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泪的淮河中的乡土情怀探究6800字(论文)】_第1页
【流泪的淮河中的乡土情怀探究6800字(论文)】_第2页
【流泪的淮河中的乡土情怀探究6800字(论文)】_第3页
【流泪的淮河中的乡土情怀探究6800字(论文)】_第4页
【流泪的淮河中的乡土情怀探究68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流泪的淮河》中的乡土情怀探究目录TOC\o"1-2"\h\u25679《流泪的淮河》中的乡土情怀探究 127214引言 127937一、《流泪的淮河》中的乡土气息 21445(一)南北交融的地域环境 231443(二)质朴生动的方言土语 214859(三)特色鲜明的乡土民俗 420299二、《流泪的淮河》中的故乡情怀 518750(一)歌颂纯真善良的淮河儿女 522272(二)揭示淮河坎坷变化的历史 6223(三)成长的乐园与永远的故乡 730719结语 810707参考文献 9引言戴厚英,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人,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历任上海作家协会文学研究员。在她近二十年的创作生涯中,著有《流泪的淮河》《空中的足音》《人啊人》《诗人之死》等7部长篇小说,中篇小说《锁链,是柔软的》,散文集《戴厚英随笔》等。“戴厚英本质是个土生土长的中国农村姑娘”[1],是位深深的扎根于故乡的乡土作家。她的作品主题鲜明、内容精彩、探究人性,对故乡风土人情的呈现和乡土方谚的使用始终若一。在《流泪的淮河》中,戴厚英的乡土情怀呈现出多种形式,展现出一个独特的乡土世界:南北交融的地域环境、质朴生动的方言土语、特色鲜明的乡土民俗、纯真善良的淮河儿女和坎坷变化的历史。为了更真实的展现这片土地,更好地传达内心的这份乡土情怀,戴厚英采用了特殊的叙事视角。以“翠儿”和“玉儿”的成长进程为视角,叙述了宝塔集人民所经历的匪患、水患、大跃进、知青上山下乡等,记录了淮河儿女多灾多难的生活。在人物对话中,恰到好处的采用当地方言俚语和民俗谚语,不仅突出了人物性格,也使小说更富有乡土特色。戴厚英的乡土创作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从小生活的故乡文化的耳濡目染、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丰富跌宕的人生经历,使得戴厚英在创作中能够较客观的展示淮河流域的民生百态,充分表达了自己厚重的乡土情怀。一、《流泪的淮河》中的乡土气息淮河流域是中国南北部的自然分界线,特殊的地理位置孕育了独特的风土人情。所以在《流泪的淮河》描写以及叙事中,都有大量关于淮河流域的地域环境、方言土语和乡土民俗的存在,给读者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精彩的淮河儿女生活图景,同时也映射出作者对淮河流域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情怀。(一)南北交融的地域环境“淮河流域介于长江和黄河两流域之间,北称‘黄淮’、南称‘江淮’。”[2]淮河流域总面积达18.7万平方公里,两岸支流众多,且地处中国南北气候过渡带,气候差异较大。这样独特的地理位置让淮河两岸的土地美丽富饶,“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景色皆可见到,也让淮河两岸人民英才辈出,赢得了“士风备于南北,人物推于古今”[3]3的崇高评价。但这样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也给淮河人民带来了磨难和痛苦。在一一九四年,黄河夺走了淮河河道,从此淮河不能入海,开始伤害两岸的人民,成了“害河”。“淮河时而平静,时而咆哮,平静时是一条十分可爱的河,河体宽阔,河水平静。”[4]咆哮时会给人们带来无穷伤害。《流泪的淮河》中这样描写“害河”:“你们知道一条河能作多大的恶么?……我听见过淮河的咆哮,看见过漂在河面上人畜的尸体。”[3]3文中以蓝二爷家为缩影,展现了淮河三次水患使宝塔集人民流离失所,穷困潦倒的景象,水患后随之而来的匪患让宝塔集人民担惊受怕、朝不保夕。第一次水患冲倒了蓝二爷家的后院,蓝二爷一家从后院搬到了前院。一九五零年的第二场大水,再一次冲倒了蓝二爷家的房屋,也将翠儿家和玉儿家的生活带向了贫困。