任用他做了中尉。告诉将相们说:“这是位壮士。当(他)侮辱我的时候,我难道不能杀死他吗?杀掉他没有意义,所以(我)忍受了一时的侮辱而成就了今天的功业。”(2021·山东聊城·中考真题)魏文侯改过师经鼓琴,魏文侯起舞,赋曰:“使我言而无见违①。”师经援琴而撞文侯,不中;中旒②,溃之③。文侯谓左右曰:“为人臣而撞其君,其罪如何?”左右曰:“罪当烹。”师经曰:“臣可一言而死乎?”文侯曰:“可。”师经曰:“昔尧舜之为君也,唯恐言而人不违;桀纣之为君也,唯恐言而人违之。臣撞桀、纣,非撞吾君也。”文侯曰:“释之,是寡人之过也。悬琴于城门,以为寡人符④;不补旒,以为寡人戒。”(节选自《说苑》)【注释】①无见违:没有人违抗我。②中旒(liú):击中了冠冕上的玉串。③溃之:把玉串撞散了。④符:凭证。3.解释加点的词语。①师经鼓琴

鼓:__________

②是寡人之过也

过:___________4.翻译句子。为人臣而撞其君,其罪如何?5.有人认为师经撞文侯是“失臣礼”,魏文侯“释之”是“失君道”。对此,你怎样评价?【答案】3.

弹奏

过错4.做臣子的撞击他的国君,该判他什么罪?5.师经是在用自己的行为向魏文侯提出警示,他是一个对国家忠贞的臣子,没有“失臣礼”。魏文侯面对下属的冒犯,没有把个人的尊严看得高于一切,是一位有作为、心胸开阔的君主,并没有“失君道”。【解析】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句意为:乐师经演奏(古)琴。鼓:弹奏。②句意为:是我的过错。过:过错。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此句中重点的词有:为:作为;人臣:臣子;其:代词;君:君王;如何:什么。5.本题考查启示感悟能力。由“昔尧舜之为君也,唯恐言而人不违;桀纣之为君也,唯恐言而人违之。臣撞桀、纣,非撞吾君也”可知,师经撞魏文侯并不失礼。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劝谏魏文侯不要像桀、纣那样难恐自己的话被别人违抗而最终导致亡国,这是一种爱国的表现,所以不是“失臣礼”;魏文侯在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后“释之”,非但不是“失君道,”反而更能显示他包容的胸怀,从谏如流的品质,是“有君道”。【点睛】参考译文:乐师经演奏(古)琴,魏国的文王随音乐而舞蹈,(并依旋律)唱道:“让我的话不被违抗。”乐师经拿琴撞文王,没撞到,撞到了帽子的边缘的装饰物,(帽子)破了。文王对左右的人说:“作为臣子而撞他的国王,他的罪是什么?”左右说:“罪该受烹煮(刑法)。”抓乐师经到堂下第一级台阶。乐师经说:“我可以说一句话再死吗?”文王说:“可以。”乐师经说:“过去尧舜当国王的时候,唯恐自己的话别人不反对;桀纣当国王的时候,唯恐自己的话别人违抗。我撞的是桀纣,不是撞我的国王。”文王说:“放了他,是我的过错。将琴悬挂在城门上,用以作为我错误的凭证;(破的)帽子不要补,用来做我的警示。”(2021·四川内江·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陈寔,东汉人也,为人仁爱。时岁饥民馁,有盗夜入其室,栖于梁上。寔阴见之,乃起整衣,呼儿孙起,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斯。”儿孙曰:“孰也?”寔指梁上盗曰:“梁上君子者是也。”盗大惊,自投于地,叩头归罪。寔徐谕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省己为善。”寔知其贫,乃令人与之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者。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①时岁饥民馁_________

②栖于梁上________③自投于地,叩头归罪____________

④寔徐谕之曰__________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斯。8.你是否赞同文中陈寔对待盗贼的做法?为什么?【答案】6.

