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律疏议的特点影响及其对现代法制的启示意义16000字(论文)】_第1页
【唐律疏议的特点影响及其对现代法制的启示意义16000字(论文)】_第2页
【唐律疏议的特点影响及其对现代法制的启示意义16000字(论文)】_第3页
【唐律疏议的特点影响及其对现代法制的启示意义16000字(论文)】_第4页
【唐律疏议的特点影响及其对现代法制的启示意义16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律疏议》的特点影响及其对现代法制的启示意义目录TOC\o"1-2"\h\u28488试论《唐律疏议》的特点及影响 16960一、我国古代法典的发展历程 24767(一)启蒙时期 29226(二)形成时期 33349(三)争鸣时期 311453(四)定型时期 325947二、《唐律疏议》的立法指导思想 415603(一)德礼为本,刑罚为用 46464(二)立法宽简,保持稳定 425798(三)法贵责上,一断于律 5993(四)明法慎刑,防止枉纵 530907三、《唐律疏议》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624091(一)《唐律疏议》的编撰 629413(二)《唐律疏议》十二篇的名称和基本内容 629624(三)《唐律疏议》所体现的基本特点 1018911四、《唐律疏议》的影响 1115095(一)对唐朝法律的影响 1121684(二)对后世王朝的影响 1210589(三)对世界的影响 1219188五、《唐律疏议》对现代法制的启示意义 1314314(一)借鉴唐律,容许血缘证人拒绝作证,控制家事犯罪 1310886(二)借鉴唐律,扩大刑事调解的范围,预防地缘犯罪 1323085(三)借鉴唐律,强化官吏之间的监督职责,抗制职务犯罪 1422774(四)借鉴唐律,建立健全道德建设体系,减少社会转型类犯罪 141743结语 15摘要:《唐律疏议》在中国的传统法制的发展进步中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它既对唐前的传统法制进行了总结和完善,又对后世的封建王朝传统法制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在中国传统法制的历史上继往开来,成为中国传统法典的杰出代表,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因此,本文从《唐律疏议》的立法指导思想、特点以及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以及当今的法治建设提供借鉴并作出应有的贡献。关键词:《唐律疏议》;礼;法;八议;十恶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国力强大、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中,《唐律疏议》诞生了,反映了当时法律文明的成果。日本法史学家仁井田陞在其撰写的《中国法制史》中评价这部法律:“《唐律疏议》是公元七世纪的作品,放到一千两百多年以后的十九世纪的欧洲,和十九世纪重要欧洲国家的刑法典相比毫不逊色。”作为一部法典,《唐律疏议》与古今中外的其他法典相比是有其鲜明特色的,这个特色就是它不仅是法条的有规则排列,同时也是法条解释的集合,这种法条与法条解释的集成就构成了《唐律疏议》与众不同的最大特点。《唐律疏议》的最初形成是在唐高宗时期,当时唐朝已经有过三部法典,一是唐高祖时期制定的武德律,该律“大略以开皇为准”,“惟正五十三条格,入于新律,余无所改”;一是唐太宗时期制定的贞观律,共“五百条,分为十二卷:一曰名例,二曰卫禁,三曰职制,四曰户婚,五曰厩库,六曰擅兴,七曰贼盗,八曰斗讼,九曰诈伪,十曰杂律,十一曰捕亡,十二曰断狱”,唐玄宗.大唐六典[M].中华书局,1983.该律编纂历经10年,化生为死,“削烦去蠹,变重为轻者”甚多,唐朝刑法制度于焉基本定型;一是唐高宗时期制定的法典永徽律,该法典颁行于高宗即位不久的永徽二年(651年)。对于这部法典的编纂,史书几乎没有记载,应该只是对贞观律的些微调整,内容不太可能有大的变动,所谓“今之典宪,前圣规模”唐玄宗.大唐六典[M].中华书局,1983.一、我国古代法典的发展历程就法律文化的发展而言,不同时期的法律文化有其发展阶段和特点。我国古代法律文化在时代更迭的过程中不断演进,形成了独特的法律精神和运转模式,只有充分认识各个阶段的演进过程,才能充分的认识到古代法律文化的内涵。(一)启蒙时期在中国4000多年的漫长法律发展史中,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萌芽分为原始社会结束和奴隶社会开始两个阶段。究其根源后,不难发现,法律是随着国家、阶级和私有财产的出现而出现的,是社会生产发展到某种程度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指出,法律与其他社会现象一样,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永恒的。“皋陶作刑”被视为古代刑法的起源,同时其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刑事立法活动。