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新高考历史精准冲刺热点复习辛亥革命_第1页
2024届新高考历史精准冲刺热点复习辛亥革命_第2页
2024届新高考历史精准冲刺热点复习辛亥革命_第3页
2024届新高考历史精准冲刺热点复习辛亥革命_第4页
2024届新高考历史精准冲刺热点复习辛亥革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改良之路—清末新政革命之路—辛亥革命清政府重拾改良手段革命党高举反清义旗旧邦新造博弈赛跑2024届新高考历史精准冲刺热点复习辛亥革命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期间,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全过程;狭义的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武昌起义至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的过程;根据课标

具化学习目标1.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的内容、特点及其影响。2.辛亥革命的背景、指导思想(三民主义)、影响及其评价。3.坚持唯物辩证法,用联系、发展观点分析清末政府改革与资产阶级革命之间的关系。

▲必备知识选必融合固基础

▲聚焦高考深度学习再升华

▲宏观把握总结特征汇整体

▲对照目标

强化记忆升理解

根据学案

自主梳理知识

主题:追逐民主共和的梦想革命与改良的赛跑民主与专制的较量根据课标

具化学习目标1.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的内容、特点及其影响。2.辛亥革命的背景、指导思想(三民主义)、影响及其评价。3.坚持唯物辩证法,用联系、发展观点分析清末政府改革与资产阶级革命之间的关系。

▲必备知识选必融合固基础

▲聚焦高考深度学习再升华

▲宏观把握总结特征汇整体

▲对照目标

强化记忆升理解

知识点1:分析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20世纪初中国的改革与革命关系紧密,革命促改革,改革酿革命。1、革命派的革命活动,促使清政府必须以改革来压制革命。2、改革的很多措施也客观上为革命高潮的到来提供了有利条件。①清末新政中,清政府实行废科举、兴学堂、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等措施,本意是为了维护其统治,但实际上却为自己培养了一批掘墓人。②另外,改革所暴露的虚伪性与欺骗性,使一部分立宪派人士转而支持革命。

知识点2:辛亥革命的背景、指导思想、过程、影响及评价历史教训维新运动、清末新政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走不通。政治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加紧侵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经济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资产阶级力量发展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和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形成军事基础发动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民主革命走向高潮有利时机四川发生保路运动,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湖北防务空虚革命党人不慎点燃炸弹,革命不得不提前爆发1、背景:

必然的革命、偶然的辛亥2、指导思想:旧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来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内容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局限性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触动专制政体存在的社会基础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进步性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实践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1、兴起:革命团体的建立、革命政党的建立、革命思想的提出和传播、发动武装起义2、高潮: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建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建立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12日——清帝下诏退位

1912年2月15日——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11日——颁布《临时约法》3、结束: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大总统;

3、过程(简版):

(1)开始——武昌起义8小时——从打响第一枪到占领湖广总督署只用了8小时;41天——武汉三镇保卫战坚持41天,迎来全国十余个省区的独立;80天——从武昌首义到中华民国建立仅有80天。1911.10.10武昌起义1911.11.2714省宣布独立过程(详版)链接:

近代前期清政府中央集权严重削弱1、太平天国运动后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中央权力下移;2、镇压义和团运动中“东南互保”,地方势力崛起,中央权威式微,清政府根基严重动摇,之后的辛亥革命中各省纷纷独立。(2)高潮:①建立民国: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共和政体产生。中华民国五色旗从“驱逐鞑虏”到“五族共和”

②颁布约法:

1912年3月11日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专制”“人治”到“民主”“法治”

链接: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目的: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直接目的),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根本目的)。2、内容:原则

内容

性质主权在民原则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自由、平等原则国民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等自由和权利权力分立原则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责任内阁制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3、评价:

法治和人治色彩兼具(1)积极性:①体现了西方的启蒙思想,如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孟德斯鸠);人民主权(卢梭);天赋人权(伏尔泰)等等。②体现了民主和法治的色彩:(民主)国家主权的归属及人民拥有的自由和权利,确立起三权分立的制衡原则,保证民主共和制度;(法治)民主程序由参议院制定;权力归属为主权在民、赋予公民人权与自由;政体运作为三权分立,权力制约与平衡;责任内阁制,制约总统、选举等诸多民主机制的运行。(2)局限性:①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人民权利的保障。②对责任内阁制的规定尚不完备:既规定了总统的各项实际权力,又极尽可能地赋予参议院和国务员各种权力,使得行政权力的划分极其混乱,造成后来的“府院之争”。③责任内阁制是为袁世凯而设,有“因人设法”之嫌,反映了人治色彩,也损害了立法的严肃性。④缺乏相应的制度措施,仅凭一纸约法就要捆住袁世凯手脚的想法过于理想化,以致约法最后成了一纸空文。

政权易手的原因①清廷任命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主持军政。②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为手段,替袁世凯撑腰。③革命营垒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攻击革命党人。④孙中山被迫妥协。(3)结局: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北京就任总统

4、影响

除旧(革命角度)反封建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反帝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布新(现代化角度)政治和思想建立了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经济文化和风俗促进了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1)积极:辛亥革命推动中国的近代化历程(2)局限性

①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②缺乏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大多数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链接:辛亥革命是一次不完全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些障碍,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人民的思想解放,改良了社会风气失败中华民国“有名无实”短暂的“春天”封建思想文化根深蒂固“一个未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两个未完成”——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辛亥革命是一场在历史终极意义上失败了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根据课标

具化学习目标1.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的内容、特点及其影响。2.辛亥革命的背景、指导思想(三民主义)、影响及其评价。3.坚持唯物辩证法,用联系、发展观点分析清末政府改革与资产阶级革命之间的关系。

▲必备知识选必融合固基础

▲聚焦高考

深度学习再升华

▲宏观把握总结特征汇整体

▲对照目标

强化记忆升理解(2016·全国卷Ⅲ·29)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反对向西方学习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2021·广东高考·7)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2018·江苏高考·8)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2018·浙江高考·27)20世纪初叶,出版于上海的某论著说:“有起死回生,还魂返魄,出十八层地狱,升三十三天堂,郁郁勃勃,莽莽苍苍,至尊极高,独一无二,伟大绝伦之一目的,曰‘革命’。……沿万里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呼天吁地,破颡裂喉,以鸣于我同胞前曰:呜呼!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上述言论意在()A.传播民主革命思想,振奋国民精B.再举斗争旗帜,掀起“二次革命”C.呼呼以革命方式唤起“亚洲觉醒”D.说明以上书请愿办法改革政治行不通(2021·湖南高考·8)20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楫之辐辏,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武汉的这一状况()A.表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山海

B.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C.为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奠定基础D.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条件(2019·天津高考·7)《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导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 ()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C.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D.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2018·浙江高考·1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行() A.君主立宪制B.总统制C.责任内阁制D.君主制(2015·海南高考·15)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A.立法服从于政治B.行政服从于司法C.从人治走向法治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2020·全国卷Ⅲ·29)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

()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

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

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2021·浙江高考·11)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中指出:“辛亥革命战争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

)A.完成了民族独立任务B.反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