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_第1页
2024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_第2页
2024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_第3页
2024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_第4页
2024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一、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前221年前209年前207年秦灭六国,一统天下陈胜、吴广起义激起反秦浪潮刘邦攻占咸阳秦二世而亡政治上: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经济上:统一货币、车轨(车同轨)思想上:采用法家思想为治国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书同文)中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时期(一)秦如何实现统一(统一的条件)问题:秦国如何从一个边陲小国一跃而成为天下霸主?北抵长城南濒南海东达大海西到陇西(一)秦如何实现统一(统一的条件)问题:秦国如何从一个边陲小国一跃而成为天下霸主?(秦)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荀子·强国》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萃并诸侯——《史记·河渠书》秦国虽远离中原地区,但地势险要、沃野千里,有一定的军事和物质优势(一)秦如何实现统一(统一的条件)问题:秦国如何从一个边陲小国一跃而成为天下霸主?秦国部分统治者功绩展示秦穆公胸怀大志,称霸西戎秦孝公重用商鞅,实现富国强兵秦惠文王任用贤能,推行法制,开疆拓土秦庄襄王蚕食三晋,攻占大片土地秦始皇雄才大略,灭六国,一统天下历代秦国统治者励精图治,整顿吏治,发奋图强(一)秦如何实现统一(统一的条件)问题:秦国如何从一个边陲小国一跃而成为天下霸主?商鞅卫国人张仪韩国人百里奚虞国人李斯楚国人完全不把你们当外人秦国不拘一格,广纳贤才范雎魏国人(一)秦如何实现统一(统一的条件)问题:秦国如何从一个边陲小国一跃而成为天下霸主?韩赵楚燕齐魏秦远交近攻合纵连横远交近攻:秦国兼并六国采取的军事策略。远交,结交远离自己的国家,防止树敌过多;近攻,攻打邻近国家,防止腹背受敌。合纵连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六国联合抗秦称为“合纵”;秦国与六国结交,称为“连横”。历史概念小课堂

远交近攻、合纵连横正确的军事外交策略(远交近攻、合纵连横)(一)秦如何实现统一(统一的条件)问题:秦国如何从一个边陲小国一跃而成为天下霸主?(新法)“行五年,秦人富强”,“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商君列传》商鞅变法实现富国强兵自身原因: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历代统治者励精图治,广纳贤才正确的军事外交策略(远交近攻、合纵连横)商鞅变法实现富国强兵客观形势:连年战争,人民渴望安定统一政治分裂阻碍经济发展(二)秦构建治理国家的机构(如何治理国家)1、政治上:(1)确立皇帝制度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朕”。“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与上。”“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甲兵之符,右才皇帝,左才阳陵思考:皇帝制度的三个特点是什么?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铸造传国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被视为国之重器。自秦以后,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在帝王眼中,玉玺的价值主要在于(

)

