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一、选择题1.在宋明理学发展过程中,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家是()A.程颐B.朱熹C.王阳明D.王夫之2.朱熹认为:“天下之物,则必各有所以然之故,与其所当然之则,所谓理也。”据此可知,他认为()A.“理”是世界的根本原则B.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C.应当与民休息、无为而治D.“天理”在自己心中3.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4.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至宋徽宗时被封为“忠惠公”,其后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这种现象反映了()A.关羽的个人品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B.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C.对关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D.民众的信仰不断推高关羽“神”的地位5.荀子“兼采法家”,董仲舒“融合阴阳”,朱熹“吸纳佛道”。三者共同体现了儒家思想的()A.保守性B.包容性C.批判性D.继承性6.“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这一主张来自于()A.道家学派B.佛教禅宗C.朱熹的理学D.陆九渊的心学7.孟子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北宋僧人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这反映出北宋()A.儒学统治地位动摇B.儒学与佛教的融合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D.阳明心学影响深远8.《二程遗书》中记载:“万物能有是理……至如一物一事,虽小皆有是理。”这体现了()A.理是万物的本原B.知行合一的主张C.工商皆本的观念D.经世致用的思想9.理学家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提出“理”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反映出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特质是()A.中正平和,阴阳和合B.崇尚自然,清静无为C.接受挑战,科学理性D.兼收并蓄,勇于创新10.朱熹曰:“这是天教我如此。饥便食,渴便饮,只得顺他。穷口腹之欲便不是。盖天只教我饥则食,渴则饮,何曾教我穷口腹之欲?”朱熹所要表达的本意是()A.合理需求符合天理B.压抑人的自然欲求C.人欲与天理相一致D.摒弃人的一切欲望11.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12.宋元时期,豪放的北方民族音乐与汉族音乐中的民间小调融合,形成了一种刚健清新的新乐调——散曲。散曲的形成反映了()A.民族交融助推文化创新B.汉族民众喜爱北方民族音乐C.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成熟D.士族阶层推动文化多元发展13.宋朝时,政府通过茶马互市得到了大量来自甘、青、藏等地区的战马。这些战马一部分供军队使用,另一部分则充斥于良田,以务农桑。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促进了中外经济交流B.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水平C.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D.反映了政府的务实导向14.元朝时,南方江浙、江西、湖广三行省的税粮总数占全国一半以上,其中仅江浙一省即超出全国的三分之一。这说明,当时()A.南方经济优势明显B.区域经济差距缩小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D.北方粮食生产衰退15.史载:南宋时荆湖、江南与两浙,膏腴之田弥亘数千里,中原士人扶携南渡数千万人,于此足征南方经济渐起,与北方经济争衡矣。而金元战争二十年间,北方之残破尤甚,是以元人尝云江南财富占天下什七。针对上述情形,元朝()①重新开通了京杭大运河②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③实行行省制度④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16.辽宋夏金元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下列符合辽宋夏金元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的是()①从分裂走向统一②南北经济均衡发展③多民族交融加强④君主专制高度强化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7.阅读从西汉、唐朝到北宋南北方人口(户)的比例表,分析造成这种变动的主要原因是()朝代南方北方人口(户)占全国人口户数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唐朝392041543.2%514852956.8%北宋1124076062.9%662429637.1%A.生产关系的发展B.国家控制的松弛C.经济重心的南移D.全国市场的形成18.唐宋时期,江南经济快速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重新开通大运河B.城市日益兴盛C.农业技术的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19.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带来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由此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这反映了()A.经济重心的南移B.政治中心的变迁C.阶级结构的变化D.程朱理学的完善20.有学者认为,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四次人文主义热潮(见右表),其中第三次热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第一次,商周时期——从“神”到“人”第二次,魏晋时期——从“礼教”到“个性”第三次,唐宋时期——从“门第”到“平民”第四次,晚明时期——从“道德”到“功利”A.儒学的复兴B.国家的统一C.科举制发展D.民族的交融21.宋之前,人们饮食方式多是一人一案、按身份尊卑等级依次而坐、严守礼法的分食制;到了宋代,同坐而食与共器共餐的合食制逐渐成为了主流饮食方式,在《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茶肆酒馆中人们围桌而食,宋代欧阳修也用“共食唯恐后”来描绘合食。这一变化反映了()A.临街而市制度引发社会变革B.社会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C.理学思想影响日常饮食风俗D.经济重心南移促使阶层流动22.宋朝通过政策倾斜,对偏远地区的士子给予特殊照顾,布衣出身的进士比重大为增加。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录取的601名进士中,有417人出身布衣。