饥饿

躲藏

承认

告诫,告诉。7.品行不好的人本性不一定是坏的,(坏)习惯会(慢慢使人)形成(不好的)品性,于是到了这样的地步。8.示例:赞同。陈寔对盗贼的宽容教化,最终让整个县城没有盗贼,说明这种做法是可取的。反对。陈寔对盗窃行为的宽容,不利于维护法律的公平正义。【解析】6.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①“时岁饥民馁”的句意是:这一年闹饥荒百姓饥饿。馁:饥饿;②“栖于梁上”的句意是:停留在房梁上。栖:躲藏;③“自投于地,叩头归罪”的句意是:自己跳下地,磕头认罪。归:承认;④“寔徐谕之曰”的句意是:陈寔慢慢地告诫他说。谕:告诫,告诉。7.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不善(品行不好)、本(原本,本来)、习(习惯)、遂(于是)、至(到)、斯(这)”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8.本题考查对人物做法的评价。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作答。陈寔对盗贼采用的是宽容教化的方法。针对其做法可以选择赞同,其理由可从“宽容教化”的方法,能改变盗贼思想,使之改邪归正,这可从“自是一县无复盗者”的情况说明这种做法是可取的。当然也可以反对。因为陈寔对盗窃行为的宽容并给其财物,一方面不利于使人自力更生,也不利于维护法律的公平正义。据此理解来谈自己的看法。【点睛】参考译文:陈寔,东汉人,为人仁厚慈爱。这一年闹饥荒百姓饥饿,有盗贼晚上进入他的屋子,停留在房梁上。陈寔暗中看到了,于是起身整理衣服,叫他的儿孙起来,神情严肃地教育他们,说:“人不能不自己勤勉。品行不好的人本性不一定是坏的,(坏)习惯会(慢慢使人)形成(不好的)品性,于是到了这样的地步。”儿孙说:“这样的人是谁?”陈寔指着梁上的盗贼说:“梁上的君子就是这样的人。”盗贼大吃一惊,自己跳下地,磕头认罪。陈寔慢慢地教育他说:“看你的相貌,不像是坏人,应该反省自己来做好事。”陈寔知道他很穷,于是让人给了他二匹绢。从此整个县中再也没有偷盗的人了。(2021·山东日照·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汉三年秋,项羽击汉,拔荥阳①。汉王计欲捐成皋②以东,屯巩③、洛④以拒楚。郦生⑤曰:“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夫敖仓⑥,天下转输久矣,臣闻其下藏粟甚多,楚人拔荥阳,不坚守敖仓,乃引而东,令遗卒守成率,此乃天所以资汉也。今楚易取而汉反却,自夺其便,臣窃以为过矣。且两雄不俱立,楚汉久相持不决,海内摇荡,天下之心未有所定。愿足下急复进兵,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杜⑦大行之道,以示诸侯效实形制⑧之势,则天下知所归矣。方今燕、赵已定,唯齐未下。臣请得奉明诏说齐王,使之为汉而称东藩⑨。”上曰:“善。”乃从其画⑩,复守敖仓,而使郦生说齐王。(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有删改)【注】①荥(xíng)阳:地名。②成皋(gāo):地名。③巩:地名。④洛:地名。⑤郦生:刘邦谋臣。⑥敖(áo)仓:古代重要粮仓,在荥阳东北数山。⑦杜:堵住。⑧形制:占据有利地形以制取对方。③藩:属国。⑩画:谋划。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捐成皋以东捐:放弃 B.屯巩、洛以拒楚以:来C.乃引而东东:东方 D.据敖仓之粟粟:泛指粮食10.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此乃天所以资汉也。11.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项王充分认识到成皋、敖仓的重要性,但迫于汉王兵势,只让罪犯守成皋,放弃了敖仓。B.汉王从“欲捐成皋以东,屯巩、洛以拒楚”到派兵“复守敖仓”,可见其善于听取意见。C.从劝汉王占要地、争天下及主动请求劝说齐王可看出,郦生洞察天下大势,善于进谏。D.选文从正、侧两方面刻画郦生形象,其建言献策是正面描写,汉王称善纳策为侧面描写。【答案】9.C10.这是上天拿这些粮食资助给汉军。11.A【解析】9.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C.句意:而是带兵向东而去。东:向东。不是“东方”的意思;故选C。10.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注意重点词语“乃:是。所以:用以,用来。资:资助、供给”的翻译要正确。同时要注意这是一个判断句,要翻译出判断的句式“是”来。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A.由“楚人拔荥阳,不坚守敖仓,乃引而东,令适卒分守成皋”,可判断项王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成皋、敖仓的重要性,由此“项王充分认识到成皋、敖仓的重要性,但迫于汉王兵势”的判断错误;故选A。【点睛】译文:东汉三年的秋天,项羽攻打刘邦,攻克了荥阳城,刘邦计划要放弃成皋以东的地盘,屯兵巩、洛以与楚军对抗。郦生进言道:“王者以平民百姓为天,而平民百姓又以粮食为天。敖仓这个地方,天下往此地输送粮食已经有好长时间了。我听说现在此处贮藏的粮食非常多。楚国人攻克了荥阳,却不坚守敖仓,而是带兵向东而去,只是让一些罪犯来分守成皋,这是上天要用来资助给汉军。当前楚军很容易击败,而我们却反要退守,把要到手的利益反扔了出去,我私下里认为这样做是错了。更何况两个强有力的对手不能同时并立,楚汉两国的战争经久相持不下,全国混乱动荡,天下百姓究竟心向哪一方还没有决定下来。所以请您赶快再次进军,收复荥阳,占有敖仓的粮食,阻塞成皋的险要,堵住太行交通要道,让诸侯们看看今天的实际形势,那么天下的人民也就知道该归顺哪一方了。如今燕国、赵国都已经平定,只有齐国还没有攻打下来,我请求奉您的诏命去游说齐王,让他归汉而成为东方的属国。”刘邦回答说:“好!”刘邦听从了郦生的计策,再次出兵据守敖仓,同时派遣郦生前往齐国。(2021·江苏盐城·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周公践①天子之位布德施惠远而逾明,十二牧,方三人②,出举③远方之民。有饥寒而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④者,有贤才而不举者,以入告乎天子,天子于其君⑤之朝也,摄而进之,曰:“朕之政教有不得者与?何其所临之民,有饥寒而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其君归也,乃召其国大夫告以天子之言,百姓闻之,皆喜曰:“此诚天子也!何居之深远,而见我之明也,岂可欺哉!”是以近者亲之,远者安之。(选自《说苑君道》,有删改)【注释】①践:登上。②十二牧,方三人:全国设置十二州牧,分为四方,每方三人。③出举:外出考察。④失职:流离失所。⑤君:诸侯国君。1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两处。周公践天子之位布德施惠远而逾明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有狱讼而失职者(2)以入告乎天子(3)有贤才而不举者(4)百姓闻之1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出举远方之民/何陋之有(《陋室铭》)B.其君归也/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C.乃召其国大夫/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D.是以近者亲之/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朕之政教有不得者与?(2)此诚天子也!得:①得到,获得。②得当,合适。③得意,满足。④能,可能。——《古代汉语词典》16.文中写了周公的哪三条治国之道?其中与《曹刿论战》中鲁庄公所说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相一致的是哪一条?【答案】12.周公践天子之位/布德施惠/远而逾明。13.①案件;②禀告,告诉;③任用;④听闻。14.C15.①我的政治教化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吗?②这是真正的天子啊!16.①使百姓能够衣食所安;②官员公平公正地审理案件,不让人因此蒙冤;