也就是说,其不但是原始社会法律规范逐渐形成的过程,也为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事实上,随着原始社会的终结和奴隶社会的到来,“礼”逐渐具有了法律的性质,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规范性,换言之,原始意义上的“礼”已不复存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为适应部落、宗族的需要,奉行“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人刑,相为表里”的治理思想王溥.唐会要[M].商务印书馆,1935.。由此可见,“礼”和“刑”构成了西周的法律体系。但就二者当时的地位而言,“礼”的地位要高于“刑”,前者具有较强的主动性,后者具有较强的被动性,前者是防止犯罪行为的发生,而后者是惩罚犯罪行为。因此,这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互相合作,共同构建了西周时期的法律体系。此外,“皋陶作刑”和“出礼入刑”是我国古代法律的启蒙阶段,正式确定了刑法的中心地位。王溥.唐会要[M].商务印书馆,1935.(二)形成时期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770年,分属于奴隶社会的夏、商、西周时代。“受命于天”、“敬鬼神,畏法令也”是夏、商时期盛行的神权思想,该时期的君主在意识形态领域提倡神权政治。周提倡宗法制度,实行父权制,将“亲亲”和“尊尊”作为父权制的核心。西周吸取了夏商灭亡的教训,提出了君主“以德配天”的神权理论,并主张“明德慎罚”。其中,“德”的基本要求是尊天、尊祖、护民。自此,我国古代社会的“重民”思想开始出现,并推动了封建社会从野蛮到文明的转变。当时的“重民”和“重德”思想被后代所传承,最终形成了我国古代社会法律文化的特点,也预示着神权法将会逐渐衰落的下场。(三)争鸣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法制文化得以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作为封建社会基础的封建制度和宗法制度,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并导致“礼崩乐坏”局面的出现。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也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各诸侯国为了招募人才,开始从各藩属引进人才,自此逐渐形成了历史上“百家争鸣”的学术景象。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以下四家:儒、墨、道、法。这些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法制思想的发源地,各家的主张之间既相互冲突,也存在一定的共性,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中国法律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指出,中国古代的春秋时期,社会贵族认为法律的神秘性越高越好,这就体现出封建社会下的专制思想,让农民阶级对法律感到恐惧和害怕。公元前536年,子产“铸刑鼎”将封建社会中法制的神秘性揭开,自此,我国正式迈进“成文法”时代。(四)定型时期我国古代法制文化的成形时期是从秦朝开国到鸦片战争爆发前的这一段时间。这一时期被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秦至隋唐时期;二是两宋至晚清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独特的伦理色彩、严密的法律框架和广泛的法律制度,对我国现代法律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最终形成了世界五大法系之一的“中华法系”,并推动了世界法律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在第一阶段秦至隋唐时期,秦朝正式建立后,儒家的法学进程开始于坚持法学界的“严刑峻法”思想,倡导严惩学说,隋唐时期《唐律疏议》的出现,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历史意义。自此,完成了八百多年的法律儒家化,同时也象征着“礼法合一”的完成。当时的一些儒家经典被编入法典,作为法律规范李林甫等.陈仲夫点校本.唐六典[M].中华书局,1992.。因此,法律与道德的融合为中国法律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第二阶段两宋至晚清时期,我国的封建制度逐渐衰落,封建制度的正统法律思想体系基本完成,但其腐败被暴露无遗。特别是明末清初时期,彻底完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和法律的变迁。这一时期里,涌现出了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启蒙思想家。基于此,对社会封建主义进行批判,并提出了民主、平等和法治的新思想,开启了我国现代立法的新局面。站在宏观的角度来说,李林甫等.陈仲夫点校本.唐六典[M].中华书局,1992.二、《唐律疏议》的立法指导思想唐朝统一全国后,统治者在实行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的同时,十分注意典章、法制的创制,这不是偶然的。