一九五四年,政府修建了水闸,但是淮河还是气势汹汹的冲破了一切,蓝二爷家的后院第三次倒塌,这一次他们再也没有了重新修建的能力,蓝二爷家从最开始的开赌场、开妓院、当老板到最后的食不果腹、家徒四壁、妻离子散。文中无论是对淮河流域自然风光的描写还是对无情水灾的描述,所展现的都是作者戴厚英的乡土情怀,是作者对于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的一草一木的无限热爱,也是作者对于故乡人民曾遭受过的苦难的深刻体会与同情。 (二)质朴生动的方言土语方言是区别于普通话的语言,是地方变体,也是地方文化的一部分,某种程度上来说,方言所展现的地域文化特色是普通话无法比拟的。行文中适当缀入方言,其自身携带的乡土味,也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流泪的淮河》中,作者别出心裁的大量使用方言土语,使全文弥漫着乡土气息,也寄托了作者浓浓的乡土情怀。如:“‘熊!’我看是瞎折腾。办,办食堂!队长说;队长又在背后吐了一口唾沫,骂了一句‘熊!’;妻子狠狠地在他腿上拧了一把!死驴熊!”[3]88淮河流域的方言偏向于北方方言,该流域内使用的词语大部分与普通话词语一致,而“熊”、“死驴熊”等却是典型的方言词语,也就是“莽撞”“蠢笨”的地方变体。这类方言词语文中使用频率不高,但是在淮河流域农村使用却相当广泛。淮河流域外的人可能对这些词语感到陌生,但是结合上下文语境,还是很好理解。淮河流域方言中还有一些方言其实是普通话词汇,不过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时,除了常见词语的基本意思外,还有特殊的方言意思。如:“我记得我们小时候和永继磨牙的时候,就往他家门上抹猪油”[3]248。“磨牙”一词在普通话中意思很明确,但在淮河流域方言中的意思却与原义存在一定的差别,在淮河流域,“磨牙”指的是双方发生争执,吵架。这类方言词语基于读者对原义的理解,所以读懂语句并不困难,且折射出地域语言自然之美,增添了乡土气息。土语和谚语是民间艺术,其通俗易懂、短小精炼、巧妙生动,在民间流传十分广泛,且不同地域的土语和谚语都各富特色。《流泪的淮河》中使用的土语,以淮河流域的土谚为主,反映了当地的乡土文化、人民心态、人文自然等。如“宁向南挪一千,不向北挪一砖”,这反映了当时移民的大方向,说明了“南方”和“北方”的生存差异,而“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就是淮河,这也间接赞颂了作者的淮河故乡。又如“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不仅歌颂了富饶美丽的淮河两岸,也表达了淮河人民对家乡强烈的归属感与热爱。有部分全国皆知的土谚,在淮河流域方言区另有一番表述。如通用的“说闲话”,当地说成“扯老婆舌子翻瞎话”,通用的“出身不好”,当地说成“跟不正、苗不正,接个葫芦歪个腚”。这两句土谚,由于“瞎话”“腚”的贬义色彩,奠定了整句话的讽刺基调。在小说创作中,尤其是乡土主题的小说,方言土语是不可或缺的内容。方言土语的地域性和民间性,在小说中,如一捧珍珠,光彩闪耀,拉近了与民间交流的情感距离。(三)特色鲜明的乡土民俗曲艺是一种兴起于民间,发扬于人民群众的艺术形式,其牢牢扎根于本土文化,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曲艺节目内容多是围绕当地生活习俗、语言习惯进行编排,乡土气息极浓,所以当地群众在欣赏曲艺节目时会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感。《流泪的淮河》中,饱含乡土文化魅力的莲花落歌与大鼓书声贯穿始终,展现出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莲花落是一种来自于外地的曲艺艺术,流传至淮河流域后,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形成了淮河流域独特的莲花落歌。莲花落演出内容多为写景抒情和讲述民间故事的俗曲,其因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朴实亲切而广为流传,深受淮河儿女的喜爱。《流泪的淮河》中,疯大爷唱莲花落歌:“咸丰年,大歉年,涡河两岸草吃完,地丁钱粮逼着要,等死不如来造反……,看着义门好伤心,想起老乐泪汪汪,看着地在人不在,老乐何日能还阳?”[3]116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北方大地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捻军起义。