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山海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_第1页
浙江省台州市山海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_第2页
浙江省台州市山海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_第3页
浙江省台州市山海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_第4页
浙江省台州市山海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台州市山海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人工智能时代以疾风暴雨之势降临人间,深深地改变了人类生活、生产演化的规则,颠覆了人们衣食住行用的传统生活方式,也严峻地冲击着人们传统阅读书籍的习惯。如今,在几乎人人一部手机和电脑的情况下,网络阅读已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量。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着田野的草垛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也许正是阅读让他度过了那段苦难的岁月。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可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铁凝《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有改动)材料二:多年以前,读过一首《四时读书乐》,现在只记得四句:“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这是春夏的情景,也是读书的乐境。我不是一个做学问的读书人,读书缺少严谨的计划,常是兴之所至。虽然不够正规,也算和书打了几十年交道。我想,读书有一个分——合——分的过程。分就是要把各种书区分开来,也就是要有一个选择的过程。现在书出得极多,有人形容,写书的比读书的还多,简直成了灾。我看见那些装帧精美的书,总想着又有几棵树冤枉地献身了。开卷有益可以说是一句完全过时的话。千万不要让那些假冒伪劣的“精神产品”侵蚀。即便是列入必读书目的,也要经过自己慎重选择。有些书评简直就是一种误导,名实不符者极多,名实相悖者也有。当然可读的书更多。总的说来,有的书可精读,有的书可泛读,有的书浏览一下即可。书经过区分,选好了,读时就要合。古人说读书得间,就是要在字里行间得到弦外之音,象外之旨,得到言语传达不尽的意思。朱熹说读书要“涵泳玩索,久之自有所见”,“涵泳”就是在水中潜行,也就是说必须入水,与水相合,才能了解水,得到滋养润泽。王国维谈读书三境界,第三种境界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种豁然贯通,便是一种会心。古时有人自外回家,有了很大变化,人们议论,说他不是遇见了奇人,就是遇见了奇书。书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不过要使书真的为自己所用,就要从合中跳出来,再有一次分,把书中的理和自己掌握的理参照而行。虽然自己的理不断受书中的理影响,却总能用自己的理去衡量、判断、实践。每个人有自己的读书法,随意翻阅也是一种快乐。因为从小在书堆中长大,磕头碰脑都是书,有一阵子很为其困扰,曾写了《恨书》《卖书》等文,后来把这些朋友都安排到其他去处,却又觉得很为想念,眼皮子底下少了这一箱那一柜或索性乱堆着的书,确实失去了很多。原来走到房屋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接触到各种宏论,感受到各种情感,这里那里还不时会冒出一个个小故事。虽然足不出户,书把我的生活从时空上都拓展了。寒暑交替,我们的忙总无变化,忙着做各种有意义和无意义的事。我现在最大的快乐就是每晚读书,书房中有一副对联:“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我也焚香,不过不是名贵的龙涎香,而是最普通的蚊香,以免蚊虫骚扰。古人焚香或也有这个用处?四时读书乐,另两时记不得了。乃另诌了两句,曰:“读书之乐何处寻?秋水文章不染尘。”“读书之乐乐融融,冰雪聪明一卷中。”聊充结尾。(宗璞《乐书》,有改动)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阅读能使人们快速、便捷地获得大量信息,但人们也由此产生了某种难言的失重感。B.“无用”的阅读不为生计,令人心境解放,容易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温暖和自身的价值。C.阅读之“重”除了指阅读能给人以身心的沉稳和力量,还指纸质阅读的书更有厚重感。D.文章通过准确、通俗、朴实的语言将“有重量的精神运动”这个抽象的内容阐述的清楚明了。2.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引用《四时读书乐》中的诗句作为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使首尾呼应,文章结构完整。B.作者认为,读书有一个分——合——分的过程,不过要使书真的为自己所用,就定要活学活用。C.本文语言纯朴雅致,读之如同品味一杯清淡甘醇的新茶,慢慢为其内在的真情实感所吸引。D.对联“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言简意赅,意境绝佳,表达“武人乐剑,文人乐书”的儒雅风韵,亦使文章典雅脱俗。3.下列材料,能够论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B.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C.东吴大将吕蒙不喜读书,经过孙权再三劝读,他才答应。不久,鲁肃与吕蒙共商国事,发现他谈吐不凡,感慨他变化很大。吕蒙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D.