③有才能的人能够被选拔任用。第②条。【解析】【分析】12.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断句能力。断句题是常考题型,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1)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要停顿;(2)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是要分开;(3)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4)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周公践天子之位布德施惠远而逾明”意思是:周公登上天子的位置后,向天下百姓遍布德化,广施恩惠,时间久了名声更加显著。其中,“周公践天子之位”为第一层意思,“布德施惠”紧承“周公践天子之位”,交代周公登上天子后所作所为,并且“布”作动词,“推行”的意思,前面省略了主语“周公”,故“周公践天子之位”与“布德施惠”需要断;其次,“布德施惠”与“远而逾明”为因果关系,因为“布德施惠”,所以“远而逾明”,所以“布德施惠”与“远而逾明”之间需要断。故断句为:周公践天子之位/布德施惠/远而逾明。13.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1)句意为:有因为案件诉讼而流离失所的。狱:案件。(2)句意为:回来后禀告周天子。告:禀告,告诉。(3)句意为:有贤才却不被任用的。举:任用。(4)句意为:百姓听闻了这件事。闻:听闻,听说。1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题干要求找出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之:助词,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是倒装句之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有何陋之”;B.其:代词,那些/副词,加强语气;C.乃:都是副词,都是“于是,就”的意思;D.以:连词,表结果,因此/连词,表示结果,以致;故选C。15.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1)句中重点词有:政教:政治教化;不得:不合适;与:通“欤”,可译为“吗”。(2)句中重点词有:此:这;诚:真正。16.本题考查筛选信息。依据原文信息句“有饥寒而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可知,这是周公要考察的三个问题,由此可得出三条治国之道:老百姓有衣服穿,有食物果腹,免受饥寒交迫之苦;官吏都能秉公执法,大大小小的案件,都一一根据实情审察,让老百姓免受冤枉之罪;有贤才的人能够被选拔任用。《曹刿论战》中鲁庄公所说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意思是: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诚心(合理裁决)。所以可知“有狱讼而失职者”与《曹刿论战》中鲁庄公所说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相一致。【点睛】参考译文:周公登上天子的位置后,向天下百姓遍布德化,广施恩惠,时间久了名声更加显著,当时全国设置十二州牧,分为四方,每方三人,(周天子)派人外出考察边远地方的民情。有饥寒交迫却没有衣服穿没有食物吃的,有因为案件诉讼而流离失所的,有贤才却不被任用的,回来后禀告周天子,周天子在诸侯朝见时,威严地对他们说:“我的政治教化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吗?为什么你们所管辖的百姓,有饥寒交迫却没有衣服穿没有食物吃的,有因为案件诉讼而流离失所的,有贤才却不被任用的呢?”各诸侯回去后,就召见国内的大夫把周天子的话告诉他们,百姓听闻了这件事,都高兴地说:“这是真正的天子啊!为何他住得那么远,却能够这么清楚地了解我们?怎么敢欺瞒他呢!”因此身边的人更亲近他,边远的人得到安抚。(2021·山东济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陈霁岩赈①灾陈霁岩知开州,时万历初,大水,有赈。府下有司议,公倡议:极贫谷一石,次贫五斗,务沾实惠。放赈时公编号。贫者鱼贯而进虽万人无敢哗者。公自坐仓门小棚,执笔点名,视其衣服容貌,于极贫者暗记之。庚午春,上司行牒②再赈极贫者,书吏禀出示另报。公曰:“不必也!”第③出前点名册中暗记极贫者,径开唤领,乡民咸以为神。盖前领赈时不暇妆点,公尽见真态故也。(节选自冯梦龙《智囊•经务卷八》)【注释】①赈:救济。②牒(dié):文书。行牒:发布文书。③第:只管,只。17.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贫

者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盖前领赈时不暇妆点,公尽见真态故也。19.请结合选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陈雾岩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案】17.贫者鱼贯而进/虽万人无敢哗者18.原来是(是因为)贫民上次领救济品时没有时间装扮,陈霁岩完全可以看出贫民的真实面貌的缘故。19.示例1:陈霁岩倡议根据贫困程度发放救济品,让贫民得到真正的救济,从中可以看出陈霁岩是一个关心百姓、恪尽职守的人。示例2:陈霁岩根据百姓的衣服容貌记下最贫困的人,救济极贫者时直接根据名册发放,从中可以看出陈霁岩是一个富有智慧、治理有方的人。【解析】17.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语句“贫者鱼贯而进虽万人无敢哗者”的句意是:灾民(拿着号码旗)依次前进,虽然有上万人,但没有人敢吵闹争先。“虽”是连词,其前应断开。根据题目要求和句意,正确的句读是:贫者鱼贯而进/虽万人无敢哗者。18.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盖(原来)、暇(空闲)、妆点(梳妆打扮)、故(缘故)”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19.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疏通文意,根据文中的事件及人物的行为来分析判断。根据“极贫谷一石,次贫五斗,务沾实惠。放赈时公编号。贫者鱼贯而进,虽万人无敢哗者。公自坐仓门小棚,执笔点名,视其衣服容貌,于极贫者暗记之”可知,陈霁岩是一个关心百姓、恪尽职守、富有智慧、治理有方之人。据此概括作答。【点睛】参考译文:陈霁岩任开州知府时,明神宗万历己巳年,发生大水灾,官府没有减免税赋,而只放粮救济。官府中官吏共同商议救灾方法,陈霁岩建议:最贫穷的发一石谷物,次贫的五斗,一定要让百姓得到真正的救济。发放救济品时都加以编号,让灾民拿着号码旗依次前进,虽然有上万人,但没有人敢吵闹争先。陈霁岩亲自坐在仓库门口的小棚下,拿着笔点名,看他们的衣服容貌,特地把最贫困的人记下来。庚午年春天,上级有公文通知再次救济最贫困的人,文书官禀告说需要再出告示寻求这批贫户。陈霁岩说:“不必了。”于是便拿出上次点名册中作暗记的贫户,直接通知他们来领,乡民都认为陈霁岩是神人,其实是因为上次领救济品的人都来不及装饰,完全可以看出贫户的真实面貌。(2021·黑龙江黑龙江·中考真题)阅读文言文,回答各题。庞仲达为汉阳太守。郡人任棠者,有奇节①,隐居授教。仲达到郡先候②之棠不交言,但以薤③一大钵,水一盂,置户屏前,自抱孙儿伏于户下。主簿④白以为倨⑤。仲达思其微⑥意,良久曰:“棠是欲晓太守也。水者,欲吾清,拔大钵薤者,欲吾击强宗⑦,抱儿当户者,欲吾开门恤⑧孤也。”叹息而还。注释:①节:气节,节操。②候:看望,问候。③薤: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④主簿:官名。掌管文书、办理事务的属官。⑤倨:傲慢。⑥微:深奥,微妙。⑦强宗:豪门大族。⑧恤:救济。20.解释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1)但以薤一大钵

