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三总复习历史教案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艺_第1页
2022年高三总复习历史教案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艺_第2页
2022年高三总复习历史教案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艺_第3页
2022年高三总复习历史教案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艺_第4页
2022年高三总复习历史教案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07页

r第十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朝明朝清朝

秦楚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朝.战争两汉।方।朝唐朝五代十国王

-鸦

思“罢舞百贽顾炎武、

想儒家受家,独尊韩愈进王夫之、

“百家争懦术”儒提出的

演程朱理学思黄宗藕

变家学派鸣”局面家思想成复兴陆九渊的步的进步

创立出现为正统儒学心学想思想

元公元前公元前公元前220581589618907960

"年1271127613681636164418401912

0<1221年207年202年年年年年年年iE年年年年年年

两汉

S晋

西春秋战国

秦宋

时期

空周时期时期

朝朝

颜卿

概L

司南浑仪

欧询

宫廷画活跃说

汉楷书

楚甜了

柳权

e风俗网兴起鸦

造-

立-

《人物龙文

“二王”-片

纸宋词

道子

艺风图》

顾恺之战

书活字印刷术

一《人物驭

及画作争

龙图》指南针

公元公元公元2205815896189079601127127112761368164418401912

6"O65前前前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

221207202

2001年4747

70160104年

年iE1E

线索一: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两宋时期,程朱理学形成。它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

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

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旨线索二:中国古代在天文学、气象学、医学、农学、地学等领域领先世界;以四大发明

。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线

线索三: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如诗词、小说、书法、绘画、戏曲等,异彩纷呈。这些

作品,具有多元一体、多民族融合、吸收外来文明成果、雅俗共赏等特征,从不同侧面反映

、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时代风貌和作者心声。

课题三十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必备知识.归纳拓展主干梳理课程进补观点新悟环环相扣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条件

1.根源:春秋战国时期剧烈的社会大变革。

第2页共107页

2.经济:铁器和生耕普遍使用,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土地私有制出现,井田制瓦解。

3.政治: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国家分裂,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

4.文化:各国纷纷网罗人才,学术环境宽松活泼;原先处于社会底层的士人阶层活跃

起来,受到各诸侯国重用;私学兴起,使“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大批人才从不同的

阶级立场对社会问题发表见解。

二'主要派别及主张

(一)儒家——中国古代道德学说的建构

1.孔子

“仁”的基本出发点是爱人;实现“仁”的途径是道德自觉,推己及人;

核心是“仁”

目的是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

以“礼”治国强调等级和秩序

调整“礼”和

中庸。既贵贱分明又温情和谐。达到中庸的做法是“和而不同”

“仁”的方法

以“德”治民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主张有教无

教育思想类,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不耻下问,学以致用,温故而知

新等

世界观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

2.孟子

孟子把孔子“仁”的学说发展为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主张施行

“仁政”“仁政”(思想核心)。实质是建立小农经济;内容是给农民以土

地,不犯农时,宽刑减税

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成为中国早期

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的基础

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

“性本善”

之,所以要实行“仁政”来恢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养浩然他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大丈夫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

之气”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天道”与“人道”的关认为“天道”与“人道”是统一的,二者融合在诚信道德原则的

第3页共107页

系基础上

3.荀子

政见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礼法兼施,王朝并用),以德服人

看到了人民的巨大力量,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

民本思想

覆舟”的著名论断

“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礼法并用,使人向善

唯物思想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观点

对“礼”的认

对“礼”的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二)道家——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建构

1.老子

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道”是永恒不变的;他还提出“天法道,

核心思想:“道”

道法自然”的思想,摒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是在不停运动,任何事物都具有相反的两面并不

辩证法

断转化,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无为”强调一切要顺应宜然,提倡清静无为,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小国寡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有消极悲观的态度,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

[拓展提升]稷下学宫

战国时期齐国的教育中心和学术中心,因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稷门附近而得

名。当时,这里集中了众多学者。稷下学宫既继承了西周官学的办学形式,又综合吸取了春

秋战国时期私学的长处,为先秦教育史和学术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素养感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春秋战国时期是分封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礼崩

乐坏、空前的战乱动荡和社会变革为各个阶层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阐释自己的学说

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舞台,“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剧烈的社会变革与阶级变动在意识形态领域

的反映。

I图示解史]孔子的主要思想及相互关系

第4页共107页

中庸上/一\谯治

有教.体现X“仁:X,规范礼

[易错易混]“仁”和“仁政”