A.证明皇位正统B.体现皇权至上C.保证皇位世袭D.震慑割据篡权【答案】A

〖知识点解读〗御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制了六枚一套的御玺,分别刻着“皇帝之玺”、“天子之玺”、“皇帝行玺”、“天子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信玺”。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玺”;若任命四夷的官员,则用“天子之玺”;信玺用于对国内和四夷用兵事宜,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携带。秦亡,御玺落入汉室,代代相传,称“传国玺”。御玺是皇帝专用,体现皇权至高无上,任命国家官员和任命四夷官员所用御玺不同,说明处理国事有内外区别。皇权至上是皇帝独尊的基础,皇帝独尊是皇权至上的具体体现。(二)秦构建治理国家的机构(如何治理国家)1、政治上:(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太尉奉常皇帝御史大夫丞相廷尉少府卫尉宗正郎中令太仆典客治粟内史百官之首,辅佐皇帝掌军事(虚衔)副相,监察百官执掌中央和宫廷各项要务思考:三公九卿制有何特点?分工明确,互相牵制,最后集权于皇帝,加强君主专制。(二)秦构建治理国家的机构(如何治理国家)1、政治上:(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思考:三公九卿制有何特点?家国不分,家国同治家国同治家政、国政不做区分,职责重叠缺漏,表明帝国中枢权力机构尚未成熟和完善。中央一系列的官职,如诸卿中奉常、宗正等官职都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统治的特点。(二)秦构建治理国家的机构(如何治理国家)1、政治上:(3)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郡郡守县县令或县长受命中央督责属县乡里里正三老亭思考:1.郡县制是秦朝首创的吗?2.相比较于分封制,郡县制有什么制度优势?1、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从贵族政治(血缘世袭)走向官僚政治(任命选拔)概况: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制度形成。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2022·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三上学期联考·2)在郡县制下,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并设立监察使,行政、军事、司法三权分立。同时中央通过对郡县官员的考核来掌握他们的政绩,决定他们的升降任免。这些措施()A.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B.便利中央垂直管理地方C.体现贵族政治的消亡D.消除了地方的割据势力B秦统一后,对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这一做法A.有利于发挥郡的政治辐射作用B.体现了“农工商皆本”的思想观念C.有利于对城市人口的行政管理D.体现了按“犬牙交错”划分的特点A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贵族政治官僚政治权力来源权力运作权力机构收入来源官吏选拔贵族的权力是自然的权力来自于皇帝具有自主性可以决定封地的一切事情受制于皇帝及其代理者(中央政府和上级官吏)比较简单多个机构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政府机关庞大自己的封地俸禄世卿世禄制由皇帝任免,通过察举制、科举制等方式产生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中央皇帝地方秦朝国家机构的构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君主专制):一种决策方式,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汇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一种管理方式,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实行垂直管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二者的结合体现了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目的是保证中央政府和君主的绝对权威。(二)秦构建治理国家的机构(如何治理国家)1、政治上:(4)颁布法律,迁徙六国贵族豪强睡虎地秦墓竹简共1155枚,残片80枚,条目清晰,刑法严明。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有关秦律的竹简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关中:今陕西省中部地区加强政府对民众的管理政治目的:监视六国贵族,防止发生地方叛变;经济目的:扩充人口,带动经济发展,增加国家收入(2022·山东潍坊三模·2)在完成统一后,秦始皇强行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至咸阳。秦朝还曾经向丽邑(今陕西临潼)移民三万户,向云阳(今陕西淳化)移民五万户,向北河(今内蒙古中部)、榆中(今陕西北部)移民三万户。其做法旨在()A.解决人口不平衡的现状B.促进边疆地区开发C.增强关中地区经济活力D.巩固国家政治统一D(二)秦构建治理国家的机构(如何治理国家)1、政治上:(5)边疆管理:南征百越,设郡建制;北击匈奴,修筑长城百越,是指古代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古越族人分布的地区。万里长城,对于抵御匈奴侵袭,保障内地人民生命财产和生活安定起了重要作用。(二)秦构建治理国家的机构(如何治理国家)1、政治上:(6)文书制度与官员选拔①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②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③秦朝文书十分繁密,秦始皇日夜批阅大量文书。文书制度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官员选拔形成了思想文化上的专制,扼杀了其发展的活力。(2022·河北高考真题·2)有学者研究简牍发现,秦代上级机构向下级机构下达的行政文书中通常有“书到相报,不报,追”等字样,郡向属县下发文书时也特别要求“别书相报……”,汉代同类文书则不再额外强调。这说明()A.秦代集权体制有其限度B.汉代官吏管理水平提高C.汉代交通利于文书传递D.秦汉治国思想发生转变A(二)秦构建治理国家的机构(如何治理国家)2、经济上:修驰道;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车同轨)

