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练习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1页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练习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2页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练习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3页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练习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4页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练习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1816年,在英国曼彻斯特及中北部的所有工业城镇中都有工人暴力派的频繁活动。1817年3月和6月,暴力派分别组织了曼彻斯特工人的武装起义和彭特里奇村手工工人的武装起义。这些运动()A.拉开了工人阶级武装斗争的序幕 B.规划了未来社会发展的美好蓝图C.体现出工人运动急需科学的理论 D.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创造了条件2.1813年,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品德的形成》一文中首次使用了“工人阶级”一词。到1817-1818年,“工人阶级”一词被欧文频繁使用,并作为同“上等阶级”“中等阶级”相对立的概念。以后,工人的刊物广泛地接受和使用了“工人阶级”一词。这一现象表明()A.欧文的理论观点有利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B.空想社会主义主张阶级斗争理论C.工人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D.资本主义制度各种弊病逐渐显现3.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后,马克思冒着被驱逐出境的危险,秘密回国参加革命并向工人阶级讲解《共产党宣言》内容。此后,为了提高工人觉悟,揭露资产阶级的虚伪面,马克思、恩格斯创办《新莱茵报》,该刊物自1848年6月创刊起共发表400多篇文章,成为“革命年代德国最著名的报纸”。材料反映了()A.马克思主义成为欧洲革命指导思想 B.欧洲的无产阶级政党开始出现C.德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意识完全觉醒 D.共产主义者积极投身革命宣传4.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正如我们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可以详细看到的那样,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马克思意在强调()A.近代教育制度的确立得益于工业革命B.普及义务教育有利于推动生产力发展C.马克思主义继承发展了空想社会主义D.劳动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价值5.恩格斯指出:“在竞争的波动不大,需求和供给、消费和生产几乎彼此相等的时候,在生产发展过程中必定会出现这样一个阶段,生产力大大过剩,结果,广大人民群众无以为生,人们纯粹由于过剩而饿死。”在此,恩格斯旨在()A.阐释工人运动的前提条件 B.分析消灭私有制的必要性C.解读人民群众挨饿的原因 D.改变阶级斗争的策略方针6.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后,便积极在各国建立支部,先后建立了法国巴黎、比利时、西班牙、意大利和美国支部,到第一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时,已建立了20多个支部。与此同时,第一国际支持和参加各国工人的罢工斗争和一切进步运动。这表明第一国际()A.促进了国际无产阶级的联合斗争B.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C.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奠定组织基础D.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政权的学说7.下表是某学者总结的巴黎公社的体制,这表明巴黎公社()体制主要特征政治体制“议行合一”,体现为公社委员会及其下设的十个委员会经济体制建立组织生产的工人协作社制度,并实施合理的分配制度文教体制“教会与国家分离”,同时建立免费、普及的世俗教育体制司法体制选举人民法院和检察院,还组成民事法庭与军事法庭,审案要体现公平正义社会体制中央的责任在于统辖国家民生政务,地方政府自主治理基层内部事务A.以践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为核心使命B.践行了工农联盟的革命策略C.形成了较完整的无产阶级政权结构D.铲除了资产阶级统治的土壤8.在俄国革命早期,列宁认为社会动员工作要围绕城市工人展开,对于农民则是“间接动员”。后来列宁思想转变为“我们应该依靠群众,应该派鼓动员到农村中去”,要利用通俗小册子、图表、电影、苏维埃唱片等来传达农村社会动员内容。列宁思想的变化()A.表明俄国农民受压迫最为严重 B.得益于对俄国国情认识的深化C.显示出一战中俄国的损失巨大 D.反映出当时已经形成工农联盟9.据统计,1915年莫斯科工厂男性工人的工资与1913年相比增长19%,而同期食品价格上涨53.3%;1915~1916年莫斯科工业区工人的名义工资增长1.9倍,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500%~600%。这()A.导致了俄国在前线战败 B.暴露了资本主义的弊端C.加剧了俄国社会的危机 D.加速了临时政府的垮台10.十月革命后,苏俄(联)构建社会的意图主要包括:“必须与农民和睦相处”“全力争取改变我们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力争从战争关系变为和平的和贸易的关系,争取持久的国际和平”“要利用一切机会,哪怕是极小的机会,来获得大量的同盟者”。苏俄(联)这些意图及其指导下的实践()A.缓和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 B.反映了无产阶级力量不足C.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D.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11.帝国主义武装干涉苏俄期间、日本国会议员严厉质问政府:自大正七年(公元1918年)出兵西伯利亚,已三年有半,耗资六七亿日元,牺牲3000多人,所得者何?