(2)叹息而还21.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良久曰:“棠是欲晓太守也。”2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仲达到郡先候之棠不交言23.庞仲达从任棠的行为中获得怎样的启示?(请用原文语句回答)24.读完本文,你认为庞仲达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案】20.(1)只;(2)回去21.过了很久(庞仲达)说:“任棠是想让我明白(道理)啊。”22.仲达到郡/先候之/棠不交言23.水者,欲吾清,拔大钵薤者,欲吾击强宗,抱儿当户者,欲吾开门恤孤也。24.他虚心求教,礼待贤才,求贤若渴,同时智慧过人、悟性强,也是一个想要励精图治,造福百姓的清廉官员。【解析】20.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1)句意为:只把一大钵薤。但:只。(2)句意为:于是叹息着回去了。还:回去。2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本句重点字词:良久,过了很久;欲,想要;晓,使……明白。2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句意为:庞仲达到任,先去拜访他,任棠不和他说话。故断句为:仲达到郡/先候之/棠不交言。2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水者,欲吾清,拔大钵薤者,欲吾击强宗,抱儿当户者,欲吾开门恤孤也”的意思是:水,是想让我为官清廉,拔一大钵薤,是想让我打击豪门大族,抱着孩子站在门口,是想让我开门救济弱小。据此回答即可。2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人物形象概括。由“仲达到郡,先候之”可知,他虚心求教,礼待贤才,求贤若渴。由“棠是欲晓太守也……叹息而还”可知,庞仲达智慧过人、悟性强,也表明他想要励精图治,造福百姓。【点睛】【参考译文】庞仲达担任汉阳太守。郡人任棠有非同一般的气节,隐居教授学徒。庞仲达到任,先去看望他,任棠不和他说话,只把一大钵薤、一盆水放在户屏之前,自己抱着孙子站在门口。主簿禀告并认为任棠很傲慢。庞仲达想了一下他微妙的用意,过了很久(庞仲达)说:“任棠是想让我明白(道理)啊。水,是想让我为官清廉,拔一大钵薤,是想让我打击强宗,抱着孩子站在门口,是想让我开门救济弱小啊。”于是叹息着回去了。(2021·吉林长春·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鸟雀近人苏轼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武阳君①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②可俯而窥也。又有桐花凤四五,翔集其间,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③,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此无他,不忮④之诚,信于异类也。有野老言:“鸟雀巢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⑤之忧,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害也。”由是观之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为甚于蛇鼠之类也。苛政猛于虎,信哉!(选自《闲雅小品丛书》有改动)[注]①武阳君,苏轼母亲程氏,武阳君是封号。②鷇(kòu):初生的小鸟。③驯扰:驯服,驯养。④忮(zhì):加害。⑤鸱鸢(chīyuān):鹞鹰和老鹰。2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两处)由是观之异时鸟雀不敢近人者以人为甚于蛇鼠之类也。2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可俯而窥也。27.读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感想?【答案】25.由是观之/异时鸟雀不敢近人者/以人为甚于蛇鼠之类也。26.几年间,鸟雀都在低矮的树枝上筑巢,巢中那些刚出生的小鸟,人一俯身就能看到。27.①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②要有仁爱之心。③希望统治者施行仁政。【解析】25.本题考查文言句读。作答此题,先翻译句子,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句读。这句话的意思是:由此来看,那时鸟雀的巢不敢靠近人,真是因为人比蛇鼠之类的更凶恶啊。故正确的断句为:由是观之/异时鸟雀不敢近人者/以人为甚于蛇鼠之类也。26.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重点词语:巢:名词用作动词,筑巢;于低枝:在低矮的树枝上;鷇:初生的小鸟;其鷇:那些刚出生的小鸟;窥:看,看到。27.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文章通过母亲爱惜鸟儿,使得家里的庭院鸟儿繁多,与人亲近异常,表明鸟儿躲避蛇、鼠、狐狸等忧患,亲近人,引出“异时鸟雀不敢近人,以人为甚于蛇鼠之类也”,突出主旨“苛政猛于虎”。谈体会时可从以下角度:①苏轼母亲的做法。要有仁爱之心,爱惜生命,善待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②从文章主旨的角度,“苛政猛于虎”是对统治者采取的残暴、苛刻统治的批判,由此表达出希望统治者施行仁政,勤政爱民。【点睛】参考译文:

我小时候曾经住在书房里,书房前面种有竹林柏树,庭院里都种满了花草树木,很多鸟在那里筑巢。母亲讨厌杀戮,所以告诫身边的孩童和女婢不能捕捉鸟雀。因此几年里鸟雀都筑巢在低矮的枝头上,向下俯视就可以偷看到它们的幼鸟。更有四五百只桐花凰,每天栖息在这之间。这种鸟羽毛是最为珍贵。很难得见得到。但是能够驯养,它们栖息在林间,很不怕人。乡里人见到这种现象,认为这事很奇怪。没有其它的原因,主人善待这些鸟雀的诚心,被鸟兽所信赖。

有乡间老人说:“鸟雀的巢离人很远,就一定会有蛇、鼠、狐狸、鸱、鸢的忧患,人若不杀鸟雀,(他们)自然就亲近人,以免去这样的忧患。”由此来看,那时鸟雀的巢不敢靠近人,真是因为人比蛇鼠之类的更凶恶。残暴、苛刻的统治比老虎还厉害,确实是这样的啊!28.(2021·辽宁朝阳·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问题。佚之狐①言于郑伯②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③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节选自《古文观止》)【注】①佚之狐:郑大夫。②郑伯:郑文公。③烛之武:郑大夫。(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①师必退

师:②许之

许:(2)请用“/”给下面语句断句(断两处)。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4)读这段文字,你觉得郑文公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案】(1)①军队

②答应(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3)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4)郑文公是一个勇于自责、从谏如流的人。【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师:军队;(2)句意: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许:答应。(2)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题可根据句意来句读。句意是: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据此,正确的句读应是: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能力。解答时一定要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然(然而),亡(灭亡),子(您),亦(也),利(益处,好处)”是句中重点词,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要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从“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公从之”可知,郑文公从谏如流。从“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可知,郑文公勇于自责。【点睛】参考译文: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2021·江苏南通·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各题。斗茶①记[宋]唐庚①政和二年三月壬戍,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②。予为取龙塘水烹之而第其品,以某为上,某次之。某闽入,其所赍③宜尤高,而又次之。然大较④皆精绝。②盖尝以为天下之物有宜得而不得,不宜得而得之者。富贵有力之人,或有所不能致,而贫贱穷厄、流离迁徙之中,或偶然获焉。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良不虚也。唐相李卫公好饮惠山泉,置驿传送,不远数千里。而近世欧阳少师作《龙茶录》,序称嘉褚七年亲飨明堂,致斋之夕,始以小团分赐二府,人给一饼,不敢碾试,至今藏之。时熙宁元年也。吾闻茶不问团铤,要之⑤贵新;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千里致水,真伪固不可知,就令识真,已非活水。自嘉祜七年壬寅至熙宁元年戊申,首尾七年,更阅三朝而赐茶犹在,此岂复有茶也哉!③今吾提瓶走龙塘,无数十步,此水宜茶,昔人以为不减清远峡。而海道趋建安,不数日可至,故每岁新茶不过三月至矣。罪戾之余,上宽不诛,得与诸公从容谈笑于此。汲泉煮茗,取一时之适,虽在田野,孰与烹数千里之泉、浇七年之赐茗也哉?(节选自《眉山文集》,有删改)[注释]①斗茶:流行于宋代的一种品评茶叶高下的游戏。②寄微斋:唐庚被贬惠州时读书、品茗、会客之室。③赍(jī):携带。④大较:大略,大体。⑤要之:总之。29.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昔人以为不减清远峡30.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1)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所赍宜尤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3)或有所不能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4)更阅三朝而赐茶犹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31.请用现代汉语写出第②段画线句的意思。唐相李卫公好饮惠山泉,置驿传送,不远数千里。32.细读文章,品味加点词,体会作者的心境。得与诸公从容谈笑于此。33.阅读全文,回答问题。(1)对本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即交代斗茶的时间、地点及人物,叙述清晰。B.这一次斗茶的水是不一样的,都是客人自己带来的。C.文中对李卫公之水提出了质疑,认为奔波千里取来的水已不是活水。D.文章名为《斗茶记》,但对斗茶一事却一笔带过,重在生发议论。(2)作者多次运用对比手法阐述观点。理解文章内容,把下面的图表补充完整。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29.昔人/以为/不减清远峡30.