修建驰道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统一货币

便利了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统治。这些措施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二)秦构建治理国家的机构(如何治理国家)3、思想文化上:书同文;行同伦统一文字—小篆隶书书同文行同伦“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大义休明,垂于后世,顺承勿革.....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施于后嗣。化及无穷,遵奉遗诏,永承重戒。”——始皇巡游梁父山时,勒石记功整顿社会风气,制定统一的行为道德标准(2021.6·浙江高考·2)秦兵马俑造型精美,比例匀称,神态逼真,威武雄壮的军阵生动再现了秦统一中国的磅礴气势。秦兵马俑大型艺术群塑体现了()A.和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B.实用性与装饰性精确巧妙地结合C.鲜明的民本意识和高超的表现技巧D.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D秦朝地图明朝地图北宋地图(1)国家版图: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此后古代中国版图的基本框架。要点探究:秦朝的统一有什么重要意义?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期也可能是一件好事。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承者,这套制度经过了汉代的完善和巩固,又继续推行了1700年,其间只逐步地作了修正。——《剑桥中国秦汉史》(2)政治制度:秦朝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历代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从后来的历史看,中国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文字,而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文字。这种统一文字由于中国文字所具有的性质被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3)经济文化: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利于中华民族认同观念的形成。要点探究:秦朝的统一有什么重要意义?(三)秦朝如何走向覆灭——亡于暴政周之失在于制,不在政;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柳宗元《封建论》秦亡于暴政,具体表现为:大兴土木,强征大量徭役;刑法严苛,轻罪重罚;焚书坑儒,禁锢思想;秦二世的暴虐焚书坑儒(2022·四川省绵阳市高三诊断性考试·25)学者研究发现,秦末“有叛人而无叛吏”。反秦的人都是下层来的,少有中层来的,从民间钻出来的下层人士,吸收了中层里散乱的成员,构成了反秦队伍。秦代的缺失是中层与下层的疏离。其意在强调秦朝()A.郡县制的成效有限B.中央权力尚未集中C.基层管理制度欠缺D.官吏集团效率低下C要点探究:秦亡对后世国家治理的影响儒家独尊地位确立

鉴于秦亡的教训,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把改造后的儒家思想作为王朝的正统思想,儒学成为学术文化思想的主流。民本思想有限回归

秦亡充分展示了人民的力量,使统治者重新认识了民众的力量,促使君主调整治民政策,有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和王朝的长治久安。君主权力适度制约

秦朝灭亡后,后世君主和思想家深刻反思,在承认君权至上的前提下,如何对君主权力加以适度限制,防范君权走向极端而失控,保证君主政治的正常运行。民族问题羁縻政策

汉代以来,统治阶级反思了秦朝民族政策上的教训,制定了羁縻政策,包含了对民族地区政治现状的宽容和默认,以及通过分化实现“以夷制夷”。(2023·广东大湾区一模·2)秦律针对不孝的惩罚很细致,将不孝视为重罪,鼓励父母告发子女不孝,针对不孝施以流放、断足等严厉的刑罚,赡养老人逐渐成为强制性义务。这反映出秦代()A.社会稳定是施政的重要考量B.改变了以法为教的治国方针C.尝试采用外儒内法统治策略D.维护纲常伦纪是其立国根基A(2022·山东省菏泽市一模·2)《历史的终结》一书的作者福山指出,中国制度具有“强大的国家能力”,中国从秦汉开始就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现代国家”,先于欧洲1800年。“现代”是指()A.严密的法律体系B.精细化的基层管理C.理性化官僚体系D.大一统的儒家政治C二、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刘邦建立西汉政权汉光武帝刘秀重建汉朝,史称东汉公元前202年

公元8年

公元25年

公元220年

曹丕篡汉,史称曹魏汉朝灭亡西汉东汉外戚王莽篡汉西汉灭亡(一)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1、汉朝初年(1)汉初“无为而治”“汉初,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汉初实施“无为而治”的社会背景如何?什么是无为而治?秦末连年起义,经济凋敝,百废待兴,急需恢复经济、巩固政权黄老之学:黄老之学,也叫黄老学说,为黄帝之学和老子之学的合称。既重视黄帝的治身之道,同时提倡老子无为的治国之道。其中,政治主张体现为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指的是统治者应当顺应民意,以民为本,轻徭薄赋、减轻刑罚等黄老之学、无为而治适应汉初天下初定经济凋敝的社会现实无为≠无所作为