外遭各国猜疑和俄国人之怨恨,内遭国民抱怨,如此而已。材料可用于说明()A.列宁主义遭世界各国反对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加快苏俄胜利C.一战后日本企图征服远东D.帝国主义对苏俄的干涉不得人心12.十月革命前,列宁指出:俄国的资本主义也成了垄断资本主义,战争异常地加速了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转变的过程,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入口。从中可以看出列宁认为()A.一战导致国内阶级矛盾走向激化B.俄国已经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社会条件C.只有无产阶级革命才能挽救俄国D.战争使俄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革命的年代”词汇经常是比文献更响亮的证言。让我们想一下那些在本书所阐述的60年时间里发明出来,或者是在这个时期获得其现代意义的词汇。比如“工业”、“工业家”、“工厂”、“中产阶级”、“工人阶级”、“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比如“贵族阶级”、“铁路”;作为政治术语的“自由”和“保守”;以及“民族”、“科学家”和“工程师”、“无产者”和(经济)“危机”,又如“功利主义”和“统计学”、“社会学”和其他许多现代科学名称、“新闻出版”和“意识形态”等等。这些都是在这个时期新造的词汇,或为适应这个时期的需要而产生的单词。[其中多数词汇或已在国际上通用,或已按字面的确切意义被译成各种文字。例如,“社会主义”或“新闻出版”在国际上广为流行;而“铁”和“路”(ironroad)的组合,除了它的发源地以外,在每个地方都是铁路(railway)。]“罢工”和“贫困”也是如此。——[英]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1789-1848》(1)材料的作者认为此历史时期为“革命的年代”,你是否同意该观点?请说说你的看法。(2)材料中的信息能否全面反映了此历史时期世界的面貌?请说明理由。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六个时间段第一个时间段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1956年托马斯·莫尔发表《乌托邦》,首次批判了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提出了以普遍劳动为基础的公有制和平等的原则,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逐渐显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工人运动兴起。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的有识之士,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反对自由放任的竞争,主张建立合作、平等、和谐的理想社会。但他们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现实力量和正确有效的途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第二个时间段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三个时间段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第四个时间段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摘编自郭强《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六个时间段》参照第一个时间段,结合所学知识对其他时间段的发展特征作相应解释(要求:从第二、三、四时间段中任选一个)。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19世纪初,英国工人阶级进行了武装斗争,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最终都失败了,这说明工人运动急需科学的理论,故选C;材料反映了工人运动失败的教训,而不是强调工人运动的开始,故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工人运动失败的教训,而不是科学社会主义形成的条件,故排除D;材料反映的是工人运动失败的教训,而不是规划未来社会发展的美好蓝图,故排除B。2.答案:A解析:A项正确:据材料可知,欧文创造出了“工人阶级”一词,这一词语在后来得到广泛的接受和应用,由此可知欧文的理论观点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B项史实有误:空想社会主义不主张通过阶级斗争建立理想社会。C项时空错位:工人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是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中。D项主旨不符:材料强调欧文的“工人阶级”概念提出及其被广泛接受和使用的意义,而非资本主义各种弊病逐渐显现。3.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欧洲革命爆发后,马克思冒着危险秘密回国参加革命并向工人阶级讲解《共产党宣言》内容,甚至与马克思、恩格斯创办《新莱茵报》揭露资产阶级的虚伪面,据此可知,马克思为代表的共产主义者积极投身革命宣传,D项正确;据材料无法得出马克思主义成为欧洲革命指导思想,材料主要反映了欧洲革命发生后马克思为代表的共产主义者积极投身革命宣传,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涉及欧洲无产阶级政党,无法得出欧洲的无产阶级政党开始出现的认识,排除B项;C项错在完全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4.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可知,马克思认同欧文的主张,认为生产劳动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D项正确;材料中只提到工厂制度中萌发出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没有涉及到近代教育制度,排除A项;材料中“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不能证明马克思主张普及义务教育,排除B项;材料只表明马克思认同欧文的部分教育观点未涉及马克思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5.