和隋不同,李唐政权不是因统治权力的“和平交替”而建立,而是靠篡夺农民起义的果实所起家。唐初统治者目睹了农民起义摧枯拉朽的巨大威力,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为了巩固自己的事业,确立了“安人宁国”的总方针,对人民采取了较多的让步政策,其立法思想较隋有了更大的进步,更多的发展。唐初统治者为了安定社会秩序,维护封建统治,在立法上采取的宽仁治天下,而于刑法尤慎的原则,综括他们的法律思想如下:(一)德礼为本,刑罚为用自汉以来,便以礼主刑辅为立法的重要指导思想,李世民耗去许多笔墨论证法和德礼的本用关系与统一性。李世民主张德礼为本,刑法为用,融合了汉以来礼、刑并用进行统治的经验,确立了儒家思想在统治中的重要地位。在《唐律疏议》中建立了宽严相济的刑罚体系,使得立法深得民心。在《唐律疏议》中,“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较好地概括了中国古代封建国家治理中德与刑、礼与法的作用关系。在统治者看来,德礼为国家治理之核心和优先手段,刑罚虽然可以禁顽止奸、惩恶除害,但由于其以剥夺生命、残害身体等手段来实现其治理目标,因此只能厉行于一时,否则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所以,以德为主、以刑辅之的法制思想和治国理念便得到了统治者的接受和认同。正如孔子所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说明法律具有以刑惩恶的作用,也有着潜在的道德教化之功能德治与法治结合,礼教和刑罚并举,不仅有利于促进古代社会和谐,缓和社会矛盾,也有助于实现有效的国家治理。正是由于两者交相为用,才使得传统的法律体系和道德体系,经过四千年之久而未发生断裂。(二)立法宽简,保持稳定关于法律的形式,鉴于秦汉以来结构繁杂,条目重迭,内容相互矛盾。在司法中流弊多端,李世民主张:“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一罪作数种条。”他不仅要求法律简约易明,还强调保持稳定。法律的修改变更应当谨慎适当,否则宽简之法将流于苛烦。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李世民令房玄龄等对法律条文做了调整修正。在乱世之后需要恢复社会的稳定以求得相对稳定的发展谢深甫纂修.续修四库全书[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谢深甫纂修.续修四库全书[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李世民即位后,就采纳魏征的意见,命令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在《武德律》的基础上修订《贞观律》,废除重刑条款,进一步减轻刑罚。现《贞观律》已经不存在,现存的《唐律疏议》颁行永徽年间,并也是由长孙无忌等编纂的。《唐律疏议》继承了《贞观律》的立法思想,以儒家礼法作为立法之本,刑法部分宽严并济,结构简洁明了,条文清晰明确,也被后世继承,并对今天的刑法具有借鉴意义。(三)法贵责上,一断于律在封建社会,“法自君出”,君王确定立法以保证自己的王权并将审判反映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法本身就是反映国家意志来保证政权的手段,在封建社会更是如此。贵族、官僚们也有与其身份相称的法定权利。封建制的法律就是以赤裸裸的形式出现的特权法。但是,隋朝动乱正是由于立法的混乱,法律变更不当可能引起王朝的毁灭,李世民将前朝的历史引以为鉴。因此李世民对立法尤为重视,力求通过严明适当的立法,行之有效的执法求得王朝的稳定。早在贞观元年,李世民就下诏指出已经颁布的法令由于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而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洞悉封建政治的李世民,深知“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因而李世民尤为重视法令的实行,要求官吏及百姓奉法守法。李世民也设置了相应的监察机构,确保法令能够行之有效的贯彻实行,并大力惩治贪官污吏。在封建时代,官吏奉法守法,虽然是维系法制的重要环节,但最根本的还在于至高无上的皇帝能否尊法、行法。贞观时期封建法治的贯彻,是和李世民率先垂范分不开的。(四)明法慎刑,防止枉纵隋朝末年,本已尖锐的社会矛盾更加激化,于是隋炀帝便抛弃了宽仁的伪装,漠视法令,残暴妄为,使得王朝走向了灭亡。唐朝建立在乱世之后,李世民及臣民都亲历了隋朝的由盛到衰甚至走向灭亡的过程,统治集团深刻的意识到法纪败坏是王朝覆灭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他们为了重建和巩固封建国家的统治,恢复经济,在立法上更加注重民生,在刑法上更加宽严有度。李世民在初见唐王朝之时,立法上始终以“明法慎刑”作为指导思想。以隋王朝的覆灭作为历史借鉴,强调立法应当宽简有度。唐王朝建立之初即制定并颁布《武德律》,李世民贞观年间,在《武德律》的基础上,制订了《贞观律》。唐高宗李治继位以后,命大臣对《贞观律》的法律条文逐条逐句进行疏议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M].中华书局,1975.。