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朱熹4.阅读材料二,简要概括“分—合—分”的读书过程。5.周国平认为“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结合以上两篇文本,说说你对“无用的阅读”的理解。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陈泥鳅邻近几个县的人都说我们县的人是黑屁股。气得我的一个姓孙的同学,有一次当着很多人褪下了裤子让人看:“你们看!黑吗?”我们当然都不是黑屁股。黑屁股指的是一种救生船。这种船专在大风大浪的湖水中救人、救船,因为船尾涂成黑色,所以叫做黑屁股。说的是船,不是人。陈泥鳅就是这种救生船上的一个水手。他水性极好,不愧是条泥鳅。运河有一段叫清水潭。据说这里的水深,三篙子都打不到底。行船到这里,不能撑篙,只能荡桨。水流也很急,水面上拧着一个一个漩涡。从来没有人敢在这里游水。陈泥鳅有一次和人打赌,一气游了个来回。当中有一截,他半天不露脑袋,又过半天,岸上的人以为他沉了底,想不到一会,他笑嘻嘻地爬上岸来了!他在通湖桥下住。非遇风浪险恶时,救生船一般是不出动的。他看看天色,知道湖里不会出什么事,就呆在家里。他也好义,也好利。湖里大船出事,下水救人,这时是不能计较报酬的。有一次一只装豆子的船闸炸了,炸得粉碎。船碎了,人掉在水里。这时跳下水救人,能要钱么?民国二十年,运河决口,陈泥鳅在激浪里救起了很多人。被救起的都已经是家破人亡,一无所有了,陈泥鳅连人家的姓名都没有问,更谈不上要什么酬谢了。在活人身上,他不能讨价;在死人身上,他却是不少要钱的。人淹死了,尸首找不着。事主家里求到时,得事先讲明,捞上来给多少酒钱,他才下去。有时讨价还价,得磨半天。陈泥鳅不着急,人反正已经死了,让他在水底多呆一会没事。陈泥鳅一辈子没少挣钱,但是他不置产业,一点积蓄也没有。他花钱很散漫,有钱就喝酒尿了,赌钱输了。有的时候,也偷偷地周济一些孤寡老人,但嘱咐千万不要说出去。他也不娶老婆。有人劝他成个家,他说:“瓦罐不离井上破,大将难免阵头亡。淹死会水的。我见天跟水闹着玩,不定哪天龙王爷就把我请了去。留下孤儿寡妇,我死在阴间也不踏实。这样多好,吃饱了一家子不饥,无牵无挂!”通湖桥桥洞里发现了一具女尸。怎么知道是女尸?她的长头发在洞口外飘动着。这座桥的桥洞很高,洞身也很长,但是很狭窄,只有人的肩膀那样宽。桥以西,桥以东,水面落差很大,水势很急,翻花卷浪,老远就听见訇訇的水声,像打雷一样。围观的人都不知这女尸怎么会卡在桥洞里,但也都知道不能就让她这么在桥洞里堵着。可是谁也想不出办法,谁也不敢下去。公益会的人去找陈泥鳅。陈泥鳅来了,看了看。“十块现大洋,我把她弄出来。”“十块?”公益会的人吃了一惊,“你要得太多了!”“是多了点。我有急用。这是玩命的事!我得从桥洞西口顺水窜进桥洞,一下子把她拨拉动了,就算成了。就这一下。一下子拨拉不动,我就会塞在桥洞里,再也出不来了!你们也都知道,桥洞只有肩膀宽,没法转身。水流这样急,退不出来。那我就只好陪着她了。”大家都说:“十块就十块吧!这是砂锅捣蒜,一锤子!”陈泥鳅把浑身衣服脱得光光的,道了一声“对不起了!”纵身入水,顺着水流,笔直地窜进了桥洞。大家都捏着一把汗。只听见嗖地一声,女尸冲出来了。接着陈泥鳅从东面洞口凌空窜进了水面。大家伙发了一声喊:“好水性!”陈泥鳅跳上岸来,穿了衣服,拿了十块钱,说了声“得罪得罪!”转身就走。大家以为他又是进赌场、进酒店了。没有,他径直地走进陈五奶奶家里。陈五奶奶守寡多年。她有个儿子,去年死了,儿媳妇改了嫁,留下一个孩子。陈五奶奶就守着小孙子过,日子很紧巴。这孩子得了急惊风,浑身滚烫,鼻翅扇动,四肢抽搐,陈五奶奶正急得两眼发直。陈泥鳅把十块钱交在她手里,说:“赶紧先到万全堂,磨一点羚羊角,给孩子喝了,再抱到王淡人那里看看!”说着抱了孩子,拉了陈五奶奶就走。陈五奶奶也不知哪里来的劲,跟着他一同走得飞快。(节选自汪曾祺《故里三陈》,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对陈泥鳅的描写,没有浓重的刻绘,而是寥寥数语,轮廓井然,栩栩如生,收到了平中见奇的艺术效果。B.陈泥鳅一辈子没少挣钱,但他不置产业,花钱散漫,喝酒赌钱,未曾留下积蓄,也不考虑娶妻生子,这都说明他是一个责任感和承担意识不强的人。C.陈泥鳅不过是市井小民,所叙之事亦是日常琐事,但从中能令人感到作家对底层人物的深切悯怀,对凡俗人生的悠长感喟。D.小说的语言既追求生活语言的色、香、味、活、鲜,令人感到清新自然,又讲究文学语言的绝、妙、精、洁、雅,令人读来韵味悠长。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陈泥鳅“也好义,也好利”,追求的是个体的内心的一种均衡,他一辈子,无钱无业无老婆,生命如草芥,谈不上有什么人生价值。B.小说通过对陈泥鳅浓墨重彩、淋漓尽致的刻绘,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直接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人感到亲切自然。C.作家写的虽然只是一个陈泥鳅,但他是为千千万万个陈泥鳅宝贵的精神、芬芳的人性喝彩,同时对他们的不幸和痛苦寄予深切的悲悯。D.这篇小说具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强烈的矛盾冲突,作者选择生活中的某些原生态的碎片加以连缀,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灵。8.赏析文中划横线语句的人物描写手法。9.有评论者认为,汪曾祺这篇小说中隐藏着“生活的哀戚”,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结合小说内容谈谈自己的观点。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10.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锲而不舍B.险以远,则至者少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C.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彼与彼年相若也D.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11.下列句子中与“句读之不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不拘于时