“仁”是一种道德概括,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具体的生活方式;“仁政”在政治上

提倡“以民为本”,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

轻赋税。“仁政”要求首先使百姓得到温饱,称之为“小康”。

I概念阐释I“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

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2.庄子

思想核心“道”是世界的最高原则

就是万物齐一,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圆的。宇宙间一切事物,如生死

“齐物”

寿天、是非得失、物我有无,都应当同等看待

就是对事物采取一种旁观、超然的态度。要做到逍遥,就要“无所恃”,不要

“逍遥”受各种条件左右。主张用超越功利的方法去追求精柱自由,认为放弃一切大小、

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逍遥”

社会观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社会不公

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对自然状态的破坏,无利而有害。因此,人必须顺

顺应自然

应自然

哲学思想相对主义是庄子哲学的主要特点

(三)墨家思想

1.“兼爱”(核心思想):墨子也把“兼爱”称为“仁”,但与孔子的“仁”有很大差异。

孔子的“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有等级差别的爱(“亲亲有术,尊贤有等”);而墨子

主张的“兼爱”则是没有差别的爱(“爰人若爱其身”),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

爱所有的人。

2.“韭攻”:反对不义战争,主张各国和平共处。以墨子为首的墨者为宣传和平四处奔

走。

第5页共107页

3.“尚贤”:尊重有才德的人,反对任人唯亲。

4.“尚力”:强调劳动者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提倡节俭:主张“节用”“节葬”,反对

奢侈浪费。

5.非命(反对儒家“生死有命,富贵在天”)、非乐(反对娱乐)、尚同(集权主义,“一同

天下之义”)。

(四)法家思想

1.思想

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改革观社会在发展,政治要改革,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

“法”“术”“势”相结合,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

政见

的权威震慑臣民

法治观以法治国,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2影响

(1)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对中国专制主义政体的建立乃至秦始皇

统一全国都起了重大作用。

(2)汉代以来,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但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与儒家思想

互为表里(“外儒内法”),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3)严刑峻法等主张,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限制了人们的自由,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三、“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活跃了思想、传播了文化,对当时

和日后社会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后世各种思想文化的渊源。其中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构成了传统哲学的基础,法家

变革的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辨析比较]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

二者的范围不同,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仍然讲究阶级性;

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前者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后者代表了平民

第6页共107页

百姓的利益。

[辨析比较I韩非子的“法治”思想与今天的“法治”思想

韩非子的“法治”思想不能等同于今天的“法治”思想,前者是为了让君主利用刑律强

化集权,是专制王权的统治手段,法律是用来统治人民的;后者是要实现人民意志,否定任

何特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拓展提升]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

“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

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F~

儒家“仁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卜

“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

给社会,顺时势和民心

II拓展视野•新教材新观点

1.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

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他们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企

图影响现实政治。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士人周游列国,颇

受重用。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

2.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是中国

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

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关健能力•多维讲练前沿透视真题研析素养进阶相得益彰

共研主题一异彩纷呈的“百家争鸣”

[学术前沿]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

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爰还是兼爰”;第二场是

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

法治”。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第7页共107页

[考题研析]

(2020•山东等级考)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

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命题以孟子和韩非子的“义”思想为切入点,通过史料实证的方式解读其实质,

立意注重核心价值的培育

时空

战国时期

定位

关键

“上下乱”“上下之事”体现的是君臣之间的关系

点拨

[解析]根据材料“无礼义,则上下乱”“义者,君臣上下之事”可知,当时孟子和韩

非子所说的“义”是君臣之间做事情的原则,实质是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故选D项;秦朝

确立了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孟子“养浩然正气”强调衡■道

德修养的标准,与“无礼义,则上下乱”不符,排除B项;西周时期的礼为统治阶层的行为

规范,与材料所述时间“战国时期”不符,排除C项。

[答案]一0_

[史料实证]“百家争鸣”的崛起及特点

史料春秋战国时期空前的战乱动荡和社会变革为各个阶层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

张、阐释自己的学说提供了空前的历史舞台。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著书立说,相互论辩又相互

影响,有力地促进了学术文化的繁荣。诸子的理论虽然各成一家,但在其学说的立足点及关

注对象方面又有趋同之处,如在其学说中体现出来的入世精神及对于基本伦理、哲学问题的

关注,等等。

一一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探究]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是什么?诸子百家争鸣的特点和影响是什么?