唐朝的立法以“明法慎刑”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M].中华书局,1975.三、《唐律疏议》的主要内容及特点我国古代法典的体例结构经过长期的分合沿革,至《北齐律》《开皇律》基本上固定下来。唐律继承了前代优秀的立法成果。在这方面基本未作大的改动。《唐律疏议》共十二篇,500条,其篇目依次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在《唐律疏议》中,名例相当于现代刑法中的总则,位于首部,是统率其他各篇的大纲、贯彻全律始终的核心,在十二篇中居于首要地位。名例集中规定了立法宗旨和法律制度、刑罚制度及适用于各分则的刑法原则等,是唐律基本精神、原则和特点的集中体现。名例后的部分相当于现代刑法中的分则,规定了各种具体的犯罪及其相应的刑罚。另外《唐律疏议》还规定了有关追捕逃犯和审判、执行方面的内容,在现代刑法中多属于程序法的范畴,有些内容相当于现代法律中的刑事诉讼法。《唐律疏议》中所确定的这种总则在前、分则在后;实体在前、程序在后的体例结构,显示出了相当高的立法水平。(一)《唐律疏议》的编撰公元649年唐高宗李治即位,次年改元永徽。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唐高宗颁布《永徽律》。永辉三年(公元652年)唐高宗下令广招全国精通法律的人才对唐律的条文进行逐条、逐句、逐字地解释,当时称之为撰写“律疏”。长孙无忌无可争议地成为这一工作的负责人长孙无忌手下有一个庞大的团队,仅在《进律疏表》中在列的参编人员就达19人之多。这19人中有开国元勋、各部门高官、司法机关官员、中下级官员、律学专家,等等,而这些人背后的助手则更多了。负责人既需要有崇高的政治地位和强大的协调管理能力,又需要有极其深厚的律学与儒学功底,满朝文武唯有长孙无忌是最合适的人选。在长孙无忌的率领下,这些人只用了一年多就修成了《律疏》三十卷,史称《永徽律疏》,后又被称为《唐律疏议》长孙无忌.唐律疏议[M].商务,1933.长孙无忌.唐律疏议[M].商务,1933.(二)《唐律疏议》十二篇的名称和基本内容第一篇,名例律,共五十七条。名例律类似现代刑法的总则部分。其中规定了刑法种类,分笞、杖、徒、流、死五种。笞刑分五等,由笞十至笞五十,每等加十。杖刑分五等,由杖六十至杖一百,每等加十。徒刑分五等,刑期由徒一年至徒三年,每等加半年。流刑分三等,由流二千里至流三千里,每等加五百里。死刑分二等,绞刑和斩刑。名例律又规定了为维护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必须严厉打击的十种重大犯罪,即一、谋反,二、谋大逆,三、谋叛,四、恶逆,五、不道,六、大不敬,七、不孝,八、不睦,九、不义,十、内乱。这十种重大犯罪被称为“十恶”。第二篇,卫禁律,三十三条。卫禁律是关于警卫宫室和保卫关津要塞的法律。疏议解释说:“卫者言警卫之法,禁者以关禁为名,但警上防非,于事尤重,故次名例之下,居诸篇之首。”由此可以看出封建统治者对卫禁律之重视。卫禁律规定,皇宫及皇帝其他住所均不得擅入,凡擅入者,视其进入何种禁区分别处以刑罚。如:擅入宫门处徒刑二年,擅入殿门,处徒刑二年半,如手持武器则各加二等。擅入上阁内者,绞。如持武器擅入黄帝停留所在者,斩。卫禁律还禁止私度关津要塞。凡私度关津徒一年;不应度而主管官吏发给过所凭证使其度者,双方同罪,各徒一年。偷越国境者加重处刑,徒二年。私自授予外国人禁兵器者,处徒刑至死刑。这些规定是为了维护皇帝的住所,人身安全和国家主权不受侵犯。第三篇,职制律,五十九条。职制律是关于国家机构编制,官吏的选拔、考核、分工和应遵守的纪律等方面的法律规定,类似现代国家的行政法。唐初严格限制政府机构人员膨胀。据《通典》记载,贞观六年时朝廷文武官员不过六百四十二人。为防止官员超过编制规定限额,官吏员数有限额,但封建国家机器的统治效率却不能因之而降低,因此职制律对官吏的选拔做出了规定:“贡举非其人,及应贡举而不贡举者,一人徒一年,二人加一等,罪止徒三年。”同时还规定官吏必须忠于职守,刺史、县令不得私自出界,诸官员要按时值宿,严禁误事,不得泄密,更不允许贪赃枉法,否则,均要处以刑罚钱大群.《唐律疏议》结构及书名辨析[J].历史研究,2000(4):9.钱大群.《唐律疏议》结构及书名辨析[J].历史研究,2000(4):9.第四篇,户婚律,四十六条。户婚律是关于户籍、土地、赋役、税收和婚姻家庭等方面的法律规定,包括现代法律中的民法和婚姻法的一些内容。为了使在隋末农民战争中大量离开土地的农民重新回到生产上来,唐初实行均田制,即把国家控制的荒地授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以及国家官吏谢红星.《唐律疏议》受贿罪罪名体系探析[J].北方法学,2012.谢红星.《唐律疏议》受贿罪罪名体系探析[J].北方法学,2012.第五篇,厩库律,二十八条。厩库律是关于牲畜饲养和仓库管理方面的法律规定。关于牲畜饲养,厩库律规定,饲养不如法以致死亡过限者,利用官马牛驮运私物超重者,乘驾官家马牛而使马牛致伤者,以及杀伤私人马牛者,都依情节轻重予以惩罚。在仓库管理方面,主要是保护官有资财不受侵犯。厩库律规定,管理人员对仓库必须严加看守,其他还规定主管官员私自借贷官物或以官物借人,对物品保管不善致使损坏,擅自开启官物封印等,也要处以刑罚。第六篇,擅兴律,二十四条。擅兴律是有关发兵和工程兴造方面的法律规定。唐政权是在窃取农民战争胜利果实之后建立的,统治者深知军权的重要,因此在擅兴律中对军队调拨和建设作了详细规定。凡发兵十人以上必须勘验铜鱼赦书,否则为擅发。“擅发兵十人以上徒一年,百人徒一年半,百人加一等,千人绞。”这还是未对封建国家造成危害情况下的规定,因擅发兵造成危害者,则往往加以叛逆罪名,列入十恶大罪。