B.蚓无爪牙之利C.此余之所得也

D.君子居之,何陋之有?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浮图,古代印度文字梵语的音译,意为佛、佛塔等,文中指佛教徒,即和尚。B.阳,古代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称为阳。C.跬,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D.经传,经指经书,如“六艺”,传,指解释经书的著作。13.翻译下面两个句子。(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14.本文虽是一篇游记,但重点并不是山川风物的描绘,而是因事说理,体现宋代散文的理趣。请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况王安石在这次并不尽兴的游玩中得出了什么“理”,每点不得超过10个字。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15.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主题相同,表达的都是折芳赠送所思念的人而不得的痛苦。B.《涉江采芙蓉》是以芙蓉为寄托,运用正衬手法,以哀景衬哀情,末句感情哀伤不止。C.《庭中有奇树》是以树为寄托物,末句自我安慰。D.两首诗都是工整的五言诗,也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作。16.前人在评价《庭中有奇树》时说“馨香盈怀袖”一句非常有“新意”,表现了诗人的创造性,请加以赏析。五、情景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沁园春·长沙》中“

”描写远望之景,化用了王实甫《西厢记》中“晓来谁染霜林醉”的句意。(2)《静女》中“

”两句描写男主人在城墙角落焦急等待女主人。(3)韩愈在《师说》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后,接着用“