一起

尤其,特别

得到

经历,经过31.唐代宰相李卫公喜欢喝惠山泉水,设置驿站传送惠山泉水,不以几千里之远送到。32.“从容”在文中有舒缓、悠闲之意。作者说自己贬谪到惠州,以戴罪之身在乡村与朋友一起煮茶品茗,获取身心快乐。作者虽然处在劣境中,但能以茶为乐,泰然处之,表现了作者随性而适、随遇而安的乐观态度。33.

B

A.取龙塘水烹之,无数十步B.茶贵新【解析】29.本题考查朗读停顿。作答时,首先要理解句子大意,然后再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进一步确定。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人认为它不逊色于清远峡的水。“昔人”是主语,“以为”是谓语,“不减清远峡”是宾语,故朗读节奏为:昔人/以为/不减清远峡。30.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1)句意为:(我)和两三个友人一起在寄傲斋品评茶叶。相与:一起。(2)句意为:他所携带的茶应该是特别好的。尤:尤其,特别。(3)句意为:有时却不一定能得到。致:得到。(4)句意为:更历经了三个皇帝,但所赐的茶还保存着。阅:经历,经过。3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重点词语:好:喜欢;置:设置;驿:驿站;远: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远。32.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赏析。“得与诸公从容谈笑于此”的意思是:能够和各位在这里悠闲地谈笑。“从容”是舒缓、悠闲的意思,用来形容“自己”,属于人物描写中的神态描写。结合句子“今吾提瓶走龙塘,无数十步”“海道趋建安,不数日可至,故每岁新茶不过三月至矣”可知,唐庚说自己贬谪惠州,但却每天能提着瓶子走龙塘取水。并且每年新茶上市不出三个月就能得到建安茶;结合句子“罪戾之余,上宽不诛,得与诸公从容谈笑于此。汲泉煮茗,取一时之适,虽在田野,孰与烹数千里之泉”可知,作者以戴罪之身,在乡村与朋友一起煮茶品茗,获取身心快乐。虽然处在劣境中,唐庚却能以茶为乐,泰然处之。因此,这里“从容”表现了作者随性而适、随意而安的乐观态度。33.(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项说法错误,从第①段可知本次斗茶“取龙塘水烹之”,不存在客人各自带水的情况。故选B。(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A空可从第①③段“取龙塘水烹之”“无数十步”得到答案;B空可从第②段“吾闻茶不问团铤,要之贵新”得出答案。【点睛】参考译文:政和二年三月的一天,(我)和两三个友人一起在寄傲斋品评茶叶。我为大家取龙塘的水煮茶并评定茶的高低,以某茶为上品,某茶位列第二。某个福建人,他所携带的茶应该是特别好的,却被排在了第三。然而大体上都属绝妙上乘之品。(我)曾以为天下的东西有应该得到却得不到的,不应该得到却得到的。富贵而有能力的,有时却不一定能得到,但在贫贱困顿、流离漂泊之中,有时却能在偶然间得到。世人所说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确实不假啊。唐代宰相李卫公喜欢喝惠山泉水,设置驿站传送惠山泉水,不以几千里之远送到。而近代欧阳修写《龙茶录》,序中称嘉祜七年,仁宗皇帝在明堂祭杷,行斋戒之礼的晚上,把小团茶分别赐给了枢密院、政事堂二府,每人分得了一小团茶饼。(欧阳修)不舍把茶饼碾碎了饮用,至今还珍藏着。这时已是熙宁元年了。我听说茶不管是小团茶还是(压成长方形的)铤荼,总之是贵在其新;煮茶的水不管江水还是井水,总之最重要的是要活水。不远千里去取水,水的真假固然不清楚,即使就算是真的水,(到了目的地后)已经不再是活水了。从嘉祜七年壬寅到熙宁元年戊申,前后已有七年,更历经了三个皇帝,但所赐的茶还保存着,这哪里还是茶啊?如今我提着水瓶去龙塘取水,没有几十步路,龙塘的水适合泡茶,古人认为它不逊色于清远峡的水。走海路到(福建)建安,没几天就可以到了,所以每年三月新茶就会送到(惠安这里)了。犯罪的我,承蒙皇帝宽恕不杀之恩,能够和各位在这里悠闲地谈笑。取龙塘之泉水煮茶品饮,得到一时的闲适,虽然身在乡野,与用数千里之外送来的泉水去煮七年前的陈茶相比,哪个更闲适呢?名校预测(2022·陕西宝鸡·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胡则,字子正,婺州永康人。果敢有材气。提举江南路银铜场、铸钱监①,得吏所匿铜数万斤,吏惧且死,则曰:“马伏波(西汉名将马援)哀重囚而纵之,吾岂重货而轻数人之生乎?”籍为羡余②,不之罪。有番舶遭风至琼州,且告食乏,不能去。则命贷钱三百万,吏白夷人狡诈,又风波不可期。则曰:“彼以急难投我,可拒而不与邪?”已而偿所贷如期。则无廉名,喜交结,尚风义。在福州时,前守陈绛尝延蜀人龙昌期③为众人讲《易》,得钱十万。绛既坐罪,遂自成都械昌期至。则破械馆以宾礼,出俸钱为偿之。(选自《宋史·胡则传》,有删改)【注】①江南路银铜场、铸钱监:官职名。②籍为羡余:登记为铜场的盈余。③陈绛、龙昌期:人名。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马伏波哀重囚而纵之()(2)且告食乏,不能去()(3)又风波不可期()(4)前守陈绛尝延蜀人龙昌期为众人讲《易》()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吏惧且死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B.马伏波哀重囚而纵之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C.则破械馆以宾礼

皆以美于徐公D.出俸钱为偿之

为人谋而不忠乎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岂重货而轻数人之生乎?(2)彼以急难投我,可拒而不与邪?4.本文说胡则“无廉名”,而小语找到的有关胡则的简介却说胡则“一生为官清廉”,这处矛盾让小语不解。请你结合本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胡则是否为官清廉。【链接材料】胡则,字子正,北宋婺州永康人,一生为官清廉,心系百姓,被尊称为“胡公”。胡则在政治上力主宽刑薄赋,兴革弊政,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深受百姓爱戴,尤其于宋仁宗明道元年直言劝谏,奏请免除衢、婺两州百姓身丁钱(当时的一项税钱),为百姓所铭记,青史留名。【答案】1.