擅兴律规定对军队后勤供应迟误,为“乏军兴罪”,“诸乏军兴者斩”。唐统治者严格控制工程兴造,未经批准擅自兴造动用十个以上劳动力以贪污论罪。对工程耗费人力、物力申报不实,征调民夫不按法律规定,或民夫、杂匠稽留不赴,都要予以惩治。第七篇,贼盗律,五十四条。贼盗律是关于保护封建地主阶级政治统治和财产权不受侵犯的法律规定。其内容包括现代国家刑法典中惩治政治和经济犯罪方面的内容。贼盗律对列为十恶大罪的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等犯罪规定了具体处刑办法。其中对谋反、谋大逆、谋叛处刑尤重。“诸叛反及大逆者皆斩,父子年十六以上皆绞,十五以下及母女妻妾、祖孙兄弟姐妹,若部曲资材田宅,并没官。”凡谋反,即使“词理不能动众,威力不足率人者,亦皆斩。”为了维护地主阶级财产不受侵犯,贼盗律对一般盗窃罪和强盗罪处刑也是很重的。盗窃虽不得财也要笞五十,得布一尺杖六十,一匹加一等,五匹徒一年,五十匹加役流。强盗罪,不得财处徒刑二年,得一尺徒三年,十匹及伤人者绞,杀人者斩。州、县、乡里境内有一个为盗或容留盗者,里正笞五十,三人加一等,并视具体情况追究州县官的责任。第八篇,斗讼律,五十九条。斗讼律是处理斗殴和有关诉讼的法律规定。斗殴杀伤人相当于现代刑法中的伤害罪。斗讼律规定身份相同的人斗殴伤人,视殴伤具体情况处刑。斗殴杀人则绞,以武器或故意杀人者斩。身份不同的人,如庶民殴打官吏,贱民殴打良人,奴婢殴打主人,卑幼殴打尊长,妻妾殴打丈夫,加重处刑;但良人殴打贱民,主人殴打奴婢,尊长殴打卑幼,丈夫殴打妻妾则减刑。在告诉方面,斗讼律规定,对于危害封建国家的严重犯罪,如谋反、谋大逆、谋叛等,强迫人民上告,知情不告者绞。除此之外的犯罪,一般人可以向官府控告,但对于卑幼、奴婢的告诉权法律则有种种限制陈锐.从系统论的观点看《唐律疏议》[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2(1):11.陈锐.从系统论的观点看《唐律疏议》[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2(1):11.第九篇,诈伪律,二十七条。诈伪律是关于处理诈骗和伪造等方面的法律规定。其中伪造皇帝玉玺、兵符、制书等惩罚罪重。其余按照法律规定不应为官而诈求得官者,非正嫡不应袭爵而诈承袭爵者,以欺诈手段骗取财物者,妄认良人为奴婢、部曲、妻妾、子孙者,无符卷而诈乘驿马者,诈称疾病以逃避徭役者;诈称祖父母、父母和丈夫死以求假和逃避役使者,均得依照罪行轻重处以不同的刑罚王立民.略论中国古代的法律伦理王立民.略论中国古代的法律伦理——以《唐律疏议》为中心[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2.第十篇,杂律,六十二条。杂律,疏议解释说,是“拾遗补阙,错综成文班杂不同”。其内容正如篇名所标照的就是杂律。其中有关买卖借贷和契约的规定:有关于度量衡及商品价格的规定;有关于惩治和私造货币的规定;有关于堤坝、水运、城市交通等方面的规定;有关于禁止赌博、医疗事故处理的规定。这些类似现代国家的经济法、交通法规的某些内容。此外,还有惩治关于强奸与和奸等方面犯罪的规定。强奸,妇女无罪;和奸,男女双方均予惩办。在处理奸情罪时同样也表现了唐律的等级特权特点。如奴奸主均加重处罚;卑幼奸尊长妻妾,非流即绞。第十一篇,捕亡律,十八条。捕亡律是关于逮捕在逃犯、丁役、士兵和奴婢的法律规定。捕亡律对在逃罪犯、丁役、士兵和奴婢规定一律严加缉捕。如对在逃罪犯,受命追捕的文武官员逗留不行,或与亡者相遇不斗而退者,各减逃犯罪一等处刑。如罪人持杖拒捕,捕者格杀,罪人逃走,捕者逐杀以及罪人走投无路而自杀者,勿论。应服兵役已定及从军征讨而逃亡者,一日徒一年,一日加一等,十五日绞;临对寇贼而亡者,斩;主司故纵与同罪。卫宿人员在值而逃亡者,一日杖一百,二日加一等,跟随皇帝外出而逃亡者又加一等。其他丁夫、官户、奴婢逃亡者,分别视情节轻重予以处分。第十二篇,断狱律,三十四条。断狱律是关于司法审判及监狱管理方面的法律规定。断狱律规定审讯犯人“必先以情审察辞理”。需要拷讯的,要经批准才能拷讯,拷讯不得超过三次。轻罪拷打数不允许超过应处的刑罚;重罪三次拷打总数不得超过二百杖。拷打过限或因而致死,拷讯者要受惩罚。应议请减的贵族和官吏,年龄在七十岁以上十五岁以下的老人、儿童,以及废疾之人有罪不得拷讯。这些人犯罪根据三人以上提供的证据定罪。司法官吏审讯犯人时受原诉状起诉的罪行限制,凡超越诉状之外追问者,以故出入人罪追究官吏的责任。断罪时要引律令格式正文。应上报批准的要上报批准,不得自行决断。断狱出入人罪者,按情节轻重惩治司法官吏。妇女怀孕应拷讯或应处以笞杖,产后一百日始得执行;犯死罪,产后一百日始得执行死刑。被判徒刑和流刑的罪犯,应急时送往执行,稽留不送者,一日笞三十,十日加一等,最高可以判处二年徒刑。对于监狱和囚徒的管理,犯人应带刑具的,而未带或擅自更移者,主管监狱的官吏处以笞杖刑。给予犯人器具而使之自杀或越狱逃亡者,徒一年王立民.《唐律疏议》王立民.《唐律疏议》——中国古代法律与历史融合的典范[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5(6):7.(三)《唐律疏议》所体现的基本特点唐律作为全面维护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制度的主要工具和有力武器,所包含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但究其主要内容和基本精神,所体现的法律精神则是高度一致的。不外乎以下几种特点:1.