莲花落随着捻军流传于安徽淮北地区的涡阳、蒙城、毫县一带。小说中的疯大爷,曾是捻军的一员,后捻军起义失败,他沦为乞丐。他唱的这首莲花落歌讲述的是清末时期,民不聊生,捻军盟主张乐行领导农民起义,以反抗压迫、寻求出路,后遇害于稚河集的故事。作者巧妙地运用歌唱莲花落的方式,将历史融入小说中,书写出淮河儿女经历过的苦难,不仅增加了文章的历史性与厚重感,也为文章增添了乡土情怀。大鼓书是一种曾流行于淮河两岸广大农村和乡镇的一种民间戏曲剧种。表演者自击鼓打板并使用方言说唱,时唱时说,绘声绘色,使人听着身临其境,如痴如醉。在那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年代,大鼓书就是当地农民最宝贵的精神食粮。《流泪的淮河》中,家道中落的说书匠钱三文,就是靠唱大鼓书谋生,他连日常交流都很有大鼓书的味道。他说:“如今你捧了帅印啊!我钱三文要是年轻十岁,非跟你夺这帅印不可,现在只能学徐庶走马荐诸葛了。舍儿,你好比先锋官。要注意遵从帅令。军令如山,不是儿戏。你若是大意失荆州,诸葛亮便要挥泪……”[3]341大鼓书内容以民间喜爱的历史战争故事为主,文中“帅印”“军令”“成大器”等都是大鼓书中极为常见的词语,“大意失荆州”“徐庶走马荐诸葛”更是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文中大鼓书内容的有趣巧妙,语气的轻重缓急,声音的抑扬顿挫,让人沉浸在大鼓的厚重声中,深深感受到大鼓书的艺术魅力,也激活了人们的乡土记忆,唤醒了藏在心底深处的乡土情怀。二、《流泪的淮河》中的故乡情怀戴厚英整个童年和少年时光都是在故乡度过的,经过年龄增长和情感沉淀,她的故乡淮河流域成为了她内心最深刻的部分,也为她提供了创作灵感,更关键的是,淮河流域寄托着戴厚英的乡土情怀,为她的创作提供了深层动力。在《流泪的淮河》中,戴厚英心中的故乡由乡人和乡土构成,乡人指的是纯真善良的淮河儿女们,乡土指的是淮河流域的坎坷历史等。歌颂纯真善良的淮河儿女淮河流域孕育了一个又一个纯真善良的淮河儿女,在《流泪的淮河》中,以小镇宝塔集为中心,作者以极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平凡而又努力的淮河儿女群画像,将淮河儿女质朴、真实的生活和心理描写出来,体现出深刻的人性关怀,通过他们我们可以看到生命的光辉,人性的淳朴与善良。《流泪的淮河》中的玉儿就是纯真善良的代表。小说中翠儿和玉儿是好朋友,爷爷让玉儿帮他买包子,并指定要姚哑巴店里的包子,但是翠儿挑唆玉儿买了别家的包子,却被爷爷一口就吃出来不是他指定的那家,随即翠儿和玉儿受到了爷爷严厉的责骂,但玉儿却坚持护着翠儿,自己大哭着回家找妈妈拿钱重新买包子。玉儿因翠儿受到委屈却第一时间想着维护翠儿,体现出了玉儿纯真善良的天性。文中的书元也是淮河儿女的典型代表。书元来到顾家后,成了顾家的小长工,天天拾柴、烧火、做饭,睡草铺,但他从来不哭,总是嘻嘻笑着,可见书元是一个十分乐观向上的孩子。书元带着翠儿和玉儿一起去河南挖荠菜,书元说他来这边是来寻魂的,他的老家就在这里,他还说家里出过大王,只不过被满门抄斩了。翠儿疑惑大王是不是土匪,书元说大王是打天下的,和土匪抢东西可不一样。书元语气里含着骄傲。书元每天都走很远的路到河南寻魂,体现了他对家乡饱含深情以及对家人深切的思念,书元对祖先的维护,对祖先充满着骄傲,可以看出书元身上洋溢着满满的勇气和正义感。玉儿妈聪明漂亮又能干,是一位淳朴善良的农村妇女。在小群父亲被批斗枪毙后,很多人都对小群指指点点,但是玉儿妈却十分关心小群,马上就派玉儿去给小群家送粮。玉儿妈一家下放到刘庄,被安顿在破草棚,但是玉儿妈到底是玉儿妈,一间牛屋在她手里变成一间过的去的住房了,村上的人没有不夸奖的。玉儿妈是代表宝塔集人民乐观生活,勤劳奋斗的典型人物,也寄托了作者对家乡人民深深的热爱。“在淮河儿女心中,淮河两岸是中国最好的地方,而在淮河两岸,宝塔集又是最好的地方。”[5]作者以审美的视角,透过淮河流域深厚的文化底蕴撰写出淮河儿女本真的人性之美,勾画了宝塔集上形形色色的人物风情,字里行间都寄托了作者深深的思乡情怀与深切的乡土情怀。揭示淮河坎坷变化的历史《流泪的淮河》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往事难忘》叙述了宝塔集大跃进期间的历史,第二部分《风水轮流》阐述了大跃进后宝塔集人民带着历史伤痕重新生活。《往事难忘》通过描写翠儿、书元、玉儿的童年,铺开了大背景。淮河流域水灾频繁,为大饥荒埋下了伏笔,而后缓缓道来宝塔集大跃进时期的民众百态。