”指出教师的职能作用,从正面申述中心论点。六、选择

简答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甲】在新诗已经基本上立足以后,新月派所要做的,一是“在新诗与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二是把创造的重心从早期白话诗人关注“白话”(“非诗化”)转向“诗”自身,也即“使新诗为诗”。由此,新月派举起了“使诗的内容及形式双方表现出美的力量,成为一种完美的艺术”的旗帜,中国的新诗创作于是进入了一个“自觉”的时期。在这面旗帜下,新月派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为了实现他们的“理性节制情感”的理论原则,在诗歌艺术上做了有益的尝试。首先是客观抒情诗的创造,即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这种主观情感的客观化,使情感的表现蕴藉而含蓄,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并且能够激起读者更丰富的联想,积极参加审美再创造过程。这在新诗抒情艺术上是一个发展。【乙】和“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相适宜,新月派明确地提出以“和谐”与“均齐”为新诗最重要的审美特征。【丙】为了创立“中国式”的新诗,闻一多进一步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鼓吹诗的“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摘编自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18.文中画横线处几个语句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是(

)A.【甲】

B.【乙】

C.【丙】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找出病句并修改。20.闻一多提出了诗歌的“三美”主张,请结合他的《死水》(节选)谈谈自己的理解。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事有凑巧,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方,我听见过三位老师讲“破釜沉舟”这个成语。第一位教师是这样讲的:“‘破釜沉舟’表示坚决的意思。做事一定要坚决。无论做什么,只要是正当的、应该做的事,就必须抱定只许前进而不许后退、只许胜利而不许失败的决心,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成功。如果(甲),工作还没开始就准备失败的退路,那样一定不会成功。当然,前进的目的必须正确。在这一点上,古人不能跟我们相提并论。由于时代的局限,古人,尤其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人,做事的目的在今天看来很多是成问题的,下定决心做好事是应当的,如果坚决做坏事,那就不应当了。”第二位教师是另一种讲法,他说:“‘釜’就是锅,‘舟’就是船。‘破’和‘沉’都是动词。‘破釜’是‘使釜破’的意思,也就是把锅砸碎;‘沉舟’是‘使舟沉’的意思,也就是把船凿沉。这样用法的动词叫作‘使动词’。同是做饭的工具,古代叫‘釜’,现代叫‘锅’;同是水上运输工具,古代叫‘舟’,现代叫‘船’;这是古今词汇的演变。像古代叫‘冠’,现代叫‘帽子’,古代叫‘履’,现代叫‘鞋’,都是这种情形。曹植《七步诗》里有‘豆在釜中泣’的句子,(乙),这里的‘釜’和‘舟’跟‘破釜沉舟’里的‘釜’和‘舟’意思相同。”第三位教师讲得比较简单,话说得比较少。他这样讲:“项羽渡河进攻秦朝的军队,渡河之后,把造饭的锅砸碎,把船凿沉,断了自己的退路,以示有进无退的决心,终于把秦军打败了。后来大家就用‘破釜沉舟’这个成语表示下定最大的决心,不顾任何牺牲的意思。”请想一下,这三个讲法哪个好些?在我看来,三位老师的修养都很好,讲的都对。不过,要是处处都像第一位那样,①___________,恐怕不太好;要是像第二位那样,②___________,效果怕也有问题;要是把两种讲法加在一起,每句话都这样讲起来,费时过多且不说它,恐怕对于学生的理解掌握也不见得有好处。因此,我觉得,一般说来,第三位讲法可能好一些,话说得比较少,③___________。我找了一些学生测验了一下,证明这个想法大体上符合实际。这三位老师对这个成语的不同讲法,给了我很大的启发。21.将下列俗语填入文中括号甲内,恰当的一项是(

)A.干打雷不下雨

B.又吃鱼又嫌腥

C.前怕狼后怕虎

D.首尾不能兼顾22.请在括号乙内仿照上句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正确贴切,语意完整连贯。23.请在横线处填写句子,使上下文衔接流畅。24.请从下列三个成语中任选一个,借鉴第三位教师的讲解方法,拟出讲解要点。要求阐释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60个字。胸有成竹画蛇添足对牛弹琴七、材料作文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选择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选择时而单一,时而丰富,时而容易,时而艰难。选择决定着你的人生方向,选择决定着你的人生高度,选择也决定着你的人生追求。作为刚进入高中学习的高一学生,站在新刷出的起跑线上,我们踌躇满志,我们心怀天下,我们对未来可能有无限丰富的畅想,但是,我们做出怎样的选择将决定着我们的未来方向,将决定着我们自己的未来,将决定着家庭的未来,将决定着世界的未来……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③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④不得抄袭、套作。参考答案:1.C2.A