全面地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确认皇帝总揽行政、军事、司法各种大权的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详细规定了各种侵犯帝室的犯罪。任何违反皇帝意旨或对其神圣权威与人身有所侵犯,都是“反天常,悖人理”的大罪,而要受到最严厉的处罚。甚至误犯皇帝尊讳也要受刑事处分。由于加强皇权是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因此唐律通过全面加强皇权,来巩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2.“于礼以为出入”“于礼以为出入”,意思就是法律建立在儒家“礼”的思想上,以“礼”作为价值判断的基础,超过了“礼”就进入了法律调整的范畴,也就是说出“礼”以入“刑”。唐代律法将“礼”作为思想基础,将封建的“礼”和“法”相融合,从立法上将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有机地结合,通过法律的强制力保障“礼”的实行。法律作为维护统治的工具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意志。从唐律的基本内容中,反映了封建的家族主义与专制主义的结合,政权、族权、夫权和神权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其中政权是基干,族权、夫权和神权,共同服务于强化政权的专政作用。3.维护封建的等级压迫制度维护封建的等级压迫制度,以最公开的形式,表明唐律是封建特权者的法律。在唐朝有着极其严格的良、贱、上、下的等级区分,不许随便逾越。贱人在法律上不具有独立的人格,被公开宣布为“律比畜产”。唐律从法律上确认各个等级截然不平等的地位和与其身份相适应的权利义务关系,使之“各安其位,各守其分”。黄修明.从《唐律疏议》看儒家"孝治"施政的司法实践及其影响[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黄修明.从《唐律疏议》看儒家"孝治"施政的司法实践及其影响[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具有完备性唐律是一部比较完备的封建法典,它的完备性表现在:比较全面地规定了维护封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调整各方面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结了秦汉以来封建立法、司法的实际经验,进一步明确了一些维护封建统治的行之已久的刑法原则,并加以概念化制度化。更加切合统治阶级的利益和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当然,唐律的完备性,是同唐朝所处的历史时代分不开的,是我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繁盛时代的反映,是地主阶级在经过长期反复的分裂割据之后,在如何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和加强司法镇压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的产物李广成.《唐律疏议》的法律解释方法论析[J].求索,2006(4):3.李广成.《唐律疏议》的法律解释方法论析[J].求索,2006(4):3.5.具有综合性唐律虽以规制刑罚为主,但也包含了民事、行政、诉讼、婚姻等方面的内容,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唐律疏议》在立法上很全面,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了封建立法综合性的特点。但平等主体之间的法律规制与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法律规制想混同,实体法与程序法想混同仍旧会带来守法者理解法律适用法律的混乱。但在封建社会里达到这样的立法水平已实属不易,后世也继承了唐律在体系结构上综合性的特点,这种体系结构从唐律起便成了封建法典的定型。四、《唐律疏议》的影响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它的社会历史条件为中国法制文明走向辉煌起到了巨大地推动和保障作用。唐律吸收和归纳了秦汉以来的立法经验和司法实践,构建了科学完备的法制体系,在唐后各代也一直将其作为法律构建的蓝本所沿用。所以说,唐律既传承和发展了前朝法制建设体系,同时又对唐以后各朝代的传统法制建设产生了长远的影响。(一)对唐朝法律的影响唐王朝建立在隋朝覆灭之后,唐初建立者见证了隋王朝的暴政,认识到君王重刑残虐,废礼毁法,是导致王朝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因而唐朝尊崇儒礼,刑罚宽严适当,起到了恢复生息、稳定发展的作用。《唐律疏议》在立法中体现出德主刑辅的特点,也反映了其德治与刑治相结合的法律思想。道德与法律密不可分,现代法制社会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在封建社会法律反映着道德的价值取向。唐朝统治者认识到法制与道德的关系,重道德,得民心。道德在治理国家上比严刑更能反映人民的意志,反映社会的价值判断,反映客观的社会现实。《唐律疏议》的立法体现出统治者意图通过德治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保证阶级秩序,从而达到维持封建统治的目的。