(1)释放。

(2)离开。

(3)预测。

(4)邀请。2.D3.(1)我难道能看重财物而轻视好几个人的性命吗?(2)他们因为有急难投奔我们,怎可拒绝而不给他们呢?4.示例一:我认为胡则为官清廉。链接材料中所说,胡则“力主宽刑薄赋,兴革弊政,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还“奏请免除衢、婺两州百姓身丁钱”,减轻老百姓的负担。本文中胡则对罪犯也能够宽容相待,甚至愿意用自己的俸禄替人还债,说明他是一个善良仁慈、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示例二:我认为胡则为官不清廉。虽然链接材料中说胡则“力主宽刑薄赋,兴革弊政”,但我觉得这只是他作为政治家的政见。本文中胡则对“匿铜数万斤”的官员不追责,还帮他们掩盖罪行,对利用讲学贪钱十万的贪官污吏轻易放过,有徇私枉法之嫌,足见本文对胡则“无廉名,喜交结,尚风义”的评价是准确的。【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理解。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伏波将军马援可怜重罪囚犯而放了他们。纵,释放。(2)句意:并且说缺粮,不能离开。去,离开。(3)句意:又说海上的风浪不可预测。期,预测。(4)句意:前任太守陈绛曾邀请蜀人龙昌期给众人讲授《易》。延,邀请。2.本题考查一词多意义。A.副词,将要/连词,尚且;B.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C.介词,用/动词,认为;D.介词,替,给/介词,替,给;故选D。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注意:(1)岂,难道;重,看重;货,财务;生,性命。(2)以,因为;投,投奔;与,给。4.本题考查探究人物形象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任选观点并结合原文和材料内容进行阐述即可。如果认为胡则为官清廉,可以结合材料内容“力主宽刑薄赋,兴革弊政,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以及“免除衢、婺两州百姓身丁钱”两件事证明他为百姓减轻负担;再结合原文“则破械馆以宾礼,出俸钱为偿之”可知,胡则不仅释放了罪犯,甚至用自己的俸禄替他们还债。用此表明他是清官,造福百姓,而且有人情有温度。如果认为认为胡则为官不清廉。可以结合原文“无廉名,喜交结,尚风义”和面对“吏所匿铜数万斤”只是“籍为羡余,不之罪”以及“则破械馆以宾礼,出俸钱为偿之”证明他的有徇私舞弊之嫌;再结合材料中“力主宽刑薄赋,兴革弊政”虽然是很多利民的主张,但是都是从政为官的政见,不足以证明他的为官清廉。【点睛】参考译文:胡则,字子正,婺州永康人。办事果断坚决有才干。被授任江南路银铜场、铸钱监,查获了当时官吏私自藏起来的数万斤铜,官吏们害怕得要死,胡则说:“伏波将军马援可怜重罪囚犯而放了他们,我难道能看重财物而轻视好几个人的性命吗?”最后登记为铜场的盈余,没有给他们定罪。有一艘外国商船遭遇台风飘泊到了海南,并且说缺粮,不能离去。胡就则下令借给他们三百万钱,手下官吏禀告说外国人生性狡诈,又说海上风波不可预料。胡则曰:“他们因为以急难投奔我们,怎可拒绝而不给他们呢?”后来这些外国人如期偿还了借贷。胡则没有廉洁的名声,他喜欢交结朋友,崇尚侠义。在福州时,前任太守陈绛曾请蜀人龙昌期给众人讲授《易经》,两人从中谋利十万钱。陈绛犯罪暴露后,于是龙昌期就从成都被押送到福州。胡则亲自为他打开镣铐破,并且以贵宾之礼招待他,又拿出自己的俸禄替他偿还。(2022·江苏盐城·一模)陆秀夫字君实,楚州盐城人……时君臣播越①海滨,庶事②疏略,杨太妃垂帘,与群臣语犹自称奴。每时节朝会,秀夫俨然正笏③立,如治朝,或时在行中,凄然泣下,以朝衣拭泪,衣尽浥,左右无不悲动者。属井澳④风王以惊疾殂群臣皆欲散去。秀夫曰:“度宗⑤皇帝一子尚在,将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兴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数万,天若未欲绝宋,此岂不可为国邪?”乃与众共立卫王。以秀夫为左丞相,与(张)世杰共秉政。时世杰驻兵厓山,秀夫外筹军旅,内调工役,凡有所述作,又尽出其手。至元十六年二月,厓山破,秀夫走卫王舟,而世杰、刘义各断维去,秀夫度不可脱,乃杖剑驱妻子入海,即负王赴海死,年四十四。(节选自《宋史·陆秀夫传》,有删改)【注释】①播越:流亡不定。②庶事:各种政务政事。③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上面可记事。④井澳:港名,又名仙女澳,在广东省中山县南岸横琴山下。⑤度宗:赵禥,宋朝南渡后第六位皇帝。5.用“/”标出文中画线句的文言句读(限2处)。属井澳风王以惊疾殂群臣皆欲散去。6.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1)今百官有司皆具()

(2)天若未欲绝宋()(3)秀夫度不可脱()

(4)即负王赴海死()7.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朝衣拭泪/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B.将焉置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C.乃与众共立卫王/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D.而世杰、刘义各断维去/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此岂不可为国邪?(2)以秀夫为左丞相,与世杰共秉政。9.在“百度百科”中,陆秀夫被称为“南宋民族英雄”。请结合选段内容,谈谈这样说的原因。【答案】5.属井澳风/王以惊疾殂/群臣皆欲散去。6.