=不妄为=顺天而为,施行仁政,以民为本(一)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1、汉朝初年(1)汉初“无为而治”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汉书·食货志》积极:经济得到恢复,带来“文景之治”。汉初无为而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诸侯+地主+匈奴消极:诸侯势力膨胀,引发七国之乱;(西汉初)土地兼并加剧,阶级矛盾尖锐;(两汉)匈奴屡犯边境,威胁汉室稳定。(主要西汉)(一)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1、汉朝初年(2)地方制度:“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汉书》汉初地方实行什么制度?后果如何?郡由中央直接管辖,国则由诸侯管辖郡国并行制七国之乱: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建议,于次年冬天下诏削夺吴、楚等诸侯王的封地。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由于不满朝廷削减他们的权力,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联兵反叛,后因战略失当,被汉朝和梁国联手平定。(2019·江苏高考·2)《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A.实行察举制度B.独尊儒家学说C.实行郡国并行制D.全面推行郡县制C(2023·广东高考·2)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A.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C.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一)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2、汉武帝时期从“无为”到“有为”(1)政治上:①中央:中外朝制度——设立中朝,架空相权,加强皇权皇帝加强皇权尚书令侍中给事中中朝:决策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外朝:执行架空相权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东汉增强尚书台的作用(2021·广东卷)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A.皇权旁落B.相权转移C.地方权力削弱D.行政效率降低B(一)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2、汉武帝时期从“无为”到“有为”(1)政治上:②地方: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实力“主父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王国越分越小削弱诸侯权力加强中央集权(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5)表1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C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一)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2、汉武帝时期从“无为”到“有为”(1)政治上:③地方:设立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分天下为13州部,分设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督问题:刺史制度的作用是什么吗?作用: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促进吏治清明。中央特派员?给皇帝打小报告?(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26)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B(2022.1·浙江高考·4)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由此可知,西汉刺史的设置()A.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B.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D.代表着社会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B(一)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2、汉武帝时期从“无为”到“有为”(1)政治上:④选官:察举制、征辟制察举制是各郡县向国家推荐人才,举孝、廉;征辟制是国家遇见大事,需要专门人才而招致俊才(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历史概念小课堂

察举制、征辟制问题:你认为察举制有何优缺点?“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东汉童谣优点:提高官员素质,相对于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是一大进步。缺点:地方举荐易造成徇私舞弊行为,助长官僚集团、门阀士族的兴起,威胁中央统治。(2021·全国甲卷·25)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B.监察体系的改进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D.察举制度的实施B(一)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2、汉武帝时期从“无为”到“有为”(1)政治上:⑤边疆:河西四郡,控制河西走廊;设西域都护府,经略西域问题:西汉经略西域的意义是什么?版图扩张:西域正式纳入汉朝疆域丝路畅通:保障了东西方之间交流要道的畅通,密切东西方之间的交流国防安全:西域成为防止匈奴入侵的屏障;获得更好的战马(2022·山东高考·2)云梦秦简《日书》对选择善马的标准有严格规定,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相马术已成为专门技术自设一科,与书数、射御等同。这一时期相马术的发展主要服务于()A.农耕技术的推广B.商业交往的便利C.军事战争的需要D.礼乐制度的重建C(2022·海南高考·2)敦煌悬泉置遗址(驿站)出土的汉简记载,该驿站有官卒徒御37人、传马40匹和传车10多辆。在当时敦煌郡东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类似的机构。简文中有“郡当西域空道,案厩置九所……”的记录。这反映了()A.亭传邮驿是古代官方的交通机构B.丝绸之路是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C.边疆稳定是基层治理的有效成果D.道路畅通是政令统一的重要基础D(一)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2、汉武帝时期从“无为”到“有为”(2)经济上: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均输平准、抑制商业盐铁官营

汉初开放民营,使经营盐铁的商人富比王侯,汉武帝迫于财政压力和对商人“不住公家之急”的反感,在桑弘羊的主持下“笼盐铁”,盐铁经营收归官府,实行专卖。在产盐和铁的地方,分设盐官和铁官进行管理。盐专卖采取在官府的监督下由盐民生产,官府定价收购,并由官府运输和销售。铁专卖采取官府统管铁矿采掘、钢铁冶炼、铁器铸造和销售等一切环节。目的:增加政府收入;打击豪强势力,巩固政治统治重农抑商实质:①抑商人,重商利;②重官商,抑私商。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打击了富商大贾和大手工业者。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国家的统一。影响:(一)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2、汉武帝时期从“无为”到“有为”(2)经济上: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均输平准、抑制商业均输:中央政府统一征购各地物品,运输到高价地区售卖或运往中央全国各地中央平准:利用均输官所存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均输平准:政府运用经济手段对物资、物价进行调控,稳定物价保障民生抑制商业:采取算缗、告缗等方式打击商人,充实国库算缗令有多少钱就交多少税百姓们你们好!只要举报隐瞒财产的人,就可以得到他的一半财产告缗令要钱没有要命一条(一)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2、汉武帝时期从“无为”到“有为”(2)经济上: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均输平准、抑制商业要点探究: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为何实施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由战国商鞅变法最早提出。◎从经济角度来说◎从政治角度来说◎从伦理角度来说小农经济是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保证赋役的征收稳定社会秩序,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商业和儒家伦理相悖◎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加征重税