《唐律疏议》的“五刑”较前朝有所调整,更加宽严有度,对死刑的适用也有所减少。即使适用死刑,也须有严格的程序要求,对死刑的适用采取严谨的态度。相较前朝的严刑峻法,有更倾向于仁善的趋势陈锐.《唐律疏议》中的"比附"探究[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20,23(3):13.陈锐.《唐律疏议》中的"比附"探究[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20,23(3):13.《唐律疏议》在定罪量刑上与前朝立法相比较轻。只有在可能危及君王统治的情况下处以死刑,也体现了其维护封建统治的法律思想。死刑的适用也没有前朝残忍,体现德治思想。(二)对后世王朝的影响《唐律疏议》不但是我国古代社会法律文化发展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巅峰之作,涵盖了注释律学的内容。换言之,《唐律疏议》是中国法制的代表,里面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和学习的地方。事实上,唐人在对法律一一注释的过程中,大量借鉴传统法律和古典文学的研究成果,汲取古人的智慧,内容丰富。当然,古人在讲解的过程中也积累了很多的经验,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的评论家曾指出,《唐律疏议》的评注吸收了隋唐以前历代中国思想家的研究精华,在综合他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所创造出的一种中国古代法学世界观和法律文化的产物刘晓林.唐律中的"杀"与"死"[J].政法论坛,2020,38(3):10.刘晓林.唐律中的"杀"与"死"[J].政法论坛,2020,38(3):10.(三)对世界的影响世界各国对法律制度的划分众说纷纭,但不管怎么划分,中国的法律制度总能有一席之地。需要注意的是,国内外学者对中国法律制度的理解,以及中国法律制度的特点,仍然存在各种不同的看法。也就是说,这些学者的认知观点和认知水平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导致理解的角度也有所不同。然而,翻看各种关于中国法律制度的著作和论文,很少有学者提及注释律学的内容,特别是有关中国法律制度代表作《唐律疏议》的注释律学就更少之又少。事实上,《唐律疏议》能够帮助研究者全面深入了解中国法律制度的发展历程。杨鸿烈曾经说过:“我们钦佩中国过去立法和司法事务的快速发展,但这些留存下来的法律知识过于零碎,远不如保存完整的《永徽律》和《唐律疏议》。”所以说,《唐律疏议》是中国传统法律的精华,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巅峰之作,更是帮助当代研究者深入了解中国法律制度的最佳途径。五、《唐律疏议》对现代法制的启示意义作为一部法典,《唐律疏议》通过法律的形式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举止。尽管现在看来其中的一些规定已不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但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内容值得今人重视。特别是《唐律疏议》中每条立法中的“疏议”部分,是古人对于该条立法的诠释。今天我们已经忽视或者不能理解的一些传统文化,其实在《唐律疏议》中古人已经作了很好的阐释,这些都足以对现代法制有所启迪。(一)借鉴唐律,容许血缘证人拒绝作证,控制家事犯罪我国《刑事诉讼法》第98条规定,“在询问证人时,必须提前告知其故意作伪证或者隐瞒犯罪证据所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在我国,证人需要履行如实作证义务,如有违反,就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并且我国《刑法》中第305条也明确规定了伪证罪。不可否认的是,通过立法明确证人需要履行的法定义务,能够有效打击违法犯罪行为。需要注意的是,该规定具有两面性,一般来说,违法犯罪案件的知情人都是案件嫌疑人的家属或朋友。换言之,如果近亲在案件开棺定论前,履行了法定义务,那么对于维护家庭和睦、家庭稳定将极为不利。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逐渐开始西方化,而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也正在成为家庭离散的重要原因刘军平,刘剑鸣.论《唐律疏议》目的解释[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4(2):7.。事实上,家庭稳定是预防犯罪的重要基础,尤其能够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案件的发生。有关研究表明,青少年在幼年时过早接触社会的冷漠,是其缺陷性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此外,紧张的家庭关系也会导致家庭成员犯罪率的提高。所以,就证人的选择而言,可以参照唐律“亲亲得相首匿”的原则。也就是说,免除与案件犯罪嫌疑人存在三代以内血亲关系的亲属出庭作证的法定义务。这样就刘军平,刘剑鸣.