3.D

4.①分即选择读什么书;②合是指深入读书,有自己的体会;③分,用自己的理去衡量、判断、实践书中得来的理。

5.①阅读目的来说,无功利心,是自发行为,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②阅读时,心境解放,更轻松更随意,缺少严谨的计划,常是兴之所至;③“无用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让人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还指纸质阅读的书更有厚重感”错。“重”是虚指,与纸质无关。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作者引用《四时读书乐》中的诗句作为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错。由“四时读书乐,另两时记不得了。乃另诌了两句,曰:‘读书之乐何处寻?秋水文章不染尘。’‘读书之乐乐融融,冰雪聪明一卷中。’聊充结尾”可知,结尾两句并不是《四时读书乐》的原句。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材料一的观点是“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即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A.强调态度的勤。B.强调各类书籍对人的不同作用。C.强调读书让人改变。D.强调细嚼慢咽的阅读,符合材料一的观点。6.B7.C

8.①动作描写。“纵身入水”“窜进了桥洞”“凌空窜进”等动作描写,刻画陈泥鳅是个水性极好、技艺高超的水手;②语言描写。“赶紧先到万全堂,磨一点羚羊角,给孩子喝了,再抱到王淡人那里看看”一句语言描写,表现陈泥鳅善良仁义,具有敬老爱幼,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③侧面描写。通过围观大家伙“好水性”的呼喊,从侧面描写陈泥鳅受人敬重。

9.观点一:认同。①陈泥鳅虽有绝技,思想里总离不开“瓦罐不离井上破,大将难免阵头亡”的威胁,他对生命同样有着担忧与焦虑;②女人尸体惊现水上,也暗示了故乡依然存在着社会惨剧;③陈五奶奶的遭遇也揭示出穷苦人家无钱买药治病的困窘。④小说虽然表现了故乡的人们互相救济,相濡以沫的善良本性,但隐在其中的却是生活的更大哀戚。观点二:不认同。①陈泥鳅虽然是处于社会边缘的小人物,但他在自己的营生中以出色的劳动创造出美的境界、成功的欢愉;无论是救助溺水之人,抑或捞取尸首,无论喝酒,抑或赌博,他的人生都给读者揭示出一种独特的民间原生态及深刻的生命意识;②淳朴的民风民俗,特定的地域文化中孕育成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充满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③小说显得超然、空灵,具有田园牧歌式的神秘和梦幻情调。【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B.说陈泥鳅是“一个责任感和承担意识不强的人”错,这并不是陈泥鳅的性格,从陈泥鳅经常在风浪中去救助别人,且不收取报酬,陈泥鳅是一个有责任担当的人。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A.“谈不上有什么人生价值”错,陈泥鳅是市井小民,但他对人生也拥有一份责任感,他常常在暗中接济一些孤寡老人,却不事声张,具有敬老爱幼,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B.“浓墨重彩、淋漓尽致的刻绘”错,小说对陈泥鳅的描写,没有浓重的刻绘,而是寥寥数语,轮廓井然。D.小说选择生活中的某些原生态的碎片加以连缀,并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强烈的矛盾冲突”,也没有“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灵与情感”。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①动作描写。这是描写陈泥鳅水中救人的场面,他水性极好,经常在风浪中救助溺水之人,通过动作描写“纵身入水”“窜进了桥洞”“凌空窜进”,表现陈泥鳅是个水性极好、技艺高超的水手;②语言描写。“赶紧先到万全堂,磨一点羚羊角,给孩子喝了,再抱到王淡人那里看看”这是一句语言描写,他救助陈五奶奶,言语中充满了怜惜和关怀,表现陈泥鳅善良仁义,具有敬老爱幼,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③侧面描写。“大家伙发了一声喊:‘好水性!’”描写陈泥鳅水中救人的场面,通过围观人“好水性”的呼喊,从侧面描写陈泥鳅受人敬重。9.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基本能力。如认同,结合“陈泥鳅一辈子没少挣钱,但是他不置产业……吃饱了一家子不饥,无牵无挂”分析,陈泥鳅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虽有绝技,思想里总离不开“瓦罐不离井上破,大将难免阵头亡”的威胁,他对人生与未来有着担忧与焦虑。结合“陈五奶奶守寡多年。她有个儿子,去年死了,儿媳妇改了嫁,留下一个孩子。陈五奶奶就守着小孙子过,日子很紧巴”“通湖桥桥洞里发现了一具女尸。怎么知道是女尸?她的长头发在洞口外飘动着”等分析可知,陈五奶奶的遭遇也揭示出穷苦人家无钱买药治病的困窘,故乡依然存在着社会惨剧。如不认同,结合“他也好义,也好利。湖里大船出事,下水救人,这时是不能计较报酬的”“被救起的都已经是家破人亡,一无所有了,陈泥鳅连人家的姓名都没有问,更谈不上要什么酬谢了”“他花钱很散漫,有钱就喝酒尿了,赌钱输了。有的时候,也偷偷地周济一些孤寡老人,但嘱咐千万不要说出去”“大家都捏着一把汗。只听见嗖地一声,女尸冲出来了。接着陈泥鳅从东面洞口凌空窜进了水面”“没有,他径直地走进陈五奶奶家里。说着抱了孩子,拉了陈五奶奶就走”等分析可知,陈泥鳅虽然是处于社会边缘的小人物,但他在自己的营生中以出色的劳动创造出美的境界、成功的欢愉。他的生活方式独特,也是这种独特的生活环境造就的。从陈泥鳅身上表现出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作者是持肯定态度的。10.D11.D