[提示]“百家争鸣”局面是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的产物。不同学派之间既相互批驳又

第8页共107页

相互吸收,共同促进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繁荣。

[历史解释]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他们所追求的目标上,都是为求治国平天下之

道,将社会从混乱中救出,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诸子百家从治国理念、社会伦理观、人与

自然的关系、人生态度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反映了社会变革下思想解放的特点。其差

异性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在治国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

理念上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孟子主张“人无有不善”,而荀子、韩非子主张“人之性

在社会伦

恶”;道家的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也”,后天的教育

理观上

和环境影响人性的转变

在处理人

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而老子和庄子则

与自然的

主张顺应自然

关系上

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

在人生

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墨家提倡“非命”,即不从命;

态度上

阴阳家主张“天命观”

在社会成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

员关系上

[家国情怀I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

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

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

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

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

要思想来源。

第9页共107页

共研主题二国学初露的先秦儒家思想

[学术前沿]

黑格尔认为:孔子的哲学就是国家哲学,构成中国人教育、文化和实践活动的基础。但

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不能算是哲学家。

——《中国研究孔子真实性西方人如何看孔子?》

[考题研析]

(2019•海前高考)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表明孔子()

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

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

命题

引用孔子的言论,运用史料实证,考查孔子思想的正确导向

立意

时空

孔子f春秋战国时期

定位

关键“义”和“利”成为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强调

点拨“义”的重要性

[解析]材料“君子喻于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说明孔子强调道德,

鄙视无道德的富贵,故选B项;材料主要论述的是道德不是等级,排除A项;孔子否定的是

无道德的富贵,不是认同贫富,排除C项;材料“不义而Z且贵,于我如浮云”说明孔子否

定无道德i的富贵而不是反对富裕,排除D项。

[答案]

[史料实证]儒家思想的价值内涵

史料一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

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

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

第10页共107页

安百姓”。

——摘编自林存光《孔子新论》

史料二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为邦本,本

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

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

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探究]根据史料一、二,归纳先秦儒家思想的价值内涵。

[提示]孔子注重个人自我道废修养,追求理想人格,在此基础上要具备“经世济民”

情怀,即注重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民族利益和整体利益。

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和荀子的“君舟民水”思想的实质都是一种民本思想。

[唯物史观]先秦儒家的思想内容

(1)仁爱思想。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孟子主张民贵君轻,统治

者要爱民,得民心。

(2)强调整体精神和群体意识。在儒家思想中,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民族利益和整体利

益,都占有重要地位。

(3)提倡人伦价值。孔子强调“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孟子主张“父子有亲、君臣

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人伦关系中的地位及其应尽的

义务。

(4)注重社会秩序。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复礼,齐之以礼。

(5)注重道德修养。追求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儒家把“至善”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把

“圣人”作为最完善的理想人格。

(6)强调修养践履的重要性。儒家认为修身、躬行是达到提高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因此,

儒家关注现实政治,具有理性精神。

[家国情怀]儒家入世精神的时代价值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

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

第11页共107页

下”与“独善其身”的互补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

真题集训I•模拟通关

[练真题]

1.(202()•江苏高考)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

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

因在于()

A.恢复前代礼乐制度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C.强调社会等级和谐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

解析:选B根据“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可知,墨家学派主张将普通民众的利益

放在首位。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它代表了下层平民利益,故B项正确;孔子主

张恢复礼乐制度,排除A项;儒家强调社会等级和谐,排除C项;法家主张加强君主专制和

中央集权,适应了兼并故争的需要,排除D项。

2.(2018•全国卷I)《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

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解析:选C《墨子》中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杠杆原理”“声音传播”

“小孔成像”的记载或论述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体现了劳动

人民的智慧,C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其他学派的思想,A项错误。“完整”一词的表

述与史实不符,B项错误。《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的经典,墨家多来自社会下层,其思想代

表了平民的利益,故《墨子》不可能体现“贵族阶层的旨趣”,D项错误。

3.(2018•北京高考)“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第12页共107页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解析:选C“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的意思是,依靠武力假借仁义之名而

统一天下的叫作“霸”,依靠道德施行仁义而统一天下的叫作“王”,由此可见孟子强调

“德”的作用,体现了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项正确。甲骨文中“王”象征军事首领

的征伐权力,而孟子认为的“王”是“以德行仁者王”,两者不一致,A项错误。“无为而

治”是道家的思想,而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B项错误。宗法制在商周时已经产生,D项

错误。

[练模拟]

1.(2021•天一大联考)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官学教育的破产,商、周以来的“学在官府”

日益转向了“学在私门”。这一变化()