论《唐律疏议》目的解释[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4(2):7.(二)借鉴唐律,扩大刑事调解的范围,预防地缘犯罪我国的司法机关自古以来就是解决民事纠纷的重要途径,但其在处理民事和刑事纠纷(轻微)的过程中,必须经过调解程序。为了稳定案件当事人的情绪,需要妥善处理邻里关系,进而避免案件当事人矛盾的恶化。我国唐朝特别重视司法官员在处理刑事案件对调解手段的使用情况,并将其作为对官僚的绩效考核之一。另外,我国的刑事诉讼法也对刑事调解做出了明确规定,笔者认为,调解案件范围的确定标准存在一定缺陷。目前来看,现行《刑事诉讼法》对刑事案件调解范围的适用标准主要是案件公诉和自诉,一般来说,公诉的刑事案件不适用于调解,而自诉的刑事案件可以进行调解。需要注意的是,唐律对案件是否适用于调解的规定为,当事人双方是否存在邻里和亲属关系,显然,后者在促进团结互助方面具有更好、更有针对性的效果周萍.从《唐律疏议》看唐代文书档案制度[J].档案管理,2019(1):4.。对此,笔者认为,刑事调解所采用的标准应以现行刑法规定的量刑轻重为依据,进而判断罪犯的量刑标准。目前来看,是否能够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是判断案件是否适用调解程序的标准。此外,国家在这个问题上,还给予案件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事实上,刑事调解范围适当的扩大,不但能够灵活解决民事纠纷,还能发展睦邻友好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减少犯罪案件的发生。周萍.从《唐律疏议》看唐代文书档案制度[J].档案管理,2019(1):4.(三)借鉴唐律,强化官吏之间的监督职责,抗制职务犯罪当前,我国新刑法对职务犯罪的规定比现行刑法更加的具体和科学,但与当前社会现实相比,这些法律规定仍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我国《刑法》中有十几条规定,都提及了职务犯罪的有关内容。其中,贪污贿赂、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犯罪行为屡禁不止。这也从侧面说明,我国法律对职务犯罪的打击力度不够大。尤其是一些超编、虚报政绩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所以导致职务犯罪案件中官官相护、结党谋私的现象严重。厦门海关窝案的发生,也说明了国家公职人员之间存在相互保护、结党营私的问题。所以,有必要对这种上下级之间的职务犯罪,或因疏于上级监督而导致的下级犯罪制定相关法律,进而遏制这些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唐朝的“职务连坐法”在遏制这两种犯罪行为方面非常有效,值得学习和借鉴。职务连坐主要是指同级或上下级之间的连坐。尤其对营造良好的公共办公环境,有效防止上下级串谋犯罪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何勤华,周小凡.弘扬中华法律文化,共铸世界法律文明[J].政治与法律,2021(5):14.。法治社会中,虽然强调罪责自负原则,但对于下属犯罪的发生,仍然可以要求上级承担一定的责任,这主要是为了预防一些职务犯罪案件的发生。这些历史经验表明,从严治官是治民治国的基础,同时上下级相互纠举也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关键何勤华,周小凡.弘扬中华法律文化,共铸世界法律文明[J].政治与法律,2021(5):14.(四)借鉴唐律,建立健全道德建设体系,减少社会转型类犯罪说起道德,不免让人想起这样一段话:“道德是黑夜中的一束光,其不但能够规范人们的行为,还能引导人们追求美好。”事实上,道德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并在预防违法犯罪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我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中,以德治国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也就是说,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宏观和微观道德教育政策的落实。例如,唐朝的盛世,就与其以“礼”治国的思想密不可分。现如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转型阶段。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条件也越来越好,所以人们容易缺少信仰,并破坏社会的良好风气。甚至还会导致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宣传淫秽色情等犯罪案件的频频发生,进而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此外,一些社会救济制度也急需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康敏.唐朝法律涉佛教条文初考——以《唐律疏议》为视域[J].法音,2019(5):4.。所以,在预防犯罪的过程中,需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