具备

灭绝

估计、推测

背7.B8.(1)凭借这些难道不可以建立国家吗?(2)皇帝于是任命陆秀夫为左丞相,与张世杰一同掌管政事。9.陆秀夫随同南宋益王流亡海边,又扶持卫王为帝,操劳内外朝政;崖山兵败,背着卫王投海而死,终不投降。维护南宋利益,维护民族尊严,献出宝贵生命,他无愧“南宋民族英雄”的称号。【解析】5.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本句意思是:在井澳遭遇大风,益王因为受惊生病去世,群臣都想要离去。“属井澳风”“王以惊疾殂”“群臣皆欲散去”是三个独立的主谓句,因此断句为:属井澳风/王以惊疾殂/群臣皆欲散去。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现在百官有司都具备。具:具备。(2)句意为:上天如果不想灭绝宋朝。绝:灭绝。(3)句意为:陆秀夫揣测不可能逃脱。度:估计、推测。(4)句意为:随即背着卫王投海而死。负:背。7.A.介词,用/连词,来;B.代词,哪里;C.副词,于是/副词,竟然;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故选B。8.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此句中重点的词有:(1)岂,难道;为国,建立国家。(2)以,用,任命;秉政,掌管政事。9.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围绕“南宋民族英雄”,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将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兴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数万,天若未欲绝宋,此岂不可为国邪?”写陆秀夫随同南宋益王流亡海边,在群臣都想要离去之时,说服大家扶持卫王为帝;“秀夫外筹军旅,内调工役,凡有所述作,又尽出其手”写他在国家危亡之际,仍操劳内外朝政;“秀夫度不可脱,乃杖剑驱妻子入海,即负王赴海死”写崖山兵败,他背着卫王投海而死,终不投降。维护南宋利益,维护民族尊严,献出宝贵生命,陆秀夫被称为“南宋民族英雄”,是当之无愧的。【点睛】参考译文:陆秀夫字君实,楚州盐城人。……当时君臣流亡在海边,许多事情疏忽了,杨太妃垂帘听政,与群臣说话时依然自称奴。每到朝会时节,陆秀夫端正笏板庄重地立于一边,到治朝上,或者有时在奔行路途中,陆秀夫凄然落泪,用官服擦泪,衣服都被沾湿了,身边的人没有不悲痛的。在井澳遭遇大风,益王因为受惊生病去世,群臣都想要离去。陆秀夫说:“度宗皇帝有一个儿子还活着,将把他置于何地?古人尚且有凭借一支军队和方圆十里之地复兴国家的,现在百官有司都具备,有士兵数万人,上天如果不想灭绝宋朝,凭借这些难道不可以建立国家吗?”于是与众人共同拥立卫王为帝。皇帝于是任命陆秀夫为左丞相,与张世杰一同掌管政事。当时张世杰的军队驻守在屋山,陆秀夫对外筹划战事,在内调度工程,凡是皇帝有所述作,又都出自他的手。至元十六年二月,厓山被攻破,陆秀夫跑向卫王的船,而张世杰、苏刘义各自砍断缆绳离去,陆秀夫揣测不可能逃脱,就拿着剑驱赶他的妻子儿女跳海,随即背着卫王投海而死,享年四十四岁。(2022·吉林长春·一模)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各题。余性疏脱,不耐羁锁①,不幸犯东坡、半山②之癖,每杜门③一日,举身如坐热炉。以故虽霜天黑月,纷庞冗杂,意未尝一刻不在宾客山水。余既病痊,居锡城,门绝履迹,尽日惟以读书为事。然书浅易者,既不足观,艰深者观之复不快人……天气稍暖,登临最佳,而此地去惠山最近。因呼小舟,载儿子开④与俱行。茶铛⑤未热,已至山下。山中僧房极精邃,周回曲折,窈若深洞,秋声阁远眺尤佳。眼目之昏聩,心脾之困结,一时遣尽,流连阁中,信宿始去。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选自袁宏道《游惠山记》,有删改)[注释]①羁锁:羁绊,束缚。②半山:王安石。③杜门:闭门。④开:袁宏道之子。⑤茶铛:温茶的器具。10.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门绝履迹,竟日惟以读书为事。1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两处)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12.请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表现作者爱好到极点的字,在文中是怎样表现这个字的,联系文章内容作答。【答案】10.门前没有了(客人的)足迹,我就整天只把读书当作事情。11.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12.癖。作者闭门在家呆一天,就会觉得像坐在火炉上一样全身不自在;心每时每刻都在山水中做客;天气稍暖便去登临山水;感慨游山玩水可以治愈身体疾病。【解析】10.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绝,没有;竟日,终日,整天;惟,只;以,把;为,当作。1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意为:现在才知道使病痊愈的最好方法莫过于山水之游。“始知”意思是才知道,句意完整不能分开;“者”表停顿,“真愈病者”后边断开,故断句为: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1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每杜门一日,举身如坐热炉”“意未尝一刻不在宾客山水”“天气稍暖,登临最佳”“茶铛未热,已至山下”“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等语句的分析可知,作者闭门在家呆一天,就会觉得像坐在火炉上一样全身不自在,无时不望去游山玩水,出游迫切,天气稍暖,便去登临山水,温茶的器具还没热,已经到了惠山脚下,感慨游山玩水可以治愈身体疾病;这些细节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嗜好,突出其“癖”的特点。【点睛】参考译文:我天性疏放不拘,忍受不了羁绊与束缚,不幸又有着与东坡和半山一样的嗜好。每当闭门在家呆一天,就会觉得像坐在火炉上一样全身不自在。所以,即使是在霜天黑月这样的天气里,面对纷乱庞杂的事务时,我的心也是无时无刻地做客于山水之间。自从我病愈之后,住在无锡,门前没有了(客人的)足迹,我就整天只把读书当作事情。然而,浅易好懂的不值得看,艰深难解的又不能使人心意爽快……现在天气暖和,是登临山水的最佳时节,而此处离惠山又最近。于是,找来一叶小舟,带着我的儿子开一起出发了。温茶的器具还没热,我们已经到了山下。山中的僧房构造精致,迂回曲折,幽远像深洞。远望山顶的秋声阁,景色极佳。昏沉的精神、郁结的心情,一时间都烟消云散了。流连于阁中,住了两夜オ回去。现在才知道使病痊愈的最好方法莫过于山水之游。(2022·江苏盐城·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尔累月奔驰酬应,犹能不失常课,当可日进无已。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余早年于作字一道,亦尝苦思力索,终无所成。近日朝朝摹写久不间断遂觉月异而岁不同。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①,日见其大而不觉耳。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几②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吾忝③为将相,而所有衣服不值三百金。愿尔等常守此简朴之风,亦惜福之道也。其照例应用之钱,不宜过奢。(选自《曾文正公家训》)【注】①蓄养:扶植培养。②庶几:差不多。③忝:谦词,有愧于。13.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两处。近日朝朝摹写久不间断遂觉月异而岁不同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犹能不失常课________

(2)当可日进无已___(3)亦尝苦思力索________

(4)但行之有恒_____15.翻译句子。(1)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2)愿尔等常守此简朴之风,亦惜福之道也。16.下列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余早年于作字一道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B.若沾染富贵气习

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C.而所有衣服不值三百金

学而时习之(《<论语>十二章》)D.其照例应用之钱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17.本文作者谆谆告诫子女,我们学过的《送东阳马生序》则殷殷劝勉后生,两文在劝诫的具体内容上有何异同?请联系原文分析。【答案】13.近日朝朝摹写/久不间断/遂觉月异而岁不同14.