当时的政治宣传是铺天盖地式的,到处都张贴着大字报和宣传口号,在这场前所未有的革命运动里,人们都没弄明白政治运动是什么,就被席卷式的宣传裹挟着前行,不自觉的冲进去了。千千万万的民众忙于造钢铁、产粮食、消灭四害 、民歌主义,谁也说不清要做这么多大事是为了什么,只知道理想中的共产主义就要来了,却没想到是浮夸风卷了起来。那段时期淮河流域也刚好赶上了旱灾,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无数人民流离失所、民不聊生,随着旱灾而来的饥荒也饿死了无数的百姓,尸横遍野,一派惨状。《风水轮流》中,作者阐述了大跃进到文革时期宝塔集的历史变革。历史已经进入到下一个阶段,城市已经开始进行革命,而宝塔集因为地处偏远农村,信息滞后,政治权利依然被人民公社所掌控,依旧停留在大跃进的阴影里。文中的“周纯一”是作者为这段灾难深重的历史敲响的警钟。“他是宝塔集的解放者,第一任长官,曾在宝塔集斗地主、分田地、镇压反革命。”[6]他的三次“造反”就是他在不断的反抗,他撕心裂肺的呐喊和诉说,反复将那段惨痛的历史不断重现,想要唤醒人民早已麻木的心灵,鼓舞人民起来斗争。“他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饥荒的经历者,时间无法将伤痕抹平,历史问题仍然遗留,他就是这段历史带给国家和人民的深深疤痕。”[7]作者通过“周纯一”这个人物,不断为读者强调和再现着淮河流域乃至全国范围的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这段苦难深重、不能忘却的历史。对于作者戴厚英而言,乡土小说的创作更像是一种责任,她将亲身经历过的以及淮河两岸人民所经历过的苦难生活真实的记录下来,使人们更能深入的思考和深切的感受到中国农村历史的变迁,不仅表达了作为淮河女儿深厚的怀土之情,也使《流泪的淮河》这本乡土小说具有了珍贵的历史文化内涵。(三)成长的乐园与永远的故乡“一个真正伟大的作家、艺术家,多半都是在童年时代情绪记忆的摇篮中便形成了他们自己的独特个性。这种早年的情绪记忆对于文学艺术家来说如此的重要。”[8]作者戴厚英出生于颍上县一个叫南照集的小镇,直到去上海上大学才离开这个地方,在这里,她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也从小受到淮河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形成了她独特的情绪记忆。《流泪的淮河》中的人物和故事大部分都取材于戴厚英从小生活的故乡,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来构思小说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乡土气息浓厚。文中的宝塔集其实就是她的故乡南照集,小说情节很多都是她和家人切身亲历过的事情。戴厚英的父亲在本地经营着一家杂货铺,朴实能干,《流泪的淮河》中顾维舜便是以她父亲为原型。1959年的“整风运动”,戴厚英的父亲响应统一购销的意见,被打成右派,而她的二叔也如文中顾维舜的结局一样,被人偷盗了店款而蒙冤自杀。文中翠儿和玉儿也是以戴厚英自己为原型,翠儿尿床、玉儿妈生四个孩子、挖荠菜……都是她亲身经历过的快乐时光。《流泪的淮河》中越是和乡土接近的人,骨子里流出的人性就越丰满,越闪光。“戴厚英笔下的农村生活不是赵树理眼中的农村新貌,也不是鲁迅眼中的愚昧无知,而是一部她亲身经历过的苦难奋斗史。”[9]她给人力量给人温暖,是生生不息的精神财富。“戴厚英的乡土小说创作正是通过对故乡的追忆和书写,构成了独具地域特色和鲜明特征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淮河流域的意义对于戴厚英而言等同于‘高密东北乡’对于莫言的意义,南照集这座古老集镇是她成长的乐园,始终令她魂牵梦萦。”[10]结语乡土情怀是一个远离家园的游子的常有心态,对戴厚英来说,她从出生的小镇走向外面的世界,并且逐渐在外面的世界有了自己的事业和生活,却少有机会能够再次回到儿时生活的地方,所以她将思乡之情寄托在蕴含淮河精神的乡土小说《流泪的淮河》中,将淮河流域与文学创作结合起来,以最真实的经历和最诚挚的情感书写淮河。她将故乡的地域环境、方言俗语、乡土民俗都描写的生动有趣,故乡人民所遭受的那些苦难也令人倍感同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小说是记录时代发展的另一种形式,《流泪的淮河》中的乡土情怀一方面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