12.B

13.(1)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够见识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啊。(2)大概我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尚且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旁边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

14.①做事须尽志无悔。②求学要深思慎取。【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舍:建造屋舍;/停止、止息。句意: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雕刻如果不停止。B.者:……的人;/助词,表句中停顿。句意: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C.相:辅助,帮助;/互相。句意: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帮助他。/他跟他年岁差不多。D.而:均表示转折关系,却。句意: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却未能达到。/不是脚走的快,却能达到千里之外。故选D。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句意:不知道句子停顿。A.被动句,“于”表被动,被。句意:不受时俗限制。B.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蚓无利爪牙。句意: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C.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心得。D.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君子居之,有何陋?句意:有德行的人居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B.“古代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称为阳”错误,应为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为阳。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博学”,广泛地学习;“参省”,检查、省察;“知”,同“智”,见识。(2)“盖”,大概;“十一”,十分之一;“左右”,旁边的石壁。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①由原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可知,做事须尽志无悔。②由原文“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可知,求学要深思慎取。参考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如今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如今将“华”读为“华实”的“华”,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特。有个懈忽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大概我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尚且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旁边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心得,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帮助他,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却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心得。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求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15.B16.“馨香盈怀袖”,①是说花的香气染满了衣襟和衣袖。②运用了比拟(或通感)手法,香气本来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但诗人却能用“盈”字把它写得像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很生动形象;③“盈”字也暗示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这是因为思绪久积,情不自禁,表现出了主人公深深的思念。【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B.“正衬”“以哀景衬哀情”错,应该是反衬,以乐景衬哀情。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馨香盈怀袖”意思是,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运用比拟或通感修辞,把属于嗅觉的“馨香”用诉诸视觉的“盈怀袖”表现出来,化抽象为具体形象,使诗歌语言画面感强烈,并引发读者进一步想象。一个“盈”字暗示了主人公痴痴地手执花枝久久站在树下。此时的她,只是痴痴地手执着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表现出了主人公深深的思念。17.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见、搔、踟蹰、受。18.C19.在这面旗帜下,新月派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的主张。为了实现他们的“理性节制情感”的理论原则,新月派诗人在诗歌艺术上做了有益的尝试。

20.①闻一多追求诗的“音乐美”,强调诗歌要“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每行都是九个字,注重诗的音韵与节奏,每句诗都由二个字或三个字的音尺(或称停顿)构成。比如《死水》第一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