这说明宋朝科举制度()A.加速阶层流动扩大统治基础B.扶植布衣士子打击门阀氏族C.提升官员素质加强中央集权D.改进选官方式实现公平公正23.宋代王岩叟在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的一道奏疏中说:“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获间,借贷赐(同“周”)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这段材料说明()A.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B.佃户彻底获得了人身自由C.佃户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D.地主与佃户开始相互依存24.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变化。能为这一观点提供证据的是()①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②外戚宦官交替专权③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④门第观念日趋淡化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二、非选择题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诸家之学,并起争鸣,经过相当时期之后,总是要归于统一的,统一的路线有两条:(一)淘汰其无用,而留存其有用的。(二)将诸家之说,融合为一。——吕思勉《中国文化史》材料二宋代是新儒学完全建立并蓬勃发展的时期,宋代儒学家把佛教的心性义理之学与道教的“太极”思想糅入儒学,在此基础上,正式衍生出理学。到南宋后期,程朱理学被朝廷尊为官方学术,获得了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1)指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将思想“归于统一”的主要举措,并说明其产生的不同影响。(2)指出宋代“新儒学”产生的思想基础,并概括程朱理学有哪些核心主张。(12分)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略2.【答案】A【解析】据材料“天下之物必各有所以然……谓理也”说明朱熹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故选A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道家思想,排除B项;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排除C项;理在心中是陆王心学认识论,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方法论陆九渊是心即理也,王阳明是致良知,强调的是内心,而朱熹认识论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方法论是格物致知,强调的是外界,故排除D项。3.【答案】D【解析】“‘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表明将天理置于人性之上,故A项错误;“‘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表明要战胜、克制个人的欲望,故B项错误;孔子的“克己复礼”是克制念头,要自省,朱熹的解释是克制私欲,两者有相通之处,没有完全曲解孔子本意,故C项错误;孔子的“克己复礼”是克制念头,要自省,朱熹的解释是克制私欲,两者有相通之处,但不完全一致,故D项正确。4.【答案】C【解析】民众崇拜的形成是民众自身的利益和政府的提倡有关系,不完全是英雄个人的品德决定,故A项错误;由“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被世人称颂是其前提条件,不仅仅只有皇帝个人的好恶,故B项错误;关羽因为被忠勇被人称颂,符合理学宣扬的封建社会的价值观,因而被统治者所加封,故C项正确;官府的造神运动最根本是维护统治的需要,与民众的信仰不符,故D项错误。5.【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荀子“兼采法家”,吸收了法家的思想,对儒学进行了改造,董仲舒“融合阴阳”,以儒学为基础吸收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创造了适合时代发展的新儒学,朱熹“吸纳佛道”,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了佛道的思想,重新确立了儒学权威,都体现了儒学的兼容并包和与时俱进的特点,故选B项;材料体现出儒学的进步性,不是保守性,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出儒学的批判性,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儒学的不断发展,不是继承,排除D项。6.【答案】C【解析】程朱理学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材料主张“穷天理”最终达到“通事故”,这符合朱熹的这一思想主张,故选C项;道家学派主张“道”是万物的本源,排除A项;佛教禅宗讲究的是生死轮回的思想,排除B项;心学主张“心是万物的本源”,排除D项。7.【答案】B【解析】“程颐程颢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表明北宋时期存在儒学与佛教融合的现象,故选B项;材料表明儒学与佛教的融合,是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儒学统治地位没有动摇,排除A项;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是在南宋,不是在北宋,排除C项;阳明心学是在明朝,不是在北宋,排除D项。8.【答案】A【解析】略9.【答案】D【解析】理学对佛道的吸收使儒学得到了新的发展,是儒学完成哲学化、思辨化的过程,故选D项;理学没有吸收阴阳家的思想,排除A项;“崇尚自然,清静无为”是道家的思想,排除B项;理学不能体现“科学理性”,排除C项。10.【答案】A【解析】据材料“这是天教我如此。饥便食,渴便饮,只得顺他”可知,朱熹认为饿了吃饭,渴了喝水是天理,故选A项;据材料“这是天教我如此。饥便食,渴便饮,只得顺他”可知,朱熹并不主张压抑自然欲求,排除B项;据材料“盖天只教我饥则食,渴则饮,何曾教我穷口腹之欲”可知,朱熹认为饿了吃饭,渴了喝水是天理,但若追求口腹之欲就非天理了,说明人欲与天理不一致,排除C项;据材料“这是天教我如此。饥便食,渴便饮,只得顺他”可知,朱熹主张满足人的合理欲望,并非摒弃一切欲望,排除D项。11.【答案】B【解析】“善书”由士绅编撰,内容多是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这体现了儒家一直以来所倡导的价值观,而广泛流行于明清时期,说明是在强化主流价值观,故选B项;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是在南宋末年得到确立的,而不是明清时期,排除A项;明清时期官方意识形态就是理学和心学,上述现象恰恰是在助推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排除C项;“善书”的内容侧重于宣扬儒家主流价值观,所以是在强调儒家经典所宣扬的主流价值观,而不是冲击,排除D项。12.