A.是百家争鸣局面推动的结果

B.奠定了儒学形成的社会基础

C.促进了新知识分子群体形成

D.加速了各家学派思想的融合

解析:选C由材料内容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由“学在官府”转向“学在私门”,这

既有利于思想文化的多元化,也有利于文化的下移,扩大平民知识分子的力*,从而促进新

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是推动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而不是

百家争鸣局面推动的结果,故A项错误;B项表述夸大了这一转变的影响,故错误;“学在

私门”会形成不同的学术思想,加速了各学派的纷争,而不是融合,故D项错误。

2.(2021•东北师大附中一模)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周时期,玉器主要

服务于礼仪活动。孔子提出“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

佩玉替代礼玉成为“风潮”。这体现出()

A.儒家正统地位确立B.礼乐制度逐渐完善

第13页共107页

C.崇德重教渐入人心D.玉器制造技术进步

解析:选C孔子以玉比喻君子德行,随着儒家思想的影响日益扩大,使得佩玉成为“风

潮”,这说明儒家倡导的崇德重教得到人们的认可,故选C项;汉武帝时期儒学确立正统地

位,A项表述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制度已逐渐松弛瓦解,排除B项;

保玉成为“风潮”与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息息相关,并非是由于生产技术进步所致,且材料

未涉及玉器制造技术,排除D项。

3.(2021•安徽合肥一桃)韩非子认为:“赏罚者,邦之利器也,在君则制臣,在臣则胜

君”。这一主张()

A.说明了君臣矛盾的激化B.体现了严刑峻法的思想

C.反映了百家争鸣的局面D.迎合了专制集权的需要

解析:选D题干中“赏罚者,邦之利器也”说明韩非子比较看重君主赏罚的权力,如

果赏罚权在君主手中,就能够控御臣下,如果赏罚权在臣下手中,君主的权戚会大大削弱,

据此可知,韩非子主张君主专制和集权,故选D项;A、B、C三项与材料不符,均排除。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西周的教育体系中,执行教育任务的有“师"和''儒"两种人,这两种人都是官吏。

春秋时期,官师分离,“师”“儒”流入民间,处于政体基层的“乡校”有的成为民间私塾。

这种变化()

A.与察举制的推行密切相关

B.推动了完备教育体系的形成

C.有利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D.得益于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解析:选C“师”“儒”流入民间,助推民间私学兴起,不同阶层及文化背景的人们

通过私学得以学习交流,有助于多元文化的发展,故选C项;察举制出现于西汉,与材料时

间不符,排除A项;春秋时期的教育体系处于新旧交替阶段,“完备教育体系”说法欠妥,

排除B项;“师”和“儒”流入民间,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项表述逻辑顺序错误,

第14页共107页

排除。

2.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而他的弟子曾参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

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表明儒家()

A.强调学养与修养并重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C.以“仁”为思想核心D.注重追求功名的官本位思想

解析:选B材料“学而优则仕”体现儒家认为学习好并有余力的人应当做官为百姓服

务,“士不可以不弘毅……不亦远乎”体现了儒家把践行仁义道德作为毕生的宏愿,故B项

正确。

3.(2021•广西南宁一模)有人因为孔子谦虚自己是“述而不作”,就说他只是全盘接受了

西周周礼中蕴含的思想,是保守派。下列各项中能反驳这一观点的是()

A.克己复礼为仁

B.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C.名不正则言不顺

D.有教无类

解析:选D根据材料“‘述而不作’,就说他只是全盘接受了西周周礼中蕴含的思想,

是保守派”可知,这强调孔子忠于西周的传统礼乐制度,把自己的精力主要放在古代优秀文

化的传承而不是创作上,能反驳这一观点的是“有教无类”,其强调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教

育没有高下贵贱之分,打破等级,故选D项;“克己复礼为仁”强调克制自己,使言行符合

道德规范,就达到了仁者的境界,属于“保守派”,排除A项;“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

子出”属于周礼的内容,排除B项;“名不正则言不顺”强调等级名分,排除C项。

4.(2021・东北师大附中一模)春秋时期,孔子曾言:"(如果)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战国时期,各家的共同宗旨都是以“其学易天下”。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诸子百家皆源于儒B.百家争鸣同大于异

C.儒家思想偏于保守D.社会时弊有待革新

解析:选D"(如果)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意思是如果天下太平,我(孔子)就不会

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其学易天下”的意思是用自家的学说变革社会,由此可知,各

家学派都主张革新社会时弊,故选D项;A项说法错误,排除;题干虽然表明各家都主张改

革社会弊端,但仅据此不能说明百家争鸣同大于异,排除B项;题干反映了儒家思想主张变

革,与保守无关,排除C项。

第15页共107页

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