战国:“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降低商人地位

汉:“然市井子孙犹不得仕宦为吏”、“贾人不得衣丝乘车”官营专卖制度

汉:“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要点探究: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封建社会的前期起积极作用为主封建社会的后期起消极作用为主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强化国家对人口和经济的控制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经济原因(2022·天津高考·2)汉武帝时期,“以均输调盐铁助赋”,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但武帝常年对外用兵,还前后巡游二十余次,仅一次巡游“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这一时期国家财政没有得到根本好转,主要是由于()A.朝廷过度干预经济B.国家经济资源枯竭C.盐铁官营不合时宜D.只重开源未能节流D(2022·湖南高考·2)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A.体现以农为本B.服务于汉初战事C.意在藏富于民D.解决了财政危机A(一)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2、汉武帝时期从“无为”到“有为”(3)思想上:尊崇儒术,将儒学奉为正统

西汉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结合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理论对传统儒学进行改造,形成的新儒学体系。问题:汉代新儒学和先秦儒学有何不同?a、取各家之长,融合道家、阴阳家、法家思想(外儒内法)b、强调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主张c、地位提高,成为正统思想(一)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2、汉武帝时期从“无为”到“有为”(3)思想上:尊崇儒术,将儒学奉为正统汉武帝大一统思想推行①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②设立五经博士,儒学独尊地位确立。③中央设立太学、开始设立地方官学(郡国学)。(一)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2、汉武帝时期从“无为”到“有为”(3)思想上:尊崇儒术,将儒学奉为正统问题:汉武帝为何抛弃黄老之学,选择了新儒学?黄老之学适应汉初恢复经济的需要;汉武帝时期,经济已经恢复,社会矛盾尖锐,黄老之学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儒学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的需要。(2019·全国Ⅱ卷·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C《轮台罪己诏》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汉武帝的穷兵黩武加重了农民身上的赋税……农民最终不得不卖掉他们唯一剩下的家财——土地。……在汉帝国投入财力物力进行军事扩张的同时,对帝国统治构成真正威胁的是地主势力的逐步膨胀。……朝廷政治核心衰退的另一个标志是外戚对宫廷中枢的控制力越来越大。——《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问题:西汉后期,社会出现什么问题?穷兵黩武外戚干政土地兼并西汉末年,社会矛盾尖锐,外戚王莽趁机夺权,建立新朝,后被农民军推翻。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东汉开始。(二)东汉时期(公元25年——公元220年)1、建立: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东汉开始——“光武中兴”东汉光武帝刘秀

在中国两千年左右的历史上,比较值得称道,能够做到齐家治国的榜样,大概算来,只有东汉中兴之主的光武帝刘秀一人。——南怀瑾问题:光武帝刘秀采取哪些治国措施?措施:加强皇权、限制外戚、整顿吏治、抑制兼并、释放奴婢、重视儒学大兴文治等。(二)东汉时期(公元25年——公元220年)2、日渐衰微(1)外戚专政和宦官擅权交替出现,政治黑暗序号皇帝即位年龄死亡年龄……………………4和帝10275殇帝126安帝13317顺帝11308冲帝239质帝8910桓帝153611灵帝1234【“清议”与“党锢之祸”】东汉后期,官僚士大夫中出现了一种品评人物的风气,称为"清议"。汉桓帝以后,东汉朝政长期被宦官把持,一些正直的官员、士大夫、太学生上书揭露宦官的罪行,反被宦官诬告为“党人”逮捕入狱,并扩大禁锢范围,史称“党锢之祸”。党锢之祸伤及汉朝根本,为黄巾起义和汉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伏笔。(二)东汉时期(公元25年——公元220年)2、日渐衰微(2)豪强地主势力强大,威胁东汉政权经济:依靠土地兼并获得大量土地,经营庄园经济,经济实力日益强大;问题:东汉豪强地主有何发展?政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