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在生产发展过程中必定会出现这样一个阶段,生产力大大过剩,结果,广大人民群众无以为生,人们纯粹由于过剩而饿死”可知,资本主义在生产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生产相对过剩的情况,造成了劳动力剩余的问题,使得大量工人失业,最终由于过剩而饿死。由此可见,恩格斯分析了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说明他旨在分析消灭私有制的必要性,B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强调工人运动的前提条件,不符合主旨,排除A项;“解读人民群众挨饿的原因”属于题干的表象,不符合主旨,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恩格斯关于阶级斗争策略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6.答案:A解析:据材料第一国际积极在各国建立支部并支持各国工人斗争和一切进步运动,说明其促进了国际无产阶级的联合,故选A项;材料强调第一国际的影响,而非其成立的原因,排除B项;第一国际成立于1864年,而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848年,排除C项;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政权的学说,排除D项。7.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有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教体制、司法体制、社会体制等,这表明巴黎公社形成了较完整的无产阶级政权结构,C正确。材料不能表明巴黎公社以践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为核心使命,排除A:材料未涉及“工农联盟”,排除B:巴黎公社并没有铲除资产阶级统治的土壤,排除D。8.答案:B解析:注重考查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由材料信息可知,列宁在俄国革命期间,社会动员工作由围绕城市工人展开转变为进行农村社会动员,这得益于列宁对俄国国情认识的深化,B项正确。A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现象涉及的是俄国国内工人和农民情况,不是对外问题,C项错误;材料中列宁思想的变化有利于推动工农联盟的形成,D项错误。9.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500%~600%”并结合所学可知,沙俄从参加一战至1917年初,财政入不敷出,靠滥发货币和大量举债维持,引起严重通货膨胀,加剧了俄国社会的危机,C项正确;这一情况是俄国参加一战的严重后果,而不是导致战争失败的原因,排除A项;材料所述情况主要与一战密切相关,排除B项;临时政府在1917年二月革命后建立,与材料时空不符,排除D项。10.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后面对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巩固苏维埃政权成为重中之重,从材料可以看出,苏俄这一时期构建社会的意图体现了明显的妥协色彩,结合新经济政策、和平外交思想及统一战线等方面可判断,这些思想及实践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后,苏俄退出一战,引起了协约国的强烈不满,排除A项;苏俄的无产阶级力量是强大的,否则也无法巩固新政权,排除B项;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是斯大林及其斯大林模式,排除C项。11.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外遭各国猜疑和俄国人之怨恨,内遭国民抱怨”可知帝国主义对苏俄的干涉不得人心,因此D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列宁主义,因此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因此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一战后日本妄图控制俄国的远东地区,但材料无法体现日本企图控制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远东地区,因此C项错误。1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列宁认为俄国虽然是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但当时由于战争等因素,其也已经发展到了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因此俄国已经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社会条件,故选B;一战确实激化了俄国国内矛盾,但这在材料中未体现,故A错;列宁论证的是俄国具备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C错;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3.答案:(1)举例:同意。观点:词汇来自社会,反映了这个时代的基本状况和人们对这个社会时代的理解。反映经济状况的词汇:“工业”、“工业家”、“工厂”、“铁路”,反映阶级状况的词汇:“贵族阶级”、“中产阶级”、“工人阶级”、“无产者”、“罢工”等,这些词汇正是欧洲尤其是英国工业革命时代的产物。反映政治的词汇:“自由”和“保守”、“民族”、“社会主义”等,正是法国大革命及欧洲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时期,如1848年欧洲革命等,欧洲工人运动发展,马克思主义诞生等。反映社会的词汇:“功利主义”和“统计学”、“社会学”、“新闻出版”等,正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反映。等等。(2)举例:不能。理由:只是欧洲,尤其是英国法国的历史,没有其他亚非拉地区的历史叙述。解析:(1)首先,给出态度,如同意。其次,简要说明材料观点,如根据材料“词汇经常是比文献更响亮的证言。让我们想一下那些在本书所阐述的60年时间里发明出来,或者是在这个时期获得其现代意义的词汇”提出观点:词汇来自社会,反映了这个时代的基本状况和人们对这个社会时代的理解。最后,说明自己的看法,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从经济、政治和文化三方面展开叙述,如经济方面,材料中出现的反映经济状况的词汇有“工业”“工业家”“工厂”“铁路”,反映阶级状况的词汇有“贵族阶级”“中产阶级”“工人阶级”“无产者”“罢工”等,这些词汇正是欧洲尤其是英国工业革命时代的产物;政治方面,反映政治的词汇有“自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