停止

曾经

只要15.(1)人生只有有恒心是第一的美德。(2)希望你们常守这样简朴的风气,这也是珍惜福气的方法啊。16.D17.相同之处在于,两文都劝勉后生或子女要淡泊物欲,崇尚俭朴,本文以自己位居相位却“所有衣服不值三百金”劝勉儿女继承简朴之风,《送东阳马生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劝勉马生淡泊物欲。不同之处在于,本文还告诫儿女“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学习要有恒心,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送东阳马生序》还劝勉马生要谦虚求教,不畏艰苦,勤奋好学。【解析】13.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该题可根据句意进行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近年来,我每天早晨临摹写字,很长时间不间断,于是觉得一个月比一个月大不一样,一年与一年比有发展变化。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遂”是副词,意思是“于是,就”,其前应该有停顿,因此断句为:近日朝朝摹写/久不间断/遂觉月异而岁不同。1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还能够不放松功课。犹:还。(2)句意为:想必应该每天都在不停地进步。已:停止。(3)句意为:也曾经冥思苦想。尝:曾经。(4)句意为:只要能够持之以恒。但:只要。1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翻译能力,要通读全句,把握意思,注意倒装与省略现象。翻译句子要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1)惟:只有,只是;常:恒心,恒久。(2)尔等:你们,语气较为强烈;此:这,这样;道:方法,办法。16.本题考查对一词多义的把握能力。A.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对于”/介词,比;B.如果,假如/好像;C.表转折,但是、却/表顺承,然后,就;D.都有“的”的意思;故选D。17.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由文中“尔累月奔驰酬应,犹能不失常课,当可日进无已。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等内容可知,曾国藩在这封信中,对纪泽儿说,你每天事务都很忙,但是对读书却一刻都没有松懈,这是做学问取得进步的关键因素。曾国藩根据自己多年的书写心得,领悟到读书只有天天读,一刻都不能间断,才能取得新的进步。正如他所说,人生只有“常”是第一美德,学习要有恒心,要坚持不懈。由文中“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几可以成大器”等内容可知,曾国藩在这封信中,也阐述了凡是世家子弟,饮食起居,没有一样不与寒士相同的,才有可能成大器。如果沾染上富贵习气,就很难有希望有所成就,这是告诫儿子要做贫寒而有骨气的读书人。此外,由文中“吾忝为将相,而所有衣服不值三百金。愿尔等常守此简朴之风,亦惜福之道也”等内容可知,他还说自己多年为官,从没有因为自己的显达而忘记恪守简朴的家风,这也是他能够长保平安的惜福之道,但他主张该用的银钱,一定要用,而不要过于吝啬。由《送东阳马生序》中“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等内容可知,作者宋濂以自己青少年时期在艰难条件下刻苦学习的亲身经历,劝勉当时的马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且在老师面前应当恭敬、谦虚,虚心求教。综上分析可见,两文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勉励子女后生要崇尚勤俭,淡泊物欲。不同之处在于:本文曾国藩还告诫儿女人生只有“常”是第一美德,学习要有恒心,要坚持不懈;《送东阳马生序》还劝勉当时的马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且在老师面前应当恭敬、谦虚,虚心求教。【点睛】参考译文:你连日来都忙于奔走应酬,还能够不放松功课,想必应该每天都在不停地进步。人生中只有拥有恒心是第一美德。我早年对于习字之道,也曾经冥思苦想,但最终还是一无所成。近年来,我每天早晨临摹写字,很长时间不间断,于是觉得一个月比一个月大不一样,一年与一年比有发展变化。可见无论年龄的大小,事情的难易,只要能够持之以恒,任何事情都会像种树和畜养牲口一样,一天天地见他们长大成熟却没有察觉出来罢了。凡是官僚贵族之家的子弟穿衣饮食及日常生活,没有一样不与寒士相同的,才有可能成大器。如果沾染上富贵习气,就很难有希望成就大业。我虽然惭愧地位居将相,但所有衣服合计不值三百金,希望你们常恪守俭朴的家风,也是珍惜福分之道。照例应用的银钱,也不要太过于吝啬。(2022·新疆乌鲁木齐·一模)【乙】亭林先生①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愿二马捆书自随。遇边赛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步,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城。若与平生所闻不舍,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通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节选自《清朝艺苑》)【注】①亭林先生∶即顾炎武18.对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B.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C.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D.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19.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亭林先生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答案】18.B19.勤奋好学、注重实地考察、治学严谨、学习专注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解析】18.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的意思是:遇到亲朋好友就像不认识一样,有时候因此掉到山谷中,也不后悔。根据句意,正确的句读是: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故选B。19.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事件和评述分析作答。从“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愿二马捆书自随”“马上无事,辄据鞍默通经注疏”可见亭林先生勤奋好学;从“咨其风土,考其区城”可见其注重实地考察;从“若与平生所闻不舍,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可见其求真务实、治学严谨;从“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可见其在学习上仔细认真而专注。这些好的品质都是值得学习的。【点睛】参考译文:顾炎武(字亭林)从小到老手都没放下过书,出门就随身带一骡二马驮书。有时候到了边塞岗亭,就找老兵到路边的小酒店一起畅饮,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考察地理。如果和自己知道的不同就翻书详细地订正,一定到没有任何疑惑的程度为止。坐在马上空闲的时候,就跨着马鞍默默背诵四书五经等经典和对它们的注释文。即使遇到亲朋好友就像不认识一样,有时候因此掉到山谷中,也不后悔。认真仔细到这个程度,他的学问也应当博大精深,没有能与他相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