【答案】A【解析】据材料“北方民族音乐与汉族音乐中的民间小调融合,形成了一种刚健清新的新乐调——散曲”可知,散曲是北方民族与汉族交融的结果,故选A项;材料主旨是散曲的形成是北方民族音乐与汉族音乐的融合,不能说明汉族民众喜爱北方民族音乐,排除B项;据所学,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是元杂剧,而非散曲,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散曲的形成是北方民族音乐与汉族音乐的融合,而非士族阶层的推动,排除D项。13.【答案】D【解析】宋朝政府通过茶马互市换来的战马一部分用于军队,一部分用于农耕,都是服务于现实需要,所以反映出政府的务实导向,故选D项;宋朝政府的茶马互市是与国内的甘、青、藏等地区少数民族之间进行的,所以不能促进中外经济交流,排除A项;战马部分用于良田,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业生产,但是这只能体现材料想要表达的部分内容,而不是全部,所以不是最准确的表述,排除B项;从少数民族地区互市过来的战马用于军队,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但这只是材料的部分内容,没法完整表达对材料的理解,排除C项。14.【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元朝南方江浙、江西、湖广三行省的税粮总数占全国一半以上,说明元朝时南方经济得到充分发展,优势明显,故选A项;材料信息不涉及区域间经济的比较,得不出“缩小”的结论,排除B项;“开始”说法错误,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涉及北方粮食生产状况,得不出“衰退”的结论,排除D项。15.【答案】A【解析】据材料“元人尝云江南财富占天下什七”可知,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为将南方财富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京杭大运河,故①正确;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故②正确;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故③错误;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加上大一统带来的稳定局面和交通系统的发展,推动了商业的发展,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16.【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宋夏金时期是多民族政权并立时期,而元最终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可以得出,从分裂走向统一,故①正确;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北经济并不均衡发展,故②错误;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之间进行经济文化等交流,多民族交融加强,故③正确;君主专制高度强化是在明清时期,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17.【答案】C【解析】据表可知,西汉、唐朝到北宋,南方人口及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不断增加,北方人口及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不断下降,南方人口及占全国户口比例在北宋超过北方,这与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关,尤其是唐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故选C项;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等,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宋朝政府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全国市场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与主旨不符,排除D项。18.【答案】C【解析】古代经济主要以农业经济为主,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又是经济发展重中之重,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主要是由于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尤其是曲辕犁的定型,促使江南经济的开发,故选C项;元朝重新开通大运河,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唐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宋代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但城市毕竟占少数,经济仍以小农经济为主,排除B项;海外贸易拓展是唐宋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对以农业经济为主的中国影响不大,不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动力,排除D项。19.【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主要有,南方战乱较少;北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南方有利的自然环境;统治者有利的经济发展政策等,因此材料中“苏湖熟,天下足”反映的是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实力上升,A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经济方面的内容,而不是政治、也没有体现阶级结构,排除BC项;程朱理学在南宋集大成,且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0.【答案】C【解析】据材料“唐宋时期——从‘门第’到‘平民’”可知,唐朝时期,科举制选拔人才只是作为国家官吏来源的补充,门第和出身仍占有重要地位,唐朝贵族社会色彩仍然很浓厚;宋朝时期,随着科举制的完善,大批平民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政坛,阶级流动性增强,很难世代为官,宋朝平民社会色彩明显,故选C项;宋朝儒学复兴,形成理学,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宋朝不是大一统王朝,排除B项;民族交融是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包容多样性、增强共同性,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2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之前,座席按照身份尊卑等级依次而坐,严守礼法,而宋代时,人们同坐而食,共器共餐,合食制成为主流,说明原有的等级观念发展变化,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传统观念,故选B项;临街而市制度反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